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探索

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探索

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探索
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探索

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探索

摘要:通过对鄯善县“新楼兰街区”工程道路竖向设计的回顾,总结住宅小区道路竖向设计控制的合理性,为今后类似的小区竖向设计积累必要的经验。关键词:住宅小区竖向设计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住宅小区的环境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关注老人和孩子、关注残疾人的步行安全,消除门前地坪台阶和障碍,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美观的步行环境,做好小区竖向设计,控制细节处理,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当前设计的主导理念。

场地概况

新疆鄯善是坐落于沙漠绿洲中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分为新城组团、新楼兰街区、木卡姆街区三大居住组团和东巴扎、楼兰部落街区两大旅游组团,各组团象宝石一样镶嵌在葡萄田上。楼兰街区以市民文化广场为核心、以开放式管理为特色,充分利用库木塔格沙漠游憩和部落旅游文化,开发旅游度假资源。

场地外围关系

“新楼兰住宅小区”位于柳中路以东、幸福东路以南、光明东路以北、东接辟展乡乔克塘三村。其中柳中路为城市旅游快速道路。场地西北部为市民广场,市民广场包括行政中心和文化广场,是区域活动中心。东与东河坝毗邻,西为中河坝上游,周围为大片葡萄地。

下面为新楼兰街区的总体平面图:

1.2建筑布局

1.2.1本居住街区以中央商业街为核心,四合院建筑为骨,街区步行系统为脉络,开放空间为关节。街区分为东西两片区,中部以公建为主,公建结合底层商业形成商业步行街。商业街为街区活动中心。场地内以步行系统为主要交通线路,串联各院落和开放空间。

1.2.2四合院住宅以南北向为主,院落出入口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利用“短街区,窄街道来适应地域气候特征新楼兰”,街区彻底抛弃了住宅小区的大板楼,追求多变丰富的建筑体量和建筑表现,强调建筑的起伏变化,凹凸有序,天际线的高低错落,从而减小住宅建筑的体量,使建筑更加精美,更人性化,更具有社区感。通过多种户型拼接组合成相对封闭的四合院空间,将主要的起居空间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厂矿道路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按厂矿企业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设,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不适用于林区道路设计。 第1.0.3条厂矿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一、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原料基地、其它厂矿企业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 或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分散的厂(场)区、居住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或通往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外部各种辅助设施的辅助道路。 二、厂内道路为厂(场)区、库区、站区、港区等的内部道路。 三、露天矿山道路为矿区范围内采矿场与卸车点之间、厂(场)区之间行驶自卸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车间)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1.0.4条厂矿道路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 环境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降低工程造价。 第1.0.5条厂矿道路设计,应适合厂矿企业生产(包括检修、安装)和其它交通运输的需要。对厂矿基本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大件、重件)运输,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厂矿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厂矿规模、企业类型、道路性质、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确定。当道路较长且沿线情况变化较大时,可按不同的等级和技术指标分段设计。 需要分期修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第1.0.6 需要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道路、桥涵等工程。当所利用的原有道路局部 路段受条件限制不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 对本规范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作适当变动,但应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而需改线时, 改线路段应按新建厂矿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_条文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条文说明) 2006-07-07发布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1 总则 1.0.1 制定规范的目的。 1.0.2 制定规范的依据。 遵照交通部要求,本次修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以下简称《路规》(94)]工作与修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97)[以下简称《标准》(97)]同步进行,故本稿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2003)]所规定的公路分级、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的。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上确立了公路设计六点新理念,本稿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其后按部公路司关于设计规范与设计细则分别编制以及交公便字[2006]162号“关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修改意见的函”等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本设计规范中有关“如何做”等方面的内容。 1.0.3 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旅游、厂矿等专用道路可参照执行。 1.0.4 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线性工程的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1.0.5 设计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1.0.6 路线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沿线小区域气候”是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1.0.7 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而带来的对环境、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1.0.8 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必须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一项设计并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就是好设计;也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最低限度要求其工程造价就最省。因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者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即设计)”。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结合工程实际在高限与低限之间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以及遇有特殊问题时能否作出特殊处理。 公路透视图可以是某点的路线透视图,或某路段的连续路线透视图,或采用三维模型技术制作的虚拟公路透视图等。对路线线形设计的评价与检验,可采用公路透视图以检查线形设计同沿线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公路透视图是一种最有效、最丰富的表达语言。运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透视图及其图像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进行工程评价,同时亦可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情况,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帮助公众直观地理解意图并作出反应。 1.0.9 《标准》(2003)在设计上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要求对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地段,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改善技术指标或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因为运行速度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者的交通心理需求,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

