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2011-01-06 16:00:37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56 网友评论 0 条文章描述: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书籍设计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书籍设

计中的原因,以期在设计时做好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书籍设计理论的有效融合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书籍设计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原因,以期在设计时做好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书籍设计理论的有效融合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元素其实更准确地应定义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主要指在艺术作品活动或活动中可被表现的视觉符号包括色彩、形象、图形等,以及可被展现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思维力式、价值观念、行为举止等,这种视觉元素不仅指肉眼可见的死式层面,还包括抽象的精神层面方面,但从无论怎样表现,都与“中国”二二字构建起联想。

书籍做为许多人可以拥有和欣赏的表达传统文化美丽的最科媒介,例来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国的敦煌遗迹的书籍就是收录与吸取了当时感觉最优秀的文化元素从而产生庄的极其经典且最具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牡书籍设计也只有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从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和名慧,才能产生最优秀最爱大众欢迎的艺术设计。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从应用元素来看,中国绘画、汉字、书法、篆刻、印章、图腾、祥云图案、中国结、秦矶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化竹简、文房四宝、哟纸、

风筝、如意纹、中国刺绣、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石狮、唐装、筷子、金元宝、如意、八卦等等能成为现,籍设计的运用素材与儿素。第三,从应用形式来看,传统视觉元素的造型、构图、色彩成为现代书籍设计可优先考虑的运用形式。第三,从应用手法来看,通过对传统视觉元素直接运用、形式借移、元素再造、神韵传承等四种运用手法的使用,现代书籍的艺术设计一定更具内711更加美观。

二、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悠久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丰富与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能为同为文化事业的书籍设计提供丰富的养分、智慧与经验技巧,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在一书籍设计中可以滥用传统视觉元素,简单的照搬和复制传统视觉元素,这样种做法绝不适合书籍设计朝着健康正确审美的方面发展。相反,要在现代籍设计中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需要做到了解中国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的与审美思想,这样在设计时才能做好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f5籍设计理论的有效融合。

(一)中国精神的象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和生存与发展中,孕育出了许多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与民众心理的巾国精神,如:吉祥喜庆、平安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都可成为现代书籍设计的精神食粮。

如吉祥观念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向往

与追求,反映了人们生活土求安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所在在大部分的传统吉祥图样中均显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实就是想以营造出吉祥环境为的,以美的饰纹来寄托祈福求吉的象征性装饰设计,如图案中的几只丫和太阳,表示只羊开泰;画几只喜鹊站在梅树枝头,表示喜梢的意思。

(二)中国文化内涵的表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精髓中最深奥难知最广博的核心就是‘人人合一’的精神,其源头处即是老子《道德经》,本意应是追求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一致,这一思

想文化内涵对中国各领域影响深远。如刘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土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而在绘画、艺术设计上则表现为“物我交融”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物我交融”思想在艺术设计上的要求就是神在象外、象在台外、言在意外,意思就是说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形体和精神内涵做到会意在心、成竹在胸后,依照自己的观察体会即兴发挥,随意而就,洒脱自如,“以意写神”。书籍设计中的承传、应用以及创新这种方法后,在设计领域的体现以及在设计审美上所追求的自然、意境和神韵的书卷气设计风格就是中国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创新

追求最好的东西的精神,无论是在过去或是现在都是相同的。在未来我们予以保存的“传统”,在今天仍有待创造,甚至还要建基二全新概念和技术所造成。也就是说,传统的本质是基于窥探未来的精神,从传统中寻求创造潜能,读取想像力和智慧,进行现代书籍的设计一变得很重要。

(一)视觉美的创新

如在继承传统视觉元素内涵的基础上,为了使书籍艺术设计更美观,可以进行4此设计手法上的创新。止七现代书籍在对吉祥视觉元素符号化象征意义的传承时,通过对某一仁体形象进行再次创新改造的同时,不用形象的实物或用抽象的符号艺术形式表现更加深远、更加隐晦的象征意味,如同时是表现吉祥的意味,可以考虑书的封面图案设计采用源于佛教八室的“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通过这种古祥寓意的沿用,同样可以传达现代人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的设计理念,使现代设计多一此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二)中国文化的创新

中国传统视觉儿素的风格变化较为缓慢,但并不是说,在忽视或反对创,实际上,随肴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与开放发达,传统视觉元素也在不断的个性化创新中发展前进,只不过这些创新被掩盖在继承和因袭之卜,不为我们察觉罢了。其实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就不难石到在传统水墨艺术运用时,也重视将古典情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体现出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商、文化的和谐对话。

浅析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沈华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设计已经进入了风格多元化时期,中国的标志设计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创意灵感,既用传统图形表达了良好的意蕴,同时又结合现代商业设计意识,消除了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虚幻与现实的界限。

[关键词]标志设计传统图形

随着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在历史上由繁到简、由简到繁的风格更替,标志设计的发展也是潮起潮落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地域意义:受包豪斯(Bauhaus)设计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标志设计的第一次革新,由原来绘画、写实式的琐碎表现演变为象征性、简洁的几何形的美学追求,这不啻是设计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和革命。然而,由于机械地追求简洁,标志渐渐失了内在特色,缺少了变化和人文精神。这种几何形式的纯精美学被运用于企业形象上,使识别模糊和传达障碍,又由于缺乏多元的人性化设计,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大众之间的交流沟通。

