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0200903203859)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0200903203859)

北师大版生物必修1:4.2.1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教案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新鲜洋葱鳞茎外表皮(紫色洋葱最好)是进行此项实验的较理想材料。它既容易被剥离而制成临时装片,又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实践证明: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很容易使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短时间内对细胞的伤害很小;而清水又可使质壁分离得到复原。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证明水分子是可以出入细胞膜(在本实验中是原生质层,下同)的物质;而且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向取决于细胞膜两边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同时也证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为,蔗糖分子并未如水分子那样进出细胞膜。 探究活动材料和仪器的准备包括: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新鲜紫色洋葱鳞茎、解剖刀或刀片、尖嘴镊、载玻片、盖玻片、小滴管、吸水纸、显微镜等。 以下操作可供参考。 1.剥取洋葱鳞茎的鳞片叶,外表皮紫色较浓的更好。用解剖刀或刀片在叶片外表皮划一0.5cm见方的“井”字。 2.用尖嘴镊从“井”字中央的一角小心地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撕下,平铺在载玻片中央。 3.用小滴管在表皮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液体。 4.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原生质缓慢收缩,逐渐出现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直到原生质

收缩成球状小团,与细胞壁完全分开。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收,使清水置换蔗糖溶液。 6.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质壁分离现象缓慢复原。 二、答案和提示。 (1)问题探讨。 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2)思考与讨论。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3)资料分析。 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 2+、Mg 2 +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 养液里的Ca 2+、Mg 2 +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4)练习: 基础题: 1.√。2.√。3.×。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高中生物课本“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这一节中,讲到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而本节内容讲的是绿色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从外界吸收水分,当水分进入细胞时,人必须通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由于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此可以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这里,学生往往造成概念错误,把选择透过性膜当作半透膜。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渗透作用原先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对半透膜有具体解释。化学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和物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容许另外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物理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和物(溶液、混和气体)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例如动物的膀胱、动植物细胞膜;生物上的半透膜是指:只让溶剂分子透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等。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透过而不让别的分子(或离子)透过的膜。植物生理学中通过杜南氏平衡不消耗能量使某种离子在细胞内累积的现象是用半透膜理论来解释的。由于植物细胞的质膜是一个半透膜,细胞内含有一些大分子带电化合物(如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带负电而又不能向细胞外扩散,但它可与一些阳离子形成盐(如K+),当这种细胞放于KCl溶液中,如果细胞内没有Cl-,则Cl-进入细胞内,同时K+也跟着进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一定的电位差,最后达平衡时细胞内的K+远远高于细胞外。细胞膜选择透性是由于膜上具有一些吸收与运输物质的载体。一般认为这种载体是蛋白质大分子,它有专门运送物质的功能,象酶一样,故称运输酶或称透过酶。因不同植物细胞膜含有不同类型透过酶,同一细胞膜上对不同物质的透过酶性质不同,数量也不同,甚至对同一种盐类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透过酶也不同,因而表现了细胞膜的高度选择性。细胞通过选择透性膜吸收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故称为主动吸收。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性,成为全透性。由此可见半透性膜与选择透性膜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细胞膜渗透性反应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胞膜渗透性反应 姓名:余振洋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级生科3班 时间:2011/3/1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材料】 1、器材 显微镜,离心机,离心管,试管,滴管,载玻片,盖玻片 2、试剂 0.85%NaCl溶液、0.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0.8mol/L丙三醇、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 三、【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四、【操作步骤】 1、取鸡血2-3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重复2~3次(RBC压积量应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量应不少于0.6ml) 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NaCl溶液○20.0085%NaCl溶液 ○30.32mol/L甲醇○40.32mol/L丙三醇 ○56%葡萄糖溶液○61.5%Triton X-100 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轻混匀,观察各试管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中细胞。

五、【试验结果及绘图】结果:

绘图: 血细胞液和各试剂混合后外观变化(从左到右依次为1-6号试管) 0.85%NaCl 溶液内的血细胞(10x10) 0.0085%NaCl 溶液内血细胞(10x40) 0.32mol/L 甲醇溶液内血细胞(10x40) 0.32mol/L 丙三醇溶液内血细胞(10x40) ○ 1 ○ 2 ○ 3 ○ 4 ○ 5 ○6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班级姓名组别 一.实验目的 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二.实验原理 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如: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必修一P60“问题探讨”) (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叫渗透作用。(2)渗透作用发生两个必备条件:(1)必须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必修1 P70“问题探讨”) 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实例 自由扩散→O2、H2O、CO2、乙醇、甘油、脂肪酸、尿素、胆固醇、苯等 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离子进入细胞等 三.方法步骤、结果分析 (一)渗透装置分析——(必修1 P60“问题探讨”) 1.取一个长颈漏斗,并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3.将漏斗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保持漏斗的液面与烧杯的液面高度一样。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 思考1、预期上述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2、漏斗管中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单位体积中,中含有的水分子比中多;在相同时间内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比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 思考3、液面高度会不断增大吗?;当高度不增加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吗?此时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与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达到了。 第1页共1 页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杨新而 高中生物课本“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这一节中,讲到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而本节内容讲的是绿色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从外界吸收水分,当水分进入细胞时,人必须通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由于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此可以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这里,学生往往造成概念错误,把选择透过性膜当作半透膜。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渗透作用原先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对半透膜有具体解释。化学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和物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容许另外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物理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和物(溶液、混和气体)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例如动物的膀胱、动植物细胞膜;生物上的半透膜是指:只让溶剂分子透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等。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透过而不让别的分子(或离子)透过的膜。植物生理学中通过杜南氏平衡不消耗能量使某种离子在细胞内累积的现象是用半透膜理论来解释的。由于植物细胞的质膜是一个半透膜,细胞内含有一些大分子带电化合物(如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带负电而又不能向细胞外扩散,但它可与一些阳离子形成盐(如K+),当这种细胞放于KCl溶液中,如果细胞内没有Cl-,则Cl-进入细胞内,同时K+也跟着进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一定的电位差,最后达平衡时细胞内的K+远远高于细胞外。细胞膜选择透性是由于膜上具有一些吸收与运输物质的载体。一般认为这种载体是蛋白质大分子,它有专门运送物质的功能,象酶一样,故称运输酶或称透过酶。因不同植物细胞膜含有不同类型透过酶,同一细胞膜上对不同物质的透过酶性质不同,数量也不同,甚至对同一种盐类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透过酶也不同,因而表现了细胞膜的高度选择性。细胞通过选择透性膜吸收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故称为主动吸收。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性,成为全透性。由此可见半透性膜与选择透性膜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膜的透过性

白话原理 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2、拨云见日 (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有半透膜将溶液分开,且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2)这里的“浓度”实际上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生物学科中常用的质量百分比,质量百分比相同的情况下,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浓度越低。 (3)溶质分子的直径大于半透膜孔径的时候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是说,发生渗透作用时,溶质颗粒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 6. 某小组对“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②在两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水溶液维持在37℃左右,2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作用速率来进行探究的。 (2)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 作为因变量。 (3)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① ; ② ; ③ 。

(4)如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那么对于生物活细胞来讲产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① ; ② 。 (1)渗透(2)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3)①若1组漏斗液面高度比2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减慢 ②若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比1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度加快 ③若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则说明低温并不影响物质跨膜运输 (4)①低温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功能 ②低温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 7. 现有一种由人工膜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 (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 ② ③ ④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一段时间后, ①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通过; ②袋内外液体均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能通过; ③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表明碘能通过,淀粉不能通过; ④袋外液体变蓝,袋内液体不变蓝,表明碘不能通过,淀粉能通过。 (注:结果预测应与实验设计一致) 8. 实验步骤: ①将一瓶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②将另一瓶中的溶液倒入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溶液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 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玻璃管液面刻度。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第3节第1课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选择题 1.在做细胞膜选择透过性模拟实验时,一般不选取____________ 做实验材料( ) A. 鸡肠衣 B.卵壳膜 C.猪膀胱 D.滤纸 解析:A、B C具有选择透过性,滤纸不具选择透过性。 答案:D 2.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不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 A.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B. 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 C. 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 D. 水分子能穿过原生质层解析: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 因是细胞液的 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A、B正确;选择液泡中有紫色色素的洋葱作此实验材料的目的是 容易观察,如果换成白色的洋葱表皮,一样可以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水分子能穿过原生质 层,这也是质壁分离的条件, D 正确。 答案:C 3.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解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 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红色花瓣是由细胞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 项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 胞,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 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项正确。 答案:B

