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第一分册)

小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第一分册)

小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第一分册)
小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第一分册)

《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第一分册)

著者:武简侯

《儿科各病外治备要》

弁言

古代医家,治疗儿科疾病,特辟儿科一门,与大人异治者,以其全体组织机能,均未健全,因之往往所生之病,不同于大人,即使所生之病相同,亦不与大人同其药物、药量。在乳儿尚须乳母服其大半,仅以少许给小儿饮之。张景岳云:小儿诸病,若屡用药饵,则脏腑阴损,多变败症……。至于离乳之幼儿,虽能服药,亦仅取少量而已,多服则伤及身体,此治小儿病用药物疗法之大较也。东西洋各国儿科学家,同以药物治疗小儿各病,然比诸中国小儿科医法则远逊(节取日人渡边熙博士说)。最近我国各医家所编著之儿科书籍,其于辨证治疗处方用药,尤加精审,而犹有谓尽美未尽善者。其言曰“药物疗法,不若针灸之优越。”(日人《针灸学各论》有此两语)。又有谓,针灸疗法,尚不如推拿者,其言曰“小儿口不能言,(称为哑科)脉无可凭。脏腑未充,药物不能任受,其骨骼尚脆(称为芽儿),针砭尤非易施,误用医术,便伤生理,独推拿一法,为施治小儿诸病之良方(《小儿百病推拿法》序言)。更有谓针灸推拿外,有不需用内服药物者,尤须甄采备用,其言曰,中医针灸推拿之外,其不用药物之法,自必不少,若能加以实验,制为纪录,流布於社会,以备甄采,其於儿科治疗当不无小补。愿钱君进而研究,搜集儿科不用药之法,择其确有实效者,录而传焉。倘亦减少儿童死亡率之一助欤。(钱编《中国儿科学》再版陈郁序言)。是诚窥见内服不如外治之稳健而多效。我有志于斯久矣,在二十年前,曾留意各家外治诸法,录而存之,嗣见陈序中语,时往各书肆查询,有无此类书籍,竟未之闻未之睹也。

当一九六四年,《经方随证应用法》一书告竣后,亟思整理问世,只因体衰多病,诊务分心,精神不易集中,蒙我院领导照顾,允许非至极难之病,不予挂号诊治,于是来诊者渐少,而有余隙可以从事于斯矣。熟思小儿疾患,由于饮食、风寒外感者固多,由于先天,胎毒者亦有。其由于生后处理失当,调护不周而引起身体衰弱与疾病者亦不少。此实小儿出世初基,应先提及,次则考验其生理,诊察其情况,藉为先事预防之计,以后如发生疾病,则按症施治。有特别者,有一般者,有属于初生、乳儿、幼儿不同时期之病者,为之分期分类,兼采及西医学说,网罗前人各种外治经验,间附我个人经验,作供医家病家参考。自愧读书无多,才疏学浅,未敢认为完备,故暂定名曰《备要》,以俟当代医家与以补正,是所望也,更所愿也。

抑又有进者,当此社会革命时期,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后一代优秀儿女,为父母者,宜如何保育勿失,为医家者,宜如何治疗有方,由赤子而至成人,身体获保健康,疾病无由侵害,则将来献身国家,必能作出许多非常事业,否则根基不固,病魔难胜,易致夭折,即幸获生存,亦多孱衰不振,对于国家有何贡献之望。观陈序所述,民国三十六年,仅南京一处,以全年统计全人口死亡率为千分之五.九,而婴儿死亡率,则为千分之一五。窃叹儿科医药失效,民间不用药之法,反具有研究价值云云。我以为造成小儿死亡之数,或半由生后保育不周,或由先天衰弱之故,或半由医家使用不适宜药物,以致不能任受。而其最大原因,则由当时统治者,漠视人民疾苦,一听其自生自灭,不为筹划挽救之方,倘再迁延岁月而不解放,则全国人民与婴儿死亡之数,更不堪设想矣。

自解放十五年来,人民日受党和政府涵养,生活改善,疾患潜消,若再从初生时期,按照保育方法,加意调护,自能保持健康,即遇外邪侵袭,亦不难以外治诸法治愈。其所以用外治易于治愈之理,则以小儿身体各部诸脏器,与脉管神经等之抵抗力极为薄弱,只需轻微之外治与器械之刺激,其感受性较诸成人特别旺盛,可使内脏神经血液,均获得调整正常。设使外用之法稍差,犹可随时变换无害也。至于内服之药,设有遗误,则为害滋多。编者鉴于以上诸说,与个人之体会,而为此草创之作,仅就管窥所及,未克遍搜博采,至希国内诸大医家匡其谬误,补其挂漏,俾能完成一种外治全书,其有裨于后代小儿,当非浅鲜矣。有人问,治病专恃外治,有先例否?答之曰,不但小儿宜取外治疗法,即使大人疾病,亦有专恃外治者,如清代吴尚先氏专以薄贴治疗男妇各病,称其疗效,往往超过内服方药,以有时内服方药不能直达病所,而薄贴得直达之。《理瀹骈文》一书可按也。编者每遇内服方药难达之病及针灸所不能施者,屡用外治取效。由是观之,则外治疗效可知矣。

泰州市中医院医师武简侯时年七四

《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全书约15万字,装订成七个分册,此系第一分册之内容:

目次

第一章新生儿的处理概述(成熟儿和未成熟儿)

一、生后洗浴

二、净拭皮肤

三、洗涤口眼

四、清除粘物

五、挤去魔乳

六、扎断脐带

七、开乳解毒

第二章新生儿的生理概述

一、体重(附表)

二、身长(附表)

三、头围与胸围(附表)

四、皮肤

五、囟门

六、肌骨

七、体温

八、呼吸

九、脉搏

十、尿粪

十一、啼哭

第三章诊察大要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附寿夭说)

第四章保育大要

一、抱持

二、安静

三、襁褓

四、睡眠

五、日光

六、喂养(附表)

七、运动

八、清洁

第五章一般应用疗法

第一章新生儿的处理概述(成熟儿和未成熟儿)

未成熟儿,系属早产儿(妊娠未满270—280日所生下的)与虚弱儿,体重在2.5千克以下身长在45厘米以内,头与躯干比较是不相称的。除大囱门外还有小囱门和侧囱门两耳非常软,并紧贴于颅骨上,皮肤干燥多绉纹,且露有胎毛,爪甲有时未到爪床末端,睾丸往往尚未下降到阴囊内,在女孩小阴唇突出于大阴唇之外,声音弱而尖,有时像猫叫,毛细管可透视而潮红,绉纹多为灰白色,而现贫血状,呼吸微弱,浅而间断,哺乳能力薄弱,体温常随外界冷热而改变,此种小儿,抵抗疾病力极薄弱,即患轻微小病亦多变为重症而死亡。

成熟儿,系属足有儿(妊娠已满足十个月)体重、身长、头与躯干等……均恰合婴儿正常生理(见下婴儿生理),试就其啼声宏大,皮肤色赤,脂肪筋肉丰满,头发浓密,手足爪长直等而论,亦可确知其为健康儿矣。此种小儿,抵抗疾病力颇强,如保育得法,虽罹较重之病,多易治愈。

苏联儿科专家云,未成熟儿死亡率,目前已缩小到零了,主要在护理方面得法,第一要保温,如生后凃煮沸的温植物油,或矿物油,然后给他穿上温暖的长袜和用棉花纱布所缝的背心,并带上棉耳帽,在小儿足部和两侧放三个装着热水(约45度)的瓶子,或橡皮袋。如系过热,则将热水袋除去,尽快地将小儿包在加温的包布中,尽可能迅速地在加温的室内,(最低20度C)用温度38度—39度C的水给小儿沐浴,沐浴后,再将小儿重新包在加温的包布中。

第一次沐浴,是在脐带脱落以后进行,以后则每隔二至三日,沐浴一次,在给小儿梳洗

以前,仔细把手洗净,并烤暖,但手上如患有化浓性疾病和患流行性感冒的人,均不准护理小儿。

其次营养,如果小儿能吸乳时,则每两小时给他哺乳一次,一昼夜共十次(夜间隔六小时)。如果小儿完全不能吮乳时,则喂给他挤出的母乳十次,甚至用12—15号的药管喂他,一昼夜6—7次,如果根本就没有人乳时,可用含有米汤的普通混合食喂养,并且一日内给1—2瓶含糖的乳浆。在两个月后,开始给未成熟儿水果汁和鱼干油,由2—3滴开始,渐渐加到1/2至一茶匙,一日两次。以上系苏联保育未成熟儿之大概也。万不可以未成熟儿难于护理而忽视之。

生后洗浴(净拭皮肤)

北方天气冷,生儿多不沐浴,南方天气温,多于三朝浴儿,如在冬寒时,亦不可浴。浴儿之水宜温度适中,徐徐擦抚偏身,切忌粗狙,时间自五分钟--八分钟,至多一刻钟,每次洗浴头颈,两腋,及腰间阴部,尤须格外注意轻轻擦洗,洗后抹干,宜以粉扑(丝绵制成的)蘸滑石粉,或淀粉与锌养粉等抹其腋下股间,头颈,胫湾、指趾等处、乃着衣绷裹。

据《简要济众》说:用益母草五两、或加忍冬藤,煎水浴,云不生疮疥。《证治准绳》说:浴儿后以蚌粉(蚌壳研为细粉)轻轻扑之,然后包裹,云能辟邪、收湿、散气。《全幼心鉴》说;浴汤中,加盐少许拭干,以轻粉少许,摩其身,既不畏风,又散诸气。《千金方》:新生儿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加用桃根、梅根、李根各二三枚,去渣,浴之,终身可无疮疥。一作或桑、榆、桃柳之嫩枝煎汤,并加入猪胆汁少许,浴毕或用滑石粉、甘草粉末、松花粉等扑之。近说:浴水中宜放入硼酸少许,搅匀之,俟温凉适宜,即以消毒药棉浸水中,淋洗儿身,迨污秽已去大半,即以洁净毛巾擦干水湿,然后以消毒利剪为之断脐。

在洗浴时,儿身胎脂,有谓宜用橄榄油与凡士林(卵黄亦可)涂擦洗之。或用脱脂棉,蘸菜油擦之。恶劣肥皂,万不可用(有谓可用蓖麻油、蜡油或煮沸过的花生油、豆油等)轻轻擦抹。并应注意婴儿身体,不使过分暴露,抹干后宜用以上粉末扑之。

洗涤口眼

洗浴全身之后,并须洗涤口眼,盖婴儿之口眼,经过产门,受到胞浆恶露之类,侵入眼中或口中,易生疾患。旧说:小儿初离母体,口中有血块,啼声一出,血块随即下,入腹成疾,最易发生惊热疮疾及口内诸患,如已挖去,或未挖出,总须用甘草,银花或大黄等煎汤,以丝棉软帛,裹指染汤汁,遍拭口中、舌上,日必三四次,另以胡桃如枣核大,去其皮,捣烂,盛锦绢或薄纱巾、置儿口中,使吮其汁,然后开乳。

洗眼,须用洁净绢帛,蘸硼酸水、揩拭眼角、眼皮,可以防止赤眼、胎烂眼,脓漏眼等疾患。

清除粘物

婴儿有呼吸浅表面不规则者、有时呼吸似暂停止者,小儿科学上载在建立新生儿呼吸机能时,首先应清除呼吸道的粘物和液体(羊水),将新生儿倒拿(头在下面),同时,沿着气

管轻轻压迫,使气管中粘液,流到口里,然后用纱布擦去……倘不能建立时,可试行口对口的呼吸方法,隔着几层纱布,成人的口,对着新生儿的口鼻,慢慢呼吸,直到婴儿能自已呼吸为止。

