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在中国,目前人们穿着的服装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这两类服装不论从造型、结构、材料、工艺以及穿着观念,穿用目的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式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中西服装的形成,是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受着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穿着观念的比较

所谓观念就是看法和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

状,表现在服装穿着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

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直到今天,人们的穿着观念虽有所改变,但封建等级

意识的残余,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众所周知,西洋文化的历史渊源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并受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和审美观的影响很大。又因为地中海沿岸温暖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人们的服装不必紧裹人体,而显得衣单适体线条流畅。在这些古代西方民族的眼里,人体是最纯洁、最优美、最雄伟的形象。他们觉得男体刚劲雄健,充满勇士的气魄;女体温柔纤细,富有典

雅的迷人魅力。因此就要求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穿着能够充分地、完美的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并认为这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穿着衣服的最直接的缘由和动机。但是,西方这种崇尚显露人体美的穿着观念,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也曾受到严酷禁锢。广大虔诚的基督教徒们轻视现实生活,提倡禁欲主义,忽视人,忽视人体美,用修道院的万丈高墙,阻止人性的呼唤。基督教戈蒂克雕刻中的人体和服装都是封闭型的,修女们的服装更为典型,她们被罩在黑色宽大的统袍里,用白色的硬领束缚颈部,脸上还蒙着只露眼睛、口、鼻的纱质面罩,以防止视野的扩大,并披着黑色齐肩的披风,衣袖的长度必须把手也罩住,把人体的肌肤完完全全、坚坚实实地包裹起来。这种可悲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5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从古希腊找到了反对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思想禁锢的武器,突破了封闭的拘谨的中世纪服装,要求从古典简洁、开朗、谐和的造型中再次显示出人体的美,恢复人的尊严。西方的服装式样,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9世纪50年代,基本上是一百年一个大变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开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审美情趣也就不断变化,服装式样变换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不过,无论节奏如何加快,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围绕着对人体美的重视而旋转。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适身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

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的比例更符合黄金律的分割等等,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一向以"自尊"、"自爱"为主,心理的定向是"内省型"的,对服装的穿着行为不在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甚至直到现今,对服装穿着观念上的认识,还是以为自己身上的服装是"为别人"而穿的,瞻前顾后,免招别人非议的心理负担极重。正因为是在这显得保守的穿着观念影响之下,在服装穿着方面存在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的思想基础,盲目地模仿别人穿着。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万世一系,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思想统治之下,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直到清朝,才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也仅仅是在民族压迫之下,以这一民族的服装代替或改造另一民族的服装,从其思想上看仍然是封建的和保守的。清朝的服装式样曾延续三百年之久,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这种长期形成的穿着观念在近来年一部分青年人中,虽有较大的改变,但这种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却是很难在短时期里得到改变的。与中国人的服装穿着观念恰恰相反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心理定向是"外倾型"的。他们穿着服装是为自己而穿,所以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不是服装的式样不同,就是色彩不同,或是衣料的纹样不同。他们认为,服装穿着必

须讲究个性,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流浪汉式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有些人为了追新求异,故意作种种破坏性的"创新",这些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仿效。

三,中国人对服装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的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重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的对比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在于直接地显示人

体的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的美来代替和掩盖人体的美,并有着想通过服装的穿着,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的强烈倾向和愿望。因此,中国人对服装美的理解,并不是着重式样造型或结构组合方面,而是非常注意在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早在商周时期的深衣制时,我们的祖先就在冕服上用彩绘或绣制的形式,施以日、月、星、火、龙、山、华虫等十二章花纹,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而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这种只重装饰的观念,不仅反映在服装上,而且在绘画、建筑等领域也是如此。绘画不讲究透视和质感,建筑只重视群体的平面展开和雕梁画栋的细部装饰。同时,中国人又历来信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一种"共生"的美学观。服装的穿着也讲究顺从和适应环境的需

