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环境资源价值

令狐文艳

摘要:在现今社会中,环境资源价值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简单的讨论了环境资源价值的概念和环境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其计算方式。

关键字:环境资源价值;价值构成;价值计算方式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我们人类就在无偿地使用着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也日趋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环境资源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环境资源可以无偿地索取。所以正确认识环境,环境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

1.1环境资源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或主体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及享受有关的、一切外界有机或无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的总体。环境是自然资源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即有形的物质性资源实体;从动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

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即无形的舒适性生态功能。

资源是资本的来源,即指有一定存量或可以持续利用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用的东西。由于环境可以提供人类活动的原料、人类及在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场所和景观服务;还由于环境自身的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其本身又是排放污染的场所,所以,“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认识正在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1.2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否有价值是环境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价值观中认为“没有劳动参加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没有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但是传统资源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上是存在不足的:它不适应价值观的发展,是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它不适应财富概念的拓展,难于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对自然财富的环境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它不适应发展战略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它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革新;传统的核算方法只计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革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时刻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同时,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相

结合,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

用劳动价值论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说明:环境资源仅仅靠自然界的自然再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需求,人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保护、更新、勘探、科研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这些人类劳动凝结在环境资源中,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通过生态补偿理论分析环境资源,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价值,不仅来自劳动生产,而且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环境是有价值的;从哲学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价值讲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主体有某需要,而客体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那么对主体来说,这个客体就有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以稀缺和效用为条件的,它取决于边际效用。环境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有效用的,同时环境资源是稀缺的,根据效用价值论,环境资源有价值。由此确立了环境资源的价值。

1.3 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虽然自然环境状态下的环境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但是环境资源生态功能的生产和实现及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无不与人类的劳动有关。所以,环境资源价值的形成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生产和生活消耗的

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必须通过人的劳动进行再生产来补偿环境资源的物质和能量损失。这种补偿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环境资源价值。2.有效地保护和建设环境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投入大量劳动,才能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使用。保护和建设环境资源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要部分。3.人类将环境中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资源变成具有符合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一定量的劳动,如采掘,这种劳动形成生态价值。4.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单个产权所有者,对其所有的自然经济资源都必须花费一定的劳动进行维护和保障。在资源产权中所包含的劳动,不仅要补偿维护私人产权所投入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也需要补偿维护公有产权所投入的各种劳动,而这些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都成为自然经济资源价值的来源。

图1 环境资产的经济价值分类

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如图1所示),并把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两部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是指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进入当前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中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以间接的方式参与消费和经济

活动过程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选择价值就是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意愿支付。2.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遗赠价值

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同情和关注。遗赠价值是指人们为了保护某种环境资源而愿意进行支付,这种支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它留给后代人来进行享受其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二、环境资源价值的计算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已经不能再忽视环境问题,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环境资源既包括直接作为生产对象的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和无形的生态环境。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及其评估的理论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又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技术,有时也称货币化技术或环境经济评价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对环境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它使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环境功能和市场功能都能采用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它的不足是如何在宏观经济模型中体现

非市场的交易,及如何为自然环境和资源物品制定一个货币价值或“影子价格”,以便与那些供给市场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相比较。

2.1 直接观察法

a)剂量-反应方法

i.剂量-反应法(dose-response technique)是通过一定

的手段评估环境变化给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目

的在于建立环境损害(反应)和造成损害的原因之间的

关系,评价在一定的污染水平下,产品或服务产出的

变化,并进而通过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对这种产出

的变化进行价值评估。

ii.剂量-反应法获得环境变化所造成的物理效果的有关数据的渠道:

1.实验室或实地研究。

2.受控试验。

3.通常采用统计回归技术试图将某种影响与其他影

响分离开,这在健康影响研究中较为常见。

4.根据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种关系模

型。

b)生产率变动法

i.生产率变动法或称生产效应法认为,环境变化可以通

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

过消费品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ii.生产率变动法——步骤:

1.估计环境变化对受者(财产、机器设备或者人等)

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和范围。

2.估计该影响对成本或产出造成的影响。

3.估计产出或者成本变化的市场价值。

iii.生产率变动法——方法:

式中:p—产品的价格;c—产品的成本;q—产品的

数量

iv.生产率变动法——所需的数据与信息:

1.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可交易物品的环境影响证据。

2.有关所分析物品的市场价格的数据。

3.在价格可能受到影响的地方(时候),对生产与消

费反应的预测。

4.如果该物品是非市场交易品,则需要与其最相近

的市场交易品(替代品)的信息。

5.对可能的或已经实施的行为调整进行识别和评

价。

c)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i.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资本

