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 (单位:℃)与冷冻时间t (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

3

2x ;②3xy =1;③y =1-2x ;④y =x

2

.反比例函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①y =

3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 =1可化为y =1

3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③y =1-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

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 (k 为常数,k ≠0),y =kx -1(k 为常数,k ≠

0)或xy =k (k 为常数,k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

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 2m 2+3m -3=-1,2m 2+m -1≠0,然后求解即可.

解:∵y =(2m 2+m -1)x 2m 2

+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

解得m =-2.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探究点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类型一】 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当x =2时,y =-6.求:

(1)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y =2时,x 的值.

解析:(1)由题意中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2)代入求得的函数解析式,解得x 的值即可.

解:(1)∵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y =k

x (k ≠0),∵当x =2时,y =-6,∴k =2×(-

6)=-12,∴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y =-12

x

(2)当y =2时,y =-12

x

=2,解得x =-6.

方法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时要注意: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

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解决与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问题

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

当x =1时,y =-1.求:

(1)y 关于x 的关系式;

(2)当x =-1

2

时,y 的值.

解析: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得到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

解:(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设y 1=k 1(x -1)(k 1≠0),y 2=

k 2

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

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

?????-3=-k 1+k 2,-1=12k 2,

∴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

2

.

方法总结:能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等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探究点三: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及其相关问题

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1)底边为3cm 的三角形的面积y cm 2随底边上的高x cm 的变化而变化;

(2)一艘轮船从相距s km 的甲地驶往乙地,轮船的速度v km/h 与航行时间t h 的关系; (3)在检修100m 长的管道时,每天能完成10m ,剩下的未检修的管道长y m 随检修天数x 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根据题意先对每一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解:(1)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3

2x ,不是反比例函数;

(2)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v =s

t

,是反比例函数;

(3)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100-10x ,不是反比例函数.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解析式的特点判断是什么函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

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

(1)y =k

x (k 为常数,k ≠0);

(2)xy =k (k 为常数,k ≠0);

(3)y =kx -

1(k 为常数,k ≠0).

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会用描点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重点) 2.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了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 市.则所需要的时间t (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 (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图形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

作函数y =4

x

的图象.

解析:根据函数图象的画法,进行列表、描点、连线即可. 解:列表:

描点、连线:

方法总结:作图的一般步骤为: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④注明函数解析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题 【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位置的确定

在同一坐标系中(水平方向是x 轴),函数y =k

x

和y =kx +3的图象大致是( )

解析:A.由函数y =k

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一致,故

A 选项正确;B.由函数y =k

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矛盾,

故B 选项错误;C.由函数y =k

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3)矛

盾,故C 选项错误;D.由函数y =k

x 的图象可知k >0与y =kx +3的图象中k <0且过点(0,

3)矛盾,故D 选项错误.故选A.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时,通常先根据双曲线图象所在的象限确定k 的符号,再确定一次函数的系数及经过的点是否也符合图案,如果符合,可能正确;如果不符合,一定错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

【类型三】 实际问题中函数图象的确定

若按x L/min 的速度向容积为20L 的水池中注水,注满水池需y min.则所需时间y min

与注水速度x L/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表示为( )

解析:∵水池的容积为20L ,∴xy =20,∴y =20

x

(x >0),故选B.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先根据题意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然后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函数图象.

【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若正比例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 =k

x

图象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2),则另

一个交点坐标为( )

A .(2,-1)

B .(1,-2)

C .(-2,-1)

D .(-2,1)

解析:∵正比例函数y =-2x 与反比例函数y =k

x 的图象均关于原点对称,∴两函数的交

点也关于原点对称.∵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2),∴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2).故选B.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

一、三(或二、四)象限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类型一】 根据解析式判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已知反比例函数y =-2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图象必经过点(-1,2)

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C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

D .若x >1,则-2<y <0

解析:A.(-1,2)满足函数解析式,则图象必经过点(-1,2),命题正确;B.在第二、四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忽略了x 的取值范围,命题错误;C.命题正确;D.根据y =-2

x

的图象可知,在第四象限内命题正确.故选B.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熟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判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在反比例函数y =1-k

x

的每一条曲线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k 的值可以是

( )

A .-1

B .3

C .1

D .2

解析:∵反比例函数y =1-k

x 的图象在每一条曲线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1-k >

0,解得k <1.故选A.

