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述国内外滑坡监测

综述国内外滑坡监测

综述国内外滑坡监测
综述国内外滑坡监测

国内外滑坡风险研究及进展

硕水保13-2 张嫱 3130638

摘要:人类生存的地球, 山区高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4 , 居住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 %。与山地地貌紧密相关的滑坡灾害, 其危害和影响程度仅次于地震。但因其出现的频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地震事件,故成为人类社会及生活环境中广泛遭遇、受害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人类受其危害也由来已久。本文以时间为中轴概述自滑坡研究开始至现在的国内外滑坡风险研究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研究发展做出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滑坡风险研究滑坡预测模型山地灾害

1 滑坡灾害及其危害

1.1 国内滑坡灾害

国内, 有史为证, 近2000年来, 长江三峡地区因崩滑引起堵江断航事件达7 处9 次。其中岷江于公元前10 年、公元1437年、1449 年、1773 年曾多次为滑坡所堵断。其后1933 年四川叠溪地震, 造成岷江两岸山体崩滑形成3 座高达100 余米的堆石坝, 将岷江完全堵塞。最近30 年来, 我国发生了很多危害影响相当严重的大型崩滑事件。如1972 年6 月18 日香港2 起重大滑坡事故;1967 年6 月8日雅砻江唐古栋滑坡;同年7 月16 日巫山长江南岸鲤鱼沱滑坡; 1980年7 月3 日成昆铁路铁西车站滑坡;;1996 年6 月10 日巴东迁建县城新址二道沟滑坡及同年10 月29日三道沟滑坡;2001 年5 月1 日重庆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崩塌等。

1.2 国外滑坡灾害

在国外, 滑坡危害一样严重而广泛。1939 年加拿大Montagneuse河谷发生历史最大滑坡, 堵塞河流形成115 km 长的水库。1952 年冬天美国洛杉矶滑坡造成750 万美元的损失; 1963 年意大利Vajont双曲拱坝库区发生大滑坡, 造成的涌浪夺去坝下游2400 余人的生命; 1977 年瑞典塔维滑坡, 造成150 多间房屋破坏或重创, 9 人丧生, 直接经济损失约115亿瑞典克朗。事实上, 诸多国家和地区, 如: 日本的新泻县及其邻县、俄罗斯的高加索及黑海

沿岸、英国的南威尔士、美国加州与德克萨斯州等,均为滑坡多发地区或曾报道过大型滑坡灾害。

2国内外滑坡风险研究动态

2.1国外滑坡风险研究

国外开展滑坡风险研究工作较早,所以研究体系已经形成。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也给出了正确的定义,其内容大同小异。滑坡风险应该是包括滑坡风险性和易损性的基本内容,并以风险管理为目标,以危险度和易损度为基础,以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为主要支撑方法的综合性研究体系。

2.1.1风险分析研究

滑坡风险分析具有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初级阶段的意义。国外各国开始研究时间较早,主要以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为代表,以下是其各自主演研究内容及成就。

(1)澳大利亚

利用多年数据,估计因地质灾害对个人、群体、财产或环境造成的风险,包括确定分析范围、地质灾害认定、估计灾害发生的概率及频率、估计承载体的易损性、危害分析和风险估计。

(2)中国香港

滑坡灾害识别、滑坡灾害频率及影响因素、滑坡影响分析等

2.1.2风险评价研究

经过滑坡分析阶段后,在这一阶段中根据滑坡危险度和承载体的易损度分析结果,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对可能存在滑坡风险的区域、风险的规模、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分布范围进行定量的评价。

(1)土耳其

在一定的承受标准或容许标准基础上的风险计算和风险估算,主要包括四方面:数据采集、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评价。

(2)意大利

估计一定时间内,栽榫等于或大于给定阈值的灾害发生的概率。

2.1.3风险评估研究

本阶段研究主要是在滑坡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政府管理者和灾区人民滑坡灾害

的危害、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全面预测,说明可能成灾的类型、分布范围、灾害损失的程度。

(1)美国

对灾害范围、可能影响的居民和财产、破坏的可能程度、滑坡可能导致的社会经济影响等所做的预先分析。

(2)法国、澳大利亚等

风险评估包括了风险评价和风险分析。对现存的风险是否具有承受能力,以及现有减灾措施是否具有推荐性。

2.1.4风险区划研究

上述的滑坡风险研究既可以针对单体滑坡,也可以涉及区域滑坡的情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于区域空间滑坡的风险范围、等级、发生概率等作出划分和评价,为区域滑坡风险评估提供条件。