方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就是用于估算环境变

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

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ii.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步骤与方法:

1.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致病动因):即识

别出环境中包含哪些可导致疾病或死亡的物质。

2.确定致病动因与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之间的

关系。

3.评价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口规模。

4.估算由于疾病导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和医疗

费用:对疾病所消耗的时间与资源赋予经济价

值。

式中:I c——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导致的疾病损失成本。

L i——i类人由于生病不能工作所带来的平均工资

损失。

M i——i类人的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医药费、

治疗费等)。

5.估算由于过早死亡所带来的影响:利用人力资本

法来计算由于过早死亡所带来的损失,则年龄为t

的人由于环境变化而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等于他

在余下的正常寿命期间的收入损失的现值。

式中:πt+i—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

E t+i—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

r——贴现率。

T——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

iii.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数据与信息

1.致病动因的水平(F)。

2.可致病的环境质量阈值(S)。

3.超过阈值的强度(X)。

4.与强度相对应的持续时间(Y)。

5.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发病率(N,每百万人口n

例)。

6.暴露人群的评估:分布规律、敏感人群统计等;

7.剂量-反应关系为:

N=N(F) F=(S,X,Y,…)

8.与上述发病率对应的工时损失数和医疗费用耗

费。

9.单位工时工资、医生工资、设备折旧、药品价格

等。

d)机会成本法

i.在评估无价格的自然资源方面,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

保护无价格的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该资源作

为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收益来表征。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是估算资源保护的机会成本,然后让决策者或

公众来决定自然资源是否具有这样的价值或是否值得

为保护该资源而放弃这些收益。用机会成本法计算由

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

法。

2.2 直接假设法

e)投标博奕法

i.投标博奕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他对

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

愿。投标博奕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公共物品的价值评

估方面。投标博奕方法可分为单次投标博奕和收敛

投标博奕。

ii.应用方法—单次投标博奕:

1.向被调查者解释要估价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特征

及其变动的影响,以及保护这些环境物品或服务

(或者说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

2.询问被调查者,为了改善保护该热带森林或水体

不受污染他最多愿意支付多少钱(即最大的支付意

愿),或者反过来询问被调查者,他最少需要多少

钱才愿意接受该森林被砍伐或水体污染的事实(即

最小接受赔偿意愿)。

iii.应用方法—收敛投标博奕

1.在收敛投标中,被调查者不必自行说出一个确定

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数额,而是被问及

是否愿意对某一物品或服务支付给定的金额,根

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不断改变这一数额,直至得

到最大支付意愿或最小的接受赔偿意愿。

f)比较博奕法

i.比较博奕法(trade-off game approach)又称权衡博

奕法,它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

币之间进行选择。在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中,通常给

出一定数额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环境商品或服务的不

同组合。给定被调查者一组环境物品或服务以及相应

价格的初始值,然后询问被调查者愿意选择哪一项。

g)无费用选择法

i.无费用选择法(costless choice approach)通过询问

个人在不同的物品或服务之间的选择来估算环境物品

或服务的价值。该法模拟市场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选

择方式,给被调查者两个或多个方案,每一个方案都

不用被调查者付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被调查者而

言,是无费用的。

2.3 间接假设法

h)内涵资产定价法

i.内涵资产定价法(hedonic property pricing)是基于

这样一种理论: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

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通常选

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它通过揭示不同的房地产

价格与不同的房地产的环境属性,采用多重回归方法

来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可能影响房价的许多变量的关

系。工资差额比较法是用工资水平的差异(工时和休

假的差异可以折合成工资)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

值的方法。

ii. 内涵资产定价法——步骤与方法

1. 第一步:建立房产价格与其各种特征的函数关

系:

假设上述函数是线性的,其函数形式为:

P h =α0+α1h 1+α2h 2+…+αk h k

下图表示当其他特性不变时,房产价格和空气质

量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买主在接受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有一系列

房产价格和空气质量的组合(购买方案)可供选

择。沿曲线移动,直到边际支付意愿等于边际购

买成本(边际购买价格)时,空气质量使买主的

效用最大。

2. 第二步:求出边际隐价格 。边际隐价格表示在其

他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特性i 增加1单位,房产价格变动幅度。

i h i h P Ph ??= 。

iii. 内涵资产定价法——应具备的条件:

1.