方法总结:对于函数y =k

x ,当k >0时,其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熟记这些性质在解题时能事半功倍.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2)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地观察与讨论,实现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每个象限内”这句话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重点)

2.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

3.探索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几何图形以及图形面积的综合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对于反比例函数y =k

x (k >0),在其图象上任取一点P ,过P 点作PQ ⊥x

轴于Q 点,并连接OP .

试着猜想△OPQ 的面积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并探讨反比例函数y =k

x (k ≠0)中k

值的几何意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k 的几何意义

如图所示,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

的图象上,AC 垂直x 轴于点C ,且△AOC 的

面积为2,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先设点A 的坐标,然后用点A 的坐标表示△AOC 的面积,进而求出k 的值. 解:∵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 的图象上,∴x A ·y A =k ,∴S △AOC =1

2·k =2,∴k =4,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4

x

.

方法总结: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与坐标轴和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 |的一半.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

若M (-4,y

1)、N (-2,y 2)、P (2,y 3)三点都在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则y 1,

y 2,y 3的大小关系为( )

A .y 2>y 3>y 1

B .y 2>y 1>y 3

C .y 3>y 1>y 2

D .y 3>y 2>y 1

解析:∵k <0,故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M (-4,y 1)、N (-2,y 2)是双曲线y =k

x (k <0)上的两点,∴y 2>y 1>0.∵2>0,

P (2,y 3)在第四象限,∴y 3<0.故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为y 2>y 1>y 3.故选B.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 =k

x (k ≠0),当k <0时,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

在每个现象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图象在第一、三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8题 【类型二】 利用反比例函数计算图形的面积

如图,直线l 和双曲线y =k

x

(k >0)交于A 、B 两点,P 是线段AB 上的点(不与A 、B

重合),过点A 、B 、P 分别向x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是C 、D 、E ,连接OA 、OB 、OP ,设△AOC 的面积是S 1,△BOD 的面积是S 2,△POE 的面积是S 3,则( )

A .S 1<S 2<S 3

B .S 1>S 2>S 3

C .S 1=S 2>S 3

D .S 1=S 2<S 3

解析:如图,∵点A 与点B 在双曲线y =k x 上,∴S 1=12k ,S 2=1

2k ,S 1=S 2.∵点P 在双曲线

的上方,∴S 3>1

2

k ,∴S 1=S 2<S 3.故选D.

方法总结: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任选一点向坐标轴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以及坐标原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k |

2

,且保持不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 【类型三】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函数y =1-k

x 的图象与直线y =-x 没有交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1

B .k <1

C .k >-1

D .k <-1

解析:直线y =-x 经过第二、四象限,要使两个函数没有交点,那么函数y =1-k

x 的图

象必须位于第一、三象限,则1-k >0,即k <1.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正比例函数y =k 1x 和反比例函数y =k 2

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交点个数

可总结为:①当k 1与k 2同号时,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k 2

x 有2个交点;②当

k 1与k 2异号时,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k 2

x

没有交点.

【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

如图,已知A (-4,1

2),B (-1,2)是一次函数y =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m

x

(m <0)

图象的两个交点,AC ⊥x 轴于点C ,BD ⊥y 轴于点D .

(1)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在第二象限内,当x 取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m 的值;

(3)P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连接PC ,PD ,若△PCA 和△PDB 的面积相等,求点P 的坐标.

解析:(1)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4<x <-1时,一次函数图象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然后把A 点或B 点坐标代入y =m x 可计算出m 的

值;(3)设出P 点坐标,利用△PCA 与△PDB 的面积相等列方程求解,从而可确定P 点坐标.

解:(1)当-4<x <-1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把A (-4,1

2),B (-1,2)代入y =kx +b 中得?????-4k +b =12,-k +b =2,解得?

??k =1

2,b =52

所以一次函

数解析式为y =12x +52,把B (-1,2)代入y =m

x

中得m =-1×2=-2;

(3)设P 点坐标为(t ,12t +52),∵△PCA 和△PDB 的面积相等,∴12×12×(t +4)=1

2×1×

(2-12t -52),即得t =-52,∴P 点坐标为(-52,5

4

).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所包含的信息.本题也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以及观察函数图象的能力.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 2.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突破口.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1课时 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重点)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明和小华相约早晨一起骑自行车从A 镇出发前往相距20km 的B 镇游玩,在返回时,小明依旧以原来的速度骑自行车,小华则乘坐公交车返回A 镇.

