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束蛋白、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束蛋白、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束蛋白、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

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脱髓鞘疾病是以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或始发病变而轴索、胞体和神经胶质受损相对较轻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如多发性硬化(MS)、慢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CIDP)、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CCPD)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且多样。随着脱髓鞘疾病临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发现神经束蛋白(NF)在维持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针对NF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可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可能参与了MS、CIDP和CCPD等脱髓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NF及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其有可能成为揭示脱髓鞘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前提。现将NF、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NF与抗神经束蛋白抗体

NF是Ranthjen等于1987年在鸡的体内发现的一种参与神经束形成的细胞表面蛋白,属于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对郎飞结的形成和维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有NF140、NF155、NF166、NF180和NF186等5种不同的NF多肽类型,在成熟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主要表达的是胶质NF155和轴突NF186两种亚型,与之相对应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亦随NF表达的不同而功能各异。

NF155存在于胶质细胞中,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它能与某些蛋白连接,形成重要的分子筛和轴突-胶质之间的隔膜样横带,对于维持郎飞结的稳定和离子通道的正常区域化不可或缺。Sherman等在NF155-/-小鼠中发现,尽管caspr蛋白和contactin蛋白总量未减少,但却不能聚集于结侧区。Pillai等通过NF155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发现神经传导速率下将和富含钾离子通道向结区迁移的现象。Ng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NF155抗体发现,尽管抗NF155抗体对大鼠NF155的阳性率为22%,但对人的阳性率仅为2.5%-3.8%,它的主要

作用是阻断NF155与caspr蛋白、contactin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副结节轴胶质交界处的隔膜样横带丢失,导致神经传导失败。

研究显示,在成熟神经元的轴突上,NF186通过与细胞骨架成分锚蛋白G的相互作用维持神经元结构的稳定性;在周围神经系统中,NF186与基质和雪旺细胞微绒毛中的胶质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轴突-雪旺细胞微绒毛的附着,即NF186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结区复合物作为分子屏障限制结侧区的蛋白和分子向结区扩散迁移,从而促进有髓轴突结构域的组成和信号沿着轴突的跳跃式传导。虽然在脱髓鞘疾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NF186抗体,因疾病谱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尚有争议,但抗NF186抗体的主要作用得到普遍认同,它会直接影响结侧区的绝缘性,造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丢失,导致锚蛋白不能聚集于结侧区,而使原本位于近结侧区的钾离子通道跨过结侧区到达结区,造成有髓纤维的快速传导失败。

2

NF、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MS的关系

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其功能障碍的进展并不仅仅局限于脱髓鞘病变,亦是由灰质萎缩和广泛的神经轴索损伤所共同决定的。Azevedo等的一项研究提示,持续性的神经轴突变性发生于MS的整个病程中。在MS患者的脱髓鞘病变检测中,发现NF186和NF155复合物缺失、钠离子通道无法聚集和钾离子通道侵入;在髓鞘结构重建后,NF155、NF186以及离子通道也实现了正常的区域化,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快速传递得以恢复。2007年,Mathey等首次报道了约1/3的MS患者中可检测到抗NF155抗体和抗NF186抗体,发现NF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补体共同沉积于郎飞结附近,导致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的轴索损伤,以此确定了免疫介导的轴突损伤新机制,从而促进了MS的轴突病理学研究进展。此外,Koticha等通过海马脑片的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也证实了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以补体依赖性方式抑制轴突损伤,因此,NF可能是自身抗体介导轴索损害的靶抗原。季秋虹等采用ELISA法检测了M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抗NF155抗体水平,并与健康对照患者进行比较,发现MS患

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NF155抗体平均水平明显增加,该结果与Mathey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对血清和脑脊液中抗神经束蛋白抗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MS等脱髓鞘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然而Stich等研究发现,原发进行性M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血清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抗神经束蛋白抗体和MS的关系以及能否将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作为MS疾病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实验和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进行深入研究。

