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及经验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及经验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及经验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及经验

【关键词】髋关节发展及经验

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关节炎无疑是一种有效而且耐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老年病人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假体10年生存率超过了90%〔1〕。然而对于较年轻患者来说,特别是小于55岁的男性患者,全髋置换术存在较明显的长期效果的不足——较高的早期翻修率,其10年假体生存率降至80%,术后16年为33%。对于这一问题,早在50年前就已提出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活动度好、能保留较多股骨侧骨量等独特优势,再次被提倡来治疗某些年轻和运动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

1 历史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概念已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完善,才最终获得了理念-设计-制造-固定方式-工具-技术等的一致意见,临床早、中期随访结果优异。目前的设计直接从smith petersen在1948年开始时介绍的铸造假体演化而来。

在1973年于美国,eicher和capello研发了一种骨水泥固定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采用金属的股骨头和聚乙烯髋臼。在1982年,对该聚乙烯髋臼假体以附加金属背衬来加强固定。在1975年,amstutz在洛衫矶的加州大学介绍了tharies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tharies,total hip articular replacement using internal eccentric shells,采用内置偏心圆杯设计的全髋关节表面置换)。该系统包含钴-铬合金的股骨假体和全聚乙烯的髋臼假体,均作骨水泥固定。在1982年,引入了骨水泥固定的等离子喷涂的金属背衬聚乙烯髋臼。在1983年,amstutz植入了第1例非骨水泥固定的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其由钛-6铝-4钒(ti-6al-4v)的股骨假体、组配式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内衬和纯钛网状多孔金属臼杯组成。在1988年,amstutz设计了另一种多孔涂层的非骨水泥固定系统,其由钴-铬合金的股骨头、组配式内衬和钛-6铝-4钒(ti-6al-4v)的半球形髋臼假体组成。在1989年,buechel和pappas 介绍了另一种非骨水泥固定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其由组配式的髋臼假体和钛氮化物陶瓷涂层的钛合金股骨头组成。

2 早期髓关节表面置换的失败原因

第1代金属-聚乙烯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界面具有快速磨损、股骨假体和髋臼杯松动、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等缺陷,由于那时没有完全认识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的机理,所以当时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他因素,如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高摩擦性扭矩而导致髋臼、股骨头假体松动等。

mai等〔6〕发表了大直径关节面引起的摩擦性扭矩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同变量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关节界面的大小是影响假体生存的唯一显著因素。goldsmith等研究证明随着股骨头直径增大,金属对金属(mom)全髋磨损呈降低趋势。因此新一代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采用了大直径的mom设计,有很好的抗磨损性能。

回顾现有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可知,第1代髋关节表面置换中出现非常高的失败率与置换术后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大直径股骨头高摩擦性扭矩无直接关系,主要原因假体材料不过关导致的较高磨损、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和当时倡导的手术技术所致。当时推荐股骨假体外翻植入以降低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张力和剪切应力,但过度外翻放置股骨假体,则常造成术中的股骨颈切迹。为了减小摩擦性扭矩而采用小号的假体也容易导致股骨颈切迹。在以往手术中还常采用大转子截骨术来显露术野,如果截骨范围过大,也会危害股骨颈。

3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复兴

4 现代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

现在,大多数主要植入物制造厂商都推出了各自的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表1)。所有这些系统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包括:(1)关节界面由高碳钴-铬合金制造;(2)髋臼假体非骨水泥固定;(3)股骨侧假体骨水泥固定。然而,在这些系统之间也有些重要的不同特点,尤其在关节界面的冶金工艺和几何形态,以及在髋臼和股骨假体的固定等方面,存在一

定的差别。表1 目前上市的髋关节表面系统

髋关节表面系统关节界面引入年代工艺热处理髋假体型号递增注:hip:热等压,sht:溶液热处理;ti vps:钛真空等离子喷涂4.1 关节界面

对现今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系统的最大争议或许是关节界面的冶金工艺。虽然所有制造厂商都使用高碳钴-铬合金,但合金的处理工艺过程不同。合金可以锻造,也可铸造。如果为锻造,假体可能需要经历铸造后的热处理,如热等压或溶液热处理。髋关节模拟机的研究结果证实,在铸造和经热处理的合金之间,磨损性能没有明显差别。

尽管这些冶金工艺上的差别可能有意义,但对关节界面几何学形态的控制则更为重要,其决定大直径金属-金属关节界面的性能。特别是,半径间隙、球形度和表面粗糙度参数,所有这些因素均与制造过程的质量相关,可大大影响关节界面初始的走合磨损和此后的稳态磨损〔11〕。

