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灰质炎患者护理

脊髓灰质炎患者护理

脊髓灰质炎患者护理
脊髓灰质炎患者护理

任务十六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2、熟悉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要点、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

3、了解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及辅助检查。

4、能对脊髓灰质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脊髓灰质炎,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通称小儿麻痹症。

【病原学】

(一)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二)单股RNA,无包膜,体型小,对乙醚不敏感

(三)分ⅠⅡⅢ3个血清型,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四)耐寒冷,低温下长期存活,但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日至病后周少数可达月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倍于

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

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易感人群

脊髓灰质炎在任意年龄都可以发病,但主要的得病群体是3岁以下的儿童,所占比例超过50%。

(四)流行特征

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温带地区更为多见,散发病例一年四季都有,但夏季与秋季为高发季节;热带地区病例较少。

在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由于人群免疫水平较高,病例多为散在发生,只有在那些人群免疫水平较低的地区才会发生区域性流行或局部地区暴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首先从口进入,在咽、肠等部位繁殖。随后进入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沿着神经纤维扩散。病毒破坏了刺激肌肉使之保持活力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从而使其控制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而腿部肌肉比手臂肌肉更容易受到影响。有时,病毒对神经系统的破坏影响到了躯干和胸部腹部肌肉的正常功能,会导致四肢瘫痪。在严重的情况下,病毒攻击脑干神经细胞,使病人呼吸困难,无法正常说话和吞咽。如果没有外在设备帮助病人正常呼吸,将有生命危险。脊髓灰质炎通常总是导致终生瘫痪,严重时病人可因窒息致死。

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损害和炎症反应两方面。神经细胞损害表现为胞质的尼氏小体和染色质的溶解,直至细胞完全坏死消失。炎症反应包括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中性粒细胞,导致功能暂时丧失。恢复期,炎症消退,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区形成空洞和胶质纤维增生。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在正常肌纤维中呈岛形分布。

其他病变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他脏器充血和混浊肿胀,淋巴结增生肿胀等。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依次为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六个阶段。

(一)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

持续1-3天。如到此为止即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双峰热)。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多汗、颈项强直等。

(三)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瘫痪特点为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感觉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可有颅神经麻痹,或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表现-

(四)恢复期:瘫痪后1-2周,瘫痪肢体肌群由远端开始而后近端逐渐恢复。

(五)后遗症期:严重受累的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而至跛行或不能站立。

【并发症】

(一)水、电解质紊乱

呼吸肌瘫痪患者长期使用人工呼吸机时易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高热、出汗、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及血气改变皆可引起严重生化紊乱。补液过多可引起水肿和低钠血症。

(二)高血压

可由下列因素引起:①缺氧;②由于下视丘受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进而引起视网膜病、惊厥和神志改变。

(三)心肌炎

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电图T波、ST段和P-R间期改变,见于10%~20%病例。

(四)肺水肿与休克

发病机制未明,常见于死亡病例的末期。

(五)消化道穿孔与出血

曾观察到胃和十二指肠的急性扩张、盲肠穿孔、十二指肠、胃和食管的急性溃疡、整个胃肠道的多发性糜烂伴有大出血和肠麻痹等。

(六)肺不张与肺炎

常见于严重延髓性麻痹(第Ⅸ和第Ⅹ脑神经受累)或球脊髓麻痹导致呼吸肌瘫痪或吞咽肌瘫痪,可因气管切开而加重。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往往耐药,化学预防亦无效。

(七)泌尿道感染

常与留置导尿管有关,化疗与潮式引流通常无效。由于长期卧床与钙的动员常导致肾结石并发感染。多饮水,限制含钙食物,酸化小便,使用水杨酸制剂及早期活动可减低结石发生率。

(八)关节病

在瘫痪病例的恢复期,可发生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征,表现为大关节的红、肿、疼痛和压痛。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二)血清学检查

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三)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