(1)意大利

从空间角度上为滑坡灾害管理提供信息,把研究区划分为一些具有相同滑坡风险程度的部分。

(2)美国

根据实际或潜在的滑坡危害和易损性进行区域划分或等级划分。

2.1.5风险管理

(1)澳大利亚

将管理政策、过程和经验系统地应用于风险鉴定、分析、评价、减缓和监测的过程。

(2)法国

政策上的识别、分析、评价、减少和监测灾害发生的过程与实践的系统应用。

(3)瑞士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危险性评价、保护对象定义、规划措施和保护措施。

(4)日本

对人们可能遇到的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等手段,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最大的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2.2国内滑坡风险研究

国内对于滑坡的研究主要是在于对滑坡预测的研究。滑坡预报研究至今已有30 余年的

历史,从大量文献中不难看出,滑坡的研究主要经历了 3 个阶段: 采用经验—统计学方法预报、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2.2.1 采用经验—统计学方法预报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20 世纪60 —70 年代,滑坡的预报主要以现象预报和经验预报为主. 人们利用滑坡的一些变形破坏现象和失稳的宏观前兆现象,对滑坡失稳进行推断. 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缺陷,就是需要滑坡前的变形很明显,并且预报是靠经验来推断的,所以精度不高,这一期间我国滑坡预报研究相关的报道甚少,仅有李天池(1979) 等研究者做过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2.2.2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阶段

这个阶段处于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外大量学者在对滑坡分析时引用数学手段及理论模型,来拟合不同的滑坡位移—时间曲线,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外延,从而据次来对滑坡进行预报. 1984 年,王思敬教授提出了边坡失稳前总形变量和位移速率的综合预报方法;1988 年王兰生等教授首次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滑坡位移—时间曲线的拟合外推等,这些理论使滑坡预报方法向定量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但是,这一阶段注重预报方法的探讨,而对于与滑坡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预报时序等方面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对滑坡基础研究与预报相结合方面的探讨也太少,也很少在利用上述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将预报参数与斜坡变形破坏机制联系起来考虑,所以降低了预报的进度.

2.2.3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阶段

随着滑坡的深入研究,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人们认识到位移—时间曲线外推拟合常常只能对滑坡近期行为趋势做出有限的预测,在众多因素下,尤其是非线性因素作用下,要准确的、可靠的预报滑坡的长期行为是很困难的. 在这个阶段,我国在这个时期的研究有很多涌现了很多有创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灰色理论、模糊数学、专家系统、协同、分岔、自组织、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这些都是采用跟踪预报的思想来进行研究的;滑坡预报不仅是一种纯方法,要实现准确的预报,必须将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与定量预报相结合,必须对与滑坡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所以人们开始重视对滑坡宏观前兆和宏观判据的研究,并开始从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分析入手进行滑坡预报的探索.

3滑坡风险研究发展趋势

3.1滑坡风险研究存在的不足

(1)国外开展滑坡风险研究工作较早,所以滑坡风险研究分类已经基本形成。但具体研究体系还尚不完善,世界各国几乎都还存在研究体系不完整或不明确现象。

(2)国内对于滑坡风险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滑坡风险研究的定义和分析都还比较模糊。大量文献中常常将滑坡风险不同阶段的研究形式混为一谈,如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混为一谈,很难给人一个清晰地概念,在应用中也是各不相同。

3.2滑坡风险研究未来展望

滑坡灾害因其出现的频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地震,灾害, 故成为人类社会及生活环境中广泛遭遇、受害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然而滑坡的研究存在着很多不定的因素,要完整且准确的解决滑坡风险的问题,今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滑坡风险的研究最终要向影响因素定量及预测可靠度精确化的道路发展。国内关于滑坡风险研究将进一步体系化、理论化,针对不同滑坡风险研究阶段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同时,在我国的滑坡预报研究方面,智能集成预报与“3S”监测预报技术手段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滑坡预报研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4参考文献

1 张永兴,文海家,欧敏. 滑坡灾变智能预测理论及其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社,2005 ,1213

2 张永兴,胡居义,文海家.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述评[J ] . 地下空间,200

3 ,6(2) :2002202 ,222

3 孙怀军,张永波. 滑坡预报预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 ,11 (6) : 123

4 文海家,张永兴,柳源. 滑坡预报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 3(1) :6362639