髋关节置换指南

髋关节置换指南 第一章髋关节解剖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它允许股骨(大腿骨)和骨盆(髋骨)之间发生运动。位于骨盆的球窝关节称为髋臼。股骨球形的头部与髋臼相匹配,组成球窝关节。它可以使下肢有广泛的活动。 股骨头的外表面和髋臼的内表面有关节软骨覆盖,关节软骨坚韧,非常光滑,允许两个关节面之间在活动时轻易的相互活动。 骨盆和股骨之间有坚韧的连接,包括韧带和关节囊覆盖关节,使其稳定。髋关节的活动由周围有力的肌肉引发及控制。 健康的髋关节允许下肢在其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支撑上部肢体,吸收从走路及奔跑活动中产生的冲击力。 第二章需要髋关节置换的疾病 有一些疾病导致病人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必须进行关关节置换手术,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骨关节炎,通常指软骨有磨损,破裂表现的关节炎。骨关节炎可以在病人没有先前髋关节损伤的情况下,由髋关节磨损而发病。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有某些遗传的倾向,使他们增加了患骨关节炎的可

能性。 缺血性坏死是另一个可能需要髋关节手术的病症。此时股骨头球部丧失了其血供的一部分,相应地组织开始坏死,这导致了股骨头的塌陷及髋关节的退变,缺血性坏死与酗酒,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及其他疾病治疗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有关。 髋关节功能的异常由髋关节创伤,髋关节骨折和儿童时期出现的髋关节疾病有关,例如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多年后能导致髋关节退变。机械性异常导致过度的磨损和撕裂。 第三章治疗选择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您的髋关节痛疼缓解,这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或服止痛药,另一种选择是手术置换您的髋关节。置换髋关节通常在疼痛变得持久,并影响您的日常生活,且您和您的医生共同认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才被推荐采用。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目的是: 缓解疼痛 纠正任何畸形,如:下肢不等长 恢复髋关节丧失的功能 改善您的生活质量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原因分析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2-29T13:07:57.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作者:申飞 [导读]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疼痛原因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550006 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疼痛原因。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后成功随访36例患者,其中13例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分析了引起疼痛的成因,评估了疼痛程度。结果:本组36例患者,成功随访36例,随访率100%,术后随访36例,门诊复查16例、电话随访17例、信件随访2例、上门随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中13例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关节内源性因素:4例髋关节脱位、3例感染、2例假体松动、1例无菌性炎症;关节外源性因素:5例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2例异位骨化;其他因素:3例心理与精神因素,1例不明原因疼痛。疼痛程度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6例轻度、10例中度、5例重度。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原因有感染、假体松动、脱位、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无菌性炎症等;由于疼痛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明确引起疼痛的病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以此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疼痛;原因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微创手术、翻修手术及定制性关节假体在THA中广泛应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虽然THA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疼痛的病例日渐增多,术后疼痛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极易引起功能障碍,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因此,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成因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疗效确切,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随访率100%(36/36),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平均年龄(53.3±8.5)岁,单侧32例,双侧4例,平均随访时间(2.4±1.2)年,骨水泥28例,非骨水泥8例,手术成因:1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5例陈旧性骨胫骨折。纳入标准:①术后均出现髋关节疼痛;②接受过随访;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失去随访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③伴有肿瘤的患者。 1.2方法 术后随访的方式主要有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及信件随访四种。通过电话联系,让患者来门诊复查,如果未能来门诊复查则利用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及信件随访,要求患者拍X线片并将其寄回给随访医生。X线检查内容为双髋正位片与患髋侧位片。记录术后髋关节疼痛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时间、严重程度、发作特点及伴随症状等。 1.3疗效判定 疼痛评估利用术后髋关节疼痛评估方法,即:VAS评分法,分级标准为:0为无疼痛,1~3为轻度疼痛:间隙发作,未影响正常生活与睡眠,4~6为中度疼痛:时常发作,影响正常生活、轻度影响睡眠,需服用镇痛药,7~10为重度疼痛:持续性发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级睡眠,需要服用麻醉类药品[1]。 2结果 本组36例患者,成功随访36例,随访率100%,术后随访,门诊复查16例、电话随访17例、信件随访2例,上门随访1例。 所有随访患者中13例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关节内源性因素:4例髋关节脱位、1例感染、2例假体松动、1例无菌性炎症;关节外源性因素:5例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其他因素:1例心理与精神因素,1例不明原因疼痛。疼痛程度利用VAS评分评估:10例轻度、2例中度、1例重度。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目的为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如果术后出现严重疼痛,则表示手术失败。对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术后疼痛是其再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术疼痛的影响原因众多,如:脱位、感染、无菌性松动等。据报道可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29%,其中13%的患者因疼痛影响着正常生活[2]。 本文对THA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关节外源性因素、关节内源性因素及其他因素[3],临床随访发现,关节内源性因素是影响THA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术后感染患者的首发症状便是关节疼痛,感染性疼痛的特点为持续性,对于THA而言,如果术后出现感染,则便是手术失败,感染出现后,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还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临床治疗中要积极开展感染预防,具体措施有术前行全身检查,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术,围手术期静脉滴注抗生素,术后及时处理切口;如果术后出现感染,要积极治疗,具体方法有采用抗生素抑制治疗、清创、翻修、关节融合术等,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结合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实际情况。本组感染1例,行二期翻修手术,术后疼痛消失。 脱位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成脱位的原因较多,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早期脱位与后期脱位,在治疗时要采取适合的方法,以此保证处理的有效性;假体松动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直接影响着THA的疗效,是THA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组假体松动2例,行翻修手术,减轻了患者疼痛[4]。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原因,其成因复杂,分析其成因后采取了适合的治疗方法,缓解了患者疼痛,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并实现了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谢士成,张玉革,王元吉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假体选择[J].中华全科医学,2013,06:861-862+977.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THA 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普及,医生常规采取的是后外侧入路进行置换,前入路使用较少。来自Rothman 研究所的Zachary D. Post, MD 等进行了综述,原文发表于JAAOS 2014 年22 卷第9 期上。 摘要:早在19 世纪,髋关节前侧入路(DAA)就已见诸报道。