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第十一

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第十一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 《风湿病的症状》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风湿性疾病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风湿病的症状丶诊断和治疗方法。风湿是指以肌肉丶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为免疫系统疾病,病程长丶难根治。 风湿病包含:滑囊炎丶强直性脊柱炎丶粘附性肩囊炎丶骨性关节炎丶银屑病丶风湿热丶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病丶红斑狼疮丶巨细胞性动脉炎丶多发性肌炎丶腱鞘炎丶纤维肌痛丶炎性肠病关节炎丶风湿性心脏病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在治疗方法上,该书囊括目前的中西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例如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丶免疫抑制剂之外,亦介绍中医的辨证论治丶传统艾灸丶功能锻炼和康复,也教导病人如何调整日常的饮食起居。 (一)疼痛: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疼痛是否来自关节病变。必须分清局部病变引起的疼痛与系统性病变引起的广泛性疼痛的区别。 (二)僵硬:晨僵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而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1]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

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于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五)乏力: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丧失。由于乏力常与其他症状一起出现,例如,疼痛、晨僵、疲劳等,因此患者有时会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无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动作时,患者才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乏力的症状。乏力是否对称、是中轴性还是外周性分布,对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用。 (六)疲劳:疲劳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疲劳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会出现,如RA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 风湿是由于人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蚀,在关节里产生一种叫“神经毒素”的有害物质。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导读: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调理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

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学习时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养生方法。 附:子午流注简表

风湿病市场

风湿病市场:直销生活服务营销(一) 作者:佚名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07-11-6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在OTC药品操作的今天,广告营销和会务营销是两个营销的主流,众多的企业拼杀在此,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告价格居高不下,而效果越来越差;会务营销的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信任确江河日下,尤其是一些企业夸大的宣传和掠夺性的小型活动对消费者的信任打击最大,风湿病市场也同样如此,并且由于风湿病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和地域的特点,受的影响更大,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成为了我们营销人研究的重点。 柳暗花明――跨行业的启示 在家电行业现在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好多人认为海尔的产品质量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其产品销售一直很好,究其原因是服务成了海尔电器最好的营销模式,那么能不能把海尔的服务营销模式合理的嫁接到我们现在操作的风湿类产品身上呢?这个时候一个启示的消息又传来,在四川市场每个月接近10万的广告投入,产出也不过式10万左右,而这其中的一部分销量来源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三个学医的员工组成的一个服务小组竟然一个月作出了2万多元的销量,仔细一了解原来他们几个都是学中医的,都懂一点推拿和按摩技术,在对消费者进行服务回访的时候,利用自己的优势给消费者推拿按摩,结果返购率很高,在80%左右。同时由于我们风湿病产品有其独特的特点:起效慢但是比较持久,是纯中药制剂。

而大部分的风湿病患者又极其希望吃完后能迅速的起效,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服务能解决这个症结并且作为主流的营销的模式来攻占市场呢,这两个疑问和答案同时提上了日程。 其实服务营销在医药保健品市场早就存在,但是大都把其定位在一个辅助的营销手段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果把它由幕后和辅助推向前台和主流呢,能否取得骑兵的效果,我们开始了大胆的调研和尝试,其中包含对服务营销产生的环境和历史演变的研究和试点市场的启动。 药品直销服务营销的前提――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员工队伍 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是每个营销代表从事此项工作的前提,这个医学知识包括:每个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一切、公司给他营销知识的培训、产品知识的培训、风湿病的病理培训和理疗技能的培训,还有沟通技巧和交流水平的培训。 直效服务营销形式的是一对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形成1:40或1:50。一天服务6-7个患者,每周服务40-50名。无论服务多少个患者,产生多少销量,都是通过一对一沟通而得来的,每份业绩都是这样得来的,所以又可以说是“一对一服务营销”。 直效服务营销的社会背景 (一)直效服务营销的大气候 从大的方面来讲,OTC市场营销初建于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蓬勃于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蜂王浆、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 3.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 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5.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6.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7.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6.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7.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 9.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十三)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五) 2.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 3.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十) 4.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5.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古文版纲要

