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绪论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一)引礼入法,礼法集合(二)家庭本位,伦理法制(三)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

(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五)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

二、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国古代法制起源时间很早,体系发展较为成熟

(二)《唐律》是中华法系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法律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三)中华法系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点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大陆法系的取向

(二)法观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动力

1、由固守成法到事夷变法

2、由遵奉三纲到批判三纲

3、由以人治国到依法治国

4、由司法、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三)移植西方法律应与中国国情结合

(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第一章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

二、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历史比较

(一)起源于部族之间的征服战争和人们日常进行的祭祀活动

(二)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特点

(三)以维护家族、宗族、国家等团体利益及社会和谐为基本宗旨

第三节夏朝法律制度

一、法律思想:受命于天,行天之罚

二、法律形式:1、习惯法(礼、刑)2、王命(誓、训)

三、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二)主要罪名:不孝、弗用命及昏、墨、贼(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三)刑罚原则: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行政、军事、司法职能不分

(二)司法特色:“天罚”、“神判”

(三)监狱:监狱发端于夏朝

第四节商朝法律制度

一、法律思想:神权法律思想

二、法律形式:1、习惯法(礼、刑)2、王命(誓、训、诰)3、成文法(常法、故事)

三、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二)主要罪名:继续沿用夏代不孝等罪名;同时也规定了一些新罪名:乱政、疑众、职务犯罪(三)刑罚原则:依据一定标准或规则定罪量刑,反对滥用刑罚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

(二)司法特色:神判

第二章周朝法律制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立法概况

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1、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罚,刑兹无赦

3、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

(一)周公制礼(二)吕侯作刑

1、周礼的宗旨—宗法等级制度

2、周礼的外在形式—礼仪制度

3、周礼的核心—“亲亲”,“尊尊”(亲亲:孝,尊尊:忠)

4、周礼的本质—异

三、礼与刑的关系

(一)礼与刑的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调整手段不同

3、作用不同(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二)礼与刑的联系

律出于礼,寓刑于礼,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四、礼刑并用的法律形式

(一)习惯法:礼—周礼;刑—“九刑”、《吕刑》(二)王命——誓,训,诰,命

第三节西周法律内容

一、刑事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1、死刑和肉刑

2、赎刑

3、劳役刑(圜土之制)(1-3年)

4、拘役刑(嘉石之制)(3-12个月)(二)刑罚适用制度

1、“三赦之法”—矜老恤幼原则(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

2、“三宥之法”—(壹宥曰不识(不能辨别),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不能预见))

3、疑罪从轻惟赦原则

4、同罪异罚原则(等级特权制度)

二、民事法律内容

(一)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国有(2)其他所有权:私有

(二)契约

契约的种类:1、傅别—借贷契约;2、质剂—买卖契约;3、书契—赊贷契约

(三)婚姻制度

1、一夫一妻多妾制

2、婚姻关系的成立

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婚姻必须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婚姻关系的解除

“七出”“三不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四)家庭继承制度

1、家庭:父尊子卑、男尊女卑、妻尊妾卑

2、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三、行政法律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

周王→卿士寮→太史寮

(二)职官管理制度

1、兴办各种学校,注意培养选拔统治人才;

2、定期考核制度,根据其德才政绩进行升降黜陟。

第四节西周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设置

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士师司法官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狱讼形式划分

狱即刑事诉讼案件,讼即民事诉讼案件

(二)诉讼审判原则

1、创立“五听”审讯方式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2、注重运用各种证据

3、要求司法人员依法办案

4、禁止司法人员的“五过之疵”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尚书· 吕刑》

5、重视司法人员的选拔任用

第五节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

(一)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二)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

(三)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四)法家的法治、重刑思想

二、春秋后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1、成文法的制定

(1)楚国:《仆区法》、《茆门法》

(2)晋国:晋文公《被庐法》、赵宣子《常法》、范宣子刑书

(3)宋国:乐遄作“刑器”

2、成文法的公布

(1)郑子产“铸刑书”(2)晋赵鞅“铸刑鼎”(3)邓析造“竹刑”

(二)公布成文法的争论与意义

1、争论:(1)叔向的反对(2)孔子的责难

2、意义:(1)结束了法律制度的秘密操纵状态(2)确立了法家的“法治”原则

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

(一)李悝的《法经》

1、背景

2、内容:共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3、特点与地位

(1)改刑为法,确立了法的客观规定性;(2)首次创立了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结构;

(3)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刑事立法原则;(4)贯彻重刑主义法制原则。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节概述

一、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统一

商鞅变法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3、全面推行奖励耕作、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4、对全国进行新的行政区划以加强管理;

5、推行重法严刑政策。

商鞅的改革内容

(1)改法为律;(2)厉行法治、重刑原则;(3)以军功赐爵取代世卿世禄制;(4)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5)创立什伍连坐制与奖励告奸法;(6)革除族居、私斗旧俗。

二、秦朝法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秦朝法律特点

1、以法家理论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以法为本”、“一断于法”、轻罪重刑)

2、重视以法律手段全面调整社会关系;

3、封建制度初建,刑法文明发展滞后;

4、矫枉过正,否定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确立重点保护中央集权、皇权的原则。(二)历史地位

1、开辟了中华法律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2、为后世提供了以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经验;

3、确立了一系列为后世仿效的法律原则;

4、刑法的野蛮、残酷成为后世教训。

第二节秦朝统一封建法制的确立

一、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

(一)法制思想:1、法自君出;2、厉行法治;3、繁法严刑。

(二)立法活动:《秦律》

二、法律形式

(一)律(二)令、制、诏(三)式(四)廷行事—判例(五)课、程(六)法律解释

第三节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法律

(一)罪名

1、降敌罪

2、不敬国君罪

3、挟书罪

4、以古非今罪

5、言论罪(妄言罪、诽谤罪、妖言罪、诅咒罪、非所宜言罪)

(二)刑法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

2、区分故意与过失

3、加重刑罚

4、减免刑罚

5、诬告反坐

6、犯罪连坐(亲属、邻里、职务)

(三)刑种

1、死刑

2、肉刑

3、徒刑

4、羞辱刑

5、财产刑

6、身份刑

7、流放刑

二、民事法律

(一)所有权

1、土地私有权的合法化与扩大;

2、严格保护官私财产所有权。

(二)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三、行政法律

(一)三公列卿制(君与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列卿:少府、廷尉等)

(二)郡县制(中央与地方)

第四节秦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1、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

2、中央审级设立廷尉;

3、地方行政司法合一。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形式:公室告(公诉)、非公室告(自诉)

(二)调查、勘验

(三)审讯、判决

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概述

一、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

二、形成了以律为主体、多种法律形式并用的法律体系

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商品经济和法制发展的生机

第二节儒法合流与封建法制的发展

一、立法思想

(一)西汉初期的黄老无为思想: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二)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三纲五常