如今,该入路时常还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随着过去十年中微创手术的不断增多,该手术入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为DAA 入路而设计的新型手术器械和手术床使得医生在操作时更加便利。部分医生认为该入路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但目前的临床证据较为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的结果。该手术入路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且存在特有的并发症,不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目前髋关节外科医生和患者更关心的问题是DAA 入路是否能够获得比其他入路更好的早期及远期结果。 过去的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会采用直接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但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其他的一些手术入路也开始进入了的临床医生的视野。 这其中的大部分手术入路应用非常有限,如双切口入路,而前侧入路却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前侧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TFL)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显露髋关节,因而支持者认为经前侧手术入路行THA 对肌肉的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 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医生对该手术入路并不十分了解,但均对该入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假体制造商也希望借助直接前侧入路来推广新的手术器械,甚至包括专为直接前侧入路设计的手术床。但前侧入路也存在一些其特有的并发症,且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了解前侧入路的前世今生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角色有着更充分的认识。 历史 Carl Hueter,一位大师级的德国外科医生,于1881 年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前方入路,并发表于《外科概要(Der Grundriss der Chirurgie)》一书中,因此该入路又被称为Hueter 入路或采用Hueter 间隙。直到1917 年,经过Smith-Peterson 的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 1950 年,法国医生Jude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的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报道。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随着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的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1980 年,Light 和Keggi 报道了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手术时间平均65 分钟,输血量平均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12.8 天。 改良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作为THA 的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的流行。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的手术床。 适应症和禁忌症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6-01 12:18:27 卫办医政发…2012?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部组织制定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可从卫生部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九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 为规范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包括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及部分置换等髋关节重建技术,不包括髋部肿瘤切除后的假体重建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原则上在三级医院开展。 (三)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骨科诊疗科目及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骨科。 (1)开展骨科临床诊疗工作8年以上,床位不少于50张,设有关节外科专科病房或专业组,关节外科床位不少于10张。 (2)可独立完成髋部创伤及髋关节骨病手术,每年完成各类髋关节外科手术量不少于200例,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50例以上。 2.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室。 (1)有至少1间手术室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手术区100级层流、周边区1000级)。 (2)手术室使用面积30平方米以上,布局合理。 (3)配有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满足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的手术器材。 (4)配备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C臂X线机。 3.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设有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及康复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具备全身合并症、并发症的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2)具备CT、床边X线摄影机、术后功能康复系统。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15530148.html,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吴利红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23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加及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关节疾病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关节性疾病。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1]。但由于手术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机体脏器的功能低下,手术耐受 性低,而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因此常常会发生很多的并发症,如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可引起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预防术后并发症极其重要。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对50例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受到较好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其中男性17例,女33例,年龄55~73岁,股骨颈骨折29例,退行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全部患者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37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5例,术后并发褥疮2例,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月,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脱位、关节松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术后体位受限,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术后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因此术后需要注意严密 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①术后在麻醉消失的情况下,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膝下垫软枕高于心脏20~30 cm有利于静脉回流;②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预防血栓;③饮食上嘱患者多吃一些低脂含 钙的食物如牛奶、豆腐、海产品等,均能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栓塞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多发生在术后2~3 w,患者突然胸闷、剧烈胸痛、紫绀、速脉、咯血,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应考虑肺栓塞。立即报告医生,吸氧,大剂量应用溶栓或抗凝治疗。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可有效的防止肺栓塞。 2.2预防切口感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它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到早预防是取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3]。感染的主 要原因为无菌操作不严、手术中操作动作粗暴、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手术时间过长、以及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老慢支等。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应措施: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②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条件允许的安排单间,

