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新闻思想资料

陈独秀新闻思想资料

陈独秀新闻思想资料
陈独秀新闻思想资料

新闻事业是近代西方思想启蒙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近代中国,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取得在华办报特权,不少中文和外文报纸伴随着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地发展起来。列强在华创办报刊,主要是为扩大侵略宣传、服务,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本土新闻事业的肇始。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的高潮。其时,我国新闻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宣传变法、改制的报刊和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最具代表性的报刊无疑是梁启超任总主笔的《时务报》。该报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特别是梁启超一手包办的论说文,行文酣畅淋漓,笔锋常带感情,广受读者欢迎,上自通都大邑,下致穷乡僻壤,“海内观听为之一耸”。青年陈独秀就是1897年在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期间最早接触到《时务报》的,梁启超宣传变法的鸿篇巨论使他深受震撼。这次接触对于陈独秀人生路向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直到晚年,他还坚定认为“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新闻舆论的震撼力如此之强大,促使陈独秀转变人生路向,从此,他以“康党-乱党-共产党”的革命人生,取代了“举人-进士-状元郎”的传统人生。

陈独秀投身新闻事业,始于1903年8月在上海参与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这家报纸只有章士钊和陈独秀两人承担全部编辑事务,常常要彻夜工作。《国民日日报》是为接替因宣传民主革命被清政府查封的《苏报》而创办的,但规模超过《苏报》,且其“篇幅及取才较苏报新颖”,因此“发刊未久,风行一时,时人感称为《苏报》第二”。该报刊载时论、学说、思想介绍以及中外、地方等新闻,尤其重视登载揭露清廷腐败和社会不公等文章。为安全起见,时论文章大多不具实名,所以很难界定哪些文章出自陈独秀手笔,但署名“由己”的两首诗,可以确定出自陈独秀,即《哭汪希颜》和《题西乡南洲放猎图》。前诗有:“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后诗是:“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驰骋甘入荆棘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从诗中不仅能够看出青年陈独秀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感情,而且彰显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革命气概。参与《国民日日报》编撰工作的时间虽短,但对陈独秀的政治活动和人生历程影响颇深。他认识到了新闻媒体的巨大威力,为多年后独自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国民日日报》后因经费困难,仅存在3个月零23天就被迫关闭。

陈独秀独立开展新闻实践,是从创办《安徽俗话报》开始的。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中,陈独秀开宗明义地表明办报宗旨,提出了两个目的:“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及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一件不知道,况且现在东三省的事,一天紧似一天,如有什么好歹的信息,就可以登在报上,告诉大家也有个防备。我们做报的人,就算大家打听消息的人,这话不好吗?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也可以长点知识,好叫我们安徽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知识。为这两种想法,想大家多是喜欢的,大家只管放心来买看看。”他身体力行,用“三爱”的笔名在《安徽俗话报》的第1至第19期上,撰写并发表时评约50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救亡图存的道理。《安徽俗话报》政治色彩鲜明,是安徽最早的富有革命色彩的进步刊物,在对安徽地区思想启蒙教育、积聚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独秀新闻活动的高潮,是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杂志。《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擂响了继戊戌、辛亥之后又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虽是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但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它一直是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从创刊到休刊,共存在7年。这7年是新旧思潮澎湃激荡的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它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的纲领、方针的发布,《新青年》都是一个重要刊物。因此,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造就了陈独秀。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是他新闻实践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新青年》创办之初,旨在输入学理,宣称“不谈政治”。“五四”革命风暴席卷之时,其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为此,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创办《新青年》的姐妹篇《每周评论》。陈独秀常用笔名“只眼”撰稿,奋战顽固派,鞭挞旧势力,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明星”和最有影响的新闻活动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领导了党的全部新闻工作。他以党的报刊为阵地,组织了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大论战。上海发起组创办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陈独秀为其撰写发刊词《短言》:“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中抢夺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建设劳动者的国家已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一切生产工具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权力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这篇《短言》,正如毛泽东所说是一篇“颇不愧为旗帜鲜明”的宣言。《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对提高党员思想觉悟,认清党的性质和任务,发挥了显著作用。不久,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在陈独秀的主持下正式创刊,并由其撰发刊词《本报宣言》称:“本报同人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仅以统一、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之于国民之前!”为向工友宣传马列主义,以积聚革命力量,上海发起组创办了通俗刊物《劳动界》,它的创刊受到广大工友热烈欢迎,杨树浦路电灯厂一工友致函陈独秀说:“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愤的工人,有话可也讲了,有冤可也伸了,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啊!”陈独秀创办的最后一样刊物是《热潮》。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陈独秀在该刊发表大量文章,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揭露英美袒护日本侵略中国的卑劣行径,主张“对日绝交”、“对日宣战”;抨击蒋介石集团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实行媚日外交的罪恶勾当;号召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精湛的艺术

