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分析地理教材

分析教材是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分析教材对教学可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地理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和条件。不过这些内容和条件大多包涵于地理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理解它们、把握它们。例如,在中国分区地理教材中,只有分析并且揭示出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并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水平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能够使教师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

(二)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

任何地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各知识之间联系的形式。不过在教材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它们除具有科学体系的联系之外,还有理解体系与表述体系的联系。换言之,即一套地理教材是由三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结构。教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着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才能准确使用地理教材。但同时,正因为地理教材结构的复杂性,只通过一般性阅读和分析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剖析才能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有利于准确地使用教材。

(三)便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组成地理教材的各种局部教材,如各个单元、章或节等教材,都是相对独立的教材单位,通过教材分析能够了解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教师就能够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组成和衔接等方面,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四)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教师熟悉教材的性能是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的基础,而且对教材的理解水准直接关系着教学方法设计的水平,进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教材分析,可使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组成、结构特点及教材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对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课型和课堂结构等方面的工作,都可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二、怎样分析地理教材

分析中学地理教材一般可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部分工作,前者是对一部教材外部环境和整体的结构、功能的分析,后者是对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章、节或一课时教材)的特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两种工作。以下分别介绍两种工作的具体方法、步骤。

(一)中学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

宏观分析又称整体教材分析,是从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出发,分析教材产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体结构、教材资料储备的过程。旨在使教师从整体上了解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实际具有的教育功能。宏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行。

1.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

因为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必然产生与之适合的教材,所以,了解编写教材的时代背景,就成为教师理解教材目的、评价教材的基础工作,同时,还有助于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例如,高中地理是在人地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产生的。因为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持续发展,致使一个个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人类被迫重新理解和研究环境——环境科学应运而生;社会需要教育自己的成员,尤其要年轻的一代了解和爱护环境——环境教育在各国出现。在我国,高中地理正是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产生的。所以,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这个时代背景,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因为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是关系着国家、关系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了解这个背景,还会有助于教师明确和把握高中地理教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特点。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部教科书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产生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合的现象。所以,研究分析教材在使用时的时代特点,即现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以及它们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整体教材分析的重要任

务。因为教育必须为社会、经济服务,要适合并满足它们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要求时,才能准确评价和准确使用这部教科书。

分析教材的时代背景,实质上就是了解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地理教育的要求。不过,时代的特点十分广泛,我们只能有重点地实行了解和分析。一般说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可基本满足背景分析的要求:

(1)了解、学习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方针政策,包括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工作部署,以及对上述各项内容的解释性的讲话和文章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国家社会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是我们分析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2)了解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的最新理论、最新观点,以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和改革经验。

(3)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主要了解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地理科学的新动态和成果。

2.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

教材的内部结构是指教材各组顺序和组织形式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同、内容各异,所以它们的结构也仅有助于了解教材内部各组成部分能,为准确使用教材提供依据。

确定地理教材的内部结构时,首先应划分教材的组成部分;其次根据它们的逻辑联系确定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最后用图解形式建立起该教材的结构模型。通过这个分析过程,一般就能够认清教材的内部组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教材的整体功能。图1所示《中国地理》教材的内部结构,就是按上述方法分析教材的成果。从《中国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中,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组成该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教师从教材的整体出发,调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中国地理》教材整体功能的发挥。例如,在了解到“地球、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概述”、“分区”之间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后,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但重视“地球地图知识”对“概述”、“分区”的基础作用,而且还会在“概述”与“分区”的教学中继续增强相关地球和地图方面的知识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概述”、“分区”的知识水平得到协调的发展。

3.资料储备分析所谓资料储备就是指教师积累的各种教学所用的材料,而资料储备分析则是根据教材的实际功能及教学实际需要,确定为补充或改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资料的范围和途径的过程。分析教材的资料储备是基于以下原因:

(1)一部教材很难适合各种类型的学校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所以,对教材的适当补充和改组是必须的;

(2)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趋势,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尽可能扩大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3)一部教材编写后,在使用期间很难适合科学技术、教育理论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所以,要对教材加以更新、完善。

为了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和途径,首先要分析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联系对象。这是因为,中学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非常广泛,如果不加选择地去搜集资料,将会过于繁杂而不易整理与应用。例如,经过度析比较,能够确定高中地理主要的外部联系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包括发生在现时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另一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这种联系简称为科际联系;第三方面则是与初中地理教材的联系,包括重叠与加深等。

