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技术规范

30-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技术规范

30-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技术规范
30-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技术规范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技术规范

(试点版)

2020年6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说明 (1)

一、目的和意义 (1)

二、普查范围 (1)

三、普查对象 (1)

四、普查组织 (1)

五、调查时间 (2)

第二部分普查表式 (3)

一、历史一般自然灾害调查表及填表说明 (3)

附表1. 历史一般自然灾害调查数据表 (3)

附表2. 历史一般自然灾害事件调查表 (6)

二、术语和定义 (12)

第一部分总说明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查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基本情况,建立要素完整、内容详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历史灾害数据集,详细摸清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域,为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历史灾害信息支撑和保障。

二、普查范围

以灾害事件为调查统计对象,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基本统计单元,全面调查1978-2020年我国所有县级行政区每一次灾害事件的主要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信息、救灾工作信息、致灾因子信息等。

三、普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全国县级行政区内形成损失和产生社会影响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

四、普查组织

(一)数据采集与录入

省、市、县各级政府组织填写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相关表格,并对调查工作和调查成果负责。各级政府组织本地区各有关部门集中填报,按照逐级填报、层级汇聚的方式开展。部、省、市负责对下级填报数据进行质检、审核、汇总。各级政府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已建历史灾害数据库数据,进行历史灾害调查数据的收集,资料来源于地方志、救灾档案、政府档案以及重点行业部门(包括水利、气象、地震、自然资源、交通、工信、电力、卫健、教育、统计等)统计数据或有关档案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电子档案(2009年以后)。具体实施中,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历史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并负责其中基本信息、灾害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等信息;致灾因子由气象部门提供,并由县级填报,市级和省级不需要填写;其他行业部门特征指标由相应的交通(铁路)、工信、电力、卫健委、教育等部门提供。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收集数据,各级需如实填写调查表格相关内容,并对调查表数据进行

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审核,确认无误后提交调查表。数据采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般灾害事件数据采集与校核流程示意图

(二)数据校核

省、市对县级上报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审核,未通过审核的问题数据,由录入单位对其进行修改,并重新上报。

省、市、县级政府分别对本行政区域的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保证调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完整性:各级须对调查对象的完整性、范围完整性、指标完整性、时间完整性进行检查。

规范性:各级须重点检查录入错误和逻辑错误等规范性问题,包括指标间的匹配关系是否符合常识,填报数据是否合理;指标填报的数据类型是否规范。

真实性:调查成果须经过审核校验,重点与历史档案数据资料进行验核。

准确性:各级须对调查成果进行排重、查询、修正,重点进行重复统计的审核。

五、调查时间

一般灾害事件调查时段为1978—2020年。

第二部分普查表式一、历史一般自然灾害调查表及填表说明

附表1. 历史一般自然灾害调查数据表

3

4

5

附表2. 历史一般自然灾害事件调查表

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地(市、州、盟)__县(区、市、旗)

行政区划代码:□□_□□_□□

填报单位(盖章):

说明:1.统计范围:统计范围为辖区内1978-2020年一般自然灾害事件情况。

2.报送日期及方式:本表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行业部门组织

填报、汇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

管理厅(局)上报本表时应将分地市、分县报表一并上报。

3.主要指标说明:

(1)灾害种类:包括①干旱灾害②洪涝灾害③台风灾害④风雹灾害⑤低温冷冻灾害⑥雪灾⑦沙尘暴灾害⑧地震灾害⑨地质灾害⑩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

如果灾种为洪涝灾害、风雹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继续选择灾害亚灾种,亚灾种包括:

洪涝灾害:a.江河洪水b.山区洪水c.冰凌洪水d.融雪洪水e.城镇内涝。

风雹灾害:a.大风b.冰雹c.龙卷风d.雷电。

地质灾害:a.崩塌b.滑坡c.泥石流d.地面塌陷e.地裂缝f.地面沉降。

海洋灾害:a.风暴潮b.海浪灾害c.海冰灾害d.海啸。

森林草原火灾:a.森林火灾b.草原火灾。

(2)灾害发生时间:指因自然灾害导致影响或损失出现的日期和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和24小时标准计时方式填写。