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读者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

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编辑是报刊面貌的最终塑造者,陈独秀主编的刊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与他高超的编辑艺术分不开的。综而言之,陈独秀精湛的报刊编辑艺术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顺应时代需求,紧密联系实际。陈独秀指出:“社会底(的)进步不单是空发高论可以收效的,必须有一部分人真能指出现社会制度的弊病,用力量把旧制度推翻,同时用力量把新制度建设起来,社会才有进步。”报刊言论只有紧密联系革命斗争实际,才能发挥巨大的舆论作用,决不能空发不切实际的议论,“不切于实际需要的高论往往可以做旧制度的护身符,这种高论只算是低论罢了”。1919年11月,《新社会》主编郑振铎向陈独秀请教办刊方向和社会改革运动等问题。陈提出希望《新社会》办成给劳动者灌输新思潮的通俗报纸;社会改造运动要做切实的工作,不要说空话。《新青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陈独秀与一大批新文化人士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条件,从而集结于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使《新青年》成为一面鲜艳夺目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旗帜,担当起了领导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重任。陈独秀在谈到文学革命的社会背景时说:“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新青年》创刊伊

始销路甚少,连同赠送交换,每期仅印1000余份,原因在于没有将主要矛头对准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1915年12月,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下令称帝,上演了一出复辟丑剧。面对这一重大现实政治问题,《新青年》并未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读者投书编辑部要求该刊批判袁世凯的反动行径时,陈独秀则不以为然。这主要是他没有看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革命的不彻底,也不懂得没有一场广大人民的政治革命运动,要改造旧中国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陈独秀不久即及时地转变了原来的办刊思路,顺应现实,与时俱进,终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第二,旗帜鲜明,英勇无畏。陈独秀认为报刊语言应该直截了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清清楚楚,不能吞吞吐吐。他非常赞赏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流利畅达、爽快浅近的文风。1918年,他在与《东方》杂志论战时,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明确要求对方“一一赐以详明之解答,慎勿以笼统不中要害不合逻辑之议论见教;笼统议论,固前此《东方》记者黄远庸君之所痛斥也”。他编办刊物,总是在一开始就向读者宣布办刊宗旨。鲁迅曾有一个比喻:“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为了追求真理,无论是面对军阀政府的威胁迫害,还是封建顽旧势力的谩骂围攻,或者是自己阵营中的冷枪暗箭,他全然不顾,抱定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的精神,移山填海,寸心不懈。作为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陈独秀在斗争中常常是首先发难,带头出击,并且团结组织力量全面进攻,坚持到底。在论战中,他善于抓住论敌的核心要害,反复揭露、抨击,把论敌最丑恶、最荒谬的东西暴露于众,给论敌以致命打击。对他办的刊物,进步人士翘首欢迎,而顽固派则恨得要死,对他的迫害、造谣、中伤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多次因被通缉而外出躲避,颠沛流离,生活苦不堪言,但他从没有低下头。