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 法,检测肠道病毒RNA,较组织培养快速敏感。

(四)脑积液

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治疗要点】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瘫痪前期尽量避免肌肉注射药物或手术,以免诱发瘫痪;瘫痪期应把瘫痪肢体放于功能位元,以免发生关节畸形;应用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以促进瘫痪的恢复。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3~6ml,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2.呼吸障碍的处理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见表11-10),积极抢救。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二)促进瘫痪的恢复

促进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如兰他敏等,效果不显,目前很少应用。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选用以下各种疗法:如针灸治疗、推拿疗法、功能锻炼、理疗等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于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的要求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急性期病人粪便可用20%含氯石灰乳剂浸泡消毒(时间1-2h)后排放,也可用其他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浸泡消毒后排放。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曝晒。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获得主动免疫。疫苗有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两种。减毒活疫苗使用方便,95%以上接种者可以获得长期的特异性免疫力,但此种疫苗不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灭活疫苗较为安全,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但这种疫苗价格昂贵,且免疫力的维持时间较短,需重复注射。

2.被动免疫未接种疫苗的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力低下者、接受扁桃体等局部手术后的人,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

【护理评估】

评估当地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评估患者有无麻疹接触史;评估患者有无脊髓灰质炎疫苗表现;评估患者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测结果;评估患者及家属有无焦虑、紧张等心理情感反应。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2.疼痛与病毒侵犯神经组织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脊髓受损有关。

4.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咽部肌肉及呼吸肌瘫痪、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5.有传播感染的可能与病毒排出有关。

6.焦虑与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一)维持正常生命体征

监测体温,观察热型。绝对卧床休息直至热退、瘫痪停止进展止。妥善安排好治疗护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注射、反复查体等,防止促发或加重瘫痪的发生。病情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以减轻中毒症状阻止瘫痪进展。密切观察呼吸,有无痰液聚积、咳嗽无力、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发绀、吸气时上腹内凹的反常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促痰排出或抬高床脚及侧卧进行体位引流。指导患儿咳嗽排痰、或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吸氧,必要时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

(一)止痛、保持关节功能位

发生肢体瘫痪前常有感觉异常,受累肌肉明显疼痛。可用热敷法改善肌肉疼痛与痉

挛,将拧干水的热棉垫敷于患处,外隔塑料单后加盖子毛巾保温或周围用热水袋维持温度(防烫伤),每日2~4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监测肌震颤、肌痉挛及肌张力情况。给予阿司匹林、消炎痛止痛,亦可用泼尼松减轻神经细胞水肿或加用镇静剂。对已发生瘫痪的肢体,应避免刺激和受压,床平整但勿太软(褥下可垫木板),盖被轻暖,可用支架保持患肢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或足外翻。应用维生素B1、B12、C及能量合剂。改善神经代谢。瘫痪停止进展后用加兰他敏、地巴唑促进神经传导。并及时开始肢体的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及针灸理疗。促进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恢复,防止肌肉挛缩畸形。

(二)日常生活护理

1、注意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热退后改用普食。耐心喂养,对有吞咽困难及食后呛咳者,采用拍背、体位引流法防止窒息。严重病例鼻饲,每周更换1次鼻饲管。还可静脉供给营养。做好口腔护理。待吞咽功能恢复时,先试喂少量开水,再慢慢增加食品数量及种类,以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

2、作好皮肤护理,患儿多汗长期卧床,须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受压部位及骨突处应用50%乙醇每日按摩2次,改善局部血循环,必要时使用气圈或海绵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3、观察患儿大小便情况,有尿潴留时可定时压迫膀脱协助排尿。及时清理排出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三)预防感染的传播

1、对患儿采用消化道隔离,第1周还需呼吸道隔离,隔离至病后40天。

2、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用具及地面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被褥日光曝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或及时肌注丙种球蛋白,每月1次连用2月,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普遍接种疫苗是降低发病率以至消灭本病的主要措施。我国现行口服疫苗接种程序为2、3、4月龄各服1次三价疫苗,4岁时加服1次。当有病例发生或病例成批出现时,宜应加服1次。疫苗强调冷藏保管,服用时嚼碎后温开水送服。

(四)心理护理

患儿长期卧床丧失活动能力和身体的不适,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工作人员应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患儿,及时解除不适,尽量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以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家庭护理及自我保健指导