髋关节置换术后床下活动指南

髋关节置换术后床下活动指南 下床 由床的患腿侧下床,理疗师会教你怎样挪动手术肢体并帮助你怎样使用助行器。 步骤1 步骤2 以肘关节帮助支撑髋部,保持手术肢体与躯干在一条线上,禁止扭转患肢。 步骤3 将非手术侧腿移动至床边并保持患腿伸直。扶住助行器支撑站立,努力站起来时不能向前倾斜。

坐下 步骤1 坐高位直靠背带扶手的座椅,座椅避免过低,坐垫避免过厚过软。后退助行器直至感觉到腿的后方接触到座椅。 步骤2 将手从助行器上解放出来后抓住座椅扶手,支持慢慢降低身体,保持手术侧肢体伸直在前方。 步骤3 先弯曲健侧腿向后滑动身体坐下,同样将此方法用于上卫生间。

行 走 当你能够站立时,可以借助于助行器保持平衡。刚开始患肢只能部分负重行走。当肢体力量强壮时,医生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增加患肢负重量。 步骤1 将助行器放置在面前几英寸处,用双手握紧助行器,保持髋关节伸直,将健腿置于助行器中间。 步骤2借助行器支持体重,术侧腿与助行器一起踏向前,注意不要碰到助行器腿。 步骤 3提起助行器(如果助行器没有轮子),确定放稳所有助行器四条腿后方可再次迈向 前方。

拐 杖 当肌肉力量足够强的时候,理疗师会建议使用拐杖代替助行器。理疗师会制定行走实时间和距离方案。当使用拐杖时,身体的重量负在手掌上,而不是负重于腋窝下方。不能扭转身体,而以一小步代替旋转。理疗师会告诉你患肢能够负多少重量。 步骤1 正确握紧拐杖,将符合置于手上,而不是腋下。 步骤2. 同时向前移动患肢和双拐。 步骤 3 注视前方,首先拐杖和患肢迈出,紧跟着迈非手术腿。

扶拐杖上楼 握紧拐杖直立于地面上,先健侧脚放置在楼梯台阶上,将身体倾向前,利用拐杖支撑身体向上,利用拐杖和健腿支撑支撑自己的体重,然后抬患侧脚置于台阶上。 扶拐杖下楼梯 将双拐和患侧脚放到下一级台阶上,利用拐杖保持平衡和移动身体,再次移动拐杖同时移动患脚,最初几次可以由其他人来帮助。

