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社会思潮

浅析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

摘要:发端于19世纪末叶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由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

运动,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依次经过了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当代自由主义

女性主义等阶段。毋庸置疑,时至今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依然具有理性分析的必要性。自由主义女性主

义思潮呼应和折射出西方世界的人文传统意识,它要求不分性别、同等对待的方法标示了追求两性平等的

起点。但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实现男女的同等权利,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独特性,这对其自身的发

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价值分析

一、女性主义思潮及其发展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士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词汇。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美的重要思潮,自产生起的一个多世纪里,伴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动,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此时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点早已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府仍然拒绝给予革命时期曾与男性并肩战斗的女性以平等权利。受到愚弄的女性们遂奋起抗争。她们要求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权利,分享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果实,这就引发了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这一浪潮的思想成果,以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约翰·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等著作问世为标志。由于这一次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争取女性在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城的合法权利。故其理论重在论证女性在知识能力、理性、德性和天斌方面并不逊色于男性,没有理由被排斥在权力系统之外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战场下来的男性又一次把女性排挤出工作岗位,因此激起了女性的不满情绪。西方保守势力重弹19世纪“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简而言之,做个好家庭主妇是世界上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论调经过大众舆论和现代媒体的传播,成为主宰女性的观念文化。陷于“家庭妇女”角色的西方女性,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深深的失落和自我实现的缺失,内心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烦燥和无力。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应运而生。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出版揭开了这一浪潮的思想序幕,而费尔斯通的《性的辨证法》、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等著述进一步将女性主义的思想运动推向高潮。由于这一

①尹旦萍.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流派[J].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37.

次女性主义是在女性已经基本取得与男性同样权利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女性主义者们不再关注男女平等,而是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肯定女性气质,试图以女性主义来补充、修正和重构西方文化①。这一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延续至今,方兴未艾。

由于在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的道路等问题的诠释上产生了分歧,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中分化出众多的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就是依据其政治主张和哲学基础分化出来的。但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其说产生于女性主义,还不如说产生于自由主义思潮中。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者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拥护新兴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累积个人财富的机遇。后期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体以及私人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然保留着男人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观点及其脉络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中②,根植于自由主义思潮之中。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其他各派白由女性主义的起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以及所有人都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③,是多元女性主义思潮的发端和先导。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始终秉持着特定的精神和政治义务。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在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领域和家庭领域方面,男女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而人性,即人独特的理性是自由主义所信奉的核心概念。自由主义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允许个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有理性的人即意味着人能够超越动物性和阶级属性,选择和创造个人的命运④。“自由主义者所说的自由首先是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制度表现为开放的选择余地,而不自由的制度则尽量限制公民个人的选择度。”正是基于天赋人权的启蒙运动理念,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对女性被局限于家庭,即私人领域的意识合法性进行了清算,认为社会习俗以及法律规范限制了女性个性及理性的充分发展。

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该运动把人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作为其理论依据,赞成自由主义思想原则,提倡理性。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将16、17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具有

①尹旦萍.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流派[J].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37.

②潘宇昊.简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法律平等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0.

③谢慧,孙法柏.启蒙与启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及其法律思想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

④杨鸿雁.从《女权辩护》到《女性的奥秘》——英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J].译林杂志,2009(3):3.

同等的理性潜能①。启蒙运动思想给予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深刻的启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出发,对现实中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因素进行反思,并对男女同一性进行论证。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现实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沃斯通克拉夫特讲到,“我深信忽视对于我的同胞们的教育乃是造成我为之悲叹的那种不幸状况的重大原因”,因此她坚信,女权主义者的议事日程上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给予妇女适当的教育以及在批判思维方面进行适当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使妇女能够对她们自己的生存境况作出清晰而明智的思考,而且会使她们的心智成长,灵魂完善。另外,沃斯通克拉夫特赞同启蒙运动中的个人主义信条,充分相信工作将带来尊严,妇女应该涉足公众生活,从而做出伟大的事业,而不是囚禁在家庭小圈子里。为了使她们在精神与经济方面达到独立,应当允许她们从事各种专业工作,如医学、学术研究以及商业。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进而号召人们对传统习俗进行理性分析,以此帮助妇女赢得机会,超越社会给她们规定的有限领域。他不仅抨击了家庭,而且抨击了家庭中的男女关系,指出妇女受奴役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家庭中妇女的屈从地位,丈夫对妻子和孩子享有全部的所有权,妻子没有任何人权与自由;同时,对妇女的奴性教育也造成了女性在精神和经济上的依赖性。“妇女从最年轻的岁月起就被灌输一种信念,即她们最理想的性格是与男人截然相反:没有自己的意志,是靠自我克制来管束,只有服从和顺从于旁人的控制。”另外,社会将妇女排斥在公共领域以及政治等崇高的职业之外,使妇女受困于家庭,没有时间、精力和自由的思想空间去从事生产和创造活动,最终成为家庭婚姻的奴隶。

