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

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

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

条件如下: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

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

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国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3、在我市八大支柱行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4、在我市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一定影响力或突出贡献的人员。

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条件是: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

或创造性科技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四、选拔程序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选拔工作每年1次,每次选拔科技创新团队3-5个、科技领军人才15-20人、科技领军后备人才50人。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工作包括社会公告、单位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推荐等程序,科技领军后备人才采取各行业协会和企业推荐的方式产生。

五、培养措施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后备人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培养:

(一)研修深造。每年选送行业或学科领军人才、后备人才分别到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研修深造,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活动。

(二)交流学习。每年开展1-2期培训交流活动,集中组织科技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搭建科技人才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和搭建科技人才与政府领导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同时,鼓励各行业协会举办行业交流会,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

(三)项目带动。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或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需要,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其创新能力和领军能力。

(四)团队建设。每年培育3-5个科技创新团队,在人员

配备、设备配备、经费使用等方面充分尊重科技领军人才的自主权,对团队建设所需要的经费,给予适当的资助,并在申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人才聘用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组织领导与实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东莞市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工作由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设东莞市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主要职能是联合各有关成员单位,按相关培养任务分工具体负责,加强指导和协调各项培养工作。

(二)落实经费,严格管理。市财政从2009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助科技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的研修深造、培训活动以及对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市八大支柱行业举办的行业交流会、领军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制定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经费的年度预算方案,加强经费管理,保证经费严格按项目投放。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我市人才政策、人才强市战略及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宣传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七、管理考核

(一)目标管理。在培养期内,科技创新团队或科技领军人才所在单位应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明确总体工作目

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3至5年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措施;同时,要明确培养工作的分管领导,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培养工作的联络、协调和管理。科技创新团队或科技领军人才要与其所在单位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并报工作办公室。科技创新团队或科技领军人才所在单位与工作办公室签订培养合同书,作为计划目标管理中资金拨付、监督考核等工作的依据。

(二)动态管理。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跟踪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数据库,录入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基本情况。科技创新团队或科技领军人才每年应以书面形式向工作办公室和所在单位报告一次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情况。

(三)监督考核。要对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实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科技领军人才的职业道德、工作进展、科研业绩、团队建设、经费使用与投入、科研平台建设、单位配套服务等情况。对考核为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或领军人才,按照《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授予市长奖、科技进步奖,并颁发奖金。培养期届满,由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对科技创新团队或领军人才的培养总体效果、科技领军能力、社会影响力、经济贡献力等方面做出考核评价。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如何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以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自主创新成为共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选拔、培养方式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在XX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们就如何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热切期盼。他们说,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建设起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去除束缚创新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指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我国的总体科技战略思想,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明显。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成果后面,必然有一批伟大的人才。“科学创新人才有科学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不能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混同。我

们在工作中发现,创新型人才可能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能够出很多成果的科学家,活动能力不是很强,但一定是那种比较踏实、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八十多岁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孩子们的“纸上应对工夫”,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对他们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对现象本身的“多元性”考虑得不够,对他们的品德修养重视不够。“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就是将来的科研人员。引进人才当然是个办法,但更多的人才还是靠我们自己培养,因此,要想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现有的方法需要改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说,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很多单位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不少学生刚读研究生,就一心琢磨着发表文章。“可是依据我的经验,一些影响较大的文章,都是在博士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有一个学生,一上研究生就急着写文章。我劝他慢慢来。他有篇文章写了七稿我都没让他通过。直到写到第八稿时,才拿到美国的一家刊物上发表,影响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应当大胆地把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删除’,给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 XX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甘子钊院士说:“整个社会提倡竞争当然是正确的,但不能强调过分的、盲目的竞争。现在的年轻人容易着急,一着急就容易想‘同龄人已经怎么怎么了,

关于印发《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1类

关于印发《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1类 人才遴选办法》的通知 (莆委人才[2014]2号) 各县区委(工委)、人民政府(管委会),中央、省直在莆单位,市直各单位: 《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1类人才遴选办法》已经中共莆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莆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4年5月9日

