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相对其他西方批评流

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一字眼有着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如果说,许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因此,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在中国

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不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近20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一、“译介引进\”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3年,她选编并附有序言及作者简介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进行了译介。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的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l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外国文学动态》,1986年第3期)、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以及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外国文学动态》,1987年第7期)等文。

2.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人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化,更

注重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如《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引介的步伐。一些学者编译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集、汇编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论文集以及出版的一些相关学术论著,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罗婷等编写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等等,都曾通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引介者还介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研究对自身缺陷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对该批评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批评实践勃兴”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学界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而是积极地将相关的批评理论运用于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的解读,进入到一个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的批评实践的勃兴期。其批评视角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提供的性别视角和重读策略,这一批评实践使得中国的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同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为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拓宽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研究视野,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如1989年出版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刘思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

小说个案批评》(徐岱,学林出版社,2002)、《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空前之迹l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王绯,商务印书馆,2004)、《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火凤冰栖一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王纯菲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学术论著均对中国女性文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三、“研究深化\”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到研究的深化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脉,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大多供职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概念、流派、方法等引入,启发和带动了一批批年轻学者。再者,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

在许多高校成立,如1987年由李小江发起在郑州大学成立的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妇女研究中心。目前,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大、首都师大等10多所高校均成立了妇女研究或性别研究文化性质的机构,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立项研究等等。这些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研究提供了保障。

至此,在“拿来”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实践,来自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扎下根,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完成了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畴的转变。

但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甚至仍然面临着被再度边缘化的境遇。杨莉馨认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过度偏执于性别文本与性

别价值,以至因批评的格式化与概念化而陷入自说白话的境地,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本土性别研究资源的整理等”…;陈顺馨也在其《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论著中指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研究环境下的三重困难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的问题;(2)一些男性批评的曲解或抗拒的问题;(3)来自女作家或女批评家对其的不能理解而导致的理论、方法和评论对象相疏离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一些学者积极面对,提出许多应对办法和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学科范畴、概念、术语等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如学者乔以纲、贺桂梅等都曾撰文,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研究对象的确立、理论资源的清理、研究方法的多样与互补及研究主体的学术素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和“研究深化”阶段,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著者:曹咏彤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引言: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其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两性平等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 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女权主义”是一个近代才出现在中国的词,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仅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就大体上把之前5000多年的男权观念颠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心中有着一个观念:追求性别平等。这篇文章概述了中国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男权社会的本质与物质基础做了剖析,对理想的性别制度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性别制度男权 一、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1903年8月,金一写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金一在写《女界钟》中开宗明义写得非常生动,并未用太多华丽的辞藻,震撼到了我们:“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仗,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那些欧洲的白人男性啊,这会儿正嘴里叼烟斗,手里拿着斯地克,挽着爱人,带着小娃儿,昂首勾肩搭背在伦敦、巴黎、华盛顿大街上啊……我恨自己不能那样!)”高彦颐教授对此评论说:“金一在开头写得很坦率,他讲的是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但动机实际是他认为中国男人在欧洲白人面前丢脸,他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原来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1】那么来分析一下,在当时金一提出“解放女性”这样一个口号下,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口号代表着部分中国男人什么样的心态呢? 首先,当时欧美的性别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女性大多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而且很多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开始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在婚配制度上,男女自由恋爱,维持双方之间关系的是美好的爱情而不是其他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男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看外国男性可以有那么美好(受过教育、大方得体、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女性陪伴,而且拥有爱情这个东西。然后转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女性,却基本上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甚至连感情都没有,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落差感,于是,中国男性转过头来说,中国的女性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应当受教育,应当和男性平等啊! 其思想大概可以这样表示: 眼界变开阔→见到更多欧美男女生活→羡慕外国女性的思想、修养及爱情→渴望得到这样的伴侣→中国的女人普遍综合素质较低→解放女性,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这也难怪高彦颐教授感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 因为虽然男性提出了解放女性的口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唯男独尊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解放女性,其目的还是男性想要享受女性,只是自己的眼界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也高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只能提升女性的内涵,比如受教育。然后男性美其名曰“解放女性,女权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思想,因为不管出于那种动机,毕竟它开启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先端,让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这方面思想有了萌芽。毕竟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男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突然认真反思性别制度,提出“解放女性”不大现实,所以无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宁梅 成绩: 2015年1月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陈亚斐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 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未停止过脚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理论的影响,包括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女性主义理论兴起的时候正是新批评走向没落的时候,因此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并吸收了新批评所摒弃的关于作家生活背景的研究,提倡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平等,而在以前的社会里,从某种角度讲男性与女性是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因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解构主义强调去中心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中心,反对所谓的“二