20世纪,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贝蒂·弗里丹的《女性奥秘》一书在思想上引起了第二波女权运动。她着重分析妇女的社会、家庭角色,认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发展,她们没有参加社会的创造性劳动,塑造的只是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便产生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意识。结果,使其智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从而使妇女处于第二性地位,无法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弗里丹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但她不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并主张以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来减轻妇女的家务负担。另外一位当代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苏珊·奥金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是没有性别的社会,并批评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没有将社会性别考虑进去,进一步将其正义论应用于家庭和私人领域。她在《正义、性和家庭》一书中认为,为公共领域制定的争议原则应该在家庭内部同样起作用。换言之,像照料、抚养孩子一类的劳动应该由男女共同平等分担。奥金强调,如果我们用罗尔斯的理论来思考如何在两性之间,无论是在家庭内还是在社会中,普遍赢得公正,我们就必须废除传统的关于公共的和家庭的,政治的和非政治的劳动假设。为了确保建立平等主义家庭,她还主张双性一体,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女共同分担家务重担、建立弹性工作时间制和学前儿童日托站等。

①陈雨亭.黄志成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的教育思想概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12.

总而言之,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与划分,而平等就是获得与男性同样的个体自由与行为选择权力。性别的习俗惯例是它的主要攻击目标。既然性别是社会习俗惯例的产物,因此通过文化、教育环境的变革,就能缩小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让女性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才能、成就和地位,这也是他们始终对于平等的追求。因此它鼓吹妇女走出家庭,抛弃传统的母亲加女仆的角色,跻身于被男人独占的社会公共领域。

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价值分析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全部目标是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就使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人文意识得到了广泛的宣扬。但在追求男女两性绝对平等的同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呼应和折射出西方世界的人文传统意识

因为追求个性自由和实现人的生命与精神价值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特质,并成为西方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所以西方文明自始至终都洋溢着深沉而浓烈的人性内涵和人文意蕴。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古希腊文明所孕育的“人”的思想意识,经由文艺复兴后对西方文明影响至远。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任何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应,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所以穆勒早己充分意识到,两性构成了社会的整体并应将两性关系提升为伙伴关系,因为妇女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①,“男人和女人是伙伴,女人轻浮了,男人也同样,如果女人除了个人兴趣和懒惰虚荣以外,不关心任何事情,那么男人也很少关心别的事,两性是一起消长的。”“不是让妇女提高到男人的水平,就是让男人降低到她们的水平。妇女不是激励和支持男人达到最高水平的力量,就是拖后腿的力量。”正是强调了妇女的主体平等性,并将性别维度直接导入了历史范畴的研究使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人文意识得到了广泛的张扬和认同,历史和社会也开始变得更有“人气”,两性活动的视野、空间、深度也得到大大地延伸和拓展。

(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要求不分性别、同等对待的方法指明了追求两性平等的起点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一大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发端于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它秉承了自由主义主张的两性平等的自由价值理念。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强调男女两性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女人与男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承担相等的法律义务,要在现存体制

①王镇.西方传统女性主义的人文传统[J].淮海工学院外文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16.