挤去魔乳

乳儿生后一周内,无论男女,两乳房必胀大(旧称有饼子),分泌清汁,西医名魔乳,其成分初乳相类,色略黄。在早产儿分泌尤众,产母每日为之挤去。通常一周之末,分泌转盛,此后逐渐减少,至四星期,则完全停止。若不挤去,可能至数月,或一年,诱起乳腺炎等之症。

扎断脐带

以前婴儿生下时多用剪刀剪断脐带,多数医家认为不妥。《幼幼集成》主用以大纸捻蘸香油,燃火于脐带上烧之令断,盖所以補接肠气,不但为起死回生法且后日亦少有伤寒泄泻之患。《验方新编》等书主用蕲艾作一小丸,用香油浸湿,熏烧至焦,方断,随用软棉帕裹束,勿令儿尿,湿脐,此预防脐风第一妙法也。《增補大生要旨》主张先用热汤浴过,不使水气入内,一手握带,一手向脐捋三四次,令胞血贯满脐穴,离胞寸许,用丝弦扎紧,以磁锋割断勿令血外泄……若弗用割,隔单衣咬断,又将暖气呵七口,更无内之疾。又云,剪刀铁器性寒,以白炭火烘热断之,免寒气入腹。弗生他症。钱编《中国儿科学》云;断脐带须预备之洁净剪刀,在热水内浸温,迅速剪断,不太长,不太短,用枯矾末满掺脐部……。又谓,脐带脱落后,宜以软帛药棉封裹,数日内中掺以枯矾或松花粉等(他书有用清油发灰付之不可伤水)时时防其受湿受伤,则永无脐风之病。《育儿指南》谓新生儿分娩后,候脐带脉搏停止,扎而截断,当系用刀剪之类,残余之一端,宜用消毒脱脂棉或纱布包裹之,盘于脐上,覆以阔五寸,长一尺半之绒布覆而包于腹之周围,勿使动摇,经五日至七日大都脱落,经十日至十五日则凹陷而成脐窝。脐带未包裹以前,除全身浴外,残余之一端,宜用五十倍之石碳酸水或硼酸水,轻轻洗之,洗后复以水杨酸,没食子酸或铋淡养一分,与淀粉十九分之混合粉少许,掺于其端,每次浴后,均经掺之,脐带脱落后,掺于脐窝而包以布,则足以防脐疝等疾患。

开乳解毒

新生儿在初次开乳时,我国医家多具有消除胎毒之法,为摘录数则于下;

1.烧橄榄(青果)一枚,存性,研未朱砂(水?)五分,和匀,嚼生脂麻一口(宜先净口)津唾和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匝一时顷,再与乳吃,此药能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病。一作嚼生脂麻绵包与儿吮之,其毒自下。

2.淡豆豉不拘多少,煎浓汁与儿吮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饮食。一云其伏毒必随黑粪排泄而出。

3.甘草细切,少许,用洁净细绢包裹,沸汤泡浸,以软帛裹指蘸汁,偏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去皮,研极烂,用稀绢或薄包如小枣,纳儿口中,任其吮汁,云能和中养脏。

4.初生时以韭汁少许灌之,即吐出恶水恶血,永少诸疾。

5.若母气素寒小儿清弱者,及产时收生迟慢致受风寒者,儿必面色皓白,唇色淡红,只以淡姜汤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泻之患,拭后继用胡桃肉吮法。

6.母体中有初乳,婴儿食之,足以荡秽涤垢,不宜挤去,其功力能泻,儿吮之,黑屎自出,实有排除胎毒之特能。《育儿指南》云,分娩后二三日即分泌乳汁,此汁带黄色稀薄是日初乳,具有通利大便涤荡肠内污毒之功,吾国向例用大黄川连等物于未乳之先饮之,使其排除胎毒,实则母体自有天然良品在,正不必妄用通泻之药,转致贻害。盖初乳之性质,多蛋白质盐类,较通常乳为富,以显微境窥之,中含无数之脂肪球,是曰初乳球(苏联《儿科学》名初乳小体)。其他为食盐磷酸镁?石碳等,故有泻下之力,又据爱尔克氏证验,生母乳中有一种抗毒素,小儿之鲜罹红痧伤寒侯症痧子等传染病者,以此。

按:《增補大生要旨》谓世间多有黄连拭口者,不知黄连大苦大寒皆损胃气,小儿初脱母胎全损后天脾胃强健。岂可即以苦劣之味相犯,他日变呕、变泻、不乳腹痛、长病、惊劳,皆由此起,与《指南》所言相合,其他医家尚有未及见此,仍有以黄连、大黄、朱砂等品,为解胎毒用者,均不采录。《幼入金针》谓,小儿初生,脐带落后,取置新瓦上,烧烟将灰,放地上,以盏覆之,存性、研未,若脐带有五分重,配水?过辰砂,研细未,二分五厘,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名“延生第一丹”,调抹儿上腭及母乳头上,使药下尽,次日,大便遗下胎毒秽物,是其验也。可为不传之秘。云能使婴儿易于生长,无有诸疾,血气充满,痘疹必稀,疮痍亦鲜。此方亦不含朱砂,但所合归,地,则非苦寒之比矣,录之以备采用。

第二章婴儿生理概述

一、身长

正常现象:初生儿约有五斤之谱(一说一般体重六斤,即三公斤),男性较女性为重。产后三四日体重反减轻五六两。一说分娩后数日间减去一百至二百公分,以后再行增加,约十日后仍与分娩当时同重)。到七八日后(一说至四日后),可逐渐恢复产出时体重,自此以后,身重逐渐增加。

附表(苏联儿科学)生后第一年小儿的体重(表略)

按《生育顾问》有增查体生两表亦附于此表后,以供参考。

乳儿每日平均增量表,以克为单位,男子以初生时3000克为标准,女子则以2500克为标准。

最初三个月内(一说最初五个月,每天可增加二十五公分左右,以后七个月间,可增加十二公分左右,一年之后,体重可达九公斤),每天平均约增加八钱,其次三个月,每天增加五钱(一说到四五个月,可以增加一倍,约十二斤)。再次五六个月,每天增加三钱,一年之后每天均增加三钱,到了十二个月后(一说满周岁约十八斤,第二年全年约增加六斤,

以后每年可增加四斤)。因有其他的障碍,如发生齿石,(《生育顾问》内载齿石,附于齿之内面,生于下颚之齿为多,系由食物与唾液融合而成为炭酸石灰,以附着于齿冠内面之下,其色青黑,其质颇软,不知者几疑为齿冠上之珐琅之一部分)及断乳等,此时体重增加很慢,亦有不增者。)

变态现象(即病的现象):如生后在二三公斤(2300克)以下体重,高在十五厘米以下,都可视为未成熟的婴儿,在乳儿时除夏季生齿断乳等时期或不增加外,其他时期秤计重量,若未见增加或更瘦削者即系病征。

二、身长

正常现象:新生儿男性约一尺五寸零(市尺)(一说当初生时身长约五公寸,一说通常约四十七至四十二公分)第一个月加长0、四公寸,第二个月加长0、三公寸,第三月加长0、二公寸。(一说三个月长一尺八寸,六个月长二尺,九个月长二尺二寸,满周岁,长二尺三寸)以后每月长0、一至0、五公寸(一说生后之一年,全长约增五寸六至七寸)尤其在生后二三月中,增长最速,每月约自一寸至一寸二,其后约自五分至六分,至终每月约自二分至三分,及一岁外,增加之数更少,以后每年可以增长一寸半,女性较差。

(附苏联儿科学)生后第一年小儿的身长表(一)(单位,厘米)

又据《育儿指南》初生儿之体高自一尺四寸至一尺五寸余,此后逐渐增长……今将所载十二个月增长尺寸列表如下:

生后第一年小儿的体长表(二)

又谓,生后之一年,全年约增五寸六至七寸,而生后之二三月中增长最速,每月约自一寸至一寸二,其后每月约自五分至六分,至终每月约自二分至三分。迨一周以外,增加之度更少,愈长愈慢,与体重增进率之增进相同。普通至十八岁不复再长,帷间有年至二十二三岁而犹增高者。女孩之长度,概较男孩为短,及届成年,较成年男子短三寸许,此为常例。然女孩至九岁十岁时,增进之速率,每较男孩为快,往往十一二岁之女孩长于同岁之男孩。

变态现象:如果体重在2、3公斤(2300克)以下,体高在45厘米以下,即谓未成熟之婴儿。

三、头围与胸围

正常现象:初生时头围大而胸围小,若生长至七八月,则双方相等约为四0厘,至一周岁则为四四厘,双方亦相差不远,若过一年则头围将胸围为小(一说胸围约三十六公分与头围相差约至二公分。或谓胸围和头围初生时平均约一尺,又一说健康儿生后八月其胸廓周围之长度应与头部周围之长相埒,且其胸围反较头围为大,《苏联儿科学》新生儿头围为33-35厘米。它比胸围大1-2厘米,胸围为31-34厘米。在生后第一年内头及胸均加速增长,到六个月头围与胸围趋于相等。而达于43厘米以后,胸围则大于头围,到一年时胸围将为46厘米,一年以后头围增长得很慢,而胸围的增加较头围愈益明显。

附表:按《生育顾问》附有健康乳儿发育标准表,除列头围胸围外并及身长体重脉搏呼吸极详备,爰照录如下:……

健康乳儿发育标准表:身长、头围、胸围均以厘米为单位,体重以克为单位,脉搏及呼吸则表示每一分钟之次数。

汪洋氏云乳儿在生后半年内,呼吸须在四十五次左右,但在睡眠中不过三十六次,一周岁则虽醒时亦不过三十六次,此后则更渐渐减少,不过三十次左右,至五岁后则仅为二十次,呼吸之数过少者,必为呼吸困难,亦即发生疾病之征兆。

变态现象:如果乳儿与上述各标准相差过甚多非健康儿,亦必潜伏疾患。

四、皮肤

正常现象:新生儿的皮肤多潮红而光泽,过三四日后,皮肤的上皮细细剥脱,经三四日乃已。如其见到肩脊腰臀等处带有大小不一的青斑,是属于生理上的常态,不足为怪。一至发情期即可完全消尽,更有在生后二三天内,皮肤变为黄色者,名为胎黄,是属于生理上之黄疸,亦不足为怪。延至五六天时,黄虽较深,然由是渐渐变浅,到二星期左右便可完全退尽,此种生理黄疸大都由早产或难产而发生者为多。

变态现象:如新生儿皮肤为深红色(一作紫红色)可能有遗传病毒,黄疸过黄,到一个月后尚不退色,可能有先天性胆道阻塞或系败血病,或系先天性梅毒症等,如皮肤不现淡红色而现白色呈干燥枯萎形状者,多为身体虚弱之征象。

《育儿指南》云,凡罹呼吸病者,皮肤多现黑褐色,晕昏不省人事者多现青白色,虚弱者多现青色,至皮肤干燥与润湿关系于病况亦至巨,如患热病者干燥之皮肤易为润滑,即为病况佳良之表示。

五、囟门

正常现象:初生儿只有大囟门张开(俗名天灵盖,时时见到跳动,此因头骨缝未能完全吻合,因生间隙在前方的名大囟门,在后方的名小囟门)小囟门闭锁,如小囟门尚未闭锁,是由化骨缓慢或因早产的缘故,至于大囟门闭锁必至一周岁以后(一说须至十二个月至十五个月甚至直八个月)才能完全闭锁。