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自行车和公交车的速度保持不变,且自行车速度小于公交车速度.你能找出两人返回时间与所乘交通工具速度间的关系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在路程问题中的应用

王强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 米/分,

所需时间为t 分钟.

(1)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王强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王强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解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即可写出函数的关系式;(2)把t =15代入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得速度;(3)把v =300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时间.

解:(1)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由题意可得v =3600

t

(2)把t =15代入函数解析式,得v =3600

15=240.故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240米/分;

(3)把v =300代入函数解析式得3600

t =300,解得t =12.故他至少需要12分钟到达单位.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 【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在某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某工程队接受一项开挖水渠的工程,所需天数y (天)

与每天完成的工程量x (m/天)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1)请根据题意,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若该工程队有2台挖掘机,每台挖掘机每天能够开挖水渠15米,问该工程队需用多少天才能完成此项任务?

(3)如果为了防汛工作的紧急需要,必须在一个月内(按30天计算)完成任务,那么每天至少要完成多少米?

解析:(1)将点(24,50)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用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即可得到工作量,然后除以工作效率即可得到工作时间;(3)工作量除以工作时间即可得到工作效率.

解:(1)设y =k

x .∵点(24,50)在其图象上,∴k =24×50=1200,所求函数表达式为y =

1200

x

; (2)由图象可知共需开挖水渠24×50=1200(m),2台挖掘机需要工作1200÷(2×15)=40(天);

(3)1200÷30=40(m),故每天至少要完成40m.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题 【类型三】 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利润问题

某商场出售一批进价为2元的贺卡,在销售中发现此商品的日售价x (元)与销售量

y (张)之间有如下关系:

(1)猜测并确定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日销售单价为10元时,贺卡的日销售量是多少张?

(3)设此卡的利润为W 元,试求出W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物价部门规定此卡的销售单价不能超过10元,试求出当日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解析:(1)要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观察表中数据,可以发现x 与y 的乘积是相同的,都是60,所以可知y 与x 成反比例,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代入x =10求得y 的值即可;(3)首先要知道纯利润=(日销售单价x -2)×日销售数量y ,这样就可以确定W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销售单价最高不超过10元,就可以求出获得最大日销售利

润时的日销售单价x .

解:(1)从表中数据可知y 与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设y =k

x (k 为常数,k ≠0),把点(3,

20)代入得k =60,∴y =60

x

(2)当x =10时,y =60

10=6,∴日销售单价为10元时,贺卡的日销售量是6张;

(3)∵W =(x -2)y =60-120x ,又∵x ≤10,∴当x =10时,W 取最大值,W 最大=60-

120

10=48(元).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根据实际问题列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及求最大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

如图所示,制作某种食品的同时需将原材料加热,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

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分钟.据了解,该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已知该材料在加热前的温度为4℃,加热一段时间使材料温度达到28℃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材料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已知第12分钟时,材料温度是14℃.

(1)分别求出该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根据该食品制作要求,在材料温度不低于12℃的这段时间内,需要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那么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时间为多少分钟?

解析:(1)首先根据题意,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将题中数据代入可求得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把y =12代入y =4x +4得x =2,代入y =168

x 得x =14,则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

间为14-2=12(分钟).

解:(1)设加热停止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 1x ,∵y =k 1

x 过(12,14),得k 1=12×14=

168,则y =168x ;当y =28时,28=168

x

,解得x =6.设加热过程中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 2x

+b ,由图象知y =k 2x +b 过点(0,4)与(6,28),∴?????b =4,6k 2+b =28,解得?

????k 2=4,

b =4,∴y =

?????4+4x (0≤x ≤6),168x

(x >6);

(2)当y =12时,y =4x +4,解得x =2.由y =168

x ,解得x =14,所以对该材料进行特殊

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

方法总结: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在路程问题中的应用; 2.反比例函数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利润问题; 4.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使学生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2课时 其他学科中的反比例函数

1.能够从物理等其他学科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2.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等其他学科的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任务.

问题思考:

(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 (m 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

强p (Pa)将如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与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综合

已知某电路的电压U (V),电流I (A)和电阻R (Ω)三者之间有关系式为U =IR ,且

电路的电压U 恒为6V.

(1)求出电流I 关于电阻R 的函数表达式;

(2)如果接入该电路的电阻为25Ω,则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3)如图,怎样调整电阻箱R 的阻值,可以使电路中的电流I 增大?若电流I =0.4A ,求电阻R 的值.