《例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差异性探究》

《例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差异性》 张建尚/江苏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玻璃纸、胶棉膜等。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一是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即只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二是取决于该物质颗粒直径的大小,即某物质颗粒直径只有小于半透膜的孔径才能自由通过,否则不能。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它的离子和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物质通过选择透过性膜不仅与被运送物质的颗粒大小和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而且与该物质的极性和膜上的载体、提供的能量也密切相关。物质出入细胞膜不仅可以以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方式从高浓度的一边进入低浓度的一边,也可以根据生理需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有选择地吸收某些物质。 综上所述,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主动运输过程。选择透过性膜并不是典型的半透膜,因为它只是对各种物质的透性有差别。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有大液泡,其液泡膜和细胞外的细胞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们与细胞内的细胞质一起组成的整个原生质层就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可以当作“半透膜”。 【例题】(2013?江苏卷?T27)右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 1)和漏斗外溶液(S 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 1和S 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 是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 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 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 3溶液,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 和Y 。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 和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 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 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解析】(1)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 1>S 2(2)图中半透膜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半透膜只是利用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而原生质层具有生物活性,是选择透过性膜,靠载体和能量控制物质出入,可以完成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3)①蔗糖分子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 膜两侧溶液浓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装置Y 不会出现液面差。而KNO 3解离的K +和NO 3-能够通 过半透膜,使得膜两侧溶液浓度发生变化,所以装置X 会出现液面差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用洋葱鳞片叶和蒸馏水制作临时装片,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初始状态,以便与之后的实验进行对照③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Ah S 1溶液 S 1溶液 半透膜

膜分离复习题答案

一.什么是膜分离,膜材料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膜分离: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对混合物中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膜材料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 1.膜中分布有微细孔穴,不同孔穴有选择渗透性。 2.膜中存在固定基团电荷,电荷的吸附,排斥产生选择渗透性。 3.被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扩散作用产生选择渗透性。 二.膜分离设备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结构和优缺点。 膜分离设备类型主要结构优缺点 板框式由导流板、膜和多孔支撑板 交替重叠组成。优点:膜的组装方便、清洗更换容易,不易堵塞。 缺点:对密封要求高、结构不紧凑。 卷式膜器将膜,支撑材料,膜间隔材 料依次叠好,围绕一中心管 卷紧即成一个膜组优点:结构紧凑、单位体积膜面积很大、透水量大、设备,费用低; 缺点:浓差极化不易控制,易堵塞,不易清洗,换膜困难。 管式膜器由管式膜组装而成,膜器与 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类似。 根据膜的位置分为内压式和 外压式,外压式需耐高压的 外壳,应用较少。优点:能有效地控制浓差极化,流动状态好,能大范围的调节料液的流速。膜生成污垢后容易清洗,对料液预处理的要求不高并可处理含悬浮固体的料液。 缺点:投资与运营费用较高,单位体积内膜的面积较低。 中空纤维膜器由数百上万根中空纤维膜固 定在圆形容器内形成优点:设备紧凑、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大,不需要支撑材料 缺点: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对料液的预处理要求高。

三.电渗析工作原理。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选择性地通过离子交换膜的过程。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迁移以及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具有选择透过阴离子而阻挡阳离子),使原水在通过电渗析器时,一部分水被淡化,另一部分则被浓缩,从而达到分离溶质、溶剂的目的。 四.膜污染产生的原因,减小膜污染控制方法以及膜的清洗。 膜污染产生的原因: 1.膜表面的沉积,膜孔内的阻塞,这与膜孔结构、膜表面的粗糙度、溶质的尺寸和形状等有关。 2.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这与膜表面的电荷性、亲水性、吸附活性点及溶质的荷电性、亲水性、溶解度等有关。 3.微生物在膜运行过程或停运中的繁殖和积累造成 控制方法: 1.进料液的预处理:预过滤,PH,溶液中盐浓度,溶液浓度,离子强度的处理。 2.选择合适的膜材料(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选择,膜结构的选择)以减轻膜的吸附。 3.改善操作条件:加大流速,温度,压力与料液流速,溶液与膜接触时间的改善。 清洗方法: 1.物理清洗:等压清洗、反洗、气水双洗、海棉球擦洗。 2.化学清洗:碱、酸、酶、络合剂、表面活性剂。 3.电清洗。 4.其它方法-电场过滤、脉冲电解清洗、电渗透清洗等。 五.制备无机膜常用方法。 固态离子烧结法、溶胶—凝胶法﹑薄膜沉淀法﹑阳极氧化法﹑水热法﹑分相法﹑热分解法﹑CVD法﹑悬浮粒子法﹑浸浆法。 六.膜集成技术对海水淡化的示意图,每一操作单元所引起的作用。 海水→预处理→微滤超滤→反渗透膜→杀菌消毒→淡水 预处理过滤,软化,杀菌,防氧化 微滤超滤去除有机物,降低浊度 反渗透去离子