5 杨永波,刘明贵. 滑坡预测预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 ] . 土工基础,2005 ,4 (2) :61264

6 许强,黄润秋,李秀真. 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研究进展[M] . 地球科学进展,2004 ,6 (3) :126

7 杨志法,陈剑. 关于滑坡预测预报的思考[M] . 工程地质学报,2004 ,12 (2) :1182122

8 崔政权,李宁. 边坡工程2理论与时间的新发展[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12 (1) :2092215

9 文海家,张永兴,柳源.滑坡预报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15(1):1-2

10 王卫东,夏丽,寇珊珊等.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山东水利,2003,(12):36-37

11 邬晓岚、涂亚庆.滑坡监测方法及新进展[J].中国仪器仪表,2001,(1),10-12

12 Mendez A.Morse T.F.and MendezF.Applications ofembedded fiber optic sensor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and structures 9 [R].SPIE.1990:60-69.

13 Kihara M,HiramatsM K,Shima M.Distributed OpticalFiber Strain Sensor for Detecting River Embankment Collapse[J].IEICE Trans E1ect.2002.E85一C:952—959

14 Luo Fei,Liu Jingyuan,Ma Nanbing,Morse T.f.A fiberopticmicrobend sensorfor distributed sensing application in the strainmonitoring[J].Sensor and actuators A,2002,(96):21—24.

15 GafsiRachid,Malkiabdelrafik,ahdadfarid,1ecoy pierre,bures Jacques.Static stress optic—fiber

sensor[J].Sensor andactuators A,1997,(62):501—505.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什德中快速路德阳-中江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为什邡经德阳至中江干线公路工程德阳至中江段,本项目既是德阳主城区与中江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又是德阳全市域范围内的一条东西走廊主通道,是德阳市“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的横向骨架。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5.5米。主线起于金沙江东路终点德阳海关大楼附近,穿过齐家堰隧道后朝和新镇方向布线,与和新镇北侧通过后继续向东,过集凤镇双桥村,在隆兴场西侧飞马村附近与规划的成都市第三绕城高速隆兴互通设置双喇叭互通连接,后上跨人民渠,上跨三绕高速,向中江县城方网延伸。止于中江县二环路继光大道路口,与规划的继光大道西段对接。本监测方案为监测线路主线K14+680-K14+741段路基右侧一滑坡体。 2.目的与任务 a) 目的: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野外滑坡、崩塌现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连续或定期重复的测量工作,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及滑带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为掌握滑坡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达到治工程效果的检验目的;确保滑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滑坡体治理竣工后安全。 b) 任务:1) 对滑坡体进行地表(包括构筑物顶部)的位移与

滑坡动态数值模拟文献综述 引言 由于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斜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造成滑坡事故。根据一项已经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中,滑坡28738处,占这些地区地质灾害总数的51% [1],由此可见,滑坡是一项比较频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多山的国家,许多高速公路、铁路都绕山而行,还有一些重要的国家战略设施也都依山而建,若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势必会对这些重要设施造成破坏,造成正常的交通和生产秩序的紊乱。因此,研究山体滑坡,实现对滑坡的预报预警是亟需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过许多大型高速滑坡,给人类造成很大灾难。这类滑坡大多具有极高的滑速和极远的滑程,在平缓的地面上,滑速有的超过10Okm/h,滑程可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并通过远程和高速及其引起的气浪和碎屑流化将不安全区扩展到滑坡形成区以外极远处,致使造成很大的灾害。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威尼斯省瓦依昂河下游的托克山斜坡,在瓦依昂特水库开始蓄水时坡体整体性高速下滑,激起了巨大的涌浪,致使坝内所有设施遭受破坏;对岸朗格尼亚镇、下游皮拉哥城和维拉诺尼镇、上游拉瓦佐镇均遭涌浪袭击而摧毁,死亡2400余人,整个水库完全破坏,造成震惊世界的灾难性事故【1】。 在我国,特别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这类大型高速滑坡也多次发生,如1983年3月7日发生的甘肃东乡洒勒山大型高速滑坡,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滑出160Om,摧毁4个村庄,伤亡278人,最高滑动速度达30m/s[2]. 1985 年6 月12 日凌晨,新滩江家坡至广家岩1300万m3滑坡体高速向下滑动,新滩镇这个千年古镇顷刻之间被推入长江。共有1569 间房屋、780 亩农田、77 艘船只被毁,