解析:(1)根据电流I (A)是电阻R (Ω)的反比例函数,设出I =U

R (R ≠0)后把U =6V 代入求

得表达式即可;(2)将R =25Ω代入上题求得的函数关系式即可得电流的值;(3)根据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确定答案,然后代入0.4A 求得R 的值即可.

解:(1)∵某电路的电压U (V),电流I (A)和电阻R (Ω)三者之间有关系式U =IR ,∴I =U

R ,

代入U =6V 得I =6R ,∴电流I 关于电阻R 的函数表达式是I =6

R

(2)∵当R =25Ω时,I =6

25=0.24A ,∴电路的电阻为25Ω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4A ;

(3)∵I =6

R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例函数关系,∴要使电路中的电流I 增大可以减小电

阻.当I =0.4A 时,0.4=6

R

,解得R =15Ω.

方法总结:明确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 【类型二】 反比例函数与气体压强的综合

某容器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容器内气体的气压p (kPa)是气

体体积V (m 3)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1)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容器内的气体体积是0.6m 3时,此时容器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容器内的气压大于240kPa 时,容器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容器内气体体积应不小于多少m 3?

解析:(1)设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根据图象给出的点确定关系式;(2)把V =0.6m 3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出p 的值即可;(3)因为当容器内的气压大于240kPa 时,容器将爆炸,可列出不等式求解.

解:(1)设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p =k V .根据图象可知其经过点(2,60),得60=k

2,解得k

=120.则p =120

V

(2)当V =0.6m 3时,p =120

0.6

=200(kPa);

(3)当p ≤240kPa 时,得120V ≤240,解得V ≥1

2.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容器的体积应不小于

12

m 3

. 方法总结: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确定函数关系式以及知道变量的值求函数值或知道函数值的范围求自变量的范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5题 【类型三】 反比例函数与杠杆知识的综合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小明利用此

原理,要制作一个杠杆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N 和0.5m.

(1)动力F 与动力臂l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m 时,撬动石头至少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 不超过(1)题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解析:(1)根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得出F 与l 的函数关系式,将l =1.5m 代入可求出F ;(2)根据(1)的答案,可得F ≤200,解出l 的最小值,即可得出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解:(1)Fl =1200×0.5=600N ·m ,则F =600l .当l =1.5m 时,F =600

1.5=400N ;

(2)由题意得,F =600

l ≤200,解得l ≥3m ,故至少要加长1.5m.

方法总结:明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四】 反比例函数与功率知识的综合

某汽车的输出功率P 为一定值,汽车行驶时的速度v (m/s)与它所受的牵引力F (N)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

(1)这辆汽车的功率是多少?请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 (2)当它所受牵引力为2400N 时,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3)如果限定汽车的速度不超过30m/s ,则F 在什么范围内?

解析:(1)设v 与F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v =P

F ,把(3000,20)代入即可;(2)当F =1200N

时,求出v 即可;(3)计算出v =30m/s 时的F 值,F 不小于这个值即可.

解:(1)设v 与F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v =P F ,把(3000,20)代入v =P

F ,得P =60000,∴

这辆汽车的功率是60000W.这一函数的表达式为v =60000

F

(2)将F =2400N 代入v =60000F ,得v =60000

2400=25(m/s),∴汽车的速度v =3600×25÷1000

=90(km/h);

(3)把v ≤30代入v =60000

F ,得F ≥2000(N),∴F ≥2000N.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与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综合; 2.反比例函数与气体压强的综合; 3.反比例函数与杠杆知识的综合; 4.反比例函数与功率知识的综合.

本节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尽量选用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活动时间,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1.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重点)

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是两张大小不同的世界地图,左边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右边的图形缩小得来的.由于不同的需要,对某一地区,经常会制成各种大小的地图,但其形状(包括地图中所描绘的各个部分)肯定是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种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有哪些性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图形

观察下面图形,指出(1)~(9)中的图形有没有与给出的图形(a)、(b)、(c)形状相同

的?

解析:通过观察寻找与(a),(b),(c)形状相同的图形,在所给的9个图形中仔细观察,然后作出判断.

解: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图形(4)、(8)与图形(a)形状相同;图形(6)与图形(b)形状相同;图形(5)与图形(c)形状相同.

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的形状是否相同,应仔细观察,当两个图形的形状除了大小没有其他任何差异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

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比例线段

【类型一】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A.4cm,2cm,1cm,3cm

B.1cm,2cm,3cm,5cm

C .3cm ,4cm ,5cm ,6cm

D .1cm ,2cm ,2cm ,4cm

解析:选项A.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B.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5≠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C.从小到大排列,由于3×6≠4×5,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D.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2,所以成比例,符合题意.故选D.