要,使之只求和谐统一,不要求对比跳跃。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

破和变更。

西方人则认为服装的造型必须为显示人体美而服务,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他们所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在西方服装造型同样是受到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影响,西方哥特时期的建筑、洛可可时期的艺术等对西式服装构成的立体造型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欧洲中世纪的民族大迁移,又融合了日尔曼文化,日尔曼民族讲求服装的实用方便,奠定了欧洲近代服装造型的基础。在西洋服装史上,从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20世纪以来,在巴林夏卡、仙奴、圣〃洛朗等一大批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推动之下,西方现代服装的造

型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和"征服",这也是和中国人服装穿着观念上显著不同的表征之一。

造型结构的比较

服装,一般是由材料、色彩、造型并通过工艺制作而构成的。其中材料是构成服装的基础,色彩虽然都附着在材料上,但它却另有诱人的魅力,而造型则是区别于其它类服装的主要表征形式。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要求服装式样也就各不相同。事实上,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

都有很大差异,各有特点。具体比较如下:

一,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宽松;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适身合体

中式、西式服装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选取人体的姿态不同,故形成服装的结构也就不同。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

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穿着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如图12-1所示,中式服装的结构特征为,上肩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甚至连衣袖也是从衣身中连出,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罩袖,所以在中式上衣中没有袖长这一名词,袖长是由"出手"替代,"出手"是从人体正中开始量向手掌部位的尺寸。按照西式服装的测量方法,"出手"的尺码,包括人体的半肩宽与上肢长两个部位的数据。

正因如此,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前片、后片、左右衣袖都是连在幅衣料上裁成。它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如图12-2所示,只要将衣料一折成四,将掖下和上腰部位多余的衣料剪去,成一十字形的衣片,然后在前面的衣身中间剪开,作为开襟,并修剪出一个桃形的领圈即成。同时,中式服装衣片结构是以直线为主,很少弧线和曲线,缝纫时只要沿着袖底缝和两侧摆缝,将前后衣身对叠缝合即成,所以它又是一种直线状、平面型的服装。在部位结构方面,它不像西式服装那样有胸围、腰围、臀围之分,一般的中式上衣腰部均不作收拢,胸、腰、臀的三围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并略有一点斜势,下摆部位略大。我国传统的中式裤、裙的结构也和上衣的结构一样,是属整片式、直线状、平面型的。中式的裤子根本没有侧缝(即俗称腿缝),也是

前后裤片相连,不分前后,可以轮番穿着,裤子的腰部是宽腰式的,穿着时腰口要折叠以后再系裤带,裤片的腰部和臀部(中式裤这

一部位称横裆)几乎是同样大小,整条裤子是由两块裤片组成。如图12-3所示,裁剪时也是一折成四,以直线或斜线为主构成。中式裙子的结构更为简易,如图12-4所示,只是将一幅长方形的衣料,在腰口折裥为主构成。围在身上即成。由于这类折裥裙的折裥很多,所以在民间就俗称它为"百裥裙"。如图12-5所示、西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自然垂臂或半垂臂,并足站立的姿势进行设计的。

由于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从长度上看裤筒长、袖子短、领子更短。如图12-6所示,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体型的服装,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的,就上衣来讲,它是胸围部位宽松,腰围部位收拢,臀围部位放出,肩部有

斜度。整件服装的造型富有曲线变化,并且是高低起伏的立体型结构,完全与人体的体型相符合。如图12-7所示,西式裤子的结构与中式的也完全不同,西式裤子是紧腰式,穿着时要在裤的前、后面或侧旁开襟,否则是穿不进去的。裤子的裤片分前后左右四片,裤的两侧缝有腿缝,腿缝沿边的外形轮廓完全按照人体臀部和大腿的形状设计的,上段较大而又圆顺,下段较窄而略直。裤的后片大,前片小,剪裁合身的西式长裤(如现今流行的牛仔裤等),其合身的程度几乎是在人体外面紧裹着一层衣料,真是曲线毕露。由于造型结构的非常合身,所以西式的裤子就不可前后轮番穿着。

西式服装、中式服装的结构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结构设计的依据却是一致的,都是以穿着者的人体为依据的。由于中式服装的衣片是整块相连的居多,所以穿着在身上后,腋下和胸围下段等部位折皱