二、立法概况

(一)汉律六十篇的制定

1、《九章律》(9篇)

2、《傍章律》(18篇)

3、《越宫律》(27篇)

4、《朝律》(6篇)

(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废肉刑、确定劳役刑刑期

(2)景帝时期的笞刑改革:减少笞数、颁定《箠令》

(3)文景刑制改革的意义: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明确规定了劳役刑的刑期和笞刑的刑制。(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

1、解王莽之繁密,还汉室之轻法

2、议省刑罚,释放奴婢

3、恢复三十税一的赋税制度

4、法律的删繁就简

三、法律形式

(一)律(二)令(三)科(四)比

第三节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法律制度

(一)皇权的加强与中枢体制的变化

1、维护皇权至尊的行政法律制度

(1)系统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2)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又是国高最高权力的行使者

(3)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集于皇帝一身

2、中枢机关的变化

(1)汉初三公九卿(2)形成“中朝”“外朝”(3)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4)建立尚书台(二)地方行政体制

1、郡县与封国并存

2、削藩

3、由郡县两级到州郡县三级

(三)职官管理制度

1、职官选任制度:察举;征辟

2、职官的考课与奖惩制度:上计;自请免官、惩戒免官、连坐免官

(四)监察制度

1、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大夫

2、地方监察机关:司隶校尉;州刺史

二、刑事法律

(一)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

2、上请制度(保障官僚贵族特权)

3、亲亲得相首匿制度

4、恤刑制度(矜老怜幼)

(二)主要罪名

1、危害政权罪

2、侵犯皇权、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的犯罪

3、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4、违反伦常罪(三)刑罚制度

1、死刑

2、肉刑

3、笞刑

4、劳役刑

5、徙边

6、禁锢

7、赎刑

三、民事法律

(一)民事权利主体

1、完全行为能力人:皇帝、贵族、官僚

2、法律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平民

3、限制行为能力人:商人(不得参与土地交易)

4、奴婢的法律地位:主人的私有财产,但不得随意杀死或擅加肉刑

(二)所有权

(三)债权

(四)亲属继承

四、经济法律

(一)税赋立法:田租;算赋;口赋;关税

(二)工商立法:盐铁酒专卖法;抑商制度

第四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专门司法官署:廷尉

(二)地方司法机关:行政司法合一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案件的起诉:告劾;主动察举违法犯罪行为

(二)拘捕与审理

1、拘捕:优待贵族、官吏、老、幼、废疾、孕妇,可以不戴刑具

2、审理:做伪证的法律责任、询问顺序、刑讯

(三)判决与乞鞫

1、疑狱的“奏谳”制度

2、死刑案的“奏报”制度

(四)录囚制度

(五)春秋决狱

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六)秋冬行刑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公元220—公元589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代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活动

《新律》:魏律

1、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

2、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

3、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

二、两晋南朝的立法活动

《泰始律》:晋律

1、新增《法例》篇目

2、继续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法典篇目

3、进一步改革刑罚体系

4、开创了对法律条文进行注解诠释的立法形式

三、北朝各代的立法活动

(一)北魏律的制定与影响

(二)北齐律的立法成就

1、确定了12篇的法典体例

2、首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

四、法律形式的发展

律、令、科、比→律、令、格、式

第三节主要法律内容

一、魏晋北朝的律学成就

(一)法典编纂技术的成熟完善(二)律学理论水平的空前提高(三)刑法理论的重大发展进步二、刑罚体系的重大变革

(一)逐渐废止肉刑制度(二)缩小族刑连坐范围

(三)初步形成新五刑制度(北周:杖、鞭、徒、流、死)

三、罪刑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一)“准五服以制罪”的产生

指九族以内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属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

(二)“存留养亲”制度的出现

指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近亲属进行赡养,罪犯可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刑罚。

(三)“重罪十条”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凡犯,一律重惩。

四、官僚贵族特权法的强化

(一)“八议”制度入律(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宽宥处理)(二)“官当”制度出现(一定范围官僚违法犯罪后,可以其官职折抵罪责,折当徒刑)

(三)九品官人法的产生(由大小中正官按出身世家、道德行状、才能大小等标准,将本地士人分为九等,供吏部选拔任用官吏参考)

(四)品官占田荫户制的确立(赋予各级官僚贵族按官品高低占有免税土地和免役人口的经济特权)第四节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司法机关体系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皇帝参与审判录囚(二)建立上诉与直诉制度

(三)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四)盛行刑讯逼供之法

第六章隋唐法律制度(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隋朝的法律制度

一、隋初的立法思想

1、承袭了以德为主、德刑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

2、严格执行法律,依法办事,不徇私情。

二、立法活动

1、《开皇律》(隋文帝):去重就轻,删繁就简原则

2、《大业律》(隋炀帝):

三、《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一)确定法典的篇目体例: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二)确定封建五刑制度:死,流,徒,杖,笞

(三)“十恶”重罪正式列入《名例律》: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四)贵族、官员法律特权扩大化

四、隋朝后期法治的破坏

五、司法制度的变革

(一)诉讼:依法公正处理诉讼

(二)讯囚:将讯囚纳入比较严格的规范当中,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

(三)死刑复核:建立了死刑执行前三次复奏制度,以强调对死刑的慎重态度

第三节唐朝的立法成就

一、唐朝的立法思想

(一)重视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强调法律简约、稳定,以利于执行和遵守

(三)严明法制,一断以律

二、《唐律疏议》的制定及其成就

(一)《唐律疏议》的制定过程

1、唐高祖时期制定《武德律》,为唐代立法的开端

2、唐太宗时期制定《贞观律》,奠定了唐律的基础

3、唐高宗时期制定《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二)《唐律疏议》的内容结构

共12篇: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三)《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

三、法律形式

律、令、格、式

四、《唐六典》的编纂及其影响

五、唐中后期格后敕与刑律统类的制定

第四节唐朝法律对社会的全面调整

一、行政法律规范

(一)政权体制

1、中央体制

(1)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御史台: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3)三师与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九寺五监)

2、地方州县体制

(1)州县两级(2)基层设乡、里机构

(二)职官制度

二、民事法律规范

(一)权力主体与行为能力

1、良贱民的划分

2、行为能力的确立标准

3、户籍制度

(二)所有权

1、主要法律规范

2、均田令、口分田

(三)契约

1、买卖契约

2、借贷契约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1、婚姻制度:禁止良贱通婚,同姓不婚;强制离婚,协议离婚

2、家庭制度:维护家长特权

3、继承制度:宗祧继承,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

三、经济法律规范

(一)赋役立法

(二)农业与手工业法规

(三)商业法规

四、刑事法律规范

(一)刑名:五刑(笞、杖、徒、流、死)

(二)刑罚适用原则

1、十恶重惩原则

2、贵族、官僚减免原则(议、请、减、赎、官当)

