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山海经_西王母之神相_族属及其他

_山海经_西王母之神相_族属及其他

_山海经_西王母之神相_族属及其他
_山海经_西王母之神相_族属及其他

《山海经》西王母之神相、族属及其他

[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2-0177-06

西北民族研究

N.W.JournalofEthnology2013年第2期(总第77期)2013.No.2(Total No.77)●韩高年

摘要:考察《山海经》、《穆天子传》及汉代文献中的西王母神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其中西王母的神相经历了由《山海经》中头戴面具祭厉鬼的司祭者,至《穆天子传》中能歌善舞的部族首领,再至秦汉以后典籍中美丽女神的演变过程。除了神话演进本身的因素外,这主要是由于对西王母原初神相的误解所导致的。故弄清西王母神相,对于正确判断其族属,进而探索这一经典神话的传播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揭示《山海经》中西王母神相之原貌入手,就上述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山海经》;西王母;神相;族属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志码:A

《山海经》中所载西王母神相的解读,以往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偏差。①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回到《山海经》文本及其神话传播的语境。《山海经》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共计三条,为论述方便,兹引述如下。《西山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勝,是司天之

①茅盾认为西王母由先秦至汉魏经历了三个阶段。此说见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4~36.

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

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此处言“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勝”,似是一相貌似人的凶恶的动物形象。此条材料所在之《西山经》是《山海经》中被公认较早且较为可靠的部分。①学者们据其所在为“玉山”,其地在西北昆仑,因此断定其为西方之族。沈福伟、斯维至认为西王母是塞种女王,②姚宝瑄则认为西王母是“羌戎氏族中信仰的原始萨满教中之萨满”。③其中所述豹尾虎齿则被学者们认为是其图腾物的描述。而《海内北经》又载: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行伯东。

此处又言“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以为衍文),还有随侍之神:“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赫然已是大神之气象。不过“梯几”(袁珂释为依几案而坐)④,还表明其族源身份仍是华夏之人。又《大荒西经》载: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

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此处又云“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言其为人,而仪仗随从及装束仍为神灵。按《山海经》中此三则记载,关于西王母之神身份虽屡有变化,然述其状貌皆云“戴胜”,历来解释或以为“佩带玉簪”,或以为系指一种类似“布谷”的鸟。⑤细按旧说,均未得其本

义。

①[日本]小南一郎.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C]//小南一郎,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28~29.

②叶舒宪、肖兵、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M]“西母篇”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1202.

③姚宝瑄.域外西王母神话新证[C]//郑志明.西王母信仰引.台湾: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版.1997:421.

④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⑤扬雄《方言》卷八载:“尸鸠,燕之东北、朝鲜冽水之间,谓之鶝丕鸟;自关而东,谓之戴鵀;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戴南。南犹鵀也……或谓之戴胜。”又《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在这两处记载里,“戴胜”为一种春天来临的鸟。

178

——

愚意欲探“戴胜”本义,当依经文中他处类似用法,以词义训释结合西王母神话事迹产生

背景,以整体眼光求之。

据此思路,先分析“戴胜”一词。查《山海经》中“戴”、“胜”用法,皆单用之例为多,故“戴

胜”为一合成词。先释“戴”。《海内西经》云:“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又云:“凤凰、鸾鸟皆戴盾友。”此二例中“戴”均作动词,意为“佩戴”。因此郭注释“戴胜”的思路大体可从,不过其具体解释容有可商之处。如此,则“戴胜”为鸟名、人名之说不能成立。还有的学者提出,“戴”字由“異”、“戈”组成,“異”是“鬼”的正面形象,故“戴”指头戴鬼面、手持战戈以卫神灵的意思;而“胜”从月、从刀、从关(卷起的兽皮),暗示西王母能以力撕裂兽皮或以刀割裂兽皮,或身上穿着兽皮制成的衣服。豹尾虎齿、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刑杀之神西王母,其神相很可能就是蓬发而戴着狰狞的鬼面,手持战戈以卫日月所入的昆仑天门的样子。①这里指出西王母“蓬发而戴着狰狞的鬼面”是对的,但以为西王母是“守卫天门”之神的结论很牵强。

以往讨论西王母“戴胜”的学者几乎都认为是戴着发簪,其实这个结论的逻辑错误是显

而易见的,只可惜前人都迷信郭璞的注而未能细究。从上文所引《山海经》中三条关于西王母

的材料中看,第一例言西王母

“蓬发戴胜”,既然已经说是“蓬发”,蓬头散发,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又头戴玉胜。看来,“戴胜”为戴着玉胜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那么“戴胜”倒底是戴的什么呢?郭璞注以为“胜”即“玉胜”,即玉制的发簪。有的学者据