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讲解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护理问题】 (1)疼痛:与骨折或手术伤口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手术后强制性约束不能活动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外伤或长期卧床有关。(4)潜在并发症:静脉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 (6)有肢体废用性萎缩的可能:与长期卧床、皮牵引及功能锻炼差有关。 【护理目标】 (1)通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进伤口处愈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皮肤完整无破损。 (4)密切观察病情,避免并发症发生或使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间,做好预防,不使病人发生便秘。(6)鼓励和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功能。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在长时间卧床治疗中,护士要经常与患者和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使病人了解手术的作用和术后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并鼓励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再者大多数老年患者生理功能退化,认知能力下降,因而必须多向家属了解情况,使其能在手术前后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术后发生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讲解有关人工关节置换的知识,说明手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病人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取得病人的配合。 (2)专科护理 ①保持正确体位:侧方切口时,患肢抬高,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造成关节脱位。后侧方切口时,患肢平放在床上,翻身时为左右45°侧翻,禁止将病人侧身至90°。如果必须侧卧,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收内旋位。为保持肢体的位置,可用皮牵引保持其位置或穿“丁字鞋”以防止患肢外旋。 ②预防血栓:注意患肢的皮温、小腿的周径。如果病人出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皮肤发热,且与对侧肢体周径不同,应考虑为静脉血栓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8-08-09T10:33:22.2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作者:太祖华杨建义马文可 [导读] 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患者髋关节疼痛剧烈,下肢活动能力明显受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重塑个体髋关节。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是否给予手术入路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前方入路组(33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3例),后外侧入路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前方入路组患者行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结果: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前方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直接前方入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患者髋关节疼痛剧烈,下肢活动能力明显受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重塑个体髋关节,恢复个体下肢功能的主要治疗手段,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但是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中需切开外旋肌群,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后脱位风险较高[1,2]。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以及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从而论证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优越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方入路组:男女比例为20:13(20/13),年龄在45岁至87岁,中位年龄为(47.2±1.2)岁,发病部位:有23例患者为右髋,有10例为左髋。后外侧入路组:男女比例为19:14(19/14),年龄在46岁至88岁,中位年龄为(47.5±1.5)岁,发病部位:有21例患者为右髋,有12例为左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标,患者均出现髋关节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等症状,部分患者髋关节畸形。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2)排除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3)排除合并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全麻后取侧卧位,常规铺巾消毒后,髂前上棘外1cm至2cm做一长约8cm的手术切口行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逐层分离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阔肌膜张肌肌纤维、肌膜、筋膜后去除患者患侧关节囊前方脂肪垫,切开患者前关节囊,去除患者完整股骨头以及骨赘、卵圆窝周围软组织,充分暴露患者髋臼后以外展角45度至45度,前倾角10度至15度嵌入髋臼假体以及内衬并用螺钉固定,最后复位髋关节,缝合手术切口。 1.3.1后外侧入路组全麻后取健侧卧位,常规铺巾消毒于患侧股骨外侧做一长度约10cm的切口,逐层分离患者皮肤、皮下组织、肌筋膜等组织后充分显露患者关节囊后侧,T形切开患者部分后关节囊后摆距股骨颈截骨,去除完整股骨头后参考直接前方入路组置入髋关节假体。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系统分析相关数据;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值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值,具体情况(见表1),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2小时局部疼痛轻,且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后外侧入路组。 3讨论 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术中需切开外旋肌群,从而增加了患者术中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能力规范和管理制度

海丰县中医医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技术 应用能力规范和管理制度 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严格遵守骨科相关疾病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如《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用对象:各种严重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臼发育不良、性、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 三、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由2名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副主任医师通过术前病例讨论决定,术者由其中一名副主任医师担任。共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术前、术后管理方案。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应当向患者、被授权人或法定监护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可替代治疗方案、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住院流程 1、标准住院日10-18天。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医疗护理临床路径(详见附表一) 3、进入路径标准。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3)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3)术前抗治疗:参照《骨折诊疗指南》。 4)手术日为入院第1-5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半髋或全髋髋关节置换术。 (3)手术内植物:人工髋关节假体、骨水泥(建立人工髋关节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假体来源可追溯。在患者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人工髋关节假体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合格文件)。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5、术后住院恢复6-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6、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初次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技术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初次全髋置换术技术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病人的选择 疼痛 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 无手术禁忌证 绝对禁忌症:髋关节或任何其他部位的活动性感染,任何可能增加后遗症发生率或死亡率的不稳定性疾病 相对禁忌症:髋关节慢性低度感染、快速破坏骨质的任何病变、神经营养性关节炎、外展肌力阙如或相对功能不足、快速进展的神经性疾病 问题: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B 不需要关节置换的病人做了关节置换 先天性髋脱位关节不痛 年龄偏小的新鲜股骨颈骨折 :)术前准备:D 1、病人全身情况的评估(必要时请其他科室医师会诊),大生化、三大常规、心电图、胸透等