第三,变骇为习,促人猛醒。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在《甲寅》第1卷第4号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他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家,对外不能御侮,对内残害人民,“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看看目前中国土地上,只有租界里的居民能够得以安宁自由,因此,一旦“海外之师至,吾民必且有垂涕而迎之矣”!文章发表后,反响极为强烈。主编章士钊说:“读者大病,愚获诘问叱责之书,累十余通,以为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后世学者在分析陈独秀的这篇文章时,都一致认为这是他找不到救国出路时悲怆迷惘情绪的愤激反映。其实,如果从报刊编辑的角度看,这并不是陈独秀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他故作惊人之语,以极端之词造成读者猛醒的编辑意图的生动表现。变骇为习是梁启超惯用的报刊宣传方法,梁启超曾多次直言无隐,因而这种宣传方法广为时人习知。梁启超曾说:“诸君欲导民以变法也,则不可不骇之以革命。当革命起,则并民权亦不暇怪,而变法无论矣。”陈独秀早年深受梁启超思想影响,沿用此法乃是自然。当时就有人指出陈独秀在该文中采取了故作危言、以耸国民力争自由者之听的方法,并将梁启超与陈独秀联系在一起论述:“梁先生所为惊人之鸣,竟至与举世怪骂之独秀君合辙而详尽又乃过之。”事实上,陈独秀此文发表后不久,随着形势的迅速变化,国人对陈独秀的态度就来了个彻底的转变,由原先的误解、责骂转为接受和推崇了。李大钊就理解了陈独秀的意图:“世人于独秀君之文,赞可与否,似皆误解,而人心所蒙之影响,亦且甚巨。”这种效果或许正是陈独秀所希望达到的。

第四,上演争论双簧戏,吸引读者注意力。陈独秀和胡适在《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以后,开始反响不大,不仅赞成者少,就是连反对的声音也很少听到。为了传播文学革命的主张,引起社会的注意,在陈独秀的策划下,《新青年》编辑部上演了一出双簧戏,即由钱玄同扮作反对派的角色,化名“王敬轩”写作《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对文学革命大肆攻击;然后由刘半农撰文,针对“王敬轩”的文章逐点进行批驳。这场争论好似是无中生有,但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则是一次精彩的议程设置理论的彩排。事实证明双簧戏的上演是成功的。他们的争论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很多人纷纷加入进来。一位署名“崇拜王敬轩者”的读者看到上述两篇文章以后,写信质问《新青年》:“贵志记者对于王君的议论,肆口侮骂,自由

讨论学理,固应如是乎!”陈独秀立即在《新青年》上公开回答:“为世界学者业已公同辩明之常识,妄人尚复闭眼胡说,则唯有痛骂之一法。讨论学理之自由,乃神圣之自由;倘对于毫无学理毫无常识之妄言,而滥用此神圣自由,致是非不明,真理隐晦,是曰‘学愿’;‘学愿’者,真理之贼也。”陈独秀欢迎在刊物上展开讨论,但这是在对方接受白话文为文学正宗的前提下。在《新青年》上,我们看到对文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讨论非常热烈,而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则没有资格参加平等的讨论。胡适在5年以后回忆起文学革命发难时的情景时说:“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这个评论是很公允的。

第五,集中传播、连续传播、组合传播、借力传播。集中传播是在短期内集中较多篇幅反映某一事物的方法,由于在一定的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能够集中人们的视线,使整个报道主题突出、醒目。《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就是典型代表。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问题,还使用连续传播的方法。五四运动发生后,《每周评论》用全部版面报道运动发展的情况,并连续出版了第21、22、23号3期“山东问题”特号,详细报道5月4日学生游行时悲愤激昂的情绪,系统地介绍青岛问题的来龙去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这一系列报道对运动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争论性稿件,陈独秀常用组合传播的方法进行处理。《新青年》第5卷第3号发表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一文,发起对东方文化派的批判。为了让读者“案查”双方的论点,《新青年》把陈独秀《质问》一文所提及的《东方杂志》发表的3篇文章附载于陈文之后。如此对待论敌,可以避免读者产生一面之词、断章取义的想法,并且可以引起读者分析、比较双方论点的兴趣,从而增加了批判的力度和宣传的影响。借力传播也是陈独秀喜欢使用的方法。1919年3月16日,《每周评论》发表《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4月13日、27日两期《每周评论》刊登的《特别附录:对于新旧思潮之舆论》,5月18日《每周评论》增刊《特别附录: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只是客观地转载其他刊物的文章,但读者却能从中读出言外之意,这显然比刊物直接站出来表达观点效果更好。