对瘫痪肢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患儿,应做好家庭护理指导,使家长有长久的思想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指导家属协助患儿做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推拿与按摩。有条件还可进行温水浴、蜡疗或针刺疗法。指导家长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注意安全,防跌伤。安排好患儿的文化知识学习,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对后遗症患儿作好自我保健指导,要有健康的心理,做到人残志坚。坚持残肢的主动与被动锻炼、注意安全,防意外事故发生。坚持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与帮助。

【健康指导】

(一)预防指导

注意小儿平时的卫生,日常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二)疾病知识指导

讲述脊髓灰质炎的有关知识,如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对脊髓灰质炎的家庭护理给予指导,以促进病人顺利恢复。

小结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其中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的患者由于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较多,故为主要传染源。

本病病毒主要是经口侵入,但在病前3-5日至发病后1周左右亦可经呼吸道由飞沫侵入人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新生儿由于从母体内获得抗体而不易患病,生后3-4个月抗体降至最低水平。最好在生后3-4个月应用疫苗。脊髓灰质炎一般多发生于小儿,部分患者可发生驰缓性神经麻痹,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但成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不发病但能通过感染而获得免疫力者,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者远比发病者多,约占流行期的90%以上,而出现麻痹的病例仅占其中的极少数,一般少于1%。然而,一旦发生麻痹,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终生残疾。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绝大多数为:

A.病毒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2.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

A.脑神经瘫痪

B.中枢性呼吸衰竭

C.外周性呼吸衰竭

D.循环衰竭

E.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

3.以下哪一点不符合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A.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

B.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C.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D.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E.人群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

4.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直接侵犯下列的哪一种非神经组织: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肌肉

D.心脏

E.肾

5.某3岁男童,未曾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在9月15日来院就医,诉出现发热、多汗、烦躁、头痛、呕吐、下肢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体检发现下肢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该患儿的诊断应

首先考虑:

A.病毒性脑炎

B.临床可拟诊为脊髓灰质炎

C.临床上可诊断为脊髓灰质炎

D.已可确诊为脊髓灰质炎

E.以上都不对

6.在病后多长时间,脊髓灰质炎患者瘫痪的肌肉仍无法恢复即为后遗症。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年~2年

E.2年以上

7.脊髓灰质炎治疗的重点是:

A.抗病毒治疗

B.对症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C.支持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D.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E.对症治疗

8.要达到预防乃至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彻底治愈脊髓灰质炎患者,包括后遗症的患者

B.及时、全部隔离脊髓灰质炎患者

C.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人们体质

D.适龄儿童全部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E.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及时肌肉注射足量的丙种球蛋白9.脊髓灰质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A.急性期发热的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出现瘫痪的病人

D.后遗症患者

E.携带病毒的猪

10.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粪-口途径

B.飞沫传播

C.虫媒传播

D.日常生活接触

E.输血及血制品

11.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

A.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脊髓、脑干、大脑等受损表现

B.在瘫痪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而体温恢复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

C.患者瘫痪的肢体并无感觉障碍

D.恢复期瘫痪肢体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继之近端大肌群和躯干肌群

E.以上均对

12.为减少脊髓灰质炎患者瘫痪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应:

A.饮食保障营养丰富

B.使用激素

C.烦躁不安者使用镇静剂

D.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

E.肌肉疼痛部位可局部热敷

13.以下哪一条是脊髓灰质炎确诊的依据:

A.患者有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的病史

B.未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C.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

D.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结果

E.夏秋季发病

B型题

A.5岁小孩,男性,出现双下肢迟缓性麻痹,呈渐进性、上行性、伴感觉障碍。B.25岁,男性,双下肢瘫痪伴有感觉缺失和大、小便潴留。

C.35岁,男性,突然瘫痪,呈对称性,不伴感觉障碍,神智清晰,无发热。D.2岁小儿,男性,9月3日,突起高热、抽搐并意识障碍,体检发现右侧肢体呈强直性瘫痪。

E.3岁小儿,男性,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肤感觉过敏并出现右下肢迟缓性瘫痪。

①脊髓灰质炎

②急性脊髓炎(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

③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④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附: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E