高中生物《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一节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本着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生物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实验和一个资料分析使学生在脑海中自然生成“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把“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参、教学程序 教学进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一:模拟探究膜的特性(实验)利用海关是人和货物进出国 家的通道,类比得出质膜是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 给学生演示模拟探究膜的透 性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 学生在课间观看视频, 然后进行类比,得出质 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 作用。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现象出现的原因,通 过实验现象对比得出① 使学生直观了解质 膜的作用,引出质 膜发挥该作用时有 什么特性。 主动探究获得知识, 锻炼学生的实验分 析能力。 验现象,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玻璃纸是一种半透膜②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教学活动二:结合质膜的功能引出质膜类结合课本插图,回顾前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结合课本插图,似于半透膜,植物细胞含有面所学的细胞结构的知让学生直观、快速 学生自主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活动三:完成观察植物质膜,设问植物细胞能不能 发生渗透作用,引导学生主 动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 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1)用2 分钟独立完成学 识,自主学习成熟植物 细胞的结构,了解原生 质层的概念。 自主学习时,记实验原 理和实验步骤中的关键 获得知识。 使学生的熟练掌握 基础知识 细胞的质壁分案上的实验原理和步骤部分。知识,为后面的实验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 离与复原的实验 教学活动四:细胞对其他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 验操作,同时完成后面的思 考讨论。 通过课本62 页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思考 题,得出结论:质膜类似与 半透膜,但又不同于半透膜, 即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提供几个练习题。 利用板书对本节内容进行小 结。 作打下基础。 进行实验时,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及时改正出 现的错误,共同完成质 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从资料中获得信息,得 出答案。 完成练习题。 跟老师对所学内容进行 整理及升华。 能力和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讨论、归纳获得新 知识。 学生进一步理解 “ 质膜具有选择透 过性”。 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膜分离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膜分离?膜材料为什么会有选择渗透性? 答: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过程。 膜材料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一是膜中分布有微细孔穴,不同的孔穴有选择渗透性;二是膜中存在固定基团电荷,电荷的吸附排斥产生选择渗透性;三是被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扩散作用产生选择渗透性。 2、膜分离设备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结构和优缺点? 答:①管式:管式膜组件由管式膜制成,管内与管外分别走料液与透过液,管式膜的排列形式有列管、排管或盘管等。内压式:膜涂在管内,料液由管内走;外压式:膜涂在管外,料液由管外间隙走。 优点: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清洗方便,耐高压,适宜于处理高黏度及固体含量较高的料液。 缺点: 管式膜组件的缺点是单位体积膜组件的膜面积少,一般仅为33~330 ,保留体积大,压力降大,除特殊场合外,一般不被使用。 ②中空纤维式:有数百上万根中空纤维膜固定在圆形容器内构成,内径为40-80um 膜称中空纤维膜,0.25-2.5mm 膜称毛细管膜。前者耐压,常用于反渗透。后者用于微、超滤。内压管式: 料液外压管式: 料液多通道组件 垫圈

料液流向:采用内压式时为防止堵塞,需对料液预处理去固形微粒,采用外压式时,凝胶层控制较困难。 优点:设备紧凑,单位设备体积内的膜面积大(高达16000~30000 ) 缺点: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膜污染难除去,因此对料液处理要求高。 ③平板式:这类膜器件的结构与常用的板框压滤机类似,由膜、支承板、隔板交替重叠组成。滤膜复合在刚性多孔支撑板上,料液从膜面流过时,透过液从支撑板的下部孔道中汇集排出。为减小浓差极化,滤板的表面为凸凹形,以形成湍动。浓缩液从另一孔道流出收集。 优点:组装方便,膜的清洗更换容易,料液流通截面较大,不易堵塞,同一设备可视生产需要组装不同数量的膜。 缺点:需密封的边界线长 ④卷式(螺旋式):将膜、支撑材料、膜间隔材料依次叠好,围绕一中心管卷紧即成一个膜组。料液在膜表面通过间隔材料沿轴向流动,透过液沿螺旋形流向中心管。 优点:目前卷式膜组件应用比较广泛、与板框式相比,卷式组件的设备比较紧凑、单位体积内的膜面积大,湍流状况好,适用于反渗透; 缺点:清洗不方便,尤其是易堵塞,因而限制了其发展。

