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司匹林真神奇

阿司匹林真神奇

阿司匹林真神奇

阿司匹林真神奇

阿司匹林作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另两个是青霉素、安定),在其穿越了百年的风雨沉浮之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显示出许多神奇的新用途。

阿司匹林经典的作用是解热镇痛,因为它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弱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信号。阿司匹林也可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却无降温作用。

现在的阿司匹林更多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能预防血小板的凝结,可以减轻血栓带来的危险。

关于阿司匹林与癌症的关系,众说纷纭,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定论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指南,正式将阿司匹林作为了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阿司匹林除了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和解热镇痛作用之外还有以下功效:

用于多种神经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一种组分可以同名为GAPDH的酶类相结合,GAPDH被认为在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帕金森疾病和亨廷顿氏症等。经常服用阿斯匹林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症恶化。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增强脑血流量,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帮助免疫治疗

《Cell》上的一项研究表示,在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人员们通过研究证明皮肤癌,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经常会产生大量前列腺素

E2(PGE2),这种分子能够减弱免疫系统对病变细胞的正常应答,帮助癌细胞进行隐藏,这一过程使得肿瘤能够快速生长,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阿司匹林是COX抑制剂的一种,这种药物能够抑制PGE2的合成达到重新唤醒免疫系统的效果。因此与单独使用免疫疗法相比,将免疫治疗方法与阿司匹林或其他COX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大大减缓小鼠体内大肠癌或黑色素瘤的生长。

老年性白内障

阿司匹林对老年性白内障的病程发展可能有一些延缓的作用。可使本病形成推迟10年,可减少45%或更多的患者免于手术。其确切抑制机制临床应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认为白内障患者血浆中色氨酸含量增高致晶体中醛糖还原糖活性增高,而阿司匹林不仅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还可降低血浆中色氨酸的含量,故认为阿司匹林至少可减缓白内障的发生。

先兆子痫

先兆子痫患者胎盘组织和血小板比正常妊娠者全盛显着增多的TXA2,而胎盘,脐带PGI2及尿中排出PGI2代谢物则减少,正常的PGI2/TXA2平衡被破坏。因此用小剂量APC恢复此平衡,可望预防或治疗该病。

女性不孕和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可抑制PG合成,可用于治疗由于PG增高所至的习惯性流产和不孕症,因为体内PG增高可促进输卵管蠕动加强,破坏受精卵与子宫内膜的同步作用,增加了子宫收缩力,使卵巢黄体分泌孕酮降低而影响受精卵的着床。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讨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应常规用于高血压伴较高心血管风险患者的一 级预防 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和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尽管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 肯定,但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争议一直存在。最近,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公布的不支持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建议,让这一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关注。 1945年辛格在做扁桃体切除用阿司匹林止痛时发现出血难止从而证明了阿司匹林可影响凝血过程。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首次揭示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机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88年的英国男性医师试验就显示阿司匹林组总死亡率下降10%。1989年的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纳入22071名美国健康男性医生,平均随访60.2个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325 mg,隔日1次)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下降44%,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下降66%,糖尿病患者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下降61%,被认为是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里程碑研究。2005年女性健康研究(WHS)纳入39876名年龄≥45岁的美国健康女性医务工作者,平均随访10.1年。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隔日1次)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24%),还可降低65岁以上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糖尿病亚组脑卒中的减少更为明显。同时,阿司匹林组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充分肯定了阿司匹林