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1类人才遴选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3—2017年)》(闽委办发〔2013〕3号)和《莆田市“借智登高”聚集高端人才计划(2013—2017年)》(莆委办发〔2013〕2号)要求,结合我市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中,遴选通报一批各行业各领域中长期在一线工作、有突出贡献、有创新成果、有同行业较高声望、能够代表全市乃至全省某一领域一流水平的优秀人才和具有领军才能的高层次人才,激励和引导全社会各行各业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1类人才(以下简称“市级各类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服务“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目标;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突出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体现宏观管理和精细服务结合。同时注重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的结合、个人创新与团队建设的结合。 第四条市级各类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选拔一次。 第二章选拔范围、对象和条件 第五条市级各类人才选拔范围与对象: (一)在莆田市工作、服务(含引进)的市内外人才、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海外留学人员;

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实践汇总

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实践 摘要: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应当成为当今科研院所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油田技术研发和院所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采取正确的方法,制定科学的措施,是培养的关键。文章站在实践和探索的角度,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关键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在当前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形势下,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要求和发展必需。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力量的强弱决定着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的程度,影响着油田勘257091探开发的进度和科技兴油战略的实施力度。钻井工艺研究院作为一个主要从事石油钻井、石油机械、石油滩海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技术服务的科研单位,在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进行了多年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促进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科研院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钻井工艺研究院创建于1973年,为胜利油田骨干科研单位,中石化重点研究院,主要承担中石化上游科技创新项目,担负油田钻井技术研发重任。建院30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和管理局科技项目600多项,取得局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407项,其中国家发明、技术进步奖2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8项,拥有国家专利152项;"十五"期间,先后承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18项,占油田承担国家项目的75%,中石化集团公司级32项;获奖科技成果122项,占建院以来成果总量的30%,其中国家级2项、集团公司级18项;获得授权专利72项,占建院以来专利总量的50%。多个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一批研究成果在生产中作用显著,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其数量之多、级别之高、获奖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承担局级以上课题80多项,已有10多项取得重大突破。多年来,钻井工艺研究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育、管理、使用、激励等,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待遇上从优、工作环境上改善,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特别是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保证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服务于生产一线、能够切实解决生产难题的十大技术优势、六大配套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钻井科技中心、钻井信息中心和钻井人才中心,培育打造了过硬的自有技术品牌,有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胜利油田"油气当量重上三千万"的奋斗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广辟引才渠道,多方招揽人才,在"引"上下功夫。为了改善人才结构,满足科研生产的需要,缓解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广开招聘人才渠道,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建设人才高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紧缺专业的状况,我院与石油大学(华东)、济南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了"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协议,不但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了条件,也为研究生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了便利。我院还与石油大学先后举办了两个研究生班,并与石油工程学院签订了"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助学金"协议书,通过资助品学兼优、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团队建设》试题及答案 2013.1整理 一、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 1.培养创新团队文化,首先要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2.为了保障有效沟通,对于失言后的处理,不应包括(想办法掩饰问题)。 3.提倡雁阵文化的团队,是(是团结友好,凝聚力强的团队)。 4.以下哪项不属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策略(强调激烈竞争,形成高效合作)。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团队沟通的内容(设立合理的目标)。 6.(团队精神)是保证团队三个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的态度条件。 7.一个组织,无论制定了多么美好的战略,如果缺乏(组织执行力),都会变成美丽的泡沫。 8.联想总裁柳传志,将执行力定义为(选拔合适的人,让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的能力)。 9.建立完善的沟通程序,应注意(对计划进行有效监督、评价沟通方式、现场协调、制定和执行沟通计划)。 10.渐进性决策模式,就是(稳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用渐进分析代替周全分析)。 11.团队文化的要素包括(民主、信息、平等、知识)。 12.掌握沟通要领时,要注意做到(沟通时,要平心静气;言语沟通中,不要随意插话;沟通中,要学会变通;学会适时赞美)。13.提升创新团队领导