此一解释,并参照汉代以来之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认为“胜”是女子用来束发的哑铃式发簪,

②也有的学者据汉代的训诂材料认为是花环。③这些说法所据均系汉代及汉代以后已经发生变化之神话材料,因而其结论都不确切。就拿汉画像石西王母图例中的“发式”来说,据近来

一些学者的综合考察,就有“戴胜”和无“戴胜”之别,

④说明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有的保留了其原初因素,有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运用这些图像志材料尚须谨慎。

按《山海经》神话描述神相的惯常模式之一是“组合式”,即以人形为主体组合各种神圣

之物的四肢、牙齿或翼等构成一个神的形象。考察这类神的形象,绝不能将其与现实中的人对等起来分析。换句话说,对西王母的装束如“戴胜”,也不能一般化地将其视为人间的饰物,

王孝廉.西王母与周穆王[C ]//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55~286.

②见录于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 ].(济南:齐鲁书社1982.)中的“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西王母图”、“山东嘉祥汉祠画像石贵妇像等图像”所画的西王母,头部均佩戴有哑铃状“华胜”。叶舒宪认为“这多少有些像缀着饰物的‘拉平’的羊角”。此说见山海经的文化寻踪[M ].第1209页图像说明文字。

③刘熙《释名·释首饰》解释“胜”云:“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

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④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韩高年·《山海经》西王母之神相、族属及其他

179——

而应将其看作神的机能的象征物。在很多情况下,神的服饰往往象征性地表明了神的某种职能。

从西王母的职司来推断,我以为“戴胜”当是一种仪式性的装束,从其所掌管的内容来看,应是在举行仪式时,佩戴着面具的形象。上引《西山经》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郭注曰:“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又云:“厉,如《春秋传》晋侯梦大厉是也。”《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此处之“大厉”,显系厉鬼,“被发及地”的描写适与“蓬发”相类。

据《礼记·祭法》郑玄注,古代帝王绝后者为“泰厉”,诸侯绝后者为“公厉”。《左传·昭公七年》谓:“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西山经》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司”,郭璞注云:“古文多借作祠。”是说西王母掌管着祭祀“厉鬼”的事务。祭祀厉鬼的目的,当然是让这些厉鬼“有所归,不为厉”,即其有所归依而不为害于人。西王母还有一个职掌,就是“司五残”。什么是“五残”呢?“五残”即是五瘟神。在天为厉,在地为瘟。《管子·轻重甲》:“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厉。”《国语·周语》载内史过云“尧临民以五”,“五”即“五残”。《史记·天官书》有“五残星”,张守节《正义》云:“五残,一名五锋……见则五谷毁败之征,大臣诛亡之象。”此是说“五残星”,非“五残”。故西王母主掌祭祀“五厉”之神,主要是指影响人们寿夭的瘟神。祭祀“五残”,就是要防止他们散布瘟疫,为害人类。有的学者笼统地将“厉”及“五残”理解为“自然灾害”,因此认为“西王母是一位掌管毁败五谷的自然灾害的西域农神,”①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

在古代神话中,掌管驱瘟祛病之神,往往又是医药之神。正因为西王母掌祭“五残”,所以才有殷帝命大戊遣王孟采药于西王母(郭璞《山海经注》)、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淮南子·览冥》)之传说。

明确了西王母的“戴勝”与其职司的关系,通过梳理其职司,则可逆推其“戴胜”的本意。

考察先秦典籍,祭祀厉鬼和瘟疫之神的仪式叫作“禓”祭。《礼记·郊特牲》载:“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郑注:“禓,或为献,或为傩。”意思是说禓祭的对象是“厉”,其祭法或献祭,或者驱傩。前者是祈祷之术,后者则是驱祛之术。傩带有攻击性,即头戴面具打强鬼。所祭之“厉”的性质如何呢?《礼记·祭法》载: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

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

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

或立灶。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

王立“七祀”,其一曰“泰厉”。诸侯为国立“五祀”,其五曰“公厉”。大夫立“三祀”,其首曰“族

①郑杰文.西王母与我国古代的农神和生命神[C]//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20~229.