(一)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标志设计又呈现出与以往硬边图形标志迥然不同的风格。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此频繁、丰富,沟通渠道如此畅达,信息量如此巨大的e时代,现代标志设计更加随意、自然、丰富,具有鲜明的识别性,而且更富有情趣,充满奇思妙想,富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视觉冲击力。有设计专家称标志设计正进入“后现代主义”阶段。“后现代主义标志”的设计出现了两种分化趋向:一是更大胆、前卫和抢夺观者视线的设计风格;二是朝民族化和传统化方向发展的设计风格。事实上,这两种风格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前卫、大胆的设计代表了年轻一代更轻松、更富个性的设计审美情趣,而民族化和传统化则是对现代主义工业文明缺乏温情的厌倦和怀旧情怀的回溯。

近20年来,中国本土文化在不断吸收异质文化的能量,消解传统文化确定的各种边界。在标志设计领域,许多设计师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图形。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图形经过设计师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后,成为了商业信息传达的一种媒介,消除了传统文化中地域、雅俗以及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二)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关系

中国古人用丰富的暗示力和象征力代替了对形象的实际描摹,以小小的图形符号把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自然界中虚与实的关系融为一体,超脱而浑厚。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的吉祥符号,往往融“儒”、“道”、“释”为一体,把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情调表现无遗,与后现代标志设计所要求的意蕴丰富、自然、回味无穷暗暗吻合,因此对现代标志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最能代表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阴阳太极图,将假想中的二元化宇宙(即消极和积极)以黑白二色通过共用形表现出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生相克,产生圆浑往复的气量感,极具创意地表达了人间万物互相依存,生死周而复始,日月同辉,光影交互,阴阳轮转、相偎相成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和生命和谐统一的哲理。而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其企业精神和宗旨都是希望企业运作和谐完美、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生生不息、循环互动等,以太极图作为创意的源泉是中国式哲学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产物。

最古老的云形标志源于中国。早在汉代艺术中,云气纹就被广泛地运用。它象征丰饶,雨水带来的神的赐予,云和雨或龙在一起代表阴和阳,云与“运气”的运是同音字,通常象征幸福或好

运,它常被绘成更为程式化的灵芝形。在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中,借用祥云或灵芝、如意的形式,象征着企业能够“吉祥如意”,因此被经常使用。但是在表现形式上,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提炼、艺术化,才不致千人一面。

除此以外,可以作为标志创意元素的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还很多,都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意愿,丰富和开拓了设计师的视野。

(三)运用传统图形进行标志设计的手法

在许多以中国传统图形为创意元素的现代标志中,由于中国传统图形所具有的丰富意蕴和象征力,设计师们往往采用形、意、势三者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使标志看起来祥和、气韵生动、回味无穷,同时又准确地传达了企业的精神和宗旨。形、意、势三者,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以形达意,以意寓形,形势相依。

其中“形”是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尤其是以较复杂的传统图形作为原型时,对“形”的提炼和艺术化地加工就至关重要。对于传统图形应该“去芜存精”,既具有古典要素,同时又有现代性。对传统图形的借鉴并非盲目地模仿,而是在吸收传统图形的造型和构图的精华部分的同时,立足于古典传统来表现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使传统与现代、过去与今天链接,从而使新图形具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一点是包豪斯现代主义图形不具备的。

“意”则是取意,指的是挖掘并浓缩文化内涵,在雅与俗之间找到表现的切入点,准确定位取意,形和势才有设计和表现的依据,从而使标志设计更加完美。“意”的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意蕴,意蕴深藏于形态内部,是整个形态的核心层。它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积淀了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个形都是有意义的,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有意味的形式”。意蕴的表达“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为媒介,而以感性形式为媒介”。

“势”即对标志的整体动态的处理,具有动势的标志才能更快地吸引人们的视线并留下深刻印象。在现代中国的标志设计中,设计师注意运用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使表现与形式取得和谐统一。在书法艺术中,“势”指“笔势”,就是字的平正或欹侧,用笔的中峰或侧峰、精细或粗犷,把“笔势”借鉴到标志设计中,使标志整体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与气度。

(四)结语

标志虽小,却凝聚了设计师的智慧,它寄托了个人的创造技巧,一个企业的理想和希望,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殷殷期盼。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传统图形文化在标志设计上的杰出运用,使得设计再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也成为了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美)霍尔.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吕中元等.中国标志创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设计与传统——中国元素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作者:郭强未分类 2006-7-24

设计与传统——中国元素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郭强

一、传统的解析

1、传统是历史的凝聚和沉淀。任何文化只要有历史也就会有传统,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本质的一种延续,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在传统中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一切经由历史所流传下来的思想、道德、风俗、心理、文学、艺术、制度等人文现象称作文化传统。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沿袭下来的诸文化因素的复合体。”也可以说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有其历史延续积淀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的总和。”

2、每一民族,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传统。在人类社会时期,文化的传统犹如源头之水是细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成长,创造的文明越多,传承的东西也就越多,所谓传统也就越多。因此,传统是积淀的、可变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传统的可变性和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传统相对现代而言,有时序上的先后之别,传统是旧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是来自过去但现在仍有生命活力的东西。(2)传统是积淀的,从远古到现今,是生生不息的。某一传统可能有所式微或消失,但从整体而言,旧的消失了,新的又有所产生,各传统存续的时间长短不同,但总是不断延续的。(3)每一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大的系统,这系统中又有无数子系统。因此,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4)多元的传统又必然是流动的、有机的、而不是凝固僵化的。(5)在时间的流变中传统是历史选择和人的主体性参与选择的结果,选择导致变迁。因此,传统是变化的、发展的。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1、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从时序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表示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一个表示的是过去时,一个是现代时。但现代时是从过去时发展过来的,是过去时态的延续。我们使用的汉字是传统文化,我们说的语言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统文化仍为我们所使用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形态上,现代文化包含着传统文化,即当代存续的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包含的那部分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现代文化。但现代文化又总是以一种创新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它既来自传统,又来自于当代,既是民族的,又是外来的,既是原有的,又是整合的。可以说,现代文化一边继承吸收传统文化,一边批判删除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流,同时又是现代文化创新的阻力。