对女性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至此,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但是,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公布的阿司匹林治疗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试验(Aspirin for A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 trial,AAA)。入选ABI≤0.95且无动脉硬化症状的英国患者335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组和安慰剂组,两组基本特征相似,访随8.2年。结果显示主要及次要终点心血管事件无降低,而各类出血事件则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2009年5 月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ATT研究荟萃分析共纳入BMD(英国男性医师研究)、PHS(内科医师健康研究)、TPT(血栓形成预防研究)等6项一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12%(HR 0.88;95%CI,0.82-0.94),其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5,出血事件增加(HR 1.54;95%CI,1.30-1.82)。2012年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现有证据显示对于无明显心血管疾病人群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弊大于利。 故而近年来,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均倡议,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标准应更严格,即仅限于﹥50岁男性和﹥60岁女性且伴≥1个额外主要危险因素时才考虑使用阿 司匹林进行CVD一级预防。2014年5月,FDA称因现有证据审查显示不支持阿司匹林常规用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一级预防。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公布的JPPP(Japanese Primary Prevention Project)研究,在日本47个地区的1007个诊所开展,共纳入了14,464

2016年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USPSTF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 )发布了 2014 年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该指南是对 1996 年妊娠期间阿司匹林预防推荐的更新。此次更新充分评估和考虑了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风险升高女性的有效性以及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危害,推荐的适应人群为子痫前期风险升高、既往对低剂量阿司匹林无不良反应或禁忌症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本文概要简表 适应人群 子痫前期高危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推荐 妊娠12周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 ),证据等级B 风险评估 . 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 . . 1.既往子痫前期病史,特别是伴随有不良结局时 . . 2.多胎妊娠 . . 3.慢性高血压 . . 4.1型或2型糖尿病 . . 5.肾脏疾病 . . 6.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 预防用药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在妊娠12-28周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60-150mg/d ),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 )的 发生 利弊权衡 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子痫前期女性的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 育迟缓风险降低有明显的净获益 其它推荐 USPSTF 推荐所有计划怀孕或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每日额外补充 0.4-0.8mg 叶酸

一、基本阐述 1. 重要性 子痫前期是妊娠女性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子痫前期作为一种并发症对孕产妇和婴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有影响,全球范围内 2%-8% 的妊娠女性受此影响,在美国,15% 的早产由子痫前期所导致。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 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和蛋白尿(24h 尿蛋白≥0.3g)。 在未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子痫前期根据出现高血压伴随下列任一情况分类: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或视觉功能障碍。 2. 风险状态 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包括早发型子痫前期),宫内发育迟缓(IUGR),早产,胎盘早剥或死胎,孕妇伴随疾病(慢性高血压、1 型或 2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胎妊娠。 结合血清标志物、子宫动脉多普勒超、临床病史和检测指标等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正在研发,目前尚无预测精确的模型用于临床。 3. 预防治疗的益处 USPSTF 发现,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子痫前期高危女性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显示出明显获益。 临床试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使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了 24%、早产风险降低 14%、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降低 20%。 4. 预防治疗的危害 USPSTF 发现,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并不会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的风险。在一项对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 Meta 分析发现,阿司匹林并不会明显增加低危 / 中危 /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上述不良事件的风险。此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的风险无明显区别。 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用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女性不会增加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USPSTF 认为妊娠期间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害处微乎其微。 5. 评估意见 USPSTF 使用“中度确定”认为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子痫前期高危女性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风险有明显的净获益。 二、临床考虑 1. 适应人群 该推荐的适应人群为子痫前期风险升高、既往对低剂量阿司匹林无不良反应或禁忌症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2. 子痫前期风险评估 目前尚无根据生物标志物、临床诊断检测或病史的方法就能识别子痫前期高危女性。大多数临床医师根据病史识别高危女性,而基于病史的危险因素或许有助于指导患者和医生决定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尽管该推荐并未系统性地回顾临床风险评估,但指南还是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见下表)。该方法或许有助于识别子痫前期绝对风险至少为 8% 的患者,这也与 USPSTF 回顾的研究中对照组观察到的子痫前期最低发病率一致。 具有 1 项或以上高危因素的女性应该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具有多项中等危险因素的女同样也可能从低剂量阿司匹林中获益,但使用该方法评估的证据不确定。临床医师应评估子痫前期的风险并告知患者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利弊。 子痫前期风险评估