3

NF、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CIDP的关系

CIDP是一种影响周围神经系统的后天免疫介导性疾病,细胞和体液免疫都可能在CIDP中发挥致病性作用。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CIDP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有关CIDP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2年,Ng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在CIDP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抗NF155抗体。随后Querol等通过流式细胞术开发了一种更为特异的抗体检测方法,53例CIDP患者血清检测发现有2例抗NF155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且该抗体均为IgG4亚型;后又在8例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差的CIDP患者中发现2例抗NF155抗体阳性患者。但是,CIDP患者是否存在抗NF186抗体仍有争议。Devaux等研究显示,CIDP患者中有12%的抗NF186抗体阳性率,而Ogata等的研究显示,CIDP患者中抗NF186抗体阳性率为0。

在有关治疗的研究方面,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对IVIg治疗无效率高达69.2%-100%,其原因可能是IgG4抗体不参与补体激活途径,且较少与免疫球蛋白的Fc受体区域结合,而IVIg起治疗作用的机制就是封闭Fc-R区域。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对血浆置换(PE)治疗敏感。针对日本和西班牙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的研究显示,PE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和100%。马妍等报道1例抗NF155IgG4抗体阳性

的CIDP患者,经PE和口服免疫抑制剂序贯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患者临床表现有所改善。

4

NF、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CCPD的关系

1986年Amit等首先提出了CCPD的概念,随后正式命名为联合中枢和周围脱髓鞘,即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同时或相继发生脱髓鞘。虽然30余年来有关CCPD的病例报道或小样本研究不断开展,但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确切的人群CCPD发病率报道。2016年,Ogata等的调查显示,CCPD的患病率不足MS的0.25%或CIDP的2.8%,平均发病年龄32岁,男女比例为1∶2.6,发病方式以亚急性为主,临床病程以复发缓解型为常见。2013年,Kawamura等首次报道了抗NF155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然而由于检测方法和使用抗原种类的不同,CCPD中抗NF155抗体的阳性率因研究而异。综合分析发现,抗NF155抗体阳性CCPD患者具有如下特点:①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累是同时或顺序发生的,受累时间长短不一;②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弥漫性传导减慢伴局灶性传导失败,与CIDP无明显区别;③MS是周围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典型表现;④脑脊液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特异性,但脑脊液蛋白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⑤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干扰素治疗可能有效。

CCPD是一种不同于单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或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的新疾病体,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单独起病或仅有亚临床症状,这给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对于抗NF155抗体阳性CCPD患者的病因,极有可能是存在于结区或结侧区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破坏了轴胶质结构的完整性,继而导致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以自身抗体作为切入点,对CCPD患者的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方向。

综上所述,NF在维持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其相关抗体可能参与了MS、CIDP和CCPD等脱髓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虽然研究显示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中存在着较高水平的抗NF186抗体和抗NF155抗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NF、抗神经

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山东医药 2019年9月第59卷第36期

作者:欧莉胡斌王成举张雨平(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束蛋白、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免疫】神经束蛋白、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 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脱髓鞘疾病是以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或始发病变而轴索、胞体和神经胶质受损相对较轻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如多发性硬化(MS)、慢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CIDP)、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CCPD)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且多样。随着脱髓鞘疾病临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发现神经束蛋白(NF)在维持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针对NF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可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可能参与了MS、CIDP和CCPD等脱髓鞘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NF及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其有可能成为揭示脱髓鞘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前提。现将NF、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与脱髓鞘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NF与抗神经束蛋白抗体 NF是Ranthjen等于1987年在鸡的体内发现的一种参与神经束形成的细胞表面蛋白,属于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对郎飞结的形成和维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有NF140、NF155、NF166、NF180和NF186等5种不同的NF多肽类型,在成熟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主要表达的是胶质NF155和轴突NF186两种亚型,与之相对应的抗神经束蛋白抗体亦随NF表达的不同而功能各异。 NF155存在于胶质细胞中,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它能与某些蛋白连接,形成重要的分子筛和轴突-胶质之间的隔膜样横带,对于维持郎飞结的稳定和离子通道的正常区域化不可或缺。Sherman等在NF155-/-小鼠中发现,尽管caspr蛋白和contactin蛋白总量未减少,但却不能聚集于结侧区。Pillai等通过NF155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发现神经传导速率下将和富含钾离子通道向结区迁移的现象。Ng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NF155抗体发现,尽管抗NF155抗体对大鼠NF155的阳性率为22%,但对人的阳性率仅为2.5%-3.8%,它的主要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相关疾病(MOG-Ig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研究认为,MOG-IgG可能是MOGAD的致病性抗体,MOGAD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的独立疾病谱。MOGAD在儿童发病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MOGAD可为单相或复发病程,主要症状包括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炎等。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治疗MOGAD有效,但患者常出现激素依赖而反复发作。多数MOGAD患者预后良好,部分遗留残疾。 2018年,国际上提出的《MOG脑脊髓炎诊断和抗体检测专家共识》和《MOG-IgG相关疾病的拟诊断标准》建议把MOGAD定义为一种独立疾病谱。 1MOGAD的概念

