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蒿素与中药到底有没有关系

青蒿素与中药到底有没有关系

青蒿素与中药到底有没有关系
青蒿素与中药到底有没有关系

青蒿素与中药到底有没有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什么是中医。

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的诊断,用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病情,利用药物性味归经的特性来实施治疗。

只要能运用中医的理论方法,就不存在中药和西药的区别,阿司匹林、青霉素这些传统上我们认为的西药,一样可以分析其寒、凉、温、热的药性,一样可以为中医所用。

中医的诊断,主要运用的是八纲辩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它的辩证方法不再详述。没有中医诊断而仅凭西医诊断来用药,不管是不是用的中药,也不是真中医。

青蒿素是中药吗?

疟疾是西医诊断,青蒿素是有明确分子结构的单组份化学药物。一种化学药物对应一种疾病的治疗,这是典型的西医治疗方法。

这其中既没有辨证论治,也没有药物性味归经的分析,更没有药物“君、臣、佐、使”的搭配。跟中医是完全不沾边的。

所以,青蒿素是正儿八经的西药。我国药物注册制度,药物批准文号以“Z”开头,代表中药,而青蒿素的药品批准文号是“H”开头,表示国家认可青蒿素为化学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有中医的帮助吗?

青蒿素的发现得益于我国自1967年开始的“523”项目,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持续了13年,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屠呦呦所在的北京中药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单位而已。

屠呦呦和同事挖掘了两千多个药方,整理出八百多种可能有效的草药,一种一种地实验,包括青蒿在内。屠呦呦自己说,其效果还远不如胡椒。

以上事实说明:我们的中医前辈并没有真正解决疟疾的治疗问题。

最终,所谓“青蒿素”不是在青蒿内被发现,而是从黄蒿内提取。而且只有用乙

醚冷浸的方法,才能将其萃取而不破坏。这都说明,中医也不可能真正地发现“青蒿”的作用。

曾有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青蒿素与中医的关联:"一大群科学家,走进一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柜试图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在屋后的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中医实际上只是一个被研究对象而已。

青蒿素是h头,指的是化学药品,也就是说青蒿素可以用化学方法提取或合成了可以大规模生产了。和西药扯的上边吗?西医用药大都是化学药品和化学药品只能是西药有一毛钱关系吗?

屠呦呦自己说的更明确: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所代表的借助化学方法尝试获取中药中的单质“有效成分”的思路固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严格说也只是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途径之一而已。除此之外,通过真空干燥和颗粒化来推进中药的标准化,通过对药材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的全面控制来保证药材品质,乃至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传统医案医理进行更全面的梳理分析等等,包括前段时间曾遭遇挫折的中药注射剂,都在各自的领域推进着现代科技和中医的融合。

肯定的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中药的范围肯定还要大大扩充,不但大量的化学药品会逐步被纳入中医用药范畴,而且非原产于中国的各种动植物药品,世界上其他民族传统药品中确有疗效的部分,乃至古人难以接触到的种种自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也必然都会被中医药大量吸纳。

中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是想从这个宝库里找出真正的宝贝,成本还是相当高的。

青蒿素相关试题

屠呦呦获医学诺奖给中学化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启示1:学科方法胜于学科知识 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可以说运用化学进行物质研究的成功范例。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哪些物质中含所要提取的物质;如何获得纯净的该物质;该物质的结构如何;该物质可能有哪些性质;能否在关键的点位植入需要的基团;工业上如何大规模生产该物质,等等。青蒿素的发现遵循了这个思路。评审委员会称屠呦呦的获奖是为了奖励她对药物的一种孜孜不倦地寻找过程。 启示2:观念的渗透是学科方法的核心 传统提取青蒿素的煎熬法致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了。屠呦呦一改传统的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条件的控制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思想,屠呦呦改用乙醚的成功,说明化学的一些观念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正是这一观念的运用是她获得诺奖的关键。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启示3:失败是学生最大的权利,但失败能否成功在于坚持和反思 “也是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0次失败的痛楚才换来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犯错,但也要让学生悟错、知错、改错。 启示4:任务驱动不可或缺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如果没有这场“政治任务”,也许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要延后许多年。现在,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是否也来一场“任务驱动”呢?是否也可以集中几十个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呢?青蒿素的研究是针对病毒,抗癌药的研制也是针对“癌细胞”这种病毒。这些研究机构是否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史得到一些启示呢?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 年级: 09 级 学号: 91114010 姓名: 曾发古 专业: 药学 指导老师: 褚洪标老师 2010年10月7号

