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课实验分组名单 年级 班

科学课实验分组名单 年级 班

科学课实验分组名单      年级    班
科学课实验分组名单      年级    班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doc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 (09级化学、应用化学专业、08级化生基地班)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

周六上午 注意:第三周: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实验,实验地点:物理学院9209和9213。第五周:化学学院四楼实验室其它仪器分析实验。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十周:校运会。 上课时间一律为上午8:00分。每实验学时为4学时。

学生分组名单 第 1 刘美欣 第 2 组: 陈强 第 3 组: 陈美彦 第 4 组: 闵乔 第 5 组: 姜亚兰 第 6 组: 胡静 第 7 组: ' ■ [ [, '.Hr f / 曹端喜 第 8 组: 林继生 第 9 组: 陈飞芳 第 10 组: 陈泽智 第 11 组: 阿栋仁 周二实验小组 刘阳 龙悦 倪文芳 王冬雪 王佳亮 王晓霞 王玉玲 车婧 益欣 官超凡 毛志辉 苏静娴 王海 雪顿次仁 朱江 陈怀宇 陈青英 陈亚芹 褚梦婷 邓彩霞 皇兵 刘雅梅 王春亚 刘国强 志彬 冉寿梅 施雯 王嫚嫚 王平 尹俊丽 田大雄 米尔妮萨 罗金祥 唐君成 谢梦蓉 杨砚飞 袁观莲 朱静 欧阳健强 王晓丹 婷婷 焦珂 瞿纪江 汤华森 王静 张迁 冯求荣 王超 陈畅 陈佳阳 何展欣 蒋鞠姣 刘爱荣 刘舒阳 罗丹 杨科 陈燕 李永菲 梅梦蝶 熊昕 许培青 张维 高芳引 胥洋 丁晖 刘璇 文凯丽 赵春蕾 林冬玲 于云亚 赵歆 丁弘正 黄鑫磊 谭健 王定同 王力 徐长鑫 江罗海 龚进 王梦 王彭 夏嵩 杨襄 杜悦悦 王建立 第 13 组: 第 14 组: 第 15 组: 第 16 组: 第 17 组: 第 18 组: 第 19 组: 第 20 组: 第 21 组: 第 24 组: 鲁战胜 胡玉珍 次卓玛 赵霖烜 周四实验小组 包奇 曹红阳 戴舒婷 李彬 肖鸿 徐东方 季春旭 刘洁萍 鲁志婧 吴琼 张广平 周焜 陈敏 丁雷 金程程 饶玉洁 刘学 谢立 杨晨临 赵智星 秦一菡 唐红明 王佳欢 郑华英 朱洁 吴建萍 杨领 李珏 刘海燕 切乃提 谢浪萍 洪希茜 李雪瓶 王鹏 敦闯 旦增拉姆 袁梁秀 赵琳琳 李莎 李雨婷 龙灿 周仁森 郭晓冬 李娟 李玉红 刘微 潘竞航 吴静 崔俊杰 董又菁 李姣 陈晶 张越 吴建军 胡媛媛 朱琴 陈斯华 侯轶男 李伟 杨若雪 冯睿 沈辉雄 杨薇 余青华 周六实验小组 白永刚 陈正石 陈志好 胡聪 胡敏 马云 王双双( 419) 赵国润 李亚 沈艳青 第 25 组: 荣健 王倩倩 第 26 组: 甘亮 焦思聪 李鸿舸 梁江洪 钱弘毅 韦福顺 张婉璐 邹良元 张锐 曾冰茹 鲁 理奇 粟思韵 第 27 组: 祝芹 第 28 组: 第 29 组: 第 30 组: 第 31 组: 徐博 何承辉 李强 练梦婷 马蓉 王晨旭 王双双 ( 409)王梦娣 张林敏 吴敏 郭雯雯 张朝龙 邓世忠 李欣芮 朱琥璇 胡昕 周丽琴 汪江 夏萍 向娟 央宗 孙春花 冯祝嘉 余玥婷 高阳 陈黎艳 蔡群 邹星 周佳明 李长洪 杨昌远 陈甜 冯志均 姜芮 刘州霞 杜纪亮 游远 玉苏甫江 张龙 陈东 杨璇 尤东琳 袁博 王强 韩雪文 刘志 麦麦提斯 沈素帆 吴瀚 张乃裕 罗舒婷 喻磊 刘枝兰 褚洁梅 第 32 组:林家惠 彭文文 许清 段源羚 曲腊腊 王金 吴鸣 张旭 向嘉辰 甘恒 蔡玉萍 第 33 组: 阿 里木江 高英 叶友坡 刘星星 张德斌 张信 邹响林 吴彬彬 钱振宁 胡今鸿 胡冲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1]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固体 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液体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3、认识液体 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论: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篇一: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篇二: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篇三: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 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2. 锯条颤抖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实验器材:水槽、砂纸。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气球、泡沫塑料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里,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2、把气球放在水里,气球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3、把钩码放在水里,钩码沉了下去。把钩码拴在橡皮筋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进水里,再用尺子量,发现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水中有一股力把钩码往上托了。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 2、所有的物体,在水中无论就是沉还就是浮,都受到水的。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改变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 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步骤 实验一: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把牙膏皮展开;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把浮在水面的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绑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鸡蛋浸泡在水槽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橡皮泥、牙膏皮、铁钉。实验二: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实验三:鸡蛋在清水中 ,在盐水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小学科学实验分组成员名单 2

