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谈老舍作品中的包容性

摘要: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不仅反应在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万千世界中,也能从他独特的批判手法中看出一二,同时,相比起左翼作家,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解要温和而全面些,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让后人对那个年代以及那远去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包容性道德批判《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

老舍的作品笔触总是那么温和,温和中蕴含着吞吐一切的包容大气,一如他笔下的北平文化,不温不火而又带着一股子硬气。这文化,温和如香片茶,使人感到亲切,又带有北京城独有的气度,令人着迷。

一、老舍作品中社会的包容性

从老舍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北平市民文化的一个特点,即对事对人老那么温和,若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街坊四邻总不愿意往坏处想,若是批评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嘴上留情。以《四世同堂》为例,毫无廉耻、而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冠晓荷虽然招人厌,但小羊圈的居民平日里也总是以不远不近与冠家和睦相处。及至冠晓荷做事实在过了头,以卖国、给日本人当特务走狗为荣,邻居们至多待他如瘟疫,“搭讪着走开”。对于冠家二小姐招弟的堕落,李四大妈的话最能显示北平人的心态:“年轻轻的,可别给人家造谣言哪!那么俊秀的姑娘,能做出那么不体面的事?不会!就是真有这么回事,咱们嘴上也得留点德哟!”对于老二祁瑞丰的无耻、无聊,四世同堂的一家子都惯着、忍着,哥哥祁瑞宣虽痛恨弟弟的坏习气,可除了敷衍也不轻易拉长了脸。拉车的小崔,喝嘴了酒打老婆,白巡长和四大妈会嘴上狠、心里善地劝解,临了,四大妈还时常接济点儿杂合面。也许整个北平城就是那么个小羊圈,平静地不起一丝涟漪,偶有争执,立刻就有人站出来劝架,使得这原本激烈的争论倒成了平淡生活中调味料似的。即便实在听不入耳,您把自家的大门关严实就得了。

也就是秉持着这么一种包容的态度,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三个朝代的更替,北平人承受住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经历了民国的沧桑巨变,靠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宽容性,便有了像《四世同堂》里的晓荷、瑞丰,《茶馆》里的刘麻子、唐铁嘴等角色的存在,他们过得绝对不算体面,但生活倒也悠哉。仰仗着北平人对万事万物的宽容,耍骨头的傻大杨、拉黑杵的小文夫妇也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是颇有原则地生存下去。

当然,北平的宽容并不值得过分的夸奖,它能够抚平生活层面的波澜,却不能阻止社会根基的溃烂。有这么句话形容北京人特别贴切“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i,北京人这种对人对事几乎是无限度的忍耐力是一剂慢药,它使北平人养成了一种万事将就、与世无争的态度,及至全城的百姓都成了亡国奴,任由日本的飞机和坦克强奸着北平的天空和柏油路。老舍借《四世同堂》里陈野求的口说道:“北平忘了这么多日子,我就没看见一个敢和敌人拼一拼的!……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

宽容于北平而言,往好里说,是一种气度,它给每个角落都送去温暖,每个人,只要愿意活着,就有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这气度如同英国的绅士一样,是非几百年而养不成的;往坏里说呢,是一种苟且,对污点、小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生活得过且过,这样无节制的“宽容”几乎将北平断送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下。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的包容性,今日已不大常见,信息的开放把社会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暴露在人们眼前,而开拓了的眼界使得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点评论、及至指责的资本,快节奏、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时常自顾不暇,久而久之,我们的社会变得犀利,这固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可都市人的犀利也造成了社会的冷漠隔离,以及对部分群体的边缘化。我想,老舍笔下的很大一部分角色若放在今日,恐

怕是很难存活下去了。对于这样一种改变,众说纷纭。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老舍的《想北平》,另一篇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对于同一种文化的远去,前者是强烈的怀念,后者怀念之外是一种坚决的告别。我不能评判两者的态度孰是孰非,就像我不忍心去批判老北京的包容大度,有些事,好的,歹的,我们看得很清楚,然而好的一定值得称颂,而歹的应当决然舍弃吗?未必。而对于老舍笔下的社会文化,就把它作为当下社会的借鉴吧。