180

——

厉”。王还须下祭“五殇”。郑玄《礼记注》说:“厉,主杀伐……泰厉,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公厉,谓古诸侯无后者……族厉,谓古大夫无后者。”这些绝后的“厉”因无人奉其祭祀,所以须有所归,才能不为祸于人。据上引郑玄注,“禓”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鬼神献祭,一种是头带面具驱逐之,即傩。

既然祭祀厉鬼的仪式“禓”祭是戴着假面、手执武器而驱逐之,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山海

经》中主司此事的西王母,其“戴胜”,应当就是带着假面具、披头散发、手执武器的主祭者形象。①这一点也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题材图像得到印证。首先,汉代西王母题材图像

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墓中,多用于驱邪避凶及对

“寿”的祈求。这还对应着《山海经》中西王母鬼面驱傩的原始面貌。其次,学者们公认“戴胜”乃是西王母神相的核心要素,“戴胜”甚至可以说是西王母的代名词。但在汉画像中,“胜”形图像有时也单独出现。如西汉时代武梁祠正面

山墙核心位置画像石中就有“胜”形图像,而且上有题榜曰:“玉胜王者。”

②这就表明原初西王母所佩戴的“胜”,绝非用以束发的“簪”,只能是象征着“王者”身份的面具。王者或神灵戴

面具,这在上古文化中是通例。

如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多件代表蜀人的天神或祖神的神像,这些神像多佩戴着面具,显得狰狞、神秘、威严。③非洲的多贡人歌颂祖先时也高唱《面具之歌》。这表明面具是神灵的象征。

为什么面具的“胜”会被误解为“簪”呢?这大约和汉代盛行西王母信仰有关。《后汉书·舆

服志》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原来“胜”只是簪

端的装饰物,而不是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一件

“金胜”实物,最初的发掘报告称之为“亚形饰”和“品形饰”,后被专家确认为“胜”。④此件实物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胜”是发簪之端饰,可与《后汉书·舆服志》相印证;二是其“亚形”或“品形”的形状,尤其是“品”字形,倒转过来实际上就是一个面具实物的缩小版。这就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印证了《山海经》所言西王母“戴胜”即是头戴面具的观点。司马相如《大人赋》“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兮,戴胜而穴处兮”,其实仍是指西王母头戴面具。而唐人颜师古注云:“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这实在是误解了司马相如的原意。通常文学家刻划一个人物形象,一定是抓住其独有的特征。如果西王母“戴胜”只是如普通妇女通常佩戴发簪,赋家也

①题为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造出”一个“东王公”与西王母相配合,言:“东荒山中,

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戴一黑熊。”显系据《山海经》而杜撰。言东王公头戴“黑熊”面具,可反证《神异经》作者亦认为《山海经》“西王母”为戴面具之形象。

②蒋英矩、吴文琪.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60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442;张肖马.古

蜀王国的巫———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与跪坐人像研究[C ]//宋镇豪、肖先进主编.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5~70.

④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J ].文物,1981,(11):1~11.图版3;黎忠义.甘泉

二号汉墓出土的金胜[J ],文博通讯,1982,(3);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46.

韩高年·《山海经》西王母之神相、族属及其他

181——

就没有必要特别予以描述了。看来,汉代妇女在发簪一端或两端饰以象征西王母的“胜”形物,的确是因在汉代盛行西王母崇拜所致。

由其职掌为“司(祠)天之厉及五残”可证《山海经》西王母“蓬发戴胜”之真相,亦可由其祭仪之属华夏且见于礼书而证其族属绝非西域之塞种人。考《山海经》西王母所居,其地约在今甘青地区,其地古为羌人所居,①故一些学者认为西王母为羌人。上引《山海经》诸条材料中有关西王母的诸种特征,如“戴胜”、“蓬发”、“穴处”等,也的确与古羌族之习俗相近。黄文弼先生指出:

《汉书·西域传》乌托国山居,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民接手饮。又按《山海经》所述西王母之状,如《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

曰西王母。是西王母人以窟穴为居也。《汉书·地理志》临羌有西王母石室,必传说自

古。《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可

证也。②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黄氏据此以为《山海经》所载西王母实华夏族之女神。考诸文献,《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甲骨卜辞中亦屡见“羌”字,表明至迟在殷商时,羌族即为华夏之一族。③故黄氏之说称羌族之西王母为华夏女神,比较可信。