3、刑事责任年龄及矝恤老幼、残疾的原则

4、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

5、自首减免原则

6、共同犯罪区分首、从的原则

7、官吏犯罪,“私罪”从重,“公罪”从轻 8、数罪并罚的原则

9、累犯加重的原则 10、类推原则 11、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三)罪名

1、危害国家罪

2、侵犯人身安全罪

3、侵犯公私财物罪

4、官吏职务犯罪

5、破坏家庭秩序罪

6、破坏公共秩序罪

(四)唐中后期刑法的变化

1、轻法改重法

2、酷刑代五刑(1)滥用杖刑(2)恢复酷刑

第五节唐朝法制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一、儒家思想是唐律的灵魂

(一)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

1、十恶与八议的设定;

2、家长权与家庭伦理原则的设定;

3、男女、夫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4、良贱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二)封建家族伦理精神与小农经济意识

1、亲亲相容隐

2、依服制定罪

(三)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1、贯彻“一准乎礼”的立法精神,纳礼入律;

2、以礼为定罪量刑的标准;

3、以礼来注释经典。(四)用刑持平的精神

1、刑罚比较宽缓;

2、在制定唐律的过程中,删除了大量的死刑、流刑;

3、在刑罚适用上尽量从轻,如对老幼废疾者可以减免刑罚。

(五)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约的精神

1、法律规范极为完备周详,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管理、诉讼、审判、监狱管理诸方面,并确立了一系列原则和制度;

2、科条简约;

3、罪名设置、量刑标准都较为成熟。

二、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一)调整对象完备(二)法律体系完备(三)立法技术完备

三、唐律对周边国家和后世立法的影响

(一)在中国法制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对外影响深远

第六节唐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

1、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三司推事

(二)地方司法机构

1、州、县两级,州设法曹参军受理刑事案件,司户参军受理民事案件;

2、县一级有佐吏、史协助处理民、刑事案件;

3、县下有乡官、里正、坊正、村正负责处理土地、婚姻案件。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起诉制度

1、逐级上诉;

2、“谋反”、“谋大逆”、“谋叛”犯罪起诉上的特殊规定;

3、严格封建伦常关系,禁止卑幼告尊长;

4、直诉制度。

(二)审判制度

1、五听审判方式

2、严格刑讯制度

3、众证定罪

4、法官责任

5、法官回避制度

6、级别管辖和地区管辖

三、监察制度

(一)御史台制度

(二)谏官制度:1、中书、门下两省设谏官2、谏官职责

第七章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第一节宋朝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一)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二)理学的影响

(三)义利并重的思想

二、主要立法活动

(一)《宋刑统》的制定

(二)编敕与条法事类

(三)编例与特别法规

第二节宋朝法律内容

一、刑事法律内容

(一)刑制的变化

1、折杖法

2、刺配

3、凌迟

4、重杖处死

(二)重典惩罚贼盗

1、《宋刑统》中的重法

2、重惩贼盗的特别法规

二、民事法律内容

(一)确认保护所有权

1、承认新垦荒田的所有权,明确弃田的归属权。

2、通过买卖取得的所有权,以红契作为合法的产权证书。

3、打击盗卖和私自买卖等侵犯所有公权的行为。

(二)买卖、典卖契约

1、买卖契约构成的四个要素:田产买卖先问亲邻;到官府印契,缴纳契税;过割赋役;离业。

2、典卖契约的规定

(三)继承制度

1、一般遗产的继承(在唐律诸子均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范围及顺序)

2、户绝财产的继承

3、遗嘱继承

4、中外客商死后钱物的继承

三、行政法律制度

(一)国家政权机构调整(通过机构间的分权、牵制来加强中央集权)

(二)官吏选任与考课制度

(三)监察制度

第三节宋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关

在大理寺、刑部、御使台基础上增设审刑院

(二)地方司法机关

分路、州、县三级,各路设提点刑狱司,代表中央监督州县审判活动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时效与审判时限

(二)皇帝躬亲狱讼

(三)重视勘验证据

(四)鞫谳分司制度

(五)翻异别勘制度:防止冤假错案,犯人在录问或行刑时提出申诉,案件必须重新审理。第四节辽、西夏和金法制概况

一、辽的法制概况

(一)立法概况:《重熙条制》、《咸雍条制》、翻译汉族法典

(二)罪名

(三)刑罚:死刑、流刑、徒刑、杖刑

(四)司法制度

二、西夏的法制概况

(一)立法概况:《贞观玉镜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二)婚姻法制

(三)刑事法制

1、取消名例律;改“十恶”;加重危害国家、皇权的处罚;区分家畜与其他财物。

2、刑罚:正刑(杖、徒、死);附加刑(黥、铁枷)

(四)司法制度

三、金的法制概况

(一)立法概况:《皇统制》、《明昌律义》、《泰和律义》

(二)主要内容

1、以法律手段完成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化;

2、女真固有的平等精神,限制了法律特权;

3、重视惩治盗贼;

4、婚姻家庭制度保留旧习俗。

(三)刑罚:仿唐宋的五刑,略有变化,徒刑七等,附加杖刑,允许铜赎

(四)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御史台

地方司法机关:州县行政长官

第八章元朝法律制度(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一、立法思想

1、不同的人使用不同律法风纪

2、遵循旧制(建元前)

3、“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建元后)

二、立法活动

1、建元之前(蒙古国时期)

《条画五章》、《大扎撒》、“诏制”(成吉思汗的语录与训令)

2、建元之后

《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至正条格》

第三节元朝法律的内容

一、刑事法律

1、推行繁杂严酷的刑罚体系;

2、确立民族压迫的刑罚原则;

3、维护宗教僧侣的法律特权。

二、民事法律

1、民事法律内容丰富;

2、保留传统婚姻习惯;

3、扩大奴隶占有制度。

三、行政法律

(一)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一省六部制

2、地方:五级制(行省、路、府、州、县)

(二)行政监察制度

第四节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司法多元化初显端倪

(二)地方司法机关:行政兼理司法,也有多元化倾向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显著特点:诉讼在法典上独立成篇

(二)变化

1、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法与实体法已有初步分离的趋势;

2、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诉讼制度。(三)告诉

分自诉与官府纠举二种方式;对自诉案件作出种种限制;

允许逐级上诉,但不得越诉;于中书省设登闻鼓;乘舆诉。

(四)管辖

地区管辖;多种专门管辖

(五)审判程序

1、讯问被告:重大案件外,不得夜间询问。拷询囚徒,须经主管官吏会议立案后按规定施行。

2、书证的取得和尸检,禁止司法官任意抄没人家。

3、“恤囚”制度的发展:轻重异处,男女异室,有病者给医药,病重者去枷锁杻。

(六)法官责任制度

1、回避;