变态现象:大囟门不与头项各部相平,或高起或洼下,以囟门动数异常,皆为病征。如大囟门及头盖倏然发育异常、迅速增大,则有脑水肿之嫌,发佝偻病之小儿,亦常有此现象,可决其非健康之征象。

六、肌骨

正常现象:骨骼强健,肌肉充满,皮肤润泽,属强壮体质,有抵抗疾病之能力,即有疾病亦易于治疗。

变态现象:骨骼纤弱,胸廓狭小,皮肤松驰而干,肌肉瘦削,为衰弱体质,无抵抗疾病能力,易患疾病,颇多危险,如介乎两者之间,属中等体质较衰弱者稍胜一筹。

七、体温

正常现象:婴儿娩出时之温度在摄氏37.6度-37.9度(洗浴后下降至36.8-36.5度,经十小时至二十小时后,上升至37.2-37.5度,平党体温在35.8-37.6度之间(一说小儿体温较成人高八九分,一昼夜后复上升高约三四分,二三岁才与成人相等,健康的小儿体温虽有变化,但恢复极快。

变态现象:如体温下降后,恢复不快及发38度高以外之高热,至二三日反之下降过低而绵延数日之久者,非但虚弱而系疾病之征。

按《苏联儿科学》云,新后儿的体温是由直肠测定的。正常成熟儿的肛门通常是36.6-37度,小儿过热能引起体温增高,而在严寒时则导致体温下降及形成硬化病。《育儿指南》云:检验小儿体温以腋窝为最稳便,其次则为直肠,但必经抱持之,使无动摇,但腋窝温度大率下于舌下直肠膣内之温度半度至一度左右,当为检温者所熟知也。

八、呼吸

正常现象;乳儿呼吸次数较成人为多,其与脉搏之关系,大概为一与三次半之比例,即每呼吸二次脉搏为七次,每分钟呼吸数在生后半年内须在四十三次左右,在睡眠则大概为三十六次,一周岁在醒时亦止三十六次许,此后则更渐减少,约在三十次左右,至五岁后则仅为二十次。《生育顾问》云(有表见前)。

变态现象:如乳儿呼吸次数比上述规律之数大减时,必系呼吸困难,亦即发生疾病之征兆。

按《育儿指南》云,呼吸之数病与不病有殊异,凡患神经病时之呼吸多急迫而有刺激性,风寒咳嗽之呼吸多困难虚脱或昏晕时之呼吸多微细,肺病,热病或炎肿时之呼吸多迅疾,又凡病者之呼吸,每有一种特异之臭气,如痫风病带酸气,糖尿病带果实气,肺结核,喉症等带难闻之气……此等语不特为保育者所宜知,即其他为人治病之医家亦所宜知也。

九、脉搏

正常现象:婴儿生后之脉搏;每分钟自一百二十次至一百四十次,一说乳儿初生时脉搏之次数,每一分钟约有一百三十六次,以后则渐渐减少,女孩之脉搏较男孩多五次至七次,至一周岁时则每分钟仅有一百十八次……一受感动脉搏亦即变动,如啼哭、运动、哺乳等。身体一经感动,其循环器官亦生变动,而脉搏之数遂呈不整。一说,一岁后每分钟自一百十次至一百二十五次,三岁每分钟自一百0五次至一百十次,五岁月每分钟自九十五次至一百0四次,十岁每分钟自八十次至九十五次,十五六岁每分钟自七十四次至七十七次乃与成人等(可与前表参看)。

变态现象:如依照上述标准而脉搏次数过多,多为热征,脉搏过迟则可知为虚寒之征。

十、尿粪

尿的正常现象:初生儿小便之排泄通常在八小时内,间有至二日三日而始排泄者,如在二日以外排泄者,尿管不免有异状,应予注意。初日之排泄数,大概八九次,过数日,则更加多,其全量三两五钱至五两五钱,过半年后,增至十五两至十七两,而尿数则逐渐减少。

尿的变态现象:如在襁褓中小便变黄色为内热甚重,但有一种婴儿于第一周内尿中有红色黄色之粉质,干燥后在龟头或襁褓上往往现黄色或赤色,是名尿酸盐,可能刺激尿管,致小儿于排尿时发啼哭之声,经过十日内外有自然获痊者,(见《育儿指南》)。亦有小便不利为于膀胱括约机痉挛,小便频数为下狭虚火:小便不禁为肾经虚寒,系属膀胱括约机弛缓者,一说排队泄次数过少,恐将发生浮肿之症。

粪的正常现象:初生儿大便之排泄通常在二十四小时以外,日可二三次,为暗绿稀白之粘稠物(一作胎粪)。盖在胎时吃入嫩毛羊水胆汁上皮细胞等而成,迨至三日渐带黄色,至第四五日全为黄色,状如半熟之卵黄,无粪臭而具酸性,每日排泄三五次,其后年龄渐长,次数渐减,一如小便(《育儿指南》)。又:以牛乳喂养小儿之大便多淡黄色或灰白色,干燥而硬,(如用少脂肪之牛乳则又变绿色而薄),日惟一次或两次,甚则隔日而泄成便秘之起因。

粪的变态现象:产后四五日小儿犹泄如胎便之物或为黑色者,往往系肠内出血之故,除黑色便为肠出血外,尚有青黑绿色或黄而稀薄,或有块状物,或带有粘液,或血液,或次数在五次以上或有异常之臭气者,皆为身有障碍之现象,(一说青者为胆色过多,白者为内寒所致,红而带血者为内热,肠内血管发炎破裂常时下血者为肠风,粪中乳汁不化者为消化不良,大便溏泄露色浅黄带白者疳痢,大便秘结肠中坚满者,为阳明实邪。(钱编《中国儿科学》)

按《医药评论》(第八卷一期)分初生儿粪便有七种,节录如下:

1.黄色便:属于健康儿者之粪便,倘使排出时呈绿色或绿便很急速时,可以断定为病的粪便。至牛乳营养之粪便常呈苍白色,硬度亦强,排出如块状淡黄色便,名硷样便,确非健康现象。

2.颗粒便,便中混有白色小块,在消化不良症之朕兆时最易发现。

3.绿色便:在刚排出时呈黄色或稍带绿色,放置空气中少时,即变浓绿色,此由消化不良症所发生,而在乳儿脚气与所称脑膜炎疾患,亦往往有绿色粪便。

按《幼科铁镜》云,凡大便青色者为寒,亦有因风泻者,其色亦青,肝乘脾也。

4.粘液便:粪便混有粘稠如鼻汁之粘液,多为无色而透明,亦有稍稍而含混浊,大率由肠膜发生炎症而起,总之粪便中不问混有何种粘液,都可证明消化系统有炎症性疾病,凡患消化不良症时,多兼有颗粒便、绿色便、粘液等三种混合型,在乳儿脚气、脑膜炎、肠炎等,亦均有此三种混合型的粪便。

5.水样便:粪便如水样,恶臭甚强,回数亦多,且时发呕吐,倘有相当发热时,大都呈重症之消化不良症,宜速行饥饿法,大抵预后不良。

按《幼科铁镜》云,水液(指小便)澄清,下利清彀者为寒,大便气味酸臭者伤食滞,一痛即便,便即痛减,味极臭秽,便时肛门热者为湿热。《育儿指南》云,大便时急迫作声者属热。《幼幼集成》云,大便味如败卵腥臭者伤乳食,大便如红水者为暑热。

6.脓样粘液血腋便:大便粘液中混有新鲜血液并有呕吐,而粪便不能排出时不能不有肠重叠症之疑虑。

7.黑褐色柏油样便:此类粪便大概因肠管上部或胃出血而起,血液在肠管内发生变化,逐成柏油样属于重笃性疾病,此外在消化不良症与食饵中毒症时,大概排出黑褐色水样便居多。

按《幼科铁镜》云:大便黑如胶漆主混热凝滞。

十一、啼哭

正常表现:乳儿啼哭为一种生理自然之作用,能使肺部扩张,呼吸健运,血行增速,发育身体,不但不可止其啼哭,抑且不可使其啼哭(一说须令啼哭则胎中所受热毒,从此而散胎中惊气从此而解,期月之间无重舌、木舌、口禁、胎风、胎热之病)但不可以他法强使其啼哭,合于正常的啼哭时间以一刻钟至两刻钟为准则,若时间过长或过短出乎准则之外,则皆属不宜。

旧说:声长曰哭,有声有泪;声短曰啼,有声无泪。啼而不哭是烦,哭而不啼是燥,有属于疾病之表示者,亦有属于愿欲之表示者,如啼声不歇或以手指入口作咀嚼状时,多为饥饿之表示。如声响不断,愈哭愈急,从其愿望而止者,则为一种欲望之表示,不得谓为病征。

变态表现:小儿啼哭以声音宏亮为佳(一说声愈大愈状健)如声响低微或悲咽者,多非佳象,若音高而急,双脚伸缩不定或腿压小腹,是为腹病之征,又或无故皱眉曲腰或睡眠中时时缩两腿者亦系腹痛之象。《金鑑》云,啼而不哭,由气不舒畅主腹痛。《中国儿科病学》云痛时啼哭,声必壮烈尖锐,忽缓忽急,旋作旋辍,饿时啼哭每接于欲食之际,或发生下次食时之前,其声绵长无力,且有烦躁之状态,其口常作嚼物状,或作吮指之动作,疳病及脑膜炎哭声辛苦,努力挣扎,有闷塞之威,喉病哭声发哑(一作喉痛则音粘而呼吸不舒)同时必发呼吸困难,牙痛哭声陆续不绝,肠痛,呻吟苦艰,病重时哭声虽不暴烈,然其声颇哀悼,衰弱或力竭时哭声微弱,若啼声如鸦而无回音者,无论虚实之证,皆属重笃(或作不治)。如直声而啼哭不止,非惊即痛。张景岳云,啼叫无泪声长不扬者是腹痛。《育儿指南》云:如声锐而刚,手足掉动收缩,或屈伸者,都为痛痒不舒之表示,声高而强身体挺实,或上举,手足怒张者,都为骚掖烦恼之表示。声烦而弱,有悲音者都为疾病之表示,如发脑病则音促而遽,突然而来如受拍打者(或作哭声消孤寒而骤者病在脑)。

陈紫山云:啼哭无声为肺绝,鸦声为瘛?之候,直声往来而无泪者是痛,连声不绝而多泪者是惊,病久、声微、烦躁者难愈,体缩音促者感寒,声来不大啼哭声啾啾者夭。

《生育顾问》;大抵啼哭之声有如裂帛,则为使尿之潮湿,若啼声不发扬或虽发扬而过久不绝,又或啼哭时两足缩而不动者,大抵非虚弱即腹痛。

《幼幼集成》云,哭而无泪或不哭而泪出者为肝绝,以上诸家鉴别乳儿啼哭之法,既可助保育者之考察,更可供中西医家之诊断,故摘录之。以下再备述诊察大要,虽未研究小儿医者亦可略知小儿疾病之情状矣。

《妇婴卫生问答》辩别小儿哭声说,正常哭声高而宏亮。饥饿哭,正吃奶的时间小儿没有吃饱,哭声大都拖的较长,脸上显出急躁的样子,还有张开或是把手指含在口内的,也有嘴不断的向两旁找东西,吮吸衣襟和被子,口渴也是这样。有病时候哭声微弱、漫长,精神不安。要是头痛、耳痛哭时,还举手搔头抓耳,要是肚子痛或是被跳蚤蚊子打搅,哭声就比较尖锐,急促皱眉缩腿,并且是反复的哭。要是胸部痛,哭声短而且强,哭后常常喘气。要是关节痛,哭起来手脚不让别人动,一动就更加哭起来。要是突然哭起来,尖声叫唤,那就是病的比较利害,最不好的情形是躺着小声的呻吟。有的小儿要人抱耍脾气等,他的哭声响亮硬挺着四肢,或乱踢双脚,就可以不管他让他哭去。