第六,注重读者工作,做好读者服务。在陈独秀的报刊实践中,注重读者工作一直是个突出的特点。《新青年》一创刊,就向读者宣布:“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怀疑,或有所阐发,皆可直缄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神志。”从创刊号一直到1921年,几乎每一号上都辟有“通信栏”或“读者论坛”。经统计,共刊发通信、议论约360余封(篇),以7年计,每年6号算,平均每号有读者来信、议论约4封(篇)。其中,最多的一号刊载读者来信25封。在这些来信中,不仅有对《新青年》的表扬,也有很多直言的批评。应该说,刊载这些批评来信,正体现出《新青年》的勇气和胸襟。有些来信的内容,与刊物本身没有关系,但编辑都耐心地一一作答。《新青年》在思想理论斗争中,既善于抓住主要的有影响的论敌,与之论辩,又十分注意社会上多数读者的反响和思想实际,把对论敌的批判和回答一般读者的思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大的社会效果。通信的写作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因为他们关心着《新青年》,因此,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常常也正是杂志的热点。《新青年》的编辑不仅根据读者所提的问题,对论敌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还经常从读者来信中引出新的重要论题,不仅教育和帮助读者提高思想认识,也从中发现和联系新的作者,这样就进一步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作者队伍。特别是它注意发现和培养青年作者的做法,值得报刊工作者重视。

第七,发挥集体力量,做好组稿工作。有没有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是刊物能否办成功的重要因素。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非常注重作者队伍的组建,他到北京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刊物由他一人主撰改为同仁刊物,就是为了发挥大家的力量,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陈独秀本不认识胡适,经同乡汪孟邹的介绍得知后,他立即要汪给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胡适写信,代他向胡适约稿。在汪孟邹的多次催促下,胡适才与陈独秀建立直接联系,最后二人联手掀起

了文学革命运动。鲁迅能加入到新文化阵营中来,以文学作品为之呐喊助威,显示新文学运动的实绩,更离不开陈独秀的组稿工作。1933年,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回忆道:“《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地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时,除直接向李大钊、周作人等约稿,还写信给高君宇,请他托在太原的朋友调查那边的劳动状况。结果,这一期《新青年》被誉为是当时知识分子了解工人、宣传工人的一部好教材。陈独秀因为《新青年》等刊物而名垂青史,《新青年》等刊物也因为他才大放光彩。

鲜明的政治特色

从陈独秀新闻实践和新闻艺术中可以看出,主张新闻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其新闻工作的主要特点,具有鲜明政治色彩。

首先,反映民意,引导舆论,参与政治。这是陈独秀从事新闻活动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思想。陈独秀在新闻活动中,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有着鲜明的战斗精神,善于抓住敌对思想的主要表现,进行不调和、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旗帜鲜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驳斥康有为的一系列文章,始终紧扣主题,反复说明: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势不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礼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礼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陈独秀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其影响,尤其对一代青年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其次,传播科学知识,实施启蒙教育,这是他举办新闻期刊的“两个目的”。陈独秀在新闻活动中不是硬性向人们灌输教育,而是循循善诱,寓教于传授知识之中,使人们在增长知识之中受到教育,乐于接受教育。在《安徽俗话报》的文章16门中(原为13门,从第8期又增加了兵事、卫生、格致3门),除了论说、紧要新闻和本省新闻外,其他大多数是向读者传授知识的科普等方面的文章,并通过传授知识,向读者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意识,鼓动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残酷统治所造成的愚昧、迷信等各项恶俗。正如蔡元培在《独秀文存》再版前言中所说:“我在上海《警钟日报》社服务的时候,知道陈仲甫君。那时候,我们所做的都是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传授知识,也是新闻报刊的基本功能之一,陈独秀在新闻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这种功能的作用,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新闻效果和教育效果。

