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2010-08-16 07:35:56)

分类:商业地产

标签:

休闲观光农业

游憩

都市农业

吴必虎

杭州

房产

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

与开发模式

内容摘要:

通过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考察,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杭州市为例,从供给和需求取向角度论述了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而阐述了当前都市休闲

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表现形态,得出了

结论。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结构布局;开发模式;

一、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回顾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外研究的现状,“都市农业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1935 年,都市农业作为专业学术正式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发表出版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学者开始研究都市农业,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len Kneese的《日本农业模式》正式提出了“城市农业”[1]的概念。1992

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 Agriculture 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sility for Urban 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随着都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市农业资源开始与旅游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姻”,国外有关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论,如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用其外围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

功能和特点,并对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作了探索[2]6。在国内,有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即Recr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认为ReBAM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3]。有的学者提出“郊区旅游”(邹统钎,2004)概念,即“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积淀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并根据目前学界对都市地域分为内城、近郊和远郊的理论,认为郊区旅游就是“指人们到城市中心以外的近郊、远郊和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出于休闲或游览目的而引起的旅游活动”[2]3;周晓芳(2002、2003)等提出了“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即“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即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现代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4];郭焕成(2004)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它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并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划分为“以观光农业景观为主的观光型农业”、“以参与农业活动为主的体验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型农业”、“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农业活动节”等类型[5]。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虽是个宽泛而笼统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农业(不是笼统的乡村)”,三是“旅游”。因此,从供给上说“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实际属于“都市旅游”的范畴,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向外扩散到郊区、周边县域与“三农”资源相结合开发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从需求上说,又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都市居民对自然生态、乡村风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都市郊区及周边县域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动。

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以杭州为例

(一)有关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的相关理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主要体现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流而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旅游供给结构的布局上。所谓旅游流就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量的统称”。翁瑾,杨开忠根据这一理论构建了客源地—目的地矩阵(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工具,简称O-D矩阵。利用这一工具反映“不同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这个角度上说,O-D矩阵也称为“空间相互作用矩阵(Spatial Interaction Matrix)”,即O与D之间旅游流的强度,是由客源地的出游总量和目的地的接待总量决定的[6]。O—D矩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流的大小和流动的方向,从而体现了旅游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因此,旅游流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旅游供给的空间布局分布如何影响客源地的出游率,二是可以预测某一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由此,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成为最主要的理论解释,引力模型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和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三个主要因素。客源地的推力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旅游偏好等因子;目的地的拉力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差异、接待设施的完善等;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支出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形成了距离衰减的规律。

可见,旅游流所形成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强度,以及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理论,成为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供给结构

近年来,随着杭州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杭州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各级政府、国内外投资者、旅游观光者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2005年至2007年杭州连续推出三批53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名单。通过示范推动、精心筹划、改造、拓展等,目前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含"农家乐"旅游)接待点200余个,形成了极具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专业化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和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传统生态农业风情和神奇高科技农业内涵,以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形态步入了旅游市场,大大丰富并满足了杭州市居民及周边省、市、乃至世界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构建了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为合理的资源供给结构。据统计,杭州全年接待游客量达400余万人次,其中农业旅游收入超2亿元。杭州市推出的主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如表1:

从上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及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近城区的萧山、西湖、余杭和远郊的临安和桐庐地区。其类型结构主要以综合类示范园区、专业化示范园区和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综合类和专业类示范园区主要分布在近城区和远城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市内的西湖区和远郊的淳安、富阳、桐庐为主;其类型特点主要以生态、自然、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参与、教育、科技、节庆等形态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合理的产品供给体系,充分体现了杭州生态、休闲、自然、品质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取向。(三)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层结构

根据保继刚等将桂林、广州等“环城游憩带”分为“郊区游憩带”和“省内游憩带”[7]的研究结论为依据,都市农业旅游在都市周边会形成不同的圈层,每一圈层在地理分布上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从而影响到了旅游者到访率,基本呈现出的是同心圆衰减规律。

