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论文:浅析老舍小说的悲剧性

撰写者:王捩生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悲剧性

一、写作导言

老舍是我国现代优秀作家和人民艺术家。1899年生,他的代表作有长短《骆驼祥子》,影响很大。《月牙儿》是老舍短篇小说的重要作品。他的创作善于描写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幽默、通俗,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家”。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窥探路遥创作中的悲剧性情结。

第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导师,或者说,第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这个精神导师在我们精神陷入困境时,给予我们灵魂,以抚慰让我们不至于精神陷入黑暗的牢笼。看不到光亮,找不到希望,在黑暗里窒息。老舍于我是这样一个老师,他比任何亲授我的老师更能慰藉我那忧伤的灵魂。贴近老舍先生,是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份冷峻而严肃的世界。

老舍文字对于我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他塑造了一个灵魂。也塑造了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他让我看到了童年,少年所隐约看到的时代背景,用清晰的眼光看到了社会下层人物世界底性的人生哲学,理解之个世界,书写这个世界。我所有对农村世界的书写都只不过是对自己的书写,我知道我骨子里是个农民,我不想背叛,因为我的根在那个世界里,无论怎样的繁盛,我只是那个世界的一员,我的身上流淌着那个世界里带着土腥味的血。

1951年12月,彭真同志体表北京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是我国现代优秀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出生于1899年,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中国语文教员,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显示了幽默的才能,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时创作了长篇《大明湖》,后改写成著名的短篇《月牙儿》,这个时期还写了许多短篇和长篇,其中反应人力车夫生活的长篇《骆驼祥子》影响最大,成为他的代表。抗战时期主持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并写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以长篇《火葬》、《四世同堂》、剧本《残雾》等最为著名。解放后创作热情更为高涨,写有剧本《方珍珠》、《龙须沟》、《春化秋实》等。他的创作善于描写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幽默通俗,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家”1951年12月彭真同志代表北京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三、关于《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并了解祥子曲折一生其悲剧性的原因

《骆驼祥子》写于1937年,是老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20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平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顽强地个人奋斗而最后终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和腐蚀下沦于堕落的悲剧,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对吃人的社会制度作出了强烈的挖诉。

祥子原是个破产农民,从农村流落到城市,几经选择,最后做了人力车夫,他年轻力壮、自信、要强、勤奋。他决心买一辆人力车,凭自己的力气,做一个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劳动者。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省吃俭用的攒了一百块钱,实现了自己要买车的宿愿。没有多久,他连人带车被混战的旧军队抓去了,车丢了。趁军队溃逃的慌乱之中,他牵了三匹散落在外的骆驼逃出来(这就是骆驼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他把骆驼卖了三十五块大洋,又从新开始了奋斗。他先是赁仁和车厂的车拉散座,后来又去拉包车。然而就在他把钱攒得差不多了的时候,竟被军阀的侦探敲了竹杠;而且由于一时糊涂,他又被又老又丑的虎妞死死缠住不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与虎妞结了婚。这时他毕竟用虎妞的钱买了辆车。可是此景不长。不久,虎妞死于难产。为办丧事,只好又买了车。三起三落的遭遇,严重地销蚀了祥子的生浩信念和勇气。但他还没有绝望,他还要挣扎,希望有朝一日和他真正喜欢的小福子成亲。他又出去拉包去。担没有几天,又被女主人夏太太拉下了水,并染上了一身脏病。接着,小福子又被卖进下等妓院并上吊自杀,祥子心中最后一点希望的火焰熄灭了,从此,他何着堕落的泥坑迅速滑去,最后成为一个流落街头的末路鬼。

祥子是一个刻画得十分成功的典型。他有劳动人民的很多优良品质,他勤俭耐劳,上进好强,正直善良,有着朴实的阶级感情。另外。他也有着个体劳动者的私有观念。但无情的现实打碎了祥子的生活理想,也销蚀了祥子的良好品德。祥子的悲剧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它说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人民要想靠个人奋斗来求得好一点的命运,只能是一种空想,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没有公道的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围绕着对祥子的描写,小说还刻画了另外一些人物。如残忍霸道、剥削成性,甚至连对自己的女儿也无情无义的车厂老板刘四,辛苦一生、对旧社会有清醒认识的人力车夫老马;自暴自弃、醉生梦死,打死老婆、逼女为娼的二强子、勤俭要强、心地善良、为养活弟弟被迫出卖自己的小福子;以及热情正直的曹先生;狡猾狠毒的孙侦探;放荡无耻的夏太太。其中以虎妞的形象最为成功,虎妞既有剥削阶级的本性,好吃懒做,荒淫放荡,令人厌恶;又因刘四耽误了青春,使人同情。