宣化镇中心小学科学实验分组成员名单 班 级 三1班三2班四1班四2班五1班五2班六1班六2班 第一组殷雪莲 张天宇 王丽佳 徐向前 郭天江 王文浩 许国富 范思雨 高兴宝 权雅君 马瑞泽 殷丽娜 丁文静 李文斌 王志虎 徐彩玲 赵雪娟 王雪 郭韵姿 王栋 赵雅芝 高兴东 李静 赵雅娇 蒋玉梅 李宏佳 权文丽 盛辉 陈倩文 赵薇 张春志 六2班科学实验分组名单 第一组:闫欢史长健赵旭才 盛雪芳王辉 第二组:郭英孙超盛成达 裴雪雯殷风娇 第三组:许美琳王海霞冯育德 许雯权萧 第四组:闫守杰闫雪冯悦 闫作志罗悦 第五组:翟丽殷占伟闫冰心 王蓉赵瑞 第五组:赵玉琳赵莎莎冯聪 石凯 (划横线者为组长。) 闫欢 赵玉林 史长健 赵旭才 盛雪芳 第二组范永鑫 冯雅婷 权得瑞 许明轩 闫佳雪 盛开建 闫国福 闫桦 任攀 李宇轩 冯缘 曹娜 权建鹏 盛万捷 赵雅萍 方文静 曹立森 王飞全 石蕊 闫国兴 王文瑞 回亚萍 殷丽红 闫守华 范嘉欣 李雪梅 顾彦彪 石晓玉 赵玉阁 闫占平 王辉 郭瑛 孙超 盛成达 石凯 第三组赵亚奇 罗亮 范开天 蒋文静 范雅姗 闫占翔 高新田 权玉林 赵梅 吴悦 丁玲 杨洋 王晶 权丽萍 王瑞军 徐雅雯 郭思荣 高文静 杨成涛 李欣悦 范开志 曹荣 范蕊 范忠良 闫国伟 闫吉香 闫桃 盛鹏承 盛鹏芳 王欢 王新玉 裴雪雯 殷风娇 许美林 王海霞 冯聪 第四组王文燕 徐锴 范思杰 刘鹏 丁海涛 范新强 吴宜蓉 赵玉君 马泽源 黄灵芝 王磊 冯强 盛雪玲 曹立鹏 许文远 权建涛 赵斌 曹佳乐 程菲 杨晨元 王玉梅 殷玉鹏 王泽凯 王清华 殷萍 王新燕 郭文静 孙娇 舒迎雪 范红晶 赵兴凯 冯育德 许雯 权萧 闫守杰 赵莎莎 第五组李娜 范忠诚 杨晨曦 范忠斌 李建文 顾雪琴 王莹 许学军 权江林 徐申成 冯浩 王玉钰 高建辉 权蕾 权丽娜 王媛媛 殷宁 闫文清 葛亮 闫乐乐 王文静 李欣月 殷凤霞 郭文欣 万晓邦 王天天 蒋丽梅 殷文轩 盛雅楠 殷建锋 闫雪 冯悦 闫作志 罗悦 第六组闫小风 王文乾 顾艳婷 方耀 殷佳 王辉 方婧 权得玉 盛兴旺 李建辉 魏海英 郑高潇 范中研 许景栋 郭丽 王成志 殷占全 石玉乐 盛元贞 郭天鹏 蒋成铸 李雪波 杨博 王贵龙 盛玉芳 翟丽 殷占伟 闫冰心 王蓉 赵瑞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 内容 观察温度计 实验材料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2)、自制温度计模型. 实验内容过程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 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材料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水温测量记录表 实验内容过程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3、水结冰了 实验 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实验内容过程(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4、冰融化了 实验 内容观察、加快冰的融化 实验材料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实验内容过程(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实验 1【实验名称】: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准备】:小车模型、毛线、钩码3个、秒表 【活动设计】:用钩码的重力做拉力,通过 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记录小车走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实验步骤】: 用一个钩码的拉力,测试小车做过桌面使用的时间。反复测量3次,求平均值。用三个钩码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桌面,使用的时间。反复测量3次,求平均值实验结果: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方案时,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不变量:小车的重量、小车经过的距离。变量:拉力大小即钩码数量为减少误差,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得平均值。 2、为防止小车从桌上滑下,可以用两个铅笔盒做障碍物,挡在终点处,铅笔盒中间留出空隙,注意不要压住毛线。 2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木块(或者小车模型)、测力计、长木板 1)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用手摸一摸,辨别一下长木板哪一面较光滑,哪一面较粗糙。木块(小车模型)放在粗糙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求平均值。对比两次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所受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所受摩擦力越小。 注意事项: 为减少实验误差,每次实验做两次。若学生之前未接触过测力计,应先向学生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时要用测力计慢慢拉动小车,并保持拉动时速度不变。 3摩擦力大小与被拉物体的重量间的关系 1、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 2、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在其上放先后放不同数量的钩码,其余按照上一项步骤进行 3、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所受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小。 4实验名称: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目的: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实验过程: 1、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汇报。 2、分组实验,注意做好实验的记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小实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科学小实验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小实验 一、实验名称:动画小人 实验材料: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铅笔、彩笔,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对折,对折后要大小相等,分别画上大小相等、神情不一的小人, 2把上面的纸条紧紧卷在一支铅笔上 3左手按住纸条的底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的伸展、卷曲 实验现象:纸条随着铅笔伸展卷曲,上面的小人好像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铅笔、剪刀、彩笔、白纸 实验步骤: 1在活动记录上描下或剪下鹦鹉图形 2将鹦鹉图形贴在卡纸上,沿轮廓剪下,鹦鹉就做好了 3不加回形针先试着让鹦鹉站在指尖上,看能不能站起来 4试着在纸鹦鹉不同部位加回形针,看能不能站在指尖上 实验现象: 1当不加回形针时纸鹦鹉不会站在指尖上