由于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主体,仍是以都市居民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由此形成了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旅游圈。吴必虎(2006)对杭州本地居民休闲游憩的研究表明,杭州本地居民的出游频率为:“41%以上的居民每周市内游憩次数为1-2次,每周出游5-6次的居民占4.56%”。杭州居民对环城游憩带的吸引物选择上,“以山地风光与森林为最,达到19.83%;其次是水上风光(18.67%),度假产品(14.31%)、乡村田野风光(13.73%)”,“环城游憩带的节日庆典活动对杭州居民的吸引力还较弱,只有2.90%”。

在区位的偏好上,杭州居民都“选择了距离市区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地区,在此区域形成了一个出游的密集地带”,其中,以“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绍兴及淳安等地/县区为最”,从而成为杭州居民最重要的流向目的地,所选择的目的地从近到远依次是“余杭—萧山—富阳、临安—绍兴、桐庐—湖州—嘉兴、建德—淳安”,到四组目的地的行车时间分别是“20min、30min、50min、80min”。由此得出的结果是:杭州居民对四组不同的目的地的选择比例并未呈现距离衰减规律,恰恰相反,距离从近到远,而居民选择的比例却是“9.11%、21.34%、24.22%、28.53%”,呈现出“反衰减规律”[8]。事实上,都市居民周边游憩出现“反衰减规律”现象,并不与“距离衰减规律”相左,居民本地的休闲游憩活动行为,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当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付能力和一定的闲暇时间条件下,外界的新鲜事物,势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消费者自然产生强烈的需求,从而出现“反衰减现象”,即“居民出游时存在一个门槛距离,超过这个门槛距离才有距离衰减现象”[9]。另外,

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自然还与一定距离内的旅游吸引物的差异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出现居民距离“反衰减规律”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城市居民“郊区游憩”活动频率的。根据O-D矩阵理论,结合吴必虎先生对杭州环城出游密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杭州居民旅游流的流向及旅游点的旅游接待强度,基本上呈现一种“扩散”形状,即中心旅游流强度大,向外依次降低。具体到居民的闲暇时间和旅游偏好上,二日游所形成的旅游流强度,在特定时期又会呈现出“反扩散”现象。因此,“城市居民到郊区进行游憩(旅游)活动的空间(即垂直旅游流动空间)表现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动

的连续带,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的频发地带”[10]。杭州居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体现是:杭州居民一日游客(含周末游)主要以市区及萧山、余杭等郊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为主,旅游流流向强度渐次的顺序,依次是富阳-临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建德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淳安-桐庐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二日游(含黄金周),旅游流流向强度特征则相反。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如图1:

从上图可见,目前,杭州居民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结构,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扇型”状态。这一形状,使得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逐渐向外扩散,基本上分为三个圈层,即市中心郊区的

萧山-余杭旅游圈、临安-富阳旅游圈、桐庐旅游圈和淳安-建德旅游圈。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距离上也较为适宜。以杭州市(A)为中心,到第一旅游圈边缘(B)的平均距离23km,到C旅游圈平均距离40km,到D旅游圈平均距离90km,到E旅游圈平均距离125km。距离上的适中,对满足杭州居民实现“一日游”、“二日游”、“周末休闲游”、“黄金周度假游”等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表现形态