国内外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集合

国内外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集合 国内常用道路规划设计软件 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HintCAD) 路线与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大型专业CAD 软件。该系统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 计研究院结合多个工程实践研制开发。纬地系统秉承本院近半个世纪的公路勘察 设计经验,汲取国内外专业软件之所长,推陈出新,它是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和 尖端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结晶。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结合紧密、 符合国人习惯、实用灵活等特点。系统使用BjectARX及Visual C++编程,支持 AutoCAD R2000/R2002/R2004/R2005/R2006 平台 Windows9X/NT/2000/XP/VISTA等操作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公路路线设计、 互通立交设计、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应用、公路全三维建模(3DRoad)等适用于 高速、一级、二、三四级公路主线、互通立交、城市道路及平交口的几何设计。 系统同时提供标准版、专业版、数模版和网络版软件,用户可根据不同需求自由 选择。纬地系统利用实时拖动技术,使用户直接在计算机上动态交互式完成公路 路线的平(纵、横)设计、绘图、出表;在互通式立交设计方面,系统更以独特的 立交曲线设计方法、起终点智能化接线和灵活批量的连接部处理等功能而著称。 最新的数模版不仅支持国内常规的基于外业测量数据基础上的路线与互通式立 交设计,更可以利用三维电子地形图,建立三维数模并直接获得准确的纵、横断 地面线数据,进而进行平、纵、横系统化设计;在省去外业测量的人马劳顿和缩 短设计周期的同时,更使得大范围的路线方案深度比选方便快捷。它打破了国内 公路行业数模应用领域由国外软件形成的垄断。 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 海地公司倍感荣耀的公路设计软件之一,用户遍布全国30个省、直辖市,近10 年来,全国1000多家海地用户应用Hard系统完成数十万公里的公路设计,建设 完成的道路遍布祖国大江南北。Hard系统已经成为国内设计企业在购买软件时 的首选,是设计工程师不可缺少的软件工具。10年来,海地积极吸取广大用户 的建议,系统的功能不断强大,特别针对细节问题的开发使得Hard系统能够顾 全到设计中极为细小的问题,针对细节的开发是Hard系统成功的重要标志,体 现了一个系统的完善程度。Hard系统的不断强大完全依赖于全国1000多家用户 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的上千条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是支持Hard 系统不断完善的最坚固的基石。在这里特别要感谢云南省公路设计院、昆明国权