细胞膜的渗透性

细胞膜的渗透性 一、原理 本实验以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红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实验利用了细胞内渗透压的提高可引起水分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溶胀的特性将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的环境中如果等渗溶液中的溶质能够进入红细胞则可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从而引起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膨胀最终引起细胞破裂即发生溶血通过观察羊红细胞在这些等渗液中是否发生溶血以及记录发生溶血的时间来判断红细胞膜对该等渗液中溶质的通透性进而比较红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的差异。 二、材料与方法 材料 (1)器材:50ml小烧杯,10ml移液管,试管(1~10ml),试管架。 (2)试剂:0.17mol/L氯化钠,0.17mol/L氯化铵,0.17mol/L醋酸胺,0.17mol/L硝酸钠,0.12mol/L草酸铵,0.12mol/L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0.32mol/L丙酮。 (3)实验材料:动物血液(如鼠血) 方法 1.鼠血细胞悬浮液 取50ml小烧杯一只,加一份羊血和10份0.17mol/L氯化钠溶液,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溶液,即稀释的羊血。 2.低渗溶液 取试管一只,加入5ml蒸馏水,再加0.5ml稀释的鼠血,注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由不透明的红色逐渐澄清,说明红细胞发生破裂造成溶血,全部红细胞溶血后光线比较容易透过溶液。 3.鼠红细胞渗透性 (1)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氯化钠溶液5ml,再加入0.5ml稀释的鼠血,轻轻摇动,观察颜色变化及溶血现象,说明原因。 (2)取试管一支,加入0.17mol/L氯化铵溶液5ml,再加入0.5ml稀释的鼠血,轻轻摇动,观察颜色变化及溶血现象,说明原因。 (3)另外8种等渗溶液进行同上实验。 记录实验结果并简单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 素养进阶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素养进阶(二)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界定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人工膜(或半透膜)的半透性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或人工膜比较 膜的种类物质透过性特点 半透膜 较小物质通过,较大物质不能通 过 无生物活性,只要分子够小就可 以透过了 选择透过 性膜 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 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 大分子不能通过 具有选择性和生物活性,是生物 膜,即分子够小时也未必能透过, 需依据细胞主动选择 对点训练1 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观察图像,除甘油、O2和CO2外,其余物质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均比在人工膜上的通透性大,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运输某些物质的物质,A正确;

由于K+、Na+、Cl-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有差异,所以能够体现选择性,B正确;图像中没有信息证明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否消耗能量,因此不能判断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图像中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膜对其通透性也不同,说明分子大小影响其跨膜运输的速率,D正确。 [[答案]] C 对点训练2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________(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________,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__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膜分离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膜分离?膜材料为什么会有选择透过性? 答: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过程。 2、膜分离设备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结构和优缺点? 答:①管式:管式膜组件由管式膜制成,管内与管外分别走料液与透过液,管式膜的排列形式有列管、排管或盘管等。内压式:膜涂在管内,料液由管内走;外压式:膜涂在管外,料液由管外间隙走。 优点: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清洗方便,耐高压,适宜于处理高黏度及固体含量较高的料液。 缺点: 管式膜组件的缺点是单位体积膜组件的膜面积少,一般仅为33~330 ,保留体积大,压力降大,除特殊场合外,一般不被使用。 ②中空纤维式:有数百上万根中空纤维膜固定在圆形容器内构成,内径为40-80um 膜称中空纤维膜,0.25-2.5mm 膜称毛细管膜。前者耐压,常用于反渗透。后者用于微、超滤。料液流向:采用内压式时为防止堵塞,需对料液预处理去固形微粒,采用外压式时,凝胶层控制较困难。 内压管式: 多孔管 料液外压管式: 料液多通道组件 组件外壳 渗透液 渗透液 渗余液 渗透液 垫圈

优点:设备紧凑,单位设备体积内的膜面积大(高达16000~30000 ) 缺点: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膜污染难除去,因此对料液处理要求高。 ③平板式:这类膜器件的结构与常用的板框压滤机类似,由膜、支承板、隔板交替重叠组成。滤膜复合在刚性多孔支撑板上,料液从膜面流过时,透过液从支撑板的下部孔道中汇集排出。为减小浓差极化,滤板的表面为凸凹形,以形成湍动。浓缩液从另一孔道流出收集。 优点:组装方便,膜的清洗更换容易,料液流通截面较大,不易堵塞,同一设备可视生产需要组装不同数量的膜。 缺点:需密封的边界线长 ④卷式(螺旋式):将膜、支撑材料、膜间隔材料依次叠好,围绕一中心管卷紧即成一个膜组。料液在膜表面通过间隔材料沿轴向流动,透过液沿螺旋形流向中心管。 优点:目前卷式膜组件应用比较广泛、与板框式相比,卷式组件的设备比较紧凑、单位体积内的膜面积大,湍流状况好,适用于反渗透; 缺点:清洗不方便,尤其是易堵塞,因而限制了其发展。