#Metoo运动背景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精选文档

#Metoo运动背景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女权运动陷入相对低潮,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未形成影响广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2017年以美国女性为首的妇女们,借助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揭露性骚扰劣行的热潮,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女权主义运动。受害者们在推特上以“#Metoo”为标签写下自己的受害经历以揭发性骚扰实施者,众多身居要职的官员和社会名流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Metoo运动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展到了中国,罗茜茜博士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成为中国版#Metoo运动的开端,全国各地的女性知识分子相继提出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倡议书,女权主义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一、打破沉默的#Metoo运动 #Metoo运动是在第三波女权运动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全球性女权主义社会运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以争取妇女参政权为特征,随着女性普遍获得选举权,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落下帷幕。第二波则以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导,以争取经济平等为特征,女权主义理论在这一阶段有了极大发展。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运动的议题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它突破了第一波及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的局限,不再将关注的焦点局限于白人女

性,而是将有色人种以及其他少数群体纳入到关怀范围,使得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性取向的人们破除偏见团结在一起,#Metoo运动正是在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次全球性社会运动。 作为一场发生在新世纪的全球性女权主义社会运动,#Metoo 运动展现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各种性骚扰进行最广泛的揭露,同时也体现出跨越阶级、种族的女权主义运动新趋势。 #Metoo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反性侵运动,它是一场发源于互联网的女权运动。从2017年初优步(Uber)工程师在推特上控诉自己遭遇性骚扰到福克斯新闻频道主播因性骚扰被解雇,再到年末臭名昭著的韦恩斯坦事件的发酵,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各种揭露性骚扰的热门事件将反性骚扰议题推向了高潮,曾经沉默的受害者打破沉默,借助互联网平台指控加害者。过去虽然也有过各种形式的反性侵运动,但是没有一场反性侵运动像#Metoo运动一样,将加害者从幕后拉向台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隐藏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使受害者能够暂时忽略社会关系的存在,曝光性骚扰实施者的身份,对性骚扰行为进行指责。 #Metoo运动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场跨越阶级、种族的全球性女权运动。过去能够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力的女权运动大多数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所领导,这些女性被认为是“拥

女性主义的发展在动画角色中的体现

摘要:二十世纪中后期,正是世界女权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这段时期的女权运动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到政治,到传播学领域,妇女都开始觉醒,并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地位。当今社会,女性不但在某些擅长的行业内逐渐占据了主流,而且在更广泛的社会平台上形成与男性的竞争局面。随着文化媒介的蓬勃发展,全新的女性形象和意识形态逐渐的渗透到人动画作品中。动画角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在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动画;女性主义文化;女权主义;迪士尼;国产动画;宫崎骏 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性别的流行叙述和想像,性别叙事作为一种文化表征,不仅表达了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秩序,而且是深层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基础。本文根据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对动画片中的女性角色呈现模式,分别从横向共时和纵向历时的分析模式,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美不同时期动画作品中的典型女性角色,关注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1.欧美动画中女性主义的发展 从欧美动画发展来看,以迪斯尼动画为主,早起迪斯尼动画片中出现各式类型的男性,而其出现的女性角色数量则较少。随着女性主义思想冲破厚厚的历史冰层,形成了对自我情感的细致关注、自我觉醒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背叛这三个阶段后。动画影片逐渐产生了变化:开始从女性被男子救赎后过上幸福生活的男性意识动画片,逐渐到尝试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物而奋斗的女性意识动画片。 从1937年出品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 1950年的《仙履奇缘、1959年的《睡美人》,华特?迪斯尼公司的这些经典公主影片令美丽动人、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在早期的迪士尼动画中(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女性不仅被剥夺了身体上的自由,同时被精神层面的困扰所束缚。女性内心的恐惧――害怕孤独、害怕被遗弃、害怕性暴力,并没有受到重视,而只是增加情节跌宕起伏的一个卖点。公主拥有的一切特点:美德、美貌、财富、耐心、等待,都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相反,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均以反面角色出现,如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灰姑娘的后母,睡美人的魔鬼教母。这些女性反派们,是男权社会对于有能力的女性存在的普遍偏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几十年的女权运动,女权意识深入人心。动画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开始学会抗争。《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风中奇缘》和《木兰》等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不再像早期的公主们坐等命运的安排,她们开始通过“质疑”、“抗争”等实际行动来获取新的生活状态。 作为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塑造反抗男性的典型,《小美人鱼》娓娓道出一个有思想且叛逆的人鱼公主如何在重拾音乐的道路上让父亲从失妻悲痛中解脱出来的,恢复国家快乐的故事。片中处处表现着她对皇权、父权等象征男权主义权威和封建家长制的挑战。女权主义色彩在《木兰》完全显现出来,动画《木兰》在截取原故事中的木兰形象和忠、孝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女权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精神和现代的人文思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断追求自身解放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女性形象,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动画片《僵尸新娘》向我们展示了身处人间和冥界的两个新娘为了所爱的男子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在《怪物史莱克》中,菲奥娜也大张旗鼓地扛起了女性主义的大旗,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内心挣扎、善于思考、拒绝男权社会制度的女性主义者形象。 近年来,越来越的女性角色不再默默无闻的听从他人等待命运,男性角色也不再都是那么完美,《长发公主》中,公主在找回真实身份时认识的飞贼也不再是王子,甚至在一些作品中,以往的男性完美角色开始一反常态的出现反派。 从《勇敢传说》到《冰雪奇缘》,电影的主题已经转移到了女性与女性的关系上来。《勇敢传说》讲述的是母女,《冰雪奇缘》讲述的姐妹。迪斯尼一贯的“真爱”也不单单只局限于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把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者混淆起来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对两者作了区分。1968年,美国知名性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Stoller)反驳了佛洛依德提出的人都是双性特质的观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性别才被理解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属性差异,而生理性别指的是人类生理上的从解剖学角度来确定男女的一种生物属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前者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后者是固定不变的。以自然为基础。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最有名的当属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Beauvoir),在她最重要的作品——被尊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第二性》里,她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 一、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 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一直到20