利用不同的资源,依托资源的特质,开发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实行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成为目前杭州城乡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杭州各区及周边市、县,形成了系列专业化城乡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使传统农业资源和生态、自然、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内容与旅游市场进行了恰当的对接。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近年来,杭州以打造“生态杭州”为杭州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杭州生态建设的一大目标。为此,杭州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从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重点建设领域和任务、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规划了生态杭州未来的蓝图。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杭州生态园”、“浙江华丰农业生态园”、“余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杭州绿慧生态休闲农庄”、“杭州云森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余杭区杭州鱼佬大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杭州双流农庄”、“桐庐县横村明大农庄”、“淳安县千岛湖乡村港湾”、“余杭区翠羊湾休闲农庄”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杭州大地之春农业休闲观光区”、“杭州蜂农氏蜂文化休闲观光园”等等。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如杭州推出的各类特色“农家乐”等。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上述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单位均能利用当前农业经贸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等,并通过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市场推介活动,以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杭州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现状研究表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以旅助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都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有效途径,更能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叠加优势,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下,以杭州都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取向的为目标,为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与结构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拓展与优化,即取决于旅游空间区域的宽度和厚度,也取决于旅游地资源的特质与内涵;满足都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即要注重旅游供给的规模与数量,更要把开发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随着杭州都市居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休闲活动内容质量要求会不断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机制作用,合理调整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开发多种具有浓郁乡村景观、淳朴风俗民情、浓厚乡村文化的旅游项目,对深化杭州“东方休闲之都”和“品质生活之城”的内涵、增强杭州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综合竞争力,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

休闲观光农庄六大开发模式和经典案例

休闲观光农庄六大开发模式和经典案例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来源:原创| 时间:2014-05-13 |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庄景观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的6大开发模式分析: 一、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 u t c h a r t g a r d e 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公顷,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2、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3、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 u t c h a r t家族陈列馆。 4、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 i n n i n g r o o m,b l u e r o o m-温室餐厅,咖啡店)。 5、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

二、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 D E 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1、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 在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迄今虽仅仅只有20~30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势头十分良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的劳动力外流、成本提高和外国农产品倾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定下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hm2,而且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有当地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资观赏;有丰富农业活动可让人体验,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近十余年来,台湾继开辟大湖草莓园、木栅观光茶园、北投观光桔园、阳明山观光花园、士林观光农园、昆仑森林草药园和内湖观光草莓园等观光场所以后,又建立了有较大面积的苗栗县南庄乡三角湖休闲中心和台北县双溪乡慈晖休闲农场。到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建立示范性之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大陆,1993年,《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观光农业”概念。199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观光农业”。1998年6月正式出台《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同年8月成立了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观光农业发展计划并建立了《郊区民俗网》。据北京市观光农业办公室调查,1996年京郊拥有119个观光农业景区(点),共接待近300万人次的旅客,获得经营性收入3.2亿元。到2002年,观光农业项目已累计达2246项,全年接待游客3618.1万人次,为1996年的12.1倍,观光农业总收入22.75亿元,为1996年的7.1倍。2002年秋,“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在东南亚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如日本自1985年以后,分别设立了大仁、名寄、石垣等自然农法休闲农场。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面积为3hm2的休闲型教育实验农场。巴西在距离圣保罗市大约60km的麦格林市建立了MAO自然农法休闲中心,并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存在问题

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

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 西沟生态村简介: 西沟生态村位于两省(河南、山西)、三县(辉县、修武、陵川)交界处的薄壁镇境内,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95%,河水流径10余公里,是国家级重点生态林和太行猕猴保护区。 西沟生态村主要特征是:高山林立、奇峰怪石;峡谷万丈、壁立陡峭;泉涌溪流、瀑大潭深;古树参天、鸟语花香;野果遍坡,桃梨满园;深秋时节,红叶漫山;名贵药材,亨誉中原;自然冰雕,别有洞天。生态村内现有景点:潭头瀑布、西沟四级瀑、龙浴湖、黑龙洞、黄龙潭、龙王寨、青苔岩、小寨河、千年龟石、香炉石,还有众多奇峰待命名,这里集雄、秀、奇、幽于一体,揽山、水、林、洞于一沟。专家赞誉西沟生态---贵在原始,美在天然----。 一、项目背景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虽包罗万象,但无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我国众多的旅游胜地中,有的以自然资源突出为特色,有的以人文资源突出为特色。随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自然资源成了旅游中最具魅力的优势资源,并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西沟生态村却隐藏着与世隔绝的自然资源。 (一)国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政策形势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产业,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7位,但与世界