较多,并显得空荡;西式服装的衣片是分割散开的,是靠衣片与衣片的相互缝合配臵而成的服装,所以穿着在身上后,显得非常适身合体,衣服与人体的空隙部位较少,这样服装折皱也就少了。图12-8所示是中式与西式上衣结构之比较,图12-9是中式与西式长裤结构之比较。图中的外形轮廓是中式服装,里面的图形是西式服装,图中的斜线部分即是中式服装穿着后所起的折皱部位。

二,中式服装的造型封闭、含蓄;西式服装的造型开放、

显露

服装的造型有人也称它为服装的式样或款式,实际上造型和式样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讲造型是指服装的外形轮廓,是从大处着眼,如目前流行宽松式的H型或紧身式的X型等等;式样还指服装内部的衣缝分割和组合,是一种细部修饰,应该讲,式样是从属于造型的。目前,在我国往往是将服装的造型和服装的式样混为一谈,它既是指服装的外形设计,又包括服装内部的衣缝组合和细部装饰。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显得极为封闭、保守、呆板,几千年来不是上下分离的"衣裳制",就是上下相连的"深衣制",也不论是男子穿着的袍服,或是女子穿着的儒裙,总是腿裹行藤,衣长曳地,并且里外衣服重叠,俗称"三重衣"或"五重衣"。

由于西方社会的穿着观念崇尚显露人体之美,注重自我表现,是为炫耀自身之美和为自己而穿服装。因此,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显得开放,显露而很有变化。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轻盈飘逸,玲珑剔透,犹如轻纱裹身,美妙迷人。按照西方

美学家的说法,服装造型上的显露,是服装造型美最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是他们的裹身与中式服装的裹身

性质不同。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能充分显露人体的体型之美。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几乎都有这种功能。这些服装的造型虽然是裹身式的,但同样能给人以诱人的美感,给人留下的印象同样是充满青春活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遮掩有时比袒露更有吸引力,遮掩可以说既是遮盖、又是刺激,掩遮阻碍会产生奇妙莫测的心理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造型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三,中式服装色彩偏重伦理,要求能维系社会秩序;西式服装色彩偏重感情,重视对人心理的调节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式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一向较为重视。我国古代把服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它为间色,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诗经》说:"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上身穿绿,下身穿黄,绿与黄为邻近色,穿起来和谐响亮。对服装色彩的重视,还可以从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的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色彩的服装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刻被视为卑贱的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建国以后,也曾多次出现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穿着、蓝、黑、灰、白等少数几种色彩的单调局面,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看来这也与我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是偏重伦理这一穿着观念分不开的。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观念才有改变。现今,人们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偏重个性,偏重穿着需要,从而显得丰富多了。

西方人士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他们偏重的是

色彩的感情。西方人士认为色彩是最富有感情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红色以后,就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血和生命,会给人有一种热情、浪漫和强烈的感情,在西方会使人想起圣诞节和情人节等等。所以能使人产生这些联想,就是色彩的感情作用。又如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能激起活力,能使人联想起落日余晖的暖感,是最活泼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对西方人士来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在一般情况之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白色更是纯洁、神圣的象征,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黑色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寂静和严肃,是一种坚实的表现,被认为是最容易和和其它色彩搭配的颜色。但有时在西方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正因为各种色彩有以上种种的不同性格,能给人产生各种感情变化和象征,所以西方人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非常重视与穿着者的年龄、肤色、体型、身材的密切配合,与穿着用途、穿着环境的相互协调。他们往往会按照自身的各项具体特点,不拘一格地选择服装色彩。所以,反映在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上,就显得很有个性,很有见地,很少有一窝峰现象或盲目跟从的模仿现象,人们的穿着就显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中西方服饰的异同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一、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二、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三、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 英语2班 岳奇 2014102034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服装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同时.影响服装发展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意识形态,还有地域上的差别。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审美文化、式样、面料、造型以及穿着方式、结构特征、局部结构特点、装饰、图案等方面均有其差异,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

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二.中西服装的款式设计的差异 个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西方人民的体型差异有重大关系,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 中式服装的款式偏向含蓄保守: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开放得多,显露而变化多端。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尽显身材曲线之美。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性质与中式的不一样。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如近年来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用一句话来总 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越来越国际化。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 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中国服饰的特点: 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②外形,外形强调 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 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西方服饰的特点: 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 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 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 疯狂的时期 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 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 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 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 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 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 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做为人类文化的 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东西方服饰礼仪差异