当确定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联系对象之后,就要进一步分析该教材与各外联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高中地理与实际生活方面的知识相互联系,就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因而丰富和完善教材的内容。同时,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指导学生理解和理解实际生活知识;高中地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一方面高中地理教材能够从其他学科获得研究地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其他科学知识又能够从高中地理教材中找到应用的场所。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明确教材需要补充材料的范围,再根据这种范围去寻找并确定这些材料的来源,从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地搜集、积累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以备教学中使用。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与实际生活知识的联系中,就需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环境问题等等方面的资料。为此,我们就应选择几种能提供上述知识的报刊或书籍,作为摘取资料的主要对象,定期阅读、摘记有用的资料。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为教师从背景和整体理解教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宏观分析,教师就能够在较高的理解水平上掌握和使用教材,为发挥地理教材的整体功能,全面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又称局部教材分析,是指对于一部教材局部的知识内容实行分析,揭示其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及各种教育功能的过程。因为局部教材的类型不同,有单元、章、节、课之分,其范围也不相同,所以,微观分析方法也有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分析程序和方法却大致相同,下面以分析一章或一节教材为主,说明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1.划分教学因子

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将局部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组成单位,这些局部教材的组成单位就是该局部教材的因子。在各种局部教材的因子当中,一节教材或一堂课教材的因子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故又称教学因子。

准确划分教学因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它不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而且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实行。对于同一教材划分教学因子的方法能够不同,但是都必须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行划分。“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是划分教学因子要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例如下面所举的“东北三省”(《中国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一章教材教学因子的划分方法,就体现了东北三省一章的知识体系。按照“教学实际需要实行划分”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划分教学因子,例如下面所举“东北三省”一章教材教学因子的三

种划分方法就体现了不同的划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条件(即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东北三省”一章教材的因子划分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照教材(教科书)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划分,除前言外,均以黑体标题为准,依次划分为:位置与范围、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冬长夏暖、积雪和冻土、土地资源的开发、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林海、开发水利消除水害、石油和煤铁资源、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稠密的铁路网等 12 个教学因子;

第二种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改组为:

〈一〉位置和范围

〈二〉地形特点

〈三〉气候特点

(1)气候特点的形成

(2)气候的特点

(3)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河流的特点和利用改造

〈五〉农业生产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农业生产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

(3)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工业生产

(1)发展工业生产的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七〉城市和交通

第三种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改组为:

〈一〉位置和范围

〈二〉我国的中温带季风区

(1)东北三省在我国季风区中的位置

(2)地形对东北气候的影响

(3)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

(4)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四〉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及重要工业城市

(3)东北工业的特点

合理地划分教学因子,不但能够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符合教学实际要求,从而利于实行教学;同时,还应强调指出,它还是实行以下各项微观分析的必要准备工作,因为其他各项分析大都是以教学因子为单位的。

2.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

局部教材的内部联系主要指因子内部及各因子之间的知识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主要指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在认知过程中的联系。通过对各因子内部及其之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就能够弄清教材的结构。例如,在“东北三省”第三种划分因子的方法中,第

二个教学因子内部各组成知识的联系可用图 3 表示之。从图 3 中能够看出,东北三省“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是该教学因子的中心,“位置”与“地形”是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而“针阔混交林海”、“河流冰期长”、“积雪与冻土”、“黑壤广布”、“沼泽的形成”等知识又是气候对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的结果。可见,这个教学因

子内部的知识联系,是以“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为中心,各层次知识之间保持因果联系的结构。有了清晰的知识联系,就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进而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材的内部联系除前述知识间的联系外(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内部联系),还包括教材表述形式间的联系,即在检索、课文、图象、作业之间的联系。通常在微观分析中主要分析课文、图象与作业之间的配合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现行教科书中,课文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图象一般起直观形象化的辅助表述作用,而作业则主要为检查和巩固知识。但是,书中的这种联系,是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教科书中各种表述形式的数量而加以变更的,当然这种变更的目的是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例如,对《世界地理》(人教社 1987 年版)上册“西亚”教材分析后发现,该教材

