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闻名。曾自谓“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他好咏,好色,好钱,好游,好友,好花鸟泉石,不愿“为大官作奴”。在江宁(今南京)任上建得随园后,思想“使吾官于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因而辞去官职,“竟以一官易此园”。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

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语文《小池》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语文《小池》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一年级所《所何》《小池》教案

13 《古诗两首》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 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闻名。曾自谓“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他好咏,好色,好钱,好游,好友,好花鸟泉石,不愿“为大官作奴”。在江宁(今南京)任上建得随园后,思想“使吾官于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因而辞去官职,“竟以一官易此园”。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

《小池》教学设计15篇

《小池》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池》教学设计1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小朋友,你听过这首歌吗?你在哪儿找到春天了?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可以将孩子们带入到春意盎然的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二、看图范读课文。 1、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找春天,去哪儿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池塘画面)我们这是来到哪了,你看到了什么? 2、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 小池塘多美呀,你们想去池塘边看看吗,那就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不仅可以发现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变化,而且还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姐吹波只边阳红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男女生开火车赛读。 [设计意图: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开火车赛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导读:小池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一段。学生自由说小池塘的样子。 (2)朗读句子,感知水波和芦苇的特点,从中体会比喻句。出示句子:“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尾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边看课文插图,边读,体会比喻句。多美呀!让我们带着对小池塘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这两个句子。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适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错成两幅行动逼真,清爽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妙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肯定的古诗积存,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肯定自读力量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所见》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爽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智、天真得意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闲得意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闲适拘束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开心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

交融,勾画出了一幅颜色鲜亮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突然想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顿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突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智灵敏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进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熟悉“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熟悉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奇怪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详细,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的乐观性。新奇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退学生观看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比,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规律思维有机结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 版 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

(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 字词的说明, 翻译整个句 子。 引导学生依照 动物特点,回 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 义,再回答问 题。 生举手回答自 己明白的有关 描写孩童趣事 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 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 翻译中去提炼要 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 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 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 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 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单,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我们在此整理了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期望大家在阅读流程中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通过形旁理解字义来协助识字。如: 牧、捕。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 同声旁:蜻──晴 同形旁:蜻蜓──蝉;霜──露;怪──惜;推──捕 反义词:阳──阴 3、小组合作识字,比一比谁的办法好。如: 所:一户一斤米 牧:骑牛写文章 闭:人才进了门 柔:把矛放在树上。 4、组词造句识字,如: 柔──柔和──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5、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认读学过的字。 6、本课写字教导,重在教导学生自身观察,运用以前所学的常识练写。应当强调的是,林字左边木的捺要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这两个字笔画较多,在教导学生书写时要注意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二、朗读感悟 1、听教师范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步伐。 2、小组合作: 试读诗歌,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汇。 3、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协助学生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4、学生提出自学不可以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6、师生交换读: 双向反馈,学生模仿读。 7、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8、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9、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所见 教案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认识本课6个生字,写好3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诗歌朗诵音频和诗歌歌曲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师: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学生看图回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比比看谁说的最棒! (二)听一听,品一品。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这么优美的牧童放牧图,同学们看到都忍不住用语言描绘了这么多,古代的诗人袁枚更是一见便不忍心遗忘、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将它记录了下来,便形成了一首著名的古诗《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所见》,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三)想一想,写一写。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听的诗歌朗诵,看一下是否认识这些红色的生字:“所”、“牧”、“捕”、“蝉”、“闭”“立”,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请出来,看一看前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第五个字是什么结构?我们学过的和蝉类似的字有哪些?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组词。 请同学们观察“诗”、“林”、“童”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特殊笔画等地方,老师范写,学生手指头空中写,然后先描红后临写。 (四)读一读,找一找。 1.生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找找看你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字词句均可。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练读古诗,从自己的朗读中欣赏古诗。 3男女生比赛读古诗,比比看谁读得最棒! 4.点名读,比比看哪名同学是小小朗诵家。 (五)唱一唱,学一学。 根据诗歌歌曲音频学唱古诗,比比看谁学的最快。 五、板书设计。 13所见 袁枚 骑牛唱歌 牧童欢乐 捕蝉闭口立小学二(2)班班规

古诗《所见》说课稿

古诗《所见》说课稿 古诗《所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2、图文结合法; 3、质疑法; 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 (一)由夏天捕蝉激趣导入,并引导学习本节目标。 (二)以小组按提纲独学、对学、群学。 1、组长组织,一人一题,按顺序逐题核对,在组内共同的疑难地方做上标记。 2、朗读和写话的内容按提示对子间互学。2号督促做得不对的同学主动更正。 (三)展示交流 展一,正确、有节奏朗读读古诗,交流生字学习。 展二,看图写话,组内推选,展示精彩。 展三,交流词意和句意,每组4号,一人一词或一句。 展四,交流“读出感情”1、2题。 展五,以组比赛背诵。 (四)教师点拨 1、与同音字、形近字区分记忆。 2、写出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连词成句,组织通顺。 4、结合重点词、句说说体会。 (五)达标检测。 古诗《所见》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 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 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解 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识记“所” ——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 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 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 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 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皇塘中心小学陆萍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所见

(清)袁枚 牧童/ 骑黄牛, 歌声/ 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文档】《所见》古诗内容分析、赏析《古诗两首》(语文苏教五上)

《古诗两首》内容分析、赏析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响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书里的古诗

小学一年级语文书里的古诗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学校一班级语文书里的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学校一班级语文书里的古诗 画唐朝•王维静夜思李白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春晓唐•孟浩然村居清•高鼎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小池宋•杨万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背诵或默写状况家长签名:赠刘景文宋苏轼山行唐杜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回乡偶书唐贺知章赠汪伦唐李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草唐•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篱落稀稀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绝句唐杜甫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背诵或默写状况家长签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咏柳唐•贺知章春日宋•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所见》课文读后感

《所见》课文读后感 《所见》课文读后感 小学读后 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所见》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下面是xx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所见》课文读后感,更多课文读后感请关注xx 读后感栏目! 《所见》课文读后感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那么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突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突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开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 ,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篇课文的灵魂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所见》课文读后感二这是一首立体生动的诗,写物又写人,留给读诗的人悬念,寥寥数语就描绘出当时的景象,彷佛有一幅画就在读者面前。 作者袁枚,清代江南才子,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那么寄托情思。他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表达的方式,通过表达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所见》课文读后感三《所见》这首古诗,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而体会 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是清代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表现作者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首古诗简单易懂,主要引导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景象。

第四单元课文一年级下册

识字四 蜻蜓半空展翅飞, 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 蚂蚁地上运食粮。 蝌蚪池中游得欢, 蜘蛛房前结网忙。 13古诗两首 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池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4荷叶圆圆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15夏夜多美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水池里,睡莲刚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睡莲说:“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 小蚂蚁摇摇头,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他们的话让正在睡莲叶上休 息的蜻蜓听见了。他问:“睡莲姑娘,有什么事吗?”

“小蚂蚁想回家,可我没办法送他。” 蜻蜓说:“让我来送小蚂蚁吧!” 睡莲问:“天这么黑,你能行吗?” 这时,一只萤火虫飞来了,说:“我来给你们照亮。”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1) 背景学问: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学问和力量。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

"8个字。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 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同学(特殊关注不同层次的同学)朗读全诗,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育。),而后集体沟通订正字音。 (2)嬉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同学沟通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