既然《山海经》中西王母的神相及族属可以确定,则一些西王母研究中的难题皆可迎刃而解。《穆天子传》中穆王与西王母相会,西王母尊贵雍容,不但谙熟华夏礼仪,而且能歌善舞,彬彬有礼。过去一些学者因为对西王母的族属不甚明了,所以为《穆天子传》中这位熟知华夏文化及礼仪的“西域女王”何以能够赋出标准的四言诗而惊异。实际上《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已经传说化了,不是《山海经》中西王母神话的原貌了。换句话说,西王母神话的原发生地在古羌人居留过的甘、青一带,其原本职能为掌管“天之厉及五残”。后来大约在殷商时代,随着殷人的西进与羌人的西迁,西王母神话也被传播到了西域。这个进程在周代仍然在

继续。于是就出现了《穆天子传》中描述的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到了西汉时代,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大批西域商人来往于丝绸之路,于是西域诸国关于西王母的神话就又“倒流”到中原。这些传说与原来的西王母传说在汉代先是同时并存,到后来逐渐相互吸收、融合,从而形成汉代西王母崇拜的现象。

[作者简介]韩高年(1971~)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兰州730070

①学者们分析了在甘青地区出土的从庙底沟到马厂时期的陶塑人像,发现此期当地人群确实有“被发”的特征,这正合羌人的发式。说见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11).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26~238.

②参黄文弼.古西王母国考[C]//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1.

③铙宗颐.论《牧誓》八国“庸”、“濮”及“羌”之异文[A].指出殷人因用和田之玉特多,故与今甘、青、新之地的羌人交往甚多。卜辞屡称“御羌方”,说明羌为其属国。参见铙宗颐.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4~40.

182

——

Inquiry into Dances of BaiMa People in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Ban Yunxiang

Abstract:The paper induces the dancing categories of BaiMa people who are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We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and Jiuzhaigou,Pingw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historical and deep analysis on the habitat,reason and background of these dances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ecology.The conclusion is that as a distinct region where Di,Qiang,Tibetan and Chinese cultures intermingled,BaiMa area nurtured the special-style dancing with multi-cultural brand.

Key words :BaiMa People;dance;habitat

类自身活动中表现出来。”①在“朝格周”、圆圈舞中,舞民们寄托着一种希望,那就是他们对生存的希望。从纵

向看,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原始狩猎、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一妻多夫向对偶迈进、唐代妇女的形象等;从横向

看,白马藏区是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最为明显的地带,白马藏族的面具舞蹈“据史料记载来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戴面具驱邪的傩舞有一定的渊源关系”。②这些舞蹈既具藏族苯教文化的特点,也具有藏传佛教(即喇嘛

教)的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舞蹈也有其特殊的风格。这些舞蹈的动作无不打上藏、氐、汉民族多元文化的烙印。

[收稿日期]2013-01-19

[作者简介]班运翔,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教师,电邮:banyunxiang252@https://www.doczj.com/doc/ec3498973.html, 。成都

610068

班运翔·白马藏族舞蹈生态探微

资华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②扎嘎.白马藏族的面具舞[J ].历史知识,1984,(2):40.

Western Heavens in Classic of the Mountains and Seas

Han Gaonian

Abstract:By studying myths with regard to Queen Mother of Western Heavens in Classic of the Mountains and Seas,Biography of King Mu and Han literature ,we will fin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that is,Queen Mother of Western Heavens has changed from a priest wearing a mask and offering sacrifices to evil spirits in Classic of the Mountains and Seas to a clan leader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in Biography of King Mu .And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y,she turned into a beautiful goddess in the literature.The main reason i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her original appearance besid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myths themselves.Therefore,her appea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ging her clan and exploring the spreading of this classic myth.In this article,starting from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Queen Mother of Western Heavens,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Key words :Classic of the Mountains and Seas ;Queen Mother of Western Heavens;appearance;clan (See p.177)

227——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奇花异草 三株树: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三桑木: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建木: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文玉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玗琪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不死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圣木曼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扶桑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 乌。 栾木: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朱木: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祝馀: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迷榖: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育沛:招摇之山,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艹/咎】:仑者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萆荔:小华山,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文茎:符禺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无名草:符禺山,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流赭:石脆山,以涂牛马无病。 薰草: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 疠。 蓇蓉:嶓冢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 无子。 杜衡:天帝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Yu:皋涂山,有白石焉,其名曰yu(四声),可以毒鼠。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3498973.html,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作者:杜杨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 (一)作为天梯的神木 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8}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中认为,天梯是巫师从事陟降工作的工具之一,如《山海经》中的扶木和扶桑。{9}纪晓建在《、灵巫之互证——、神话比较研究之四》中也论述了关于巫凭借神树上下于天地这一问题。唐世贵、唐晓梅在《华文本作者质疑(上)》中认为青铜树的原型就是用于祭祀的神树,这与《山海经》中的建木、若木

山海经 神兽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特点:《山海经》为述图之书;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与东方夷族有关;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 1【异兽】犼 本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状如马而有鳞,口中喷火,骘猛异常,食龙脑。其说多见于宋以后。

2【异兽】蠃鱼 【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3【异兽】穷奇 【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4【异兽】天狗 【原文】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译文】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5【异兽】狰 【原文】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山海经》中的植物(精选.)