力,体现在平衡关系方面时,主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对下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部门利益处理、对上级关系处理)。 14.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强化组织执行力的秘诀(组织文化先进、运行机制高效、人员配置科学)。 15.团队合作的主要作用包括(有利于个人行为规范和决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工作创新;有利于促成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16.团队成长阶段目标的实现形式有(发展团队规范、发展团队信任气氛、发展团队工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7.虚拟团队与传统的组织形式相比较的优势有(信息优势、效率优势、竞争优势、人才优势)。 18.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19.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20.小赵在团队中总是能够创新,时常产生各种新的想法,他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是(谋士)。 21.跟进是执行的核心所在,跟进有哪些主要功能(确保执行人员及时得到指令,采取相应行动;确保人们执行自己的预定任务;情况有变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进展)。 22.以下领导者的个性中,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士气的是(使团队成员愿意从事正在进行的事情;面临特别困难时及时打气;工作进程要稳定;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生活空间)。23.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 队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申报人情况一览表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申报情况一览表 填报单位:归口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 序号姓 名 性 别 出生 日期 学 位、 职 称 依 托 单 位 学 科 领 域 技 术 领 域 战略性 新兴产 业领域 学习与 工作经 历 近五年主要科研情况依托单位支持保障措施 备 注 1 *** * ***** *** *** *** *** **** 一、学习经 历:1、* 年*月- *年* 月,学校名 称、专业、 获得学位; 2、…… 二、工作经 历:1、* 年*月- *年* 月,工作单 位,职务; 2、…… 一、承担主要科研任务情况: 1、*年*月- *年*月,承担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计划名称,经费量,担任角色; 2、…… 二、获得主要科学奖励情况: 1、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和等级,排名第*; 2、…… 三、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二者兼是,请注明),被SCI/EI/ISTP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 2、…… 四、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1、授权时间,专利名称,本人排名第*,授权国别或组织; 2、…… 五、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情况: 1、报告名称,会议名称,主办方,时间,地点; 2、…… 六、标准制定情况: 1、标准名称,标准号,类别,颁布/修订时间,本人排名第*; 2、…… 七、主要新产品(含新品种)/新装置(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情况: 1、名称、创新性、开发阶段,功能和应用领域; 2、…… 请务必填写 注:1、请严格按照格式填写,每个申报人不超过一页。 2、表内所填数据应与申报书保持一致;没有数据或内容的请填“0”或“无”;内容如因篇幅所限,请选择有代表性的填写(如主持科研任务、论文等项);如因表内数据与申报书所填数据不一致而导致审核不通过的,将予以退回。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办法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构建江苏中医药人才高地,加速培养一批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引领和带动中医药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制定《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办法》。 第二条中医药领军人才是指学术上有所专长、医德医风高尚、管理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能带动和推动本学科发展,并在重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尤其是在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及治未病中具有显著工作绩效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以资助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经过5年努力,培养出3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第三条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自2009年起实施。江苏省中医药局及有关部门对纳入培养计划的领军人才给予经费支持,并对领军人才培养进行动态过程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以确保领军人才培养的成效。 第四条江苏省中医药局全面负责本项目的实施。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由领军人才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章培养目标 第五条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总体培养目标为:通过重大项目实施,结合相关临床、教育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既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又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能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中医药研究型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学术技术精湛、并在重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尤其是在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具有显著工作绩效和能力、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一代中医药学科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三章申报范围和条件 第六条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 第七条申请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学风严谨,勇于开拓,医德高尚,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59年1月1日后出生)。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三)主攻方向明确,培养措施可行,业务发展环境良好,5年内可以达到培养目标; (四)所在科室系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学科、研究室(含建设单位),或2级以上实验室; (五)具备下述条件中的2条: 1. 在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

重庆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

重研院[2009] 21 号 重庆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研究生学术群体,提升我校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创新团队是以研究生为主体,构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是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群体。重庆大学所有在读研究生可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创新团体,创建团队的驱动模 式不限,专家驱动型、项目驱动型、兴趣驱动型均可。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 第三条学校将分类、分期、分批建设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到2011年,累计遴选资助100个研究生创新团队。其中包括:一般团队70支,重点团队30支(含优博研究生创新团队。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 第二章资助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五条创新团队成员的组成应具有合理的队伍结构,且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人员总数约4-10人。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学术问题,而非毫无关联的研究方向的简单组合。学校鼓励团队根