女权主义在中国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起跑动作相当缓慢乏力,女性主义在中国行事如此谨慎,她们还是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在不少人看来,它是性别斗争的代名词,即女性将男性打倒,确立自己的至尊地位,或是让男性都变得娘娘腔。也有些人把女性主义看成是旨在培养贤妻良母的理论。国内偏重于就事论事地谈论女性主义,而没有将它同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女权思潮与整个社会思潮通常处于疏离状态。不仅仅中国不少舆论和男性中心主义者机械地理解女权,就连女权主义激进派本身也非常机械地照搬理论到现实。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年代,一些女权主义的激进派讲求所谓“胸前平等”,把男女的生理差异平等化,自然受到许多人的抵制。而在家庭内部,激进派也机械地运用理论,甚至无故挑起两性战争。实际上,这些都与女权主义者追求的男女平等目标相悖。二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就曾经组建了一些权力平行的、内部没有等级制的团体,结果这样的团体并不能有效地工作。 为了更好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女权主义?让我们来恢复它被妖魔化的本来面目。这个词来自欧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最初它意味着妇女解放,“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称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一开始专注于追求男女平等,尤其是政治上的平等,这一目标在西方社会基本实现后,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仍与男性不完全平等,她们认识到这是性别权力的问题,女权主义演变为性别分析为主的理论研究,着力于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等等。 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

从电视剧看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发展

从电视剧看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发展 As feminist ideals are moving forward in China, the images of heroines in Chinese popular TV dramas are changing.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向前发展,中国流行电视剧中女主角的形象也正在发生改变。

The latest example is Princess Weiyang. The TV drama, starring actress Tang Yan, tells a story of a princess’ revenge after her royal family was killed in a conspiracy for power.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锦绣未央(Princess Weiyang)》。这部电视剧由唐嫣出演,讲述了一个公主在其皇室家人于一场阴谋篡权事件中被杀之后的复仇故事。 Unlike the quintessential female characters of shabaitian, which translates literally to an innocent, white and sweet girl, Weiyang appears sophisticated and cunning and tactfully eradicates all her foes. Of course, she wins the love of the prince for her beauty and wisdom. 不像典型“傻白甜”(傻白甜即指性格天真、皮肤白皙、性格甜美的女性)式女性角色,未央显得非常复杂和狡猾、巧妙地消灭了她所有的敌人。当然,她也以自己的美丽和智慧赢得了皇子的爱。 Weiyang’s traits gratify the appetite of a modern female audience. The image is a fusion of Snow White and Princess Diana (the superhero from Wonder Woman). They are born into prestigious families that bestow them respectable temperaments, and their active pursuit for self-empowerment and their brave fight to survive and prosper, are considered virtues to today’s women. 未央的性格特点满足了现代女性的胃口。她的形象是白雪公主和《神奇女侠》中超级英雄戴安娜公主的结合体。她们都出生在名门望族、品行端庄受人尊敬,她们主动追求自强,勇敢战斗求得生存和成功,而这一切都被今天的女性视为美德。 It is a positive change that the personalities of heroines are becoming more multi-layered. However, in my opinion,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today’s Chinese dramas still lack of feminism representation. For example, TV dramas like Princess Weiyang are still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male-dominated society where the prince saves Weiyang’s life several times. Such storylines prevail in most dramas set in China’s ancient times. 女主角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多层次是一个积极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仍然缺少女性主义表现。举例来说,像《锦绣未央》这样的电视剧仍然是发生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皇子曾经多次拯救未央的生命。这种戏码在大多数中国古装剧中都非常流行。 One aspect of feminism ideals is to emphasize that women have equal power to shape the world. While true love should be treasured, the unrealistic Mary Sue plot (heroine unreasonably wins love from many male characters) leads the story back to the ideology of men dominating the wor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