(3)灾害结束时间:指灾害过程基本结束,且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再扩大的日期,采用公历年月日填写。

(4)台风编号: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告的台风编号填写,公历某年某号。按照气象部门提供的台风目录,由县级选择对应的信息填写,市级、省级进行审核。

(5)地震震级: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震级填写。按照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目录,由县级选择对应的信息填写,市级、省级进行审核。

(6)受灾乡镇名称: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名称。

(7)受灾乡镇数量: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数量。

(8)受淹乡镇名称:因江河洪水或降雨产生严重内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名称。

(9)受淹乡镇数量:因江河洪水或降雨产生严重内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数量。

(10)受灾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因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伤亡人口、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损或其他家庭财产损失的人口、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造成生产生活遭受损失或影响的人口等。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某受灾的乡(镇、街道),并已在该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包括户口在该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的人);已在某受灾的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该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在某受灾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自然灾害发生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非常住人口指自然灾害发生时在受灾地,但不属于常住人口的人。

(11)因灾死亡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灾救援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牺牲的工作人员,应一并统计在内。

(12)因灾失踪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灾救援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失踪的工作人员,应一并统计在内。

(13)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遭受自然灾害或可能遭受较大自然灾害,导致不能在现有住房中居住,需由政府进行安置并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因自然灾害导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含应急期间未经安全鉴定的其他损房)造成无房可住的人员;或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由危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区域,不能返回家中居住的人员;或处于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中,由高风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区域,不能返回家中居住的人员。通常情况下,在同一时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紧急避险转移人口、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不存在交集。

(14)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遭受自然灾害后,住房未受到严重破坏、不需要转移安置,但因灾造成当下吃穿用等发生困难,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主要包括以下6种情形:①因灾造成口粮、衣被和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毁坏、灭失或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活;②因灾造成交通中断导致人员滞留或被困,无法购买或加工口粮、饮用水、衣被等,造成生活必需用品短缺;③因灾造成在收作物(例如将要或正在收获并出售,且作为当前口粮或经济来源的粮食、蔬菜、瓜、果等作物,以及近海养殖水产等)严重受损,导致收入锐减,当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④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牲畜、家禽等因灾死亡,导致收入锐减使当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⑤因灾导致伤病需进行紧急救治;⑥因灾造成用水困难(人均用水量连续3天低于35升),需政府进行

救助(旱灾除外)。通常情况下,在同一时刻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与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不存在交集,既需紧急转移安置又需提供生活救助的只列入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统计。

(15)因灾死亡大牲畜: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牛、马、驴、骡、骆驼数量,不含其它畜类及鸡鸭等家禽。

(16)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属于因旱需救助人口其中一类。指本行政区域内因干旱灾害造成饮用水获取困难,需政府给予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日常饮水水源中断,且无其他替代水源,需通过政府集中送水或出资新增水源的;日常饮水水源中断,有替代水源,但因取水距离远、取水成本增加,现有能力无法承担需政府救助的;日常饮水水源未中断,但因灾造成供水受限,人均用水量连续15天低于35升,需政府予以救助的等。因气候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常年饮水困难的人口不统计在内。

(17)饮水困难大牲畜: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饮用水获取困难的牛、马、驴、骡、骆驼数量。

(18)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减产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同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剔除重复受灾的面积。如果同一地块不同季农作物分别受灾,在年报中应累计统计。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其中,粮食作物是稻谷、小麦、薯类、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总称;经济作物是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蚕茧、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总称;其他作物是蔬菜、青饲料、绿肥等作物的总称,以下同。

(19)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受灾面积中,因灾减产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同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剔除重复受灾的面积。如果同一地块不同季农作物分别受灾,在年报中应累计统计。

(20)倒塌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整体结构塌落,或承重构件多数倾倒或严重损坏,必须进行重建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

