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概况课程

中国概况课程

中国概况课程
中国概况课程

中国经济概况

在一名留学生的眼里,表面上中国的经济是非常的辉煌。

正在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事,国际政治的地位也是在逐步的上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DP是占世界总GDP的30%左右。公元十七八世纪,西方发动了产业革命,世界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农业经济上。

我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创造新的奇迹,而是在找回过去的荣华。

经济是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保障,经济状况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面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过了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一)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买办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变成了国有经济。

(二)完成土地改革。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所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中农,

占耕地还不到30%。

通过土地改革,亿万农民都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三)统一国家财政。实行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与领导,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管理。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

有制经济占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个时期:1958年-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重点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并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从1961年开始,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正,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取得明显效果。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政府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搞了“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

系严重失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政治上的动乱和理论上的错误,给中国经济事业带来了严重

破坏,重大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混乱和比例失调。

在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粮食保持

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有比较明显的成果。

但从全局看,损失是巨大的,不但原来的经济发展规划未能实现,而且经济形势一步

一步恶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化大革命”让我想起古代的大事件。就像古代中国的秦始皇做过的焚书坑儒。

当然文革给全中国带来的损失是非常的巨大!我很清楚的了解当时红卫兵的行为。

如果中国没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呢!

第四个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最好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持续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

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宣布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终于跨入了正常,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实行,使中国经济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充满了活力,农

业连年丰收,工业蓬勃发展,市场十分活跃,外貌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家实力大

大增强,人民生活步步提高。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新的世纪开

始后,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农业的特点是,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依靠只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地,终于

解决了世界人口21%庞大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

新中国的农业肃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世界上仍处于落后地位。除了自然条件比较差,旱涝灾害比较多以外,主要还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地,科学技术不够普及,尚未从根本

上脱离“靠天吃饭”,靠体力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局面。

机械化程度比列:中国 6.1:3.9 日本:1:10 美国1:32

中国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当今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一般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国有

大企业到乡镇企业,“三资”(合资,独资,合作)企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布

局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发达的工业主要是

1.煤灰工业。中国煤灰储备藏量居世界第一。主要是河北省的开滦,峰峰,山西省的

大同,阳泉,西山,黑龙江省的鸡西,江苏省的徐州等。

2.石油工业。解放以前中国的石油几乎全部靠进口,解放以后,中国加紧发展石油工业。50年代中期,开发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60年代初,开发了大庆油田,中国石油

基本实现自给。

3.电力工业。中国主要是靠火力发电,大型火力发电站全国有68座。其次是水力发电,建成大中型水力发电站100多座。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除了火力,水力发电外,中国还建成了大亚湾和泰山两座核电站。

4.冶金工业。中国的冶金技术已有6000年历史,但是,近代冶金工业并不发达。

5.机械电子工业。中国的机电工业不但已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大量从出口。

6.化学工业。化肥和化学纤维年产量至今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7.纺织工业。纺织工业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8.轻工业。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3左右。

9.高新技术产业。中国近一二十年来,代表当今工业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微

电子,计算机,核工程,生物工程,航天工程,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

品等生产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

20年来,举世公认,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决定要搞改革开放。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取消人民公社,在行政方面成立乡政府,在经济方面建立

各种公司,如农业公司,农贸公司,农业服务公司等,使农村经济活动大大减少了行

政干涉,能够按照自身特点和规律运行。

第二,改革生产经营形式,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

第三,改革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第四,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多余的产品,农民有了比较多的

赚钱机会。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体制改革,同时,还涉及财税,金融,商业,外贸等

其他方面的改革。中国企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生产,分配上。

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着重确立三个关系:

1.确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

2.确立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改革工资制度,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确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生

产的引导作用,安价值规律办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所有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

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对外开放

80年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创立经济特区: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第一,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以中外合资,中外合办,外商独资“三资企业”产品主要是依靠利用外资,以中外合资,中外合办,外商独资“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第二,特区比内地享有较多的经济自主权。

第三,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进出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通过这些特殊政策,使特区成为吸引外资的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

窗口,对外经济活动的窗口。

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扩大开放和他们的自主权。

第三步: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建立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开放海南岛和上海浦东。1988年,宣布开放海南并成立海南省,使海南

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89年,宣布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开放开发浦东,目标是要把浦东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的象征。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实施,中国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了全面开发的形势。

中国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搞对外开放,有一个重要目的,这就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进入“小康”,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21世纪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济要走的路还是很远,也许会荆棘密布,也许坎坷无比,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成功的考验而已!