方法总结:判定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只要把四条线段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判断前两条线段之比与后两条线段之比是否相等即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利用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求线段的长

已知线段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 =2m ,b =4m ,c =5m ,则d =( )

A .1m

B .10m C.52m D.8

5

m

解析:∵线段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a ∶b =c ∶d ,而a =2m ,b =4m ,c =5m ,∴d =b ·c a =4×5

2

=10(m).故选B. 方法总结:求线段之比时,要先统一线段的长度单位,然后根据比例关系求值.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三】 利用比例尺求距离

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150000,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cm ,则

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 .3000m

B .3500m

C .5000m

D .7500m

解析: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x cm ,根据题意得1∶150000=5∶x ,x =750000(cm),750000cm =7500m.故选D.

方法总结: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探究点三:相似多边形

【类型一】 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求线段和角

如图所示,给出的两个四边形是相似形,具体数据如图所示,求出未知边a 、b 的

长度及角α的值.

解析:根据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解答.

解:因为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B ′C ′D ′相似,所以∠B ′=∠B =63°,∠D ′=∠D ,AD A ′D ′=AB A ′B ′=BC B ′C ′

,所以416=a 20=4.5

b ,所以a =5,b =18.在四边形A ′B ′C ′D ′中,∠

D ′=360°-(84°+75°+63°)=138°.∠α=∠D =∠D ′=138°.

方法总结:若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书写两个多边形相似时,要注意把表示对应角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

如图,一块长3m 、宽1.5m 的矩形黑板ABCD 如图所示,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

宽75cm.边框的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相似吗?为什么?

解析:两个矩形的四个角虽然相等,但四条边不一定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矩形是否相似,关键是看对应边是否成比例.

解:不相似.∵矩形ABCD 中,AB =1.5m ,AD =3m ,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 =0.75m ,∴EF =1.5+2×0.75=3m ,EH =3+2×0.75=4.5m ,∴AB EF =1.53=12,AD EH =34.5=2

3.

∵12≠2

3

,∴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不相似.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需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 三、板书设计

1.相似图形的概念; 2.比例线段;

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1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知道圆的有关定义及表示方法 . 2. 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3. 会根据要求画出图形 .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重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四、教学难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关于圆的图形展示, 引导学生认识圆并谈谈对圆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活动 1:小组合作 3.1 圆 观察车轮,你发现了什 么?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

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吗? 探究 1:(1)如图, A,B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 点离与 B, 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 2)C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要使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 C,O之间的距 离与 A, O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什么关系? 明确:车轮边缘上任意两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 , 任意一点到轴心的距离是一个 定值 . 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一个定值 . 探究 2:投圈游戏 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 , 他们呈“一”字排开 , 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 吗 ?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 为了使投圈游戏公平 , 现在有一条 3 米长的绳子 , 你准备怎么办 ? 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 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 注意: 1. 从圆的定义可知 : 圆是指圆周而不是圆面 O表示车轮的轴心, A,O 之间的距

2. 确定圆的要素是:圆心、半径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确定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 以点 O为圆心的圆记作:⊙ O,读作:“圆 O”. 探究 3:圆的有关性质 战国时期的《墨经》一书中记载:“圜,一中同长也”.古代的圜( huán)即圆,这句话 是圆的定义,它的意思是: 圆是从中心到周界各点有相同长度的图形 . 提问:如果一个点到圆心距离小于半径 , 那么这个点在哪里呢 ?大于圆的半径呢 ?反过来呢? 试根据圆的定义填空: 1.圆上各点到 ___________ 的距离都等于______________ .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 ____ . 探究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设⊙O 的半径为 r,A点在圆内, B点在圆上, C点在圆外,那么 OAr. 结论:点的位置可以确定该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反过来,已知点到圆心的距 离与半径的关系也可以确定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 1.画图:已知 Rt△ABC,AB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优秀)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单位:℃)与冷冻时间t(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3 2x;②3xy=1;③y= 1-2 x;④y= x 2.反比例函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①y= 3 2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1可化为y= 1 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 ③y= 1-2 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k为常数,k≠0),y=kx -1(k为常数,k ≠0)或xy=k(k为常数,k≠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2m2+m-1)x2m2+3m-3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2m2+3m-3=-1,2m2+m-1≠0,然后求解即可.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圆教案

《圆》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圆及相关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在学习中体会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定义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圆的相关概念;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概念的融会贯通; 2.在具体问题中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准备好的一根线可以围成怎样的图形?学生活动,用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围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引入圆. 二、温故知新: 复习回顾 1.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 2.结合圆的定义了解圆心和半径. 3.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S= 三、交流展示: 阅读课本P65—P66找到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读作“”.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叫做直径. 是圆中最长的弦.