既往研究显示MOGAD与MS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存在一定相关性。近年研究表明MOGAD在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nti-aquaporin-4 antibody,AQP4-IgG)阴性的NMOSD和复发性ON中更常见。但目前尚无一种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IIDDs)可囊括MOGAD的所有表现(图1),仅从临床症状上,MOGAD既可符合非典型MS、AQP4-IgG阴性NMOSD、ADEM的诊断标准,又可表现为局限性的ON和横贯性脊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TM)。国内外学者对MOGAD的系列研究发现,MOGAD具有区别于其他IIDDs的临床特征,且MOG-IgG滴度与MOGA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理学研究发现MOGAD有独特的免疫病理改变。此外,动物实验结果亦支持MOG-IgG是一种致病性抗体,而非髓鞘脱失继发的“旁观者效应”或免疫反应,MOGAD与MS、NMOSD等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 免疫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 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免疫 治疗的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免疫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免疫细胞可 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会引发炎症反应,在 这一过程中免疫细胞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免疫细胞通过释放促炎因 子和抗炎因子来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保护神经系统免受炎症的损害。 其次,免疫细胞还可以清除神经系统中的有害物质和损伤组织。当 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免疫细胞会迅速聚集到受损区域,通过吞噬和 分解有害物质来促进组织修复。这一过程被称为清除作用,是神经系 统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 此外,免疫细胞还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再生和重塑过程。在神经系统 受损后,免疫细胞可以分泌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的 再生和重塑,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作用被认为是免疫细胞在神 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事实上,神经系 统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动和免疫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随免疫功能的异常,包括免疫细胞的数量和 功能的改变。这一现象提示了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可能存在 双向的相互作用机制。

对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来治疗神 经系统疾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在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中, 免疫调节剂被广泛使用。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减轻神 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延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一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可以被利用来开发新的神经系统疾病治 疗方法。例如,免疫细胞的干细胞转录因子可以用来诱导干细胞分化 为神经元,用于神经系统的再生治疗。这一研究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尽管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目前对于这一领 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未知。首先,免疫细胞在不同神经系统 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疾病中 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其次,免疫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限制。免疫调 节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不平衡,引发其他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寻找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副作用。 总结起来,免疫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免疫 细胞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反应、清除有害物质和促进神经系统重塑。双向调控机制使得免疫细胞 与神经系统之间形成了复杂且密切的相互作用。而未来的研究将侧重

2023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专家共识(完整版)一.CNS炎性脱髓鞘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可辅助神经电信号的高效、跳跃式传导,保护神经元正常功能。CNS炎性脱髓鞘疾病是一类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髓鞘损伤脱失,而神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的疾病。 (一)、常见的CNS炎性脱髓鞘疾病 1.多发性硬化 MS是一种以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白质。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2.视神经脊髓炎 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CNS炎性脱髓鞘疾病。 3.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 近些年来,研究者在CNS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血清中发现了MOG抗体。由于MOG抗体阳性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疗效及预后与

经典的MS和AQP4抗体阳性的NMOSD均不同,MOGAD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为MOG抗体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受损,继发性髓鞘脱失及轴索损伤。 4.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是特发性CNS炎性脱髓鞘病的一种,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机制为自身T细胞异常激活所致的针对髓鞘或其他自身抗原的一过性自身免疫反应。 推荐意见: 不同的CNS炎性脱髓鞘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均不同,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尽早完善临床实验室相关检查以助于明确诊断、制定治疗策略。 (二)、CNS炎性脱髓鞘病特异性抗体 1.AQP4抗体 在中国有70%~80%的NMOSD患者出现AQP4抗体阳性,西方国家则有超过80%的NMOSD患者出现AQP4抗体阳性。 2.MOG抗体 MOG抗体阳性率为7.4%,对于诊断MOGAD具有重要价值。 3.MBP抗体