《山海经》中的植物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山海经》植物的认识都想当然,望文生义,生出了许多神奇不可理喻的内容,致使后人把有些植物变成了神话中的植物。《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它所记载的植物都应该是中国境内常见的植物,没有半点虚假内容。本文想从文字的原意探求《山海经》中的植物真像,还植物名称、功能、属性的本来面目。《山海经》中的植物可分两种,一种是草本植物,一种是木本植物。现分述如下: 一,草本植物 韭、祝余 《南次一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考原文原意:韭,像形字,很多整齐的草在一起,因字的笔画为“九”画,九又表极数,故称“韭”为“九”。又因“韭”是可以吃的草,故称“韭菜”。青,草木初生青绿色。华,从当中剖开,即半破。《礼·曲礼》上:“为国君(削瓜)者华之,巾以绤。”《注》:“华,中裂之,不四析也。”引申为割韭菜。祝,祝福。余,我,通“予”。食,受纳。饥,饥饿。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草呀,它生长状态似齐整排列的草在一起,青嫩时开割,称为祈福予我的食品,受纳它做食物没有饥饿。”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祝余”和“韭”都不是草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祈福予我”的草便称为“韭菜”了。可见先秦时代的“韭”并不是“韭菜”的正式名称。 穀 《南山经·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 后人将这段文字释译成: 考文字原文原意:木,种植。通“树”。穀,合成字,由“士”“禾”“冖”“殳”组成。即“人(士)”在覆盖的土上(冖)“劳作耕种”(殳)“稻谷(禾)”,禾苗是长稻谷的,穀就是稻谷。黑,

昏暗。引申为堆积收藏。理,处理。华,半破。引申把谷堆破开。照。阳光照射暴晒。迷,使人入迷。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 有种植的农作物,它生长的状态跟稻谷一样,收割脱粒堆积收藏,精心处理,将谷堆破开摊在地面四处,让阳光暴晒,称为使人入迷的稻谷。”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它并非是构树的名称,而是南方人种植的谷物。 丹、粟 《南次二经·柜山》:“多丹粟。” 考原文原意:丹,红色颗粒。此指红高粱。粟,合成字。由“西”“米”组成。西,西方山地。米,粮食。“西”“米”组成“粟”字,原意指西方山地的粮食,即小米。它是针对南方的大米稻谷而言的。这句话的原意是: “这里多产红高粱和小米。”把它看作矿物名称就错了。 青雘 《南次二经·成山》:“其下多青雘。” 考文字原意:青,草木翠绿色。引申义为青翠草木或青翠庄稼。雘,合成字。由“丹”“镬”组成。丹,红高粱。“镬”,收获。雘字的原意为“红高粱收获”。这句话的文字原意为:“山下多青翠庄稼红高梁收获。” 如果把它释作矿物名字就可能失去这二个文字原意了。 (艹咎) 《南次三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穀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考原文原意:木,种植。通“树”。穀,稻谷。赤,裸露。理,处理。汗,汁。漆,漆一样的浓度。饴,糖。食,受纳。释,溶解,消散。白,大,通“伯”。(艹咎),合成字。由

《山海经》中的仙境、仙物与仙人

《山海经》中的仙境、仙物与仙人 《山海经》中的仙境、怪兽 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胜地,但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这一观念就已存在。仙境源于上古神话,作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记载。《山海经》中描绘的仙境、仙物、神仙,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意识中对安乐、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 仙境 《山海经》对仙境的描述充满了神秘性。 首先,《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山大都是在当时人们遥不可及的异地他乡。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从这些神山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仙境离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十分遥远,人们想要到达仙境、探访神仙的可能性微乎其

