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3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国土、城建、房地产、农林业、环境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土地估价、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

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应用计算机完成文字、数据和图形处理。

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军事基本知识,掌握体育运动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环境科学技术、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地学概论、数据库应用、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土地利用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学、城镇土地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监测。

(四)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标准修业年限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按类招生,第五学期分专业教学。

(五)全学程时间安排

全学程总周数为168周,具体分配如下:

1、理论教学111周

2、实践教学35周

3、考试14周

4、毕业教育1周

5、机动7周

(六)成绩考核

按《内蒙古农业大学本专科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大学生就业指导课2学分,由招生就业处组织教学考核,计入总学分。

(七)授予学位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及实践教学安排(见表1、2、3、4)

(九)课程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见表5)

课程设置及周学时分配表

必修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表1

课程设置及周学时分配表

必修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续表1

课程设置及周学时分配

选修课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表2

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安排

表3

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表

表4

课程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

表5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全

第一篇 1. Land consolidation is sometimes incorrectly interpreted to be only the simpl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 remov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 土地整理有时被错误的理解成为了克服土地破碎化的影响仅对土地进行的简单再配置。 2.In reality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roader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from the time of its earliest applic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现实中土地整理已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想结合,最初应用在西欧。 3. Land consolidation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instrument or entry poi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土地整理一直被视为一种工具或切入点,在农村发展问题上。 4. Early concepts of rural development were virtually the same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predominant role of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at the time. 早期概念的农村发展几乎一样的农业发展, 因为农业主导作用在农村地区的时间。 5.Improving the agrarian structure was viewed as being identical to maintaining the social viability in rural areas; what was good for the farmers was good for areas. 改善农业用地结构被认为与维持乡村地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具有相同的含义,对农民有益的事物也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有益。 6.The emphasi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has shifted from a focus on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e to one of achieving more efficient multiple use of rural space by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nature conservation , recre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when land is requi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roads. 土地整理工程的重点已经从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转变为通过平衡农业、景观、自然保护、 休闲娱乐和交通特别是土地要满足主干道路建设需求时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乡村空间更有效的多功能利用。 7.In line with other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rural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now places increasing importance on gender inclusion ,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and the use of mediation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resolving conflicts. 为了保持与乡村发展概念中其他变化的一致性,如今,土地整理日益强调性别包含。参与途 径以及在化解矛盾时调节机制和解决选择性冲突。 8. The most effective consolidation instru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but at times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simplified consolidation , voluntary group consolidation , and individual consolidation initiatives can bring benefits. 最有效的整合农村发展的工具是全面的土地整理, 但有时其他的方法, 如简化的整合,志愿组织整合,和个人整合行动可以带来的好处。 9.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clude th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gether with a broad range of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综合土地整理包 括破碎地块的配置和促进乡村发展的范围广泛的其他措施。 10. T he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carrying out these steps also varies between jurisdictions. 职责分配执行这些步骤也在不同法域之间。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 知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 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土地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 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成果。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土地生产力:土地各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同时也取决于人类科学 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自然状态下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人工生产力又称为劳动生产力,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 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社会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管理: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 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的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 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 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认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 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污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 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课教学大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课教学大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学分: 2.5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4 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农学(特产)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学会将管理学的原理贯彻和应用于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并使之掌握和具备关于农业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掌握农业企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把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架构,二是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培养学生从现代管理的视角观察、分析和思考农业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经营形式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农业的内涵、基本特征;明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掌握农业企业经营形式、发展趋势;熟悉农业企业的类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主要内容】: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农业企业的一般职能及特殊职能;农业企业的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第二章农业企业制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农业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排名

同问哪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最好? 2012-1-5 14:55 提问者: 我叫什么呢气人 我来帮他解答 2012-1-5 16:54 满意回答个人看来,各校学科定位与专业课设置也差别较大。在房地产分析方向,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水平较高; 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地籍管理方向,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排名靠前; 土地行政管理方向,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地位较高; 土地经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曲福田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信息技术,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较为领先; 土地整理方向,由于该领域刚刚发展,且该领域研究要求较深的土壤学背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估价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叶剑平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工程规划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较多。 但就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而言,大致的排名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1) 南京农业大学(2) 华中农业大学(3) 中国地质大学(4) 中国农业大学(5) 浙江大学(6) 武汉大学(7) 中国矿业大学(8) 中山大学(9) 同济大学(10 同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研考哪个学校好且不考数学??? 2012-5-29 09:00 提问者: 可爱樊樊儿 我来帮他解答 2012-5-29 13:46 满意回答推荐院校: 1 浙江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3 中国农业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 5 华中农业大学 6 中国矿业大学 7 中国人民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土地资源管理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测试方案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实施方案 一、测试目的 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函件教教【2016】151号及校教字【2002】322号文件要求,我校本科学生必须通过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可毕业。本学期对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测试对象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共计111人(土管131班32人,土管132班34人,土管133班34人,经管实验131班土管方向11人)。 三、测试办法 由院、系、教务办、学生办和相关教师组成院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指导小组。在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测试题来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测试试题库》,组织有关老师专门命题。土管系与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测试工作。 四、测试范围 必修课11门: 专业基础必修课6门: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专业核心必修课5门: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 选修课11门:

地籍测量、应用土地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国土与区域规划、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应用遥感技术、土地利用管理、景观生态学、资源与环境法学。 五、测试内容 1、笔试(100分) 笔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题型由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组成,总分100分。 笔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上。 2、面试(100分) 面试尽量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自己回答的题目,然后给予一定时间准备。学生按学号顺序抽取面试题目,依序作答。在此过程中,测评的要素有:回答问题的准确性(60分)、言语表达能力(20分)、仪表仪态(10分)、应变能力(10分),总分100分。 面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土地利用管理、资源与环境法学、景观生态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等课程。 3、基本技能测试(100分) 机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察。题型由选择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采取的是上机考试的形式。 基本技能测试主要包括测量学、地图学、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应用遥感技术等课程。 六、测试时间安排 测试由笔试、面试与机试组成。参加测试的同学一同参加笔试,笔试结束后,分别进行面试和机试,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_人大考研网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1.专业概况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成立土地管理系。目前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PA(专业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还有“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本专业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为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调研咨询报告近百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 土地管理系于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对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济学两个硕士课程的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家独立申请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单位(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 2.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有土地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市场、土地经济等五个研究方向。 3.研究内容 ①土地制度与政策:主要研究土地的产权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和评估。 ②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土地利用战略与模式,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技术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管理。 ③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不动产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3S 在不动产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内容有:土地分类、地籍测量与土地调查、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信息统计与分析、不动产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前沿技术。 ④不动产估价与市场:深入研究房地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也包括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地产市场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变化规律。 ⑤土地经济: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研究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4.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本专业领域具体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5.本专业师资力量 土地管理系现有教授4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在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后3人,5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历,是我校学位构成最高的学术团队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6.对外学术交流 土地管理系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同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美国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协会、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香港测量师学会,以及英国剑桥国际土地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德国汉诺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04T09:52:00.7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作者:季晓峰 [导读] 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临沭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700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地生产资料,人类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与利用是土地成为资源的主要原因。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解决好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农村中的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并凸现出来,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的复苏。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整个农村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承载着农民诸多希冀,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就土地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而言,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开展农村土地的规划整理,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与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可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妥善解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从我国土地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 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项法律法规也随之不断完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无视法律的存在,有法不依,违背农民群众的意愿,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 1.1 对土地资源认知上的偏差依然存在 强调保增长、保发展的多,保耕地、保红线的意识弱,强调客观因素的多,检查主管因素的少,把扩大内需当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一些地方出现重“增长”轻“红线”的倾向,行政违法有所抬头。目前,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违法现象: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当前,有不少建房户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二是非法转让宅基地,利用集体资产进行隐形交易;三是超面积占地、擅自改变农村宅基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 1.2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使人地关系呈现紧张的状况,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的减少。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呈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要想建设发展,无疑要占用土地,往往征而不用,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影响到农民的利益。还有就是耕地撂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外出务工致使承包经营土地无人耕种,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徘徊不前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农田被撂荒。还有就是管理失范,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从而导致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名的土地管理乱象,也有增多的迹象。导致失地农民问题日趋严峻。 2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2.1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坚守“四条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计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二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就是农地农用,农地要转为非农用途,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严把宅基地审批关,要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对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及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及竣工验收到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四是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努力构建“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监管体系,扩大社会监督。 2.2节约用地,挖掘土地潜力。 一是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统筹和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的各类规划都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减少土地纠纷。二是盘活存量用地。存量用地主要有闲置地、空闲地、批而未供地、供而未用地、用而未尽地和储备用地。三是利用废弃地、未利用地。尽可能多地把废弃地整理为耕地或用于建设。四是开发利用低效地。通过提高投入强度、建设容积率和产出率对土地特别是各类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土地潜力。 结语 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整理关系到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科学规范的土地资源整理,既有助于农村建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改善我国农村布局混乱的状况,又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促进整个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参考文献: [1]于洋.基层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周洪宝.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3):221-223. [3]朱启臻.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于建嵘.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项调查研究.调查世界,2005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