3、D

4、C

5、C

6、D

7、D

8、D

9、B 10、A

11、E 12、D 13、D

B型题

1、E

2、B

3、C

4、A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免疫成功率及其效价监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

3期(3)

2、河南油田10年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9期(2)

3、广东省1993~1997年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广东卫生防疫-1998年第1

期(3)

脊髓灰质炎试题及答案

脊髓灰质炎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脊髓灰质炎感染者,依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4型,其中以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最多见, 瘫痪型最少见。 2、对人类致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二、选择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主要的感染类型是 (A )隐型感染B急性感染C慢性感染 D潜伏感染E慢性感染 2、脊髓灰质炎病毒排出体外主要通过 A鼻分泌物B眼分泌物(C )粪便 D小便E飞沫 3、脊髓灰质炎多见于 A (儿童)B青壮年C孕妇D农民E制革工人 4、肠道病毒不会引起的疾病是 A脊髓灰质炎B急性出血性结膜炎C心肌炎 D疱疹性咽峡炎 E (流行性乙型脑炎) 5、柯萨奇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B消化道C蚊虫叮咬 D血液和血制品E母婴传播 三、简答题 1、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①冬春季服用;②避免开水;③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及有心、 肝、肾脏疾患者,忌服;④疫苗偶有低热、腹泻

2、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是什么?它是如何传播的?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人、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其中隐性感染者及轻型无麻痹病人由于数量多且不易被发现,而成为主要传染源。感染者通过粪便排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以消化道传播为主要途径,被粪便污染的手、食品等等是主要传播媒介。在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主要途径是粪- 口传播,在流行期和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咽部排毒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3、那些人容易感染脊髓灰质炎?潜伏期是多长? 多见于 5 岁以内的儿童。感染后可获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5 天,一般7-14 天。

(完整版)防治脊髓灰质炎培训试题

防治脊髓灰质炎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 一、单选题 1.任何医疗单位发现AFP病例后,在_____小时内电话逐级报至区县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 A.4 B.12 C.24 2. 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和保存要求:①采集次数___次;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②采集时间均在麻痹后____天内 A.28天 B.14天 C.48天 ③相邻两份粪便标本采集间隔时间____小时;A. >12天 B. >24小时 C. >6小时 ④每份粪便标本采集量至少____克,采便容器用____便盒; A. 8克,普通 B. 5克,专用 C. 8克,专用 ⑤粪便标本保存于____温度下。 A.2~8℃ B.37℃ C.-20℃ ⑥AFP病例粪便标本收集齐后__a_天内送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A.3天 B.7天 C.15天 3.各医院向县疾控中心上报的AFP病例旬报应于次旬____日前上报A. 2日 B.3日C.5日 4. AFP病例的随访应在麻痹后____天内进行,随访表应在____天内送报市疾控中心。 A.60~70天,75天 B.75天,80天 C.100天,120天 5. 麻痹前在京居住35天以下、有暂住地的非住院AFP病例,接报后24小时内,由_____做个案调查与处理。 A.暂住地所在区县疾控中心 B.暂住地所在地段保健科 C.病例就诊医院保健科 6. 任何小于____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 5 B. 15 C. 20 7. 在我国脊灰疫苗的接种程序 A. 儿童2、3、4月龄各服1次B. 4岁再服一次C.以上全是 8. AFP病例旬报__________。A.由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报 B.门诊护士报 C.临床医生报 9. AFP病例监测的目的______。A.发现脊灰病毒B.维持无脊灰状态C.评价免疫工作质量D.全是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1.什么是残疾预防? 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2.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我们身边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父母吸毒、吸烟、嗜酒等不良行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可以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3.怎样预防疾病致残? 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