青蒿素的开发与研究 O9药本(1)班曾发古 91114010 指导老师:褚洪标老师 摘要: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它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尽心协作、相互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青蒿素是含有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其衍生物有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青蒿素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此外它还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影响免疫等药理作。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疾药理作用中药过氧化合物 Key words qinghaosu (artemisinin) ; malaria ;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一.青蒿素的来源 青蒿素是从菊科艾属草本植物青蒿和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主要指黄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资源非常丰富。早在公元300 多年,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的记载, 以后历代医籍及《本草》中均有用单味青蒿或青蒿复方截疟的记载, 如《径济总录》以青蒿汤治脾疟寒热、善呕、多汗,《丹溪心法》、《普济方》等中以青蒿为主的方青蒿丸、青蒿散、祛疟神应丸、青蒿鳖甲煎等治疗疟疾。《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纲目》以及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都有青蒿治疟的具体记述〔3〕。民间至今仍有用青蒿捣汁、水煎、酒浸、研末服用或塞鼻等多种方法预防及治疗疟疾。 1971 年我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从中药青蒿中找到了抗疟有效部位, 随后分离 出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4 年等临床上成功地应用青蒿素救治恶性疟和脑型疟。此后成立了全国性的青蒿素研究协作小组, 从资源、临床、药理、化学结构、制剂、合成、生产工艺、质量规格及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989 年昆明制药厂成功地 生产出青蒿素甲醚(简称蒿甲醚) 注射液〔4〕。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疟疾临床研究的重点单位泰国热带病研究院, 使用蒿甲醚注射液治疗疟疾, 结果表明该剂杀虫速度快、疗效好、毒性低。该产品已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技术公司、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公司 等8 家公司代理出口事宜, 成为我国第一个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生产出口的化学药品。目前国内还有广州星群制药厂、桂林制药二厂等厂家已经批量生产青蒿素系列药物, 而原料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_史海霞

第24卷第1期2015年1月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APF(Medical Sciences) vol.24No.1 Jan.2015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史海霞(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青蒿素是一种从我国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具有多种功效的化学药物成分,它具有强大的抗疟、抗血吸虫病、抗心律失常、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组织纤维化,抗癌,抗变态反应、免疫抑制及平喘等作用,但也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几年国内外对青蒿素的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青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2095-3720(2015)01-0077-04【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B Advance on the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 SHI Hai-xia(Tianj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Tianjin300193,China) Abstract:Artemisi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It has powerful anti-malaria,anti-arrhythmic and anti-schistosomiasis,ant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nti-fibrosis,anti-cancer,anti-allergic,immune suppression,rdievins asthma and so on,but also has some toxic effect,therefore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study of artemisinin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Artemisia annua;Pharmacological effects;Research progress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是一种常用中药。青蒿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一种中药资源,具有清热、解暑、截疟、退黄之功效,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研究、使用史[1]。1971年首先发现青蒿的提取物对鼠疟和猴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第二年该有效成份便被人命名为青蒿素(artemisinin,Art),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恶性疟疾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抗肿瘤、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炎和较复杂的免疫抑制作用[2]。1981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众多疗效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 1抗疟及抗血吸虫作用 青蒿素类药物对多种疟疾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和还原青蒿素等对疟疾的治疗亦有着良好的疗效,而且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疗各有侧重:青蒿素对疟原虫的配子体有着强烈的杀伤作用,并且随着配子体的不断成熟青蒿素的杀伤作用更强[3];蒿甲醚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控制症状及杀灭疟原虫上更有优势,研究证实:蒿甲醚与伯氨喹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恶性疟疾的复燃率[4];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对海南岛地区的没有并发症的恶性疟疾有着较好的疗效,不仅能够快速的控制症状,还有着较高的治愈率[5];青蒿素类药物不仅对疟疾有着良好的疗效,对各种血吸虫亦有着明显的杀伤作用,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和还原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对血吸虫幼虫的杀伤作用最好,研究表明青蒿素衍生物对7~35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14~21d的曼氏血吸虫童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其减虫率最高可达93%,所以青蒿素衍生物常用于急性感染的治疗和预防[6]。 2抗心律失常 王慧珍等研究发现青蒿素能明显抑制冠脉结 [收稿日期]2014-09-03;[修回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史海霞,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疾病临床研究。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综述 77 DOI:10.16548/j.2095-3720.2015.01.003