第三章诊察大要

一、望诊

1.面部:黄赤色多为风热阳邪,青白色多为水寒阴邪,黄白黑色或青黑色,主实主痛,甚则麻痹或拘挛。满面黑如蒙尘垢,谓之面尘,伤寒温病未传多有之,有可救者,然十死七八,皓白无血色,则主失血或体亏血衰,浅淡之黄色,常为肾病,为水寒。面色萎白,为贫血之象,浅淡之黄色,常为虚证,为湿滞。两颧时露红赤色,为痨损之候,如天庭有黑色,两颧见赤色,大如拇指或成块成条者,主卒死。若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状者,皆不治。在儿童面部。浮现浮白色(多呈现在睑部左右侧)如小指头至指头大的圆斑,呈单发或多发。就是表现蛔虫病的征象。前额两颧部散布着碎末样大顶端纯的白色粟疹,就也是表现蛔虫病的征象。

《幼幼集成》云,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黑则无治。《脉象发微》云,颜额黑暗者肾病,有死之倾向不必便死。

周于藩云,面黄而光润者温热及痰饮,蓄血,面黄而枯暗者,寒湿食积,面黄而黑者,脾胃衰弱,面黄不一者,食积,面黄不润,多蟹爪纹者虫积。面多白豆者亦虫积。面白者气虚(当是血虚)。或病后或脱血或由于多汗所致。

《小儿病治疗法》云,古人对于察色,有许多臆断之见,当然无存在价值,惟面赤内热,白是寒紫是热极,黄如烟薰,橘色为积,与青黑为痛、久病见红者死等说,皆可证实不虚云。

2.看鼻:鼻色燥黑如烟煤者,为阳毒热极,若鼻孔润,出冷气者为阴毒阴冷。《幼幼集成》云,鼻色,主吐乳又主腹中痛,肢冷者死。鼻色微黑者,主痰饮水气,紫暗色者时痛,鼻色黄者,主痰饮湿热,白者气虚,又主亡血。时逸人云鼻根色青,小儿见之虚象。《脉学发微》云,俗谓山根见青脉,其孩矜贵不易长成,鼻旁青色险症,不必死,小儿兼见抽蓄者

极危。小儿患重伤风,咳嗽发热,最易见鼻扇,虽属危象,治之得法,可以即愈。凡初病即鼻扇,是急性肺病(即肺炎),不当作寻常伤风论。久病鼻扇,都为死证,鼻准有黄点,此恒见于未满百日之婴儿。稍险,不必死。《金鉴》云,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有谓鼻色青为痛,黑色为劳,鼻黄黑而亮者,为小腹胁痛,及蓄血之候,此外在肺炎时,则见鼻扇,在流行感冒时,则见鼻寒流涕,在伤风时,见则鼻鸣干燥,或作喷嚏,或欲喷嚏而不能,此其大概也。

3.看目:《脉学发微》云,两眼歧视(即一眼向前一眼旁视)为热入于脑,其病至危极险,戴眼(系两眼平均向上)亦属热入头脑,若不兼他种死症者,危脸稍次于歧视,眼上帘一块黑斑,他处皆无必死,且死不出三日,温热病末传恒见之,理由是郁血。《中国儿科病学》目承水样,将出痧疹之特征,目内膜赤者心热,淡红在虚热,浅淡者血虚,黄者黄疸,无精彩肾虚。《幼科大全》云,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不足也。眼眶黑主有痰饮,眼眶青主惊厥。又云,目神短促而无光,瞻视无力而昏暗者,主病夭。周于藩云,目忽不明者,脱阴脱血也。目睛定而不转者,危候。钱仲阳云,目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时逸人云浅淡者血虚)。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时逸人云黄者黄疸)。淡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幼幼集成》云,小儿目直视者热,白膜遮睛者,成疳,病时目开不合,或目合不开。(汉东王诀慢惊风,眼喜张,慢脾风,眼喜开)为肝绝。此外,小儿惊风症,多睡眠露睛,痧痘症,多有朦胧似睡非睡之状,馀不具载。

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有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称为紫色云斑。就是钩虫病的征象。

4.看耳:《幼幼集成》云,两耳时红时热者是外感风热。耳色枯焦,主肾涸,症危。两耳后,黑筋横过发际,主脐下痛,肾气痛。两耳尖发冷者,主发痘疹。《幼科大全》云,凡发热,耳筋出现紫,黑、白、赤皆凶,耳上凉者吉,耳下凉者凶,耳后青筋起,主瘛?。《小儿百病推拿法》惕厉子云,外感则两耳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馀见前人方书。

在耳廊内侧面(俗称耳背)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有黄白色分泌物,结痂,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出现,俗称月食疮,这也是蛔虫病的一种征象。

5.看口唇:《金鉴》云、唇赤,主脾热,唇白,主脾寒(一作唇黄者主脾有积热)。周于潘云,唇燥舌干者,为脾热,唇焦赤,或唇焦裂者,亦为脾热,环口黧黑者死。口中不红者,外感、口燥、齿干,形脱者死。小儿口如鱼嘴尖起者死。《育儿指南》云,唇红而吐,胃热,唇白而吐,胃虚,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幼科大全》云,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难通,唇寒而缩,不能盖齿,为脾绝。口角流涎为脾冷。顾练人云,人中平满(满浮肿也)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此本《素问》经脉篇语)唇红紫为热,又主虫积,唇淡白为虚,又主吐涎,吐逆,失血症,唇口黑者无治,唇口赤肿而齿焦者为热极,唇燥裂者亦然。《小儿百病推拿》惕厉子云,口有血腥味者,胃热,口不知味者津液伤,(今谓系味觉神经弛缓之故)。唇口生疮声哑者为虫积。《脉学发微》云,环唇色青,险症。病类不一。伤寒杂病,皆有此色,唇作黑色,死不出二十四小时,小儿急惊有之,成人甚少,余见前人方书。

有须补充前人所未述及者,如口唇肥厚,《医药评论》(八卷一期)内云,先天性的精神痴钝之小儿往往唇口特见肥大,腺病质之小儿,因常漏鼻汁,上唇表皮受其刺激,而致糜烂

时,上唇亦往往见肥厚,局限性浮肿之小儿,口唇之一部或全部,有时为浮肿状肿胀,乳儿口唇粘膜浸润肥厚而有皱裂时,大都为先性梅毒。

在下唇的周围,多数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面,也有隐约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10-20颗左右。各唇粟疹。这也是一种蛔虫病的徵象。

6.看齿:小儿已有齿者,宜于看舌时验之。周于潘云,咬牙啮齿者,为痉病,但咬不啮者,热甚而牙关紧急也。顾练澄云,齿燥无津主胃热,若舌上焦,齿无垢者死,齿如热者病难治。《幼幼集成》云,心气散则舌出不收,肾气绝则齿忽啮人。叶天士云,齿色黄或黄如酱瓣,系热邪犯肾液,齿色紫,或紫如干漆,系热邪耗胃津,齿焦系肾水枯,无垢系胃液竭,齿垢系肾热蒸胃,齿色如灰糕,系津气枯败不治。

在第一?齿相对的粘膜上,呈有紫色圆形,如大头针头大的斑点,或呈紫色线条状斑,为钩虫病的徵象。

7.看舌:叶编《中医诊疗》云,小儿之舌,舌面附着之舌苔,每稀少,虽然有时同样有舌苔,但细考其实,每与大人不同,故难以凭为诊断。又云,通常有舌苔之小儿,诊病之际,病体往往其舌苔不相应,此亦属经验之谈,但有时确为诊断参考之必要,或有时可用为主要证状者,兹为采录于后。

(1)舌本:凡舌之明润而有血者,为荣为吉;枯暗而无血色者,为枯为凶;一说舌本宜红润内充,干湿得中,不滑不燥,是为无痛,若舌伸长,或舌缩短,皆为重症。胖大属虚,肿胀属实,(一作胀者多属大)狭小属虚(一作缩者多属寒)小儿弄舌,主热,大病中而弄舌者凶,舌战由气虚者,常微微颤动,由肝风者,常习习煽动,舌白无苔为在表。淡白为寒,舌本白而潮亦为寒。

(2)舌绛色;(绛深红色)为血热尖绛属心大,根绛属内热,舌绛而有碎点,或白或黄者,生疳之象,舌红色,为邪火内发,阳症实证为多,(一作热性痛,舌呈红色,低热病,舌呈暗色或有裂痕),如舌见嫩红而身热多秽气者,为温病初发之征,若纯红、鲜红或有芒刺者,皆为热极。亦有虚证见红舌者,其舌形嫩而色淡。舌红有白点者,为邪入心胞之象。舌红而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为热毒炽甚。舌红而的裂纹如人字形或川字形,属燥热之症。舌淡红而中有大红星星者亦系燥热之症。

(3)舌色黑;舌中黑而燥,两边或白或黄者,多为两感症。舌中黑而润,两边白者表里皆虚。舌半黑半黄、或半黄半白,或中干边润,或尖干根润,为传并之邪。阳虚而舌黑者,润而不燥,或无苔而如烟煤者,旧谓肾水乘心火。阴虚苔黑者,不甚燥,不甚渴,其舌赤,或舌中黑而无苔垢,舌本枯而不甚赤,都为肾涸,惟舌尖黑而燥,旧称心火自焚,不可救。舌黑而燥,为津枯火炽,若燥而中心厚者,旧称土燥水竭,皆难治。其他舌黄主热,舌黄赤而尖灰白,为下热上寒,舌灰色有津,为寒,无津而干为热,舌色紫而肿大为酒毒。舌色绛而紫,紫而发暗潮温不干,为内有瘀血,若色晦而干属精血已枯,邪热乘之,多无治。舌蓝色(旧称肝绝、葡萄瘟症,亦有此舌状,但中夹青黄酱色等,至酱色舌,则多为夹食伤寒。

看舌的表面,呈米黄色或淡白色的环颗粒,直径约一毫米大,边缘整齐,中心凹陷,呈

星状分佈稀密不一,排列整齐,多见于舌的两边。与舌苔相间似花,名环花舌,这是钩虫病的征象。

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在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舌苔较厚的地方,斑点边缘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称为红花舌,这是蛔虫感染的征象。

补充:《医药评论》(八卷一期)在粘液水肿性痴呆,或蒙古人样痴呆之小儿,往往有巨大且肥厚之舌(肥大舌)。一般热病,舌面必干燥(干燥舌)尤以生症消化不良症,而兼发高热呕吐,下痢等为著。又患急性胃肠炎,特以疫痢、赤痢之时,舌尤干燥,粘膜甚粗糙,在乳儿苟大囟门当开放者,大囟门部必见陷凹,眼窝亦向内沉没,显然呈险恶之颜貌,凡此症状无非表示患儿体内水分不足之徵。有一种舌苔现带状或斑绞状,恰如绘地图者然,此名图舌状(地图舌)……可视为小儿体质异常之一特徵。凡腺病性体质,及渗出性体质者,最多发生,而在疾病之际,所见尤著。经验上如胃肠病,或气管支加答儿时,苟患儿具此异常体质者,其舌苔殆皆呈地图状也。