3.弧: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都叫做半圆. 优弧:半圆的弧叫做优弧.用个点表示,如图中叫做优弧. 劣弧:半圆的弧叫做劣弧.用个点表示,如图中叫做劣弧. 4.等圆:能够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的弧叫做等弧. 四、提炼新知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O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1)点在圆内,即dr.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书,理解解决新知,不理解的在组内交流,以此方式让学生自学,消化概念和基本问题,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培养数学思维. 五、当堂练习 1.判断正误: (1)弦是直径;()(2)半圆是弧;() (3)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4)过圆心的直线是直径;() (5)半圆是最长的弧;()(6)直径是最长的弦;() (7)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是同心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2.已知⊙O的面积为16π,判断点P与⊙O的位置关系. (1)若PO=4.5,则点P在; (2)若PO=3,则点P在; (3)若PO= ,则点P在圆上.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看书和理解的能力,夯实基础. 3.在Rt△ABC中,∠C=90°,AC=3,BC=4,D为AB的中点. (1)以C为圆心,AC长为半径,则点D在圆C(). (2)以C为圆心,BC长为半径,则点D在圆C(). 4.如图,AB为⊙O的直径,点C,D在⊙O上,已知∠BOC=70°,AD平行OC,则∠AOD=()

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x k y = ,再把x =2和y =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 ,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 y = (2)x y 2-= (3)xy =21 (4)25+=x y (5)x y 23-= (6)31+=x y (7)y =x -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x k y = (k 为常数,k ≠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 ,(6)改写后是x x y 31+=,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x k y =(k ≠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1-=kx y (k ≠0),后一种写法中x 的次数是-1,因此m 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 -2≠0且3-m 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 ≠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 2=1的错误。 解得m =-2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质课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 2015—2016学年度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电流I 、电阻R 、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 (1)你能用含有R 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 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 x y = (2)x y 2- = (3)xy =21 (4)25+=x y (5)31+=x y 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 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四)、随堂练习 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为 2.若函数2 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教学目标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P O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圆》教案 宿城区埠子中学 蔡志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圆的描述概念和圆的集合概念); 2、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4、初步会运用圆的定义证明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教学重点: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观察图形,议一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能否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 1、圆的描述定义: 把一条线段OP (用你手边的圆珠笔代替)的一个端点O 固定, 使线段OP 绕点O 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P 所形成的图形 是______。其中,定点O 叫______,线段OP 叫______。 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O 2、思考: 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_,以定点A 为圆心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长r 为半径作圆,能作______个圆;以定点A 为圆心、定长r 为半径作圆,能且只能作_______个圆。 二、观察、思考与小结: 1、请你在圆上任取3个点,分别量出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上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 反之,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上。 (2)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把圆看成是一个集合。 圆的集合定义: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圆内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内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 小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圆外任取3个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圆外的点到圆心(定点)的距离都______定长______;反之,到圆心的距离 大于半径的点都在______。 (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那么 点P 在圆内?_____________; 点P 在圆上?_____________; 点P 在圆外?_____________。 三、尝试与交流 1, 已知⊙O 的面积为25π,判断点P 与⊙O 的位置关系. (1)若PO=5.5,则点P 在 ; (2)若PO=4,则点P 在 ; (3)若PO= ,则点P 在圆上 2画一画 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 给定一个A 点,请作出到点A 的距离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 再给定一个B 点,使线段AB=3cm ,请作出到点B 的距离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3. 请作出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 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小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5. 到点A 的距离小于等于2cm,且到点B 的距离都大于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1 .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 重点 ) ; 2 .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特点 ( 难点 ) . 一、情境导入 飞行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转中的电风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你还能举出类似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类型一】旋转的概念 下列事件中,属于旋转运动的是 ( ) A .小明向北走了 4 米 B .小朋友们在荡秋千时做的运动 C .电梯从 1 楼上升到 12 楼 D .一物体从高空坠下 解析: A. 是平移运动; B. 是旋转运动; C. 是平移运动; D. 是平移运动.故选 B .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概念,图形的旋转即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 课堂达标训练” 第 1 题 【类型二】旋转的性质 如图,△ ABC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80 °得到△ AEF ,若∠ B = 100 °,∠ F =50 °,则∠ α 的度数是 ( ) A . 40 ° B . 50 ° C . 60 ° D . 70 ° 解析:∵△ ABC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80 °得到△ AEF ,∴△ ABC ≌△ AEF ,∠ C =∠ F = 50 °,∠ BAE = 80 ° . 又∵∠ B = 100 °,∴∠ BAC = 30 °,∴∠ α =∠ BAE -∠ BAC = 50 ° . 故选 B. 方法总结: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要注意旋转的三要素:① 定点——旋转中心;② 旋转方向;③ 旋转角度.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 课堂达标训练” 第 4 题 【类型三】与旋转有关的作图 在图中,将大写字母 A 绕它上侧的顶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作出旋转后的图案,同时作出字母 A 向左平移 5 个单位的图案. 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圆复习教案 (新版)湘教版