十大抗癌中药

十大抗癌中药 十大抗癌中药 一、灵芝 甘、平。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别名]瑞草、菌灵 芝。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 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能保护癌症患者体内 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 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 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量。能激发干扰素、肿 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灵芝能使癌症患者机体较放松,易于睡眠、易于饮食。可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解压、镇静、镇痛的作用。

灵芝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 的。总之,灵芝有助于人体血液的清澈及正常细胞组织的运作,创造出癌栓不易形成、癌细胞不适生存的空间让人体自 体治癌。 二、红豆衫 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从红豆杉的树皮 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 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 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 型抗癌药物。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 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 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_郭宗儒

·新药发现与研究实例简析· 新药创制是复杂的智力活动, 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造、产品开发和医疗效果等多维科技活动。每个药物都有自身的研发轨迹, 而构建化学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涵盖了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等性质。 本栏目以药物化学视角, 对有代表性的药物的成功构建, 加以剖析和解读。 40多年前我国发现了青蒿素, 继之发明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药物, 对全球范围的疟疾治疗, 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与贡献,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举国体制研制新药, 决定了研发模式难以复制。研究者在大海捞针式的筛选试验中, 屠呦呦等从传统医药典籍中受到启发, 首先发现分离出青蒿素并确定了它的抗疟活性, 功不可没, 开创了青蒿素药物治疗的新领域, 因而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当之无愧。接续的研究与开发, 在结构确证、化学合成、结构优化、工艺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 我国科学家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 成就了由青蒿素演化成临床新药—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并在全球范围应用, 在抗疟药物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本文拟从化学和药物化学视角, 阐述从青蒿到发现青蒿素,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发明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药物的简要历程。(编者按) DOI: 10.16438/j.0513-4870.2015-1036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郭宗儒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1青蒿素的研究背景 1.1 举国体制研究抗疟药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当地疟疾肆虐, 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 使战斗力严重减弱。应越南要求中国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 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 简称“523任务”, 涵盖60多个研究单位, 500多位研究人员。在由启动研究到临床实验和应用的整个研发过程, 统一由“523任务”调度, 并非固定在一个研究单位中(张文虎. 创新中的社会关系: 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31: 32?39)。 1.2从中药和民间药寻找药物或先导物 在“523任务”的诸多研究项目中, 有一个课题是“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 这个研究小组获得了许多苗头, 例如从植物鹰爪分离出有效抗疟单体鹰爪甲素, 从陵水暗罗中分离出暗罗素的金属化合物,对常山乙碱的结构改造,以及青蒿素等。 1.3 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等从中医药古籍中搜集并筛选中草药单、复方数百种中, 余亚刚和顾国明发现青蒿呈现高频率(唐宋元明的医籍、本草和民间都曾提到有治疟作用)。通过广泛实验筛选, 聚焦到青蒿的乙醇提取物,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60%~80%, 虽然活性重复性差, 但为后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李国桥等. 青蒿素类抗疟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3)。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阐述青蒿的用法得到了启发,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冷榨服用“绞汁”, 悟出可能不宜高温加热的道理, 并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 遂改用乙醚提取, 于1971年10月在去除了酸性成分的中性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的白色固体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由绞汁联想低温提取, 但由水浸的冷榨液(通常含有水溶性成分) 怎样推论是脂溶性成分, 文献中无从考证。不过选择乙醚为萃取剂, 无疑是发现青蒿素、开辟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的关键一步。 用乙醚从黄花蒿分离出的倍半萜化合物除青蒿素(1, artemisinin) 外, 还鉴定了其他成分, 有青蒿