2、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共鸣。传统文化是以具体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现代人进行着影响。当我们在艺术鉴赏中对意境的追求与体认,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诗文形式的欣赏与回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传统影响所致。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欣赏与赞叹,如对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的赞叹,对瓷器的釉色与纹样绘制的赞美,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没有对传统文化中传统精神的认同,就不能理解它,更不可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共鸣是我们现代人在文化传统的情境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认同与交流,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礼赞。也是传统文化能在现代人生活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因为离开实用性传统就会自然的消失,就没有市场。

3、今日的现代,明日的传统。每一时代的成果和成就不仅是那个时代最新的技术力量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时代风尚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换句话说,这种成果、成就、风尚、文明等在当时绝对是“现代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就变成了“传统”。同理,今日的“文明”、“时尚”、“现代”,明日就变成了“文物”、“古董”、“传统”。因此,传统和现代只是处在不同时期加以界定的。我们即生活在现代中,同时也生活在传统中。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承续传统;一方面又用新的创造为明天留下今天的传统。因此,我们几乎与传统同在,无法彻底决裂,也不可能无视传统的存在,因为无视传统亦是一种传统。

三、设计与传统

1、传统的设计观。设计是文化,因此,设计也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从现代艺术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可以说成是它的传统。不管是传统艺术设计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艺术形态和形式,还是艺术设计传统所反映出来的传统精神,这两方面中国都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工艺、染织工艺、竹木工艺、玉石工艺等等工艺美术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巧夺天工的制作成就。它不仅服务于历代中国人的生活,亦造福于全人类。这些伟大的创造和设计所积淀的艺术设计传统,不仅代表着辉煌的历史,更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

泉。

中国不仅有优秀的设计造物的传统,也有着优秀的用物传统。这种用物的传统以适用、俭朴、惜物为核心内涵。设计传统与用物传统相辅相成,是中国艺术设计传统的有机组成。以用为本的思想既是传统的设计观、传统的造物理念,又是用物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归根结底是一种用物观。从先秦诸子开始,先哲们就十分注重物的实用功能和价值,把它作为造物的根本目的。如墨子言“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革耳目而观愚民也;为舟车也,錮轻利,可以任重致远”,而无需雕琢刻镂,髹饰文章。管子言“百功不失其功”,功即功用,他认为:“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生”。到了汉代,造物生产发达,工艺品种类齐全,但社会仍需求“百工者,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如欧阳修谓“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王安石云“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与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清末李渔说:“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以上这些思想不正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设计原则“适用、经济、美观”相吻合吗!不是以实用为根本相一致吗!

2、传统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影响。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设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而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设计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设计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是民族优秀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和体现,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形式和内在要素,它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精神源泉,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借鉴和吸取的主要内核。

(2)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是人们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共同的文化传统把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的华人连接在一起。而代表文化传统的具体物质,如民族服装、织绣、家具、用具,包括年节时令方物如舞龙、风筝、春联、粽子、元宵等等,物物传情,传民族文化之情,它不仅是物,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信物。可以说,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血脉,一种永远留存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东西。可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

(3)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现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设计是立足民族文化的设计。因此,无论当代设计是否自觉,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

其是民族文化的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组成所丰富。各民族传统在当代文化交流中更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博大、精深,也更加强了文化间、文化传统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多元的文化传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营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依托和更多的发展取向。

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无穷财富,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真正基础。我们要认真地学习传统、认识传统、善待传统,才能有发展的力量和方向。

3、传统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借鉴。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传统是现代设计的根本和基础。但现代设计必竟要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时代面貌,当代的语言与形式。采用复古形式,照搬传统肯定是不行的。把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能较好的反映出“传统中的现代”或“现代中的传统”,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是值得借鉴或采用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从建筑设计影响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垄断性、单一性和缺乏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大量采用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强调以历史风格、古典风格为借鉴,并从中吸取装饰营养,采用折衷手法,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嫁接的方法,但这种折衷处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历史风格、古典风格、装饰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美国建筑设计家罗伯特?温图利曾指出:应该精心地运用历史装饰风格和设计风格来丰富当时单调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

四,居住的中式时代来临

也许是中国的入世成功,也许是北京申奥成功,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自从APEC在上海开过,“唐装”就成了国际通用语,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富足、最开放的朝代命名的这一符号,在“不经意”里表达着一种国际认同。中国时装、中国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人的生活在以世界认可的“中国风格”为参照坐标的调整下越来越“中国”。就连中国人的房子也开始进入“中式时代”。中式住宅以它独特的建筑符号及文化底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和追捧,并演变成一种居住时尚与潮流。北京的“观唐”、“紫庐”、新北京四合院“易郡”、上海的“九间堂”、成都

的“芙蓉古城”、广州的“清华坊”、南京的“中国人家”、杭州的“颐景山庄”、天津的“唐郡”、安徽的“和庄”……… 这些带有“中式符号”的楼盘以星火燎原之势将中式生活变成流行的趋势。

1、中式住宅的四大流派。从目前中式建筑楼盘所形成的风格来看,有以下四大流派风云中式住宅。(1)四合院派。该派的特点是模仿北方传统的四合院风格。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的居住环境。该派建筑设计中较多的采用街巷式布局、庭院式空间等。其中阔庭院、宽主街、窄胡同、方格窗子等是典型的符号。(2)江南园林派。以模仿江南园林景观设计,有江南风格的味道。中国江南园林以山水园林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完美的结合,创造出自然舒适、温馨典雅的生活空间。该派以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为典型代表,突出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3)中式符号派。该派的特点是在建筑设计中把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和元素运用进来,加入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中式符号。当然,中式建筑不是简单的模仿建筑符号,而是突出建筑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应在“神”上追求和效仿。(4)改良派。该派的特点是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即很好的保持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有效的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功能使用。该派的建筑风格理念兼顾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布局设计的国际化要素,在设计风格上有融合趋势,在设计中参照了不少西式住宅的手法。