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系别:信息与工程学院 班级:2015级信本1班 姓名: 学号:1506101015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日益普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这也是一个企业所需要必备的技术。“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地别提及与使用,我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就拿百度地图来说,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无偿的贡献了我们的“行踪”,比如说我们的上班地点,我们的家庭住址,甚至是我们的出行方式他们也可以知道,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的存在。各种数据都在迅速膨胀并变大,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 目录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来源...................................................... 传统数据库和大数据的比较........................................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大数据隐私与安全................................................ 大数据在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宏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中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在微观信息管理层面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前言:大数据泛指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 的信息而倍受关注,但传统方法无法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华尔街日

滑坡灾害的深入探究—以中国为例 摘要: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本文将揭示滑坡是形成的条件,机制和过程;滑坡的中国国情;滑坡的监测预范与面对措施。 一、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形成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五盂高速公路盂县境内梁家寨段滑坡监测 山西测绘工程院 2014 年7 月2 日

七、监测结果数据分析 八、结论 ............ 九、附件 ............ 、概述 1.1 工程概况 1.2 目标与任务 、监测依据 工作组织与设备配置 3.1 人员安排 3.2 设备配置 四、监测方法及等级 4.1 坐标系统的选择 4.2 监测等级 4.2 监测方法的选择 目录 .3 .4 五、项目工期及完成的工作量 .............................. 六、基准点的布设、观测、解算、精度、检测及稳定性分析 6.1 基准点的布设 6.2 基准点的观测 6.3 基准点的解算及精度分析 6.4 基准点的检测及稳定性分析 11 13 14

1)、2014年5月 15日至 5月 29日监测频率为 2天一次 五盂高速公路盂县境内梁家寨段滑坡监测 、概述 1.1 工程概况 现发现滑坡体范围已出现裂缝, 相关部门已进行了应急处理, 为进一步掌握滑坡 体的变形情况, 获得斜坡体发展变化趋势,须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通过对地表位 沉降的监 测,从而监测斜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 受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承担该滑坡的监测工 作。 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滑坡体的治理工程设计提供科学、 准确、及时的数 据基础。具体任务及工作量如下: 协助设计单位完成监测点、基准点的布设工作,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 要求,整个工作区域分 4 条轴线,共布设监测点 24 个,基准点 4 个。 1.3 工作时间及进度 28日至 5月 8日进行基准点及监测点布设 15日至 5月 16日连续观测两天作为第一组观测数据 17日至 5月 18日进行基准点和部分监测点的二等水准 1.4 监测频率 滑坡监测点位于盂县梁家寨乡椿树底村大垴梁。 滑坡体范围面积约 18000 平 方米,滑坡体南北走向,下方有在建高速公路和村庄, 北侧已发生过滑坡现象, 移、 1.2 工作任务及工作量 通过对滑坡区域及周围地表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的监测, 为分析研究滑坡体 (1)、2014年4月 (2)、2014年 5 月 (3)、2014年5月 测量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学科领域信息可视化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为例 学院:商学院 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部分 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问题促使信息可视化领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有时也被称作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近几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所谓信息可视化,就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利于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和支持决策。信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引文分析可视化。自从加菲尔德创立引文索引数据库以来,引文分析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科学结构的分析、科学技术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科研绩效的评价等方面。它借鉴了很多科学可视化的技术,但又不同于科学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中的数据主要是物理世界、自然科学中的数据,例如卫星传回的数据等;而信息可视化中的数据来自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一般是比较抽象的数据,如金融数据、商业信息、文献等。信息可视化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1]: 1 提供了一条直观理解大量数据的途径。通过可视化,能够立刻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 2 能够查询到没有预想到的现象。 3 能够发现数据本身的问题。合适的可视化方式可以揭示出数据本身以及人为造成的数据错误。 引文分析主要运用数学和逻辑学等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2]。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大量的抽象的引文数据,信息可视化所具备的诸多优势无疑能促进引文分析应用这项技术。因此引文分析可视化最近几年在国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被应用于科学史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知识领域显现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层次较低,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分析探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中所采取的技术与方法对我国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目前已进入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需要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庞杂信息当中的模式和知识,帮助我们决策。可视化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强认知能力,此即信息可视化的意义所在。信息的日益丰富决定着未来用户界面主要是一种信息界面,就某种意义而言,信息可视化代表着下一代用户界面的方向[2]。因为引文分析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6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7.0 批注: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印度 答案:A 您的答案:

黄土边坡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对关于黄土边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关待解决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土边坡;研究;综述 一、黄土边坡的特点 黄土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垂直节理发育,具有较强的结构性; 胶结物质形成的加固粘聚力是其强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 黄土天然含水量普遍较低,强度较高,高陡的黄土边坡十分普遍。由于黄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质耐水性差, 土体含水量增大就会弱化加固粘聚力的作用, 使黄土的强度降低,乃至出现许多工程破坏[1]。 二、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地质构造在黄土分布区,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差异性上升,形成了特殊的黄土台塬及黄土梁, 强烈的河流下切及后期黄土的堆积,形成高陡的边坡外形, 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各种构造结构面控制了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及滑坡的时空分布。 2、黄土岩性黄土岩性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内在因素。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多大孔隙;颗粒分选良好,以接触胶结型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 富含碳酸盐,遇水浸湿后强度显著降低。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育的因素之一。沟谷的发育和切割程度直接影响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沟谷越发育,切割越严重,滑坡就越多。黄土沟谷地形坡度陡峭,沟谷切割较深,沟谷的谷缘线以下地形坡度接近或大于黄土内摩擦角,斜坡稳定性差。 4、水的作用地表水入渗和地下水位上升,一是造成沟谷地表侵蚀严重,使边坡稳定性减弱;二使黄土含水量增大,胶结物质形成的加固粘聚力减弱,易产生滑坡;三是水的侵润使滑动面上岩土软化和水解,降低滑动面土的抗剪强度; 四是降水渗入坡体, 增加上覆土体重量,地表水沿黄土裂隙或节理下渗,往往在斜坡局部地区形成较高的水头,使土体内的静水压力和动力压力增高, 引起土体下滑力的增大。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摘要: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在滑坡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0、引言 中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被称为中央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宁夏等省区。在这里,特殊的气候、沉积以及地层环境中,地貌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特殊的过程,产生了气候、地层与地貌上统一的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黄土滑坡[1]。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它以其多发性、危害性而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1、黄土滑坡的分类 黄土滑坡类型划分直观地反映了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要想深刻地认识黄土滑坡的共性和特性,就须进行分类研究。按滑坡体的赋存条件、成因、厚度、破坏机理、运动特征等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划分,基本可满足当前黄土滑坡研究

的需要。目前国内的分类研究可概括为四种[2]。 1.1铁科院西北分院的分类 (1) 按成因分:洪积老黄土滑坡;洪积、风积黄土滑坡;风积、坡积黄土滑坡。 (2) 按厚度分:极深层黄土滑坡;深层黄土滑坡;中层黄土滑坡;浅层黄土滑坡。 1.2 王成华等的分类 (1) 崩塌推移型:暴雨崩塌推移型;融冻崩塌推移型;溶、潜蚀崩塌推移型;地震崩塌推移型。 (2) 错落转动型:暴雨错落转动型;融冻错落转动型;溶、潜蚀错落转动型。 (3) 蠕动平移型:融冻蠕动平移型;溶、潜蚀蠕动平移型。 1.3 乔平定等的分类 (1) 按厚度分:巨厚层滑坡( H > 50 m);厚层滑坡( H= 20~50 m);中层滑坡( H = 6~20 m);浅层滑坡( H< 6 m)。 (2) 按产生时代分: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新生滑坡。 (3) 按力源分: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 (4) 按出口与坡脚关系分:坡基滑坡;坡体滑坡。 (5) 按诱因分:自然因素滑坡;人为因素滑坡。 1.4 王念秦等的分类

计算机图形学论文 学号: 11001010123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 110010101 姓名:王俊才 指导教师:傅由甲