在舌的表面,呈有圆形,大头针大的白色粟疹,顶端钝,作星状分佈,与舌质相同似花,称为白花舌,这是鞭虫病的徵象。

猩红热时舌粘膜充血潮红,粘膜乳嘴肿胀隆起,遂呈覆盆子状(覆盆子舌),通常见于发病第三日第六日之顷,至后次第减退,约经二星期则完全消退,此为猩红热之一特徵……然当不及咽尖头症状(扁桃腺炎)之有密切关系……在生齿时期,有於舌系带部,(舌系带溃疡)发生溃疡者……溃疡面往往有灰白色皮膜,此溃疡不外于激烈咳嗽之际,由锐利之下颚门齿摩擦所致,原系一种裂伤……若患慢性气管支炎,或他种咳嗽病时期,则裂伤更所不免,而患百日咳时,发生者尤多,故可为百日咳诊断之一助,其病结果与咳嗽症状同进退云。

舌苔:病后无苔,渐生苔者吉,骤生苔有点刺为逆。胃无腐浊,则苔薄而少,胃有腐浊则苔厚而多。无苔者胃气弱而不上潮,旧苔厚腻久而不变者,由胃力匮弱不能接生新苔之故。大凡苔色宜微黄,或微白,薄而且均为佳。通常以苔滑为湿,清为热,薄为邪浅,厚为邪甚,糙而刺手为浊热,粘为痰涎,黄为热邪在里,腐而易去;为邪气将盛,腻而不去;为秽浊在胃,光而无苔,为津液伤耗,剥而裂纹,多为阴分亏竭。

(1)白苔:初起为风寒袭於皮毛,苔厚白者为热,苔白而中黄为邪已入胃,白苔而有黑豆者为胃热,有红点者为火炎,苔干白而中心黑者属危候,若苔厚如积粉,白甚而无润象者为热症,如雪花口糜者为死症。

(2)黄苔:黄苔初起,由表及里,黄中尚带一分白苔,为表邪未尽,必至纯黄无白,方全为里症。黄而带灰色,为胃热,黄而带黑色则危,黄苔虽属热症及里实,但多有虚症见黄苔者不可不审。故谓须辩其口渴,引饮及便秘之有无与其唇而决定之。更须认清舌本微红,不老不嫩,不胖不干,仅有微黄薄苔者,当以无病舌苔目之可也。

(3)黑苔:舌见黑苔,为症重且危之象,纯黑舌苔,面底纹均粗?干焦,刮之不净为极热,如面底纹而嫩滑湿润则为极寒矣。在各舌苔中,如夹有黑苔,大抵以属热为多,若苔见润滑,脉见微弱者,则又属虚寒症矣。

以上系总述各家经验大略,供保育者之用。原非全面,临床医家仍必须进一步考求并参合其他症状以达到精确无误,斯为美矣。

附:诊小儿舌苔法:涂蔚生日,小儿无识,不易开口,可在其唇上承浆穴掐之,使其哭以张口也。

8.看指:(1)在儿童的指甲中心部(常见于拇、食、中指甲)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斑。这也是蛔虫病的征象。若兼见指甲角化时,为小儿疳积病征。

(2)在儿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点状,如大头针头大小,形园白色斑,与指甲红白相间,称为花甲,也是一种蛔虫症的征象。

(3)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烂样裂开,触之有痛感,可在每一个甲沟出现。本徵象多在因蛔虫病引起消化不良时出现,双出现在一个指甲上即为蛔虫阳性,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徵象。

(4)手措甲,呈扁平反甲,长出甲床部份的指甲,无故自裂可在各个指甲同时出现。这是钩虫病的征象,亦有染织工人发生反甲并有痛感时,则非此症。

9、察气:喻嘉言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色者神之旗也,神明则色明,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小儿直诀》谓苔挛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者难育,虽育不寿。许宣诏日,小儿病神气清明,虽重可救。神气昏愦,病虽轻,必有仓卒之变。《大全》谓,凡病至神明失守而声嘶者,为五脏已夺,主无治。惕厉子云,神气为一身之主,神清气爽,神完气足,主清吉,神夺气移,神疲气浊,主夭亡。……所期司命者若觇神气,内伤外感从此辨,死生亦从此决,方足以称良工。又云,寒则神清,热则神昏,实则神有余,虚则神不足……达摩谓凡人问寿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滞,神宜清不宜枯,神宜发扬不宜轻佻,神宜安静不宜浮动。万密斋云:凡小儿专爱一人怀抱,见他人则避之,此神怯弱也。

附小儿寿夭说:前贤诊小儿寿夭,非如星相家之推算妄测之比,而根据儿童生理和机体构造之正常与否,加以考验而确定者,骤观似无科学理据,妄言无稽,我以前亦不敢信其说,待耳所经既久,始知非尽诬者。奚赞黄氏(著《小儿病自疗法》)亦有此见解,其言曰,余秉性性刚直,学务崇实,二十年前,对於玄虚之说,斥为妄诞,及入世既深,关厉渐增,於小儿相法,近详子女,远考亲友,无不一一响应,始信先贤之言不谬。古人云:静观万物皆有得,不我欺也,奚言如是,我想如奚氏之言者尚多也。用特附录之,藉为诊察之一助。

主寿者谈:凡儿头角丰隆,背平满,腹皮宽厚,七窍无碍,肉实筋强,不多啼哭,哭声连续不久,睡眠、大便滋润,更见声音清亮而有回音,小便状如帚形,两手执而不开者,卵缝通达而黑,皆壮健主寿,虽有疾病亦易愈。《证治摘要》,小儿以囟门之动缓者为无病之儿。

主夭者谈:身软弱如无骨,啼声散跌,面见青紫筋,形枯色灰,或枕骨、尻骨、掌骨、膑骨、踵骨不成者,主死。颅破、项软,阴囊下白或赤者,?小脚蜷,唇缩流涎,泻利无时鼻孔干燥,多啼多哭,多疮疥,毛发不周匝,小便凝如膏脂,及手开不握者,都为夭相。此

外,初生之儿,肥胖嫩白,似乎好看,其实根本不坚甚非佳兆,余不具载。

二、闻诊

《脉学发微》云:气粗者呼吸有力较之常人为不平和,此於热甚时见之,此由於胃气不得下降,肺叶张举之故。气微弱,多半见於热病已愈,正气未缓之时。气短,多属于内伤病初起,微弱为病退之时,气短,为病进之候,气喘,其症结在肺胃,此科以呼吸粗而且促,有起有迄者为正当。所谓阳明,非死证也。然初学者遇此须留心其兼证,庶免误认不足之阴证为有余之阳症。息高,伤寒下后而见息高,无有不死者。气息坌涌,此是一种特别肺病,胸高肺胀,当是气管变窄之故,吾曾见过四次,小孩患此,殆无生理。肩息,此病之病灶在肺,病源则在肾,所谓肾不纳气是也。气咽,类一种喘息,只有吸入不见呼出,且其势甚疾者,乃临命时气之喘也。

《金鉴》幼科有所谓虚喘者,气乏,声音短小,风寒喘证者发热无汗,痰饮喘者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若喘而胸高气促,而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者,则为马脾风之症,如儿生百日见此病者,多不救。

咳嗽:咳嗽流涕有清稀痰液,面色光白者,为肺寒,若频频咳嗽,面青咽干,痰色黄而多稠粘,或带秽气,为肺热。咳如气促痰壅,咳嗽时作而大便溏泄者,多为食积。咳若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有痰涎者,属风寒咳。咳声而多啼肋部感痛状者,有肋膜炎之疑似,咳声如鼾或发窒息者,有白喉之倾向。若连声咳嗽,呼吸困难,头静脉怒张,颜面呈青红色者,百日咳见之。咳嗽渐急鼻扇动,胸出白?或红斑者,肺炎症多见之。

三、问诊

小儿之病只问乳母及保护人。

1.问寒热:孰轻孰重,孰多孰少,或长或短,寒热时手足是否发生冷感,或热感等。

2.问汗液:有汗无汗,汗透或不透,汗多与汗少,出汗之时间及汗量,冷汗及热汗,自汗或盗汗,身热自汗,身热战汗等。

3.问饮食:吃乳或不吃乳。思食或不思食,能吃或不能吃,能饮或不能饮,喜冷饮抑喜热饮,多饮或少饮。

4.问二便:次数颜色,利与不利,分量、气味、性质及便时有无特殊感觉。

5.问睡眠:时间长短,多睡或少睡,或不睡,睡熟时是否有惊醒及啼叫,或昏迷不醒等情状。

6.问精神:有无昏糊,或烦躁不安状态,如有热象而发昏沉,则为重笃热性病,如无热象而亦见似昏沉者,则为沉重之寒性病症。

以上系节录时编《中国儿科病学》而?加减。

四、切诊

1.虚里:(在左乳下三寸即心藏部之下处)王孟英云,小儿脉候难凭,惟揣虚里穴确有可据,即以之治大人亦然。《柳川医论》,凡治小儿不论诸症宜先揣虚里,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诊病奇?》云,虚里与寸口相应,虚里高者寸口亦高,寸口结者虚里亦结。又云,虚里动气有三候,浅按便得,深按却不得者,气虚之候。轻按洪大,重按虚细者,血虚之候。有形而动者,积聚之候,虚里动甚者阴症也。南阳云:虚里动者而高者为恶候,妊妇最忌。若产后而发危急之症以及黄胖病,或惊掣、或奔怒、或强力而动肢体者,虚里动虽高无患也,是不可不辨。《心法》云,虚里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虚也,或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并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危,经曰虚里无动脉者死。(以上系摘录《小儿百病推拿法》)。

2.神阙;寿安云,诊腹须先诊脐,按之有力者无病也,按之无力如指入香灰者为无治。阳山云,诊腹之要以脐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若按之而气不应者,则其守失常。《诊病奇候》凡诊肾间之动气,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力,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属热,手下虚冷,其动沈微者,命门不足也。手下热燥不润,其动微数,上支中脘者阴虚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为元气虚败之候。张令韶云,统脐而痛,乃燥屎结於肠中,为欲出不出之状。南溟云,脐上下左右,推之不动者为常,然气弱者,推之则移於一方,右移者左绝,左移者右绝,上下亦然谓之脐绝,病者见之为无治,惟年高者无害(同上)。

3.胸腹:对时论云,诊胸腹,经手循抚,自鸠尾至脐下,知皮肤之润燥,可以辨寒热,手中寻扪问疼不疼者,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观察脏俯之虚实,沈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沈之法也。南阳云,脉候有热,而腹候无热者,是表热而其热易去也。按腹而热如烧手掌者,是伏热而其热不易去也。小儿暴热其经重难以脉辨,而诊腹可以决定矣。若心下动,而其热烙手者,尤不可忽。周于潘云,凡小儿肚腹高起为心突,为肺胀肺绝也。小腹未硬痛者,邪在表,若已硬痛邪入里也,小腹痛,脉沈迟者为阴寒,腹胀而鸣,肢冷而泻,发热形瘦脉大者死(同上)。

钱编《中国儿科学》云,腹部胀硬拒按者,属实属热,软而喜按者,属虚属寒,腹部膨胀坚硬者,多数为食积,腹部手抚之如气枕者,为膨胀,腹部有液体波动者,为腹水,腹痛有热,手按之痛剧者,为腹膜炎。痛在腹之下方,按之痛甚,如有物硬突者,为盲肠炎,(当在右肠部)。少腹胀硬抚之觉痛渐缓者,当疝痛,腹有凝结如筋而硬,多在脐之两旁,(在天挺部位),久按则移他处者,为蛔虫。胸部膨大似桶者,为膨胸。呼吸时胸廓膨胀,缩张力甚小者,为肺气肿。一侧膨胀,为一侧肺气肿,一侧缩小,为肋膜炎病后之象。