麻痹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畸形;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引起失语、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影响视力,重者致盲;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是:锻炼身体,加强营养,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传染病的侵袭。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导致身体运动障碍,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低热量、低盐、低糖饮食;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烟酒、毒品,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和康复;遵医嘱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监测;按时合理服用药物,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 4.怎样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残? 在家庭中发生意外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惨痛例子有很多,关键是人们常常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家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导读】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人工进行组织培养而制成,它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自动免疫剂,服后血液中产生抗体,在肠道组织也产生局部抵抗力。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1953年。 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Dr. Jonas Salk)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种脊髓灰质炎毒株。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脊髓灰质炎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增加了。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 1954年,美国有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

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19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19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剂型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什么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的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脊髓灰质炎防治实施方案

脊髓灰质炎防治实施方案 为保障我辖区内无脊髓灰质炎情况,依照传染病治疗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目前国际疫情形势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国特别拟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领导为主,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分级负责。 二、队伍建设: 脊髓灰质炎处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 组长: 成员:、 消毒杀菌组: 组长: 成员:、 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三:高度警惕、做好准备: 1、继续贯彻《—年全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的监测工作,提高发现、报告并有效处理高位病例的意识和能力,防范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输入。 3、维持高水平的流行病监测报告质量,做好高危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特别是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处理。提高急性迟缓性麻癖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 4、密切关注国内外脊髓灰质炎疫情的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 5、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 四、提高疫苗接种率: 全面加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对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工作认真组织、全面检查,查找工作薄弱环节,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地区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的检查,发现地接种率的“接种空白”流动儿童,立即进行查漏补种,迅速提高免疫接种率。 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对本辖区防保人员的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好应急接种能力,要求有相关医护人员掌握AFP病例的定义及诊断要点,提高医护人员早发现、早报告的能力。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 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可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胃肠道传播,如甲型;另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医疗器械、输血及血液制品等)及性传播等,如乙型、丙型肝炎。人类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急性甲型肝炎起病急,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3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约2-4个月;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其他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3、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不能确知发病日者,可从确诊日期算起)。必须做到:(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2)病人的食具、漱口用

小儿麻痹症翻译答案

When I have spare time on Sunday, I often stand before the window looking at the pedestrians. Children are walking arm in arm in bouyant spirts, with their red scarves waving in the wind. Seeing them reminds me of my suffering childhoodin X. I had poliomylitis when I was learning how to walk, and my legs lost all sensation. My parents sold some househod to send me to the hospital, hoping to make me stand again but it failed. At last, the doctor said I would be a maimed person all my life. When I was a baby, my mother carried me on her back but when I grewolder I became sadder with my misfortune. I don’t know how many times I said that I wanted to walk by myself which made mom sad. Although I was young, I still wishing “How happy I would be if I could walk,once, just one time would be fine!” It was my only wish which broke my parents’ hearts. They didn’t have enough money at all, but they tried theri best to take me to every wel-known hospital. But the answers are the same that I can’t stand forever. Life went badly year afer year but I nerver gave up.An idea came out when I grew older---I am a Chinese, maybe in China I would be cured. I kept on asking my parentsto take me back to Chian. At my age of 10 years old, my family returned back to our miss country. There was no word that can show my excitment after being placed on the motherland. Saddly, I am a cripple and I can’t stand here,pain garther in my heart.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管理传染源要力争早期发现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那天算起至少隔离40天,开始的l周要同时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1周后可单独采用消化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20日。没有症状坦带有病毒的人,也要按患者对待进行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尽可能消灭苍蝇;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 (3)保护易感者主要是进行免疫接种。儿童必须按要求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另外,如果没有接种过疫苗或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儿童,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那么要立即肌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临床上脊髓灰质炎是如何诊断的 首先要看有没有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患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当地有这种病的流行,如果有明确的、与患者接触的情况,则有助于早期诊断。 然后要看患者有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遇到发热患者,同时有多汗、烦躁不安、嗜睡、头痛、颈背肢体疼疡、感觉过敏、咽痛,但没有明显的炎症,就要考虑这种病的可能。如果患者有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出现,则临床诊断可基本成立。 最后还要看实验室诊断的结果,特别是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分离阳性,就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经口传人,侵入到人的口咽部及肠裁膜,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一方面向外界排出病毒,一方面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如果抗体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那么病毒就会被中和,形成隐性感染。如果没能将病毒完全消灭,病毒可以经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这个时候如果抗体能完全中和并杀灭病毒,那么病毒就不能侵入神经系统,入就会只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的症状,成为顿挫型感染,而不出现弛缓性麻痹症状。 极少数的患者由于病毒的毒力过于强大,或者由于自己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不够多,不能杀灭血液循环中的病毒,而病毒随着血液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造成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散在的广泛性损害。但这种损害一般以脊髓为主,然后是脑干,而且瘫痪多发生在四肢,特别是下肢瘫痪更为多见。(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患者约占感染者的1%一2%,其特征是导致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又出现肌肉瘫痪。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前驱期这个时期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多数患者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适症状,或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经过1—2天的发热,再经过4—7天的无热期后就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与无瘫痪型相似,体温再度上升或持续下降,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瘫痪期一般在第二次发热l一2日后或在高热和肌肉疼痛正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但在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的肢体逐渐恢复,肌肉力量逐步增强,一般从肢体远端开始。症状较轻的人经过1一3个月就可以恢复,症状重的人需要6—1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退症期是指得病满2年以后,有些受损伤的肌肉由于神经损伤严重而引起功能恢复非常慢。患者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以引起肢体或躯干畸形,骨筋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最全预防接种知识

