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 (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0)或a/b=c/d;ad=bc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15=4:5 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 24:()=():2 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3:1/6和1/2:1/4 1.2:3/4和4/5:5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1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 (3)掌握 ? = (a≥0,b≥0), = ? ; = (a≥0,b0), = (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 (a≥0)的内涵.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 ≥0); =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 (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一起看看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全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 2111B AC C B AC C 和 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中,∠C=90°,BC=12cm,AB=20cm,求tanA和tanB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 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 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 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 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 5、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的正切值.

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新课标 人教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无特殊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2.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让学生思考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问题提出: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 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I/A 20 40 60 80 100 留白:(供教师个性化设计) 是否需要课件?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做一做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 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 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 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而后大组发言。 3.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x y 2 1 2 2 2 3 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确定其解析式. 【情感态度】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次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速度v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予以回答.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路程一定时,运行时间与运行速度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否正确列出函数关系式,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 m2的长方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 (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 68 ×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 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则S与n的关系式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观察你列出的三个函数关系式,它们有何特征,不妨说说看看.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探寻三个问题中的三个函数关系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函数的特征,找出其共性,引入新知. 反比例函数:形如y =k x (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交流总结能力. 2.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如果两个变量x、y满足xy=k(k为常数,k≠0),那么x、y就成为反比例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与路程s之间满足vt=s,如果路程s一定,那么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关系. 2.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3.形如y =k x (k 是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4.y =k x ,y =kx -1 ,xy =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中k 是常数,k ≠0. 5.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 值是多少? ①y =2x +1;②y =2x 2;③y =15x ;④y =-2 3x ;⑤xy =3;⑥2y =x ;⑦xy =-1. 解:反比例函数有③④⑤⑦.③y =15x 中k =15;④y =-23x 中k =-2 3;⑤xy =3中k = 3;⑦xy =-1中k =-1.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当x =2时,y =6. (1)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 =4时y 的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设y =k x ,再把x =2时, 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 【解答】(1)设y =k x ,因为当x =2时y =6, 则有6=k 2,解得k =12. ∴y =12x . (2)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 4 =3.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 【例2】已知函数y =(2m 2 +m -1)x 2m 2 +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反比例函数y =kx -1 中的隐含条件是x 的次数为-1,k ≠0. 【解答】∵y =(2m 2 +m -1)x 2m 2 +3m -3是反比例函数,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本教案旨在介绍教案编写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涉及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研究成果。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将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条理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理念上,本教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意识和自主研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教案将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案将融合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研究场景中积极参与,提高研究效果。同时,教案还将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基础,通过针对性的练和反思,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使用,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引导数学课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研究效果。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在九年级数学下册中的 知识和技能,并对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 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下册的全部知识点,包括但 不限于: 几何:认识和运用平面图形和直线的性质,解决与平行、垂直 相关的几何问题。 代数:理解和运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能够解决与函数相关的代数问题。 数据与概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分 析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数学研究主动性和 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每个 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数学研究中探究 和发现。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最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

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估计。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视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难点。 统计估计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掌握九年级数学下册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加减法规则 - 教学方法:讲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 教学资源:教材、白板、多媒体设备 2. 第二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 -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求解 - 教学方法:示范演练和小组讨论 - 教学资源:教材、练册、计算器 3.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计算 -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和问题解决 - 教学资源:教材、练册、几何工具 4. 第四单元:函数与方程 -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和讨论 - 教学资源:教材、练册、图表绘制工具 5. 第五单元:统计与概率 - 教学重点: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教学方法:实际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 - 教学资源:教材、调查问卷、统计软件 教学过程 1. 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和介绍 2. 开展知识点讲解和示范演练 3. 组织学生进行练和作业布置 4. 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5. 进行单元复和检测,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 -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随堂测试、作业评定、小组活动评估等形式 - 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 总结 通过本套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全面提升九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也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全册 共63页)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全册共63页) 目录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第2课时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第3课时旋转的应用 24.2 圆的基本性质 第1课时与圆有关的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垂径分弦 第3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间关系 第4课时圆的确定 24.3 圆周角 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第2课时圆内接四边形 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3课时切线长定理 2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24.6 正多边形与圆 第1课时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第2课时正多边形的性质 24.7 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1课时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2课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25.1 投影 第1课时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第2课时正投影 29.2 三视图 第1课时三视图的识别与画法 第2课时棱柱及由视图描述几何体26.1 随机事件 26.2 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 第1课时简单概率的计算 第2课时利用画树状图求概率 第3课时利用列表法求概率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1.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重点); 2.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特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飞行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转中的电风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你还能举出类似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类型一】旋转的概念 下列事件中,属于旋转运动的是() A.小明向北走了4米 B.小朋友们在荡秋千时做的运动 C.电梯从1楼上升到12楼 D.一物体从高空坠下 解析:A.是平移运动;B.是旋转运动;C.是平移运动;D.是平移运动.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概念,图形的旋转即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旋转的性质 如图,△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80°得到△AEF,若∠B=100°,∠F=50°,则∠α的度数是() A.40°B.50°C.60°D.70° 解析:∵△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80°得到△AEF,∴△ABC≌△AEF,∠C=∠F=

(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开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起看看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欢送查阅!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那么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那么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假设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那么A、B间距离为多少 4.假设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那么倾斜角∠CAB 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复.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 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4ac)/2a, 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 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 ∠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 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 ∠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 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 ④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 =b/a;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

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 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全册详细教案(含答案)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 正切 1.理解正切的定义,运用正切值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阅读教材P2~4,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 1.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即tanA =∠A 的对边 ∠A 的邻边 . 2.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3.坡面的竖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 (二)自学反馈 1.在Rt △ABC 中,∠C =90°,AC =12,BC =5,那么tanA 等于(C) A. 513 B.1213 C.512 D.125 2.如图,有一个山坡在水平方向上前进100 m ,在竖直方向上就升高60 m ,那么山坡的坡度i =tan α=35 .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 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解:甲梯中,tan α= 5 132-52 =512 .乙梯中,tan β=68=34. 因为tan β>tan α,所以乙梯更陡. 求正切值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并且一定要分清锐角的对边与邻边. 活动2 跟踪训练 1.如图,下面四个梯子最陡的是(B)

2.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 、B 、O 为格点,则tan ∠AOB =(A) A.12 B.23 C.105 D.53 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a =24,c =25,则tanA =247、tanB =7 24 . 4.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 走了300 m 后到达山顶的点B ,已知点B 到山脚的垂直距 离为70 m ,求山的坡度0.24.(结果精确到0.01) 活动3 课堂小结 1.正切的定义. 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A 的关系(∠A 和tanA 之间的关系). 3.数形结合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第2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 1.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意义,能根据边长求出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准确分清三种函数值的求法.(重点)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当锐角度数一定,则其对边、邻边、斜边三边比值也一定.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阅读教材P5~6,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 1.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即sinA =a c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即cosA =b c . 2.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三角函数. 3.si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A 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锐角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前提下. (二)自学反馈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教案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