4.察手足:夏禹铸日,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属寒,中指独冷分男女左右,为痘痧发见之象。其或掌心冷而十指或开或合者,无治。周于潘日,小儿拳,四指已握,而大指加於四指以上者,男顺女逆。小儿拳大指先握入掌中,而四指加于大指之上者,女顺男逆。小儿拳将大指挺入食指义而后握之,无论男女主发急慢惊风,均属险证。三岁内以至十岁以外皆可以决之。手背热,与背上热者,外感手心热与小腹热者,内伤。手心冷者,腹中寒。手心热者虚火旺,仰睡而脚伸者热证。覆卧而脚蜷者,寒证。足冷而晕者,为气虚,手足抽搐,身反向后者,为痉病。手热足冷汗多妄言者,暑湿病也。手热足冷头痛发热者,为挟阴

症,手肿至脘。足肿至跗,面肿至胫,皆气虚不还为最危。抽衣撮空,循衣摸床,以及手撒而不收者,皆无治。《大全》云,小儿手如数物,为热伤神,指上有红丝缕者必夭,指甲黑者筋绝,指甲白者死。指甲青者,心痛又为肝气绝。足跗肿,呕吐头重者不治。手掌肿而无纹为无治。

5.指纹:节录时编《中国儿科病学》云,小儿五岁以下切脉难凭,必须採用验指纹法,自虎口起至食指,第一节名风关,中节名气关,指端名命关,(谓之三关)。用大指侧面,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纹见於风关者轻,见於气关者较重,见於命关者更重。纹色不露,其病轻,露者较重,暴露者尤重。纹色灵活者,其病浅,不灵活者,其病较重。其纹较为明显,病在表;其纹沈滞,病在里。纹淡纹细,皆属虚症;纹粗,纹滞(推之纹色反不露者)皆属实证,纹淡,红属寒,深红属热。紫红更黑色属瘀,纹斜向内者,为外感风寒;斜向外者,为饮食停滞,并云,是否合科学原理,须待科学家证明,但沿用已久,在诊断上可资应用。

按:日医家中川成章,在《证治摘要》内说,后世方书,有儿口三关视手纹法,其论糊涂不可从。惟小儿科沿用已久,故仅撮其大要者如此。

附一般简要诊法

伤风:发热无汗,或有汗贪睡,呵欠,烦闷等状。

伤寒:发热无汗,头目痛,山根青,畏人,畏寒等状。

寒症:面皎白,粪青白,腹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等状。

热症: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黄赤等状。

一说:喜冷,恶热,为热病;喜热恶冷为寒病。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是内有滞热,小便清白不赤,则为虚寒也,又肚腹热闷,主内热,手足厥冷,主中寒。又风寒入里,或有停滞,亦见郁热等状。

表里:发热无汗,在表。内热,便鞭,在里。

阴阳症:昼发热,夜安静,其病在阳。夜烦燥,昼安静,其病在阴。

第四章保育大要

一、抱持

初生时应取侧卧,每二小时左右交换百日之内,不可竖抱,竖抱则易於悲惊,且必头倾,项软有天柱骨倒侧之虞。即至半岁时,亦不可令其独坐,致脊骨受伤,有黾背伛偻之疾。

《育儿指南》云,生后之半月内,尽可任其睡眠。半月后,始可抱之,少顷任令安睡,一月后,时间可延长。抱小儿之法,宜一手抱小儿之下部,一手承挽小儿之颈项,俾其身躯横卧臂间,迨小儿稍长,抱时以手置其臀下,不可抱其腰部,如小儿能安睡无要求抱持之态者,尽可勿抱。时逸人云,习见头颅倾斜,颈柱缩短,脊背弯曲,黾背鸡胸,及四肢拘挛症,半由托抱姿势不良所致,宜注意之。

此外负小儿於背,足以压迫胸膛,妨碍呼吸,阻止胸廓之发育,应须厉行禁止。

《生育顾问》:乳儿在产后三个月内,绝不能携抱,应终日安卧床中,於哺乳时,应令

乳儿斜卧於乳母之膊上,以上膊作枕,以一手托其腰部,一手抱其下肢,千万不可直抱……。

小儿於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

《指南》:生后半月可抱出户外,立无风处有顷(约十分钟至二十分钟)。如在冬季,必须至二月以上始可,尤宜择天气融和之时,并宜加厚衣服,此外在抱儿时,大人须去其身上带有坚硬及尖锐之物,以免刺伤小儿发生危险。

二、安静

世俗往往将小儿儿卧於摇篮或桶之内,闻得小儿啼哭,即将摇桶或摇篮震撼有声,摇摆不定,谓可以止其啼哭,促其睡眠,殊不知频频动摇,最易震动脑部,又易引起胃肠不安,亦应绝对废止。《指南》云:小儿不寐之时,使其身体右向侧卧,颇能入睡,如在夏时(暑气侵袭),不能成寐时,宜疏通空气,并以冷水毛巾罨头部。

三、襁褓衣服

均不可窄狭,总宜宽大为妥,乳儿衣长以覆蔽足部为度,稍长的小儿则穿着短装,脚着鞋袜,不可紧狭尖小,少用纽带、纽扣,以绵布或带束缚,衣服材料应取轻而软者为合。要适应天时气候,过冷过热皆非所宜。《育儿指南》亦主用肚兜,在冬时可用绒布或毛巾制之,夏时可用单布制之,酷暑之时,脱除衬衣,留肚兜不去,可免多少之疾病。在孱弱小儿用至四五岁亦无妨。

四、睡眠

《指南》云,小儿之发育,大半在睡眠与休息之中,故其睡眠时间宜较成人为多,且小儿活动时间较成人多,身体孱弱易於疲劳,尤非多睡不可。附表:

小儿绷裹后,与看护妇或稳婆兴睡十小时,或十小时以上(吾国旧法与产妇共睡两有危害,而可设置小床放於适当之处,俾日安卧其中……必不可不与大人分寝。

夜间哺乳,乳妇可自小床上抱起哺之,天寒时不妨抱至自已的床上,被裹而哺之,哺后仍安卧于小床。病时睡眠,尤须幽静肃穆,光线不妨以帘障之。室暗则易入睡。

《问答》:谓头一个月,每天要睡二十个钟头,第二三个月每天亦睡十九个钟头,以后到一周岁,每天要睡十三个钟头。由一周岁到五周岁,每天最少睡十二个钟头。婴生三个月以后,白天睡眠要缩短,夜间必须睡一整夜,则让他仰着睡或是朝着一边睡,免得脑袋睡扁,或睡偏,不要在孩子房间里吸烟,不要让灯光或日光直射孩面目,孩子睡着时,不要把他睑掩盖起来免得呼吸困难,或是感到不舒服。每天至少开门或开窗两次,透透空气。(摘录《妇婴卫生问答》)。

五、日光

日光与人类并系极大,小儿尤不可缺少。因为日光中紫外线,可从人体内胆固醇类,变

中医外治法汇总

胃脘痛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1.艾灸 胃脘疼痛: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 胃脘胀满: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 嗳气反酸: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 2.穴位贴敷 胃脘疼痛: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 胃脘胀满: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 3.耳穴贴压 胃脘疼痛: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 纳呆: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4.穴位注射 胃脘胀满:足三里、合谷 嗳气反酸:足三里、内关 5.拔火罐 胃脘疼痛:背腧穴 6.雷火灸 虚寒型胃痛:神阙、中脘、足三里(双侧)、脾俞、胃俞、涌泉等穴 药物竹罐疗法: (一)适应症 1.内科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导致的关节肿痛,感

冒、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胃痛、腹泻、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2.外科疾病:疖、痈、疮、丹毒等 3.妇科疾病:痛经等 4.儿科疾病:发热、咳嗽、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5.五官科: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等 6.皮肤科疾病:痤疮、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7.骨伤科:颈椎病、腰肌劳损、落枕腰背痛、肩周炎等 禁忌症: 1.高热、抽搐、痉挛症等不宜使用 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消瘦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 3.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需慎用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慎用 5.患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如血友病 中药热盐包疗法:(一般吴茱萸:粗盐比例为1:1) 适应症: 1.骨科:颈肩关节肌肉酸痛、腰腿痛;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 肿痛等;风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酸胀等。 2.消化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痛;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寒 性呕吐、预防药物化疗后呕吐等。

中医儿科学

教材串讲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 《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 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淳于意: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 巢元方及《诸病源候论》: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北宋,“儿科之圣” 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吴瑭: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 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 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 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四、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六、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到18~20岁 生理常数 一、体重正常值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 三、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四、乳牙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五、呼吸、脉搏、血压 呼吸、脉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 小儿血压的正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外治法)、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附件1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外治法)技术类别技术名称 针刺类技术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腹针技术、眼针技术、手针技术、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埋线技术、平衡针技术、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电针技术、针刺麻醉技术、鼻针技术、口唇针技术、子午流注技术、灵龟八法技术、飞腾八法技术 灸类技术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三伏天灸技术、天灸技术、温针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 刮痧类技术刮痧技术、撮痧技术、放痧技术 拔罐类技术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刺络拔罐技术、刮痧拔罐技术 中医微创类技术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水针刀技术、钩针技术、刃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铍针技术 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脏腑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导引技术、小儿推拿技术、器物辅助推拿技术、耳鼻喉擒拿技术、膏摩技术 敷熨熏浴类技术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中药淋洗技术 骨伤类技术理筋技术、脱位整复技术、骨折整复技术、夹板固定技术、石膏固定技术、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牵引技术、练功康复技术 肛肠类技术挂线技术、枯痔技术、痔结扎技术、中药灌肠技术、注射固脱技术 其他类技术砭石治疗技术、蜂针治疗技术、中药点蚀技术、经穴电疗技术、经穴超声治疗技术、经穴磁疗技术、经穴光疗技术、揉抓排乳技术、火针洞式引流技术、脐疗技术、药线(捻)引流技术、烙法技术、啄法技术、割治技术