免疫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免疫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过程的学科,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死亡或功能衰退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症等。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免疫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有着新的进展。 一、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来说,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对自身蛋白的免疫应答来减少病变的发生和进展。目前免疫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疫苗、抗体治疗等。 二、自身免疫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自身免疫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研究人员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导致炎症反应增加,进而诱导神经元的死亡。因此,调节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治疗成为了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控制自身免疫

反应过度活跃的患者。例如,针对亨廷顿舞蹈症的治疗,研究发现使 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 四、免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免疫疫苗是利用疫苗来激活机体免疫应答,以达到减弱或抑制疾病 发展的目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免疫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例如,一项针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特定的免 疫疫苗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对帕金森病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从而减少 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五、抗体治疗的前景展望 抗体治疗是利用抗体来干预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近年来,抗体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也呈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例如,一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抗体治疗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阶段,初步结果表明该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六、免疫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免疫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 着挑战。一方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治疗的疗效 仍需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免疫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需要 重视。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免疫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探索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 正展现出新的进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免疫治疗可以减少炎

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Autoimmune Neurological Diseases,AND) 是一类由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引起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格 林-巴利综合征、肌无力等。针对AND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科研 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介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一、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应辅助检查结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AND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肌无力等。医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询问症状和体格检查 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可能。 2. 外周血检查 外周血检查可以包括自身抗体、炎症标志物和免疫球蛋白等的检测。例如,寻找某些特定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等)有助 于特定疾病的诊断,而检测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补体等)可 以评估病情的活动度。 3. 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 神经系统影像检查(如脑部和脊髓的MRI)可以帮助捕捉异常改变,如脑病灶、炎症和出血等。

4. 神经生理学检查 神经生理学检查(如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可以提供进一步的信息,评估潜在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异常。 5. 神经肌肉活动电位检测 神经肌肉活动电位检测(NMJ)可以帮助确定肌无力、神经炎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病因。 二、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旨在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并减少神经系统受损。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AND的治疗。例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而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甲氨蝶呤则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 2. 免疫球蛋白治疗 免疫球蛋白治疗是将人体提取的免疫球蛋白通过输注给患者,以增强其免疫功能或抑制自身免疫反应。该疗法常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3. 靶向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研发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研发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寻找新型药物来治疗和预防神经系统疾病成为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研发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药物。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干扰淀粉样蛋白聚集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最近的研究发现,抗体疗法可以有效地清除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 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现有的药物治疗效果较有限。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型药物来治疗帕金森病。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靶向

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特定细胞进行基因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病 情的发展,并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三、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 裂导致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寻找能够促 进脑组织修复的新型药物成为了研究的关键。近年来,一种名为 神经激活肽的药物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神经激活肽能够促进 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有望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新疗法。 四、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 经系统。目前,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调节免疫系统 和减轻症状。然而,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法根治疾病。因此,科学 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疗法。近期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多发性硬 化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可以降低患者的免疫系统活性,从而减轻病情。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 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从抗体疗法到基因治疗,从神

脱髓鞘神经纤维生成抑制因子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脱髓鞘神经纤维生成抑制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神秘的系统之一。它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输到神 经元之间,以控制我们的感觉、运动、认知和情绪。然而,由于环境、遗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神经纤维可能会发生伤害或退行性改变,导致许多神经疾病的发生。为了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新途径,科学家不断地研究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名为脱髓鞘神经纤维生成抑制因子(Nogo-A)的蛋白质,它是一种 具有广泛生物学意义的分子,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和修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Nogo-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Nogo-A是一种由三个不同区域组成的大分子,它的前端域包括了一段较小的 序列,负责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中央区域则是一个长长的、富含螺旋结构的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结构;尾端则有一段含有许多PPxY序列的肽段, 能够与细胞质内的蛋白质结合。Nogo-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图1所示。 Nogo-A主要作为一种神经生长抑制因子而被认识到。它的受体主要是神经元 表面的Nogo-A受体1(NgR1),与之配合的还有天门冬氨酸受体2(TROY)和 神经活化蛋白(Lingo-1)。在胎儿早期,Nogo-A的表达是十分高的,能够限制神 经元的生长。随着年龄的增长,Nogo-A的表达量逐渐降低,神经元生长的条件也 随之改善。因此,Nogo-A在控制神经元生长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二、Nogo-A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Nogo-A不仅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疾病中也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Nogo-A可以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刺激神 经元轴突的再生,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再生和修复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索Nogo-A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例血浆置换治疗NF155抗体介导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护理体会