古典中医《六病脏腑心法秘诀》 通真子著【此乃教材提纲】详见经方临床与实践群 376471553 六病脏腑心法,破解中医之密,临床辩证之要,疗疾万病之本 前言 继承与发展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融合古今中医精髓,揭秘六病本源,独创“六病脏腑论”与《伤寒杂病论》珠联璧合,解决辩证论治之根本,临证迷茫之慧眼,辩证易明,用药精准,以临床应用为重点,以培养高级临床中医师为宗旨。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是在古代中医理论指导下独创的一套适合临床中医师的实用中医诊断治疗学,具有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辨证思路,是以舌诊、脉象、症状为重点,以六病脏腑辩证为根本,以症候为用药准则的一套完整的、易用的临床治疗学说。尤其对于疑难病,更加易于精准辨证和用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六病脏腑 六脏者,心、肝、脾、肺、肾、心包是也;六腑者,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是也,故称六脏六腑。脏腑内外之关联,证显之病机,规律之范围,为六病脏腑辩证之要也。太阳病,表及膀胱与小肠言也,少阳病,胆及三焦之证也,阳明病,胃及大肠所归也,少阴病,心与肾之主也,太阴病,肺脾所包也,厥阴病心包与肝也。 太阳病,以表证为主,言表之热,肿,体表之疾。 少阳病,以郁证为主,证见于上,头痛,口苦,咽干,目眩诸证。 阳明病,以痰证为主,证见于中,胃家之邪,躁狂,热咳,胸闷,腹胀痛诸证。 少阴病,以湿寒症阴虚为主,证见于中偏下,腹泻,妇人诸疾,小便不利,小腹痛疼,耳鸣诸疾。 太阴病,虚寒为主,证见于下偏上,腹满,下利,食不下,腰腿酸软,乏力,诸疾。 厥阴病,寒瘀为主,证见于下,便秘,逆冷,畏寒,寒热错杂之证。 至于伤寒感传,太阳、少阳、阳明之热,另有论述。 舌象要旨 自内经至伤寒论,皆有舌诊之论述,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乃最早之舌诊专著。陈楠序曰:敖氏抱独见之明,著《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曹炳章《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以舌脉诊六病,归而为诸病之源,俱万病之法规,脏腑之准绳,用药之尺度,处方之准则,愈病之根本。 舌之色,以查人体之气、血、寒、热、阴、阳、盛、衰;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察五脏之寒、热、虚、实、痰、湿、瘀、郁。 六经即明,观舌之变,当知有表里之寒热,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热血瘀,湿,痰,郁之分。诸证或互见,或轻重之别,临证当详辨。 下焦痰湿重,下肢及腹常有疾也;中焦湿重,则脾胃多病也。上焦痰湿重,则头有不适也。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其入脏者死。”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认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黄连三两黄芩四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黄芩三两地黄四两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 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 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热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2、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4、辨别虚实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 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兼症: 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 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兼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1舌脉: 舌红,苔xx,脉滑数 尪痹 主症: 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 xx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 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病人腰以下肿用利小便法治疗,体现了《内经》中的何种治则() A.开鬼门 B.洁净府 C.去菀陈莝 D.上病下取 E.治病求本 2.防已黄芪汤可治水气病,其证型为() A.风水挟热 B.皮水挟热 C.风水表虚 D.皮水郁表 E.皮水阳郁 3.先月经闭止,后出现水肿,此属下列何病() A.气分病 B.血分病 C.水分病 D.月经病 E.水气病 4.治水气病,防己茯苓汤的作用是() A.固表疏风,利水除湿 B.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C.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D.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E.清化湿热,渗利小便 5.发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汗出色黄,其脉沉迟者,为() A.风水 B.黄汗 C.正水 D.石水 E.皮水 6.证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 A.皮水 B.正水 C.风水 D.石水 E.黄汗 7.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防己黄芪汤 D.防己茯苓汤 E.越婢加半夏汤 8.黄某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如盘大已十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及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予枳术汤治疗后病瘥,服枳术汤后,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征是() A.矢气频作 B.大便通 C.小便利 D.腹中软 E.如虫行皮中 9.李某,男,6岁。全身浮肿已有10天,先自足跗部开始,面目及全身逐渐浮肿,腹皮膨胀如鼓,四肢水气聂聂动,色明亮,皮光滑,按之凹陷,阴囊肿大如柑,水液淋漓渗出,溲短气喘脉浮弱。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小青龙汤 C.十枣汤 D.防己茯苓汤 E.半夏麻黄丸 10.周某,女,48岁,务农,1979年6月出诊。