2、中式住宅定义的三条标准。

(1)规划。一是取材于大都市的城市轴线规划。以唐宋时期的城市规划为典型:道路交通交错布置成网格状,两旁高墙大院围合,或以云墙围合,入口设置月亮门。二是取材于传统民居的前街后河的平行横式规划。江南一带河网纵横,形成许多前街后河的水乡城镇。小区内部规划布局往往借水景点缀成网,依山之势,傍水之态,组成的大小分合,房屋的前后错落等等都是在规划中被借鉴和采纳,形成典型的“水乡住宅”布置方式。

(2)住宅设计。在设计表现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传统的复古建筑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这种建筑设计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建筑布局,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保留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中式建筑。另一种形式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的基础上

加入丧失原有的功能性的、具有中式特点的装饰符号,也称为“现代中式”。这种建筑在布局、建筑造型、建筑工艺以及功能空间设计均体现了一种现代建筑简约、时尚的风潮,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类似结构主义的手法在细节设计方面融入一些被符号化的中式元素,是比较难以直接识别的中式建筑。

(3)园林。中式园林的风格属于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林,它把自然景色与人工造园艺术两者巧妙地结合。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其园林的艺术形象是以山体、水系为全园的骨架,模仿自然界的景观特征,用“挖湖堆山”法,体现出中式园林代表性的溪流、河塘、假山、亭、廊、阁等等设计元素。

3、中式住宅的十个符号。“中式住宅”识别,有以下十个中式经典符号:(1)四合院的特点,在房顶、墙面、门窗、色彩等方面沿用北京四合院的特征和意象;(2)有围合式的院落、庭院空间;(3)有青砖、黛瓦或粉墙;(4)有中式的屋檐、角檐、飞檐;(5)社区设计中融入传统的街巷概念;(6)采用中式建筑特有的坡屋顶;(7)有镂空窗花;(8)有朱红色的大门;(9)有石雕、木雕、砖雕等传统意义上的中式经典符号;(10)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融入江浙、川西、云南、徽州、湘西、赣南等地方民居的特色。

4、最具“中国味”的十大楼盘。.2006年《时尚家具——置业》根据十足的“中国味”、纯粹的“中式”和“知名度”等方面作为条件,对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式住宅项目进行筛选,最后筛选出10席最具中国味的楼盘(别墅),他们分别是:北京的观唐、紫庐、易郡,上海的九间堂,成都的芙蓉古城,广州的清华坊,天津的唐郡,深圳的万科第五园,杭州的颐景山庄,安徽的和庄。这些中式住宅既有共同的中国传统建筑总的风格与特色,又有当地的地域文化风情。是众多中式住宅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式建筑。

[转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

(2010-05-01 18:41:34)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作者:羊羊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

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炬宇

[摘要]:在此篇调查论文中,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在现代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运用的思考,目的是想简单探讨一下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多元性,以及把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意义。现代设计中如何有见地的、适当地使用中国传统元素应当是倍受关注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设计包装设计

前言: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不曾中断。正是基于这个因素,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产生着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更是表现得精美绝伦。譬如在中国水墨中的写意和抒情,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这些都是伟大中华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让无数的世人陶醉。

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外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入和渗透,影响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个性。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扬弃必将会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应用,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对此,我就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运用做了调查整理,并加以比较。

一、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

我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元素,受众接触包装设计

的时间多少及其兴趣。其次是了解受众的认识包装设计的来源,现代包装设计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再次是现实生活中的茶叶包装、酒包装和月饼包装是怎样运用传统元素的,其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是什么样,以及对包装元素在视觉传播中受众的心理分析的评判。

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这次是对包装设计在视觉传播中受众消费心理做得调查,问卷中选取视觉传播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测试。如什么是包装设计?包装设计现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消费者心里究竟需要什么?在现代包装中起决定作用的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又是怎样的?对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认识是怎样评判等问题。我选择了大商场和大超市为调查地点,以茶、酒、月饼行业的营业员及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作为被访者。同时还选取了茶叶包装、酒包装、月饼包装等一些广告宣传图片和信息给测试者观看(附图),通过被访者对传统元素了解比率进行分析,使我对在视觉传播中包装受众心理有了更深认识。

被访者对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元素成分的认知比率统计:汉字起主导地位的在包装中的运用占56%,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包装占11%,印章及篆刻占包装设计4%,有寓意的传统图形的所占17%,其他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占12%。下面将是我挑选出来的个例进行分析。

平面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体现。它不仅以一种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以一种文化精神出现。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平面设计已成为全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思想交流、信息传播、情感沟通所不可缺少的通用语言。设计的“世界性”内涵,应是传统元素和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产物。应是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中的广义性延伸。

中国传统的美术观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而是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能融合于现代平面设计。我认为中国包装设计中的茶包装、酒包装、月饼包装最具代表性,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调查分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汉字书法体是中国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汉字书法体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大类型。由于人们对传统书法体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及喜好程度,所以书法已成为现代设计里的一种重要的传统元素,被广泛的运用。经过历史的锤炼,岁月的琢磨,中国的文字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千变万化的特别效果,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感受。

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是传达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包装都十分重视文字的设计,优秀的文字设计能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能使其独特的视