(完整版)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二级预防,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就是指已经得过脑梗的患者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及最佳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脑梗的再次发作。我们大家都知道,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梗死的再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是药物治疗。所有脑梗死患者有三类药是都必须坚持长期服用的。一是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每天75~100mg,如果因为胃部疾病比如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可服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氯吡格雷,费用较大。如果是有房颤的患者,可服用华法林来代替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第二类药物是降压药,最好选用长效降压药物,就是每天只需要服用1~2次的降压药,规律服用,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以下。第三类是降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像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三类药合称ASA治疗,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基石。如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还应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建议空腹血糖小于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 其次,是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的。一是要运动,脑梗死的患者,如能参加体力活动,可以考虑至少每周1~3次、每次4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蹬健身脚踏车,慢跑等),要达到出汗或明显增加心率的程度,以减少卒中风险因素。饮食方面,应清淡饮食。减少食盐的摄入,每天低于2.4g,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应该更少,每天低于1.5g甚至更低。建议地中海饮食,即以蔬菜水果、禽类、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并限制糖类和红肉的摄入。另外,应戒烟限酒。烟是一定不能抽,同时避免环境性被动吸烟。酒可以适量喝一点,但有个度,每天不应超过50g酒精,也就是50度的白酒不能超过2两,女性要减半,不能超过1两,当然,不过本来不喝酒的患者,不应该劝其喝酒。 另外,还要关注有没有睡眠呼吸暂停现象,如果睡觉时有明显打鼾的,建议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如确实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的,应该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最后,应定期体检及咨询。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每周监测血压、血糖水平,即使没有也应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颈部及颅内血管的检查,并咨询神经内科医师,以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梗死是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只要提高认识,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药物预防,就能降低脑梗死死的复发。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扬酸,为解热镇痛药,并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了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烷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阿司匹林用途广泛,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毒副反应有尽不够了解,而常发生一些问题。这里介绍应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一、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二、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三、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四、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五、溃疡病人不宜使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六、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七、孕妇不宜服用。孕后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

用。 八、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九、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与阿司匹林相克的药物口服降糖药:降糖灵、优降糖及氯磺丙脲等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因为阿司匹林有降血糖作用,可缓解降血糖药的代谢和排泄,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二者合用会引起低血糖昏迷。 催眠药:苯巴比妥(鲁米那)和健脑片可促使药酶活性增强,加速阿司匹林代谢,降低其治疗效果。 降血脂药:消胆胺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否则会形成复合物妨碍药物吸收。 利尿药:利尿药与阿司匹林合用会使药物蓄积体内,加重毒性反应;乙酰唑胺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使血药浓度增高,引起毒性反应。 消炎镇痛药:消炎痛、炎痛静与阿司匹林合用易导致胃出血;药如非甾体镇痛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同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 抗痛风药:丙磺舒、保泰松和苯磺唑酮的治疗作用,可能被阿司匹林拮抗,导致痛风病发作,不宜联用。 维生素:阿司匹林能减少维生素c在肠内吸收,促其排泄,降低疗效;维生素b1能促进阿司匹林分解,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六)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目前存在争议。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应不应该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管疾病呢?这也是不少患者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 首先“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均应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强调只在10年冠心病风险≥10%并且没有禁忌证的人群才考虑选用阿司匹林。具体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天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1) 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 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 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 (3)未来10年心脑血管事件危险>10%的患者。(有关风险测定在下面附表列出。) (4)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 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30岁以下人群缺乏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高,应仔细权衡获益一风险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治愈溃疡病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用阿司匹林。 对阿司匹林过敏且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除外胃肠道疾病),如有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指征,建议氯吡格雷75 mg/天口服替代。附件:涉及到危险度评估的因素有:年龄、血压、血脂、吸烟、糖尿病、体重指数【有关体重指数我曾在前面博文中说明过:计算公式: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身高的平方(米)】,您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将每项得分相加,总分在第三步表中查对,看看自己10年危险是多少。