最全预防接种知识

预防接种家长必读 一、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出生后,离开了母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易患麻疹、流脑、结核、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白喉、乙肝等各种传染病。而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很低。染病后,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还能危及生命。接种疫苗可使儿童体内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所以,儿童必须进行预防接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二、家长怎样配合接种工作 孩子出生后或从外地迁入,要在30天内到所在镇卫生院防保科登记建簿,免费领取《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然后按照免疫程序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按时带孩子去打预防针,防疫医生凭证给孩子接种疫苗。有些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应按预约的时间打针或服糖丸,只有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才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预防接种证要妥善保管,丢失后要及时补办。儿童入托、入学时幼儿园和学校将查验每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

三、预防接种后要过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 预防接种后,人体产生免疫力需要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疫苗的种类、接种次数、接种途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疫苗初次接种后约需1-4周才能产生免疫力,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而再次接种后,可在一周左右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且免疫力强,维持时间较长。因此一定要按规定完成接种次数。 四、如何减少预防接种后副反应的发生? 一)、打“预防针”之前,家长应主动向接种门诊的检查医生提供儿童近期健康状况及既往免疫情况。 二)、打“预防针”之后,家长应使自己的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 (2)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 (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4)多喝开水(除服脊灰糖丸外)。 五、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吗? 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但是,各种生物制品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无害,为一过性,2~3天可自行恢复。 多数情况下,一些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等炎症反应,我们称之为一般反应,也叫正常反应。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护理