《骆驼祥子》以祥子的奋斗,挣扎以及沉沦、堕落的过程为线索。情节单纯。结构严谨。在行文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讲故事的叙述笔法。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这样写,既便于提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又便于抒发作者的认识和感受,而由语言生动,笔调活泼,虽写悲剧,并不给人以呆板,沉闷的感觉。

四、谈谈老舍对祥子悲剧性的看法

《骆驼祥子》中,“老实、规矩、要强”的祥子经受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变成一具懒惰、挑剔甚至不惜出卖人命以换取金钱的行尸走肉。这一精神堕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乱兵、孙侦探、虎妞父女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普泛的典型意义。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

怀和深刻的启蒙思想。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具有对话性的世界,而氢握住老舍对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看法,对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也许是进一步解读《骆驼祥子》深入观察老舍这一思想特质的关键。

祥子的堕落是一个精神渐变的过程。他是一步步由“人”变成“牲口”的。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质变的点,也就是祥子作为“人”与作为“牲口”分界点,则是小福子的死给他的打击。此前车子被兵抢去,祥子还是一角钱一角钱地省,想再回车;钱被孙侦探敲去,祥子虽然无可奈何地娶了虎妞,但也没有放弃“拉车,买上自己的车”的愿望;及至虎妞死去,车再一次的失去,祥子有过“就那么淡而不厌的一天天的混”的时候,但毕竟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要去找回小福子,找回幸福;但小福子死了以后,“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从一个坚持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了走兽”,不对别人负责任,也不对自己负责。既巳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只凭本能浑浑噩噩地混着,那么他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明确的信念,实际上也已经不复存在。这点在和阮明比较中尤为明显,“阮明知道,遇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了祥子。祥子并没作过这样的打算,可是到时候就这么做了——出卖了阮明”阮明才是一个具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个人主义者,而祥子成天“留神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只是活在感性欲望中,精神一片混沌,缺乏理性,也就无所谓主义,虽然他在得过且过之中产生的盲目破坏力也可能给别人造成严重的破坏。

老舍对祥子的个人主义进行正面批判的时候,却正是祥子已经没有理性信仰,还谈不上有什么主义的时候,虽然在祥子彻底堕落之前,老舍对其个人主义已经有清醒的洞察,但彼时,老舍一面交代祥子的自私,一面又总是取谅解的态度,说明祥子的万不得巳。在堕落之前,祥子的自私,与小福子的牺牲精神,与小马儿祖父年轻时的热心肠相对照,就巳十分明显虽然祥子也仍然有对别人深切同情的别一面,比如,当小马儿祖父饿得发晕时,“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几个包子。”但是,小福子“为教弟弟吃饱,她得卖了自己的肉”而祥子深爱小福子,却因为她肩负养家的责任而离开她;即使在最美好爱情憧憬中,祥子仍然想“她可以不管二强子,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小马儿祖父年轻时,“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做”“跳河的,上吊的”都救过;而祥子为了买上自己的车,不惜与老弱病残抢生意,以致于“背后跟着一片骂声。”对此老舍进行细致的描写之后,又总是找出客观原因为祥子辩解。针对祥子爱情关系中的私心,老舍议论说“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精神,只生在大富之家,”“……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这两句话,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洞悉内涵,也有着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但以贫穷为由却太过轻松地原谅了祥子的人格缺陷。对于抢生意这一点他则宽肴地让祥子自辩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奋斗成了祥子免受质问的挡箭牌。

如此宽容,并非老舍在价值观上对人性中的自私有何认同,而是因为祥子在彻底堕落之前,其个人主义思想虽然也包含着自私的成份,但它的最主要内核却是个人奋斗,与之相笑的是恪守职业道德,讲信用,勤劳节俭等美好品质。正是出于对这些美好品质的珍爱,老舍才爱屋及乌地不得立即去责备祥子的自私之处。