预防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出血

预防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出血 小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但长期服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如何预防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一直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话题。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不能因其有出血风险而拒绝或停用,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使胃肠道出血风险降至最低。 一 选用合适剂型 阿司匹林有普通片剂、肠溶片、泡腾片、栓剂等多种剂型,作用并没有明显差异。非肠溶片在胃内酸性环境即溶解,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只适用于急性期首剂服用或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短期使用,不适合长期服用。饭后服用非肠溶片可以降低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外面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不会在胃内酸性环境溶解,主要在小肠碱性环境内释放并缓慢吸收,可以显著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长期服用的最佳选择,需空腹服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合并慢性胃炎、严重肝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慎用阿司匹林,溃疡活动期禁用任何剂型的阿司匹林。

每天75~100 mg剂量最佳 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 mg/d)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明显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既往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每天75~100 mg,该剂量不一定能减少出血次数,但能降低出血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 服用胃粘膜保护剂 为预防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肠道出血,可以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或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为首选药物,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若患者有质子泵抑制剂禁忌证,可以选用H2受体拮抗剂。 四 避免同服刺激胃酸分泌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会刺激胃酸分泌,降低胃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维生素B1可增加胃液的酸度,促进阿司匹林分解,加剧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损伤。 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抗凝药(华法林)合用,也可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尽量避免服用上述药物。 五 筛查与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溃疡和出血的风险。建议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治疗前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进行根除治疗,从而预防其导致的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保证最大程度获益。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8924546.html,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作者:王克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8期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口服后易吸收,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它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被临床大量应用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改善疾病发生后的预后和复 发,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作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阿司匹林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列入的品种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运用,人们还发现它在体内具有抗 血栓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表示“阿司匹林对于高危人群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梗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必 要的。”临床试验表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1]。下面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作简要的概述。 1 作用机制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每13 s就有一名心脑血管病患者逝去,每22 s就有一名病患丧失工作能力。心脑血管病位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严重威胁大众健康。血栓形成 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基础,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生成的PG类产物中, TXA可诱导血小板的聚集,而PGI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二者是一对天然的拮抗剂。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酶,减少PG类的生 物合成,使得PGI和TXA的生成都减少,而在小剂量时,可以显著减少TXA而对PGI水平无明显影响,阿司匹林阻止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第一步无法发生,也就不会发生第二步。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包括影响纤维蛋白形成、促纤溶活性等途径抑制血栓形成,产生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因此,往往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性疾病。在医学界,基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一级和二级作用,一致公认为它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2 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 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 岁。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 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00 mg/d) 。 (6) 心房颤动 : 建议阿司匹林 300 mg/d, 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阿司匹林精准治疗指南

阿司匹林的精准治疗20150425 阿司匹林单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联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支架血栓的发生等。