之内去争取男女权利平等。比如女性群体为了争取自身应有之权利而进行的各种女性运动。并且特别强调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希望建立的新的法律体系来使女性摆脱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尴尬处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所构想与刻画的女性自我,本身就是一个“男性”的自我,是一个理性的自由个体,仍然是以现存的男性制度来衡量女性个体的价值。然而,女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只有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将两性平等变成男女共同的强烈愿望并写入法律之时,“男女平等”的主流意识才会真正的被建构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当代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实现男女同等权利,从而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独特性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参照男权标准的前提下,为了追求平等的待遇和机会,过分强调男女两性的并列关系,从而淡化了女性的特质,并试图说明女性具有男性同样的竞争力。因此她们把获得男性已有的权利和自由作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标准,追求以男女同一性为前提的平等,轻视男女之间固有的差异与追求,这样必然导致女性不得不直接面对与男性的矛盾和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以追求男性标准的平等,她们必须要抛弃自己的性别特定,从而出现女性的男性化倾向和女性对自己性别的否定,这就使得坚持女性和男性相似性的平等保护条款有可能最终是无益的。除此之外,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男人的规范为标准,忽略了性别的差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构想的是一个理性的自我,也就是一个“男性”的自我。事实上,女性并非仅靠理性和自由生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仅仅为白人、异地恋、中产阶级妇女的利益服务,是典型的种族偏见者,阶级偏见者和异性恋偏见者。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尽管理论上存在不少漏洞,但它在实践中为女性获得更多权益作出了努力,比如追求女性与男性同样享受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公平机会,以及对等的参政和代表权,这对于妇女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及社会地位的改善功不可没。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性,从产生起就遭到各种声音的攻击和责难。但它无疑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起到启蒙的作用,正是在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持续反思批判以及选择性的继承中,才使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不断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思潮,从而大大拓展了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空间。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李建群 2012-10-30 18:03:11 来源:《文艺研究》2003—3 女性主义艺术史是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视点和方法,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对艺术史研究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逐渐对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震撼,所以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女性主义艺术史从它产生到今天,经历了整整30年,经历了从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到采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环境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对艺术史发展的影响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现代的研究者把80年代为界,把女性主义美术史理论的发展分为传统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阶段,其代表人为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和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上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are Been No Great Artists?) 这是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中发起的挑战。紧接着,在次年诺克林又主持了“学院艺术协会”(CAA)的年会,主题是“19世纪艺术中的情色与妇女形象”(Eroticism and the Image of Woman in Nineteenth-Century Art)。在会上讨论了男性至上主义在创作中和女性形象采用上的不公正。在以后的20年,诺克林的理论都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重要基础。 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首先肯定地指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或塞尚、毕加索那样最伟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2 e 1998 ) 胸怀全球生活——致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的一封信 鸣谢 导言: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 女性主义思潮的“父”标签和旧标志:教学工具 1自由主义的 2激进的(a自由主义的:雌雄同体和生育控制;b文化的:重估性别气质价值和母亲身份) 3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a马克思主义:私有财产资本主义+b激进女性主义:父权制=c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4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性别的(妇女的美德及其价值) 5存在主义的(第二性他者受压迫) 6后现代的(他者自由反抗的优越性) 7多元文化和全球的(自我是分裂的、文化殖民) 8生态主义的(自我与他者彼此相关联) P10 所有的精神探求过程都是要把我们从无所不知的权威主义陷阱里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总有继续发展、完善、反省和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 18世纪、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权力高于善 古典主义者、意志自由论的自由主义者不干预市场自由 社会福利或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弥补不利处境调节不平等 1.1 18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教育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9年开始写作)工业化劳动力离家进入公共场所《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Rights of Woman)太太被圈养崇拜理性牺牲感情 1.2 19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机会 约翰·斯图尔德·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消极的妇女美德 哈里雅特·泰勒(穆勒)《妇女的选举权》(1851)谋生所有阶级的妇女 合作:《论婚姻和离婚的早期论文》(1832) 2 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P26整个19世纪美国的女权运动,包括妇女投票权运动都和废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妇女、种族和阶级》安吉拉·戴维斯 1840年伦敦世界反奴隶大会不许可女性发言1848年纽约塞内卡会议《感性宣言》 内战安东尼、斯坦顿: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革命和激进的女性主义纲领;露西·斯通:美国妇女投票权协会改良主义的和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纲领 3 20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冬眠1960 斯坦顿、安东尼经济机会和公民自由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摘要:笔者具体应用话语分析技巧进行我国目前广受关注的女性文学思潮迹象评鉴,当中包括既定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话语资源变化形态,争取利用话语权科学争取方式,为后期高潮演变细节衔接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具体来讲,在本土既定资源和外来女性主义思想双重引导环境下,现如今已经全面步入多元化实践阶段。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形态话语权利演变规则前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女文学作家不管是在创作数量、内容规范形态上都创造出辉煌成就,就此过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定组成单元。毕竟我国不存在类似法国、美国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现象,同时不如港台思想文化资源公开信度那般强烈,在这类基础上加以延展,这就需要 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将保留何种情感特殊 相关分析人员 加以细致描述验证。经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滋生背景、话语资源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究,进一步为中国当代女性独立前景绽放提供广阔支撑动力。 一、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论述