祥子的个人奋斗固然带着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但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严格自律,却焕发出生命蓬勃向上的动人光辉。车被兵他之前,“祥子知道事情要坏,可是在街面上混了这几年,不能说了不算,不能耍老娘们脾气!”这里,祥子把职业信用看得高于自己的安危。夜晚路黑,祥子拉曹先生摔倒,自己也负了伤,他心中引起的是痛心疾首的目的,并且决定以辞工,让工钱来补偿这一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过失。对自我责任的主动承受,使得祥子的个人奋斗与不择手段、极度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区别开来,而带着劳动者的纯朴,忠厚。为了买上车,祥子起早摸黑地拉车,舍不得花钱买药、喝糖茶,“没有一般泮车夫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也体现出人为了理想而严格自我约束的意志美。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是祥子个人主义精神品格的核心。

正是因为喜爱祥子的自强不息,喜爱祥子的老实厚道,老舍不忍心责备祥子的不是之外,他对祥子彻底堕落之前的叙述较多地采用内视点,显得心贴心,能揣摩到祥子的每一寸心事。作家老舍给予笔下人物祥子的是慈父般的温情。他只能等待祥子已经象不肖之子一样无药可救,才忍心象极度失望的父亲一样,来历数祥子早巳存在而此时倒不甚分明的缺点。这种慈父般的不忍之情,其实质乃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出于这种极富爱心的人道温情,老舍反过来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谅解人性中的自私利己。因而,在小说的末尾,老舍在祥子彻底堕落之后,还是掉过头来重新审视祥子过去的缺陷,痛切地称此时已经没有信仰,追求的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并对待祥子也象对待一个巳不再回头的浪子一样失去耐心,他不再细细地去揣摩祥子内心世界的“存在的合理性”,而更多地采用外视点较为粗略地叙述他的种种劣迹。

祥子的毁灭是奋发向上的生命意志的摧毁。老舍通过这一精神悲剧的描述,愤怒控诉了不给穷苦人以生路的黑暗社会。这里我们要进一步追向的是:在外在的社会打击之外,祥子的精神堕落是否还有其内在的个性原因。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很明显,祥子并不是因为追求个人利益才引来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也不是因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遭受厄运。车被拉、钱被抢、人被诱惑、虎妞难产、小福子被逼死都与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假如在小福子说“我没法子”的时候,祥子肯娶她的话,她可能不至于死得那么早,但是逼近小福子走上绝路的仍然是没有给穷人出路的社会。假如祥子肯伸出救援之手的话也不过让悲剧换一个形式,换一个时间而巳。“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的小马儿视像并不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也同样没有前途。各种各样的洋车夫过后都是悲惨的生活,就从侧面补充说明了祥子的命运是不公平社会中穷苦人无法逃脱的共同命运,与祥子的生活态度无关。因而个人主义在祥子的悲剧之中没起什么作用。制造罪恶的是社会压迫阶级剥削,而不是人物自身的个性缺陷。

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已经在故事的编织中,解除了祥子的堕落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在小说末尾,祥子完全堕落之后,老舍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这里又把祥子的毁灭与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拴在因果链上,宣泄的还是作家对祥子的怎么难以真正原谅,而又不忍责备的耿耿于怀之心,表现的是人道温情与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

五、论述关于老舍小说——《月牙儿》的悲剧性

《月牙儿》是老舍早期短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全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现主人

公及其母亲两代人,由于生活逼近而堕为暗娼的悲惨遭遇。据作者自己说,这篇小说是根据他原来的长篇《大明湖》改造的。《大明湖》手稿在战乱中被焚于兵燹。写作《月牙儿》的时,作者集中写了女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的命运,而把其他的情节都舍掉。作者从主人公幼年时写起,细致地描述了一个纯真的心灵怎样从一开始就蒙上了痛苦和不幸。她看见母亲为了养活自己是怎样给人做苦活,终于不得不以卖淫为职业。起先她不理解,甚至憎恨自己的母亲,她要维护做人的尊严。待到她自己慢慢长大,辍学、无业、被骗——严峻的生活也威逼着她;她挣扎,寻找正当的职业,都没有成功,最后也不得不走她母亲同样的道路。作者深刻地提示出: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最深,她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辗转呻吟。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口控诉旧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大牢狱,“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比较老舍其他的短篇作品,《月牙儿》对旧社会的揭露尤为深刻。在艺术上,作品从头到尾,扣紧女主角不同年龄的心理状态来叙述她的不幸经历和痛苦复杂的心情。“月牙儿”的几次出现,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它的不同形态和亮态和亮度,在女主角不同心境下被寄于了不同的感情成分。它是女主角孤苦的见证人,是青春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逃不脱黑暗包围的象征,是身世飘零的象征。整个作品包含着对被践踏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同情。语言朴实流畅,含蓄深沉,而且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现在我已全然明白,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了一步或错过了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的被黄土掩埋;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的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讫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应该为此而欣慰。”可以看作,这是老舍人生悲剧性情结的核心,亦是其创作的最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老舍认为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识,再加上深重的苦难意识和悲情的人生观,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及其小说鲜明的人生悲剧性情结特征。