一、阿司匹林基因位点: 1、GPIIIaPlA1/A2 2、PEAR1 3、PTGS1 4、GP1BA 5、GSTP1 6、LTC4S 二、警告: 1、LTC4S:AC、CC基因型,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较高。建议不用阿司匹林。 2、GSTP1:GG和AG型,使用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风险较高,建议不用阿司匹林。 3、易出血人群,消化系统溃疡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衰竭,痛风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4、妊娠期后三个月禁用。 5、同时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激素类药物,大剂量维生素C会加重粘膜刺激造成出血等不良反 应。 6、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或摄入酒精。 三、出具个体化治疗报告时,还应注意: 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在临床常面临以下情况: 报告结尾,还应写明以下两点: 1、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本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 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四、阿司匹林单药个体化治疗建议(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1、在无阿司匹林抵抗的前提下,可使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但需高度关注出血风险。尤其是 消化系统出血(应根据既往史、GSTP1基因及临床反应判断)。 2、如存在出血高危因素(如既往出血史、GSTP1基因的GG和AG型、严重贫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 低、低白蛋白血症或低凝血因子血症者),则: (1)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但需关注不同基因型对氯吡格雷药效的影响),或换用双嘧达莫; (2)联合使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或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或PPI类药物(如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应建议使用雷贝拉唑)。 3、上述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五、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建议 (一)如基因未发生突变,可按正常剂量使用。 (二)如发生突变尤其为突变纯合型 1、GP IIIa Pl A2(T > C)CC基因型,行支架术后,其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是TT型的5倍,需要增加阿司匹林剂量才能达到抗凝效果。但由于高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一旦出血,可能会被认为是用药不当,故首选建议换用标准剂量的双嘧达莫。若抗血小板强度不足,可加用西洛他唑,行双抗治疗。应联合使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或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或PPI类药物。建议同时关注血小板凝集等数据。(首选PPI类药物) 2、PEAR1 (G>A):GG等位基因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应答好; GA型可使用单应密切关注血小板等检测,如抵抗,及时调整方案AA基因型,用阿司匹林心梗和死亡率高可换用双嘧达莫。如仍不能达到抗凝效果可加用西洛他唑进行双联治疗。 3、PTGS1(-842A>G):PTGS1:GG基因型,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高(HR:1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R:2.55)。AG基因型风险中等应密切关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AA基因型阿司匹林较敏感,心血光事件发生率较低。如发生突变建议同上。 4、GP1BA:CC基因型,阿司匹林抵抗风增加;CT和TT型,抵抗风险降低。发生突变用药建议同上 5、GSTP1:GG和AG型,使用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风险,是AA型的2.08倍如发生基因突变应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时应同时服用PPI类药物,以预防消化系统出血。 6、LTC4S:AA基因型,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较AC,CC型低。突变患者应注意药源性皮疹的发生。 六、个体化建议格式及顺序 1. 首先确定患者基因类型,个体情况如年龄,病史,出血风险等等。综合评判患者阿司匹林应答水平如何,如上述“五(二)之1、2、3、4”项中有突变型,则首选建议更换双嘧达莫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建议上调100-200mg但应注意出血风险,可配伍PPI等药物进行消化系统粘膜保护。 2.确定患者5 6项中的出血风险及皮疹风险。如出血高风险即使正常剂量长期使用仍应建议配伍PPI 类等药物或提示患者高度关注出血风险。 3.确认患者服药期间不服用其他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或服用其他易造成出血的抗血凝类药物。 4.在治疗期间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或血栓弹力图来进一步评价抗血小板疗效。高危患者应较普通患者缩短血液检测间隔,以确定治疗效果。 5、上述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阿司匹林预防AS个体化用药评估