二、批判手法的包容性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中随处体现了一种平民精神。同样是平民精神,其中有一点老舍又与同时期的作家有所不同,那就是对人的看法。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ii,在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角色被处理地异常的丰满、真实。读者既不能纯粹地爱一个角色,也不能百分百地恨某个人物,只是在心头会觉得有一丝的心疼。譬如《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博学儒雅,而极有人格,可是在他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软弱、寡断的特征,虽有一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血,却无法抛弃家庭的责任而去尽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在日本人的淫威下苟且偷生;譬如《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从外貌到内心都显着丑陋,可是在她身上也有令人理解和同情的地方,祥子善良而朴实,为了生活的理想百折不挠,他身上充满了值得歌颂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这样一个祥子,最终淹没于社会的黑暗深渊,成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iii……

老舍处理人物时之所以带着这种双面的态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的复杂性使得无论何种艺术手法都很难把人性描写透彻,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说的“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老舍本身就继承了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精神,“老舍的批判就是北京人最常见的那种损你一下,不温不火,虽然是批评了你,但绝对是让你下得了台,心里很有数,但嘴边留点儿情,这就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这是老舍对平民精神的一种既是无意识而又自觉的追求。”iv。

老舍写作时流露出的包容性与其生平经历不无关系。旗人出身的老舍自幼丧父,经历坎坷,靠着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早年的生活使他深深地了解底层人民贫苦、善良,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让他意识到中华文化自身的弊病就是导致中国民族不幸的根源。他了解民众,所以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同理心,他太了解民众,所以对于民族精神的批判才那么彻底和痛苦。提起小说《猫城记》,老舍曾说:“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v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老舍对于丑角的嘲讽笑中带泪,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决然、恳切,摄人心魄。

三、思想上的独立性

同样是描写社会民众的生活,老舍不同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同样是对于国民性的批判,老舍又不同于“五四”背景的作家。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对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打,对于旧思想、旧文化,主张决然舍弃,而老舍的作品,对于民族文化批判之外也有赞扬,绝望之余含着希望。

在老舍笔下,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中优秀的一面得到了热情的颂扬。譬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作为晚晴中国人的代表,他麻木愚钝,满脑子的封建观念,但他同时也是慈善的长辈,勤俭持家,和睦为邻,他真诚、朴实、而非常的讲义气。譬如落魄艺为生的小文夫妇,他们所操为建业,但却从不自轻自贱,他们自尊、自傲,而及其坦然,坦然到令有玩押之心者感到压迫。譬如《断魂枪》里的神枪沙子龙,他身上映射出习武之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一

身绝技虽已无用,但绝不容忍拿去卖艺逗乐儿。譬如《老字号》中坚守老规矩,拒绝以歪门邪道骗钱的辛德治,等等。在这些角色中,注入了作家本人对于旧中国文化中那些道德理念的肯定,以及对于左翼作家所崇尚的新思潮的质疑。以那篇风格迥异的怪诞小说《猫城记》为例,猫国的闭塞、落后,俨然是晚晴社会的缩影,但老舍也借猫国社会的无序而对五四的思潮提出了冷静的批判:自由可贵,可是一味的追求自由而不顾社会秩序合理吗?平等可贵,可是无视社会现状的差异性而片面追求平等可取吗?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浪潮中,老舍自居为一个“看客”,我想这个旁观者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国民性中的致命缺陷,并且认为这些劣根性必须舍弃,从这一点上来说,老舍的思想同左翼作家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舍弃的范围,老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国民性不是天生的遗传性,不是中国人的本性,国民性不等于劣根性,而是在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陈规陋习。我们不应该把国民性笼统地否定,更不能因为这些国民性而否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vi 基于这个观点,老舍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中道德取向的一点担忧。老舍认为,若是凭着批判一切旧文化的观念而建立起的新文化是有缺憾的。从30年代起,老舍在作品中开始进行对于道德文化的检讨,并提出了“绝灭于传统和再生于传统应并举”的理念。在老舍的首篇革命作品《黑白李》中,老舍从道德角度描写了革命中新与旧的冲撞,小说结尾黑李的“进了天堂”,而白李的“还在砸地狱的门”,都是象征了革命——“时代要前进,但道德不能式微”。vii这点思考对于当下的社会实在具有警示意义,或者悲观地说,老舍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担忧已成现实。如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改革的进程,早已摆脱了任人欺辱的局面,依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却每况愈下。因此在当下重温老舍的作品,无异于给中国社会敲响警钟: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社会舆论与良心自觉,讲求自我反省,历史再向前发展也不能有悖于此。