道路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市政道路的线型、横断面以及路面结构都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道路竖向设计却是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出很多方案,如何使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竖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纵坡坡度拟定原则 1)从汽车的行驶方面考虑,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行车速度、行车安全、驾驶条件等因素拟定不同的道路坡度。一般城市道路纵坡度0.5%≤i≤2.5%,i=0.5%是保证路面排水的最小坡度,但是像一般平原地区,例如北京,地势平坦,纵坡坡度不满足大于最小纵坡度的要去,这种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坡度控制在0.2%以上也是可以的。另外2.5%的坡度是自行车最大爬坡坡度,城市道路中自行车较多,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驶条件。 2)交叉口范围的道路纵坡坡度要≤2%,如果困难可以控制在3%以内。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如果坡度过大,车辆停止不及,失去控制,造成追尾、侧滑、失灵等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当道路设计纵坡度大于贵的的推荐值时,应控制坡长,以减少低档而增加的燃料消耗,另外还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 1)城市道路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建筑物的出入口平缓,以及自建建筑向路面排水的通畅。一般道路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左右。2)道路起终点标高的确定。如果有已建的道路,则以现状道路边缘的路面标高为施工道路的终点标高,与现状路顺接。如果没有已建道路,不仅要考虑起终点的标高对于本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还要充分考虑道路再延伸线和与之相交道路延伸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然的和谐。避免延伸线出现大填大挖,避免延伸线纵断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洪水水位和地下水位。大部分路面和路基在浸水的情况下强度会减弱,路基设计标高应位于洪水水位或者地下水位以上,对于城市道路,路基标高应位于50年或25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0.5米,最高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水位。路基设计标高应使路槽底面与地下水位之间有0.5~1.0m的高差。但是城市道路由于路面标高的限制,使路基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可采用加固路基的方法。 4)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净空。城市道路汽车最小净空高为4.5m,无轨电车最小净空高为5.0m,有轨电车最小净高为5.5m,自行车、行人道最小净高为2.5m,其它非机动车到的净高为3.5m。 5)与排水方案相结合,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结合雨、污水方案,使道路尽可能沿排水方案进行竖向设计,如条件不允许,也尽可能满足条件。 3、正确处理道路标高与地下管道埋深的关系 道路竖向设计应满足现状及新设地下管道的覆土要求,有矛盾时应从调整道路纵断设计和处理地下管道两方面综合考虑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般地下管道必须保持管顶最小覆土厚度70cm,为使管道内的水能自然流出,管道必须设计有纵坡,为避免地下管道最后段的埋深过大,道路纵坡在同一个排水方向段内应尽量避免有反坡存在,如因地形条件复杂必须设反坡时,也应尽可能降低反坡的坡度和坡长,当道路纵坡无法迁就管理埋深的时候,则可埋深达到5m时将管道分段,利用泵站将水位抬升后再沿下一段管道流出。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应当如何规划 城市道路是指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城市道路一般较公路更为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要少扬尘、少噪声。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都城长安,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由此可见,城市道路规划由古至今都多位人们的关注。 城市道路在我国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城市化,城市面积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迅速聚集在城市中,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加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机动化持续发展给城市道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对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负责人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失误,由于道路一旦规划好想要修改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会带来众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城市的规划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拥堵-建造-车辆增加-再次拥堵”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很多城市,并且这种不好的现象正在逐步波及到中小型城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县城,因为县城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供需矛盾正日渐突出。近些年来尽管加强了道路规划方面的投资但收效甚微。 城市道路规划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几项便是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线性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城市道路排水,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环形道路等方面的规划。 (1)城市道路横截面设计 道路横截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所不同。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目 录 前言 (1) 一、规划基础 (2) (一)发展形势 (2) (二)发展要求 (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4) (三)规划目标 (5) 三、规划方案 (6) (一)普通国道网 (6) (二)国家高速公路网 (8) 四、规划实施 (9) (一)实施方案 (9) (二)实施效果 (10) (三)保障措施 (10) 附图 (12)

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一章、第六条)明确,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国家公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的国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由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等意义的干线公路组成。其中,普通国道网提供普遍的、非收费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高速公路网提供高效、快捷的运输服务。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公路网络,特编制《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规划》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布局规划,体现了国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国家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形势。 1981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交通部印发的《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明确,国道由“12射、28纵、30横”共70条路线组成,总规模约11万公里;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明确,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射、9纵、18横”等路线组成,总规模约8.5万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0.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4万公里。 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覆盖范围不全面。全国还有900多个县没有国道连接,有18个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和29个地级行政中心未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相连接;二是运输能力不足。部分国家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三是网络效率不高。普通国道路线不连续、不完整,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二)发展要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竖向规划设计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2007-10-10] 【字号:大 | 中 | 小】【背景色】 1 总则 1.0.1 为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基本技术要求,提高城市规划质量和规划管理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城市的用地竖向规划。 1.0.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3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4 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5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1.0.4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各阶段的要求,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 2 确定城市用地坡度、控制点高程、规划地面形式及场地高程; 3 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4 提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的规划要求。 1.0.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vertical planning on urban field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2.0.2高程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3土石方平衡equal of cut and 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平衡。 2.0.4防护工程protection engineering 防止用地受自然危害或人为活动影响造成土体破坏而设置的保护性工程.如护坡、挡土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关于道路竖向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