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 2. 人们认识到而且认为环境质量是财产价值的相关

因素。

3.买主比较清楚地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或者环境随

着时间的变化情况。

4.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扭曲现象,交易是明显而清晰

的。

i)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

i.防护支出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

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揭示偏好

法。重置成本法则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

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ii.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步骤与方法:

1.识别环境危害

指出最基本的环境危害是很重要的。例如,城市

交通的增长会带来噪声等级的增强和空气污染的

增加;水体污染可能会导致供水水质下降和供水

短缺的状况。

2.界定受影响的人群

对于某个给定的环境危害,应该确定受到威胁的

人群范围,并区分出受到重要影响的人群和受影

响相对较小的人群。

iii.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信息来源:

1.直接观察

2.对所有受到危害的人进行广泛的调查

3.对感兴趣的人抽样调查

4.专家意见

j)旅行费用法

i.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常常被用来评价

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

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

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旅

游者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认同)

ii.旅行费用法——步骤与方法

1.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以评价场所为圆

心,把场所四周的地区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区

域。距离的不断增大意味着旅行费用的不断增

加。

2.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

3.计算每一区域内到此地点旅游的人次(旅游率)。

4.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

Q i=f (C T i,X1,X2,…,X n)

Q i=α0+α1C T i+α2X i

5.确定对该场所的实际需求曲线:根据第一步的信

息,对每一个出发地区第一阶段的需求函数进行

校正可求出每个区域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的关系。

6.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

7.将每个区域的旅游费用及消费者剩余加总:得出

总的支付愿望,即是评价景点的价值。

iii.旅行费用法——满足的条件

1.这些地点是可以到达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

内可以到达。

2.所涉及的场所没有直接的门票及其他费用,或者

收费很低。

3.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者其

他开销。

总的来说,中国环境价值评估研究仍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应用的技术仍以喻弗斯密特的书为限,主要反映了80年代以前的技术评估:主要表现在:(1)受重视而方法直观易算(2)对间接使用价值的评估多采用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旅行费用法,忽视了80年代以后显示出合理性的那些方法。(3)对生态稳定、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存在价值等非使用价值的评估极为少见,而与此相关的条件价值法、条件分级、条件行为、条件投票等方法的应用几乎来见报道。但无论如何对环境进行价值评估是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技术基础,并且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是因为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

展,我们不得不对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进行新的阐述。资源有价,人们的观念也应该渐渐从无价向有价转变。从而自发的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身边做起,把有限的消耗性的资源转换为无限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DB].百度百科;

[2] [DB]百度文库;

[3] 曾勇蒲富永 (西南农业大学资环院)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2000年4月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 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 学号:2 :赖敏珊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1.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

环境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条件下,日本可生产30辆汽车或40台计算机,美国可生产40辆汽车或50台计算机,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 日本在汽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B 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美国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D日本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玉米市场中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使玉米的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D ) A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的产量下降了20% B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低于20% C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超过20% D玉米的生产者的收入不变 3.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5%,需求量增加了4%,则这种商品( b )。 A.需求富有弹性 B.需求缺乏弹性 C.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D.不能确定其需求是否有弹性 4 说“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B ) A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 B 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后代 D 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 4.不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 d )。 A.垂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C.水平线 D.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5.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c )。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6.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依据( b )。 A.时间的长短 B.以所有生产要素能否得到调整为界限 C.以实际量能否达到计划产量为界限 D.以上都不是 4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D ) A管理人员的工资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D生产房屋的租金 5.在同一平面图上有( C ) A.三条无差异曲线 B.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许多但数量有限的无差异曲线 D 只有一条无差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人类安全与健康问题,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环境变化,本文主要从大气组成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同时提及了我国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上述环境变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加剧了空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而且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大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的压力、贫富差距等,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并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和疾病谱的明显改变等一系列安全与健康问题。目前,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搞清楚全球环境变化的机制、各种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淡水资源、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以及城市化等问题从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图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途径)

二、全球大气组成改变及其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预计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其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且以间接影响为主。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抑制;增加严重晒斑、白内障和表皮损害的发病率;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导致皮肤癌。臭氧层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触到紫外线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要增加4%⑵。uv辐射对粮食作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会破坏食物链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uvb辐射在低空大气层的增加会催化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物,从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大气成分变化对健康的另一重要影响就是臭氧层破坏使人类紫外线辐射暴。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问题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范围从改变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到对不同尺度地球生态系统改变等多个方面,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消逝,特别是生境的消逝,分裂和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首先考虑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维持生命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保护生命健康和确保生命对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许多品种都来自野生物种,生物多样性还是医药的源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我们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经济环境论文