东西方服饰礼仪差异 一、东西方审美上的差异性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有着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 背景和文化环境,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史及传统习俗等等,因此种种导致了中西方视觉审 美的差异。 中国古代审美心里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这使得中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审美 的愉悦性而消弱了它的写实内容,大量运用写意、抒情的方式,因此有充足的条件使中国 美学趋向艺术意境的表现。得于此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创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中 国画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创作上,运用人物、山水、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西方古代审美心里更加偏重于表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 真实性,增强了它的写实性,运用模仿、再现的方法,因此有充足的条件趋向写实理论艺术。因此发明了素描,油画,及在雕塑上的表现,都体现了其对于现实存在、数理比例的 高要求,注重视觉形体、物体结构及本质构造。 二、东西方服装审美区别 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 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 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 高结晶。 中国服装审美文化大致是在黄河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一个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固定和 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文化有了 高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传承性。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是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的, 跨越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 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非三大陆的不断迁移,文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至融合,最 终形成了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装文化。而由于不断的文化融合,西方服装文化表现 出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包容性。相对于中国服装文化来说,更加多样化。 西方文化比起东方大陆文明来说比较开放,融合外域文化更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之一,是一种明喻文化。一个地处远东,一个地处西欧。中西方地域文化起源的不同,决 定了服装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

浅析中外服饰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析

一、中国与西方凰装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宇宙意识,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理念。 ①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服装体系中.服装更注重弓社会环境的统一,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服装不仅是社会礼仪的表现,也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这一点从周代冠服制度便可以看出。 而西方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致使他们习惯用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从而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装。 ②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是与宇宙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是一个包容天地、吕有精神内涵的人。因而服装穿在人身上,不强调与形体的关系,更着重于穿着者的整体形象。个体着装必须融入整体与群体的着装意识之中,趋向于内在、内涵的特点。 西方文化人,讲究独立而明确,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其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显示了外倾、外向、外求等特点。西方多元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一元文化,他们用服装采突出个性,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③中园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体文化不发达,在造型手段和审美观念上都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纤维之间空隙较大,吕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如色彩图案纹佯、童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沼技巧等。含蓄的衣纹表现抽象的美,追求穿着者的人格内涵,表现主体的人的精神意蕴,最终指向伦理的精神意义。在形式法则上,中国服装强调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忌讳倾斜感和非对称性.服装端庄、平衡。同时传统的造型观念使中国服装在其发展历程中具有强烈的稳固性、持久性与延续性。 西方的人体文化源远流长。在欧洲文明观中,人体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艺术。服装设计追求突出入体的曲线美,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结构以立体裁剪为主,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限度地合体。形式法则上表现多为非对称性、不协调性。如此的观念带来了服装形态的变异性、复杂性与创新性.变化周期缩短、频率加快,继而产生时尚与流行的渲求和设计师的出现。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深入了解其他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让服饰行为向更为理性化的模式发展。 二、中西耀装品牌发展的共性化

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和西方的不同点

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和西方的不同点: 一、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上是比较封闭的,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装形制有着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比较困难。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标准。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于抒情性,追求于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的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西方文化: 1、西方文化起源 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上是比较开放的,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 2、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特别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 3、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要求。 4、崇尚人体美,很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 二、式样 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历史上叉使用几千年了,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三、面料 从服装面料来看,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苎麻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中国人穿棉布较晚,棉 花是从印度引进的。 四、造型以及穿着方式 从中西服装的不同造型特点,可以看出不同的造型观。从总体的造型特征来看,崇尚人体的美,衣服作为其附属品。如果说前哥特式时期是西方服装盘体式造型的形成阶段,那么,哥特式时期以后,朝着静态的雕塑方向发展。而中国服装在空间造型上具有稳定的连贯性,尽管每个朝代有其各自的时代特征,从总的造型发展看属于平面式的。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于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五、结构特征 有人说中式服装是像平面的绘画,西洋服装是像立体的雕塑,这种感觉大体是对的。中式服装表现两维效果,忽视侧面结构设计。而西式服装强调三维效果,适合于人体结构特点并适应人体运动规律,既合体又实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青睐。 六、局部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于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从服装的局部特点看,中式服装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处两侧开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后左右开四衩,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东方特色的局