附件2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代码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 内科病BNX050 多寐病BNP100 腹胀满病 BNF肺系病类BNX060 健忘病BNP110 泄泻病 BNF010 咳嗽病BNX070 癫狂病BNP111 暴泻病 BNF011 外感咳嗽病BNX071 癫病BNP120 吐血病 BNF012 内伤咳嗽病BNX072 狂病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BNX080 痫病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BNX090 昏迷病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BNX091 神昏病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BNX100 痴呆病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BNX110 抽搐病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BNX120 薄厥病BNP190 支饮病 BNF070 肺痨病BNX130 卒死病BNP000 脾系病(便秘病)BNF080 咯血病BNP 脾系病类BNG 肝系病类 BNF090 鼻衄病BNP010 胃脘痛病BNG010 胁痛病 BNF100 失音病BNP020 胃痞病BNG020 黄疸病 BNF110 肺衰病BNP030 吐酸病BNG021 阴黄病 BNX 心系病类BNP040 反胃病BNG022 阳黄病 BNX010 心悸病BNP050 呕吐病BNG023 急黄病 BNX011 惊悸病BNP051 暴吐病BNG030 萎黄病 BNX012 怔忡病BNP060 呃逆病BNG040 积聚病 BNX020 胸痹心痛病BNP070 嘈杂病BNG041 积病 BNX021 卒心痛病BNP080 噎膈病BNG042 聚病 BNX030 心衰病BNP090 腹痛病BNG050 臌胀病 BNX040 不寐病BNP091 卒腹痛病BNG051 水臌病 BNG052 气臌病BNS040 气淋病BNW050 暑温病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 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 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 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空医丛擅苤查!业!至!且筮!!鲞箜璺塑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昊静澜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关键词:内病外治;药荆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06—978X(2007)04—0061—02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是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中药灌肠、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狭义的外治法指药物、手法或机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病外治制剂和外用制剂有一定区别,外用制剂是指一切不经过口服、注射等给药形式,直接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而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而内病外治制剂则主要是指崩干体外但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随着药源性疾病问题的13益突出,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笔者从药剂学的角度人手,对内病外治的剂型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现报道如下。l内病外治的传统剂型 中医内病外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火量的古代中医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内病外治的剂型丰富多样。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丽地总结了前人的医药学经验,其中就有散、膏、药酒等剂型可作为外治剂型“。《山海经》提出了佩、敷、浴、席、养、搽等六种外治法,其中浴、搽对应的剂型即为沐浴剂、搽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卜二病方》运用药物外治法有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涂敷、烟熏等,除了沐浴剂之外,对应的剂型有糊剂、熏蒸剂、熨剂、烟熏剂等剂型。《金匮要略》使用了多种剂型的外用药,如药膏、油膏、散剂、锭剂、汤剂。《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搽、抹、敷、塞等近40余种药物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凋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此外,《肘后备急方》八卷、《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名医古籍还汜载了条剂、灸剂、钎硬膏剂、栓剂等多种外用剂型3。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内病外治剂型主要有散剂、搽剂、糊剂、熨剂、烟熏剂、汤剂(外用,包括沐浴剂和熏蒸剂)、油膏、膏药、栓剂、条剂、灸剂、锭剂、香囊剂等剂型。 2内病外治目前的常用剂型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10a来,中医外治研究迅猛发展,除了大批中药外治方面的专著外.《中医外治杂志》等杂志上还刊登了大量的中医内病外治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整理,目前我国内病外治的常用剂型大致存以下类型,. 21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主要是指有效成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或经血液运送到牟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也可以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影响及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破坏,因此在国际上,经皮给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经皮给药制剂主要有软膏剂,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硬膏剂(包括橡胶膏和膏药),如:狗皮膏、用和解凝膏、少林风湿跌打膏;搽剂,如癣湿药水(鹅掌风药水);散剂,如九圣散等。医院使用的经皮给药除以上剂型外,其自制剂型主要还有一些传统齐j型,如沐浴剂‘“、糊剂㈣、缸膏药‘“、酒剂‘”、油剂081等。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高分子辅料的应用,一些现代经皮给药制剂如透皮贴剂、巴布剂、树脂型膏剂、凝胶剂、涂膜剂、膜剂等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22腔道及黏膜给药制剂 腔道及黏膜给药主要是从口腔、鼻腔、眼、耳及阴道和直肠给药,药物多从黏脯吸收。由丁耳腔给药基本未见有全身治疔作用的报道,故在这里不加讨论。 221口腔给药的剂型 口腔黏膜薄,面积大,血管比较发达,对药物吸收快,可迅速达到治疗浓度,避开肝脏首过作用。1879年,Murrell用硝酸甘油滴剂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给药形式的极大重视:目前使用的口腔给药的剂型除了舌下片、舌下滴丸之外,主要还有台漱剂、口腔贴片、气雾剂、喷雾剂、膜剂、酊剂、散剂等。 222鼻腔给药的剂型 这里的鼻腔给药包括了鼻黏膜和通过鼻腔给药的肺部给药。,鼻腔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淋岜和毛细管交织成网状,且黏膜极薄,药物可迅速经鼻腔吸收后进人大循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j。鼻腔给药制剂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已引起了国际药剂药理界的高度重视“…。肺部的肺泡总面积约为200m2。和肺泡接触的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达100r玎2,因此药物到达肺部有很好的吸收。目前的鼻腔用制剂有散剂、滴鼻剂、鼻塞剂、鼻用栓剂、吸人剂、烟熏剂、气雾剂、喷雾剂、香囊剂等。 223眼用剂型 眼用制剂一般都是用于眼部疾病,但也有眼用制剂用于治疗全身性跌病的报道。目前的跟用新剂型有:胶粒系统和微粒系统——乳剂、脂质体、纳米粒和微粒微囊剂;凝胶系统——生物黏附型,在位形成凝胶型(pH敏感型、温度敏感型、离子敏感型);插人剂与植人剂——眼部插入剂(植人膜剂、植入小片),眼部植入剂…J。 万方数据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

儿科常用外治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治法。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论治法歌----米氏真传。 外科之疮有治例,说与君家须切记,病端百出别根因,方法一囊岂同类。热与寒,通与秘,其中消息知端的。通多不足秘多余,热实寒虚分症治;阳似阴,阴似阳,似中妙理要推详。不分表里一例治,轻变重而重变亡。医者贵乎多应变,不可偏执用其方,且如表症恶寒,宜用荆防败毒散;里症发热,可将内疏黄连汤。疮势已成,托里消毒散诚为正法。内脓将溃,十全大补汤最得相当。人参养荣汤治溃后虚热发作,木香流气饮散结肿寒湿为殃。饮食不甘,定用香砂开胃;精神怯少,须将参术回阳。阴虚阳虚,须八珍最为要领;盗汗自汗,得独参一味可强。溃后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缓;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功效尤良。口燥谵言,泻实火须黄连解毒(汤);心烦衄血,理虚阳必犀角地黄(汤)。古法治痈疽,称述仙方活命饮;今时医发背,还期神授卫生汤。蟾酥丸在外科称为独品,护心散解内毒号曰无双。讵知蜡矾丸护膜、护心,可羡淡中有味;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坏里呈祥。身凉自汗,腹痛肠鸣、呕逆,岂逃异功散;睡卧不宁、虚阳发燥、脓多定用圣愈汤。生脉散接虚羸脉来微细,归脾汤除惊悸睡得安康。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身热者何须疑虑,麦冬清肺(饮)除膈热有痰者毋待商量。金鲤汤治肺痈吐脓气急,玄龟丹攻结毒臭腐顽疮。风热生疮通圣散,疮疡狂躁破棺丹。小柴胡(汤)除客邪往来潮热;大防风(汤)攻腿膝寒湿为殃。咽肿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红斑紫岂逃化斑解毒汤。八味丸捐口干妙药,二神丸治脾泄奇方。香连丸为脏腑泻痢通用,甘露饮治口齿腐烂相当。六和汤和脾止吐泻,双解散解表理内伤。逍遥散善治女人诸病,保元汤常扶赤子多伤。皮肤毛发干焦,芦荟丸效应甚捷;咽喉口齿肿痛,冰硼散功实非常。滋肾丸治下元肾虚不固,凉膈散解上焦膈热多烦。九龙丹消鱼口吞之灭迹,二蛟散行湿肿服下安康。吕祖一枝梅止痢定惊,称为仙药;真君妙贴饮消疼止痛,号曰神方。痔漏、瘿瘤、疔毒,古夸三品锭;痈疽、流注、诸风,今羡万灵丹。柴胡清肝汤治鬓疽肝胆有效,黄连消毒饮医对口督脉尤良。小儿口内生疳必用人中白散,大人咽喉肿痛须将金锁匙汤。下疳新久珍珠散,小便淋涩木通汤。玉真散破伤风效,复元汤跌扑称强。提肩散治胳膊强直作痛,拈痛汤除痛腿风湿相伤。小便生疳,龙胆泻肝汤可羡;大头肿痛,普济消毒饮何妨。便毒悬痈,内消散吞何足虑;臀痈腿病,柴汤下自无殃。又有女子阴疮,能肿能疼能至痒,在人活法,或消或补或驱虫。盖男子之囊痈,泻肝经之湿热;小儿赤游丹,解毒兼砭血。凡治杨梅疮,戒熏为至切,舌下发痰包,利剪方能泄;出如鸡蛋清,消痰是真诀。结毒与顽疮,紫金膏可设;风疮彻骨痒,雄黄散效绝。疔疮先刺血,内毒宜汗泄;禁灸不禁针,怕绵(绵者,毒陷也)不怕铁(铁者,入针坚硬有声)。又有失荣肿,坚硬如岩凸;强阴失道症,形状要分别。妇人之乳岩,此中一例决;未破肉增棱,已溃流臭血。如此几般症,古今无治说;疮有数百种,难以都陈曰∶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学人若向导,万事皆通彻,此为粗糙歌,可讥亦可阅。 痈疽疮疡初如粟,麻痒热痛即大毒。不论阴阳灸最宜,灸后汤洗膏固护,内用疏解与宣通,外宜敷药四围束。轻证神灯照三枝,平塌须急补不足,高肿不可过于攻,内热毒盛须消毒。二便秘结宜通利,脏腑宣通方为福,十日以后疮尚坚,铍针点破最宜先,半月之后脓若少,药筒拔提脓要粘。疮已溃烂腐不脱,当腐剪破开其窍,能令脓管得通流,自然疮头无闭塞。频将汤洗忌风吹,去腐须当上灵药,生肌散用将敛时,保养须勤毋怠惰。切忌脓出投寒凉,冬宜温室夏明窗,肌肉长平将疮敛,谨慎调理更加详,新肉如珠皮不敛,若失保养命多亡。 二,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纯阳初起必高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七日之间多溃痛,二七之间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干。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痛便随脓减精神爽,红肿消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脏尽和欢。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三,痈疽阴症歌第四

中医常见内科病外治疗法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中医常见内科病外治疗法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目录 ? 一、疗法简介 ? 二、穴位作用 ? 三、临床常见疾病与选穴 一、内病外治疗法简介 ?内病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中,最宝贵的疗法之一,以其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明显而著称;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典型的内病外治疗法之一。顾名思义,内病外治疗法,就是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给药,从而进入内脏有病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内病外治又被称作皮肤“吃”药疗法(穴位敷贴),指不用其他方法配合,能独立消除病症的外治法。施药于人体穴位,通过反射、渗透、吸收及输布,快速实现局部治疗效果与整体治疗效应.?在这里针对内病外治疗法重点推荐应用代温灸膏进行经络穴位的贴敷治疗全身性疾病,包含内科、妇科、外科等; 二、穴位的作用 1、天突穴、大椎穴:具有清热散寒消炎的功效,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穴; 2、肺俞和膻中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主穴,其中在使用肺俞穴时,治疗有发热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可用代

温灸膏,而治疗哮喘、过敏性疾病患者及寒性的无发热症状的痰鸣、痰喘等下呼吸道感染用代温灸膏;3、肚脐是治疗“支原体感染”及胃肠道病的主穴,若治疗厌食、偏食、便秘及食积型的痰鸣、痰喘、咳嗽、发热等证可用此穴,若治疗腹泻病,肚脐+止泻穴(此穴在脐下1寸) 4、阴陵泉、丰隆是治痰、消痰的辅助穴位,其中阴陵泉可用于脾虚痰阻(舌苔腻),丰隆穴多用于食积痰盛和痰壅(舌苔后腐) 5、涌泉穴:对治疗顽固性的咳嗽及喉中痰鸣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6、孔最穴:是治疗寒性的鼻塞流涕、喷嚏及过敏性鼻炎的主穴; 7、阳陵泉:可用于水火邢金型咳嗽和胃肠积热型咳嗽。 三、临床常见疾病与选穴 (一)呼吸内科疾病 1. 上呼吸道:天突、膻中、大椎; 2 、下呼吸道感染:肺俞、孔最、丰隆; 3 、对于感冒初期舌苔白、质红属于上焦病贴敷天突、肺俞;舌苔黄,属于中焦病,贴敷天突、膻中、肺俞;舌体肥大、有齿痕属于下焦病,贴敷天突、膻中、肺俞、丰隆;