一.摘要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计算机图形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作为一个学科,计算机图形学在图形基础算法、图形软件与图形硬件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当代几乎所有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用来加强信息理解和传递的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图形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然而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我国的主要高校都开设了多门计算机图形学的课程,并有一批从事图形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究所。在浙江大学建立的计算机辅助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关键词:实现2D/3D 图形的算法,纹理映射,发展简史,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图形学中运用到的技术算法 (1)OpenGL 实现2D/3D 图形的算法 OpenGL(全写Open Graphics Library)是个定义了一个跨编程语言、跨平台的编程接口的规格,它用于三维图象(二维的亦可)。OpenGL是个专业的图形程序接口,是一个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图形库。OpenGL是个与硬件无关的软件接口,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如Windows 95、Windows NT、Unix、Linux、MacOS、OS/2之间进行移植。因此,支持OpenGL 的软件具有很好的移植性,可以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OpenGL是图形的底层图形库,没有提供几何实体图元,不能直接用以描述场景。但是,通过一些转换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AutoCAD、3DS/3DSMAX等3D图形设计软件制作的DXF和3DS模型文件转换成OpenGL 的顶点数组。 OpenGL是一个开放的三维图形软件包,它独立于窗口系统和操作系统,以它为基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各种平台间移植;OpenGL可以与Visual C++紧密接口,便于实现机械手的有关计算和图形算法,可保证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OpenGL使用简便,效率高。它具有一下功能: 1.建模:OpenGL图形库除了提供基本的点、线、多边形的绘制函数外,还提供了复杂的三维物体(球、锥、多面体、茶壶等)以及复杂曲线和曲面绘制函数。 2.变换:OpenGL图形库的变换包括基本变换和投影变换。基本变换有平移、旋转、变比镜像四种变换,投影变换有平行投影(又称正射投影)和透视投影两种变换。 3.颜色模式设置:OpenGL颜色模式有两种,即RGBA模式和颜色索引(Color Index)。 4.光照和材质设置:OpenGL光有辐射光(Emitted Light)、环境光(Ambient Light)、漫反射光(Diffuse Light)和镜面光(Specular Light)。材质是用光反射率来表示。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A.环境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A.美国

滑坡研究现状综述 张建永 [摘要]本文就滑坡的调查方法、稳定性评价、失稳模式、预报以及处理措施等简述滑坡研究的现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做出简要的评述,并指出滑坡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失稳模式;预报;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类型:A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规模日益增大,遇到的边坡稳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边坡失稳轻则增加投资,延长工期;重则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统计资料显示,1951~1991年的40年中,我国工程滑坡灾害至少造成1169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巨大,仅云南漫湾水电站滑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10亿元,延误工期一年以上,本文拟就滑坡的调查、稳定性评价、失稳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预报及处理措施等方面浅谈研究的现状。 1滑坡的调查 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变形迹象调查。后缘张裂缝、陡壁等地貌特征是滑坡存在的明显证据。如果坡脚有泉出露,泉水流量和清澈程度的变化往往是滑坡即将发生的征兆。在有些情况下,已经张开的后缘裂缝又趋于逐渐闭合,恰恰是滑坡即将发生的征兆(据王兰生)。 近年来,除了钻探、物探等常规方法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勘探方法,如钻孔电视、地质雷达、钻孔CT等技术。遥感技术正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大型工程的勘测阶段,利用遥感图像可以显著提高效率,改善工作条件。在京九铁路的选线和施工阶段,遥感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了这一点。再如,石家庄西郊石灰岩山区的一大型滑坡就是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发现的,后来的实地考察证实了原判断。应当指出,遥感技术毕竟不能深入到地质体的内部,它得到的只是表层的信息,因此,遥感技术无法完全取代现场的勘察工作,而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选址、设计方案等重大决策问题。稳定性评价要求适宜