1例血浆置换治疗NF155抗体介导的慢 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 护理体会 【摘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又称为CIDP,是免疫介导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中常见症状为运动、感觉障碍、吞咽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尿失禁等。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NFl55抗体可能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断的血清标志物。2016年美国血液净化学会(ASFA)更新了血液净化治疗的循证指南,指南提示血浆置换治疗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总结了我院收治的1例NF155抗体介导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患者并予以血浆置换治疗。主要包括对该例患者的诊疗及护理,详细记录患者疾病诊断的复杂过程及血浆置换方案的最终选择,总结该病在血浆置换治疗中的护理难点及重点,辨别该病临床症状与血浆置换并发症的区别及预防。经过血浆置换治疗后,该患者成功痊愈并出院,认为血浆置换治疗对NF155抗体介导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患者治疗有效,并为以后护理该类疾病患者提供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浆置换;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NF155 抗体;护理;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又称为CIDP[1],是免疫介导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中常见症状为运动、感觉障碍、吞咽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尿失禁等。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NFl55抗体可能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断的血清标志物[2]。流行病学特点:抗 NFl55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1~42岁,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男女发病率相当,目前未见有明显性别选择性[3];在

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是一类以神经元的退化和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疾病。而免疫系统则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和维护机体健康的重要系统。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免疫系统可通过清除异常蛋白质、清除神经元外过量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炎作用等方式,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能够吞噬和清除异常蛋白质沉积,降低细胞内毒性物质的水平。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维持神经环境的稳定。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导致神经元受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或免疫功能低下都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进而对神经元产生损害。 其次,神经退行性疾病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疾病进展过程中,异常蛋白质的沉积和炎症反应引发免疫系统的激活。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物质,导致神经元的进一步受损。一些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激活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的存在会加速疾病的进展。而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会进一步造成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还存在复杂

的调控机制。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活性能够受到神经元的调控。神经元能够通过分泌特定的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而神经元的损害会导致对免疫细胞活性的改变,进而进一步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免疫系统还与自身免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之间存在关联。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失去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攻击和损害神经元。因此,研究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保护神经元的作用,然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或功能低下会导致神经元受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会引发免疫系统的激活,从而进一步加速疾病的发展。而免疫系统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展。因此,研究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自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是一类以神经元的退化和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疾病。而免疫系统则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和维护机体健康的重要系统。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免疫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清除异常蛋白质、清除神经元外过量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炎作用等方式,

外周神经系统重要分子的研究进展

外周神经系统重要分子的研究进展外周神经系统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全身器官之间连接 起来的一系列嵌入在骨骼,软骨,皮肤,内脏等组织中的神经细 胞和细胞外基质复合体。它涵盖了生物体的所有神经元和非神经 元细胞,负责感知和传递身体的曲率、振动、压力、疼痛、温度、味觉、嗅觉等信息,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调节内分泌和免 疫系统,同时也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重要场所。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外周神经系统的深入了解已成为 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外周神经系统的重要分子 包括神经肽和神经内质网络物质等。 神经肽是一类在神经元细胞体内合成,存贮并分泌至神经元终 末突起处,具有神经递质作用,起到调节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 细胞生存和发育等生物学作用的一组分子。随着生物学、创新技 术及神经精神药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肽成为研究的热点 和重点。其中,β-内啡肽、CGRP、P物质等神经肽受到了广泛关注。