2018年中医皮肤病学全套教案

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外科章节第十一章概论课程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 李忻红情况授课题目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论教学掌握原发性及继发性 皮疹;目的掌握中医皮肤科的辩证规律、治法及外用药使用原则;和熟 悉病因病机及外用药各种剂型;要求了解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 掌握内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辩证规律辩证治疗及常用 治剂外用药使用原则教学熟悉内容:病因病机外用药剂型内教容 提要了解内容: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学设教学重点:常 见皮疹及内外治法适应症重点难点: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与计 难点详细阐述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辩证规律及外用药使用 原则;扼要介绍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简单讲述病因病机; 设计以表格形式列举外用药剂型。与配合实例照片讲解各种皮疹特点。 组织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1 填表教研室教师签字主任签字辽宁

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2 概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2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通常约为0.5-4mm(不包括皮下)。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表皮(由下至上分为):基底层:一层柱状基底C组成,排列整齐如栅栏状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弹力f、网状f,细胞和基质,还有N、N未梢,血管、L管,肌肉及附属器。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N等。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讲稿 3

浅析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

浅析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 发表时间:2015-12-07T10:27:51.4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4期作者:丛日晶[导读] 哈尔滨市阿城区通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与内治一起构成了中医学的治疗体系。 哈尔滨市阿城区通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阿城 150322 【摘要】本文首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中医外治法的概念;论述了中医外治法的起源,对中医外治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指出历代临床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外治法,尤其是清代对外治法的研究可谓集历代外治法之大成;对国内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现状进行简单综述;探讨中医外治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医外治自成独立学科有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未来的中医外治将会向着学科独立化、医研一体化、治疗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外治中医外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与内治一起构成了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中医外治从远古人类时期开始萌芽,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而不断发展,进人现代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外治在理论和实践中飞速提升,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对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由来已久,本方法具有药少效捷、方法简单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等特点,是别具匠心的治疗方法之一,今人应努力继承发掘,使之更加完备并发扬光大。 1.中医外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外治是与内治(口服给药)相对而言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伤科、外科手术及药物的熏、熨、敷、贴等均属外治范围。借鉴著名中医外治专家吴震西、朱连学的外治法定义的观点,外治法的概念应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治法。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自针灸形成专科以后,狭义外治法的概念一般不包括针灸。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即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临床中往往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在治疗科别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受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尤其近二十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未来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纳米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必将对中医外治法的给药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并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2.中医外治的改革创新2.1借助现代科技,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吸收 自拟的“骨痛熨药”(含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芥子、独活等)治疗关节疼痛,起效快捷,深受患者欢迎。原来用食醋将药末调和使其微湿,放锅内炒热,用布包乘热熨患处,冷则再炒,诸多不便。后改为将药末装入布袋,洒几滴食醋,置于患处,外加磁场效应治疗仪做理疗,集药物治疗、红外线热疗、磁疗于一体,增强了温经通络、宣痹止痛的功效。此外,临床还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和离子导入等方法。 2.2利用先进的外治器具 头痛塞鼻散(含白芷、川芎、远志、冰片)原先系用绢包塞鼻,不仅妨碍呼吸,且有碍美观。1985年改用“薄荷通”器具,将散剂纸包装入,制成头痛塞鼻锭剂,经临床对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药由散剂改为锭剂后,不仅使用舒适、清洁、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批量生产,现正待开发新药。此项研究曾为南通市科研项目,1996年通过科研鉴定并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2.3用灌肠法治疗内科疾病 灌肠是古代塞肛法的发展和延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如内科的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肾功能衰竭,妇科的盆腔炎、输卵管炎及儿科的高热惊厥、蛲虫病等。我们采用止血灵加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7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6.15%,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3.内科疾病外治法的发展3.1内科疾病外治法的来源 《理论骄文》原名《外治医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其刊方137首,其中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有94方,占69%,治疗病种达33种之多,其证候多达85种,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为其他医著所不能比拟的。吴师机在《理论骄文》中对外治法论述了如下观点:第一,病机不同,用不同膏药,注重外治法中的辫证施治。第二,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提出膏药可统治百病的观点。第三,精选溶剂,药穴相合。吴氏指出:“膏中用药味,必须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虽苍术、半夏之燥,入油则润,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鳌之毒,入油则化,并无碍。”认为精选溶剂在裔药中有重要意义,即便是死毒剧药,若与溶剂相应,亦可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无毒害。吴氏提出,用膏药时,“若脏腑病,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若能选穴精当,则可既收药效,又收穴效之益。 3.2内科疾病外治法的展望 内科疾病外治法,应大力继承,推广普及。在这方面,临床报道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科疾病外治法适应证多达30余种,其有效膏药达122种之多。论其功效,则有祛邪扶正、协调阴阳、枢转升降等,论其法,则有汗、清、下、消、补、温、和等,例如外用养心汤治疗胸痹、用脐压散治疗高血压、用哮喘膏治疗哮喘、用白川草糊剂治疗痹证、用附马散治疗面神经麻痹、用敷脐疗法治疗黄疽等。我们用吴茱英、牛膝、菊花、肉桂、茵陈、芫蔚子、桑叶、抉芬,水煎洗脚治疗高血压病多40例,全部有效,用头痛外敷方治疗头痛,止痛率达100%,用肠痈敷剂治疗肠痛,疗效相当可观。总之,内科疾病的外治法,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应当努力继承挖掘,使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重放异彩。

各种皮肤病治疗案例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 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方剂组成如下: 生地(酒浸)、当归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风丹60克,白藓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

丹(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脾胃虚寒者酌加反佐药,本品对湿热黄疸,兼见全身瘙痒者,对症方加入30克,一剂即解。乌蛇肉一味,归纳各家本草学论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

常见的皮肤病口诀记忆法

皮肤病口诀 (一) 病毒感染很常见,单疱带状痘疣软,单疱鼻孔口周围,带状疼痛最为先,丘疹水疱伴结痂,肋向三叉伴臀肩,水痘春秋儿童见,丘疹水疱结痂全,皮肤黏膜长发疹,疹前结痂有传染,阿法更昔万乃洛,口服静滴配中药,寻常扁平拓疣软,治疗方法多有验,推拔涂药兼拔除,激光电灼铁丝烙。(二) 真菌病不少见,手足体股甲传染,多汗潮湿菌繁殖,此病根除较困难,重症口服伊氟萘,坚持治疗是关键,手足泡洗点点醋,真菌喜碱就怕酸,外涂咪唑加无卡,体股无卡效堪垮。(三) 花斑癣夏出现,胸背部最多见 外涂无卡加咪唑,亦涂40大打(四) 念珠菌病种类多,炎热多汗易发作

皮肤皱折乳房下,还有阴道龟头炎, 女用打放栓剂,男用硼酸咪唑加, 另加中药兼外洗,缩短痛程应用它。 (五) 脓疱疱夏天长,儿童发病传染强, 暴露部位皮疹多,PP黄连马齿苋, 炉甘外涂加消炎,重者消炎全身添。 (六) 丹毒病起病急,全身症状不稀奇 腿面丹毒很常见,抓紧治疗不拖延 先用PC或红磺,硫苦鱼石马齿苋, 清热凉血加泻火,黄连解毒汤更浅, (七) 疥是一条龙,先从手口行,腰里緾两圈,大腿去扎营,先痒后痛,不抓不行,钻心入骨,流血淌脓。 (八) 时髦病钱先行,梅毒淋病湿疣生, 病人无奈又害怕,医生诊治呵护他, 梅毒下无痛苦,抓紧治疗把病除, 首选PC把针打,过敏再把四红加, 淋病非淋尿道炎,尿频流脓纸中垫 曲杯大观喹语酮,及时量足健康行,

尖锐湿疣只细辨,口腔肛门亦可患,铁丝电烙可祛掉,甲醛醋酸5氟脲。复发干扰卡介菌,健康比钱更重要。(九) 湿疹病都会看,就是复发不能免, 城乡居民发病高,类型多多鉴难辨,避免辛辣和海鲜,减少复发是根源,躯干四肢疹对称,手腿乳阴肛常见,治疗不外抗过敏,重症打激素加, 渗出冷刺涂糊剂,热水烫洗加重它。(十) 荨麻疹起风团,剧烈瘙痒手不闲, 聚起聚消无痕迹,消化道受累不希奇,累积喉头支气管,呼吸困难喘气蹩,副肾地米异丙嗪,茶碱静滴来解除,VC钙剂抗过敏,慢性再把多皮加。(十一) 同学们听我言,我把药疹来谈谈, 皮疹类型多又多,经验图谱来辨别,固定药疹常常见,麻猩荨多很普遍,药后身上起大疱,类似烫伤皮不牢,重型剥脱皮炎型,皮肤剥脱伴潮红,

治疗皮肤病药方

治疗湿疹的药方一、药物: 1、煮吃的中药:二花(三钱)荆介(三钱)连翘(三钱)防风(三钱)草支子(三钱)甘草(二钱)退虫(二钱)党参(三钱)子草(三钱)野菊(三钱)高粟壳(二钱)共11种,高粟壳又名米壳、或阴粟壳,或鸦片壳2、当茶喝的药:参须(三钱)(煮开后平时作茶饮用)3、洗患处的药:花胶(二两),少量的食盐,一同煮水,用药棉洗患处4、擦患处的药:雄黄(一两)、水煮过的鸡蛋黄四个、冰片(一钱)(将蛋黄、雄黄、冰片三样合成粉后,用毛笔擦患处)瘢痕疙瘩取三七粉适量,用食酷调成膏状,敷患处,每日2次,至愈为度.用药期间如过敏,暂停用药.有效率为89% 治疗寻常疣特效方雄黄50克放入100克酒精内,用棉签蘸酒精涂抹疣体一般10天左右即愈。此方我已应用多年,屡用屡效,在此献给大家。一个巧治扁平莸的方法有一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方子,用龙虎牌清凉油(在任何药店都有卖,红色圆盒子,很便宜的)抹在最开始出现的那个扁平莸上。我当天就去药店买了一盒回家开始

抹,大概两周以后,扁平莸开始脱皮,然后慢慢就平了,现在我眼皮上盒嘴角上的已经好了,那块最大的也摸着平了,只是还有一点印,我现在还继续用着清凉油。 治疗脚气效方亲身试验有效。我自己有脚气多年,什么方法都用了:达克宁、脚气膏、脚癣一次净等,还有一些偏方,都不行,实在是太顽固了,经介绍用白醋(最好是原液,只有1元一带,还比较经济)泡脚的偏方,由于也并不是太信,一周内用了三次,竟然好了!之后我推荐给几个人效果均很好。后面了解真菌适合生存于碱性环境,看来确实有科学依据,但是我了解有的人曾经用一般的食用醋泡脚效果却比较差,原因也不太清楚。注意在使用时更换袜子和鞋。不同的醋,有不同的度数,我想尽量选些高度的可能更好。供养大家一个治疗臭脚丫子的绝方!每天晚上用适量的干净柏树枝叶煮水(多煮会儿效果大),然后用这个水先熏脚,再烫脚(多烫会儿),最后用这水洗脚。(洗完脚后,顺便用这个水洗袜子,如果是白袜子就算了,否则就变色了。)每天如此,半个月后出奇效!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目录 1.拔罐法 (2) 2. 耳穴压豆 (5) 3. 穴位敷贴 (7) 4. 中药灌肠 (9) 5. 中药夕卜敷............................................ 1 2 6. 艾灸.................................................. 1 4 7. 雾化吸入.............................................. 1 7 8. 针灸疗法.............................................. 1 9 9. 熏洗.................................................. 2 3 10. 推拿 ................................................ 2 5 1 1.舌I」痧............................................. 2 8 1 2.换药................................................. 3 0

1. 拔罐法 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 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 (二)目的 1. 缓解急慢性疼痛 2.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 (三)适应症 1. 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 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 (四)禁忌症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 【表证】 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

浅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 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 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 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