据研究工作需要跨学科、跨院系进行组建。同一建设期内,创新团队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团队。 第六条创新团队要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学术目标,具备较为深厚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学术积累,具体分一般、重点、优博三类进行建设。 第七条一般团队是面向校内所有学科领域的创新性团队,立足于学术创新与实践,立足于提高团队的原创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一团队负责人须是重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品德高尚、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公平的处事风格,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作用。 2.具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和清晰的建设思路,对本团队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 3.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积极投身科学技术研究,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突出。 4. 在校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与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 (二除负责人外,团队至少应有3-5名学术研究骨干。团队成员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修养;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受到警告及以上处分者不得参与。 第八条重点创新团队以社会热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研究项目为依托,优先支持“985”平台团队和跨专业团队。具体要求如下: (一创新团队应有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学术目标,团队所在学院或实验室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预期的项目工作。

北京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任务书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 培养计划任务书 姓名: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单位/手机) 获资助层次: 获资助专业: 起止日期:年月- 年月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制

说明 任务书是受资助者在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资助下达到学科、个人三年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受资助者、项目依托单位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终末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受资助人要按照任务书各项要求认真填写,详细制定学科和/或个人发展计划,并在未来三年内严格按照发展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一、本任务书作为甲乙双方共同执行的准则,是双方承诺的依据,享有法律效力; 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依托单位。应对任务书的执行承担管理责任和提供支撑条件的义务; 三、首页填写说明: 1、培养计划编号按照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资助人项目编号填写; 2、获资助层次请按照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通知在相应位置打√; 3、获资助专业请按照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通知中规定的专业填写; 四、任务书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表达明确、严谨。计算机填写,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三份,单位法人代表签字、单位盖章有效; 五、任务书中需特殊说明事件或保密事宜请附说明; 六、任务书各项不能随意更改,但表格可根据需要扩充。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学历与工作经历(从大学计算) 三、专业方向与专长(限填写三项):

四、三年培养计划目标与任务

五、拟采取的具体措施: 六、拟开展的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研究方向、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如何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华北电力大学素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良传统,笔者总结了本校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团队式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性人才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的一个顽疾。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很多学生仍然把考试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因此很难大范围营造创新氛围。鉴于此,探讨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华北电力大学工程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6年,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已成为我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中心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目标,创建了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联合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咨询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规划、实施、指导、评价、经费落实以及成果汇编等;定期公布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每个项目限4-5名本科生参加,时间为1年,入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指定课题研究及各种科研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老师团队,即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二是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团队。确定了一批创新项目后,团队中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经中心审核调整后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组长、组员分工明确,力争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一般要求有2~3名核心成员,所有项目组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采纳的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3、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零起点、递进式培养方案 考虑到本科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经历,而且以往所参与的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得到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都是肢解的、不系统的,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本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原则分阶段实施,对学生形成持久吸引力。对于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实行低年级入门培训和高年级创新实践相结

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

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 ----记农林科学院站在小浆果前沿的科研创新群体 引进,驯化,实验,转化,繁育,示范,推广……茫茫林海,蓝莓飘香,弹指一挥间,农林科学院小浆果开发团队这株杏林奇葩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动人的美丽!作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一家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下属团队。现有林业实验基地、农业实验基地2处,试验苗圃1处,蓝莓组培室300 ㎡,蓝莓育苗温室2,500㎡,蓝莓栽培示范试验园20亩。团队总人数15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27岁。核心成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林业经济林专业9人,园艺专业6人。团队以“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地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4项,地区项目2项,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其中“蓝莓种苗快繁及繁育技术研究”和“笃斯越橘集约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科技成果荣获大兴安岭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蓝莓研究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了“大兴安岭蓝莓苗木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在全区进行推广。 科研工作要出成果,最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流的人才!小浆果开发团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在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引进了多名从事农林专业的优秀毕业