人生究竟是什么,价值意义又在哪里呢?人生的竟就在于——现实中的人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地过程,是“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竟,我们也应赋予它一种意义,一种自由地、超人意义,一种永不满足,一种永往超前,永不停息的意义”。为了创作,为了自由,敢于放弃一切。为了生活得有意义,英年早逝,以死铭志。老舍无疑以人类最完美、最令人肠断心碎的方式为自己终生的追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这世上,唯有悲剧的力量才可以化为一曲传世的最优美动人的悲情旋律献给每一位引起共鸣朋友的老舍来,也许这正是最好的慰藉。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收稿日期] 2011-03-25[基金项目]淮安市社科类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 -11-20。[作者简介]马 燕(1981-),女,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33No.7Jul.2012 [文章编号] 1004—5856(2012)07—0104—05灵魂叙事在路上 ———苏童短篇小说述评 马 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 要]苏童从关注人性的角度,从精神层面和灵魂的深度方面创作了一系列既具可读性又颇令 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文章从苏童创作的源泉、内容和关注点方面入手,阐述苏童的灵魂叙事。 [关键词]苏童;短篇小说;灵魂叙事;人性[中图分类号] I207.427[文献标识码] A 读苏童的短篇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 是一幅浮世绘。苏童的短篇很多, 据统计有一百二三十篇之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的有新的作品问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童就有《桑园留恋》、《U 形铁》、《仪式的完成》等作品引人瞩目;90年代以来, 苏童的短篇小说收获颇丰,从《像天使一样美丽》、《回力牌球鞋》、《什么是爱情》、《樱桃》、《美人失踪》、《把你的脚捆起来》,到《表姐来到马桥镇》、《红桃Q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海滩上的一群羊 》、《巨婴》、《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奸细》、《开往瓷厂的班车》,篇篇不俗;进入21世纪,苏童又奉献给我们《白雪猪头》 、《人民的鱼》、《点心》、《骑兵》、《哭泣的耳朵》、《桥上的疯妈妈》、《手》等作品,都获得好评。 尽管如此,批评界仍然对苏童的中长篇小说关注的比较多,而没有给予他的短篇小说以足够的注意。虽说苏童的作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中长篇奠定的,但其实在研究苏童的创作时,他的短篇小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苏童自己也很痴迷于短篇小说,他在《我的短 篇小说之“病”》中说 :“大学时代我曾迷恋于契诃夫、 高尔基、海明威,三人的创作风格可谓风牛马不相及,但契诃夫和海明威的短篇集使我分别领略了古典的灰暗、细腻、沉重和现代的简洁、明朗和个性化的技巧,至于高尔基的早期短篇小说, 它们的流浪者情绪其实极易俘虏文学少年的心。”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苏童对短篇的喜爱由来已久,而他从其所迷恋的大师身上也吸收了很多终身受益的养料。 几乎每年苏童都有一些短篇作品发表在各大文学刊物上。近几年来,就有《私宴》、《西瓜船》、《二重唱》、《冬露》等,从质量来说,毋庸置疑是好的,洪治纲在《小说的全面探索和再度开拓》一文中,就对苏童2004年发表的《私宴》做了很好的评价,他说:“像苏童的《私宴》,作者借助一个老同学间的春节聚会, 将成长中的内心隐痛与当下现实中的精神失衡巧妙地糅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异常广袤的历史空间。……苏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叙事通道,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经济霸权者的内心欲望,引入到成长记忆与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浅谈老舍的作品 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 内容摘要 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 正文部分 一、关于老舍先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