常见的抗癌中草药

常见的抗癌中草药 一;据报道,有500多种抗癌中草药,发现通过实验研究给予评价最高的药物有: 补骨脂、败酱草、漏芦、蕲蛇、三七、千金子、女贞子、旱莲草、天花粉、五倍子、蒲黄、五灵脂、没药、龙葵、地龙、壁虎、西洋参、藏红花、阿魏、茜草、茵陈、扁豆、紫河车、黄芪、蝉蜕、瞿麦等。 确定有明显抑制癌症的药物有: 三七:有极明显的广谱治癌作用,同时止痛止血。 干漆:有广谱治癌作用。 土大黄:止血,通便,对白血病、肠癌、骨髓癌有治疗作用。 土鳖:有广谱治癌作用。 大蒜:有治疗肺癌作用。 山豆根:有广谱治癌作用。 山慈菇:消肿散结,有广谱治癌作用。 千金子:有治疗皮肤癌,脑癌作用。 马勃:可治疗恶性淋巴癌。 马齿苋:有治疗食管癌,肠癌作用。 天冬:治疗乳腺癌,防止乳腺癌手术后转移。

天葵子:用于治疗纵隔、鼻咽、甲状腺、乳腺、淋巴癌有效。 天南星:治疗颅内、食管癌。 天仙子:有杀死癌细胞作用。 五味子:可治疗血癌。 五灵脂:有抗肿瘤,增加免疫功能作用。 乌梅:可抑制癌症,增加免疫功能,治疗食管、直肠癌、消除多种息肉。 牛黄:可治疗舌癌。 甘松:可治疗皮肤癌。 龙葵:可治疗多种癌症,升高白细胞,消除胸、腹水、镇咳。 仙鹤草:有细胞毒样作用。 白英:有广谱抗癌作用。 白矾:抑制癌细胞增生。 蛇舌草:有广谱抗癌作用。 半枝莲:抑制白血病,抗基因突变,促进免疫功能增强。 地龙:很强抗癌活性,增高白细胞,调节免疫功能。 西洋参:具有抗癌活性,对于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癌有效。

藏红花:有细胞毒样作用,对于癌性出血和其他出血均有作用。 肉桂:治疗血癌,卵巢囊肿。 花蕊石:治疗乳腺癌广泛转移。 没药:有抑制癌症作用,促使癌细胞逆转,提高免疫功能。 诃子:有抑制癌细胞增生作用。 补骨脂:抑制癌细胞增生,升高白细胞,增加红血球,提高免疫功能,刺激骨髓。 阿魏:抑制癌细胞增生,升高白细胞、血小板、治疗血管瘤。 鸡血藤: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对肝癌、骨癌有治疗作用。 败酱草:有强烈抑制癌细胞增生作用,促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鱼腥草:抑制癌症扩散,增强免疫功能,止咳,消除胸水。 栀子:可治疗肝癌。 茜草:有强烈抑制癌细胞增生作用,明显升高白细胞,治疗绒毛上皮癌。 荜茇:治疗纵隔肿瘤。 旱莲草:抑制癌细胞增生,增加免疫力,诱生干

原创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

原创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 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作者:李兵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独创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和开发改进的历史。另一方面对我国痛失青蒿素类抗疟药复方制剂国际专利权的过程和教训做了总结:GMP实施不到位和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理念的缺失,最后就近期国内外学者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后续研究做了回顾与展望。关键词:青蒿素类抗疟疾药GMP 知识产权专利制度Discovery &Developing Process ofNovel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 and the Revelation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for china novel ant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on the other hand,our country lost artemisinin-based ant malarial compound prepa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for this we learned that we didn’t have the GMP or the patent system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cept。Finally is retrospect of the rec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Artemisia annual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prime antmalarial and Prospect。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姓名:何禹 院(系):资源与环境系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 2006年10月26日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 (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工合成。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取方法的选择 2.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 定性定量测定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 拟采用的实验步骤: (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温度为50度。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 2006年8月~2006年9月——查阅资料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十大抗癌中药精选

十大抗癌中药精选 一、灵芝 甘、平。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别名]瑞草、菌灵芝。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能保护癌症患者体内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