阿司匹林预防AS个体化用药评估 任文彪刘汇泉钞晓培毛如雪丁翌研究背景与设计思想 ?阿司匹林多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小剂量可用于抗血栓。阿斯匹林在抗血栓二级治疗中疗效显著,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得到重视,但一级预防的副作用随之而来。 ?什么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就是在还没有得疾病的时候给药进行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在已经得病的时候给药进行治疗 ?如果该药物的副作用太大,盖过了其药效,则该物质不适用于进行一级预防 ?已经有研究者开展是否可用于一级预防的研究 ?研究结论:目前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心血管一级预防是否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而是如何筛查出心血管高危患者给予适当的治疗,同时在服用阿丝匹林前要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胃肠道出血风险评估 ?而如何评定某位病人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程度目前国内外仅仅多以Framingham量表的形式进行(多强调饮食习惯等)而真正对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进行心血管疾病高危程度评估的研究很少。 因此我们想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物质含量及成分建立一个基于生化检验的科学模型,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得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①测量不同老年小鼠与AS的发生的各指标的含量 ②测量用于不同老年小鼠AS预防的阿司匹林的最小用量 ③通过老年小鼠的实验建立一个评估体系,进而逐步推广至临床,实现阿司匹林用于AS一级预防用药的个体化 研究内容: ?查阅文献,掌握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与安全给药剂量; ?了解心血管疾病相关诱导因子及其检测方法,根据各因子疾病相关性以及易得易操作原则,选择主要诱导因子作为基本评估项;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综合评估项含量与发病率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基本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 ?使用该评估体系,根据实验动物不良反应情况进一步验证该风险评估体系可行性。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步骤: ①大量查阅文献,找出小鼠中与AS发生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检测方法等 ②取健康的老年雄性小鼠500只,用已知的测量方法测量出这些小鼠的各项指标(见附表1),并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公式(见公式)求出其总分 ③在分数位于1-2、2-3、3-4、4-5的小鼠各取40只(共160只) ④把每组的40只小鼠各分成4堆,每堆10只,分别于每天给予不同剂量(见附表2)的阿司匹林 ⑤每隔一个月检测各组中各堆的小鼠AS的发生个数,最后汇总 ⑥数据分析,找出各组中足以预防AS的阿司匹林的最小用量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阿司匹林vs.氯吡格雷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阿司匹林vs.氯吡格雷 北京时间2009年6月21日下午,中国规模最大的卒中会议——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就“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氯吡格雷还是阿司匹林”组织了一场辩论,辩论双方阵容强大,各由4位心脑血管领域著名专家辩手组成,就这一论题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分析了对方观点的矛盾之处。在愉悦而充满火药味的现场,本报记者亲历了整个辩论过程,现将最精彩部分呈现给读者。套用正方辩手之一的高旭光教授的一句话(医师报,第118期,22版),“科学研究提倡异想天开,但更要脚踏实地!有想法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客观可信的证据。” 主持人:王拥军姜卫剑 甲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氯吡格雷 乙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阿司匹林 甲方一辩:James Wang PK 乙方一辩:David Wang 甲方二辩:张微微乙方二辩:史旭波 甲方三辩:高旭光乙方三辩:赵虹茹 甲方一辩: 新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最佳选择就是氯吡格雷。从药物的发展史看,1977年阿司匹林被发现可以预防卒中,1980年正式批准用于临床。但是它对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有限,只有13%左右的疗效。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疗效,只能增加不良反应,最大副作用就是胃肠出血。因此,开始寻找更好的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经过多年的努力,1991年,美国FDA批准了抵克力得,它的作用好于阿司匹林,但它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探索的步伐没有停止,1998年,FDA批准了一个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药:氯吡格雷。 回顾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我们会发现,这些试验多排除了高危高龄的患者,而实际上,这些高危高龄的患者更需要疗效更好的抗血小板药物。因此,不能不说,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是有偏向性的临床试验。CAPRIE研究显示,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可使血管事件风险降低8.7%。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将两药联用是否更好呢?答案是否定的。MATCH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的效果并不比单用氯吡格雷好,且出血不良反应更多。此外,PRoFESS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复方制剂对卒中及血管事件的疗效与氯吡格雷相当,但主要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氯吡格雷,PRoFESS研究间接证实氯吡格雷更安全。 乙方一辩: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要文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1108班 201181377) 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尽管运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引言: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与机理 1.1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又名:乙酰水杨酸。此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Mp.135~140℃。 Aspirin呈弱酸性,pKa为3.49,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而且其副作用较低。 Aspirin 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搞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因此现在Aspirin 已经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来研究还表明:Aspirin 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对结肠癌也有预防作用,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被拓展。Aspirin的副作用主要有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十二指肠出血等症。这主要是由于游离羧基存在的关系。因此将Aspirin制成盐、酰胺或酯。 虽然人们一直努力去寻找“更好”的Aspirin,但尚未发现一种优于Aspirin 的药物。通过构效关系研究,人们得到如下结论: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如果酸性降低,虽保持其镇痛作用,但抗炎活性减少。置换羧基成酚羟基可以影响疗效和毒性。羧基与羟基的位置若从邻位移到间位或对位,可使活性消失。 Aspirin水解生成Salicylic Acid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水溶液变化更快。其原因是由于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Aspirin 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种形式排出体外。 1.2机理 1.21阿司匹林防癌机理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蛋白质的作用,在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癌症中,这类蛋白质的水平通常都很高。2006 年10 月美国《FASEB》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抑制癌症的重要线索: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形成新的血管,使肿瘤不能生长。以往的研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焦点大家谈 编者按:本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每次讨论都收到许多读者的讨论意见,有的意见因为重复,作了部分删节,有的因为篇幅有限,没有刊用。本刊将于每次讨论结束部分,刊出参加讨论而未刊出发言内容的读者名单,以表示感谢。