任务十六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2、熟悉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要点、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 3、了解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及辅助检查。 4、能对脊髓灰质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脊髓灰质炎,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通称小儿麻痹症。 【病原学】 (一)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二)单股RNA,无包膜,体型小,对乙醚不敏感 (三)分ⅠⅡⅢ3个血清型,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四)耐寒冷,低温下长期存活,但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日至病后周少数可达月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倍于 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 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易感人群 脊髓灰质炎在任意年龄都可以发病,但主要的得病群体是3岁以下的儿童,所占比例超过50%。 (四)流行特征 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温带地区更为多见,散发病例一年四季都有,但夏季与秋季为高发季节;热带地区病例较少。 在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由于人群免疫水平较高,病例多为散在发生,只有在那些人群免疫水平较低的地区才会发生区域性流行或局部地区暴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首先从口进入,在咽、肠等部位繁殖。随后进入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沿着神经纤维扩散。病毒破坏了刺激肌肉使之保持活力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从而使其控制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而腿部肌肉比手臂肌肉更容易受到影响。有时,病毒对神经系统的破坏影响到了躯干和胸部腹部肌肉的正常功能,会导致四肢瘫痪。在严重的情况下,病毒攻击脑干神经细胞,使病人呼吸困难,无法正常说话和吞咽。如果没有外在设备帮助病人正常呼吸,将有生命危险。脊髓灰质炎通常总是导致终生瘫痪,严重时病人可因窒息致死。 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损害和炎症反应两方面。神经细胞损害表现为胞质的尼氏小体和染色质的溶解,直至细胞完全坏死消失。炎症反应包括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中性粒细胞,导致功能暂时丧失。恢复期,炎症消退,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区形成空洞和胶质纤维增生。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在正常肌纤维中呈岛形分布。 其他病变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他脏器充血和混浊肿胀,淋巴结增生肿胀等。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依次为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六个阶段。 (一)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知识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1.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及5%煤酚皂液。0.3%甲醛、0.1mmol/L盐酸及(0.3~0.5)×10-6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加热至56℃ 30min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 2.抗原性质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抗原性可转变为C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抗原的病毒颗粒。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D抗原及加热后的C抗原。 3.宿主范围和毒力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天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疫苗株病毒,特别是Ⅲ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可突变为具有毒性的中间株。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最可靠鉴别方法是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原先存在于肠道内的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等),可对口服疫苗株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使之不能定居于肠黏膜上及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 (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其他肠道病毒的发病原理相似,病毒首先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咽部深层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至一定程度,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度繁殖,然后再引起第二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术后康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 5.10.1康复评定 5.10.1.1肌力检查 5.10.1.2关节活动度检查 5.10.1.3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5.10.1.4肌电图检查 5.10.1.5步态分析 5.10.1.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5.10.2康复治疗 5.10.2.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主要目的 5.10.2.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后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1)手术后正确姿势体位的维持 (2)肌腱转位手术后功能训练 (3)肌力维持与增强训练 1)肌力弱者做增强肌力训练 2)固定期间维持肌力训练 (4)截骨术后功能训练 1)早期活动关节,防止僵硬 2)早期纵向负重活动,促进骨愈合 3)电、光、声、磁等疗法的应用 A.红外线辐射热疗 B.超短波治疗 C.低强度磁场疗法 D.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疗法 E.超声波疗法 (5)矫形器应用 1)维持手术效果 A.手术后可用矫形器代替石膏固定肢体于需要的位置。 B.手术后应用矫形器固定患肢于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矫形器可随时拿下、装上、长期应用时有利于肢体的护理,并可

防止压疮发生。 C.患者双下肢肌肉广泛瘫痪,丧失站立行走功能时,手术后应用双下肢矫形器再配以双拐即可站立行走。 D.某些肌腱移位手术后,肌力仍未达到平衡,术后有可能畸形复发,此时应用矫形器可防止畸形的发生。 2)矫治畸形 3)稳定关节 4)代偿肢体功能 5)补偿短肢,使双下肢均衡 A.患肢短缩小于3cm者可将鞋底垫高,使两下肢均衡。 B.患肢短缩大于3cm,但不愿或不能施行手术延长肢体者可配用补高鞋 矫形器使两下肢均衡,也能站立和行走。 C.对患肢广泛肌肉瘫痪,呈现不稳定的连枷腿者除手术治疗外,可配用矫形器或补高鞋矫形器来固定患肢,使两下肢均衡而站立行走。 (6)增强关节活动度训练 (7)站立及步行训练 (8)其它康复措施 5.10.2.3常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使髋关节后伸 4)髋关节后伸牵张训练 5)髋关节后伸运动训练 6)水中运动训练 (2)臀部肌肉瘫痪的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髋关节后伸训练

各项疫情预防措施

南京地铁三号线D3-TA09标 建筑施工企业各项疫情预防 措施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地铁三号线D3-TA09标项目部

2013年5月09日 建筑施工企业各项疫情预防措施 一、防治甲流六大措施: 第一,经常洗手,保持双手清洁。 第二,居室要多开窗通风,尽量少去人流聚集的地方。 第三,避免用手接触你眼睛、鼻子和嘴,避免人与人直接身体的接触,包括握手、亲吻,、共餐等。 第四,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带上口罩,及时就医,出现流感样症状,留在家里和限制与其他人接触。 第五,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鼻口,擦鼻涕的纸巾要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第六,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如多吃水果、蔬菜,多锻炼,多饮水,吃营养丰富的食品,保证足够的睡眠。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管理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管理传染源