参考文献:

《中国概况》王顺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百度百科》

中国概况书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概况教程>> 13位ISBN编号:9787301150597 10位ISBN编号:7301150598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立 页数:186 版权说明: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e35127583.html,

前言 本书是对外汉语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也可以作为进修和自学参考。 本书使用留学生易于接受的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制度文化,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金融法规和文化体制,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 本书尝试摆脱以往同类书籍“厚古薄今”,偏重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对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为此,在文字资料和篇章结构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全书基本选择使用了21世纪面世的公开资料,力争反映日新月异的中国的最新面貌。在面对一些发展变化比较迅速的专题的时候,比如中国的金融业,本书开辟了专门的章节,予以充分介绍。 全书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四个部分,共20课。每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这种内容安排和结构方式,适合编制教学、进修计划(例如,每个学期学习两个部分),也适合学生对课程作阶段性的总结和讨论。 全书文字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的生词表和语法项目部分,作了难度和篇幅控制,从而清晰而精练。 从十年以前编写《中国国情》教材至今,全书的各个专题和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锤炼和检验,获得执教同行的一致肯定。事实证明,这门课程和这些教学内容,正是今天留学中国的外国人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我诚恳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对“中国国情”课程建设和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沈浦娜和张弘泓老师为本书的成熟和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我个人对书中出现的一切不当和错误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概况大纲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社会概览》这本书是有关语言文化的一本教材,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一门融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有关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能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中国概况课》选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妇女、饮食、体育、法制、教育、语言、建筑、就业、环保、宗教及传统文化等十几个方面;题材包括杂文、散文、小说、谈话、报道、综述、调查、书评、诗词等。课程设置方面以阅读理解为主体,主课文一般用来作精读课处理,副课文一般用以训练泛读、速读、跳读、猜测、浏览等技能。以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为辅,培养学生成段、成篇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练习样式丰富,强调客观理解,同时兼顾主观表述,强调理解性掌握,避免单纯机械性记忆。 三、实践环节: 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3次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饭馆里和中国家庭中吃饭的习惯,通过采访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通过访问中国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家庭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通过旅游、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一起过节,做节日食品,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等等。 四、学时:(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64学时,第五学期每学期32学时;第六学期每学期32学时。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能为宗旨。从《中国文化概览》这本书的特点出发,以了解文化知识为主,以主课文、副课文的学习为辅,进行阅读、口语、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在教学形式上,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老师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板书要清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DVD、CD、现场演示、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等,例如,讲中国地理时,配合放一下中国名城名山的图片,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hina: A General Survey 适用专业:通识教育(留学生) 执笔人:*** 适用学期:一学年 学时:64学时制(修)订时间:2015年3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复旦大学留学生本科学历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共同制定和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以及课外调查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国情的理解与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指导留学生在观念意识与现实生活两个层面上融入中国社会,以便更好地完成在中国的学业任务。与此同时,结合课程的发展历史以及留学生的现实需求,本课程同时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其更顺利地完成专业学习提供更好的语言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模块一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 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4)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分布及其文化特色(4) 第三节人烟密集的平原(4) 第四节高原以及高原上人民的生活(4) 模块二中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文明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形成(4) 第二节历史上国家政权的变迁(4) 第三节传统思想与价值观念(4)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国情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构成(2) 第五节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4) 第六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4) 第七节全球化浪潮影响之下的中国经济与文化(4) 第八节中国人口问题与户籍制度(4) 模块三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第一节中国人的性格特征(2) 第二节中国民俗(4)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国家地理 地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接俄罗斯,正北为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东和东南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相望,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占全国面积的2/3。西南部地区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大体上以东西和东北--西南两种走向最普遍。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西部,山形高峻、气势雄伟;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布在东部,山势渐低,风景秀丽。此外还有南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阴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南岭、台湾山脉等。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多是我国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如昆仑山脉北支和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缘,阴山山脉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之一,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可以分为两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武陵山、雪峰山等,一般西坡较平缓,东坡陡峻,形成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边缘,河川流经山地多成峡谷急流,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长江切穿巫山山地形成的;长白山、辽东丘陵、浙闽山地等,不连续地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东部,林木葱郁,有许多著名风景区。这两带之间,分布着我国的主要平原。以上山脉的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按高度的明显变化,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势磅礴,高原上山岭宽谷并列,湖泊众多,是最高的一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米)在青藏高原南缘我国同尼泊尔接界处;青藏高原以北、以东,下降到海拔2000-1000米以下的高原和盆地,主要有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平缓的内蒙古高原和山青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宽广的准噶尔盆地等,这是第二级阶梯,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丘陵,沿海平原多在海拔50米以下,这是第三级阶梯。我国大陆东、南的海面上,岛屿星罗棋布,总计全国共有5000多个岛屿,以台湾岛最大,其次为海南岛。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还有崇明岛、舟山岛、东海岛、海坛岛、长兴岛。其余大部分是面积在一平方千米以下的小岛,分布极广。我国河流多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长江长6397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黄河长为5464千米。横断山区的大河向南流,澜沧江属太平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属印度水系。新疆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我国西北部有许多内流河,以新疆塔里木河最长,2137千米,为我国第六大河。古代劳动人民开凿的大运河全长1801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主要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气候资源 气候:中国国土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因而气候复杂多样,如黑龙江省北部全年无夏,海南岛长夏无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南部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终年积雪,西北内陆夏热冬冷,日温差大。总的特点是:全国夏季普遍高温,