量。能激发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灵芝能使癌症患者机体较放松,易于睡眠、易于饮食。可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解压、镇静、镇痛的作用。 灵芝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 总之,灵芝有助于人体血液的清澈及正常细胞组织的运作,创造出癌栓不易形成、癌细胞不适生存的空间让人体自体治癌。 二、红豆衫 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 物——紫杉醇。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 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

青蒿素体内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青蒿素体内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廖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摘要: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疟作用的活性成分。近些年研究发现青蒿素不仅可以抗寄生虫,包括疟原虫、血吸虫,而且具有显著的抗炎、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抗疟作用的代谢机制,并对青蒿素的其他作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代谢;其他作用;前景 Artemisinin in vivo drug metabolism research LIAO We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Abstract:Artemisi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 Artemisia annua with a role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anti-malarial. artemisinin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not only anti-parasites, including Plasmodium, Schistosoma, and has significant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regulation and anti-tumor effect, and many othe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artemisinin-based antimalarial mechanisms of metabolism and the role of artemisinin as well as other future development brief. K ey words:artemisinin; malaria; metabolism; other role; prospects 青蒿素(artemisinin,QHS,结构式见图1)是我国 科研工作者于1972年首次从中草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 含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结构独特、高效低 毒,具有清热解毒,抗肿瘤、抗菌、抗疟,增强免疫等 药理作用,对脑型疟、恶性疟等有特效,是我国唯一获 得国际认可的抗疟新药,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 疗疟疾的理想药物。我国青蒿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其主 要产业资源也在我国。 (一)青蒿素的抗疟代谢作用 青蒿素类抗疟药临床应用以联合用药为主.从青蒿素的药理作用来看,它首先是被用于治疗疟疾,而且效果比以往的药物要好,因此主要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获了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的获奖则依靠的是被世卫组织成为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还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人们很早就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虽然他们的合成方法因昂贵而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是有机化合合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人们终于可以生产大量治疗疟疾的药物了。 然而不幸的是,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疟疾也在进步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东南亚地区爆发疟疾,同时越南爆发了越南战争,越南和美军的战士们均受到疟疾的困扰,越南政府求助于中国,中国决定研究抗疟疾的药物。 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此前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进展,屠呦呦开始翻阅整理历代古书医籍,走访各地的老中医,最终整理出来了一张含有640多种包括青蒿素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上,她再一次查阅古医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不禁让她想到,会不会是因为青蒿对温度比较敏感,问题或许出在了常用的“水煎”法上?于是她转换思路,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提取物,最终她得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可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被五二三办公室命名为青蒿素。 虽然发现了有效成分,这个项目却还没有结束,要将它作为药物使用,还有很多步要走。首先,就是要确定它的分子量和分子式,之后确定结构。而这并不是专攻中药学的屠呦呦所能做的了。最终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周维善小组最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之后,经过努力,他们又成功合成了青蒿素,至此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可告一段落。 从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层层困难,有时需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完善想法,有时甚至需要的是另辟蹊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青蒿素的发现不只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这有着五二三整个研究组的贡献,还有这更重要的周维善后续研究,才能使青蒿素成功成为抗疟疾的有效药物,才能使青蒿素走向世界,使中国的科研和中医向走向世界迈了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需要合作与交流,需要和他人共同工作,才能成功。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结构发现过程化学教学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1.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1.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

抗癌中药的抗癌效果极好地十大常见中药的

抗癌中药抗癌效果极好的十大常见中药 癌症一直是直接危害我们性命的疾病,很多人听到就害怕,其实很多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你发现的早,还是可以治愈的。而且很多中药也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类型癌症常见中草药分类吧。目录1、十大常见抗癌中药2、解毒抗癌的中药3、软坚散结抗癌的中药4、活血化瘀抗癌的中药5、化痰抗癌的中药6、利水渗湿抗癌的中药7、扶正抗癌的中药8、止痛抗癌的中药9、止血抗癌的中药10、抗癌中药配方十大常见抗癌中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影响下,使得癌症成了当今社会导致死亡的首位病因,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生命。不过,中药在妨碍抗癌等方面一直被业认为具有肯定的疗效,在攻克癌症的方面被寄予很大希望。一、灵芝灵芝,甘、平。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别名]瑞草、菌灵芝。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能保护癌症患者体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