滑坡、地裂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人们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开辟矿场、修路等活动会破坏生态,影响土地结构。没有了树木植被,山坡土壤就像失去了胶水一样变得更加松散,更容易瓦解。国内部分地区山体滑坡事故频发,共发育有大型滑坡140余处,较大滑坡2212处以上。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会有雨季发生,大量的雨水渗透到了土壤内部,它不仅会减少土壤与下方岩石之间的摩擦力,而且饱含雨水的土壤会变得更重,这场雨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块薄弱的土壤就会顺着山坡这个“滑梯”滑下去,掩埋山坡下方的房屋和道路,甚至阻塞河流。降雨量如果特别大还有可能会形成泥石流,那时泥土就不是成块地脱落,而是变成混杂着泥土的洪流。 山体滑坡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泥石流将危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交通、人员安全,针对山体滑坡存在预防难、救援难、危害大、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山体状态并能够提前发现异常状态、及时报警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需求分析 由于山体滑坡存在的诸多危害,因此摸清山体滑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对其作出准确预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山体滑坡时间的不确定性,滑坡过程短暂且迅速等原因,在山体滑坡中采集数据难度较大,如果能对不同坡面滑坡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将对日后的准确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农业、水利、城乡建设、交通、林业、矿产等部门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成果作为规划、管理等的依据。 滑坡、地裂在线监测系统主要针对各种山体的地表位移监测、地表裂缝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的信息进行采集跟处理,充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安全分析评价、对险情进行紧急预报,并可根据安全现状、数据变化动态,提出安全方案,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滑坡治理及监测方案研究 摘要:滑坡作为边坡失稳最为长见的地质灾害,给世界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过内外地对滑坡的治理及监测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滑坡的治理,监测方案。滑坡的治理方法主要有:抗滑桩、清方减重、加载反压和排水工程。滑坡的监测方案主要有:地表变形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抗滑桩监测。 关键字:滑坡治理监测 1、引言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1]。从本质上讲,滑坡是土体或岩体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遵循由高处向地处运动规律的自然现象,但是,如果滑坡的发生对集体或个人的财产、人身安全构成损失,那么就将这种自然现象称为滑坡灾害[2、3]。 滑坡灾害作为边坡失稳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世界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开采矿山,修筑道路等一系列的活动的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多的受到滑坡灾害影响着。据有关资料统计[4-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滑坡9164处,占地6万公顷;意大利受滑坡威胁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瑞士四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占70%以上,己调查的体积大于1 km3的特大型滑坡就有几十处;亚美尼亚有各种规模不等的滑坡3500多处。 对滑坡变形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监测,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一方面可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滑坡灾害进行预测预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对治理后滑坡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治理工程的好坏,同时可以确保人民生命的安全。因而对滑坡的治理和监测既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又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滑坡的治理 由于滑坡的频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滑坡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一直为世人所关注[9-15] 欧美国家自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对滑坡灾害治理的研究,由于早期人们对滑坡的性质和滑坡机理认识的不足,对大、中型滑坡只能做到避让,对于小型滑坡主要采用清方减重、加载反压、抗滑挡墙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其中排水工程尤为重视。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治理滑坡的方法主要是清方减重、加载反压、抗滑挡墙和排水工程等措施。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对土地的利用也逐渐增多,遇到的滑坡灾害越来越多,仅采用清方减重、加载反压和排水工程等措施治理的滑坡,大部分都只是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地质条件的改变以及外界因素的触发,很多滑坡又复活了,抗滑支挡工程成为治理滑坡的迫切需要[16-18]。随抗滑支挡作用的普遍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外最早成功的应用了抗滑桩治理边坡,由于抗滑桩具有布置灵活、施工简便以及对滑坡扰动较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早期抗滑桩的设计主要是参照桩基的设计,直到70年代末,国内外许多学者才对抗滑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刘光代等[19]用压力盒对6070年代在成昆铁路和宝成铁路几个堆积土滑坡中的抗滑桩进行了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大致呈抛物线形,且推力经三到四个月后达到高峰,随后逐渐稳定。马骥[20]对单根抗滑桩的受力条件进行了室内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了在受力初期

康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康临高速公路KL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隧道进出口滑坡处理专项方案 一、隧道概况 南阳山隧道为上、下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隧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境内,穿越南阳山。上行线K48+970~K52+260,全长3260m,明洞27m,下行线K48+962~K52+290,全长3290m,明洞24m,隧道出口下穿省道S309线。进、出口处Ⅵ级围岩地段,为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衬托能力,均设超前大管棚注浆预加固处理后进行暗洞开挖。浅埋段Ⅴ、Ⅵ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深埋段Ⅴ级围岩采用超短台阶预留核心土先拱后墙法施工,洞身一、二次衬砌均采用模筑砼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隧道进出口地处古滑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大量的软弱岩层,受地形、构造应力的影响,隧道开挖后出现滑坡、坍塌、大变形等问题,给隧道正常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二、下行线进口滑坡体地质概况 根据区域地质和综合勘察资料,隧道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隧道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地层,隧道下行线K52+140~K52+340位于滑坡地带,坡面植被发育,自然边坡25℃左右,洞口段60米范围覆盖层厚6m~15m的坡积亚粘土及亚砂土层,下伏上第三系临夏组泥岩,围岩软弱,土质松散,含水量大,顺坡面向沟道内极易产生围岩失稳坍塌,影响隧道西端进、出口安全。2007年10月中下旬出现蠕滑变形,S309公路、乡间便道均被错开,滑坡体表部横向拉张裂隙与纵向剪切裂缝发育,滑坡体前缘冲沟沟底宽度仅5~10m,滑坡前缘空间狭小。该段原滑坡堆积亚粘土体吸水饱和与泥岩层面之间形成软化带,滑体与滑床间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当土体的下滑力超过接触面处的抗滑力时,产生滑移。