生,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平时注重成员的基本功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讲座。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让团队成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提高了能力,创新创业的精神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形式广纳人才,为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团队中有地区学科带头人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3人,第三梯队学科带头人3人。团队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石德山因为学术上的突出成绩获得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级工程师孙小环的科研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支励志、创新、高素质、严要求的科研群体正在向农林科学的高峰攀登。 团队坚持以产学研密切合作,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共同研发、技术有偿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的运行模式,发展团队建设。以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整合浆果开发研究室、化验分析室、林业、农业试验基地、超越野生浆果加工公司和林格贝公司的人才、研发设备等科技资源,以科技研发建设为核心,以建立完善实验研发基础条件共享平台、适用人才培养基地和组织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主要工作内容。与吉林农大、北京林业大学、延边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面向各基层单位阿木尔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开展了项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 人才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 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 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 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 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国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3、在我市八大支柱行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食品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着科研创新团队实力较弱,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采用协同创新新模式: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1、校内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

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3、是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协同创新。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校所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4、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高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或科研项目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而成。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形成方式看,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与基本条件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积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国家科技部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2014-2-17

附件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267名) 序号姓名所在单位 1 丁茂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公司 2 丁彩玲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 于敦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4 马忠华浙江大学 5 马琰铭吉林大学 6 王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7 王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王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 王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0 王敏天津科技大学 11 王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2 王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王聪华南理工大学 14 王大志厦门大学 15 王世强北京大学 16 王立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7 王庆生威海东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8 王丽晶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19 王建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 王建春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21 王爱杰哈尔滨工业大学 22 王继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3 王新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4 王福俤浙江大学 25 牛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6 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 27 方亚鹏湖北工业大学 28 尹浩中国(南京)未来网络产业创新中心 29 尹周平华中科技大学 30 孔庆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31 孔宏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2 邓旭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33 甘海云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34 龙腾北京理工大学 35 卢义玉重庆大学 36 卢世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37 申有青浙江大学 38 田杰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39 田见晖中国农业大学 40 田志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41 田洪池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2 史宇光北京大学 43 代斌石河子大学 44 代世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5 白雪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6 冯景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47 师咏勇上海交通大学 48 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49 吕智强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50 朱旻昊西南交通大学 51 朱嘉琦哈尔滨工业大学 52 乔冠军江苏大学 53 任劲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54 华长春燕山大学 55 伊廷华大连理工大学 56 庄卫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57 刘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58 刘宇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59 刘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0 刘钢哈尔滨工业大学 61 刘俊中北大学

上海市领军人才选拔标准

领军人才选拔标准 一、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和分类标准 (一)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 领军人才必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业内具有较高声望,并符合下列条件: 1、道德素质过硬。能够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 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杜绝学术腐败。 2、专业贡献重大。能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开展本学科、本 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实践,并作出重要贡献。 3、团队效应突出。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建设并带领一 支优秀的团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身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引领作用显着。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紧跟国际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在 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中发挥引领作用。 5、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创新的思维,熟悉本学科、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 有带领团队向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冲击的潜质。 (二)领军人才分类标准 领军人才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按照各自学科特点,明确分类标准。按自然科学和技术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经营管理类分类提出具有的选拔标准: 1、自然科学和技术类选拔标准 (1)具有本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研发能力。熟悉掌握本学科、本行业国际或国内前沿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 (2)近五年,在本学科、本领域做出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一般应具有以下条件之一: ①作为主要完成人推动本领域关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本学科、专业以及 相关领域发展有较大影响,被国内外同行公认有创新性成果或业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对本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并通过成果转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②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学技术奖。 ③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3)具有较强的科研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领衔国家和本市重大科技或工程项目攻关、重点学科建设或担任重要科研机构学术技术负责人。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担任国家“973”、“863”等重大重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主要负责人;或获 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的资助;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或担任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重大工程技术项目负责人等。 ②担任国家和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或者学术技术带头人、 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或技术带头人;或担任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部门负责人或技术带头人。 ③担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或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入选上海 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 ④在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或国际权威杂志中担任重要职务。 ⑤能够作为核心人物凝聚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攻关能力强的科研队伍。 在团队建设中发现优秀人才,在科研发展中培养造就年轻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