的市民形象。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 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剧本围绕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章编号:1671-1653(2010)04-0077-04 论苏童小说的生命叙事 王发奎, 刘玉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 先锋 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苏童小说;生命叙事;孤独;荒诞;叙事伦理;苦难书写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 1653.2010.04.015 On the Life Narration of S u Tong 's Novel WANG Fa kui,LIU Yu p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 chong 637002,Chin a) Abstract:Su Tong broke the inher ent narrativ e pattern and made a g reat effort to get the brand new narratio n w or ds and w ay pioneer ing,and at the same time,he tr ied hard to find the m eeting points of human existence betw 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H e spared no effort to excavate the survival circum stances that the general population had to face,and w rote a hum an life w hich included the underlying ridiculous,helpless,beauty,and the strong co mpr ession fate disillusionment in or der to really touch the shadow of hum an life in his w orks.Loneliness,absurdity as w ell as the suffering narrative w riting in his usual life constitute the chief feature of his life narration. Key words:Su To ng 's nov els;life narration;longliness;absurdity;narrativ e ethics;suffering narrative w riting 王德威说: 苏童天生是个说故事的好手。 [1]诚然,作为一名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 先锋 性(此 先锋 更多意义是指写作上的自由和匠心)作家,苏童的小说很好地将书中故事架设在某种有组织的形式之上,以雾岚一般迷离的语调讲出来,却使得他的虚构天然地产生了一种吸引力和说服力。一个作家的成功定有其内在的审美追求,尤其是具有创作生命力的作家!!!在保持其艺术手法不断创新的同时, 还必须探询一种真实的人性和存在。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 小说惟一的存在的理由是说出惟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 [2] 苏童在强调作为一门艺术的小说所应独有的丰富的使主题和境界得以拉开的 形式感 的同时,也一再重申小说精神诉求的重要性。应该看到,在苏童的小说文本中,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沉溺式描写,对于生存暗影下显出的人的无奈和无助的细腻刻画,构成了苏童一以贯之的精神涉入和生命叙事。笔者承认,苏童 收稿日期:2010-10-16 作者简介:王发奎(1986-),男,河北邯郸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年12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 ec.2010 第10卷第4期 Jo urnal of H ebei U niv 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 gy (So cial Sciences) V ol.10No.4

学年论文 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姓名:王艳 班级:120901 学号:120901124 学院:人文学院 指导老师:藏文静 2014年6月30日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 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 1,老舍的人生经历 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

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都与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八国联军侵华,父亲去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事件,他都是亲身经历和目睹过的,在这些经历中他看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国民形象,发现了在民族国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弊病,并因此而深受打击。因此,与其相比,国外的生活也只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得以成熟的催化剂。其实,不管是国内生活抑或是国外