2、出入人罪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3、拖延审判,执见不同而不上报,由监察御史及廉访司纠治。

(七)民事诉讼

1、诉讼代理范围扩大;

2、对民诉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

3、广泛运用调解。

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公元1368—公元1644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一、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

1、立国之初,先正纲纪;

2、刑乱国,用重典;

3、法贵简当,使人易晓;

4、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5、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

二、《大明律》的制订

三、明《大诰》的编纂

四、《问刑条例》的出现(律与例的区别: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

五、《大明会典》的修撰

第三节明朝法律的内容

一、刑事法律内容

(一)增加酷刑(凌迟、充军、枷号)

(二)“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三)重典治吏(严禁朋党为奸、严治贪官污吏、严惩失职渎职、严设廷杖酷刑)

二、民事经济法律内容

(一)土地户籍立法

先占原则;开垦者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如果田主返回,则由官府另行拨田耕种。

(二)婚姻家庭关系

婚姻:男女定婚前,如有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府州县亲民官不得于任内娶民女为妻妾,监临官不得娶现问当事人为妻妾。

家庭:维护家庭稳定,维护家长权威。

(三)官营禁榷制度

更重视对官营手工业的扶植和保护。推行垄断政策。匠户匠籍制度。

第四节明朝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1、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2、地方司法机关(省,府,县三级;县及乡之里社设申明亭)

3、军户案件管辖(设五军都督府统领全国卫所军队,并主管军人的司法审判工作)

二、会官审录制度

1、三司会审:凡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共同审理,最后报皇帝裁决。

2、九卿会审(圆审):对特别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五部及通政司共同审理。

3、朝审: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等爵高位重者于每年霜降后共同审理大案重囚。

4、大审:皇帝定期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审录在押囚犯。

5、热审:太监会同三法司于每年暑热来临前对在押囚犯进行审理发落。

三、厂卫制度

特务机关: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厂卫干预司法;

第十章清朝法律制度(上)(公元1644—公元1840年)

第一节概述

一、立法思想与立法成就

(一)关外时期“参汉酌金”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参汉”参考以明朝法制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制。

“酌金”根据时代的进步斟酌吸收满洲族固有的习惯法。

(二)入关以后的立法成就

1、《大清律例》

2、《大清会典》

3、各部院则例

4、民族立法

二、法制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地位

特点:完备

1、立法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立法建制。

2、法律内容上,全面维护和加强专制主义统治。

3、司法制度上,形成了完备的司法机关体系,审级清晰,管辖分明。

第二节封建法制体系逐渐完善

一、行政法律

(一)部院立法

《六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台规》

(二)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1、临朝听政

2、削弱内阁

3、设立军机处

4、中央行政管理机关:吏、户、礼、兵、刑、工部

5、九寺只剩:大理寺、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五监只剩:国子监

6、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

7、地方政权机关:省、道、府、县

(三)职官管理的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1、职官铨选

(1)科举(三年一考,分乡试、会试、殿试)

(2)特简(皇帝直接任用)

(3)会推(大臣互推任用)

(4)捐纳(捐官、捐衔、捐出身)

(5)荫生(思荫、难荫、特荫)

2、职官考绩

清初:考满法;康熙4年:“京察”(对京官)、“大计”(对外官)均每三年一次

3、职官监察

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执掌都察院;康熙令左都御史为议政大臣参与议政;雍正取消六科给事中的封驳权,并六科于都察院。

二、民事法律

(一)民事法律主体的扩大

少数开户为民的奴婢和开豁贱籍的贱民,取得了民事法律主体地位。

1、“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2、禁止将佃户“欺压为奴”,“随田买卖”

3、禁止债权人强迫债务人“役身折酬”

4、提高雇工人的法律地位

5、奴婢可以开户为民

6、贱民身份的变化

7、取消手工业工人的匠籍

(二)所有权

1、广泛确认土地私有权

2、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

(1)对一般土地所有权的保护(2)对旗地所有权的保护

(3)对宗族公有田宅的保护(4)对国有土地、矿产的保护

(三)债

1、契约形式的发展

(1)买卖契约(2)借贷契约(3)租佃契约(4)典买卖契约

2、侵权及损害赔偿之债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1、婚姻

法定婚龄:男16,女14 禁忌:同姓不婚,尊卑不婚,中表不婚,良贱不婚

形式:沿袭“六礼”,强调婚书的法律效力解除:“七出”,协离

2、家庭:确认夫权,确认家长统治地位

3、继承:(1)身份继承:宗祧继承、封爵继承(2)财产继承:按遗嘱;如无,诸子均分

三、经济法律

(一)赋役立法

1、废除三饷加派,制定《赋役全书》

2、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

(二)农业立法

垦田之法

(三)工商立法

“除匠籍为民”;“明末一切加增税额尽行豁免”;牙行制度;重要商品的禁榷制度

(四)限制对外贸易

禁海令(顺治12年);迁海令(康熙17年);开海禁(康熙22年);开港口(康熙24年);再颁禁海令(康熙56年)

(五)漕运立法

《漕运议单》(康熙初年);《漕运全书》(雍正12年)

四、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1、反、逆、叛及大不敬罪;

2、异端思想与妖言罪;

3、奸党罪;

4、兴贩与吸食鸦片烟罪

(二)刑名

笞、杖、徒、流、死、迁徙、充军、发遣

第三节司法制度趋于完备

一、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机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1、刑部

职责:核拟全国死刑案件;办理秋审、朝审事宜;审理京师地区“现审案件”;批结全国军流遣罪案件;主持修订律例及司法行政事务。

2、都察院

职责:会谳;秋审;朝审;

3、大理寺

职责:平反刑狱

(二)地方司法机构

1、县、厅、州:初审、自理案件

2、府:复核、复审,做出“看语”,上报或驳回

3、按察使司(臬司):主管一省治安与保甲;审理官员轻微刑事案件;审理上控民间词讼;复核上报的徒刑案卷;对军流、死刑人犯复审;主办全省秋审事务;管理狱政

4、总督、巡抚:全省最高审级;督促、查檄地方终审、具题等;批复按察司复核无异的徒刑案件;复核按察司对军流刑的看语,咨报刑部,听候批复;复审死刑案,做出看语,向皇帝具题,抄送都察院、大理寺

5、专门司法机构:内务府慎刑司;满洲将军、副都统;八旗都统衙门

二、刑事诉讼与审判制度

(一)逐级审转复核程序

(二)刑讯与证据的规定

1、刑讯种类:笞、杖;枷号、夹棍、拶指

2、“老幼不拷讯”

3、滥刑负法律责任,但有例外

4、证据:“尸格”、“赃证”、“失单”

5、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6、官府不得状外别求他事

(三)秋审制度的完备

每年秋季举行的对各省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的复审,程序如下:

1、核办招册

2、审录

3、汇题

4、刑部看详核拟

5、九卿詹事科道集议

6、刑科给事中复奏

7、皇帝勾决

(四)司法官的责任制度

《大清律例》:凡断罪无正条,援引他律比附者,由刑部会同三法司议定罪名,于疏内声明,候旨遵行。

《大清律例》: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三、民事诉讼与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1、管辖;

2、起诉;

3、受理

(二)审判制度

1、审理:纠问、回避、代理、约会制度

2、证据

3、调解:州县调解、民间调解

4、判决:“堂断”、“堂谕”

5、执行:民事案件一审终审制;如拒不执行,要“带案讯究”

(三)上诉制度

可上诉;不可越级上诉;一般发回州县重审,极少数提审。

四、幕吏擅权与司法弊政

胥吏又称书吏,把持刑名钱谷,擅权为害。

幕指活跃在地方各级政府中的幕友,官员私人聘请的顾问,通晓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制度

“化外人有犯”,一律适用大清律。理藩院负责对少数民族犯罪的审判。蒙汉人之间纠纷,由扎萨克或理藩院派出司官会同地方官审理。蒙人在内地犯事,照刑律办理。民人在蒙古地方犯事,照蒙古例办理。苗疆地区苗人之间的争讼,按苗例审结。西藏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管西藏政务。新疆由驻防将军、参选大臣负责该地区的司法。

第十一章清朝法律制度(下)(公元1840—公元1911年)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国情的变化与传统法制的危机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礼治文化为底蕴、以专制主义体制为支撑的传统中华法系,面临着解体的深重危机。

二、西学东渐促进法观念的更新

(一)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二)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

(三)由专制圣神到君主立宪、共和(四)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

(五)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六)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三、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节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

一、宪法性立法

(一)《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代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咨政院院章》和《咨议局章程》

清廷明诏宣示预备立宪之后,在朝野上下吁请速开国会以救时艰的舆情推动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九月间相继下令,设立咨政院、咨议局和议事会,并次第公布了咨政院和咨议局章程以及议员选举章程。

(三)《重大信条十九条》

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不得不作出很大的让步,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且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但是清政府的命运没有因为《重大信条十九条》的公布而逆转。《重大信条十九条》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二、行政法律

(一)《大清会典》的修订(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系统、最完备的一部封建行政法典)

(二)则例的增修

(三)监察法的修订(钦定台规》、《都察院则例》的修订)

(四)颁布新官制法

(五)制订《大清印刷物专律》和《大清报律》(目的:控制舆论)

三、民事法律

(一)《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背景与制定过程

(二)《大清民律草案》的指导思想

1、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

2、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

3、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

4、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

(三)《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内容

1、总则;

2、债权;

3、物权;

4、亲属;

5、继承

(四)《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特点

1、采取资本主义民法的形式;

2、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中表现了宗法礼治的影响和封建法律的遗痕;

3、以形式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4、注意调查吸收流行于各地的习惯。

四、经济法律

(一)奖励商人投资法(二)《商人通例》与《公司律》(三)《破产律》

(四)《大清矿务章程》(五)《铁路简明章程》(六)《票据法》

(七)《海船法草案》(八)《改订大清现行商律草案》

五、刑事法律

(一)《大清现行刑律》

《现行刑律》在体例上删除六部总目;在刑制上将笞、杖、徒、流、死以及发遣、充军等刑名,改为罚金、徒刑、流刑、遣刑和死刑五种;废除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缘坐等酷刑;在体系上区分刑事和民事,把《大清律例》中纯属民事的法律另行分出。

(二)《大清新刑律》

它与《大清律例》明显不同之处:

1、“更定刑名”:主刑五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从刑两种:褫夺公权和没收。

2、“酌减死罪”:删除了《大清律例》虚拟死罪的条款,并根据各国通例,酌情减少死罪之条。

3、“死刑惟一”:死刑仅用绞刑一种,于特定行刑场所秘密执行。

4、“删除比附”:规定律无正条者不予处罚,体现了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原则。

5、“惩治教育”:仿效西方刑法,进行感化教育,以尽“明刑弼教”之意。

第三节司法制度改革

一、历史背景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确立的领事裁判权和设置的会审公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得“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

二、司法机关改革与《法院编制法》的制订

1、将原来的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机构和检察厅的工作,同时还兼有部分司法审判职能。

2、大理寺更名大理院,正式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标志着中国几千年来司法附属行政体制的结束。

3、地方分设高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

三、程序法的制定与诉讼审判制度

(一)程序法的制定

(二)刑事诉讼审判制度

《刑事诉讼律草案》主要内容:

1、实行公开原则、直接原则、不间断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

2、刑事案件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两种。

3、刑事案件立案后,有检察官负责侦察,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将被告人交付审判。

4、废除刑讯逼供制度,采取据众证定罪。

5、被告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6、当事人,审判官或检察官可以申请回避。

7、不服一审判决,于二审审判厅上诉为控告,不服二审判决,于终审审判厅上诉为上告。

8、死刑案件由大理院审理或复判,再经法部核定。

(三)民事诉讼审判制度

《民事诉讼律草案》主要内容:

1、审判衙门

2、当事人

3、普通诉讼程序

4、第一审诉讼程序

5、上诉程序

6、再审程序

7、特别诉讼程序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1912年—1949年)

第一节概述

一、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曲折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中华民国法制的特点

(一)立法方面(二)法律技术方面(三)法律实施方面

三、中华民国法制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一)制定背景

(二)内容与特点

共4章21条:第一章:临时大总统;第二章:参议院;第三章:行政各部;第四章:附则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制定背景

(二)内容与特点

共7章56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人民;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第五章:国务员;第六章:法院;第七章:附则

1、明确宣示中华民国为统一的共和国

2、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

3、采取三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原则

4、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

(三)意义与缺陷

1、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的资产阶级宪法文件;确立了民主原则,建构了三权分立的政权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推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2、缺陷:因人立法,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

三、推进社会改革的各项法令

(一)保障民权的法令(二)革除陋习的法令(三)司法改革的法令

第三节民国北京政府法律制度

一、宪政立法

(一)《天坛宪草》

(二)《中华民国约法》

1、制定背景

2、内容与特点

共10章68条。特点:(1)取消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2)取消国会制,设立法院与参政院;(3)推行总统专制集权制。

(三)《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1、制定背景

2、内容与特点

共13章141条。特点:(1)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最民主的一部宪法;(2)名义上实行地方自治,实则确认大小军阀的利益格局。

二、民商事法律

(一)民事法律渊源

(二)民国《民律草案》

(三)商事立法

三、刑事法律

(一)《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及《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

(二)两次刑法修正案

(三)刑事特别法令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1、原则上实行司法独立;

2、地方行政官兼理司法;