竖向设计是道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市政道路的线型、横断面以及路面结构都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道路竖向设计却是千变万化,可以设计出很多方案,如何使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竖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纵坡坡度拟定原则 1)从汽车的行驶方面考虑,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行车速度、行车安全、驾驶条件等因素拟定不同的道路坡度。一般城市道路纵坡度0.5%≤i≤2.5%,i=0.5%是保证路面排水的最小坡度,但是像一般平原地区,例如北京,地势平坦,纵坡坡度不满足大于最小纵坡度的要去,这种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坡度控制在0.2%以上也是可以的。另外2.5%的坡度是自行车最大爬坡坡度,城市道路中自行车较多,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驶条件。 2)交叉口范围的道路纵坡坡度要≤2%,如果困难可以控制在3%以内。交叉口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如果坡度过大,车辆停止不及,失去控制,造成追尾、侧滑、失灵等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当道路设计纵坡度大于贵的的推荐值时,应控制坡长,以减少低档而增加的燃料消耗,另外还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 1)城市道路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建筑物的出入口平缓,以及自建建筑向路面排水的通畅。一般道路线位标高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左右。 2)道路起终点标高的确定。如果有已建的道路,则以现状道路边缘的路面标高为施工道路的终点标高,与现状路顺接。如果没有已建道路,不仅要考虑起终点的标高对于本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还要充分考虑道路再延伸线和与之相交道路延伸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然的和谐。避免延伸线出现大填大挖,避免延伸线纵断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洪水水位和地下水位。大部分路面和路基在浸水的情况下强度会减弱,路基设计标高应位于洪水水位或者地下水位以上,对于城市道路,路基标高应位于50年或25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0.5米,最高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水位。路基设计标高应使路槽底面与地下水位之间有0.5~1.0m的高差。但是城市道路由于路面标高的限制,使路基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则可采用加固路基的方法。 4)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净空。城市道路汽车最小净空高为4.5m,无轨电车最小净空高为5.0m,有轨电车最小净高为5.5m,自行车、行人道最小净高为2.5m,其它非机动车到的净高为3.5m。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 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fortra nsportpla nningon urba nroad GB50220-95 3.1.4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 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 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 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 3.1.7 3.2.1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 2 达到2-2.5km/km。 3.2.3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 1.5 ;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 1.4。 3.2.5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 大于40min的行程。 3.3.1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3.3.1 332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 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 得大于200m; 3.3. 4.3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 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 4.1.3规定 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 4.1.3 4.3.1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P CJJ37 - 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道路系统专项规划

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目录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编制背景 肥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东部。县人民政府驻地肥乡镇,西距邯郸市21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175公里,首都北京400公里。距邯郸市区仅20公里。 肥乡县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时期的,需要一个适应肥乡城市发展的道路系统,以满足总量不断增长、性质逐渐分化的现代城市交通需求。但现状正面临越来越混乱的交通问题,机动车辆快速增加,公共交通规模不足,支路网密度较低,交通畅通性不足,公共停车位高度紧张。不同性质交通混流,道路使用分工尚未成型。道路交通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区部分地段的土地使用与道路使用存在一定冲突,城区内外交通衔接和客货站场枢纽化程度不足,货运交通和物流空间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 《肥乡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已完成,为深化城乡总体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满足城乡发展需求,受肥乡规划局的委托,开展《肥乡县道路交通系统专项规划(2013—2030)》编制工作。对既有规划进行整合、调整和优化,为肥乡的交通发展和建设提供框架性总纲,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规划依据、年限、范围、目标 1、规划目标 构筑“对外交通系统发达、内外衔接系统紧密、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便捷、城市慢行系统连续、城市停车系统灵活、交通管理系

统现代”的可持续、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道路系统,实现“畅通肥乡、和谐肥乡、活力肥乡”,促进肥乡县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 可持续——以科学发展观与环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效率和公平,构建“优质、高效、低耗”的交通系统,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肥乡”。 协调——以交通与土地开发相结合、交通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交通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发展为基础,建成“优美、舒适、宜人”的交通空间,促成协调发展的“活力肥乡”。 一体化——以设施平衡、运行协调和管理统一的一体化发展为目的,提供“安全、畅达、便捷”的交通服务,促成一体化发展的“畅通肥乡”。 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06);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5)《河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2013-2030年)》; (6)《肥乡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 (7)《肥乡县交通运输局“十二五”交通重点工作规划》; (8)本次规划的相关调查资料。 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肥乡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的规划范围相一致。 1、县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