中西服装对比

说到中西方的差异,便不能不提两边服饰的差异。若要说两方的代表性衣物,东方莫过于中山装(zhongshan suit)和旗袍(cheong sam),西方则是西服(western suit)和中世纪华丽的裙子(dress)。但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非外形这么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中山装和西装、旗袍和西式裙子为例,都能反映出两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中山装(Zhongshan suit)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中山装实用、方便,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中山装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在于它的每一个设计都蕴含着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胸前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衣领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服相比于中山装更加流行和普及。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给人一种有绅士风度的感觉。相比于中山装,西服款式变化多端,风格多变,不同款式的西服能使穿着之人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服已从男士西服普及到男女皆能穿,增加了人们在穿着上的选择空间。西服与中山装的主要不同在于,第一西服有垫肩,中上装没有垫肩;第二中山装胸前扣子要扣到领口,而西服往往只有1-3颗扣子并且可以不用扣。 再来谈谈女性服装的差异,东方以旗袍为例,旗袍是改良自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装,是一种贴身高领下摆高开叉的连体裙子。旗袍轻便简约贴身,能凸显出女子的的曲线和窈窕美感。旗袍让人显得修长,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此外旗袍虽然变化多端,但整体确是万变不离其宗。旗袍的产生显示出随着时代进步女子思想的开放和对于美的追求。 而西式的裙子相比于旗袍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款式多变。从连衣裙(dress)到半身裙(skirt),百褶裙(pleated skirt)到包裙(wrapped skirt)。比较有时代特点的当属欧洲中世纪的宫廷裙装(court dress)。西式古典裙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而言之,东西两方的服饰都很好的诠释出双方审美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在世界日益融合的今天虽然对服装的分界已不再明显,但传统服装仍然是传承一种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

欧洲和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何不同?

欧洲和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何不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服装文化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和中国作为文化体系极为丰富和庞大的两个区域,他们的服饰文化差异便随着历史的长河得以形成。那么,欧洲和 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何不同呢?以下我们将通过有序列表的方式进行详 细的介绍。 一、服饰风格 欧洲服饰文化以优雅、大气、精致为主,会更注重细节的差异。这便 是源于欧洲高度重视风格和品位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例如,英国的 经典男装普遍以剪裁和材料精良而出名,尤其是比较古老的服装品牌,更是体现出了他们的传统设计工艺。相比而言,中国的服装文化则更 为注重华丽、色彩明亮,也有更多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以传统汉服 为例,它们常常采用刺绣、织锦、织金等高技艺工艺加工而成,在颜 色上也较为丰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 二、服饰文化背景 欧洲的服饰文化源于其古典的历史文化,总体上来说更注重古典的艺 术美感和底蕴。不难看出,欧洲服饰在服装图案、材料、风格等方面 都非常讲究,其设计和加工工艺也同样精湛。中国的服装文化则更多 地体现了本土元素和地域性特点。在中国的服装传统中,往往会加入

自然元素、动物图案等,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服装文化。 三、社会交际与礼仪 欧洲的服饰文化在社交场合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例如,西方人 在正式场合穿的礼服无论是款式还是材质都是非常讲究的,这种穿着 的风格体现出了文化的优越性和身份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服装 文化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心灵交流。在中国,人们穿 着得体、整洁,更重要的在于个人品格和修养,这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的深刻影响。 四、服饰价值观 欧洲的服饰文化注重精致和高度的品质,他们赋予服装以极高的价值,让它们显得名贵、高档。基于这种价值观体系,许多欧洲国家拥有众 多著名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他们为世界带来了许多高端时装的经典 作品。相反,中国更注重服装在扮演社会角色时的实用性,更加注重 服装与生活、文化的切实联系。 总结: 欧洲服饰文化和中国服饰文化在各方面展示出了不同的特色和价值观。欧洲更注重的是品味和文化的高级美感,而中国更多的在民间生活中 展示了社会文化和地域特色。无疑,两者之间的不同是源于两种截然