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茶文化与汉字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汉文字中的第一个“茶”字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因此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它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深厚的传统底蕴。在岁月的长河中,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华民族的个性相结合,成为中国重要传统元素。(图片1--6)

2、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它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万象之上,这种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意境正好吻合。

茶素来与文人雅士有不解之缘,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若要营造出“清高”的氛围,当然非中国画莫属。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如“铁观音”的包装,其图形是国画中的山水,展示茶文化,图形又切入商品属性,体现文化品味。更说明了茶包装在运用中国画上匠心独运,加上传统的几何纹样装饰图形,将茶文化的特性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来。(图片2)

(图片1)(图片2)

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主体图案,古老的印信寓意着有数千年诚信传统的华夏古国的庄严承诺。而篆刻艺术的产物“印”既是郑重的约定,又是对诚信的承诺。用在茶包装上是对茶叶质量的保证。(图片4和5)

(图片3)(图片4)

4、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运用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作品形象生动、家喻户晓。诸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狮、虎、龟;植物纹样中的梅、竹、菊、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钟旭、寿星、八仙;符号纹样中的万字、如意、盘长、方胜、双钱、八宝、九章;文字纹样中的一团和气、二龙戏珠、四季平安、六合同春、八仙贺寿等等,这些人类对美好与希望的憧憬,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望图案。图片5和6分别运用龙纹和麒麟纹为现代茶包装中设计元素。

(图片5)(图片

6)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月饼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新石器时代半坡的《人面彩陶鱼纹盆》到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到秦汉的瓦当,图形的形态各异与古趣拙朴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图形中获得了灵感。

中国的“龙凤文化”由来已久,对中国历代艺术创作的影响犹其深远。下面我们就以龙纹为例,看看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龙,这个特殊而神奇的艺术形象是由历代的艺术家、文学家集动物优美,巧妙地创造出来的,它由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马鬃、鱼鳞、蛇身组成,四条腿上有火焰披毛,脊上有背鳍,显得矫健、神采飞扬,被人视为上天能腾云驾雾,入海能倒海翻江的神灵奇兽。它以独特的艺术性,毫无愧地步入东方艺术之林,成了我国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在中国的建筑、家具、舞台、纺织刺绣、金银器皿、陶瓷、漆器上处处都闪耀着它的奇光异彩,成了中华民族的图案之魂。龙纹适合各种各样的形式变化,具有很高的造型价值。如今,龙从遥远的历史走来,经过艺术家的装扮后,走进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例如图片6: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龙纹,并采用与中国特有的书法相结合,将龙形象与中国人传统的中秋节日融和在一起,它的艺术语言深深吸引着消费者,这些龙纹的形象,典雅别致、古朴庄重,耐人寻味。

例如图片8和9:中国古代吉祥图形“团花”纹样的现代演绎。在月饼包装中还使用唐装中的盘扣,这些传统元素非常巧妙的融入于现代设计中。

图片10:“花好月圆”更是取谐音预示着中秋是家人团圆的之意。整个包装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情结。

(图片7)(图片8)

(图片9)(图

片10)

3.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图片11和12:“汾酒”系列包装的色彩灵感来源于民间青花的色调,蓝色为主调,展示了酒的久远,还突出了传统元素中特有儒雅和广远。

(图片11)(图片

12)

以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多元并存的。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厚重感,也有助于现代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

二、传统设计元素应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

我们应当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图形来表达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是把传统图形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既有传统图形的形状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的设计手法渗透于现代设计的图形之中,体现出某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再发现、再利用、再创造的契合点。作为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整合现象,是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北京召开的《财富》论坛上,中国传统元素可谓“出尽风头”。为了表示对北京的重视,《财富》论坛方面专门将论坛标识由传统的蓝色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大红底色;而开幕式选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也是为了特别突显中国传统元素,开幕式现场的背景板上天坛祈年殿那富有神韵的三条弧线以及两侧的皇家门钉图案则

投射出这次论坛的高规格和庄重的格调。几个别具匠心的中国传统元素就彰显出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双重魅力。

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要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将“中国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中,体现品设计的整体感。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形进行新的融合,都给人以深刻的民族的、现代的印象(见图13)。

(图13)

我认为,在现代设计中传统的、民族的元素,应该也必须融入流行的、时尚的意念,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当然,“现代”并不完全等于“流行”,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一定带有“流行”的因素在内。所谓时尚,一般指当时的风尚、当时的流行样式。在某些人眼里,流行的、时尚的都是过眼云烟,没有历史的、传统的东西耐看、厚重,经不起时间这面镜子的检验,所以他们从不把它当回事。这是现代包装设计中存在明显的问题。

三、现代设计揉入传统元素的前景和展望

回首看看,在流行与时尚这片天地里,传统的审美意念和传统的设计元素也一直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只有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在一起,才能给人以民族化的感觉。其实,以现代设计的观念衡量传统和时尚,两者不仅没有冲突,相反,如果能相互融合,结果必然是相得益彰:传统通过时尚得以继续流传,时尚通过注入传统而增添文化感和厚重感,增强其生命周期的可延续性。由此可见,追逐流行与时尚,应该从设计的传统元素风格谈起。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增加附加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正如有位设计大师曾说的“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传统元素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这一系列富有诱惑力的价值,在“现代”的中国发展中却有渐渐磨灭的倾向。”这足以让大谈国际化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血脉。

四、对课题调查操作过程中的感想

通过分析整个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的运用过程中,书法和传统图形是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较多的元素。

随着传统与时尚流行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迁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断变化,社会物质生活的及其文化意义的不断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让现代设计不断从传统中吸取各种有益的养料,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传统设计元素顺应历史潮流,巧妙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才能够不断扩展传统元素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力。