信息检索可视化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比较方法对近几年我国研究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了统计研究,描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信息检索;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展望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信息检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信息检索大多集中在关键字匹配方面,对其语义的处理涉及的不多。因此,虽然有较高查全率,但查准率却不高,同时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分布的信息空间,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是实现人机交互学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它可以代替人来完成繁杂的信息收集、过滤、聚类等任务,实现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化。 2 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方向与状况 近几年,国内关注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专家学者也逐渐增多。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面向网络及大规模信息资源的检索可视化技术、各个具体领域的可视化、各种算法的改进等具体问题。国内现今对于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研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2.1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的信息检索可视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引入式学习。李春旺分析了国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信息系统,FilmFinder、CoBrowse及WA V系统。最后阐述了当前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文燕平在总结分析了已有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WWW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一般原理,并指出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实现需要始终坚持以支持信息检索为目标的原则。张学福在文中论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基本问题,包括:信息检索模型、信息内容描述、可视化映射技术、可视化显示技术、全局映射与局部映射、实时可视化和人工参与的可视化等。 2.2 技术开发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第一章引论 变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构筑物。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可将变形监测研究对象划分为这样三类: 1.全球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潮等; 2.区域性变形研究,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 3.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使引起的地表移动和下沉等。 变形监测的内容,应根据变形体的性质与地基情况来定。 1)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主要包括基础的沉陷观测与建筑物本身的变形观测。就其基础而言,主要观测内容是建筑物的均匀沉陷与不均匀沉陷。对于建筑物本身来说,则主要是观测倾斜与裂缝。对于高层和高耸建筑物,还应对其动态变形(主要为振动的幅值、频率和扭转)进行观测。对于工业企业、科学试验设施与军事设施中的各种工艺设备、导轨等,其主要观测内容是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2)水工建筑物:对于土坝,其观测项目主要为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以及裂缝观测。对于混凝土坝,以混凝土重力坝为例,由于水压力、外界温度变化、坝体自重等因素的作用,其主要观测项目主要为垂直位移(从而可以求得基础与坝体的转动)、水平位移(从而可以求得坝体的扭曲)以及伸缩缝的观测,这些内容通常称为外部变形观测。此外,为了了解混凝土坝结构内部的情况,还应对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温度等进行观测,这些内容通常称为内部观测。 3)地面沉降:对于建立在江河下游冲积层上的城市,由于工业用水需要大量地吸取地下水,而影响地下土层的结构,将使地面发生沉降现象。对于地下采矿地区,由于在地下大量的采掘,也会使地表发生沉降现象。这种沉降现象严重的城市地区,暴雨以后将发生大面积的积水,影响仓库的使用与居民的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地下管线的破坏,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定期地进行观测,掌握其沉降与回升的规律,以便采取防护措施。对于这些地区主要应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变形监测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涉及到这样三个方面:变形信息的获取;变形信息的分析与解释;以及变形预报。 对于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意义重点表现在:确保安全、验证设计、灾害防治。

我国滑坡降雨试验研究现状综述 常晓军王德伟唐业旗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滑坡降雨试验研究是人们对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降雨型滑坡的关注与研究日益深入,更加注重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无论是在工程实践应用、试验方法尝试,还是机理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动了降雨滑坡灾害的预警水平。本文对国内降雨型滑坡的发育情况、在该领域的试验条件、研究现状等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内滑坡降雨试验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 0.前言 降雨型滑坡是一个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斜坡破坏形式多样、灾害损失巨大的滑坡类型;也因此降雨型滑坡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滑坡灾害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滑坡降雨试验研究是人们对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外滑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就开始通过人工降雨的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借鉴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降雨型滑坡的关注与研究急剧升温,更加注重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无论是在工程实践应用、试验方法尝试,还是机理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提高了降雨滑坡灾害的预警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和参考。本文对我国降雨型滑坡的发育情况和在该领域的试验条件、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1.降雨型滑坡 所谓的降雨型滑坡,目前国内外尚无确切的定义。在我国的工程地质领域,通常把自然的大气降水为主要动力条件诱发的滑坡(岩土体斜坡失稳现象)称为降雨型滑坡。我国是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加剧的趋势,平均每年发生的滑坡灾害在1万起左右,其中80%以上发生在5~9月(即雨季)[1],说明至少半数以上的滑坡灾害直接或间接的与降雨有关。据统计,已经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中,滑坡28738处,所占地质灾害总数比例最高达51%;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占滑坡总数的90%之多[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