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其承重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位:①钢混结构:承重结构包括梁、板、柱;②砖混结构:竖向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柱,水平承重构件包括楼板、大梁、过梁、屋面板或木屋架;③砖木结构:竖向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柱,水平承重构件包括楼板、屋架(木结构);④其他结构:土木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土墙、木屋架;木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柱、梁、屋架;石砌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石砌墙体、屋盖。

(21)损坏房屋包括严重损坏房屋和一般损坏房屋。

严重损坏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部分倒塌,需采取排险措施、大修或局部拆除、无维修价值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

一般损坏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轻微裂缝,部分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需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继续使用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

(22)直接经济损失:指本行政区域内受灾体遭受自然灾害后,自身价值降低或丧失所造成的损失。包括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林牧渔业损失、工矿商贸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损失以及其他损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受灾体损毁前的实际价值与损毁率的乘积。救援救灾所发生的费用不计入直接经济损失。因自然灾害导致停产、停业等所造成的产值、营业额损失为间接经济损失,不计入直接经济损失。

(23)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指因自然灾害造成居民住宅用房和家庭财产受损情况。家庭财产损失是指因自然灾害造成居民住房及其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农机具、运输工具、牲畜等的直接经济损失。

(24)农林牧渔业损失: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25)工矿商贸企业损失:指因自然灾害造成采矿、制造、建筑、商业等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26)基础设施损失:指因自然灾害造成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公共设施的直接经济损失。

(27)公共服务经济损失: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造成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等的设施设备及办公用房等遭到损毁的直接经济损失。

(28)其他损失:未能包括在以上几方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9)本级启动响应时间:指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填写。

(30)本级启动响应级别:指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级别。应急响应根据响

应级别,按照I级、II级、III级、IV级形式填写。

(31)本级支出救灾资金: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支出的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数额之和。县级人民政府应急/民政部门填报本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实际支出情况;地(市)级、省级人民政府应急/民政部门填报下一级人民政府应急/民政部门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出之和。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包括应急生活补助资金、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过渡期生活救助资金、恢复重建补助资金、旱灾救助资金、应急救援补助资金。

(32)上级下拨救灾资金:指上级各级政府拨付的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数额之和。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包括应急生活补助资金、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过渡期生活救助资金、恢复重建补助资金、旱灾救助资金、应急救援补助资金。

(33)本级支出救灾物资折款:指本级政府拨付用于本地自然灾害救援、救助的物资折款数额。

(34)上级下拨救灾物资折款:指上级各级政府拨付的自然灾害救援、救助的物资折款数额之和。

(35)累计降雨量:一次灾害过程(事件)的累计降雨量。

(36)累计降雪量:一次灾害过程(事件)的累计降雪量。

(37)洪峰流量:指一次洪水流量过程中最大的瞬时流量,即洪水过程线上最高点流量。

填报本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河流的本次灾害过程中的最大洪峰流量。

4.逻辑关系:

(1)A02007≥A02009 (2)A02010≥A02011 (3)A02010≥A02012

(4)A02010≥A02013 (5)A02010≥A02014 (6)A02010≥A02016

(7)A02018≥A02019 (8)A02020≤A02021 (9)A02022≤A02023

(10)A02024=A02025+A02026+A02027+A02028+A02029+A02030

二、术语和定义

1.灾害事件:指连续一段时间内受某一致灾因素影响,在本行政区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县级灾害事件为单一事件,市级、省级和部级灾害事件可包含多个下级行政单元灾害事件。

2.灾害过程组织:指按照相近时间、相似灾种、相邻区域的原则,根据查阅的致灾要素(降雨、台风、地震)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将两个或以上下级行政单元上报的相似灾种或相同灾种灾情合并为一条灾情的过程。在创建本级灾害过程前需要对下级上报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后再进行本级编辑和上报。灾害事件过程组织分别由市级、省级和部级实施。多数灾害事件为单一事件,根据全国自然灾害管理系统上报灾情经验,约有20%灾害事件需要进行过程组织。