才能做到既不丢掉传统,又能够使传统文化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人们审美消费心理。从而达到传统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致性。

总之,在调查问卷里应当把茶包装、酒包装、月饼包装做的系统完善,分门别类深化理顺。在实际生活中,受众对这些包装设计的认知还是远远不够,需要而未得到研究和解释的,我期待下次进一步的扩展。

参考文献:

[1]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 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著周宪译.《艺术的心理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书籍装帧艺术教案

书籍装帧艺术 一、课型:设计与生活 二、授课对象:八年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分类,掌握封面设计三要素,在欣赏作品中通过了解书籍的分类,分析设计的三要素,初步掌握封面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古到今的一个书籍装帧的演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难点:封面设计的三要素,书籍的名词术语,书籍种类的已知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重点:书籍设计的设计流程,包括制作书的手工能力和绘画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当我们走进书店选择图书的时候,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各式各样书籍的封面,封面是书籍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多媒体播放书籍装帧概述,以及由古到今,由竹简到册页到如今的平装精装书籍的演变。 3、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学生分组讨论整理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完成基本概念教学。) 4、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课本上的文字内容,结合多媒体总结出书籍设计的各部分名称。 5、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6、展示一些有意思的书籍的封面设计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中国古代最值得读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水经注》、《禹贡》、《黄帝内经》 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小说:《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儒林外史》、《菜根谭》、《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 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招贴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二、现代广告招贴 招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是一种传播商业和文化等信息的视觉媒体。由于其可复制性和传播性,因此和广告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招贴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 篇一:国学经典入门书目 入门书目: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阅读中国文化经典》龚鹏程百花文艺出版社 《傅雷家书》傅雷 《美的历程》李泽厚 《人间词话》王国维 《金蔷薇》(又译《金玫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彭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生之体验》及《续编》 《青年与学问》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基本经典: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李鍌等著华出版社(又有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本)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论语通译》徐志刚人民文学出版社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金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老子译注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老子本原》黄瑞云人民文学出版社新 《老子入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子浅注》曹础基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 (附注:经典的译注,一般而言,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可以信任,以上只是略举几种。) 参考: 《读经教育手册》绍南文化编订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 《圣哲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此系列好书不少,物美价廉) 《亦新亦旧的一代》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概论: 《经书浅谈》中华书局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国学入门》朱维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学入门》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人文讲习录》《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广西师大出版社 课外阅读: 蔡志忠古典漫画系列(《论语》《老子·庄子》《禅说·六祖坛经》等)三联书店 《论语故事》(日)下村湖人原著王进祥译著 《论语故事》(日)村下湖人海峡文艺出版社(此书又一版本:《论语故事心解》下村湖人线装书局) 《孔子》(日)井上靖春风文艺出版社 《释迦牟尼传》(日)武者小路实笃作家出版社《故道白云》(法)一行禅师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书籍 学习经典古诗和传统历史故事 创设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 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学挂图、插画,在班级里设置剪纸、脸谱等中国元素等,营造独有的传统文化氛围。 4、设计组织多样国学课程和活动 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之外,国学班还会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例如传统礼节、水墨动画、国艺鉴赏、书法练习等课程,在每个传统的节气到来时,有的国学班会组织小朋友们参加不同的活

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3915421.html, 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安童齐铁军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 国传统元素的基本特征与内涵为依据,首先分析中国传统元素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概述,包括众多传统元素和世界传达设计,其次从将中国传统水墨元素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吉祥元素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视觉传达设计;有效运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世界上的诸多文化种类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领域。我国中大多数的设计者在发达国家设计者的思想作用下,具备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且对视觉传达设计内涵的掌握也更加深入,也就是已经充分意识到传统元素和视觉传达设计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艺术行业的发展,彰显出我国艺术创作的韵味与价值,因此怎样将中国传统元素科学的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作为每一个艺术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 中国传统元素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概述 1.1 中国传统元素 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就是指中国领域内与文化相关的一个珍宝财富,其具有较为广泛的题材、较为丰富的韵味、较为多样的形式以及较为悠久的历史,包括书法以及皮影等,这些都是其他种类的艺术不可以取而代之的。针对世界范围内的艺术,特殊的东方文化展现自身的伟大魅力,怎样掌掌握中国传统元素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确保艺术设计在世界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强化民族风格的创作,已经作为新时期下艺术设计者首要完成的任务,要想完成中国传统元素和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建立在理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进而将传统元素进行加工和处理,彰显出历史的发展特色。 1.2 视觉传达设计 所谓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借助视觉领域内的某些符号传递多种信息的艺术设计,设计者作为信息传递的发送者,而传达的对象作为信息传递的接收者,这一个工程被称为视觉设计。针对视觉传达设计自身而言,其可以借助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呈现,强化观赏者自身的视觉感。对于中国以往的视觉设计,设计者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文字与色彩,以排列传统元素为前提进行设计,进而体现出中国传统元素视觉传达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及作业讲评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及作业讲评 在此之前,我们对书籍设计的基本理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书籍设计艺术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主体的,动态的系统过程。要想给予全方位的阐释,就不仅停留在对封面设计的关注上,要对今天的美学、图像学、设计学、工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依据所处的时代、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等诸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与作者或编辑共同探讨书籍的主题内容,确定设计的定位与风格。 成功的书籍设计应具有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排版,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体现的余白,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艺,与内文有相关的文化元素,来升华内涵的视觉感受,最后达到书籍与信息阅读功能的完美融合。 下面,就2004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书籍艺术展,进行评价与分析近年来我国书籍设计的优、缺点,来引导我们对书籍艺术的设计与欣赏的方向。 与历届相比,这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共评出金银铜奖248件。在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是对传统设计观念的突破、对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对视觉传达概念的思考,充分展现了在新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书籍设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书籍设计界5年来与时俱进的设计大检阅,书籍设计师提倡的由装帧向书籍整体设计的转换概念,在观念上具有实质意义的进步。可以归纳以下十个方面: 一、书籍设计整体概念在增强 许多设计师不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节奏、层次以及时空的把握,均各具风格特点的展开。一些优秀的书籍设计已经摆脱老面孔,以崭新的书籍形态面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书籍设计正在从书籍的表面装帧向书籍的整体设计的观念过度。 如:张红的《梦游手记》、小马哥的《守望三峡》、王子源的《湘西楠木雕》、王序的《土地》等,均对书籍设计的整体信息传达概念有很好的把握。 《梦游手记》小插图大气势