去年深秋,劳动结束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无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黄色,腰部经常窜痛,烦躁,下午低热,小便不利。检查肝脾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黄疸指数4,脉沉紧,舌苔薄白。治宜() A.防己黄芪汤 B.半夏麻黄汤 C.芪芍桂酒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茵陈五苓散(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血分 B.气分 C.水气 D.水分 E.崩漏 1.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2.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水气 B.水分 C.血分 D.气分 E.消渴 3.先停经,后病水属于何证() 4.先病水,后停经属于何证()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肾气丸 D.栝楼瞿麦丸 E.百合滑石散 5.“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用() 6.“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治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具有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有()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篇所论,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发黄(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劳发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本篇分为:谷疸、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元代的罗天益《卫生宝鉴》把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大类。 二、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湿热发黄病机:湿热蕴脾,溢于血分 风邪化热与湿互结,郁闭于脾,湿热陷入血分。发为黄疸。 主症:全身发黄,四肢重滞不舒。 应用: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去。 (二)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 腹满,舌(身)痿黄,燥(躁)不得睡,属黄家。(10) 湿热发黄:(1)渴欲饮水,不喜热饮,或饮水不多;(2)腹满,硬、胀、拒按;(3)小便不利;(4)大便多燥结;(5)脉弦数有力或沉弦;(6)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寒湿发黄:(1)喜热饮,或者不渴;(2)腹满,软,喜按;(3)小便难;(4)大便多溏;(5)脉沉迟;(6)舌萎黄(身萎黄),色如烟薰、晦暗。 (三)分类及其主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谷疸: 病因病机:食谷不节,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食谷即眩(食难用饱),胃脘痞闷,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女劳疸: 病因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腹水。 酒疸: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三、证治 (一)谷疸 1.湿热俱盛证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病机:湿热蕴蒸脾胃,湿热并重。 主症: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一、从肝论治 《内经》云 :" 诸筋者 , 皆属于节 "," 膝为筋之府 "," 肝主筋 " 。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 , 肢、 体、 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的功能失于疏泄 , 一则肝血不足 , 筋失所养 , 则关节运动不利 ; 二则肝气郁滞 , 气滞则水滞 , 水湿停于关节 , 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如 " 鹤膝风 ", 为肝失疏泄 , 气血运行不畅 , 水湿停滞所致。治疗当从肝论辨 , 方选四逆香佛之花汤。 药用柴胡 1Og, 白巧 10g, 甘草饨 , 中只壳 1 饨 , 香橡 1 饨 , 佛手 10g, 玫瑰花 10g, 代代花 10g, 黄苓饨 , 丝瓜络 10g 。此法疏肝理气解郁 , 使气行则血行 , 气行则水行。又如 " 风湿性关 节炎 "之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 , 具有疏肝养血之功 , 使肝血充盈 , 筋得所养 , 关节 病 , 变自愈。 二、从肾论治 《内经》云 :" 肾主骨 "," 骨者 , 髓之府 "," 肾主身之骨髓 " 。骨指人体的骨悟 , 是 λ 体运动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 , 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 肾藏精 , 精 生髓 , 髓又能养骨 , 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 " 的说法。如肾精亏虚 , 骨髓空虚 , 则骨略软弱 无力 , 骨质脆弱 , 出现骨质常 , 失疏松 , 脊柱强直 , 韧带骨化 , 两慨瞎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 又肾阳为一身之阳 , 主温照 , 肾阳一虚 , 虚寒内生 , 外邪容易侵犯人体。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 , 久病人肾。 因此 , 这类疾病应当从肾论治。 如 " 强直性脊柱炎 ", 中医称 " 骨痹 " 、" 肾痹 ", 与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风水2.皮水3.正水4.石水5.黄汗6.颈脉7.周痹 8.血分9.水分10.气分11.泄风12.痂癞13.风强 14.气强15.聂聂动16.心水17.肺水18.肝水19.脾水 20.肾水 二、填空 1.师曰:病有水,有水,有水,有石水,有黄汗。 2.风水,其脉,外证。 3.皮水,其脉,外证,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4.正水其脉,外证。 5.石水其脉,外证。 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腰以上肿, 乃愈。 7.风水,,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者,