从陈独秀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工作艺术可见,他注重新闻媒体在对敌斗争中的巨大威力,新闻事业贯穿他政治斗争的始终,高度重视新闻报刊工作的艺术,他用自己的新闻实践为党的新闻工作积累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形成和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延安时期,毛泽东正是在总结了党的历史上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而提出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的。此外,研究陈独秀新闻实践和新闻工作艺术,对今天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基于对旧中国的教育深刻反思和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独秀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 陈独秀体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洗礼,由于深受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 倡导实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兽性”主义正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坚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他满怀热情地把改造中国、更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时代与社会赋予了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陈独秀体育观的内容 2.1 提出“智、力、德”三者并重 陈独秀深受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人应该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影响,曾提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的教育目的与“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的教育主张。 他明确指出,“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10年来,青年死亡率锐减,列国无语比伦。”而对当时中国青年的体质状况,陈独秀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甚者纵欲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耳!”陈独秀认为,我国国民体质低下应归咎于我国传统的训诂教育与重文轻武之风。他还认为,身体强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也只有身体强健才能适应日趋尖锐的生存竞争。 他还从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指出,游戏、体操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游戏体操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 2.2 提倡实行“兽性”主义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新飞周建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 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 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 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 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 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 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其次,青年身心活泼,受传统思想影响小,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青年相对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人类社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马新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88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考号:姓名:王敬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儒家、古代教育、古代文学的态度来论述他的传统文化观,分析陈独秀在思想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分析他对近代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透析出其传统文化观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传统文化观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革命时期由于“右”的错误而遭批判,之后继续坚持投降主义,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分析他的传统文化观,透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对陈独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创造的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陈独秀所作文章的对象——思想、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化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对文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曾说:“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2)由此我们可知,陈独秀认为文化是一个独立于军事政治之外的个体,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文化体系下包含着诸多细之又细的分支。 陈独秀生于19世纪晚期,正当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他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在青年时期他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仕途教育。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的启蒙工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据分析,其文章不外从思想革新、文学革新、教育革新三大方向入手。革新就是要改革创新,而其对象便是传统的思想、文学、教育诸方面。 二、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一)对传统伦理及宗法制的态度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陈独秀三大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陈独秀三大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陈独秀,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那么陈独秀三大主义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陈独秀三大主义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这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三大主义中主张的是推翻夸张的、不实用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淡的、能够表达情感的国民文学;推翻腐败的、陈旧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实用的写实文学;推翻曲折晦涩的山林文学,建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1916年《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提出的。全文的思想也就是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对封建旧文学的否定和批判,它也从启蒙思想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的阿谀奉承,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要以革新的文学作为我们改造社会、革新政治的主要途径。 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来源和背景是陈独秀在1915年从日本留学回来返回上海,不久,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出版,在经过二次革命以后,陈独秀觉得要救中国,必须先进行思想改革。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文学学长。在陈独秀的推荐下,他的朋友李大钊也来到北京大学,于是他们几人一起主编《青年杂志》,之后

改为《新青年》。陈独秀在面对守旧派的诬蔑和被威胁时,毫不畏惧,最后将陈独秀等人逐出北大。这一消息一出,于是马上就爆发了一场新旧思想的战争。 陈独秀是哪里人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享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安徽安庆人。 1879年,也就是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一颗巨星降落在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家庭内,这颗巨星就是陈独秀。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安徽怀宁人。陈独秀的父亲陈衍中因为瘟疫死在了江苏怀宁会馆,那时候陈独秀才刚刚满2岁,从此他就失去了父亲,感受不到父爱。之后陈独秀先后由他的祖父陈章旭和他的大哥陈庆元将他抚养成人。陈独秀在家中独自学习《四书》、《五经》,有人称赞他说,陈独秀长大后要不成龙。要不就是成蛇,成人后的陈独秀真的应征了这句话。 安徽怀宁,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安庆市,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好,是安徽西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舒适。安庆更是产人才的地方,这里养育了很多伟人,陈独秀、邓稼先、严凤英、韩再芬等都是安徽安庆人。安徽安庆更是一个旅游胜地,安庆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安庆还是中国黄梅戏的发源地。 陈独秀的趣事谈到陈独秀,除了思想家、革命家等等身份头衔以外,还知道哪些陈独秀趣事呢?今天就来讲讲乳房赋的故事,没有看错,这首赋就是这个题目,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篇《乳房赋》与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 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

Abstract 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我认为这句话最值得称赞,不仅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