老舍的文章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 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我的母亲》《养花》《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祥子买车》《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老舍是现代文学五大家之一,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以及对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奠定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老舍是位与传统有着复杂感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对于传统,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传统与现代之悖论形成的张力不仅表现在题材、主题之中,更表现在小说形式之上。受文化研究热的影响,近来对老舍小说的研究习惯从文化角度切入,把作家拉入种种预设的文化模型,让结构层面的分析流于简单化、表面化。本文拟反其道而行之,从叙述分析入手,进而探讨隐藏在形式下的文化意义。 本来,自晚清梁启超始,文化批判就成为了文学的重要表现主题,然而只有到了新文学作家手里,才有经典作品出现。晚清这类小说成就不大,症结主要出在形式的局限上,陈平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说:“对于新小说来说,最关键的变革不是主题意识,也不是情节类型或者小说题材,而是叙事方式”[1]由此可见形式因素对于新文学之关键。 但老舍的形式选择又是游离于新文学主流之外的。五四时期小说的石破天惊,打开小说局面时,中国小说在叙述上最大变化就是以激烈反传统思想为基础,彻底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而老舍的小说叙述似乎并未放弃晚清作家在形式之路上的种种诉求,他在五四之后有选择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衣钵,结合西方小说形式技巧,采用了一套与中国传统相对应的叙事策略,最终将新旧雅俗融为一炉,形成独特的文体和风格。至于本文以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一为方便取样;二是因为它的叙述处理技术的典范性。此外还基于短篇小说在五四前后文学类地位高下的巨大落差,在新文学运动之前(1907~1917)文学界似乎有种共识:认为中国小说优势在长篇,长篇创作就该取法传统;短篇优势在西方,因而作短篇小说就该摹仿西方小说技巧。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短篇小说成绩斐然主要就在于西化所致,而老舍作品却很明显是其中的“另类”。 一 从叙述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叙述者可将老舍短篇小说分为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两大类。 第一人称旁观叙述者见于老舍多数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吴福辉认为:“老舍‘写’出的小说有很浓的说书人口吻,就 《骆驼祥子》也不例外。”[2]与传统说书人相似,老舍短篇小说里的这些叙述者是固定的,总是不避讳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但是他又从不在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他是个“出场但不介入”的叙述者,这就使他处于隐身叙述与现身叙述之间,进行一种具有充分主体权威,却又超然的叙述。老舍小说里尽管抛弃了叙述自称“说书”的这一程式,叙述者的“隐身程度”也有所加强,但说书人的一些特征与职能在叙述者那里还是有所体现:叙述者极具讲故事的才能,夸饰的渲染,夸张的描摹,穿插与讲述之中的水到渠成的评论。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老舍短篇小说里占很大比例,在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经过老舍挑选的十三个短篇中 就有七篇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传统章回小说是不惯于以“我”作为叙述者,第一人称小说的繁荣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度是新文学作家反传统叙事的表征。而老舍小说中以“我”作为叙述者却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叙事模式的断裂,而应看作是随着西方小说理论大量引介进入中国,作家对传统说话模式做的再思考与改造。在这些作品里,叙述形态变了(由旁观的说书人变为更具主体性特征的“我”),叙述话语仍然是书场式的:“爱情不是他们兄弟俩这挡子事的中心,可是我得由这儿说起”(《黑白李》),“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柳家大院》),这些类似说书人的开场白表明故事是在与读者的认同与交流中展开的。从叙述方位来看,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是说书人的变体,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中说书人总习惯用第一人称自称“说话的”或“说书的”,老舍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他“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3]”。但说话的修辞策略并非中国所独有,对老舍创作有深远影响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就深诣此道,普实克就认为老舍的作品,“既接近欧洲现实主义散文,又接近中国旧式长篇小说的传统[4]”,是因为“老舍从狄更斯开始,而狄更斯的小说中作者———叙述者不断地干预,其方式与中国人相同[5]”。狄更斯的小说大量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大量的叙述干预和全知视角的采用,也可以把叙述者推向传统的叙事模式,在老舍的小说里,两类叙述者尽管身份各异,叙述角度却是一致的,叙述话语是传统的,是对传统书场叙事模式的反思和内化。 文化困境下的说者 ———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评析 涂兰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湖北咸宁437100) 摘 要:老舍的短篇小说从叙述者的角度可分为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两类,他的小说除了内容所反映 出的主题上的文化批判之外,由叙述者所展开的叙述形式下也包含着巨大的文化意义。而且从叙述层面我们还可以窥见作者真实的创作心理和普遍的社会文化心态。 关键词:短篇小说;叙述者;叙述空隙;文化内涵 103··

分析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老舍作品;文化批判;现代化思考 论文摘要:在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老舍持续地进行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自觉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建设新文化的历史重任, 他曾探讨过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如“文化激活”、“文化失落感”、“道德 失范”、“文化传承”、“文化更新”等等,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 与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去梳理和阐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老舍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这己成为学界的共识。许多学者也对此多有具体的探讨,诸如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老舍与北京地域文化、与旗人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等等,都曾是人们探讨过的热门话题,这些探讨成果丰硕,深化了人们对老舍这位作家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的认识。然而,这些探讨多是从老舍作品中提取某些文化类型,进行印证演绎和意义诊释,并未能深人到老舍所处的时代语境中,揭示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复杂诱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中了解到老舍何以要选取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来展开他的文学主题提炼和文学想象。而这些,就是本文要试图完成的研究课题。 老舍是携带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于192b年正式登上文坛的,他的文化批判视角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随后延续和深化加强,并逐渐形成其小说鲜明的主题特点。而实际上,老舍在走上文坛之前的20年代初,即己立志从事文化批判和新文化建设了。那时,他曾表达过这样的志向:“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蔽,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从这段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老舍此时己经有了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一方面,他立志要对传统“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进行“破坏、铲除”的去弊工作,另一方面,他又决心要“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更新。事实证明,老舍这段话决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表白,而是切实落实到了他以后的文化活动中了的,包括他的从教与从文。 探究老舍这一时期文化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无疑与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运动分不开。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便艰难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那时的思想先驱们外鉴西方列强的先进富强,内审国家的积弱积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努力探索并推动着中国迈向现代化。在先后历经“技术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道路探索失败之后,他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在思想文化层面上,试图从中找到阻碍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深层病根和推进我们民族现代化的新的动力资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近现代思想家们这一思想行为的显著体现。这场运动高扬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精神大旗,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否定。并以“民主”与“科学”为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