β-内啡肽是正性镇痛剂及其他精神药物的主要作用物质,起着 镇痛、抗惊厥、抗癫痫、抗焦虑、抗抑郁等作用,它主要在体内 的脑部和外周神经系统中生成。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β-内啡肽 不仅具有抗感染和抗炎作用,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生物活性,动 态平衡机体免疫功能,它可能成为免疫调节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CGRP是一种由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物质,主要存在于末梢性 感觉神经的C纤维和门控性神经元,对减轻疼痛、减少炎症反应、维持神经元稳定、促进血管扩张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目前,CGRP受到了许多外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的关注,成为研究 血管功能异常、神经性疼痛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靶点之一。 P物质是一种神经肽物质,作为炎症和疼痛的介质,主要分布 于自主神经系统、肠壁和心血管系统等处,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如心血管、肠道运动和呼吸功能的调节。它在外周神经系统 的损伤修复和再生中也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P物质的生物学分子机制和药物学研究加快了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探索,(待补充)。 神经内质网络物质指包括神经元信号传递的细胞内和细胞外物质,如胞质骨架结构蛋白、酶及荷尔蒙等,它的损伤和功能失调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 的一类疾病。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身组织和外部入侵物之间的差异时,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神经 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的疾病,在临床上常 见的有多发性硬化症、脑炎和脑膜炎等。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 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首先,医生将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 包括疾病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发展情况等。其次,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检查,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表现。此外,实 验室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免 疫球蛋白、血沉等指标来判断免疫系统的活动性和程度。影像学检查 如MRI、CT等也可以提供有关病变部位和性质的重要信息。 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是 关键。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通常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而言,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疾病的活动性、减缓疾病的进展、 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常用的 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固醇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调节剂等。免 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 对神经系统的攻击。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疾病的炎症反应。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可以提供一定的抗体

保护,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免疫调节剂如美洛昔康等可以调节 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除药物治疗外,物理疗法也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物理疗法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针灸等,通过改 善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最近,免疫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逐渐受到关注。 免疫疗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恢复免疫平衡,有效地减少对神 经系统的攻击。具体的免疫疗法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免疫治疗等,已经在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可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医学领域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使得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相信,在不 久的将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将会更加有效,并为患者 的康复带来更大的希望。

2022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中枢神经系统(CNS)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及其他脱髓鞘疾病。CNS 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 ,TDLs)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炎性脱髓鞘病变,其发病机制复杂,影像学以占位效应、水肿及开环强化为特征,加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常与CNS 肿瘤相混淆,故此得名。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针对TDLs 的病例报道也逐年增多,主要聚焦于对该病影像学及发病机制的探索。现就TDLs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特征 TDLs 可发生在MS 、NMOSD等复发性炎性脱髓鞘病患者中,也可作为临床孤立综合征首次发生,还可与ADEM 等其他炎性脱髓鞘病重叠。TDLs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目前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Algahtani 等认为TDLs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S ,其发生率约为MS 的(1~3)/1000 ,男女比例约为1:3,以20~30岁多见。国内研究显示其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5岁。TDLs 多以急性及亚急性起病,少数患者发病前有疫苗接种史或感冒史。 2 发病机制

2.1 TDLs 与体液免疫有关 TDLs 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有学者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S ,称之为肿瘤样MS(图1)。研究发现,部分MS 可以TDLs 形式复发,而TDLs 也可向MS 转化,故TDLs 发病机制曾被认为与MS 相似,以细胞免疫为主,但随着MS 患者脑脊液(CSF)中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 ,OB)的发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提示体液免疫也参与其中。2004年Serafini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进展性MS 患者的脑膜中观察到富含B 细胞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异位淋巴滤泡可分泌促炎介质,募集炎性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促进MS 病程进展,这也为MS 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依据。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应用抗CD20 抗体去除B 细胞疗法可控制MS 疾病活动,抑制疾病复发。TDLs 病理以血管周围套袖样淋巴细胞(CD3+ T、CD4+ T、CD8+ T)浸润为特点,提示细胞免疫参与其发病;此外,与MS 相似,部分TDLs 患者CSF 可见OB,对血浆置换反应良好,亦提示TDLs 发病与B 细胞介导机制密切相关。综上,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可能共同参与TDLs 发病。 近年来发现,部分TDLs 与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 抗体(MOG-IgG )相关疾病(MOGAD)重叠(图2),该病临床常表现为视神经炎、脑干脑炎、脑膜脑炎、脊髓炎,也可表现为TDLs 。Ataka 等报道1例35岁男性患者,以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疑似脑肿瘤,血清抗MOG-IgG 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病灶中MOG 蛋白丢失及包含