3.灾害种类术语解释

①干旱灾害:指一个地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和吃粮)造成损失和影响的灾害。

②洪涝灾害:指因降雨、融雪、冰凌、溃坝(堤)、风暴潮等造成的江河洪水、渍涝、山洪等,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包括江河洪水、山区洪水、冰凌洪水、融雪洪水、城镇内涝等亚灾种。

江河洪水:指因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增、水位急涨的洪水,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山区洪水: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洪水,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冰凌洪水:指由于冰凌阻塞形成冰塞或冰坝拦截上游来水,导致上游水位雍高,当冰塞溶解或冰坝崩溃时槽蓄水量迅速下泄形成洪水,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融雪洪水:指形成由冰融水和积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洪水,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城镇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镇排水能力致使城镇内产生积水,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③台风灾害: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④风雹灾害: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包括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亚灾种。

大风:指因冷锋、雷暴、飑线和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近地面层平均或瞬时风速达到一定速度或风力的风,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冰雹:指强烈对流云中降落的固态水,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龙卷风:指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导致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雷电:指强烈的对流性天气导致云中产生电荷并释放电能,击中人畜、建筑、设施等,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⑤低温冷冻灾害:指气温降低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绝收,或因低温雨雪造成结冰凝冻,致使电网、交通、通信等设施设备损坏或阻断,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灾害。

⑥雪灾:指因降雪形成大范围积雪,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以及因降大雪造成交通中断,毁坏通讯、输电等设施的灾害。

⑦沙尘暴灾害:指强风卷起大量沙尘导致地面能见度小于1公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⑧地震灾害: 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露、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⑨地质灾害: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亚灾种。

崩塌: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撞击,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自然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或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雹、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受自然作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地裂缝:指在一定自然地质环境下,由于自然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地面沉降:因自然因素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⑩海洋灾害: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在海上或海岸发生,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亚灾种。

风暴潮: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强烈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造成生命

财产损失的灾害。

海浪灾害:指由风引起的海面波动产生海浪作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通常有效波高达4米以上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海冰灾害: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和设施安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海啸:指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激起巨浪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森林草原火灾:指在森林、草原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或草原产生破坏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所导致的灾害。

森林火灾:指在森林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产生破坏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所导致的灾害。

草原火灾:指在草原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草原产生破坏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所导致的灾害。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海岸侵蚀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 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