2只有把回形针加到纸鹦鹉尾部时,纸鹦鹉站在了我们的指尖上 实验结论: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三、实验名称: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 实验材料:试管、橡皮塞、玻璃杯、蚂蚁 实验步骤: 1、采集不是同一家的两窝蚂蚁,分别放在两支试管里,盖上橡皮塞。 2、把不同一家的蚂蚁各放一只到玻璃杯里,然后观察。 3、再放几只试试。 实验现象:看到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实验结论: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四、实验名称:小草吸水 实验材料:大试管、试管架、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小草、水、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小草放到装有水的试管中,用直尺量好高度,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2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放到阳台上,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直尺测量试管内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发现试管里的水每天都在减少 实验结论:植物每天都在喝水

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3~6(2014第一学期)

三年级(1)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朱彤刘秉儒赵欣彤王新怡李锐 2 王永贵郑颖王建新高枫杨万里 3 张晶苟婧张玉凤杨玉嫣彭泓淼 4 卢家豪丁启钊徐剑华张雅蓉王润琪 5 邹静怡王世闯修子阳汪永洋王栋 6 杨瀚马玉强汪永祥毛嘉宁李梦园 7 王婷薇吕蓉石晓倩李世路尹晓婷 8 高丹阳毛哲王继萍潘文婷杨丽娜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三年级(2)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曹文倩曹川露吴自涛马由奴四王健叶俊 2 王成志陈源刘雪梅刘亚敏李阳黄家明 3 余丹丹马文静黄之朝陈钰铭唐怡菲朱玉银 4 周国疆杨依帆朱阳贺奕龙刘雅慈刘雪融 5 黄娜魏其田王瑞祝文娟叶升杨得乐 6 孙诗琪黄月涵田润颖薛福全王兆航孔健鹏 7 王晓雪王建琦王梦颖黄之蓉杨雅雯曹家乐 8 高昱冬韩昌岩马丽娜王琪田瑞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三年级(3)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薛哲高珅国茹一楠牛文琦周梓萌马伟军 2 王元杰彭彩霞刘学圣王海婧高雅娴扁旭 3 王瑞青黄继烨王红艳刘文杰高翔钱雅蓉 4 张钰李佳睿陈海涛黄家兴张悦屈晓云 5 郭彪李义张玉玲柴万翰曹萌萌王旭 6 任子怡王立兴闫明阳周欣冉罗瑞敏 7 许文丽周永彪周洪远陈婧婕马金卓 8 马钰陈壮玉司晓甜左文娜陈文轩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四年级(1)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肖鸿王鸿宇曹梦琪张艾琳贺锋年 2 贾雅茹王丹奇马玉霞张洋陶练庆 3 任莉舒锦波梁爱萍刘德兴田梦瑶 4 马凯刘璇德马晓君融婷茹睿云 5 张同盛李姿含刘文静范婧雯 6 李靚玉王玉玲李旭东高晶明 7 闫向楠徐晓红王思蓉钱旺王莹 8 何佳莉穆阳瑞许致阳高春梅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材料: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4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桌上放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分别标上1、2、3、4号。 2、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实验现象: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都下降了,其中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下降最多,自来水的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水自然降温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3-3、水结冰了实验内容:冰的观察实验材料:冰、玻璃盘子 实验步骤:取一些冰块,放在玻璃盘子上,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冰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实验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试管、水、碎冰、保温杯、温度计、盐。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活动3:下面的温度你会读和写吗? 28摄氏度写作: 20摄氏度写作: 零下 5摄氏度写作: -21C 读作: 31C 读作: 实验要求: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用品:400ml 烧杯一个 一支温度计 适量冷水和一暖壶热水 吸水纸 废物 瓶。