此外,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老舍始终抱着希望。在鸿篇巨制《四世同堂》中,他热情地歌颂了齐瑞全,钱默吟,尤桐芳,冠高第等积极投身抗日运动的民族精英们,在这些人的身上,寄托了整个民族的希望,同时,老舍也描绘了包括祁瑞宣,白巡长,韵梅,方六在内的一大批的人物,这些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从最初的苟且偷安,消极地躲避,逐渐转变为积极而勇敢地抗日,他们身上的转变,何尝不发生在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身上呢?如果全民族的面貌都在改变,中国又怎能说没有希望呢?

老舍的作品让人们看到那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那些陈腐的习性如同一滩泥沼,必须舍弃,否则便是自取灭亡,而那些诸如礼貌、诚实、谦恭、道德的品行则如同软泥里的绿芽,是一种文明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而扎根下来的精髓,又是整个民族发展、复兴的希望。在文化大清洗、大换血的进程中,这些新芽是那么柔弱,极易随着革命的浪潮被冲走,但这行优良品行的存在对于一个社会的软实力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在老舍笔下,中国的文化便是处于改革迫在眉睫,而前程未卜,容不得半点差池的紧要关头。对于应当如何改革,我想老舍的内心也应当是矛盾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见得,在老舍的笔下,国民性中的顽疾被无情地披露,但是读者却很难在书中找到治疗顽疾的药方。正是出于对于旧文化中礼仪道德层面的肯定,使得老舍终其一生只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剖析者、叩问者,而难以成为一个革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五四的风潮中,老舍自居为旁观者。

老舍一生留下的浩瀚作品,俨然是记载上世纪中国激变的百科全书。老舍笔下的民生百态,生动地体现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老舍的写作手法,则流露和传承着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而老舍的创作角度和写作思想,则完善了现代中国文学对于国民性的描写,从读者对于那一时期中华文化的认识的全面性角度上来讲,则是无可或缺的卓越贡献。

i汪曾祺,胡同文化,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ii老舍全集.第16卷,文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iii老舍,骆驼祥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iv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总第190期).

v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老舍研究资料[G].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vi马海,浅谈民间文化形态下的贫民视点-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原点的选择,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4期.

vii吴小美,历史前进与道德式微的二律背反——从老舍的一些名篇说开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

参考资料:

孔庆东,老舍与国民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

老舍,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老舍,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

樊骏,认识老舍,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王卫东,伦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民族伦理文化问题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报,第12卷第2期总32期.

孔庆东,《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广西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4期.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 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如小说《离婚》中的张大哥就始终相信,“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另外,缺乏时间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如《二马》中的老马,到了英国伦敦那样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那里的“第一个闲人”。此外,老舍还塑造了一类热衷于追新逐异、以模仿西方文明末流为时尚的年轻“新派”北京市民,对他们的浅薄、不学无术充满讽刺和厌恶。 2、对于北京“官样”文化传统的表现。 在漫长的都市化过程中,北京形成的是迥异于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官样”文化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官”的极度崇拜和狂热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中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不惜充当汉奸,而他们的长辈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官位面前,几乎所有的是非良善原则全都消失了。 这种“官样”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对于烦琐的封建礼仪的陶醉,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正义观念和民族气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马上就要当亡国奴了,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生日;《离婚》中的张大哥,养成了一套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琐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 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老舍散文读后感8篇

老舍散文读后感8篇 ,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

叹气,人们心中的大明湖,在哪儿呢?大明湖之春,不在了,不在了老舍笔下的散文,太凄太凄,心中不仅有悲了,无可奈何,谁?老舍说心悲叹息。 老舍散文读后感4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