微。但因远距离产生的美感,让仙境显得十分神秘,使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其次,《山海经》中仙境充满了恐怖神秘氛围。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山海经》对神仙居住环境描述篇幅最多的是对昆仑仙境的描述:昆仑山山顶四周围绕着玉石栏杆,每面都有九口井、九扇门,每扇门都有一个开明兽蹲守。在昆仑山的下面,有弱水之渊环绕,在它的四周又包围着炎火之山。熊熊烈火照耀得昆仑之巅分外的神圣和庄严。神仙居住的地方不仅有令人畏惧的蛇、兽把守,还有超出了凡人的生理条件所能忍受的恶劣环境。这说明在先民的意识中,仙境是神秘而又神圣庄严的,让人心生敬畏且可望却不可及。总之,若非仁、羿之辈莫能至也。 仙物:奇花、异草、神树 《山海经》里记载了大量神奇的树木和花草,据说只要人们服食或者是佩戴它们,就会有神奇的功效产生。按照这些植

《山海经》中奇花异草整理

《山海经》奇花异草整理 1建木-----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2.寻木---神木,长千里 《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拘缨是传说中的古代北国名。 3.扶桑树----华夏古老的创世神话中的经典图腾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4.柜格松---天下树木翘楚 《山海经》中记载,在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方山,山上有棵青色大树,名叫柜格松,那也是太阳和月亮所出入的地方。也有说在昆仑山的玉门峰顶,有棵名叫柜格松的护山神木,高834仞,其松木迎风斜倚、俏立风雪,高盈百丈、摩天擦云,矗立天地之间,乃是天下树木翘楚,也是日月所出入之所。 5.文玉树-----传说中的五彩玉树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6.玗琪树-----生长红色玉石的树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7.不死树-----治疗筋骨疼痛、还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防腐剂,可以长 生不死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8.圣木曼兑----服食它的果实可以使人圣明智慧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9.栾木-----枝、叶、果都可以制成长生不死的仙药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10.朱木----神话树名,也叫四味木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11.丹木-----可食用、能治好黄疸病、抵御火焰伤害 圶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山海经·西次三经》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山海经·西次四经》 12.枫木----可以招魂 蚩尤所弃其桎梏,化为枫木。《山海经》山海经的这段记载非常模糊,蚩尤究竟为谁所桎梏,没有记载;蚩尤弃其桎梏是怎么回事?是逃脱了,还是被杀了,也没有记载。 所幸,在《尔雅·翼》中有记载可以补充:“旧说云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上,掷其械于大荒之中,朱山之上,化为枫木之林,此貌夸父之杖化为邓林也”这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了,交代了是黄帝诛杀了蚩尤于黎山,然后将他的武器扔到了大荒之中,结果在朱山上他的武器化为一片枫木之林,作者推测这种说法与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的说法是类似的。 13.帝女桑----赤帝女成仙之桑树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14.祝余---可以食用,有饱腹感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一):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惟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而,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东洋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明白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貌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洁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乌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子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鲁迅“用这期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鲁迅《期望》),无数志士为理想而在无望之中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他们都是精卫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二): 【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

《山海经》人物精选

《山海经》人物精选 《山海经》人物精选相云景山之神瞧,这小模样 多酷!这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景山山神。它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古时候人们用雄鸡来祭祀它。 神仙计蒙看这位尊神的舞步多潇洒!是在跳迪斯科还是探戈?这就是《山海经》中的神仙计蒙。它的形貌特点是人的身子,龙的脑袋。它居住在光山,山上到处有碧玉,山下到处流水。计蒙经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一定有旋风和急雨相伴随。刑天舞干戚别看他丢了脑袋,他可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他的名字叫刑天,在与天帝争权的一场战斗中失败,被天帝砍下了脑袋,葬于常羊山。但刑天并未屈服,又以两乳为眼睛,用肚脐作嘴,挥舞着斧和盾继续抗争。这是一则描述社会斗争的悲壮神话,也是一曲叛逆精神的赞歌,它刻画了刑天头可以断而心不可以被征服的英雄性格。 九头相柳氏别看表情比较温柔,他可是作恶多端的凶神!他是天神共工的大臣,名叫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并且浑身青色。进食时,他的九个脑袋分别伸到九座山上,把那里的动植物一扫而光。相柳氏的身子所触动的地方,便掘成沼泽或溪谷。大禹杀死了相柳氏,他的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又多次塌陷下去。后来大禹用挖掘来的泥土为众神修造