实验三、水结冰了 一、实验名称:水结冰了 二、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 三、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 把试管插入碎 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测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四、实验器材:试管、保温杯、温度计、碎冰块、食盐、纯净水。

结论: 1、水在低温环境中,温度会不断下降,当温度下降到 0C 时开始结冰,由液态 变为固态。 2、 结冰后温度会继续下降,一直降到与环境的温度相同为止。 3、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实验四、冰融化了 一、 实验目的:观察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二、 实验步骤: 1、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冰块,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录 录冰块的温 度 2、 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 度 3、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三、 实验器材:烧杯一只、温度计、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一只、 冰块若 干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表 实验结论:1、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温度是( )C 2、 温度会不断上升,当上升到 0C 时,冰块开始融化,在融化过程中一直保持 0°C 。 3、 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继续上升,一直到室温。 4、 冰块融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实验五、磁铁有磁性 (一)实验名称:磁铁有磁性 二、实验步骤: 1. 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在磁铁和铁制物品之间先放上纸、布、塑料片、木头片等看看磁铁能不 能被吸引 3. 用磁铁识别哪些硬币是铁材料制作的。 三记录 实验要求:若物体能被磁铁吸引,请在能被磁铁吸引项中打“V” ,不能被吸引 的打“X” 0

创业学院第六期创业实验班面试分组名单

创业学院第六期创业实验班面试分组名单 第一组 面试时间:4月24日(周二)13:00 面试地点:C203 面试成员: 序号学院班级学号姓名1外国语学院英语类170327许露萍2外国语学院商英160207张腾3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类170229戴校杰4经济学院经济类160109陈紫薇5金融学院金融类170342吕晨越6经济学院经济类170205曾楚琪7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创新160130陈一鸣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类160203鄢继民9统计与数学学院经统160201姚天天10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170107瞿乙波11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商务类160425尹娜12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类170219闻肖融13艺术设计学院产设160116卓宸纬14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工程160101何珍文15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类160123张优16艺术设计学院产设160120缪子凡17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170119马媚炜18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类170827陈宁19公共管理学院公管类170602李天诺20经济学院经济类170334张钰炜21法学院知权160103殷子淳22艺术设计学院环设170117黄晓文2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创新170105周玉红24经济学院经济类170420夏怡澜25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商务160117朱育颉26法学院法学类170234叶猛荣27金融学院金融类170421季煦程28公共管理学院公管类170333冯寒晰29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旅游160233沈紫莹30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类160122陈俊璋31经济学院资环160109黄骏32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新闻160109南凯娥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分组实验记录

