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内容

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内容

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内容
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内容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既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

人心里。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无边落木

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

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

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

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

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

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

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

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

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

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完整版)《登高》杜甫-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 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完整版)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作( zuò )客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幻灯片1 登高 杜甫 幻灯片2 杜甫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幻灯片3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片4 幻灯片5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幻灯片6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幻灯片7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幻灯片8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幻灯片9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 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幻灯片10 品味语言 风 急 高 天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啸哀 猿 清 渚 白 沙 飞回 鸟 幻灯片11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体味作者情感。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复杂情感。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知识抢答环节,梳理有关诗人杜甫的文学常识。 (1)杜甫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2)杜甫被世人尊称为(),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 子,所以他的诗有()之称。 (3)请说出本册书以外的杜甫的两首诗的名称,并用4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 (4)将以下出自杜甫的诗句补充完整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 。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城春草木深。 (5)杜甫的古乐府诗“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 (6)解释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小结: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诗作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种种悲苦郁积心头,这年重阳节诗人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远,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 1、检查预习,请生朗读,读准字音。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复习课程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 等奖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 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 瑞金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完整)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课程名称:语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含山中学宫桂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

登高教案1

杜甫《登高》教案 封丘一中袁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一一《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 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导语:《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新授课。 1课时。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 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

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 * ,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登高》教案

35、登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引出“登高诗”: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作者介绍: 1、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生于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一带。其间赴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登高》教案完美版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登高》的教案

《登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

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登高杜甫的教案完整版

登高杜甫的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杜甫《登高》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着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

(完整版)杜甫《登高》参赛教案讲解

《登高》教案 汨罗五中刘修明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