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灵活运用有关定理,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 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结构框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垂径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拓展:①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说明:由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知对于一个圆和一条直线.如果具备下列五个性质中的两个,那么就具备其余三个性质.这五个性质分别为:①经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不是直径);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特别注意:此处被平分的弦不能是直径,因为在圆中,任意两条直径总是互相平分的. 2.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r,周长l与面积S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所以,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并且一定在三角形内,三角形有唯一的一个内切圆,而圆有无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全册共58页) 目录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1配方法(第1课时) 21.2.1配方法(第2课时) 21.2.2公式法 21.2.3因式分解法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 小结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22.1.1 二次函数(第1课时) 22.1.2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22.1.3.1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22.1.3.2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 22.1.3.3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3课时) 22.1.4 .1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22.1.4.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第1课时) 2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22.3.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 22.3.2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课时) 小结(3课时)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1) 23.1 图形的旋转(2) 23.1 图形的旋转(3) 23.2.1中心对称(1) 23.2.1中心对称(2) 23.2.1中心对称(3) 22.2 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小结 第二十四章圆 24.1.1 圆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 24.1.4 圆周角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小结 第二十五章概率 25.1.1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25.1.1 随机事件(第二课时) 25.1.2 概率的意义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一课时)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 25.3.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25.3.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4.1.1圆教案

第二十四章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1.1 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 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集合定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圆的定义 (课件展示)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界定: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 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同时从圆的定义中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于是得到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 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

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2.圆的有关概念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如图中的AC)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如图中的AB)叫做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B为端点的弧 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中的?AB)叫做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中的?AB)叫做劣弧. 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相互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三、巩固练习 1.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你见过树木的年轮吗?从树木的年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树木生长的年龄,如果一棵20年树龄的红杉树的树干直径是23cm,这棵红杉树的半径平均每年增加多少? 3.如图,一根5m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 答案:1.首先确定圆心, 然后用5米长的绳子一端固定为圆心端,另一端系在一端尖木棒,木棒以5米长尖端划动一周,所形成的图形就是所画的圆. 2.23÷2÷20=0.575(cm) ,故这棵红衫树的半径每年增加0.575cm. 3.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九年级数学(下)(配人教地区使用)(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就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掌握如何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就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就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教材中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逐步从对具体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的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反比例函数y=k x(k 为常数,k≠0)的图象分布在两个象限,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第二节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 本章的重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图象就是直观地描述与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本章的难点就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时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约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6.1反比例函数3课时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课时 26.1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圆的教学设计说明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如图3-1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的投圈 目标都是图中的花瓶。如果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都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什么样的队形才公平? 2、请你说一说为什么上述游戏中排成圆形(或圆弧形)队形比较公平? 二、问题引申,探究圆的定义. 1、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 给圆下个定义吗? 2、你能在图中找到圆心,半径,并会表示这个圆吗?学生积极思考把自己带入游戏的 快乐中,并举手回答: 如果单纯考虑队形因素,即只考虑 “距离”对投圈结果的影响,那么 排成圆形(或圆弧形)队形比较公 平。 学生抢答: 因为圆上的点道圆心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动 画演示,发现圆可以看成是平面上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 组成的图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回答 圆心:固定的端点叫作圆心; 半径:线段OA的长度叫作这个圆 的半径. 圆的表示方法:以点O为圆心的 圆,记作“⊙O”,读作“圆O”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 人到玩具的距离相 等时才公平.为抽象 出“平面上到定点的 距离等于定长的所 有点组成的图形叫 做圆”的概念做准 备. 通过游戏引出圆的 概念教学时要对学 生合理的想法给予 肯定并引导完善 A O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4、请你说一说圆上各点、定点、定长有何关系呢?(1)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 5、那么确定一个圆要几个要素: 一是圆心,圆心确定其位置, 二是半径,半径确定其大小. 三、进一步探究圆的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 请同学们结合图3-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弦:直径: 弧、弧的表示方法: 半圆:等圆: 等弧:优弧:劣弧: 四、问题深入,探究点和圆的关系 1、在平面上任取一点, 这点可能在圆的什么地方? 2、如图3-3所示,⊙O是 一个半径为r的圆,圆上分别取一点,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你能用r与d的大小关系刻画它们的位置特征吗?小组讨论, 组互相交流协商、组 统一意见.各组派代表表述本组 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口头作答, 最后由一名学生小结.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与同伴 交流完成圆的相关概念的认识。 学生抢答: 这点可能在圆外、在圆上、或在 圆。 学生口答并完成课文66页想一 想。 点P在圆外,?d>r; 点P在圆上,?d=r; 点P在圆,?d<r. 学生发言踊跃,思维 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多数学生能抓住到 定点的距离相等的 条件,只是表达还不 够准确、完善. 对还有疑虑的问题, 教师可以作引导性 讲解生回答教师引 导 通过此问题的探究, 使学生理解点与圆 的位置关系,并体会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的关系.