有关这类思潮初步衍生阶段主要限定在1981 年时段,尤其经过中国诗歌、小说、散文等固定题材研究领域交接过后,使得长期承受压力的女性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希望借用此类平台将内心一切感受发表完全。其中包括小说家张洁、张辛欣,以及诗人翟永明等都开始获得全面关注成就。其中张洁在其中篇小说 杯”象征性《方舟》(1981)深刻呐喊“为了女人,话语,其间配合寡妇俱乐部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现象穿插叙述,使得对于当时男权膨胀迹象表达强烈不满。事实上有关上述角色都是经历过离婚痛楚而集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自我而相互支持,可最终仍旧无所收获。具体说来,在文学之中深度呈现妇女问题,需要在话语权上散布独立学说效应,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支撑动力。自从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筑过后,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动力源暴涨,这是其在历史内部深度延展的主流原委。经过女性话语在文学体系内部衍生过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核堆子等成为女性意识解放基础适应形态。例如:诗歌体系下的女性主义开始在小说内容中穿插,进一步创设出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然而上一代女性小说内部人物为后续作品布置形式创新提供疏导线索,确保思想信念的强效作用,于是文学便成为一类核心占地,从中演绎出中国妇女在知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结语:边缘与中心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同时不偏好某一.种.而忽略其它、仅仅为某一种观点提供存在的理由。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读者 发现不了这一点,的确有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比其他流派更富有说服力。例如,从我个人来说,我深受两类女性主义形式的吸引,一类是描述妇女目前位于何处——在边缘和外围;另一类女性主义的形式是描述妇女将位于何处——进入中心。作为局外人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避免被制度腐化,可以观察和感受其他人不能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还可以摆脱严密的束缚和不必要的限制。但成为当局者也同样引人入胜,可以成为团队中被重视的成员,可以与人分享共同的憧憬,还可以拥有如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上的伴侣和行动中的友人”。1 在本书第一版结尾,我曾写到,我认为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在女性主义中是内容最丰富的形式,它表明了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的力量如何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中互相联结、妇女在生育和生产中角色又如何决定了她的生活际遇。然而,在十年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的是,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也有局限,它并不强调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歧视自然的偏见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现在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女性主义形式,特别是玛利亚·米斯和范德娜·史娃的社会主义变革的生态女性主义。多亏她们,现在我对问题的理解才达到这个程度,所有的压迫制度和压迫结构都是紧密联结的,它们彼此强化,依靠各自的毒液维持生存。 同样,十年以前,我曾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处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边缘,她们就是那.不同的声音;她们不允许“妇女的观点”退 化、演变为所谓阳具崇拜或理性(logos)的又一具体例证,对此发出了女性主义最强烈的抗议。然而,现在我也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者也是讲述不同语言的声音。她们和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一起提醒我们,妇女受到威吓,被迫屈从父权的一元“真理”,这样很糟糕;而更糟糕的是以母权的一元“真理”去判断女人,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我知道,我就不愿意被指责为“思想意识有问题”,或者被打成“伪女性主义者”;我也怀疑有哪位女性主义者乐意被人告知说,她对妇女受压迫的解释是愚昧糊涂的。我同样知道,我不喜欢被人耳提面命说,妇女考虑或者应该考虑甲、乙、丙、丁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当我对一种流行的女性主义观点有异议时,就要被点名当面训斥。毕竟,我有我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不是一般的“妇女”;我是罗斯玛丽·贝亨斯基/童/帕特南。的确,这是后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和全球的女性主义者允许我拥有的“差异”。 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勉为其难地向两边伸展,为妇女的同一性和妇女的差异性所牵制。但这一次的勉为其难,却不像第一次写这本书时那样痛苦了。我现在是一个更灵活变通的女性主义者:至少不那么担心对事物做出的分类是否合适,而更关心深入了解那些与我不同的妇女——那些生活在我可能永远也无法造访的地方的妇女、那些我大约永远不会在路上与她们交错而行的美国妇女、那些我应该去了解的、与我一起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作为西方教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其自由主义女性教育、激进的女性教育、批判的女性主义教育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中形成了系统性的观点,其教育思潮的核心是关注两性公平的教育。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批判传统的“父权制”的基础上,建立较公平的社会准则,彻底动摇“父权制”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使男女之间能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平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是早期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公平和民主。其关注的焦点内容是中产阶级妇女在政治、法律和就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于三个主题:一是女生的发展与学习成绩。其流派关注于教育中女性的学业不良的实例以及男女性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特别是在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二是学校在女性社会化中的作用和性格刻板印象。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进入学校之前,即使女性具有同样