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 流,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 师们青睐。 申奥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 合的艺术魅力。 1、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用行书写就的“龙”字,狂舞欢腾的龙身极具阳刚之美,也彰示了龙的传人从 “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奕奕神彩。可以说汉字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标志以造型及 内涵取胜是一脉相承的。 2、篆刻在设计中的运用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书籍是文化的结晶,它一产生,自身就具备两种属性,一曰精神属性;一曰物质属性。所谓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所谓物质属性即指它的装帧形态。书籍的装帧形态是随着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和需要而变化的。其中,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 书籍装帧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一、“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 能称之为现代汉字鼻祖的是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汉字“六书”的六大构成类别,点划基本上都是由一些长短线互相配合构成,具有我国汉字称为“方块字”的非常显著的特点。既然是方块字就有排列的方法。《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说:禹“致孝乎鬼神”,说明夏代奴隶主已假借宗教来欺骗压迫人民,进行统治,这时已有关于“天”的意识,只是比较朦胧。 到了殷商,形成了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迷信,认为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上帝”有如父亲;“下帝”有如儿子,所谓“天子”。做儿子的,一切都得服从父亲的命令。如殷墟甲骨卜辞有“甲辰,帝令其雨?”“帝其降堇(馑)?”等话。适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只称“帝”可以表示出双重的意义:既有至上神的意义,又兼有宗祖神的意义。作为至上神则有从上到下的含义;作为宗祖神则有从远古到当时的连续的含义。这样,在刻写卜辞时,必然从上而下地顺序刻出,这种刻法既可秉承“天”的旨意,又可连续刻出,形成竖写直行的款式。中国古代崇尚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从上到下,自然也就是先右而左了。这种书写款式一直沿续下来。青铜器上的铭文,帛书的文字,都是如此。这说明,随着传统思想的形成,文字书写的款式逐渐固定下来。由于先右而左的读法,使后来的册页书形成从左往右的翻法,一直到现代书籍出现之前。 周代替了殷后,周人继承殷人“天”的思想。春秋末年战国时,孔子提出“天何言哉”的命题,意思是天是无言的、无形象的,把天作为一个自然物同神分离开来。到了汉代,董仲舒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天合一,是对人的自身存在、构造、活动的深刻的认识,它形成的是以人为主强调人参天地的积极能动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中国古代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已被认同的简策书,它已具备了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形态。简策书主要用于官方,当时“天”的思想仍是统治者极为推崇的,为了他们的统治,不会放弃和改变对“天”的看法。简册书仍沿袭甲骨文、金文的竖写直行、由右而左的款式。 帛书继承简策书的版式特点,把简策书中两根简所形成的自然隔线运用在帛书上,出现了朱砂或墨画的行格,后来称红色的为“朱丝栏”,称黑色的为“乌丝栏”。“朱丝栏”和“乌丝栏”行格的第一次出现,好像很自然地依简策书变化而来,实际上包含着美学和实用的因素。它虽然受到简策书的启发,却包含有“天人合一”的主观的意向。汉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成熟,上下直行的观念进一步发展,不但有了行格,进而使天头、地脚的观念更加明确了。 帛书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卷轴装书、旋风装书、梵夹装书和经折装书。这几种书籍的书写方法大体上相似(当然,装订方法不同),只是旋风装书中的页子是两面书写,其它都是单面书写,在版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东汉蔡伦造纸和隋末唐初雕版印刷出版后,发展到宋代,便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印本书版面也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的形成和“天人合一”及其“同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天人合一”有几层含义:一是形体上的“天人合一”;二是感情上的“天人合一”;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大 众 文 艺 157 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元素;认知心理学;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1。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2。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袁 浪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50000) 设计与人文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 一、类书简介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 1.综合性类书 ①《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

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23部。部下分子目,共313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关对句。后为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籍,亦很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许逸民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 ④《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编而成。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100卷,并用今名。体例同

不裁书籍设计分析

《不裁书籍设计》分析报告书 不裁的人才有才 学生:李瑶设计学院平面设计 指导老师:何轩设计学院 用最自然最手工的方式,打造时间的痕迹。 《不裁》是一本毫不自恋的随笔集,里面的作品大多是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等等。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然饱含善意。还有小部分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内心百感交集。 一、书籍本身 作者:古十九,系作者网名,原名叶蕾。江苏南京人,现任凤凰生活杂志城市版执行主编。是为1990年江苏省文科高考状元,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受过专业的科班训练,文字功底很扎实。 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现年37岁,著名装帧设计师,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装帧设计师。有多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全国书籍装帧展获奖,2000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讲授《出版与美学》课程。 社会背景:《不裁》一书是在2006年出版的,距离现在已有7个年头。21世纪以后,人们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特别是中国。人们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慢慢淡忘了初时的纯真。于是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然饱含善意。 二、书籍设计 装帧设计重要的在于应该回归书的内容,设计语言应该以表现书的内容为