经济环境论文 开放经济环境使世界的经济得更加紧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环境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环境论文一: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经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来一些财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丢失已经获得的经济成果。因此对经济环境中暴露出的财经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我国财经环境现状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具有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如果财经工作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环境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撑。经济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经济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借助良好的财经工作,才可以保障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管理也需要财经工作的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当下财经环境急需提升财经工作的水平,以保障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一方面,提升我国财经工作的水平,可以为经济政策的推行提供支持。财经工作的开展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财经工作的执行力,而财经工作的推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财经工作的支持。只有处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财经工作才能得以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财经工作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导致财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财经工作的规划应当与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不同经济领域、层面的环境比较复杂,难以协调。而财经部门职责的发挥,也离不开财经整体规划。但是在制定财经规划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造成一些内容存在重复,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存在制度漏洞 财经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特别是有关财政转移的制度等,与当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环境资源价值 摘要:在现今社会中,环境资源价值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简单的讨论了环境资源价值的概念和环境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其计算方式。 关键字:环境资源价值;价值构成;价值计算方式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我们人类就在无偿地使用着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也日趋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环境资源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环境资源可以无偿地索取。所以正确认识环境,环境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 1.1 环境资源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或主体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及享受有关的、一切外界有机或无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的总体。环境是自然资源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即有形的物质性资源实体;从动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即无形的舒适性生态功能。 资源是资本的来源,即指有一定存量或可以持续利用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用的东西。由于环境可以提供人类活动的原料、人类及在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场所和景观服务;还由于环境自身的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其本身又是排放污染的场所,所以,“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认识正在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1.2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否有价值是环境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价值观中认为“没有劳动参加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没有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但是传统资源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上是存在不足的:它不适应价值观的发展,是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它不适应财富概念的拓展,难于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对自然财富的环境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它不适应发展战略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它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革新;传统的核算方法只计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革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时刻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同时,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相结合,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 用劳动价值论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说明:环境资源仅仅靠自然界的自然再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需求,人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保护、更新、勘探、科研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这些人类劳动凝结在环境资源中,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通过生态补偿理论分析环境资源,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会经济系统生产

环境经济学总结

填空: 1.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2.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3.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分类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 4.投资按投资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和集体投资,个人投资。 5.环境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6.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7.在中国,一般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五大类。 8.西方经济学界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9.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等重要特点。 11.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2.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贸易影响环境的主要形式产品效应和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 14.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称为三效益 15.环境经济学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 16.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的水平和增长使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 17.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从_国民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8.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的主要通过四种手段,分别是直接管制、财产或损失类的直接赔偿、庇固税和科斯手段。 19.替代市场法包括_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 20..我国的排污收费征收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的审核、排污申报的核定、排污税的计算、排污税征收、和排污税的减.免.缓。 三、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受到损失。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效率。 2.环境经济循环:环境经济网络中的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循环转化就构成了环境经济循环。 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它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4.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5.意愿调查评估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的,通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_资源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_资源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4600字(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是适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 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和 案例教学过程,并结合对学生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总结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从案例库建设、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该课 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法学和工商管理等 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1-2],并逐渐被应用在经济学教学中。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具有原理抽象、理论体系不统一、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经验 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7]。我国高等院校 资源环境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作为专业课程。非经济学 专业学生前期没有设置经济类课程,很难用经济理论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根据专业背景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对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建议,以丰富该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课程内容体系没有统一,国内外教材也各有特点。其中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8]、汤姆.蒂坦伯格和琳恩.刘易斯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9]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受到良好认可的国内外代表教材。马中版本的教材体系清晰,专门设有理论篇,对经济学相关理论有介绍,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选取马中版本为课程统一教材,与蒂坦伯格版本互为补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政策三部分,具体内容根据学时有所取舍。其中理论部分重点讲解微观经济学基础、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部分主要介绍环境经济评估的几种方法;政策部分着重介绍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各国实践。 (二)案例选取安排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15环境费用:51环境费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后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二是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应采取的防护治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需的资金。 16环保投资:55环保投资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取得环境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17环保投资运行成本:58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是环保投资项目和设施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8环境效益:68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19环保投资效益:71环保投资效益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效益。 20效益费用分析79: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他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或所需要的费用,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1效益费用比:82简称消费比,一般表达式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其形成条件为: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3、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具有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使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自我调节组织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组织能力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内涵就是这些具体的机制因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和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理解市场机制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市场竞争引起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又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各要素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供求――市场价格。 4、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6、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8、经济制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产权制度;第三层次: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摘要: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对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进行了分类,认为案例教学实践中现存的问题有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的案例少、缺少师生互动等,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等,提出可以从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案例的编排这两方面入手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最后探讨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

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