对陈独秀的评价

对陈独秀的评价(一) 一枝独秀开正艳,狷介狂傲众人羡。 政治潦倒心失意,才华锋芒实难掩。 陈独秀,在政局混乱的时代,却生就一副不会钻营圆滑的傲骨和思想先进的才骨。这也许决定了他未来在文化思想界的巨大成就和最终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 他在思想上的先进和自由,使他在文化领域和初期的政治生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创办《新青年》杂志;他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然而,即使他光芒耀人如此,终由于他的狷介狂傲和固执的个性,使他命运多舛。他曾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但是大革命中,即使他心中百般反对共产国际的指令,但却最终执行。而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他被冠以“右倾投降主义”(后改为“右倾机会主义”)的罪名。他了解到苏联共产国际与自己思想的偏差,于是准备组织托派,而这一举动和他在对中东问题的不同意见导致他被开除党籍。但即使这样,固执坚持的他依旧不悔。 他在看待问题时,有时的确过于偏激,掺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他认为,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并非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世界列强之一。”他是深深厌恶斯大林的,但这样说,过于偏激了。 另外,他应该及时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决策,作为那时中共的最高领导,如果他真的努力去抵制,还是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上采取正确的决策。 从人性的角度,他所处的混乱复杂社会背景决定他这样一个毫无心机、没有手段、光明磊落的人难以担当一个新兴政党的领袖,但这却不能淹没他的大学者、大专家的贡献。

(二)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之间的几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功绩有以下几点: 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陈独秀同志的积极鼓动也给他带来了下狱的噩运。 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_张戌

陈独秀科学思想述评 张戌,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要]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科学与民主并重,把它们视为改 造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为此,陈独秀阐释了科学的内涵,揭示了科学的价值,论证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发展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这对重塑国民精神、开启民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科学;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6-0012-04 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王奎正的《陈独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哈迎飞的《“以科学代宗教”与科学的“被宗教化”———论陈独秀的准宗教心态及其写作策略》等,这些文章多以“宗教化的科学思想”来定义陈独秀的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及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岑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大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重新审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面对着西 方国家对中国的践踏蹂躏和蚕食鲸吞,中国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率先而起的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也企图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学习西方,开展了洋务运动。然而,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单纯从器物层面进行改造是不足以救国图存的,是失败的。历史在前进,国人进一步觉醒。继之而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然而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未能领导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走向成功,他们失败的教训却给后来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要想改造中国社会,首先得从精神层面,改造国民性,要“新民”。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陈独秀认为中国人要想走出蒙昧时代,社会要进化,则应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 他把推进科学与人权 事业视为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条件。而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在这一运动中不断阐发,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收稿日期]2014-04-21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科学研究项目(2013XJ02);安徽省高等学校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3A179) [作者简介]张戌(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刘庆炬(1974-),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①《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第6期第16卷(总第88期) No.6,2014 General No.88,Vol.16