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指南 (2019完整版)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其病程呈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多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及异常波形离散,病理显示有髓纤维多灶性脱髓鞘、神经内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特点。CIDP属于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acquired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ADP),是CADP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 CIDP包括经典型和变异型,后者包括:纯运动型(pure motor CIDP)、纯感觉型(pure sensory CIDP)、远端获得性脱髓鞘性对称性神经病(dist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ymmetric,DADS)、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ensory and motor neuropathy,MADSAM,或Lewis-Sumner综合征)、局灶型(focal CIDP)等。 CIDP见于各年龄段,好发于20-60岁,也有儿童发病甚至新生儿发病的报道。CIDP无性别倾向,男女发病比例相近。

CIDP起病隐匿,症状进展常在8周(或2个月)以上。但仍有约18%的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进展较快,在4-8周内即达高峰,且对激素治疗敏感,这部分患者目前仍倾向归类于CIDP,称作急性起病的CIDP (acute onset CIDP,A-CIDP)。CIDP可分为慢性进展型和缓解复发型。发病年龄轻的,缓解复发型多见,预后较好;发病年龄大的,慢性进展型多见,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一、经典型CIDP 经典型CIDP约占50%以上,主要表现为对称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偶可伴脑神经受累、自主神经症状和震颤。 1. 运动症状:无力多累及四肢的近端和远端,但以近端肌无力为特点。四肢反射减低或消失,其中踝反射消失最多见。 2. 感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罕见疼痛,体检时可有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肢体的本体觉和振动觉减退,严重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异常和Romberg征阳性。

最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 本共识经该领域内的中国专家反复讨论而成稿,在前一版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包括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周围神经影像、腓肠神经病理和抗体检测,以及诊断标准和治疗要点。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病情进展达8周以上,可有缓解复发过程;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以及F波异常等脱髓鞘改变,大部分患者免疫治疗有效。CIDP 患病率(0.67~10.30)/10万,年发病率(0.15~10.60)/10万。各个年龄均可发病,高峰期在40~60岁,也有儿童甚至新生儿发病的报道,男性略多于女性[1, 2]。 有关CIDP的诊断标准有10余个,其中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Peripheral Nerve Society,EAN/PNS)推荐的CIDP诊断标准在临床工作中被广为采用[3, 4, 5,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以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于2019年推出了CIDP诊治指南[7],对指导临床医生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有关CIDP的研究有较多进展,为此,有必要对2019年版CIDP指南进行更新。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特点 通常表现为隐袭起病,症状进展至少达8周以上,可有复发缓解过程。 (二)症状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符合周围神经分布的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脑神经受累较少,极少累及自主神经或呼吸功能。按照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布特点和受累纤维种类,将CIDP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6, 7, 8, 9]。 1. 经典型CIDP:最常见,表现为对称性上下肢近端和远端无力,并伴有肢体远端不同程度感觉异常,下肢重于上肢。所有肢体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2. 变异型CIDP:共包括5种。(1)远端型CIDP:表现为肢体远端为主的运动感觉型周围神经病,下肢重于上肢,肢体近端肌力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微受累,所有肢体的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2)多灶型CIDP:符合多

2022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的随访及复发标志物分析(全文)

2022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的 随访及复发标志物分析(全文) 目的 总结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探讨MOGAD复发的标志物。 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并诊断为MOGAD的患儿进行追踪,分析比较单相病程及复发病程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清及脑脊液免疫标志物、治疗及转归。 结果 入组患儿共22例,其中复发病程8例(36.4%),单相病程14例(63.6%)。两组间性别、发病年龄、首次发作时临床症状、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影像学病灶、血清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滴度、糖皮质激素疗程、是否合并抗核抗体阳性、有无前驱感染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病程组多见抗体滴度持续不降甚至升高,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而单相病程组无血抗体滴度升高病例,且血清抗体滴度下降者比例更高(单相