论老舍戏剧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叔阳、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五篇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五篇 【篇一: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各种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11985774.html,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作者:李佳伦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舍是我国的现代作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有着悲天 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有不失温婉的戏谑与幽默,由文窥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体现在它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他人,而是让人在幽默的语言中体味不一样的情感,是笑中带泪的。其次,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老舍出生于北京,他爱北京,因此,老舍的语言较多的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和,尤其是儿化音。同时,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文学语言影响重大,使得他的语言简约凝练,且追求古典的声韵美,语言魅力自成一派。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文学语言;魅力 引言 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真。老舍真不是浮于表面的说事,他的真来自于他的经历深厚,能够抓到事情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真让他有畅所欲言的需要和骨气,每每读他的语言,就觉得他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要透过纸面向外扑散而来,像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倾诉,里面的东西,没有半点掺水。在《骆驼祥子》里,他虽处处以上帝地视角说话,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和多余,他擅于讲故事,同时又在讲故事当中,融入了他生命的精华的体验。现代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接受外国文学而形成新的文学,对在这个的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老舍的作品也不例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特点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1. 老舍及其作品概述 老舍是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的作品,代表作有《茶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对于老舍,冰心曾这样评价:“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在老舍的作品中包含了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似鲁迅的文章那般晦涩难懂,语言冷峻犀利,极具讽刺评判的意味,他的文章遣词造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会出现幽默诙谐、机智俏皮的语言,但却有着别样的深意,使人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发中带泪。(2)京味十足。这是老舍作品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擅长描写老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通过对平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描写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小及大,让读者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1令我崇敬的作家有许多许多,但最令我敬佩不已的大作家就要数老舍了。老舍出生于满族的一个城市的贫穷家庭。他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散文集》里的作品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深受大家的喜爱。我觉得老舍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它生动的语言,充分地体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也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读了老舍散文集,我受益匪浅。老舍幽默的风采深深吸引着我。他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他的幽默里我读出了伤心和眼泪,黑暗的旧社会里又让人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读了

老舍的作品,我感觉自己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要留心观察,细心品味,而不是凭空胡思乱造。 读了《老舍散文集》之后,我越发的敬佩老舍先生。他在那样艰苦环境中,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章,不得不令人赞赏。而我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应该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做出贡献。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2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名家】老舍散文里的好词好句

【名家】老舍散文里的好词好句 天长地久天赐良机心旷神怡心领神会心 满意足心平气和如鱼得水恬不知耻如愿以偿如醉如痴如坐针毡任重道远依依不舍依依惜 别一往情深取长补短热火朝天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千载难逢事倍功半失之交臂诗情画 意轻描淡写受宠若惊受益匪浅 老舍散文的好句:1) 乐器只有一鼓一板,腔调又是那么简单,可是他唱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些魔力,他越收敛,听者越注意静听:及至他一放音,台下便没法不喝彩了2) 他的每一个字像一个轻打梨花的雨点,圆润轻柔;每一句是有声有色的一小单位;真是字字有力,句句含情3) 故事中有多少人,他要学多少人,忽而大嗓,忽而细嗓,而且不只变嗓,还要咬音吐字各尽其情;这真是点本领!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机会4) 看书:在蓉,住在老友侯宝璋大夫家里5) 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6) 有几块闲钱,他便去买破的字画;这样,慢慢的他已收集了不少四川先贤的手迹 7) 这样,他也就与西玉龙街一带的古玩铺及旧书店都熟识了 8) 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9) 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10) 买不买的且下去管11) 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