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温州市、台州地区共损坏海塘46l公里,其中温州326公里,台州135公里;温州市标准海塘全长122.6公里,全毁27.23公里,严重损坏23.71公里,一般损坏8.59公里;一般海塘全长334.98公里,全毁139公里,严重损坏70.49公里,一般损坏57.42公里。台州地区标准海塘74.47公里,全毁 3.3l公里, 严重损坏10.53公里,一般损坏25.65公里;一般海塘全长139.1公里,全毁13.5公里,严重毁坏11.01公里,一般损坏70.61公里。宁波和舟山的一些海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宁波总长62公里,舟山7.7公里。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281个村庄、1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89个城镇进水,有228万人被海潮、洪水围困;全省由于海塘决口潮水倒灌面积74.77万亩,冲毁淹没对虾塘7.1万亩,倒塌房屋10万余间,损坏86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3421处,长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l座;损坏船只1757艘;停产企业66547家,公路中断298 条(次),供电中断828条(次);损坏输电线路468l公里,通讯线路2397公里;损失粮食8.7万吨,减产粮食67.4万吨;据统计,全省死亡121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 (2)福建省沿海遭受六次风暴潮袭击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中国农村目前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中国农村目前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及防御重点,就房屋建设的选址、房舍外部防雷装置的安装、太阳能、强弱电系统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防雷措施,并提出应着力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和雷电灾害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设农村雷击高发区域的避雷装置,解决雷电灾害频发的问题。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对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尚不强。如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措施不健全,势必会埋下较大的防雷隐患,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的防雷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做好新农村防雷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根据 2、农村雷电防御主要措施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复杂多样,要想实现全面、系统、完善的防雷措施,不仅资金需求大,而且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农村雷电存在的主要隐患、发生的主要规律、入侵的主要途径等,抓住重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作用大,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才能使防雷工作在农村得到普及、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措施。 选址应远离雷电高发区 雷击具有选择性,因此新农村建设选址前期最好请有防雷资质的单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使新农村的选址远离雷击高发区。从地形上看,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从地质上看,土壤电阻率低的地方,如特别潮湿的河床、沼泽、苇塘等,或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和岩石与土壤交界处等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山区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等都是雷击的高发区。远离雷电高发区是现代防雷技术中最先考虑的,也是非常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防雷的难度及成本,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雷电灾害的威胁,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农村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农村建筑物的典型结构一般有2种:一种为1层尖顶或平顶房;另一种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楼房。对于第1种房屋,由于其高度较低,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小,通常可不安装防雷装置;对于第2种类型的农村建筑物,凡采用水泥预制板结构的应做好接地处理,即用扁钢或圆钢将预制板中的所有钢筋全部焊接在一起,沿房屋墙角做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 m),与防雷装置做可靠连接,接地极可采用简易做法,但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0 ω。如果此类建筑物处于雷电多发区,应严格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的要求设计施工,以提高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电源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首先,应按照《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从源头上做好农村总低压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这是确保农村用电安全和防雷的关键。其次,做好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措施。由于农村电缆的进出线多为架空引入到户,这些线路暴露在户外,在雷电活动下极易产生感应雷电压。如果雷电感应电压沿电源线路传入室内,极易造成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有1/3雷电灾害是由进出线缆引起的。因此,对于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概况 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亿元;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0.06亿元;海冰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未发生海啸灾害。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 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 浪) 30 18 87.15 海 浪 50 143 1.16 海 冰 1 无 - 赤 潮 82 无 0.06 海 啸 0 无 无 合 计 163 161 88.37 1和图2。 图1 1989~2007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亿元)

图2 1989~2007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见表2)。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见表2)。 表2 2007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桃芝”(Toraji)、“帕布”(Pabuk)、“圣帕”(Sepat)、“韦帕”(Vipa)、

“范斯高(Francisco)”、“利奇马”(Lekima)、“罗莎”(Krosa)等7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沿海造成较重损失。 ●“桃芝”风暴潮 热带风暴“桃芝”(0703)于7月5日16时50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一带沿海登陆。受“桃芝”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59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验潮站,为9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0.98万,堤防损毁5.72公里,船只损毁16艘,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0.55亿元。北海市损坏海堤12处3.20公里、损坏小艇10艘,沉没4艘。钦州市损坏海堤28处0.60公里、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公顷,产品数量7 吨。防城港市损坏海堤12处1.80公里,缺口2处0.12公里、倒塌房屋20间,损坏船只2艘。 海南省受灾人口0.24万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 图3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码头受损船只和堤岸 ●“帕布”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帕布”(0707)于8月10日16时前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屯门沿海地区登陆后,又折向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8时30分在广东省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受“帕布”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2.98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112.17万人,4人死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潮水淹没农田40.58公顷,堤防损坏31处,堤防决口0.90公里。 ●“圣帕”风暴潮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风暴潮和海啸 3.巨浪:形成 ; 、 以及开敞的海岸 三.防灾与减灾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B.②C.③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5分)