3、军阀假借军法审判干涉司法。

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

一、立法思想

(一)国家社会本位的立法方针

(二)权能分治理论与五权宪法

(三)建国三时期与训政保姆论

二、六法体系

六法: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及其各自关系法规。

三、宪法性法律

(一)《训政纲领》

1、《训政纲领》的产生背景

2、《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

(1)国民党中央掌握国家最高政权

(2)国民政府从属国民党中央机关

(3)国民党与国民的关系体现了“训政保姆论”的精神

(二)《训政时期约法》

共8章89条,特点:

1、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

2、实行五院制的政府组织形式;

3、保障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

4、虚伪规定人民自由民主权利。

(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共8章148条,特点:

1、取消“训政”统治形式,五院之上,改设总统,集中控制各项大权;

2、取消“训政纲要”,增加“国民大会”,有名无实;

3、剥夺地方各省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华民国宪法》

1、制定背景

2、主要内容

共14章175条,内容:

1、依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确定国体与政体。

2、规定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政权机关,但对其职权加以限制。

3、形式上采取总统制,但总统权力的行使受立法院、行政院、监察院制约。

4、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宪法权利,及必要的宪法义务。

5、采取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形式上赋予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以自治权。

四、刑事立法及其特点

(一)刑法典的制定与修订

1、旧刑法典的制定(1928年)

2、新刑法典的修订(1935年)

(二)刑事单行法

1、与共和体相一致、对刑法典起到补充作用的刑事单行法。

2、为维护专制统治秩序而颁布的、破坏刑法典罪刑法定原则的刑事单行法。

(三)刑事立法的特点

1、继受西方国家通行的刑事法律规则,并注重采纳与中国宗法伦理原则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2、采纳社会防卫主义,增设保安处分。

3、国民政府的刑法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单行法,并且单行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

五、民事立法及其特点

(一)民法典

(二)主要商事单行法:1、票据法2、公司法3、海商法4、保险法5、破产法

(三)民事立法的主要特点

1、立法原则上,采取社会本位;

2、法典编别体例上,编纂民商合一的民法典;

3、具体民法制度上,将外国民法最新学理、最新立法例加以吸纳、整合。

六、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1、中央司法机关:司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司法行政部;大法官会议

2、地方司法机关:四级三审制

第一章夏商周法律制度 1.xx《xx刑》、《汤刑》? 2.xx奴隶制五刑? 3.试述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4.xxxx? 5.xx《九刑》? 6.xx《xx》? 7.何为“礼”和“五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亲亲、尊尊原则)? 8.试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9.简述西周的xx制度。 10.试述西周的婚姻制度。(重点掌握婚姻“六礼”) 11.简述西周的家庭制度。 1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13.何为“五听”? 第二章xx时期的法律制度 1.举例说明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2.论述李悝《法经》的篇目、内容、特点及其颁布意义。 3.试述xx在xx的法制改革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1.xx《法律答问》? 2.xx《封诊式》?

3.xx廷行事。 4.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哪些? 5.何为“具五刑”? 6.何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7.秦朝对司法官吏规定了哪些责任制度? 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 1.试述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 2.何为“约法三章”? 3.何为汉律六十篇? 4.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哪些? 5.何为“通行饮食法”? 6.何为“上请制度”? 7.何为“亲亲得相首匿”? 8.试述汉文、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9.xx“xx”? 10.xx“酎金律”? 11.何为“读鞫”、“乞鞫”? 12.何为“录囚”? 13.何为秋冬行刑? 14.试述“《春秋》决狱”? 第五章xx南北朝法律制度

1.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哪几部重要法典?成就如何?(如:《xxxx》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何为“八议”? 3.何为“准五服以制罪”? 4.何为“重罪十条”? 5.何为“官当”? 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7.何为“xx博士”? 8.何为“死刑奏报制”? 第六章隋唐法律制度 1.试述《开皇律》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点。 2.论述唐初的法律指导思想。 3.试述唐朝主要的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4.简述《贞观xx》的主要变化及成就。 5.简述xx的影响。 6简述xx关于五刑的规定。 7.简述xx关于十恶的规定。 8.简述xx关于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 9.唐代是如何处理赃罪的? 10.简述唐律中关于共犯处理原则的规定。 11.何为“同居相为隐”?

中国法制史作业要求: 全班分为5组;各组重点研究下列案件之一,即第一组研究案例1、第二组研究案例2,第三组研究案例3,以此类推。 查找资料,理解案例全文,多角度分析,回答案例性质特点影响等问题,写出书面文稿。每组派代表在讨论时发言。 要求全体同学理解其他四个案例,准备对其他同学发言的做补充。 发言文稿须写明本组人员。发言后交给老师评阅。 案例1:复仇 元和六年九月,富平县人梁悦,为父杀仇人秦果,投县请罪。敕:“复仇杀人,固有彝典。以其申冤请罪,视死如归,自诣公门,发于天性。志在徇节,本无求生之心,宁失不经,特从减死之法。宜决一百,配流循州。” ——《旧唐书·刑法志》 案例2:原情 二年四月,刑部员外郎孙革奏:“京兆府云阳县人张 莅,欠羽林官骑康宪钱米。宪征之,莅承醉拉宪,气息将绝。宪男买得,年十四,将救其父。以莅角 首见血,后三日致死者。准律,父为人所殴,子往救,击其人折伤,减凡斗三等。至死者,依常律。即买得救父难是性孝,非暴;击张莅