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量。能激发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灵芝能够使得癌症病人的身体得到放松,更加有利于睡眠休息和饮食。灵芝还能够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非常好的镇痛、镇痛、镇静的作用。二、红豆衫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左右,仅美国、欧洲、日本每年就在400万人左右。治疗这些病人每年大约消耗1500∽2500千克紫杉醇。一位研究紫杉醇的美国专家说,即使将世界上现有的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取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12.50万名癌症患者的生命。三、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

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研究现状 1 前言 青蒿素是一种倍半萜内脂类化合物[1],分子式为C15H22O5,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抑制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2]。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因其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传统提取方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后来又出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萃取技术以及联用技术。 青蒿分布地域狭窄, 青蒿素含量低(0.01%~0.5%). 化学合成青蒿素产率不理想, 成本高. 随着全球疟疾发病率(3.8 亿人/年)和死亡率(4600 万人/年)逐年升高[3], 青蒿素类抗疟药需求量迅猛增长, 导致青蒿素原料药供不应求, 市场价格飙升[4]。近10 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的供需矛盾, 国内外争相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5], 另一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改良[6]。我国在“九五”期间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 青蒿入药, 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公元前168 年左右) 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在《神农本草经》, 《大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从历代本草及方书医籍的记载, 青蒿入药治疗疟疾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肯定的。在现代临床上用于对恶性疟疾、发热、血吸虫病、腔黏膜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心律失常的治疗[7],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有显著疗效[8]。 1971 年以来, 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小组通过整理有关防治疾病的古代文献和民间单验方, 结合实践经验, 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的中性部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在此基础上, 于1972 年从青蒿中分离出活性物质——青蒿素,在青蒿素药理实验的基础上, 人们又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疗效研究。1973 年9 月, 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 到目前为止, 已有十几种衍生物的抗疟效果比青蒿素活性高出多倍。自我国开展有关青蒿素的研究后,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此方面的重复性研究, 获得的结果显示了抗疟的特效性。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 Abstract: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 endoperoxide function are new and important antimalarial drugs,and their antimalarial action is quick,efficient and without cross resistance. key words:artemisinins;antimalarial;action mechanism. 疟疾是目前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大约5亿人患疟疾,死亡人口数达275万之多【1】。在众多的抗疟药物中,青篙素类药物独树一帜。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中国的传统中草药中发现的。它们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疟效果非常明显,作用快,毒性低,而且价格便宜,因此颇受全球医药工作者和广大疟疾患者的青睐。从七十年代始,国内外己有卜千篇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研究报道,本文拟就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细胞水平的研究 1.青篙素类药物与血细胞结合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尚未确定的受体结合而选择性地集中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感染的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是末被感染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的100多倍【2】。Asawamahasakda和他的同事们【3】发现用3H标记的青篙素被分离的红细胞膜吸收,但却不能被末感染的红细胞吸收。超过一半的膜关联药物能被乙酸乙醋抽提的磷脂酶A:所分解.41-42%的残留药物似乎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 2.引起疟原虫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较其它抗疟疾药物更具抗疟效果,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为探明其作用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直有成效的工作。早期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观察到青篙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在红细胞内期,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引起疟原虫膜结构发生变化,如由胞膜部分形成食物泡、核质,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也相应地出现相关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自噬泡形成并使细胞质减少,从而致死疟原虫【4】。 3.影响营养物质运输 红细咆内期原,虫被纳虫泡包.裹,许多管状饱从泡膜上突出出来、形成复杂的网络,伸向红细胞周边,是疟原虫获得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通道,同时可运输包括青篙素类小分子药物通过,因此管状泡网被认为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能聚集大量青蒿素类药物的前提【5】。有人研究发现,青篙素类药物可破坏管状泡网的组成及膜结构,从而破坏其转运营养物质功能力。 二、生物化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1.过氧桥与抗疟作用