中西文化服装差异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传统服饰设计中渐渐融入了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也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东西方人虽然形体不同,观念不同,但在服装上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今天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使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背景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形成互补和强化,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从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传递出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 纵观中西方服装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方传统服装不论在造型、结构上,还是在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譬如《礼记·王制》说:“作淫声异服。奇球奇器

以疑众,杀!”(易·系辞》认为:‘始容诲淫”。《左传》称“贪色为淫”。《系辞》是秦、汗间的儒生所作,其后,赵飞燕、梁冀及其妻子等在服饰上的追求奇异和生活的淫乱,更说明了“冶容诲淫”。 然而,尽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没有或者很少突出对人体美的直接赞赏,但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里不乏对人体美的描写。从《诗经》,骚赋到明清的小说和传奇,其中都有这类描写,譬如“肌如白雪,腰如束素”。“肤如凝脂”、“虎背熊腰”,而且更多的是人与服饰共同构成的美的形象;“著绣荚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赏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訇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丽人行》) 或许有人会以现代女性服装中的旗袍为例,来证明中国女装也着重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其实,这种旗袍是在本世纪上半叶受西方服饰审美趣味影响的结果,直至光绪年间,旗袍还不是现在的式样。传统旗袍在肩、胸、

中西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中西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一、中西服饰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的服装工艺着眼点反观西方的服装设计,在工艺方 面更加突出的是立体感和组合感。因为衣服原料的天然区别,导致了西方工艺更喜欢缝纫技术的运用,通过伸展或者熨烫等方式帮助衣服在熨斗下成形,蒸汽的使用帮助衣服可以快速的一次就达到需求,归或拔等方式方法更多的用在衣服的胸部和背部的位置,显得很有特点。 2、不同的制作方式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在衣片中间也不作任何收省或分割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盖贴的形式贴缝上去的。衣片缝合时也只是两块衣片上下对叠后,沿边缝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试样或修正的过程,所以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是动态的,服装造型追求有体积感、动律感,所以在成衣后的要求是,穿着适身合体,衣缝线条自然、流畅,造型饱满、圆顺,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振奋、潇洒、舒展、飘逸,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态之美。 3、不同的着装方式中式的衣服自古以来都是为了生活的方

便而设计的,基本都是用带子来捆绑衣服,而西方则不同,形式多样,喜欢用扣子等辅具来完成一套衣服的穿着。披挂式的着装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独特性。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分析 1、服装的社会功能不同的颜色的衣服所体现的人的社会地 位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基本就体现了这样的区别性,比较森严的社会等级就会对应相应的社会层级划分,西方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高贵的人群的穿着是不同于普通阶层的人群的。 2、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服装本身所具 有的最大功能之一的审美性自然是无法忽略的,这也是当今层出不穷的服装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体现出来的目光交集索然略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具体到人物形态和人物特性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3、服装的伦理规范功能服装确实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载体之一,在古代的中国,基于传统思想和固定伦理规范指导下的原则就深深的体现了对人们日常行为和思想的约束性。同样,西方世界的人们也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 想体系和标准,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尽管对于一些问题的诠释角度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

中西方服装差异毕业论文

中西方服装差异毕业论文 标题: 中西方服装差异及其文化背景比较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服装差异,并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中西方服装的风格、款式和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服装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价值体系。希望通过这种比较,增进对中西方服装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中西方服装差异文化背景比较 引言: 服装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象征,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西方的服装文化不仅在风格、款式和色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念。本论文将从中西方服装的差异出发,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中西方服装风格的差异 1. 中式服装风格 中式服装以中国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曲线和线条的流畅性,强调服装的立体感和动感。例如汉服、旗袍等都具有独特的华美感和典雅风格,多采用华丽的图案和绣花装饰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