的入学权利,但是学校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并不能全面开发女性的潜能。三是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教师在对男性和女性的评价上有差别,有偏向于男性的倾向。其流派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变教育的现状:一是不断地加强宣传,提高包括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性别歧视的重视,进而有力避免教育中出现一些男女性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二是要制定针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女性创造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环境。 (二)激进的女性主义 激进的女性主义流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激进的女性主义将矛头指向社会结构,其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表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从学校的结构和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批判,进而形成“反性别歧视”。该流派的女性主义教育者把关注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批判男性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二是权衡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女性的课堂参与低于男性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平等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对男女性之间行为的不同,而是现存的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教育公平的变革需要改变父权制的社会和学校结构,这样对于性别权力关系和文化知识的改变才会真正的实现。 (三)批判的女性主义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王治河曲跃厚 〖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 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 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此外,密尔还特别强调男女在生产领域中的平等,认为无论妇女是否有养家的需要,都应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进而和男人建立一种伙伴的而非奴役的关系。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1892年) 和《妇女与经济》(1898年) 中指出,已婚妇女通过家务劳动或与丈夫的性关系、而非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厥失的重要根源。她们的这种从经济地位切入,进而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的理路,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 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发韧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1963年, 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华盛顿特区领导的和平示威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场要求黑人和白人享有同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要求妇女和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的胜利也使得他在 196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 佛里丹 (Betty Friedan) 的《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就其思想取向而言,我们可以把第二代女权主义区分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摘要】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就是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对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倡导建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模式。本文在从概念、基础以及内容几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进行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性别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教育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

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

女权主义与女性问题 2015级社会学系孙权 学号:1500016826 前言 发展到近现代,随着人的生物属性的先赋特性逐渐隐于幕后和社会性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女性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总体上,女性群体正在要求更加充分的权利,要求在社会身份上实现男女平权。此外,女性主义的各种分支的出现也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对于女性主义的缘起,发展,分化及重点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观测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超级群体的进步过程,发现社会发展的脉络。 历史探讨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被近现代学者称为“父权制社会”的时代,而这种“父权制”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失。“父权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大量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性关系的确立使得在生理上具有显著适应性特点的男性能够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在男女关系当中获利。由此在经济、性、权力等诸多方面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由此在结构上形成了从社会到家庭的男性占据主导甚至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戴雪红:

2001)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女性更多地服务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成为基本模式,在社会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的出现所导致的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恩格斯:1884) 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女性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父权制壁垒下仍茁壮生长起来。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于通过立法和仁爱来保护女性权益的声张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经济地位崛起后对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愈加重视,再到近现代女性追求更深层的社会方面的人权平等和政治参与,女性价值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上讲,女性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并显示出强力的进步倾向。这与社会发展情况下社会分工对于人先赋属性要求的降低与对后天教育和知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契合的,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然而,长期父权制社会形态带来的历史惯性现今依然占据社会观念领域相当大的比重。妇女歧视,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未能得到社会普遍领域的完全理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关注 女性主义分析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社会性别领域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评质疑,改造人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王政:1997)。杜洁指出:

热点小专题7 近代中外女权运动 【热点剖析】 一、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 1.背景 (1)中国传统妇女观是以小农经济形态和宗法家庭的父系统治为社会基础。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创造极少的财富,她们几乎丧失了经济地位。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贞操节烈观念的禁锢下,妇女完全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等,开创了解放女性之先河。他在《天朝田亩制度》里规定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还主张女子不缠足,曾颁发妇女禁裹足布告。 3.中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期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的出现,主张女权者纷纷显现,如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后发文倡导并组建了不裹足会,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女权运动的按钮。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并获准施行。 (2)辛亥革命期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顺应女权运动和广大民众的要求,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3)20世纪初:1901年之后,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竞相出现;20世纪之初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堂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 (4)五四运动后: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发展。女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及其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的权利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以往前所未闻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再婚自由权乃至禁止男子重婚等,不仅获得社会承认,更被明确载入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次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民国民法》。 (5)中共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妇女解放做了以下工作: ①建立妇女团体和妇女组织,促进妇女解放的实现。在党中央,中国共产党早在建立初期就成立妇女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党外,大革命时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 ②创办女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党在建立初期,就积极鼓励先进知识女性赴法、俄勤工俭学,使她们回国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 ③创办刊物,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在创办女校培养妇运人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通过创办女性刊物来扩大宣传,专门探讨妇女解放和妇女问题。

2020读《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有感 在中国,包括在世界上,自称“女性主义者”的人内部差别很大。有一些人打着“女性主义”的口号,做一些其实有悖女性主义精神的事。比如认为女人应该奴役男人,比如有些有自己事业的女人看不起、甚至挖苦那些全职太太。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一部分大众对“女性主义”印象很差。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男人大多不喜欢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女人。或者说,在他们眼中,一个原本可爱的女人,一旦说出“我是女权主义者”,她可爱的程度瞬间就会降低几分。我有个朋友这样说过:“搞女权的女人,都是那些嫁不出去的丑八怪,要不就是内心太偏激——总之这样的女人都万万不能娶。”他的这个印象还是挺典型的。那些男人们认为,“女权主义者”试图抹去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客观事实,她们是怒气冲冲的,强硬的,仇视男性的,反自然反伦常的。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女性主义”是如此复杂——自第一批女性“觉醒”以来,女性主义随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所著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她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开始,介绍了八种女性主义的流派;她

使读者认识到,尽管女性主义致力于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但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以至矛盾始终存在着:例如,崇尚女性气质或是鼓励雌雄同体,生育是妇女生产的限制或是女性力量的源泉,等等。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批评与争论,使得女性主义步步趋近完善,变得更加坚强。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主义思想有许多是抵制被归类的,尤其是基于起源之‘父’标签的归类。”罗斯玛丽在导言中表示,尽管目前出于各种需要,我们在“女性主义”前冠以“某主义”的修饰词,但在将来,女性主义终将摆脱这些已有的标志;同时,读者需要记得,“某主义女性主义”尽管继承了该主义的部分理论和思想,但并不完全由它发展而来,并且,“某主义女性主义”和“某主义非女性主义”两种思想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以黑人妇女为例,她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面临着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以及阶级压迫等“多重危险”;之于她们,凡此种种都是一整套“互相连锁的压迫制度”中的一环。作为黑人女性代表的贝尔·胡克斯特别指出,这些环环相扣的压迫形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无法被分离出整体而解决的。她形象地将压迫比作一只多头兽——我们必须将其整个身体作为对象发起攻击而不是盲目于暂时砍掉其某一个头。胡克斯还特别分析了美国黑人妇女在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所受的压迫,并表明它们都被系统地制度和结构化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有力的整体。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xx·xx: 《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xx·xx: 《第二性: 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xx: 《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xx】xx·弗里xx: 《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xx·伊格尔顿编: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xx: 《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xx、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xx绯: 《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xx主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xx】xx·xx: 《性与文本的政治: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xx等译,xx: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xx: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xx】xx: 《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xx正果: 《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xx: 《走出男权传统的xx: 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xx: 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xx: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xx: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xx主编: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xx: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