从《青年》到《新青年》

从《青年》到《新青年》 1916年初春的一日,阳光明媚,东风送暖,东京郊外高田村一间简陋民房“月印精舍”门前池塘厚厚的冰块终于化去了。受着国内反袁斗争形势的鼓舞和陈独秀《青年》杂志的感染,李大钊满怀激情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充满革命活力的《青春》一文。“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文章结尾,李大钊纵笔放歌,发出内心的呼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守常其文如其人啊!”接到李大钊寄来的《青春》,陈独秀一气读完,深深为李大钊浩然正气所触动。“才不如识,识不如德。”此时,他才体会到章士钊评价李大钊的话恰如其分。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叫陈独秀头痛的事。因为嫉妒《青年》杂志的影响,上海青年会气冲冲地写了一封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改名。 夏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陈独秀寓所,主人正一手挥扇,一手执笔,加紧编排更名后的《青年》杂志2卷1号,新杂志取名《新青年》。陈独秀对来访的汪孟邹说:“新青年旧青年间有绝对鸿沟。我主张新青年要身体强壮,斩尽做官发财思想,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汪孟邹说:“你把延年、乔年放到外边,大约是这个思想的实验吧?”陈独秀点头说:“他们补习法语,不是坏事。我向来主张靠自己力量创造前途。” 《新青年》在国内有发行处74处,国外已发行到新加坡,陈独秀计划撮合“亚东”和“群益”两书店,合并成一家。他决定和汪孟邹去北京集资招股。 8月21日,胡适翻看去年的1卷3号《青年》杂志,见陈独秀称赞谢无量长律为“希世之音”,称为“子云、相如而后,仅为斯篇”,觉得陈独秀也太夸大其词了。陈独秀提出废除古典主义,而谢无量长律少说也有100处用古典套语。他在给陈独秀的信里,谈到了最近思考的文学革命八事。文学革命必须要8个条件,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信发出不久,胡适收到陈独秀8月13日的来信,可谓心有灵犀,去信和来信在路上撞车了。自己信中的几个问题,陈独秀都提到了:《决斗》译文将在《青年》杂志2卷1号刊出,他要自己利用功课之暇,为《新青年》多译短篇名著如《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 142 办公室业务2012?11 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李颖 浅谈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并对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创建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陈独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新型道德教育观,即民主、科学、全面发展以及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民主;科学;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观综述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思想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具体表现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因此,历朝历代都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础,对道德教育的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创立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是仁爱观。孔子最早提出“仁”。在此之后,“仁”一直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被后来的思想家们学习与借鉴,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仁爱,也就是爱他人、与人相爱。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不仅能成为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能够营造出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塑造过程,以及社会事业建造者的培养过程,都与仁爱教育密不可分。通过仁爱教育,人们可以变得胸怀广阔,并且互敬互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学说,提出个人在爱自己亲人的同时,还得把这种爱拓展开,发展成去爱世间万物。董仲舒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张载觉得“民胞物与”。朱熹指出:“仁者,爱之理,心之道也”。仁爱观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落脚点,对个人理想人格的塑造 及道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是孝悌观。“仁爱”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悌”则是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是父子之情,即纵系家族关系,“悌”是兄弟之情,即横系家族关系。孝悌观的最初提出者也是孔子。它要求人们真心真意地去对待父母及兄弟,提供物质的同时,还得有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可是,孝顺父母也不能凡是父母说的话就必须听,而应先判断其对错,对于错误,我们可以委婉指出,并劝戒,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得态度良好地听命于他们。孔子觉得,只有在家庭中和父母兄弟相处融洽,才能在朝廷中对君王尽职尽责。所以说,中国古代政治上的“忠君”也是“孝悌”的表现形式。 最后是义利观。义利关系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经常讨论的议题。道德与利益是相互交错的。孔子认为,义与利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应该是以义为特性,起码也应该做到面对利就可以想到义。求生是人的本能,维持生命就是最大的利益,可是君子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生命,舍弃利,选择义,这就可以充分证明,义的价值是大于利的。儒家义利观,自古以来就对社会、以及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掌握着人们的灵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朝着道德的方向前行。并且培养了大批志士仁人,均以重义轻利为特征,表现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观的批判 陈独秀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后,紧接着对其进行了批判。 (一)传统教育脱离社会 陈独秀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发展教育事业,这样看来,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可是,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团体,学校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区域,在大多数眼中,学生与学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民众感受不到而且不相信教育的作用。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只有把社会与教育联系起来,把教育放在社会需求中去考察。对于学校中各种专业的设立,也必须根据学校性质而确定,并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传统教育脱离客观现实 陈独秀指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教育必须和客观现实相连接,这样的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才有积极意义。而传统教育模式正好缺少这一点,与客观实际严重分离,陈独秀说:有许多学生“在学校时候,无不品行纯洁,志趣高超,为一有希望之青年”,然而“一入社会,则渐染渐深,愈久愈甚,终成为一无希望之恶人”。这一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教育与现实相分离。 (三)传统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 陈独秀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关闭在学校大门之外。受教育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办学理念也是迎合这一范围需求的。导致了学校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其作