中的九幅插图及世界地图册中关于西亚的地形图所含的知识内容,已基本上包括了教材中课文所含的知识内容。据此,能够在本节教学中以图象教学为主(通过学生读图、分析图实行学习),课文作为补充和总结,而作业则主要作为读图、分析图的指导,从而建立起三种表述形式之间新的联系。这样变更,不但打破教科书单一的表述方法,而且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提升学生的识图水平。

3.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

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与各因子联系的本局部教材以外的知识,其中既包括教科书以外的补充教材,也包括本教科书内的其他局部教材,比如本章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所以,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与整体教材的外部联系其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和增强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还能够在揭示教学因子与外部联系知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更为完善、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因为教学因子可外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必要明确选择外联知识的原则:(1)与该教学因子相关的知识;(2)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合;(3)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按其作用可分为比较外联、加深外联和应用外联三类。比较

外联经常用于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它有助于揭示新概念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新概念,明确其与相近概念或易混概念之间的差别。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就能够与“生物圈”实行比较。通过比较,不但明确了两个概念的区别,从而真正弄懂“生态系统”概念的含义,而且,还会使学生理解到建立“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目的——为了应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正是学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材的指导思想。加深外联是使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教学因子的知识内容加以解释的过程。例如,使用力学的知识解释地球的公转,使用历史知识协助学生理解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这种联系,既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丰富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发展。应用外联是为应用教学因子所含知识提供机会、条件的过程。例如,学习“人口的增长与分布”时,就能够使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

确定教学因子实行的外部联系时,必须重视实际效果,而不应只图形式。只要对实现教学目的有益,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的,就要实行联系,但是如果原有教材内容充实又适宜教学需要时,就无需再实行外联了。

4.分析知识教育功能

教材的知识教育功能是指教材(本身的组织)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作用,为了理解这种作用,在教材分析中就必须理解并且组织起教材的合理的层次结构,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实际上在划分因子、分析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工作中,就已经开始分析教材的层次结构和组织合理的教材结构的工作。例如,以前分析“东北三省”教材内部联系的工作都涉及到教材的结构问题,此时只需将前面所实行的各种工作成果加以总结概括,使其形成一节教材或一堂课教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组成及各知识间的稳定关系)就能够了。所以分析教材的结构,就是在对前述各项分析活动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局部教材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教材知识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和地理理论观点。例如,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主要国家和我国主要行政区域的名称,气候、地形等要素概念,大气环流、水量平衡等规律,人地关系和谐论等等知识,都属于重点教材。这种知识迁移性极强,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应用它们去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所以与其他知识有着广泛的联系。根据这个特点,在教材分析中只要找出那些内部联系或外部联系多的知识,一般就是该教材的重点。例如,

在“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教材中,“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见图 3)与众多知识联系,无疑是该教材的重点内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教学内容。这个方面是因教材本身的难度大所致,但同时还要取决于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所以,同样的教材对不同学生来说就既可能是难点,也可能不是难点。所以在确定难点教材时,必须兼顾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的情况。在地理教材中常见的难点教材有以下几种:

(1)内容庞杂、需要大量机械记忆的知识,其中多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名。在确定其是否是难点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记忆水平的高低。

(2)内容抽象,学生又无法亲自感知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公转、地球内部构造、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等等知识。因为讲授这类教材时多采用直观方法,所以在确定其是否为难点教材时,还要根据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水平而定。

(3)层次深,学习时需要较多准备知识的教材内容。例如,大气环流、生态系统、自然带等等知识。在确定其是否是难点时,应主要考虑学生准备知识的状况。

5.分析培养水平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水平是指地理水平。因为现代地理教学已不是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地理水平,发展他们的智力。所以,在微观分析中要研究教材可能达到的水平培养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培养学生地理水平的教学目的。

地理水平是地理活动中的理解水平与实践水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水平实质上也就是地理学习水平。任何教学因子都具有发展学生相对应的一项或多项地理水平的可能性,因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就是在学习具体地理知识的活动中形成的。例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这个教学因子,就能够发展学生使用地图的识图水平、记忆地名与空间位置的水平等等。不过,通常教学因子发展地理学习水平的这种功能往往被忽视掉,所以失去很多培养学生地理水平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损失,微观分析才设立本项分析内容。

确定水平培养目标的步骤如下:

(1)了解水平发展的项目和层次。这是分析各个教学因子发展学生地理水平的项目和层次的过程,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了解各教学因子在发展学生地理水平的可能性和所属层次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发展地理水平的重点。例如,先明确“西南三省”(《中国地理》人教社 1987 年版,第十章)概述的两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学生如表2.Ⅱ栏所列的地理水平,其后,再根据各种地理水平的性质,确定它们所属的层次(见表2.Ⅲ栏)

(2)确定局部教材水平发展的重点。确定教材的水平发展重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每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的重点地理水平;另一是确定大单元、一章、一节或一堂课教材的水平发展重点。

因为绝绝绝绝大部分教学因子可能发展几种地理水平,而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从中选择某一种水平做为培养学生的重点水平。确定教学因子发展的重点水平时,一般是选择它可能发展的几种地理水平中处在高层次的那种。例如,在西南三省“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这个教学因子中,第二种可能发展的地理水平处在地理推理层次,高于第一种水平所处的地理认知层次,所以,就应确定第二种水平做为发展的重点水平。

同样,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发展所有的教学因子的重点水平。所以,还必须确定出一章、一节或一堂课所应发展的重点水平,这也就是局部教材水平发展的目标。为了保证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发展地理水平,在确定局部教材的水平目标时,必须符合中学地理教学水平发展的总目的。例如,在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中确定要发展学生地理创造水平,为此,在确定章节重点水平时,就应考虑在适当的教材中保证学生地理创造水平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或相关“城市规划”的教材时,就能够引导学生参加完成城乡各种地理规划,以发展学生地理创造水平。

6.分析思想教育功能

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深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确定一课或一节等局部教材的思想教育重点内容的过程。

长期以来,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微观分析专门设立了本项分析步骤。设立这个项分析内容还基于以下的看法:

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社会斗争的意志和情感。而这种意志和情感是实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材料,也是确定“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这个准确教学原则的理论根据。但是,通常这些隐藏于知识之中的意志和情感,是不易被发现和利用的。这正是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很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信任何教材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必须认真挖掘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其发挥作用。

为确定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首先要明确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在现代地理教育

中有很多具体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等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少的特点,对学生实行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资源观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体现。

其次,在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时,还要区别思想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1)显露式。指那些教材本身就有明显教育作用,可直接用来实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关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知识,是直接就可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材,属于显露式的思想教育材料。

(2)隐蔽式。指那些教材内容表面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师揭示其内涵才能够实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三轴椭球体”这个知识,表面上并不具有任何思想教育作用,但仔细想来,这里凝聚了人类漫长岁月的艰苦理解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到今天的卫星测量)与智慧的结晶。教师如果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出这个知识内涵的思想内容,将是激励学生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材料。

(3)互补式。指那些几种教材内容相互结合后,才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的。遇到这种教材,教师需要将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人口众多”两个互不相干的知识内容,如实行不同的联系,就可产生不同的思想教育作用。

图 4 互补式的思想教育方式

最后需要指出,在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培养水平同步实行的,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培养水平的同时实行品德教育。所以,在微观分析中设立“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不是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水平培养过程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并有利于它们之间的紧密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即知识教育、水平培养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三、教材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是有效分析地理教材的前提条件

教材分析是教师理解教材教育功能的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材分析水平才能胜任这个工作。不过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形成教材分析水平的重要途径。具体包

括:(1)较为深厚的地理科学知识;(2)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3)中学地理教学法及现代教育科学基本理论;(4)分析地理教材的科学方法。所以,为了有效地分析地理教材,教师就必须学习掌握并使用上述理论知识,持续提升教材分析水平。

(二)分析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材分析虽然是直接对教材的再理解活动,但是其根本目的却是为揭示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应随时从学生的准备知识、学习水平、接受水平、思想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准确地揭示出教材的教育功能。例如,在划分教学因子时就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参见“东北三省”教学因子划分的三种方法);在分析教材外部联系时则经常要了解学生的准备知识状况,并且据此确定教材的知识结沟;而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又是分析思想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

(三)要准确使用教材分析方法

本文介绍的地理教材分析方法,是在总结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地理教材的基本步骤和程序。教师分析教材时,必须在了解各个方法步骤之间关系、明确其目的、功能的基础上,从教材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准确使用这些方法。例如,在分析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宏观分析对微观分析的指导意义,又要注意增强微观分析对宏观分析持续深化与具体化的作用,以便协调两种工作的关系。