了帝台。雷神瞧,他的脾气多暴躁!一发作起来便敲打 着自己的肚皮,在空中狂奔。雷雨天,我们所听到的隆隆的雷声就是他敲打出来的声音。这就是《山海经》中的雷神,他居住在雷泽,长着龙的身子、人的脑袋。鼓神看他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就知道是个爱闯祸的主!他是钟山山神的儿子,名字叫做鼓。他的形貌特征是人的面孔,龙的身子。他曾和另一个山神的公子联手杀死了天神葆江,天帝大怒,将他和那位公子一起处死。鼓死后化成一只大鸟,长得像鹞鹰一样,发出的叫声跟鸿鹄的鸣叫很相似,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发生旱灾。女娲这就是女娲神。她是以神女的身份 当上帝王的。她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她在一天之内能有七十次的变化。她的肠子变成了十个神人,叫作女娲肠,在栗广原野的小道上居住。陆吴神《山海经》中 的昆仑山,充满神秘色彩,它是天帝在下界的帝都,这座帝都由天神陆吴主管。陆吴的形貌是老虎的身子却有九条尾巴,一副人的面孔,长着老虎的爪子。陆吴除了管理昆仑山外,还负责管理天上的九部和天帝饲养禽兽的园林。《山海经》 上说:在昆仑山上有一种树木叫棠梨树,它的果实叫沙棠,人吃了它就能在水中漂浮不沉。山上还有一种草叫做宾草,形状像葵菜,味道像葱,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和忧愁,所以又叫忘忧草。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奇花异草 三株树: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三桑木: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建木: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文玉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玗琪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不死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圣木曼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扶桑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栾木: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朱木: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祝馀: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迷榖: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育沛:招摇之山,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艹/咎】:仑者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萆荔:小华山,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奇花异草 三株树: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三桑木: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建木: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文玉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玗琪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不死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圣木曼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扶桑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栾木: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朱木: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祝馀: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迷榖: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育沛:招摇之山,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艹/咎】:仑者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萆荔:小华山,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文茎:符禺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无名草:符禺山,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流赭:石脆山,以涂牛马无病。 薰草: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疠。 蓇蓉:嶓冢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无子。 杜衡:天帝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Yu:皋涂山,有白石焉,其名曰yu(四声),可以毒鼠。 无条:皋涂山,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无名木:崇吾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沙棠:昆仑山,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薲草:昆仑山,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杯木:中曲山,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无名树:北号山,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山海经》中有哪些奇人异物

《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书中所记神灵四百五十多个,个个奇形怪状,神通广大。它是现存记录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全书十八卷,分《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含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诸方面的内容。它的作者原题为夏禹、伯益,实际上并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多位无名氏的集体创作。成书年代约在四千年前,写定于距今两千至两千五百年间。《山海经》文字简约,索解困难,内容散漫,不成系统,如碎金散玉一般,如果能加以破解,将会对中国上古历史研究有极大意义。 《山海经》载有动物277种,其中128种可用来治病或占卜,有的动物还会招致干旱、洪涝、瘟疫和庄稼的丰歉。今人认为这些说法或是经验之谈,或是偶然碰上的,或是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而总结出来。因此,可以得出先民对自然的认识是从蒙昧走向文明。 《山海经》是一部远古地理专著,记述不少奇异的国度与人种,宛如天方夜谭。数千年前先祖描述周边国家和民族,有亲见,有传闻,也有幻想的成分。如今有人认为这些怪物可能是指其部族图腾,也可能指其扮饰。所谓“人首蛇身”、“犬头人身”是其头戴动物头角冠帽或身着鱼皮兽皮之类。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待研究。 后世对《山海经》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总体分为“巫书”说、“地理书”说、“百科全书”说。“巫书”说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说《山海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精米,与巫术相似,是古代的一本巫书。“地理书”说的代表人物是茅盾和孙文青。茅盾认为,《山海经》是一本包含神话最多的书,但形式上又极像地理书。孙文青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四千年前的第一部地理普查资料书。“百科全书”说的代表人物是袁珂,他认为《山海经》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多方面的情况。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的传说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里的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为后人的神话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夸父追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

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完整word版,《山海经》中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山海经》中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其一窫窳——神的堕落《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这是分散在《山海经》内的四个不同的记述,把他们联系起来,你会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窫窳的古代汉族神明,还有一个神名叫贰负,贰负有一个叫危的手下。不知道因为什么,贰负和危一起谋杀了神窫窳。然后保管着窫窳的尸体。他们为什么要杀他?然后对尸体做了什么?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巫妖团(巫医),其中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和巫相,六大巫妖王,他们合力偷出了窫窳的尸体,妄图使用不死药来复活神明窫窳。他们为什么要复活窫窳?目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窫窳神是否还活着。直到很久以后,人们发现了一种吃人的怪物,龙头、人面、牛身而马足;怪物不会说话,只会像