三年级下册分组实验 ⑴.观察土壤(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 活动目的:认识土壤的特征 活动准备:土壤标本、筛网 活动过程: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学生将土壤倒在白纸上,摊开,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尽可能写下发现。 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 活动提示:1.告诉学生土壤的来源地,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2.设计好观察空白表,让学生填写。3.用筛子分离时,要将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筛下土壤中较大物体,并进行分类。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 活动目的: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用多种方法了解其不同 活动准备:沙土、黏土和壤土、杯子、漏斗、水、纱布等。放大镜、水 渗水性实验注意点: 1.倒水时,同组三名同学一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漏斗,不能抢先。 2.倒水动作不要太猛,要让水缓慢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3.倒水后千万别晃动漏斗或搅动土壤。 4.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渗水时土量和水量都定为80毫升为宜,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5.先按比例配好标准土样,配好土样比较干燥,提前一天给它淋上水,保持一定湿度,以潮湿但不黏连为宜。

用更多方法比较不同。 1.用放大镜看。 2.用手捻一捻。 3.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⑴.做肥料袋(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3课《肥沃的土壤》) 活动目的: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活动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等 活动过程: 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 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 提示:选择较易腐烂的东西。要记录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东西,便于过后对照。为加快植物成肥过程,可在塑料袋中装入一两条蚯蚓。用深色的东西轻轻盖在上面。 ⑴.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果实和种子》 活动目的:认识种子的构造 活动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等 活动过程: 1.先预测种子里有什么,将预测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所看到的。 提示:一定要先预测,再解剖、观察、记录、表达;指导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皮剥去,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强调实验记录,预测时画一次,观察时再画一次,通过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小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小实验 一、实验名称:动画小人 实验材料: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铅笔、彩笔,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对折,对折后要大小相等,分别画上大小相等、神情不一的小人, 2把上面的纸条紧紧卷在一支铅笔上 3左手按住纸条的底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的伸展、卷曲 实验现象:纸条随着铅笔伸展卷曲,上面的小人好像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铅笔、剪刀、彩笔、白纸 实验步骤: 1在活动记录上描下或剪下鹦鹉图形 2将鹦鹉图形贴在卡纸上,沿轮廓剪下,鹦鹉就做好了 3不加回形针先试着让鹦鹉站在指尖上,看能不能站起来 4试着在纸鹦鹉不同部位加回形针,看能不能站在指尖上 实验现象:

1当不加回形针时纸鹦鹉不会站在指尖上 2只有把回形针加到纸鹦鹉尾部时,纸鹦鹉站在了我们的指尖上实验结论: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三、实验名称: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 实验材料:试管、橡皮塞、玻璃杯、蚂蚁 实验步骤: 1、采集不是同一家的两窝蚂蚁,分别放在两支试管里,盖上橡皮塞。 2、把不同一家的蚂蚁各放一只到玻璃杯里,然后观察。 3、再放几只试试。 实验现象:看到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实验结论: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四、实验名称:小草吸水 实验材料:大试管、试管架、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小草、水、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小草放到装有水的试管中,用直尺量好高度,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2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放到阳台上,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直尺测量试管内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发现试管里的水每天都在减少

三年级上科学实验

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计划 一、实验内容: 观察土壤 二、实验器材: 土壤、细纱网、一次性杯、水、卡纸或者报纸、筷子 三、实验步骤 1、将土壤平摊在卡纸或报纸上,选出大点的杂质 2、用纱网筛出更小的杂质 3、将剩下的土壤放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4、用筷子搅拌后静置几分钟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 1、土壤里会有气泡冒出。 2、会发现土壤有分层沉降,下层粗粒是沙,上层很细腻的是黏土。 3、会发现玻璃片有脏的痕迹。 4、冒烟,有气味。 一、实验内容: 鉴别土壤 二、实验器材: 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三、实验步骤: 分别手握三种土壤后,再伸开手掌 四:实验结果: 砂质土: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 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一、实验内容 土壤性质实验 二、实验材料 砂质土、壤土、黏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瓶、支架。 三、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瓶口,倒放在支架上,在塑料瓶内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四、实验结果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 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 一、实验内容:

哪个容器盛的水多 二、实验器材:量筒或量杯、2个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水 三、实验步骤 1、将1、2号杯中的水分别倒入量筒中 2、左手拿量筒稍倾斜,右手拿烧杯,将烧杯的出水口贴紧量筒口,让水顺着量筒壁往下流。 3、待烧杯中的水倒完后,将量筒平放在桌面 4、眼睛保持与水面凹处水平后读数并完成实验记录 四、实验结果 1号水杯盛水多 一、实验内容 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二、实验器材 高锰酸钾、盐、白糖、红糖、肥皂、橡皮、小石子、沙子、味精、洗衣粉等、一次性杯子、水 三、实验步骤 1、教师提前用勺子将准备好的器材等量分好 2、将一次性杯中倒入水 3、将食盐倒入烧杯中,仔细观察食盐颗粒的变化 4、等食盐全部溶解后再换另一种用以上同样的步骤实验 四、实验结果 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一、实验内容 怎样使方糖溶解得更快 二、实验器材 方糖、筷子、一次性杯3个、餐巾纸、装有热水的保温杯、冷水 三、实验步骤,以“搅拌”为例 1、在2个杯中倒入等量的热水或冷水 2、将两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水中 3、 1号杯搅拌,2号杯不搅拌 4、观察几分钟,比较哪个杯中的水溶解得快 四、实验结果 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热水可以加速溶解,把物体碾磨可以加速溶解 一、实验内容 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试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根据材料种类准备)、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3~6(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1)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朱彤刘秉儒赵欣彤王新怡李锐 2 王永贵郑颖王建新高枫杨万里 3 张晶苟婧张玉凤杨玉嫣彭泓淼 4 卢家豪丁启钊徐剑华张雅蓉王润琪 5 邹静怡王世闯修子阳汪永洋王栋 6 杨瀚马玉强汪永祥毛嘉宁李梦园 7 王婷薇吕蓉石晓倩李世路尹晓婷 8 高丹阳毛哲王继萍潘文婷杨丽娜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四年级(2)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曹文倩曹川露吴自涛马由奴四王健叶俊 2 王成志陈源刘雪梅刘亚敏李阳黄家明 3 余丹丹马文静黄之朝陈钰铭唐怡菲朱玉银 4 周国疆杨依帆朱阳贺奕龙刘雅慈刘雪融 5 黄娜魏其田王瑞祝文娟叶升杨得乐 6 孙诗琪黄月涵田润颖薛福全王兆航孔健鹏 7 王晓雪王建琦王梦颖黄之蓉杨雅雯曹家乐 8 高昱冬韩昌岩马丽娜王琪田瑞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四年级(3)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薛哲高珅国茹一楠牛文琦周梓萌马伟军 2 王元杰彭彩霞刘学圣王海婧高雅娴扁旭 3 王瑞青黄继烨王红艳刘文杰高翔钱雅蓉 4 张钰李佳睿陈海涛黄家兴张悦屈晓云 5 郭彪李义张玉玲柴万翰曹萌萌王旭 6 任子怡王立兴闫明阳周欣冉罗瑞敏 7 许文丽周永彪周洪远陈婧婕马金卓 8 马钰陈壮玉司晓甜左文娜陈文轩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五年级(1)班科学实验学生分组名单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 组别学生姓名 1 肖鸿王鸿宇曹梦琪张艾琳贺锋年 2 贾雅茹王丹奇马玉霞张洋陶练庆 3 任莉舒锦波梁爱萍刘德兴田梦瑶 4 马凯刘璇德马晓君融婷茹睿云 5 张同盛李姿含刘文静范婧雯 6 李靚玉王玉玲李旭东高晶明 7 闫向楠徐晓红王思蓉钱旺王莹 8 何佳莉穆阳瑞许致阳高春梅 注:每组第一人为本组组长。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实验1: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第1课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计时器小车尺子垫圈棉线【或其他细线】 实验过程: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实验结果【略】 注意事项: 1、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小车经 过的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垫圈的数量】。 2、教师要提醒学生每个实验都做三次以上,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第2课玩滑梯的启示】 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或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木板、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 用弹簧称分别测出所需的拉力有多大。 2、比较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注意事项: 1、让木块匀速地运动时,读出弹簧称上的拉力大小。 2

3、没有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时,也可用一块木板,然后在上面铺上毛巾代表表面粗糙 的木板。 实验说明: 1、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 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 实验要求准备。 2、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 “牛顿”。因此,如果使用测力计,可以只让学生读出测力计上的刻度大小来比较摩擦力的 大小。也可以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 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知识链接:摩擦和摩擦力 摩擦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实验3、摩擦力大小与被拉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长木板、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步骤: 1、在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 2、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实验结论: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说明:“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 可。 实验4:找平衡 【第3课跷跷板】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2、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3、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