2、髋部情况评估: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疼痛的部位性质、步态、下肢活动度、腿的长度、神经血管状态)需要两侧髋关节前后位片、侧位片、髋关节的股骨外展内旋位片,必要时CT、MRI并行髋关节功能评估,观察髋臼骨量和股骨前倾角,另外还可以: 患髋正位片加铅尺或距离定位棒 3、术前模板设计,预先估计假体类型和尺寸,准备假体和特殊器械(直的或弯的Hohman拉钩、股骨颈拉钩、骨水泥) 4、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字: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危险性、并发症及后遗症、假体类型及价格、假体预期使用寿命及翻修的可能性 5、术中应用抗生素准备,必要时备血 6、准备防旋鞋 术前模板设计 双髋正位片,单髋正、侧位片 髋关节病理状态, 患肢不等长的程度 髋关节中心的位置,髋臼假体的外倾角 股骨形态,骨距保留长度,偏心距的测量 大转子顶点与髋关节中心的关系 假体厂商和型号的选择 假体颈长的确定(初次置换应定为标准颈长)

根据模板设计得知: 臼杯的型号 臼杯的位置 股骨柄型号 骨距保留距离 大粗隆与髋中心的关系 股骨头的型号 双下肢是否等长 假体选择 病人年龄: <50岁:非骨水泥假体+耐磨关节面>50岁,<70岁:非骨水泥假体 >70岁:混合型假体 骨质量:严重骨疏松: 骨水泥假体 股骨近段形态: 标准型:

人工髋关节置换操作流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二)各种严重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臼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等。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3.术前抗骨质疏松治疗:参照《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5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半髋或全髋髋关节置换术。 3.手术内植物:人工髋关节假体、骨水泥。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14天。

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内容: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的护理 时间:2011-10-26 地点:三十七病区示教室 主持人:李海凤 主讲人:王晓玲 出席人员:王国秀、李海凤、陆汉芹、杨基华、葛九干,戴云芳、孙婕、郭蓉、邵星星、卞化、张勤、杨艳、吉秀娟、胡娴、王晓玲、钱圆圆、实习生 李海凤护士长:今天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本月的护理查房。内容是: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护理。希望通过这次护理查房,我们能从中学习到新知识,掌握相关护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年轻同志的专科知识,增长大家的护理经验。下面请责任护士介绍一下有关该疾病的相关知识。 王晓玲:股骨颈骨折(fractures of femoral neck)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绝大多数患者其骨折线均在髋关节囊内,故又称为股骨颈囊内骨折,它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其发病率亦有增加趋势。 股骨颈骨折病因;分为直接外力损伤和间接外力损伤,老年人多由于骨质疏松,骨小梁变得极为脆弱,同时老年人的自愈能力比较差,反应迟缓,因而当遭受轻微外力时即可发生骨折,大多为生活性损伤,如平地滑倒或绊倒,由床上或坐椅上跌下致伤等。青壮年人一般不存在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骨结构十分坚硬,需要较大的暴力才能发生股骨颈骨折,如交通损伤或高处坠落伤等。此外疲劳骨折、病理性骨折也是病因之一。 股骨颈骨折分型:按骨折部位可以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和基底型。根据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Linton角)分型,则小于30°为Ⅰ型,介于30°与50°之间为Ⅱ型,大于50°为Ⅲ型。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 分型),则Ⅰ型为不全骨折;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Ⅲ型为完全骨折,部分移位;Ⅳ型为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 1.症状: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活动受限。 2.体征:①畸形:患侧下肢呈现屈曲短缩、内收外旋畸形。②肿胀:股骨颈骨折多为囊内骨折,故骨折后局部肿胀不明显。③疼痛:活动患侧髋关节时疼痛明显,腹股沟中点有压痛,患侧足跟或大粗隆叩击痛阳性。④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伤后不能坐起或站立,髋关节和下肢活动受限,但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要特别注意。⑤患侧大粗隆升高:大粗隆位于髂—坐骨结节连线(Nelaton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Bryant 三角的底边)缩 医技检查 1.X线检查:髋关节正、侧位多可以清楚显示骨折及骨折类型,是骨折首选检查,如当时未能显示骨折,而临床仍有怀疑者,可嘱患者卧床休息,两周后复查X 线片,此时由于骨折局部的吸收,骨折线多可清晰可见。 2.CT或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比较轻微的线状骨折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较X 线检查更灵敏,但费用较高。 治疗原则 1.无移位骨折的治疗:对于无移位如GardenⅠ型、GardenⅡ型骨折和外展嵌插型骨折,可给予卧床休息,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并辅以牵引治疗。但临床上常遇到转变成错位骨折,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致命并发症,故近来多主张采取内固定,以利病人早期活动。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排除标准:严重内科合并症:如极高危组高血压病、空腹血糖?8mmol/L、肺心病、严重心脏病(三度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及(或)二尖瓣重度返流、房颤伴血栓形成)、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髋关节置换手术禁忌症。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骨折史,保守或内固定等方法预后差,髋关节外伤后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排除感染以外各种原因所致的晚期股骨头坏死,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或功能不佳。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周围压痛、活动受限、髋关节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支持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骨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1.有诊断依据中第1条病史。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能扶拐或徒步行走。 4.髋部X线支持诊断。 (四)标准住院日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可在短期(三天内)控制, 可按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外伤后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排除感染以 外各种原因所致的晚期股骨头坏死。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型 (5)髋关节正侧位X 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房颤、下肢肿胀、静脉曲张)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用药选择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或《人工关节术后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3.抗骨质疏松治疗:参照《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髋关节置换指南精选文档