婴儿一样叫唤。人们看了他的脸,才发现是神明窫窳。不知道是贰负和危把窫窳尸体破坏得只剩下脸了,还是巫妖们干了些什么。也不会有人知道了,神和巫妖都不知了去向,窫窳也只会嘤嘤地叫唤了。对了,窫窳为什么开始吃人了?他为什么要吃人?这会牵扯到巫妖团真正的意图,之后会慢慢展开。其二比翼鸟《山海经·西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其(结甸园)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日在南山东。“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长恨歌》青介于绿色蓝色之间--某度百科有一种鸟叫比翼鸟,雌雄各有一个翅膀和一个眼睛,必须相依在一起才能飞行;仿佛是一生一世不能分离一样。然而你注意过他们的颜色吗?雄鸟是青色,雌鸟是红色。青色大体是蓝色,多好自古红蓝多CP嘛然而青色,其实是蓝中带了一点绿!其三食人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

山海经1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关于它的成书时间,有人说是禹、益的时代,但有些人说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禹、益的时代,还没有著书的条件,而且书中多处有“铁”与“金”的记载,可以推测成书在西周以后,大约在周秦之间。至于作者,则不祥。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不是经典的“经”,它是分为《山经》、《海经》。从它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读《山海经》是需要地理知识相当扎实的,对于文中所说到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我都是没什么概念的,甚至是脑子一片空白的,不仅仅是因为我自身的问题,而且由于古今地名的变化、古人测量方位的不准确、或者是年代久远,河流改道,大山的迁移等,读起来就是十分费力,感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好像进入了迷宫一样。而且在文言文中说的名词跟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又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四海”,古代一般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现在泛指全国各地。还有大荒是本意指四海之外的极远地区,但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某个地方发生重大的荒乱。所以,读《山海经》时必须要对古文相对熟悉,这才可能避免对《山海经》所述及的地理位置产生过于狭小的设想。此外,你还需要非常强大的想象空间。因为《山海经》里面有许多光怪陆离的东西。大家还记得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吗?我想鲁迅能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令他记忆犹新,可能就是小时候被里面那些奇花异草、妖魔鬼怪吸引了,让他对《山海经》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山海经》里,招摇山里长有很多桂树和许多宝石,山中有一种草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叫迷谷,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让人走得飞快……还有许多很特别的怪物,比如有九尾狐、三足龟、人面鸡、五口羊,还有许多听也没听过的山名、水名、树名,除了生动神奇的自然景象,还有胸前长着洞,出门不用坐轿子,两人从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的贯胸国的人;还有一个人头上长三个脑袋吗;还有什么女人国、一目国、长臂国、

山海经全部怪兽图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象征】:青鸟象征着幸福,在西方还代表快乐。 上古异兽之神兽:《毕方》(华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异兽:《陵鱼》鲛人,人鱼 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有的古书把它称作鲛人,有的说就是人鱼。《山海经》提到人鱼的有好几处,都说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鲩,即娃娃鱼,不是神话中的人鱼

【异兽】蠃鱼 【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异兽】穷奇 【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异兽】狰 【原文】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山海经

山海经

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臵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

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 神话学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奇花异草 三株树: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三桑木: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建木: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文玉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玗琪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不死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圣木曼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扶桑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栾木: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朱木: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祝馀: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迷榖: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育沛:招摇之山,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艹/咎】:仑者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萆荔:小华山,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文茎:符禺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无名草:符禺山,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流赭:石脆山,以涂牛马无病。 薰草: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 疠。 蓇蓉:嶓冢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 无子。 杜衡:天帝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Yu:皋涂山,有白石焉,其名曰yu(四声),可以毒鼠。 无条:皋涂山,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无名木:崇吾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沙棠:昆仑山,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薲草:昆仑山,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奇花异草 三株树: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三桑木: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建木: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文玉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玗琪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不死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圣木曼兑: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扶桑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 乌。 栾木: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朱木: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 祝馀: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迷榖: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育沛:招摇之山,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艹/咎】:仑者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艹/咎】,可以血玉。 萆荔:小华山,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文茎:符禺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无名草:符禺山,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流赭:石脆山,以涂牛马无病。 薰草: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 疠。 蓇蓉:嶓冢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 无子。 杜衡:天帝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Yu:皋涂山,有白石焉,其名曰yu(四声),可以毒鼠。 无条:皋涂山,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