防疫知识问答

防疫知识问答 1.我省何时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政府免费疫苗预防哪些疾病? 答:2008年5月1日起全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我省在免费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麻疹、A群流脑、乙脑共8种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替代麻疹疫苗,将麻腮风、A+C 群流脑、甲肝3种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范围。通过接种上述11种疫苗,对乙型肝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12种传染病进行预防。 2.我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是什么? 答: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脊灰疫苗(液体):口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各服1剂次,4周岁服用1剂次。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 月龄各接种1剂次。 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麻风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8月龄时接种 麻腮风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24月龄时接种。 A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6-18月龄时接种2剂次,间隔3个月。 A+C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3、6周岁各接种1剂次。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适龄 儿童按照免疫程序适逢7-9月上旬接种的,均推迟至当年9月中下旬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上述为常规疫苗免疫程序,不含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3.我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对象? 答:凡江苏省户籍儿童,无论其住址是否为户籍所在地,按照上述免疫程序, 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非江苏省户籍儿童,在江苏省境 内暂住地居住或办理预防接种证满2个月的,自2008年5月1日起,达到上 述免疫程序规定各疫苗各剂次应种月(年)龄的为接种对象。 4.为什么儿童接种疫苗有的免费、有的收费? 答: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 苗,是政府免费提供,公民应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 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及县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通报和田地区发生一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 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8月26日通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一起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情。 通报称,此次疫情累计报告4例病例,年龄在4月龄至2岁之间,分布于和田地区的3个县市(和田市2例,洛浦县和于田县各1例),发病集中在2011年7月3日至7月19日期间。目前,4例病例中已有2人出院,2人仍在住院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病例出现后,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采集了病例标本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开展相关病例标本基因测序。8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基因测序和复核检测结果显示,相关病例感染了疑似由境外输入的I型脊灰野病毒。疫情相关溯源工作正在进行中。 脊髓灰质炎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野病毒是区别于疫苗病毒、外环境自然存在的能引起人类发病的脊灰病毒。目前疫苗可以预防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脊灰野病毒:又称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这里的野是没有驯化的意思,意思是可以通过感染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伤害的主要部位是脊髓前角的灰质部分,造成支配肢体运动神经受损导致肢体肌肉萎缩。 我们的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是经过驯化后的野病毒,不具有或很少(百万分之一)具有对人类造成伤害的能力,但能够起到保护人类不受野病毒感染而受伤害的能力,可以称为“家病毒”。 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

急危重症护理学1-8章习题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单选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 C )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得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得建立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 A) 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C) A、1970年 B、1971年C。1972年 D.1973年 E.1974年 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得第多少个专业学科?( D ) A、20 B、21 C、22 D.23 E.24 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得学科?( D) 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救医学 6、在我国,急诊医学何年被卫生部与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B) A.1982年B.1983年 C.1984年D。1985年 E.1986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A.1982年 B.1983年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 B ) 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与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得急诊与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 C) A、1年 B、3年 C.5年D、10年 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 E ) A、2002年 B、2003年 C 2004年D、2005年E、2006年二。.多选题 1、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得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ABCDE A.以挽救病人生命B。提高抢救成功率 C.促进病人康复 D.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E。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得 2、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得条件包括:ABCE A、具有护理学士学位。B。取得注册护士资格。C.有急诊护埋工作经历D.熟悉急诊护理程序E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得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3、美国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ABCDE A.急诊突发事件得评估及确定优先事项B。对医疗与心理紧急情况得快速反应及救生干预C。创伤护理核心课程D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E。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三。判断题 1.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就是对急诊与危重症护士得从业资格进行得认证制度,即要 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组成与管理 一、单选题 1.一个有效得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哪项除外( D ) A.用最短得反应时间快速到达病人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B。给病人最大可能得院前医疗救护 C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