最新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 。

教学时间课题26.1二次函数(2)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 和 能力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过程 和 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 (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 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 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 (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 次函数的图象) 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范例 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 对应值表: x …- 3 - 2 - 1 0 1 2 3 … y …9 4 1 0 1 4 9 …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框架

2019年春最新人教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二、合作探究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形如y= k 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 (1)y= k x(k为常数,k≠0);(2)xy=k(k为常数,k≠0);(3)y=kx -1(k为常数,k≠0). 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会用描点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重点) 2.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了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市.则所需要的时间t(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图形吗? 二、合作探究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地观察与讨论,实现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每个象限内”这句话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重点) 2.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 3.探索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几何图形以及图形面积的综合应用.(难点)

九年级数学下册3.1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圆 【教学内容】3.1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集合的观点描述圆,掌握圆的有关定义,在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的有关定义,了解各个定义之间的区别。探索点和圆的位置三种关系,并学会如何判断点和圆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圆的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及其有关概念,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对用集合的观点描述圆的理解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什么叫做圆?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端点A旋转而成的图形是否是一个圆? 【情景导入】圆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圆的很多知识生动有趣,你有信心学好吗?,【新知探究】 探究一、 圆可以看成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组成的图形,其中定点是圆心,定长是半径。以O为圆心的记作⊙O,读作“圆O”。 探究二、圆的有关定义: 1、叫做弦,叫做直径。 2、叫做弧,叫做半圆。 3、叫做等圆,叫等弧。 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吗?为什么? 探究三、 ⊙O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在圆内、圆外、圆上分别取一点,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请你用r 与d的大小关系刻画它们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知识梳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与圆有关的定义,理解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 【随堂练习】 1、如图,Rt△ABC的两条直角边BC=3,AC=4,斜边AB上的高为CD,若以C为圆心,分别以r1=2cm,r2=2.4cm,r3=3cm为半径作圆,试判断D点与这三个圆的位置关系. 2、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一说你的方法. 3、已知:如图,OA、OB、OC是⊙O的三条半径,∠AOC=∠BOC,M、N分别为OA、OB的中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圆

《圆》教学设计 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研究圆的性质及与圆有的关的应用;本节要求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 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因此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堂数学课,既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有两个目标,一是得到圆的概念,这是基础目标;二是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这是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对图形性质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 知欲. 2.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圆定义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排开.思考:这样的队形对每一人都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时才公平.为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做准备. 实际教学效果: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发现关键条件是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对归纳圆的定义起到了很好地启发作用.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 活动内容: (1)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圆. 要求:①尝试用多种方法;②观察、思考圆的形成过程. (2)教师演示用圆规和绳子画圆. 活动目的: 增加对圆的感性认知,为抽象出圆的定义做准备. 实际教学效果: 利用绳子画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绳子一端固定,一端系着粉笔,其长度不会改变,在画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对粉笔与固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有着强烈的直观认识,反响热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