(四)要与教学方法设计紧密结合

教材分析的成果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每当通过教材分析揭示出教材的教育功能之后,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就要计划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教育功能,所以教材分析必须与教学方法设计工作紧密结合。这个方面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教材的教育功能、结构层次、重点和难点等特点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在教材分析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要求及实际可能性,例如,在教材分析中要为教学方法设计提供相关教材特点的充分而又明确的材料,要根据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时间以及教师本身的水平特长等实际状况分析教材的各种教育功能要求等等。总来说之,增强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设计之间的联系是准确分析教材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落实的课程标准 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三)经济与文化 (四)地理差异 二、知识结构 三、内容简析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所要落实的课标① 疆域与人口 ? 疆域与行政区划 ?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落实课标的建议(位置优越) ? 可运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地图和教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 ? 通过教材中安排的三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①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③最后概括总结 落实课标的建议(国土辽阔) ? 可指导学生通过面积的比较,了解我国国土的辽阔; ? 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按教材安排的四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进一步认识我国疆域的辽阔。 可让学生讨论:位置的优越与国土辽阔的关系 落实课标的建议(34个省级行政区) ?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明确我国三级行政区划; ?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治,但这些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 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意义; ? 通过按教材有顺序的四个活动,使学生熟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所要落实的课标② 疆域与人口(人口与民族) ?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知道我国的人口国策。 ?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 运用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经济与文化(文化特色) ?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二、教材内容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计划 新的学期就要有新的计划,七年级地理教师如何制定上册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篇一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

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8217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教学中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落实三级教学目标,利用好多媒体和其它教学资料,开展有益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七年级地理下册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讲述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一、课程标准: 1.读图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利用图进行比较,进而认识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3.读图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并观察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及邻国。 4.读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地形及其分布的特点;找出主要河流,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5.读概括亚洲气候类型,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6.读图,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7.读图,找出人口超过1一亿的国家,看看亚洲有几个,能得出什么结论。

8.读图,分别按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并计算给大洲人口增长情况。 9.联系实际,分析亚洲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10.阅读材料,了解亚洲民族分布情况、民族习俗及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联系历史知识,了解亚洲文明的历史。 11.读图,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排队。 12.读图,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表中几个国家三类产业结构,简要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最新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 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

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 下册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 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其分布如表一。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

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 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19 12 7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 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 章次章名阅读材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3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doc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虽然课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目的是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八年级的学

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第三个黑字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先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描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学生可以从图中读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体会到自豪感。教材引用了趣味性图片和文字资料,举例介绍了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兴趣。然后,利用“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展示了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状况,通过读图分析可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教材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变动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新版本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给了地理教师更大的施展空间,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与教法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2、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性质,因此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狭义、广义中学地理教材103 3.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要有现代教育学和中学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三是要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4、地理感性知识:反应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分为: 地理演变,如:昼夜更替、工业布局的演变 地理景观,如:沙漠景观、城市景观、 地理分布,如:纬度位置、海路分布、海拔高度、 地理名称,如:亚洲、黄河、泰山 地理数据,如: 96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0% 地理理性知识:反应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分为: 地理概念,如:气候、大陆、海洋,工业布局、 地理特征,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的经济特征、 地理规律,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成因,如:如大气降水的形成,“地上河”的形成等

5.中学地理教材(n) (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及一定的权威性。 (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等师生兼备的书本材料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使用的地理直观教具和其他的教学媒体(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计算机等等),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6、、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 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7、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9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 划 新年伊始,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我根据七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课堂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三课建设工作。使每位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的“多彩教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核心育人理念,以“多彩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多彩课堂”构建为着力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构建多元的、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发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与学方式,生成开放的、独具二七标识的“多彩课堂文化”,努力实现“多彩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

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能够查找出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3、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教学设想 1.构建“多彩课堂”,发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与学方式。“多彩课堂” 是尊重差异、鼓励特色、释放个性、精彩纷呈的课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1)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彩课堂学习交流活动,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从而推进“多彩课堂”的构建。 (2)落实新学期第一课进行课程纲要的分享,与课程标准的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