双氢青蒿素抗疟机制

双氢青蒿素抗疟机制 据2018年WHO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估计,2017年全世界共发生2.19亿例疟疾,全球有43.5万人死于疟疾,而2016年全球共有2.16亿疟疾病例,约44.5万人死于疟疾,消除疟疾仍然是一个严峻挑战。目前发现有五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及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 其中恶性疟原虫引发的疟疾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据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恶性疟原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流行的疟疾寄生虫,占2017年估计疟疾病例总数的92%。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疟疾治疗的主要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疟疾治疗上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其抗疟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对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基于机制协同的联合应用,降低青蒿素类化合物的耐药问题,同时也会促进类似机制抗疟新药的筛选和研发。众所周知,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激活主要依赖于血红素或者亚铁,产生活性氧及其他自由基。 近几年,在肿瘤学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铁死亡的诱导剂;但是,其抗疟机制中是否有铁死亡的参与,尚未见报导。铁死亡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调节性细胞死亡模式,在形态学、基因学、生物化学特征方面与传统凋亡、坏死、自噬等死亡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本质表现为Fe2+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超限蓄积导致的细胞质膜损伤。 由于疟原虫与肿瘤细胞等在生物学上明显不同,铁死亡是否为恶性疟原虫的

癌症高效抗癌中草药

癌症:高效抗癌中草药 高效抗癌中药 藤梨根(猕猴桃树根)、棉花杆根(棉花根)、蟾蜍的综合应用。 当一个人患了肿瘤病,不但要在治疗过程中食用抗癌食物,增强免疫系统的食物。即使癌瘤已经治愈,药物可以不再服用,但是要长期食用抗肿瘤食物,也要长期食用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食物。这些食物有大蒜熟吃、香菇、蘑菇、银耳、绿菜花、西红柿、大枣、红薯、黄豆或制品、玉米等。 1.治疗直肠癌、子宫癌、乳腺癌、肾肿瘤 每天取藤梨根80克,棉花杆根40克,用时二根砸碎让药汁充分浸出,用水煎熬三小时。药液分为两份,上下午各服一份,15天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服完后停药5天,再服第二个疗程,第二个疗程服完后再停药5天。按照以上方法共坚持煎熬服药四个疗程可得到较高的疗效。 饮食每天坚持食用大蒜,要熟吃,香菇、蘑菇、银耳、绿菜花、大枣、西红柿、红薯、黄豆或豆制品、玉米糁等。 2.治疗食道癌 每天取藤梨根80克、棉花杆根40克、急性子3克、姜制半夏8克,水煎服,用药方法与治直肠癌相同。 饮食每天与治直肠癌相同,另加食葡萄干Vit B2。 3.治疗胃癌 每天取藤梨根80克,棉花杆根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菝葜50克水煎服,使用方法与治直肠癌方法相同。 饮食每天与治直肠癌相同,另加食柑桔。 4.治疗肺癌 每天取藤梨根80克,棉花杆根40克,山豆根8克,猪苓8克水煎服。治疗方法与治直肠癌相同。同时还需服用蟾蜍也叫癞蛤蟆。 每日取蟾蜍一只,先取掉内脏用水洗净,然后放入药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沸,加肉桂指尖大三片,八角大香一个,食盐少许,文火慢煎25分钟。剩药汤350毫升,分为两份,上下午各服一份。蟾蜍肉可吃,皮暂不要吃,可将皮晒干粉碎,冬天无蟾蜍时服用,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饮食与治直肠癌相同,另加食蜂乳。 5.治疗肝癌 每日取藤梨根80克,棉花杆根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莪术10克,山豆根8克水煎服。用法与治直肠癌相同,同时还需服用蟾蜍,服法与治肺癌相同。另加食Vit B2。 常见的抗癌中草药 据报道,有500多种抗癌中草药,发现通过实验研究给予评价最高的药物有:补骨脂、败酱草、漏芦、蕲蛇、三七、千金子、女贞子、旱莲草、天花粉、五倍子、蒲黄、五灵脂、没药、龙葵、地龙、壁虎、西洋参、藏红花、阿魏、茜草、茵陈、扁豆、紫河车、黄芪、蝉蜕、瞿麦等。 一、确定有明显抑制癌症的药物有: 三七:有极明显的广谱治癌作用,同时止痛止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