2011级中国文化概况课堂教学大纲.doc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学分: 4 分 总学时: 72 学时周学时:4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化的简要介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可满足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全部内容分为十四个章节,其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第二章. 中国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三章. 民俗,第四章旅游。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历史叙述法、对比研究,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化概况(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 中国概况 2. 重点、难点 1. 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 了解中国基本概况 第二章哲学与宗教(5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2.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韩秀梅中国概况课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 韩秀梅 (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102249) [关键词] 《中国概况》课;问题;教学内容和思路;教学方法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中国概况》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 的更新、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概况》课现存的几个问题,并根据自己 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上好这门课的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4)05-0030-04 《中国概况》课是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 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 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 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 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 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概况》课教学在对 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在与校 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感到 当今《中国概况》课在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内容更 新、课程性质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 题,但相关的学术讨论与阅读、语法等课程相比却 很少。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国概况》课教学 的实践经验,对以上几个问题做一分析和探讨。 一 、从随意、零乱走向系统和专题——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编排 《中国概况》课的教学目的是向外国留学生系 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 泛。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具体体现为教 材内容应如何编排,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总体上 讲,《中国概况》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课程一样, 经历了一个从摸索走向成熟的过程,但在目前,在 教学内容选择上仍显得比较零乱。当前对中国概 况和中国文化内容的介绍大体采用了以下三种形 式:一是零星出现在语言课的教材中,比如中国人 的姓名、中国的重要城市(西安、北京、上海等)、名 人(孔子、李白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 节)等,这种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显然不能代替《中 国概况》课的教材。二是以点代面的方式,比如通 过一些小故事来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情况或文化的 主要特点,整本教材由一篇篇这样的小文章组成, 内容有中国的饭菜、茶叶、节日、武术、烹调、文学 等。这类教材在上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直

中国概况课教学及师资问题

中国概况课教学及师资问题研究 胡孝群中国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100102 摘要:“中国概况”课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客观要求汉语文化课教材编写出版理念的不断创新。为改变“中国概况”课教学目前差强人意的教材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增添课程趣味性,我们开展中国概况课教材的创新理念探讨研究。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认为当前“中国概况”课教材主要突出现有教材内容单一陈旧,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文明宣传不够等方面问题。本文多角度科学务实地分析了“中国概况”课的教学特点,提出“中国概况”课教学不仅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要关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与重大政策性变革。国际汉语教学中互动主体的特征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客观要求知识现代化,要与时俱进。并提出了教师角色需要不断“演化”和“回归”的创新理念。 关键词:知识现代化;灵活度;主观认知 零、引言 中国概况课是外国留学生(长期进修,指来华学习一年以上)文化知识课的一种门类,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学等文化背景知识,目的使学习者提高其语言运用的层次。目前各高校、国际汉语教学机构大都在开设这门课程,然而,这门课的教学情况却不尽人意。 目前关注这一学科的研究还很少,祖晓梅,陆平舟(2006)认为传统的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模式基本遵循的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传统,没有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义的相关性。主要以介绍中国的客观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法,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材料。这和我们对中国概况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比如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国概况课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考察与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简明客观。韩秀梅(2004)具体分析了王顺洪本《中国概况》,认为《中国概况》教材存在编排重点不突出,内容较泛等问题。

中国概况

一、选择题 下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我国的最西、北、东、南端。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中位于中俄边境的是() A.a、b B.a、c C.b、c D.b、d 解析:根据图中的方位可知,a是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b是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处;c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处;d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所以,该题应选C。 答案:C 2.图中四地分属于我国的() A.一个行政区B.两个行政区 C.三个行政区D.四个行政区 解析:图中a地位于我国新疆,b地位于黑龙江,c地位于黑龙江,d地位于海南省,所以该题选C。