是心切,非凶。以髫丱之岁,正父子之亲,若非圣化所加,童子安能及此?《王制》称五刑之理,必原父子之亲以权之,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周书所训,诸罚有权。今买得生被皇风,幼符至孝,哀矜之宥,伏在圣慈。臣职当谳刑,合分善恶。”敕:“康买得尚在童年,能知子道,虽杀人当死,而为父可哀。若从沉命之科,恐失原情之义,宜付法司,减死罪一等。” ——《旧唐书·刑法志》 案例3:哀其老 广州都督赏仁弘尝率乡兵二千助高祖起,封长沙郡公。仁弘交通豪酋,纳金宝,没降獠为奴婢,又擅赋夷人。既还,有舟七十。或告其赃,法当死。帝哀其老且有功,因贷为庶人,乃召五品以上,谓曰:"赏罚所以代天行法,今朕宽仁弘死,是自弄法以负天也。人臣有过,请罪于君,君有过,宜请罪于天。其令有司设藁席于南郊三日,朕将请罪。"房玄龄等曰:"宽仁弘不以私而以功,何罪之请?"百僚顿首三请,乃止。 ——《新唐书·刑法志》 案例4:近于义 太和六年,兴平县民上官兴以醉杀人而逃,闻械其父,乃自归。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就刑免父,请减死。诏两省议,以为杀人者死,百王所守;若许以生,是诱之杀人也。谏官亦以为言。文宗以兴免父囚,近于义,杖流灵州,君子以为失刑。 ——《新唐书·刑法志》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参考答案:(1)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2)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具体说来,中国{击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除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以外,一些在局部地区实施较长时间统治的政治集团所建立的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法律制度,也应纳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制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的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开始迅猛发展。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深的庞大的法制体系。(2)基本内容:首先,就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黄帝 B.启 C.汤 D.周武王 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 A.兄弟相宗制 B.嫡庶继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父死子继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5.依律发布反对或推翻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 A.以古非今罪 B.妄言罪 C.非所宜言罪 D.怨望诽谤政治罪 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 A.《开皇律》 B.《贞观律》 C.《武德律》 D.《永徽律》 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 A.屯田制 B.限田制 C.均田法 D.公田法 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 A.《户令·应分条》 B.《户绝法》 C.《丧葬令》 D.《户绝条贯》 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 A.《大札撒》 B.《条画五章》 C.《至元新格》 D.《大元通制》 10.元代死刑定制为( ) A.绞、斩二等 B.斩、陵迟二等 C.绞、斩、陵迟三等 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 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元典章》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经世大典》 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 A.洪武元年 B.洪武七年 C.洪武二十二年 D.洪武三十年 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 ) A.《吏律》 B.《刑律》 C.《礼律》 D.《名例律》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 1、汤刑 汤刑是商朝刑罚的总称,因"乱政"而作。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着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以汤命名。其内容已无可考。 2、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 3、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 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4、商朝的肉刑。 商朝的肉刑有: (1)墨刑,也叫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染以墨色的刑罚。 (2)劓刑,割鼻的刑罚。 (3)剕刑,也叫刖刑,断足的刑罚。 (4)宫刑,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刑罚。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义刑义杀 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2)明德慎罚 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2、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谨慎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律史》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名从商:是荀子总结商朝刑事法律制度而言的,意思说商朝刑罚种类多,而且残酷,对后世影响较大。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3、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4、田里不鬻:在西周,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使他们“受民受疆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田里不鬻”。 5、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额外内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纺结婚姻。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市。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并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 二、问答题 1、简述商朝的继承制度。 商朝继承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商朝刚才建立不久,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指的是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而儿继辅之,无弟则传子。兄终可以弟及的情况下,还不致发生纠纷,但到了最后一个弟弟死后,王位应该传给谁呢?所以武乙之后,又规定了父死子继。 商朝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即王位的继承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不管他贤与不贤。如果妻没有生子,就立庶妾之子,但妾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能继承王位的妾之子是其母最贵的那个,所有“子以母贵”,是非为长子则不再考虑。后世的王位和财产继承基本上沿用商朝末期确立下来的嫡长继承制。 2、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2)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制定的。(3)它在篇目结构上分为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4)从其历史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法经》颁布的本身,就是封建制胜利的标志。 三、思考题 1、请分析奴隶制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1)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 (2)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商朝奴隶主把上天说成是商王的祖先,商王受上天之命来到人间统治一切,商王的所作所为就是上天的意思,商朝的统治者将对人民的惩罚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就连对人民的宽容也说成是奉天之意。 (3)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夏商“王权神授”“天讨”“天罚”的基础上,发展了“德治”、“礼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奴隶主贵族较为完备的立法思想体系。“君权神授”说依然是周朝法律统治的理论武器,但在具体宣传上却发生了某些变化,即“以政为德”是“获天命”的关键,从而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新理念。当这种主张行用于法制方面,便产生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表明周初神权学说与现实政治、天上的至上神与地上的君主专制融为一体,标志着奴隶主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与思想理论体系的严密。另外,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中国法制史习题 前言 一、问答题 1.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 一、选择题 1.讨伐有扈氏时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周武王B.秦始皇C.黄帝D.夏启 2.夏朝的法制观是( )。 A.奉"天"罚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贼、杀" 3.“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 A.昏B.杀C.墨D.贼 4.中国古代以羞辱、恐吓为特征的象征性惩罚称为() A.象刑B.赎刑C.鞭刑D.流刑 5.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先后实行了( )。 A.禅让制B.父死子继B、兄终弟及 D.嫡长继承制E.遗嘱继承制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国法的起源。 2.什么是《禹刑》、《汤刑》? 3.夏商时期的刑法原则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奴隶制五刑? 三、论述题 1.试述夏商法制中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章西周的法制 一选择题 1.《吕刑》的制定者是( )。 A.李悝B.商鞅C.邓析D.吕侯 2.汉代学者认为西周已经对民、刑诉讼作了一定区分。根据这种见解,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 )。 A.质剂 B.傅别 C.狱 D.讼 3.西周时期全面负责中央司法事务的是()。 A.司寇B.小司寇C。大司寇D。士师 4.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5.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 A.《工律》B.《誓命》 C.《吕刑》D.《九刑》E.《九章律》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宗法制?其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2.西周礼与刑的关系是什么? 3.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4.什么是"五听"?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 2.什么是"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 A、竹简上 B、鼎上 C、纸上D.帛上 2.《竹刑》是郑国大夫( )私自编撰的。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赵盾 3.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 4.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叫( )。 A.司寇 B.廷理 C.廷尉D.大理 5.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 A.郑 B.晋 C.齐 D.楚 6.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 A.韩非 B.商鞅 C.李俚 D.吴起 7.《法经》共( )。 A.三篇B.七篇C.六篇D.九篇 二、问答题 1.春秋时期法家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法经》的篇目及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如何? 3.试述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三、论述题 1.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秦朝的法制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的立法原则有()。 A.约法省刑B。礼法结合C.独尊儒术D。法令由一统 2.秦时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是( )。 A.李斯 B.韩非 C.商鞅 D.李悝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为中国历史上自夏商以来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朝代、各历史阶段的法律状况,具体为各个朝代立法、司法制度及以刑法为主的部门法的内容。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部门法提供历史知识背景。可在学习其他课程之前、之后或并行学习。 二、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有些制度对我们今天依然有较大影响,有些对今天的法制建设仍可资借鉴。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古今对比,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法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学习要求 学生在课前最好对每一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每一朝代的法律制度的总体框架和特点有所概括和总结,课中与任课教师一同思考每一制度背后的原因和道理,课后运用所学、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制度、人物、案例等进行深 - 1 -