本。 设计立意: 针对于《不裁》这本随笔集,作者古十九多是以犀利讽刺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一些事。大多让人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而书装设计中,有些纸是需要裁开、排版中也有大段空白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想让读者放慢脚步。 设计角度: 《不裁》是从读者的角度去设计的。纸需要裁开是希望读者不必一口气读完,书中穿插了很多牛皮纸上的古十九自己写的诗词让读者能在随笔文字中小憩一下,纸张裁开之后的毛边本给人一种残缺美的视觉享受。 设计理念: 不用高昂的材料,以免提高图书价格,另一方面不做高档画册。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平装书,走的是‘平装路线’因为他认为书是为读者设计的,图书便宜他也高兴,最便宜的书荣获最美的书,感觉到可以给国内图书界一个导向,就是最美的并非是最贵的。 设计定位及其功能性: 《不裁》的定位是为繁忙的现代人所设计,无论是书籍本身内容还是书籍装帧上来看,都是希望让每天步伐不断加快的年轻人能够停一停,享受一下生活。 设计元素: 图形:图形是采用古十九自己的手绘和摄影,加上她自己填的词。更符合了随笔集那种随意的感觉。 文字:在书中,除了小部分的小说外,其他都是独立存在的短文。不需要读者一口气看完,闲暇时间拿起来看看。 板式:书中内容随着板块的不同,板式就有所变化,避免了视觉的疲劳。更有大段的空白地方,可让读者写下自己的感受。 材料与工艺: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设计师朱赢椿将书籍内页设计成需要自己手动裁开增加读者的趣味性,又联合毛边营造出怀旧和残缺的视觉美感,让这本书从众多书中脱颖而出。 三、同类书籍

书籍设计

定义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2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3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图片。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图片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 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 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 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补充参考书目: 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书籍装帧——龙鳞卷

书籍装帧——龙鳞卷 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 ——法古创新龙鳞装手卷介绍 https://www.doczj.com/doc/e43915421.html,/s/blog_467e44a00100v14d.html书 籍印刷和装订是密不可分的,当印刷远未出现之前,装订已经是一门成熟工艺,我们翻阅中外印刷史料,多着重于印刷术的起源和技术的演变以及印刷术发明后对知识的传播作用,但是谈论装订装裱的篇幅却不多见。事实上一本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其装订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裱除易于保存,也可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而且起到锦上添花,化寻常为神奇的功效,在人们的印象中,未经装裱的书画只是半成品,这也就是书画界之所以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龙鳞装手卷,是中国传统装帧方式的书籍之一,亦称旋风装手卷。这种装帧形式,卷起时,外观与卷轴手卷无异,然因其内部书页鳞次相积状似龙鳞,故称龙鳞装。又因展开时其内部书页都朝一个方向旋转,类乎自然界的旋风,所以亦称为旋风装。由于她结合了龙鳞装和手卷的特点融合形成,故总称龙鳞装手卷(或旋风装手卷)。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龙鳞装手卷作品,是依李怀乾先生法古创新发明工艺技术专利制作的。为了让大家对这已失传千

年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个约略了解,现在将她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内涵和恢复创新提高的过程等做一番简略介绍。大唐遗韵盛世重光 欧阳修《归田录》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卷轴是不是龙鳞装卷轴,然从现有的史料看,龙鳞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至少产生于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是确凿无疑的。她的出现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针对卷轴装的不便而创意改革和创造的。 唐代佛教的繁荣,造成了佛经的大规模印刷,原来的卷轴装手卷的低容量长尺度不适应僧尼们翻阅读诵佛经的需要,佛教经籍的大规模印刷是促成卷轴装必须适应发展的社会文 化条件之一。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发展,特别是近体律诗的发展,不但要求有严格的韵律,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据。这就促使唐朝社会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了两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备查检掌故使用的类书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韵赋诗、检查格律用的韵书一再被修正、增补、传抄而流布社会。古时的类韵书类乎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可以备随时翻检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但是,唐代书籍最通行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仍是单面书写的卷轴装手卷。这样,通行的装帧形式与要方便随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 A. 封面上只表示书名、著作者、出版社名等文字,使用普通的白纸,呈一到两色印刷 B. 以简洁的说明和基本反映内容的图像作为要素进行设计 C. 从文的内文中选取图像或者照片引用于封皮 D. 以内文到封面进行全面的文字、图像、色彩和材料的表现 2. 和竹简相提并论的木牍,一般的长度有()。 A. 二尺 B. 一尺五寸 C. 一尺 D. 三尺 3. 书籍内在表现力的版面设计主要从以下()来分析和思考,从而更有利于设计。 A. 把握元素和空间 B. 解构和重构元素 C. 驾驭时间和空间 D. 设计师自己主观意念 4. 近现代设计可以分为两种设计理念,一种是吧内容的诸要素提炼和概括,以极单纯的抽象形 式来表达主题即(),另一种则是将从属核心的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虽“核”不可视,但思可视的诱导化设计,即()。 A. 主题表现法 B. 核化表现法 C. 复合表现法

D. 结构表现法 5. 图表信息是信息速递者,生在当下,将繁复泛溢的信息进行(),以达到有趣的信息传递的书 籍语言,是时代所迫。 A. 概括 B. 梳理 C. 视觉化 D. 戏剧化 6. 书籍设计服务的两个对象是()、()。 A. 读者 B. 设计者自己的内心 C. 内容 D. 形式 7.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由()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A. 埃及 B. 美索不达米亚 C. 闪米 D. 古印度 8. 以下属于18世纪书籍设计形式的是()。 A. 洛可可艺术形式 B. 马赛克形式 C. 封皮上印有拥有者的纹章 D. 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