2. 西式服装风格 西式服装注重简洁、实用和功能性,追求流线型的剪裁和线条感。西装、连衣裙等都具有传统的西方时尚元素,注重对人体的轮廓和比例进行修饰,更强调个人的表现与自由。 二、中西方服装款式的差异 1. 中式服装款式 中式服装注重服饰的整体和谐,男装多以直身或束腰为主,女装则以马蹄褂、长褙子等为典型,突出女性的纤细和曲线。款式多以传统的衣领、袖子和腰部的细节装饰为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雍容华贵。 2. 西式服装款式 西式服装以身体的曲线和比例为基础,男装注重挺括的肩部和修身的剪裁,女装则注重强调腰部和臀部的线条。款式多样化,从商务正装到休闲服装,可以根据场合和个人喜好的不同来进行选择。 三、中西方服装色彩的差异 1. 中式服装色彩 中式服装的色彩以红、黄、青、紫等鲜艳的色彩为主,寓意喜庆和亮丽。这些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如红色代表吉祥和幸福,紫色代表贵族和高贵。 2. 西式服装色彩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设计风格、款式、用料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首先,中西方服装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中式服装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强调的是自然的流畅线条和简洁的剪裁。中式服装的设计注重的是立体感和曲线美,强调的是服装与人体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修饰和塑造,强调的是线条的流畅和轮廓的鲜明。西式服装的设计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追求的是个体的表达和独特的品味。 其次,中西方服装的款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式服装注重的是传统的样式和纹饰,如旗袍、唐装、汉服等。这些款式多以直线和曲线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变化性,款式繁多,如连衣裙、西装、牛仔裤等。西方服装的款式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追求的是多样化的选择和流行的潮流。 第三,中西方服装的用料也存在差异。中式服装常使用的面料主要是丝绸、棉布和麻布等,注重的是柔软、透气和舒适的感觉。中式服装的面料往往有着质地细腻、光泽度高的特点,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面料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常使用的面料有棉、麻、丝、羊毛、人造纤维等。西方服装的面料更加注重质感和舒适度,注重面料的质地、纹理和适应不同季节的需要。 最后,中西方服装的设计和穿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式服装的设计和穿着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龙凤纹饰、褶皱、结扣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个性的追求,追求的是时尚、自由和个人独立性。西方服装的设计和穿着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个体权利和个性表达的重要性。 总之,中西方服装在设计风格、款式、用料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式服装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设计风格简洁流畅,用料讲究柔软舒适;而

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观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 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与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与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 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与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与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与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表达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与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 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的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与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中国的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

关于东西方服装概述

关于东西方服装论述 放眼天下,远古至今人类创造的技术,文化精髓处处可见。人类将各自传统服饰总体归纳为东方服饰与西方服饰两大体系。从伏西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色缠于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东西方服装的异同便一直这样交错着发展。 在人类发明服装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遮体、避寒两个 方面的需要。所以从服装产生的出发点看,中西方服饰的 相同之处便在于它的作用,遮体,避寒,同时也体现了中 西方在设计服装之时主要是从人的角度考虑,以人的需要 为出发点,俗话说,量体裁衣,便是中西方共同遵守的制 服宗旨。 从服装刚开始成形之时,便已经有了配饰的追随,这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从远古时代,人们是用一些兽牙和石头磨成一些形状挂在脖子上或者手上,到后来配饰的发展种类越来越丰富,形状越来越精美。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就有充分的描写如:“足上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在西方人们也发掘了宝石,玛瑙等等一系列的制作首饰的用材。不管是东亦或是西,人们在追求服装没得同时亦在追求配饰之美。 在服饰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时至今日,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精美丝绸使入了古罗马域,这让古

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和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以丝绸为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东方与西方的服装从用料,染织,刺绣花纹上,都开始有了一定共通之处。 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服饰文化总是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民族的特色,总是充分地浸透了文化的主体特征。 当然,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也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英、美、意、法四国各自的服装风格差别