《雷电灾害调查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广东省地方标准《雷电灾害调查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协作单位、分工等)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6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定立项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6〕982号)要求编制的,立项名称为《雷电灾害调查规程》。 (二)协作单位和分工情况 本标准起草单位由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共同承担,由广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0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敏辉、曾阳斌、陈易昕、周彦斌、安宁、徐海秋、邹毅、韦智嘉、范伟建、彭凯、邱波、殷启元、吴坚。 (1)黄敏辉、徐海秋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全面负责资源的调配、方案的审定及全面组织实施。 (2)曾阳斌、陈易昕、安宁、吴坚负责编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技术内容和标准文本,处理专家征求意见,报送送审稿。 (3)陈易昕、周彦斌、邹毅、韦智嘉、范伟建负责调研、资料收集并提供第4章、第5章、附录E的技术内容。 (4)曾阳斌、周彦斌、邱波、殷启元负责提供第6章、第7章、附录A、附录C、附录D的技术内容。 (5)曾阳斌、吴坚、安宁、彭凯负责提供第8章、第9章及附录B的技术内容。 二、立项的必要性,标准拟解决的问题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现代化信息事业的

日益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雷暴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雷电灾害给全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鉴定,可以通过雷电灾害事故实例,分析灾害共性因素,找准灾害防御切入点,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为政府指挥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是气象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需要按照广东实际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操作规程,使得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作为气象防雷社会服务体现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益性,服务广东社会人民的气象安全保障需求。 通过制定我省雷电灾害调查地方标准,规范调查、鉴定的操作规程,整合应急处置、事故调查、鉴定基本业务、操作流程,管理权限、资料收集、处理以及根据事故开展区域雷电防御指引、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系统地建设雷电灾害调查的整套应急处置公共服务机制体制,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增强时效性和准确率,并结合推动区域灾前发布预警、灾中动态监测、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和安全气象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框架和内容的确定)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遵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及其规范,并结合广东省地方标准的特点来编制。 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雷电电灾害等级、基本要求、调查流程、调查内容、资料归档等8章内容,附录A~附录G7个附录。 (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流程、现场调查、气象资料分析、灾害分析和判定、调查报告、资料移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的调查和判定。 (二)关于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对“雷电灾害”、“雷电灾害调查”、“雷击点”、“雷电定位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内部雷电防护装置”和“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 [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 [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及意义 ——海洋灾害及其防治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我国是一个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大国,且我国边缘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也不能避免许多灾害的发生。比如前些年的南方雪灾,南方高温,四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频发,我国沿海地区也不断遭到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等等海洋灾害。现在国家对海洋灾害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国内外对海洋的各项灾害研究也不断深入,中国海大学海洋灾害防治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各所高校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等等。 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蚀、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1.风暴潮 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如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200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了10次台风风暴潮,8次温带风暴潮,3次罕见天文大潮,受灾人口1614.2万,死亡失踪人口49人,直接经济损失52.15亿。其中“云娜”、“艾利”、“蒲公英”、“海马”的台风风暴潮在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高磷高氮的水体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颜色改变的生态异常现象。 2006年我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起止时间地点 面积(平方公里) 5月3~8日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1000

2014年广东雷电灾害实例汇编

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汇编 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编印 二○一五年二月

目录 前言 (1) 广州市 (4) 深圳市 (10) 珠海市 (11) 汕头市 (13) 佛山市 (15) 韶关市 (21) 湛江市 (26) 肇庆市 (30) 江门市 (33) 茂名市 (37) 惠州市 (39) 梅州市 (42) 汕尾市 (52) 河源市 (53) 阳江市 (56) 清远市 (57) 东莞市 (62) 中山市 (71) 潮州市 (72) 揭阳市 (74) 云浮市 (76)

前言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气象防雷主管部门认真履行防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全省气象灾害防御暨防雷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执法检查,加强防雷安全科普宣传,全省防雷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去年全年相比,因雷击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减少26%,经济财产损失减少408万元。 目前,我省防雷减灾工作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防雷减灾工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广东自然条件复杂,雷暴日多,是世界上雷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雷灾调查统计,2014年全省因雷击造成的灾害实例640起,其中农村雷灾事故70起;雷击引发火灾爆炸事故2宗,建(构)筑受损44起,办公电子电器设备受损491起,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45起,各种电子电器设备雷击损坏3906件,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0.52亿元。另一方面,我省仍然存在较多的防雷安全生产隐患。部分单位和个人防雷安全意识淡薄,对雷电灾害的危险性和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