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疗法一级预防的意义 陈晓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至今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最大汇总分析,总计56000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评价,包括2个近期持续1年以上的临床试验[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 S)及血栓预防试验(T PT)]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能使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其中有血管病史者降低31%,有糖尿病史者降低27%,有高血压病史者降低24%,总胆固醇水平<5 0 mmo l/L者降低4%。临床试验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1%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6%;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为1%~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20%;每年预测冠心病事件>3%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5%。在权衡受益和风险以后,美国心脏协会(AH A)对于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进行一级顶防:1)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满意(<150/90m m H 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2)患有2型糖尿病,!年龄> 40岁,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尿白蛋白;&血脂异常。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3项及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病(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郝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40000) 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地位已经明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以上)、合适的剂型(精确肠溶)、合适的剂量(75~ 150m g)以获得最大的效益/风险。应当说拜阿司匹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现状令人担忧,急待改进。 陈锋(谷城县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H OT研究证实:如果血压已得到严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可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女性健康研究提示: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为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因此应大力提倡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 g/d)作一级预防。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500)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口服小剂量(80~160 m g/d)阿司匹林可降低冠心病(CH 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其作为CH D的二级预防价值已为医学界之共识,但对于一级预防则尚有争议。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发现了其抗动脉硬化炎症的作用以后,甚或有主张对糖尿病,40岁以上中年人和经绝期妇女都可以作为一级预防。 韩振祥,代振涛(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AH A/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建议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危险6%~10%的人群。男性>4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50岁并有1项或以上危险因素;女性>50岁并有两项或以上危险因素,或>60岁并 79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Chin J Hyperten sion,Oct2007,Vol.15No10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靳维华 阿司匹林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药理作用除了退热、抗风湿以外,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它的价格便宜、作用可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阿司匹林,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和减少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其药物半衰期为4小时左右。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 人们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有无出血的危险?多大的剂量合适?一天中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佳? 哪些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根据病人的病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必须服用,这些人有心脏病史或已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冠心病搭桥手术后或介入治疗术后、中风以及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不管年龄、性别差异、是否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第二种是可以服用。这类人群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使用阿司匹林主要是为了预防结肠癌和老年痴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服用就必须权衡利弊。因为,用得不好引起其他病症反而得不偿失。最后一种人群是不应当服用阿司匹林的。 多大剂量合适,以往资料推荐的服用剂量大小悬殊,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用于检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能力实验仪器。很多结论来自观察者的个人体会。有人认为,从5mg起阿司匹林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mg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mg或500mg时出血危险加大。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日就可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每天只要服用75毫克的阿司匹林即可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凝聚疗效。但是,多数学者主张每天最小剂量不小于75mg,目前多数人每天服用25~40mg,剂量偏小。我们认为,用于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每天一次口服75~100mg;而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如植入支架)后,应每天一次口服300毫克。 何时服药,由于阿司匹林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一般主张每天服用1次。在早餐前服用往往会引起胃部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在早餐后服用。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以40毫克/次,每天两次为宜,可以在早晚餐后服用。对于高血压病人,最好采用睡前服用,原因是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协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0mmHg,舒张压降低4.8mmHg。因此认为,有轻、中度高血压而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者,睡前用药有利于控制高血压。 剂型和给药方式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引言 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首先,对全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最新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第二,无法落实其他一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第三,仔细评估,依然可以找出获益-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主要适用于经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后缺血风险仍然增高(10年预期风险≥10%)、出血风险不高,且本人愿意长期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40~70岁成人。

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4项措施(I,C) 1. 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 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开始应用。 下列ASCVD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b, A) 40~70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