主之。 9.厥而皮水者,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身体肿重,者,死。1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主之。 12.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有水,可。13.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名曰血分。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散。 1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浮者为,无水虚胀者,为。 16.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脉浮者宜。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汗沾衣,,。 三、单项选择题 1.风水的病机为() A.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B.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C.脾阳不足,水湿泛滥D.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E.水湿犯表,郁而化热 2.风水病,其肿势特点() A.由上而下B.由下而上C.由表及里D.由

里及表E.一身悉肿 3.皮水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E.脾虚气滞 4.正水的病机应是() A.脾阳不足,水湿泛滥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水湿郁表化热 5.石水症见腹满不喘,脉自沉的机理是()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6.症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7.症见一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浮或沉,此为() A.风水B.皮水C.正水D.石水E.黄汗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一、肝脏脉病虚实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主表。肝为脏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禁当风。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关部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旺。 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 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 虽病当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 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不死。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病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二、心脏脉病虚实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 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腑主表。心为脏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膊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心气

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已。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于日愈于戊己。 戊己不已。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 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夏心火旺。其脉浮洪大而散。 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 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 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后倨。 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三、脾脏脉病虚实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善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 起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部右手关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概述 本篇重点讨论五脏病中的肝着、脾约、肾著三种疾病。 肝着:“着”即附着,肝着是指胸中气机郁滞而形成的病变。 脾约:“约”为约束。脾约是由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布而出现的大便难,小便短数等症的病变。 肾著:“著”同肝之“着”意。肾著则由寒湿之邪痹着腰部而形成的病变。 二、五脏病证举例 (一)肝着证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1) 病机:肝失疏泄,气血郁滞。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不舒,甚则疼痛,常欲蹈其胸上,但欲饮热。 治则: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药:旋覆花汤 旋覆花:行气通络; 葱白:通阳散结; 新绛:活血化瘀。 (二)脾约证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病机:胃热气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 趺阳脉浮—胃热气盛强则津液伤 趺阳脉涩—脾阴不足弱者津不布 临床表现:小便短数,大便则坚。 治则:清热缓脾,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麻仁、杏仁——缓脾润燥 芍药——酸敛津液 枳、厚、黄——泄热导滞 临床应用: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胃肠燥热者。 (三)肾着证治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病机:寒湿痹着,阳气不行。 临床表现: 腰部冷痛沉重:寒湿痹着。

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病未及肾本脏。 治法:补土制水,散寒祛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干姜、甘草:温中散寒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 临床应用: 本方又名肾着汤,不在温肾,而在去在经之寒湿。 临床广泛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 戴天木湖北中医药大学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但正气不足起决定作用。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 ●《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具有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 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内经》称之为痹证、痹病,而以“风湿”命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金匮》立《痉湿暍病》篇(第二篇)及《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专论风湿病,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辨治风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因病机 外因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包括触冒风冷、雾湿、居处潮湿、坐卧湿地、露天就寝、涉水淋雨等。如原文所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内因内因包括脾肾阳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胃有湿热等。如原文以脉论病因:“脉沉而细者”;“脉浮虚而涩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盛人脉涩小”;“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论饮食不节,内伤肝肾,如“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外邪密切相关,但内因正气不足是起决定作用的,故第一篇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 治疗*** 微汗祛邪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仲景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然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 利尿除湿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如原文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 眼之能够视万物,察颜色,均赖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明确指出了眼与脏腑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之寒、热、虚、实皆可导致眼部多种有形或无形的病态反应:“心冷目昏气闷,肝冷时时泪零,脾冷隐涩难开,肺冷时昏光晕。”又如“心热血灌瞳人,肝热胬肉扳睛,脾热时时刺痛。”“大眦赤者则心实,小眦赤者则心虚。”在临床中,一轮之病往往并不是由一脏一腑的病变而引起的,如“倒睫拳毛由肺与脾而相博,风热有余,睑皮宽解,痰与气而相搏。”倒睫拳毛应属于胞睑肉轮之病,但实际病因不单与脾不运湿,气结痰凝有关,而且还与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风热外袭、腠理不密有关。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明确眼与脏腑的关系。 一、眼与肝胆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与目,藏精于肝”。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所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色矣”。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5.眼与胆的关系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十分重要。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更明白地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二、眼与心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 【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一) 【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二) 【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十四)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十六) 【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十七) 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 【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

素问五脏别论

《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一》 [篇名解释]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在此以“五脏”概称脏腑。别,区别、分别。由于本篇专以“藏、”、“泻”论脏腑,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五脏生成篇》等(这些篇章多是分别论述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其内外联系)均有不同,因此别立一篇而名曰“五藏别论”。 [篇章大意] 一、讨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与区别。 二、论述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 三、阐述诊治疾病的注意事项。 [篇章结构] 第一节讨论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 第二节论述气口(寸口)脉诊察疾病的原理(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释译图析] 第一节讨论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 一、奇恒之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 二、传化之腑(六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 三、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 一、奇恒之腑的命名及其功能特点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⑴,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⑵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⑶,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⑷。 [注解释义]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⑴,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⑵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⑴方士:王冰:“明悟方术之士”。这里指掌握方术即医理的医生。 ⑵敢:自言冒昧之意。 黄帝问道:我听说医生们,他们对脏与腑的解释不同,如有的把脑和髓称为脏,有的把肠和胃称为脏,有的还认为这些都应该称为腑。假使有人冒昧地提出与他们相反的意见来质问,他们又都是各执己见、自以为是。不知其中的道理,究竟哪种说法对呢?希望听您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⑶,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⑷。 ⑶女子胞:亦称胞宫,即子宫。 ⑷奇恒之府:张介宾:“奇,异也。恒,常也。”由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器官在功能上主藏阴精、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在形态上均属空腔、管腔器官,与六腑相似,即异于常脏常腑。因此称之为“奇恒之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