陈独秀政治观点

政治观点 1.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未来世界,将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3.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斯大林在苏俄的恐怖专政,是苏俄制度造成而非个人品质问题;“任何独裁制度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离的”。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绝不能创造社会主义,苏联早已不是社会主义。 4.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贪污,有可能恢复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胜利属于德、意、日,我们必然沦陷为殖民地”。 5.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陈独秀文艺观(新文化运动重要) 陈独秀的观点: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他曾有“华美无用之文学”的措辞,钱玄同提出质疑,此“无用”二字是否与一贯之主张有冲突。其实,此“无用”二字表达了陈氏一种很重要的文章观念。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魏晋以后,应用之文骈化倾向日益显著,大有不骈就不能作文的趋势;唐宋古文家企图扭转这种风气,其策略不是促进小说的发展,戏剧的新生,以减轻应用文体肩负的美文职能,反而加速了应用文体文学化的步伐,使其变得更加小巧精致,更加失去了应用的品格。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古文,都未能将应用文体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著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赞同。经钱玄同、刘半农的进一步论证补充就完全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了。(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第45页《“五四”现代应用文发展简述》) 陈独秀的人权思想 陈独秀的人权思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表现为自由主义性质,1921年左右随着世界观转变到马克思主义之后,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性质,到晚年又发生重大转折,主要表现为对民主等问题的反思。如何正确评价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一项重要课题。要评价陈独秀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 1?陈独秀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国际背景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摆脱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生产力得到大大解放,进而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欧兴起启蒙运动,基督教教会的思想体系开始受到严峻挑战,科学成果和自由进步的思想感染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到18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1.2?国内背景 这一时期的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依然未醒,闭关锁国政策下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封闭,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爱国之士开始觉醒,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要救国必须先救民,救民的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国民思想觉醒。于是,他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受到深刻影响,发表《教育与社会》《新教育是什么》等一系列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倡社会教育和大众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2?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涉及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各个方面。他还尤其重视青年教育,认为青年担负着中国的未来,青年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他把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同国民所受的教育程度联系起来,倡导教育兴国。他的教育观点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1?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先后赴武昌、南京等地发表一系列讲演,宣传其新教育主张,他在广东作《新教育是什么》演讲时指出“一切教育都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不建设在造成个人的伟大底上面”,即教育要趋重社会,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陈独秀十分重视教育的实用性,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社会,使得学生真正习得对自身、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用的技能,从而服务社会。 2.2?教育的方法要取法西洋 1917年,陈独秀在天津南开大学作《近代西洋教育》演讲时,正式提出了“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的主张。他强调,近代西洋教育有三大“方针”:第一,自动而非被动,启发而非灌输。第二,世俗而非神圣,直观而非幻想,第三,全身而非单独脑部。这三大方针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教育的差别,对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自动而非被动,启发而非灌输,体现着近代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异。西方教育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启发学生的性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国传统教育多为被动灌输式,采用现有理论强制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陈独秀认为我国教育者应借鉴启发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世俗而非神圣的,直观而非幻想的,这是说西方教育摒除了宗教迷信思想,撕去了神圣的外衣,注重教育的客观性和实用性。例如课堂上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还会教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如煮饭、洗衣、救火、驾车等生活技能。而近代中国教育则注重教授圣贤的遗文,对于吃饭穿衣走路等基本常识却一概缺失。由此可见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注重实际,讲求科学,提倡教育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身而非单独脑部的,这是说西方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身性训练,包括体操、图画以及各类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力量,又发展了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而中国教育忽略全身性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发展学生的大脑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在陈独秀看来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在传统教育下大多成为了“书呆子”。正因如此,他认为一定要改变这种单独脑部教育,进行全身性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文武双全”,全面发展。 2.3?教育的内容要三育并重 陈独秀认为,教育主张的落实和贯彻,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内容上的革新。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实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的教育。1902年,陈独秀首次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三育之中他尤其重视德育,强调德育是三育之首,重视培养受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品行。同时他提出,不单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还要加强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其成为一个心中有国家、心中有社会的人。其次是智育教育,陈独秀指出智育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上,而应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习得更多的生活实用技能。最后,关于体育教育,陈独秀强烈批判旧教育对于体育的忽视,提倡重视体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晶,杨乃坤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陈独秀在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上不懈地奋斗着,与此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也大放异彩,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主要从陈独秀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7 [作者简介]李晶(1993—),女,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28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