【2019秋生物必修1】素养进阶(二)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1 素养进阶(二)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及物质跨膜运输 方式 界定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人工膜(或半透膜)的半透性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或人工膜比较 膜的种类 物质透过性 特点 半透膜 较小物质通过,较大物质不能通 过 无生物活性,只要分子够小就可以透过了 选择透过性膜 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 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 大分子不能通过 具有选择性和生物活性,是生物膜,即分子够小时也未必能透过,需依据细胞主动选择 对点训练1 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 2O 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 +、Na +、Cl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 观察图像,除甘油、O 2和CO 2外,其余物质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均比在人工膜上的通透性大,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运输某些物质的物质,A 正确;由于

K+、Na+、Cl-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有差异,所以能够体现选择性,B正确;图像中没有信息证明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否消耗能量,因此不能判断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图像中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膜对其通透性也不同,说明分子大小影响其跨膜运输的速率,D正确。 答案 C 对点训练2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________(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________,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__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

高二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练习题

高二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物质出入细胞有密切关系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A.具有选择透过性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具有全透性 D.具有收缩性 2.细胞膜在功能上的特性是()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具有选择透过性 C.具有渗透性 D.具有半透性 3.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胃蛋白酶原)的出胞方式是() A.外排作用 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D.主动运输 4.与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有关的是() A.血糖浓度与载体 B.ATP与载体 C.血糖浓度与ATP D.血糖浓度与血红蛋白的种类 5.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人工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则它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6.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 7.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这种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B.流动性 C.保护性D.主动运输 8.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箭毒素的药物(不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A.使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B.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C.影响ATP的生成 D.改变遗传特性 9.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A.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10.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A.主动运输 B.交换吸附 C.自由扩散 D.渗透作用 11.变形虫可以伸出伪足吞食外界的食物。下列关于此种生命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这说明细胞质是可以流动的 B.这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这说明变形虫对刺激能发生反应 D.这说明变形虫能直接吸收养料 12、甲(〇)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13.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植细胞都有细胞膜 B.植物细胞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 C.植物细胞中有液泡,动物细胞中无液泡 D.绿色植物细胞中一般都有叶绿体 14.人工脂类双分子层两侧溶液中的钾离子存在浓度差。若在双分子层两侧插入正负电极,并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则钾离子即可由低浓度一侧到达高浓度一侧。缬氨霉素的作用是() A.做为钾离子的载体 B.破坏人工膜 C.提供能量 D.提供载体和能量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中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内膜,也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浴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类43%、糖类8%。 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两倍。 (1)哺乳动物细胞内其他的膜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细胞溶血后,浴出细胞外的物质应该是__________,这种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类主要是哪一类?__________。它是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 (5)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 第1节 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无答案

第1节 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一、生物膜的透性 扩散:某物质从浓度 的地方向浓度 的地方移动的过程。扩散使得分子或者离子分布均 匀,直到平衡。 1、 实验:模拟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原理:半透膜是一种多孔性膜,一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玻璃纸是一 种常用的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通过,蔗糖分子不能通过。 实验步骤:取两个长颈漏斗,在漏斗口分别封一层玻璃纸,编号A B ;在A 中加入硫酸铜 溶液,在B 中加入蔗糖溶液;将两个漏斗分别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使漏斗页面与烧杯 的页面平齐;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烧杯中蒸馏水的颜色及长颈漏斗液面的变化。 现象: 小结: 半透膜:像玻璃纸一样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膜。 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产生条件{具有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 质膜对物质的渗透性类似于半透膜,使许多物质不能自由进出,所以细胞也能发生渗透 作用,并且其性质更加复杂。因此,质膜具有 。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 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

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构成一个,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形成一定的浓度差。 注意区分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 条件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中央液泡体积变大,细胞坚挺;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中央液泡体积变小,发生;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与达到动态平衡。 应用: 1)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对农作物的合理灌溉,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有利于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满足需要; 盐碱地植物不易存活或者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现象;糖渍、盐渍食品不易变质的原因是浓度的外界溶液使微生物不能生存;医用生理盐水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2)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判断细胞的死活。 待测细胞+溶液{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 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溶液细胞刚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比较→判断细 胞液浓度(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4)比较未知溶液的浓度大小。 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细胞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的比较→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共同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