建设、轻安全的思想,没有严格落实防雷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大量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系统因忽视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导致雷灾事故频发;较多农村私人住宅没有防雷装置,导致雷灾事故多发;部分群众雷电灾害防护意识依然十分薄弱,人身伤亡事故较重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是目前我省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灾害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和创新防雷社会管理,依法依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全省各级气象防雷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我中心汇总形成了《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汇编》,希望该手册的印制能够有助于更好地总结防雷减灾的经验和方法,科学防雷,趋利避害,同时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时掌握雷电灾情和科学制定应对防御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 2015年2月

海洋知识竞赛选择题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 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 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 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 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 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

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 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 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 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 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 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 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 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 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

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 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 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D 大于100吨 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07-01-26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07年1月北京 目录 ·1. 概况 ·2.风暴潮灾害 ·3.海浪灾害 ·4. 海冰灾害 ·5. 赤潮灾害 ·6. 海啸灾害 1.概况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1. 概况

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327人,为2006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海啸事件未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表1 2006年主要灾害性海洋过程损失统计 自1989年以来,历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见图1和图2。

图1 1989~2006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

图2 1989~2006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4次造成灾害。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灾害时间集中(7、8月),受灾地段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灾害损失严重(见表2)。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1次造成灾害。 表2 2006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年)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 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34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年) 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雷安全设备管理的法规政策,按规定程序投入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测、维护、保养,保证安全可靠 二、对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一时难予治理的,要采取防范监护措施,同时要积极防止新的隐患形成。 三、防雷使用和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上级安委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气象部门备案。 四、防雷使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组织抢救,按规定立即向上级安委会和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气象部门报告,不拖延

隐瞒,不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私自处理。 五、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或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雷电灾害调查报告

XX镇雷击事件调查报告 2012年9月13日,XX镇政府办公大楼出现雷电灾害。我局接到报告后,于9月14日派出技术人员,到达现场进行调查。 一、现场调查情况 据反映,9月13日下午出现雷雨天气,约15时10分,一声响雷后,发现办公楼大量用电设备被雷击打坏,包括Moden、路由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各一台,电源开关一处,电视机数台。顶层一宿舍天花板混凝土剥落。无人身伤害事故。 现场可见到,顶层宿舍正对楼顶避雷高针底部的天花板,出现一个约20cm×20cm的大洞,裸露出楼板钢筋。该办公楼天面安装有两支避雷高针作防直击雷设施,避雷针接地电阻 6.8欧姆。电源线路未见安装电源避雷器。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共用线槽敷设。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天花板混凝土剥落,是因为底座固定避雷针的钢筋与楼面钢筋没有良好的电气连接,直击雷在该避雷针接闪时,强大的雷电流流经避雷针底座钢筋,底座钢筋和板筋间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高温高压,炸烂该处的混凝土,致使该处出现孔洞。 2、电脑等电器设备被雷击打坏,是因为发生雷电接闪时,闪电电磁效应在导线上感生高电压。其高电压远远超过电器设备的耐压能力,将电器打坏。

三、整改措施 1、将楼顶避雷针改为避雷带,可减少雷电在该处接闪的概率。同时,避雷带多点接地,可分散每根引下线的雷电流,降低雷击对建筑物的危害。 2、在电源线路进入建筑物处,安装第一级电源避雷器,在各楼层安装第二级电源避雷器,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前端安装第三级电源避雷器。信号线进出建筑物处安装信号避雷器,可有效减少雷电流对电器设备的冲击。 3、将强电线路和弱电线路分开布线,分别用金属槽进行屏蔽,金属槽良好接地,减少闪电电磁效应在导体线路上感生的高电压。 4、形成良好的防雷安全意识和习惯。家用电气设备没有使用时,要及时拔下电源插头和信号插头。在雷电临近时,停止使用非必须使用的办公设备,及时拔下电源插头和信号插头,切断办公设备与外界的导线连接。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