髋关节置换指南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髋关节置换指南 第一章髋关节解剖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它允许股骨(大腿骨)和骨盆(髋骨)之间发生运动。位于骨盆的球窝关节称为髋臼。股骨球形的头部与髋臼相匹配,组成球窝关节。它可以使下肢有广泛的活动。股骨头的外表面和髋臼的内表面有关节软骨覆盖,关节软骨坚韧,非常光滑,允许两个关节面之间在活动时轻易的相互活动。 骨盆和股骨之间有坚韧的连接,包括韧带和关节囊覆盖关节,使其稳定。髋关节的活动由周围有力的肌肉引发及控制。 健康的髋关节允许下肢在其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支撑上部肢体,吸收从走路及奔跑活动中产生的冲击力。 第二章需要髋关节置换的疾病 有一些疾病导致病人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必须进行关关节置换手术,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骨关节炎,通常指软骨有磨损,破裂表现的关节炎。骨关节炎可以在病人没有先前髋关节损伤的情况下,由髋关节磨损而发病。在某

些人身上,可能有某些遗传的倾向,使他们增加了患骨关节炎的可能性。 缺血性坏死是另一个可能需要髋关节手术的病症。此时股骨头球部丧失了其血供的一部分,相应地组织开始坏死,这导致了股骨头的塌陷及髋关节的退变,缺血性坏死与酗酒,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及其他疾病治疗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有关。 髋关节功能的异常由髋关节创伤,髋关节骨折和儿童时期出现的髋关节疾病有关,例如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多年后能导致髋关节退变。机械性异常导致过度的磨损和撕裂。 第三章治疗选择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您的髋关节痛疼缓解,这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或服止痛药,另一种选择是手术置换您的髋关节。置换髋关节通常在疼痛变得持久,并影响您的日常生活,且您和您的医生共同认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才被推荐采用。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目的是: 缓解疼痛 纠正任何畸形,如:下肢不等长 恢复髋关节丧失的功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健康教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健康教育(2012年版) 一、手术简介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将人工髋关节取代原有病变髋关节置入人体的一种手术。 2、目的是解除髋部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调整双下肢长度。 二、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是x线摄片,ECG,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CT等。 三、术前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向病人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医疗水平,减轻病人的紧张与恐惧。告知病人手术后会出现伤口疼痛,自理能力暂时减退,医务人员会给予良好的止痛和生活协助。 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准备,防止感冒,戒烟,练习床上大小便。 3、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保证术后大便通畅,术前晚餐禁食,防止术中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四、术后健康教育 1、体位指导:术后体位取平卧位,睡硬板床或气垫床硬档,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臀部垫入软枕(左右臀部每2小时交替进行),足跟部悬空,防止压疮发生。卧床休息2~4周。 2、饮食指导:术后禁食6小时以后可进普食,饮食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以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便秘。

3、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教育病人术后患肢肌肉行等长收缩运动,被动按摩下肢肌肉。因为通过肌肉收缩,挤压血管,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4、预防关节脱位:嘱病人术后保持患肢外展15~30°,两大腿间垫枕头,翻身时防止两腿交叉,患肢穿丁字谢或行皮牵引固定于外展位。 5、引流管护理指导:介绍留置引流管的目的是防止伤口积血,积液及感染。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变化,引流液呈暗红色血性,量(500ml/24小时),属于正常现象,引流液出现鲜红,短时内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及翻身时脱出。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3天拔除,拔管后伤口敷料可有少许渗血,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渗血多时应报告医生。 6、用药指导:抗生素类防止伤口感染,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抗凝血药,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肢静脉血栓形成。 五、出院指导 1、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先扶拐下地,以后逐渐弃拐行走。 2、避免两腿交叉,坐矮凳,盘坐时健肢压在患肢上,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关节脱位,松动。 3、加强营养,补充钙剂,防止骨质疏松,股骨干骨折。 4、半年后复查1次,有疼痛不适时及早就医,出现下肢肿胀时可能为静脉血栓形成,今早来院治疗。