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12) 可是,饱了眼福也就不虚此行13) 一般的说,成都的日用品比重庆的便宜一点,因为成都的手工业相当的发达,出品既多,同业的又多在同一条街上售货,价格当然稳定一些14) 鞋、袜、牙刷,纸张什么的,我看出来,都比重庆的相因着不少15) 旧书虽贵,大概也比重庆的便宜,假若能来往贩卖,也许是个赚钱的生意16) 不过,我既没发财的志愿,也就不便多此一举,虽然贩卖旧书之举也许是俗不伤雅的吧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问题: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答案: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4篇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4篇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1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众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细腻,语句朗朗上口,生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动力,这就是脱颖而出的文法。 读过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欢。风景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大明湖之春》让人们感到祖国的美丽,让人进入胜地,麻木的《耍猴》让人气愤,人们太愚昧无知了,讽刺的《鬼与狐》让人发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来。在这些故事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笔力触及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险恶的可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缘故吧,散文中有隐匿着某种独特的神秘,不断渗进入心,让人读后觉得其中有血有泪,有哭有闹,爱恨两境界。 《书》,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虽然爱学,但却不喜欢古文。读书时,像老舍小时读法不同,他读书不按先后,书中爱看看,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

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叹气,人们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老舍先生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先生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掌》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斗争生活,而且语言生动、幽默,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

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散文读后感 导语:读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它能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宛如清风拂面,仿佛偷来的悠闲自在,犹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窃喜不断。那美妙的景色,悠闲的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宛如置身天堂。老舍是一个极富有幽默感的人,他的文章有时很幽默,有时有有点忧伤。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本人来看看老舍散文集读后感吧!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众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细腻,语句朗朗上口,生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动力,这就是脱颖而出的文法。 读过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欢。风景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大明湖之春》让人们感到祖国的美丽,让人进入胜地,麻木的《耍猴》让人气愤,人们太愚昧无知了,讽刺的《鬼与狐》让人发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来。在这些故事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笔力触及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险恶的可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缘故

吧,散文中有隐匿着某种独特的神秘,不断渗进入心,让人读后觉得其中有血有泪,有哭有闹,爱恨两境界。 《书》,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虽然爱学,但却不喜欢古文。读书时,像老舍小时读法不同,他读书不按先后,书中爱看看,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17年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 成绩:95.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1.0分)1.0 分A、 《故乡》 B、 《阿Q正传》 C、 《祝福》 D、 《药》 我的答案:B 2下列不属于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作品是()。(1.0分)1.0 分A、 《雾》 B、 《雨》 C、 《电》 D、 《寒夜》 我的答案:D 3解放区小说的题材不包括()。(1.0分)1.0 分 A、 土地革命 B、 发展生产 C、 武装斗争 D、 文化革命 我的答案:D 4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的特点是()。(1.0分)1.0 分A、 热情奔放 B、 恬淡自守 C、 孤高自傲 D、 愚昧无知 我的答案:B

5《围城》的意义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是()。(1.0分)1.0 分A、 反思 B、 批判 C、 寻梦 D、 逃离 我的答案:C 6老舍市民文学的特点是()。(1.0分)1.0 分 A、 对封建旧制度的反叛 B、 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C、 对阶级矛盾和社会现实的呈现 D、 对城市与人的关系的探讨 我的答案:D 7下列作品不属于赵树理的是()。(1.0分)1.0 分 A、 《小二黑结婚》 B、 《山乡巨变》 C、 《李有才板话》 D、 《李家庄的变迁》 我的答案:B 8下列不属于许地山的作品是()。(1.0分)1.0 分 A、 《命命鸟》 B、 《辍网劳蛛》 C、 《商人妇》 D、 《酒后》 我的答案:D 9鲁迅小说的风格是()。(1.0分)1.0 分 A、 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

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 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 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我的答案:B 10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 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不屑以世俗的过日子为目标的婚姻观 B、 南洋留学归来的凌吉士是莎菲心向往之的理想人物 C、 莎菲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爱 D、 莎菲认为家人对她的是盲目的 我的答案:B 1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不包括()。(1.0分)1.0 分 A、 《春蚕》 B、 《九十九度中》 C、 《秋收》 D、 《残冬》 我的答案:B 1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1.0分)1.0 分 A、 《药》 B、 《在酒楼上》 C、 《伤逝》 D、 《祝福》 我的答案:C 13关于巴金前期的创作,下列表述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取材于青年生活,主角以知识分子为多。 B、 歌颂青春的美丽和成长,诅咒封建黑暗势力对青春的毁灭 C、 批判无政府主义倾向,对民主与自由持保守态度。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