答案:C 曾经有一个热门帖吧,点击率和跟帖数最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胜古迹多,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甲地人就笑了;甲地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乙地人就笑了;乙地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笑了。”据此回答3~4题。 3.“甲地人”笑了,甲地指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湖南省B.四川省 C.广东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读材料知“甲地”面积大,中国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答案:D 4.“乙地人”笑了,乙地指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湖北省B.黑龙江省 C.西藏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由材料知“乙地”地势高,故为西藏。 答案:C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分布、生产和生活情况不同。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少数民族中,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是() A.哈萨克族B.鄂伦春族 C.蒙古族D.朝鲜族 6.与上题所示民族集中分布省区接壤的国家是() A.俄罗斯B.朝鲜

《中国概况教程》教材分析

《中国概况教程》教材分析 文/刘佳 摘要:在华汉语专业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时也要了解中国,因此,编写合适的留学生的关于中国概况的教程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肖立2009年编写的《中国概况教程》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教材的使用对象,编排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插图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总结教材在这些方面上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编写中国概况类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概况教程》;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33-01 《中国概况教程》属于“北大版留学生本科汉语教材·文化教程”系列,肖立编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中国制度文化,目的是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中国概况教程》,指出本书优劣及改进建议。 一、教学对象 许多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针对性是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赵贤州(1998)指出针对性来源于对教学对象全面、准确、科学的分析。编写任何种类的教材都有一个针对性的问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水平、学习目的和时限等基本问题,并据此来编排教学内容。《中国概况教程》对教学对象:对外汉语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进修和自学参考。本书的教学对象规定的过于宽泛,它没有说明学习本书的留学生应该达到SHK的哪个阶段或已经掌握了多少汉语词汇,对留学生兴趣也没有做出说明。适用对象的描述和定位不明确,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 二、编排体系 本书共有4单元,分别是: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共20章,65节,186页。整体编排是“单元——章——节”。整体结构编排是:前言,目录,教材内容。每一章的开头有“提要”简要总结本章的内容;结尾有三四个“思考题”以及“参考资料”。每个单元相对独立,章节之间有互相联系,适合编制教学和进修计划,也利于学生对课程作阶段性的总结。 三、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核心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选取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遵循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下面就《中国概况教程》内容选择方面做详细比较。 各专题材料所占页数统计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中国概况教程》这本书专题选择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是政治和经济部分最多,其他各专题涉及的较少,比例分布不均匀。本文认为教材的编排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安排,各个专题所占的比例应该相对平均,这样学生学习时不会由于教材比例差别过大而影响学习效果。本教材是针对对外汉语本科生的,而不是金融或政治专业的学生,应该减少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按四个单元所占比例看。 《中国概况教程》的四大单元分配较为平均,安排较合理。其内容的优点:一、专题包括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和社会,内容丰富。二、每章前面有简要总结,后面有思考题,编排合理,层次分明。每章又分几个小节,环环相扣,整体感强。 根据我班一些留学生的反馈,本文认为《中国概况教程》这本书难度较大。首先,本教材内容更像中国中学生历史、政治教材,知识量非常大。其次,教材中有大量的年份、术语和数字,仅中国人口一章的数据(不包括表格中的数据)就有110个。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是留学生的阅读障碍。最后,我班部分留学生认为政治和经济这两单元太复杂,词汇难度大,对此不感兴趣。

中国概况课程

中国经济概况 在一名留学生的眼里,表面上中国的经济是非常的辉煌。 正在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事,国际政治的地位也是在逐步的上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DP是占世界总GDP的30%左右。公元十七八世纪,西方发动了产业革命,世界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农业经济上。 我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创造新的奇迹,而是在找回过去的荣华。 经济是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保障,经济状况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面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过了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一)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买办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变成了国有经济。 (二)完成土地改革。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所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中农, 占耕地还不到30%。 通过土地改革,亿万农民都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三)统一国家财政。实行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与领导,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管理。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 有制经济占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个时期:1958年-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重点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并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从1961年开始,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正,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取得明显效果。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政府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搞了“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 系严重失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3 课程英文名称:China Overview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概况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知识的文化课程。留学生虽已经过两年的汉语学习,对中国已经有所了解,但此种了解一般是比较零散、局部、表面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为此,需要将中国的情况向留学生们做系统性介绍,使他们在对中国情况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有更加全面地了解与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概况课程,力图使学生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阅读和听力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中国概况作为一门知识文化类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留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本科一、二年级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概况》,王顺洪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概况这门课程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留学生学习。开设本门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及其具有的影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同时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和听说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