度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进度 - 2 -

- 3 -

- 4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B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5 -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春秋时期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3、按唐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重处罚。() 4、汉文景刑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墨、劓、刖、宫四种肉刑,。() 5、“折杖法”颁布于隋朝。() 6、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7、秦汉时的髡、耐等刑罚属于耻辱刑,多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 8、曹魏时“八议”正式入律。() 9、按秦朝法律规定,子盗父母等引起的诉讼不属于“公事告”。() 10、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11、在夏朝,“墨”是罪名,也是刑名。() 12、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 13、“非眚”是指过失犯罪,要从轻处罚。() 14、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15、秦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司寇。() 16、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1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18、“厂卫”虽然只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却拥有监督司法审判的大权。() 19、秋审是一种会审制度,也是一种死刑特别复核制度。() 20、“德主刑辅”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1、赀刑是秦朝的独立刑种。() 22、明朝的刑部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3、“傅别”是适用于租赁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24、“谋反”是“重罪十条”中的一种罪名。() 25、《晋律》成为唐律的蓝本。() 26、《唐六典》是唐代最重要的刑法典。() 27、汉朝以身高作为判断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8、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 29、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典。() 30、“通行饮食”是汉代的一种罪名。() 31、“眚”是指故意犯罪,要从重处罚。() 32、《吕刑》是周穆王时吕候所作。() 33、《晋律》是由律学家张斐、杜预编纂的,所以又称“张杜律”。() 34、汉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理。() 35、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6、“折杖法”是明太祖创设的。() 37、“公罪”是指官吏“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38、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xx法制史》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任李悝为相,制定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盗法是针对危害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贼法是规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规定抓捕、审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杂法是规定其他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六禁;具法是规定刑罚的加减方面的法律。历史意义: a.《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六篇的内容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包括总则性的规定和分则性的规定,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法典的体系,此后秦朝和汉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无不受其影响。所以《法经》是封建律典的蓝本。 b.《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秦代的法律形式有哪些? 答: 秦朝的法律形式,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秦简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为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诏)。xx曾宣布: “命为制,令为诏。”当时命、制、令、诏,从法律意义上说并无区别。律与令经常并列使用。

3、式。“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秦,如上述《封诊式》,其中也有对司法官吏“治狱”的要求。 4、法律答问。《法律答问》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解释。这对正确运用法律,更有效地贯彻立法意图,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是司法审判的成例。《法律答问》中多次提到“廷行事”,这说明《廷行事》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还有“程”、“课”等法律形式。 《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作的解释。 3、简述春秋决狱。 答: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4、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 答: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考察形式:选择题(2×10=20,单项选择10个、不定项选择10个)、名词解释(3×5=15)、简答题(6、7×5=30、35)、材料分析题&论述题(30、35) 共100分 ?【每一章的学习重点、各朝代有特点的法律】 ?导论:中华法系的概念与特点 夏商:立法指导思想(天命天罚)与立法概况(禹刑、汤刑;奴隶制五刑,皋陶之刑) 西周:立法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民本思想、德治、礼治、宗法制) 立法活动(周公制礼、吕侯制刑、九刑) 礼与刑的关系 刑事法律规范:群饮、失农时、嘉石之制、原则(三赦、三宥、三刺) 民事法律规范:质剂、傅别 婚姻:六礼七出三不去 继承:宗祧继承 中央与地方司法机关:秋官大司寇、 诉讼制度: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例外原则;五过之疵 春秋战国:子产铸刑鼎,魏国李悝制《法经》、成文法 秦代:三公九卿【秦汉唐合在一起记】、法律形式、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刑罚:城旦、城旦舂等,羞辱刑汉代:【专题:德主刑辅思想的发展】【文景刑制改革】 以《九章律》为核心的汉律60篇、立法情况 汉代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察举、征辟、 刑事立法:亲亲得相首匿首次入律、上请之制 司法机关:廷尉、三公曹、两千石曹;杂治;录囚;【春秋决狱的概念与特点】 监察制度:东汉京师—司隶校尉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律、晋律、北齐律;九品中正制、八议、服制定罪、重罪十条、 官当(了解)、存留养亲。宫刑与斩右趾 北齐律初步确定封建“五刑”制度—死、流、徒、鞭、杖 唐代 共犯原则、同居相为隐、化外人犯罪处罚原则、六杀、六赃、保辜 三法司、三司推事 宋元:《宋刑统》 宋代立法指导思想、编敕、编例、二府三司之制、【宋代、明代、清代每个朝代都要三条关于刑罚的变化】 宋代诉讼制度的特点 元代立法指导思想,《风宪宏纲》、宣政院、一省制、【元代法律特点】 明代: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明大诰》、《大明律》、《大明律附例》 明代地方三司、监察:六科给事中 刑事法制的特点:重其所重、轻其所轻。重典治贪、三法司 清代:会审制(明:大审),《大清律例》,监察制度的变化、 刑事立法的特点:维护满人利益 期末考试考点 2015年10月7日14:18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2018年电大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简述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 1.“礼”源于祭祀; 2.“刑”起于兵; 3. 礼刑结合; 4. 家族本位 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天”被视为万物的最高主宰和本源。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天讨有罪”,“天命殛之”,“恭行天之罚”等。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在夏及以后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简述商朝的罪名与刑罚。 1.罪名: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舍弃啬事、不有功于民等; 2.刑罚种类:死刑、肉刑、徒刑、流刑四种。其中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 简述奴隶制“五刑”。 1.“五刑”是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法制度。 2.墨刑: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刻刺并涂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刑: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刑:砍去受刑人足的重刑;宫刑: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大辟:死刑 商朝的法律制度在夏朝的基础上继承了些什么,发展的又有些什么? 在法律思想上,商朝继承了夏朝天讨、天罚和神判的特色,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与占卜巫术相结合。上网在哦喂上帝申领在人间的代表和祖先神灵在当世的代表,为了取得天命神意,往往借助占卜,从而在宗教思想上对人进行统治,所以这也成了法律上进行判决的一大依据,这有利于统治者权力的巩固。法律制度方面,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同样仿夏朝的禹刑制定了汤刑,但在此基础上的刑法,商朝的刑罚制度相当严酷,具有“临时制刑”的特点。主要罪名也比之于夏朝更为丰富,刑罚种类也多了徒刑这一种。出现了类似于后世的族诛的刑罚。商朝还出现了一些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如婚姻、继承制度。 夏朝的法律主要规定可哪些罪名? 夏朝法律中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罪名体系,但是统治者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定型化的罪名。夏朝确定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据史书所载,夏朝初期的司法官皋陶对“昏”、“墨”、“贼”三种犯罪均处以死刑。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二)夏朝的军事法令中规定有“弗用命”、“不恭命”之罪,即在作战中对于不努力执行君王诰命、不服从君王诰命的人处以死刑。 (三)为保护血缘关系的稳定,夏朝法律中规定了不孝罪。据史书记载,不孝罪是夏朝最严重的犯罪之一,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 商朝的政治、司法统治比夏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商王的权威进一步加强外,商朝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关系以“内服”、“外服”的方式加以确定。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为“内服”;与商部落联盟、听从商王命令的其它地区为“外服”,在这些地区生活的部落,其首领被商王封为诸侯、伯,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司法机构的设置上也是如此,“内服”地区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则由诸侯实施司法统治。商朝的司法官由高级贵族以世袭的方式担任。 简述春秋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