服装设计专业以时尚设计师为职业导向,学生将会在时尚设计的各个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包括草图、创造性设计、电脑应用、打褶皱、服装结构等,并学会如何利用图版和T台来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以时尚设计师为职业导向,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可以分为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 主修课程:时装画基础、服装造型基础、服装材料学、设计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图案基础、服装工艺、服饰美学、CAD制图、蜡染、扎染、服装展示、设计心理学、色彩搭配、彩妆基础、立体剪裁。 1. 请简述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服装特点. 美国:在纽约,现代、极简、休闲又不失优雅的气息是很多品牌所崇尚的设计哲学。纽约的时候风格似乎更多地体现了美国这片新大陆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开放不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风格和简约主义发挥到极致。Anna Sui所有的设计均带有明显的共性:注重细节、喜欢装饰、富有摇滚乐派的叛逆与颓废气质、大胆嬉皮,时髦甜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丰富的搭配经常出人意料但又有奇异的和谐;Diane von Furstenberg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美国品牌,设计风格古典精致,款式玲珑乖巧,颇具淑女风范,处处都透出可人细节,精致贴体的裁剪技艺,展现完美的女性身材; Donna Karan(唐娜卡伦)、Calvin Klein(卡尔文·克莱恩)、Ralph Lauren(拉尔夫劳伦)并称美国三大设计师。她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女装品牌。而她的二线品牌DKNY,可称为20世纪纪末最受青年欢迎的品牌。她的设计源于自然,她的品牌根植于纽约特有的生活模式,把看似矛盾的素材,巧妙融合成摩登的时装风格,可以说很具有大众亲和力;Calvin Klein 是美国第一大设计师品牌,曾经连续四度获得知名的服装奖项;旗下的相关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声势极为惊人。Calvin Klein一直坚守完美主义,每一件Calvin Klein时装都显得非常完美。因为体现了十足的纽约生活方式,Calvin Klein的服装成为了新一代职业妇女品牌选择中的最爱; Ralph Lauren(拉夫·劳伦)是有着一股浓浓的美国气息的高品味时装,款式高度风格化是拉夫·劳伦名下的两个著名品牌“拉夫·劳伦女装”和“马球男装”的共同特点,拉夫·劳伦时装是一种融合幻想、浪漫、创新和古典的灵感呈现,所有的设计细节架构在一种不被时间淘汰的价值观上。 英国:伦敦是时尚之都之一,是时尚的枢纽,前卫就是它的地名词,伦敦的时装具有浪漫丰富的色彩,夸张震撼的造型,又或是迷离幻想的图案,经典、前卫、保守、大胆、成熟、青涩,伦敦充斥着街头化、不加润饰、纷杂的风格。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化与服装在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英国的绅士服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典型的绅士装束由绣花衣、缎子马裤和白色长丝袜组成。他们故意把服装设计成皱巴巴不整治的模样。穿着者还不梳理头发,后脑勺扣一顶海狸呢帽,大的领带皱巴巴的外套衣领,紧身裤下蹬一双高统靴,另外还拄着一根有大结疤的手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套装束无疑是抨击那种优雅整洁的服装的。很快,法国人就对英国裁缝的审美力感到钦佩,这些服装简化了宫廷的清规戒律。文化改变19世纪的态度对妇女的进程表明,在18世纪最伟大的可塑性。当时,在发现了庞贝古城遗址之后,在旧文化的影响下,生长在古典式服装的兴趣。女人们穿上与早期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化有联系的服装,手上肩上搭上一条精纺开士米的披巾,摆出一副仕女姿态,好像雕像。仿古代服式服装流行告退之后,又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服式,然而这二者同出一辙。McQueen将魔幻与现实、保守与放荡、传统与禁忌融合在一起,Boudicca充满叛逆与不羁、从不墨守成规、大胆前卫且有很强的实验性,充满神秘的气息,暗藏着许多惊喜和玄机,设计正式、庄严又精致,精准的裁剪、黑白色的组合、令人惊叹的优雅;Gareth Pugh是以超级前卫的设计理念惊艳四方,黑白灰的设计风格,结合现代装置艺术的理念,强烈的视觉冲击力;Burberry(巴宝莉)经典的格子图案、独特的布料功能和大方优雅的剪裁,已经成为了英伦气派的代名词. 法国:巴黎是世人公认的的“时装圣地”,它的高级订制女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设计、结构、工艺、面料和装饰附件代表着时装设计和制作的最高境界。巴黎是一个优雅与时尚相结合的浪漫都市,是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