髋关节置换护理查房

髋关节置换护理查房 术前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 1疼痛:与骨折有关 2焦虑:与陌生环境、担心疾病预后以及手术效果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限制卧床 4有皮肤完整受损可能:与长期卧床限制性体位有关 5潜在无效牵引的可能:与持续牵引有关 1、护理诊断——疼痛:与骨折有关 目标:一天后患者疼痛缓解,不影响休息。 措施 1、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移动过程中,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避免拖拉,争取一次性完成。 2、优尼森口服止痛。 3、指导患者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 2、护理诊断——焦虑:与陌生环境、担心疾病预后以及手术效果有关 目标—在住院期间患者情绪稳定,无明显焦虑现象。 措施: 1、护士做好入院宣教,消除陌生感,尽量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经常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针对性地安慰 2、医生向其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疑虑。 3、让其妻子女儿多陪伴,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评价:患者情绪平稳 3、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限制卧床有关 目标:满足患者日常生活舒适需要 措施: 1、教其抬臀方法,保持左下肢外展中立位。 2、卧床吃饭时头偏一侧进食,喝水使用吸管,教会床上大小便。 3、专人陪护,经常巡视关注其需要。 评价:能满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 4、护理诊断——有皮肤完整受损可能:与长期卧床限制性体位有关。 目标: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1、卧气垫床,建立翻身卡,尾骶部垫水垫Q2H更换,容易受压的部位如足踝部可凌空放置。 2、保持床单位整洁,尾骶部不潮湿,于六一散垫于臀下,勤按摩尾骶部,定时抬臀。 3、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不强行拖拉,用完后及时撤除。 4、告知患者保护皮肤的重要性,使之和护士配合。 5、班班交接,监测局部受压皮肤情况。 评价:患者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5、护理诊断——潜在无效牵引的可能:与持续牵引有关 目标:患者牵引有效 措施: 1、抬高床尾,保持滑轮灵活,秤砣不拖地。 2、牵引绳与右下肢呈一轴线,右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3、绳子上不压衣服等重物。 评价:患者牵引有效。 1、护理诊断——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目标:术后1天患者疼痛缓解,不影响休息。

髋关节置换指南

髋关节臵换指南 第一章髋关节解剖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它允许股骨(大腿骨)和骨盆(髋骨)之间发生运动。位于骨盆的球窝关节称为髋臼。股骨球形的头部与髋臼相匹配,组成球窝关节。它可以使下肢有广泛的活动。 股骨头的外表面和髋臼的内表面有关节软骨覆盖,关节软骨坚韧,非常光滑,允许两个关节面之间在活动时轻易的相互活动。 骨盆和股骨之间有坚韧的连接,包括韧带和关节囊覆盖关节,使其稳定。髋关节的活动由周围有力的肌肉引发及控制。 健康的髋关节允许下肢在其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支撑上部肢体,吸收从走路及奔跑活动中产生的冲击力。 第二章需要髋关节臵换的疾病 有一些疾病导致病人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必须进行关关节臵换手术,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骨关节炎,通常指软骨有磨损,破裂表现的关节炎。骨关节炎可以在病人没有先前髋关节损伤的情况下,由髋关节磨损而发病。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有某些遗传的倾向,使他们增加了患骨关节炎的可

能性。 缺血性坏死是另一个可能需要髋关节手术的病症。此时股骨头球部丧失了其血供的一部分,相应地组织开始坏死,这导致了股骨头的塌陷及髋关节的退变,缺血性坏死与酗酒,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及其他疾病治疗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有关。 髋关节功能的异常由髋关节创伤,髋关节骨折和儿童时期出现的髋关节疾病有关,例如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多年后能导致髋关节退变。机械性异常导致过度的磨损和撕裂。 第三章治疗选择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您的髋关节痛疼缓解,这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或服止痛药,另一种选择是手术臵换您的髋关节。臵换髋关节通常在疼痛变得持久,并影响您的日常生活,且您和您的医生共同认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才被推荐采用。 髋关节臵换手术的目的是: 缓解疼痛 纠正任何畸形,如:下肢不等长 恢复髋关节丧失的功能 改善您的生活质量 髋关节臵换手术包括采用人工制造的,称为假体的装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