病程组6/8,复发病程组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复发病程组患儿首次发病时脑脊液MOG-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相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相病程组1/10,复发病程组4/6,P=0.036)。两组患儿一线免疫治疗均有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较急性期完全或部分恢复;对8例复发MOGAD患儿中7例予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免疫治疗,年复发率显著降低[加药前年复发率2.06(1.36,2.34)次/年,加药后年复发率0(0,0)次/年,Z=-3.26,P=0.001]。对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患儿定期监测体液免疫状态,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超过1/3的儿童MOGAD复发,复发MOGAD患者血清MOG-IgG 持续高滴度,甚至经治疗后仍有升高现象;首次发作脑脊液MOG-IgG 阳性是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MOGAD患者应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期治疗,可降低年复发率且耐受性良好。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的组成部分。MOG位于髓鞘的最外层,抗原密度高、免疫原性强,是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靶点[1, 2, 3]。2007年O′Conor等[4]首次在儿童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外周血中检测到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动物实验也证

最新: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疾病中国指南(完整版)

最新: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疾病中国指南(完整版)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来源于多克隆血清IgG制备方法,其使用历史已超过30年。作为一种广泛有效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剂,IVIg目前用于治疗越来越多的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证据表明,IVIg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的一线治疗方法。IVIg对于一些严重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也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作为皮肌炎和僵人综合征的二线治疗也有一定作用。此外,IVIg 亦被用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的临床治疗试验,但目前证据表明其缺乏确切疗效。近年来,IVIg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在神经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并为中国神经内科医生使用IVIg治疗神经免疫疾病提供参考和指导,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组织了国内神经免疫领域专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共同研讨制定了本指南。 1、IVIg概述 1.1 作用机制 IVIg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首先,IgG的Fc片段能特异性地与一些免

疫效应细胞相结合,阻断Fc受体可能会抑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其次,IVIg通过与抗原结合F(ab)2部分发挥免疫替代作用。从健康血液中纯化出来的IVIg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既可与机体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又能直接通过先天免疫系统封闭这些抗原的作用位点,使致病性抗体滴度下降。第三,IVIg可通过抢占自身抗体的作用位点,缩短自身抗体半衰期,使其清除率增加。第四,IVIg 对体内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有调节作用,能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达到抗炎作用。此外,IVIg还可能具有其他多种作用机制来改变潜在的炎症发病机制,且这些机制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协同作用。 1.2 用法及不良反应 IVIg常规使用方法:2g/kg,2-5d内使用完毕。因为血浆置换(PE)可消除免疫球蛋白,所以IVIg之后不宜立即进行PE治疗。IVIg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发热、皮疹等,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为发生血栓和溶血性贫血。对于有冠状动脉疾病、近期心肌梗死、卒中或血栓事件、高凝状态(后天的或家族性的)或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应谨慎使用。IVIg禁忌人群包括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以及有抗IgA抗体选择性IgA缺乏者。此外,高龄、既往存在肾脏损害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脏损伤,预防性措施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后文简称“激素”)来缓解过敏反应,以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头痛。此外,高龄、既往存在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时使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接受IVIg治疗

神经病学综合征:FOSMN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神经病学综合征:FOSMN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FOSMN综合征(facial onset sensory motor neuronopathy syndrome)又被称为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成人散发的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特征为首发于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逐渐累及至头皮、上部躯干及肢体的感觉异常,继而缓慢进展出现延髓肌、颈部及上肢肌肉无力。该病于2006年由Vucic等首先报道,包括国内报道1例在内,迄今全球共有30余例报道。我们就FOSM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回顾及展望。 一、概述 2006年,澳大利亚医生Vucic等首次报道了4例40岁左右的白人患者,以面部感觉缺失为首发症状,随后感觉异常侵及颈部、上部躯干及上肢,并逐渐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肌麻痹表现,上肢肌群亦出现肌无力、萎缩及肌束震颤,对于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其中1例患者尸检证实脊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节,以及脑干神经核团如面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存在中等程度的神经元丢失。Vucic等总结了其临床特征,命名为FOSMN综合征,并指出其可能为原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008年,Hokonohara等报道了1例非高加索人群的FOSMN综合征患者,该患者对于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部分有效,提示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在2013年,Sonoda等经1例FOSMN患者尸检发现了脑干被盖部合并广泛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胞质内TAR-DNA结合蛋白43(transactivation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43,TDP-43)阳性包涵体,揭示了FOSMN综合征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也从侧面揭示了其作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可能性。 二、临床特征 目前FOSMN综合征的病例报道(表1)多集中于欧美人群,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