旅游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产业政策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文章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出自。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将尽快改变政府的主导地位,变政策调节为市场调节,以加速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步伐。 (二)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对景区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旅游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绿色、极限、人与自然、度假、文化、体育等将是未来旅游业的主题。 2.中国旅游景点的开发将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 AnG 3.旅游市场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的特点养生旅游项目策划方案策划书。 (三)西沟生态村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成功点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景区内的水、空气、植被等未受污染和破坏) (2)近三年来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在河南省内) 2.不足点 (1)配套设施几近空白(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匮乏) (2)景区自然景观尚未开发(峡谷内没有步道和安全保护); (3)景区运营机制未制定(国家所有国家开发的运行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尚未市场定位。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

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 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向人们提供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区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发展养生旅游,力争把旅游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因此,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休闲养生的需求,而且对于进一步扩大我区旅游体量,加快建设工贸旅游强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发展农家乐前景看好 1. 农家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人们开始注重对自我的调解,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一个宽松秀美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自我,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农家乐倡导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主题,顺应了现代都市人渴望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的现实消费需求,也是现代都市人体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使用过农药、化肥的食品普遍存有戒备心理,而农家乐食品是土生土长、现采现用,能够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青睐,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2. 农家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般来说,农家乐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当地的农产品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用工也多为家庭劳动力,亦商亦 1欢迎。下载

农,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生存适应能力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农家乐选址都在处城郊结合部和旅游景区(点)附近,交通、通讯较为方便,能有效地避免游客长途劳累之苦,加之由于假期结构调整,原来三个黄金周基本调整成两个黄金周,转换出了五个小长假,再加上双休日,总假日接近一年的三分之一,便于市民利用周末和小长假去城市周边进行短期游。同时,由于其生产成本低,收费也较为低廉,是城市工薪阶层出游的理想选择,商业竞争优势明显。 3. 农家乐具有挖掘潜力。我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我区地处陕甘宁交汇处的中心地带,为全市中心区,宝中铁路、312 国道纵贯全境,随着四高三铁一场的陆续建设,距离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十分活跃的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车时不到3 小时,旅游潜在客源十分充足。二是旅游资源独特。从发展经验看,依托风景名胜发展农家乐最为便捷有效。我区境内现有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 处(山)、3A级景区3处(太统山森林公园、柳湖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另外还有北山森林公园、十万沟大峡谷、弹筝湖公园、古镇· 问道驿站、龙隐寺公园、宝塔博物园、歇马殿、老林沟、观音殿、清福山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旅游景点所固有的人气可以提供基础客源,为农家乐进入市场搭上了顺风车。三是农业特产丰富。我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较好,田园风光美丽,农产品特色鲜明,区内盛产五爪菜、蕨菜、刺泡苔等多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菜,加之独具特色的莜面柔柔、洋芋摊饼等多种地方风味小吃,这些都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化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得身心得以休闲的旅游度假成为一种趋势。而集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农艺于一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因迎合了这一趋势,所以在许多城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其中,没有按照营销学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运作是导致许多业主惨谈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分析存在的营销问题、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一、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日本各地的观光农业经营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会来统一宣传、指导观光农业的运作,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这些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农耕文化在我国过去农业文化中居主体的地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长期。文章在研究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后,从宏观角度提出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分析农耕文化及其开发模式,特别是放在现在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本文关键词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财产关联度最高、创汇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财产。而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与灵魂核心,不停是旅游活动开展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在我国的过去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又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对其进行分析和开发,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耕文化相关概念 (一)农耕文化的定义 有关农耕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农耕文化是专指人类在农耕生产实践整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1]。倪宗新认为,农耕文化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的文化[2]。并且根据人们所从事的不一样活动,又可以对文化进行不一样类别的细分,农耕文化并且是如此。 (二)农耕文化的类型 我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创建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3]。农耕文化包含南稻北麦、水田旱地、绿洲红壤、果园牧场、平川摊田和相应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等农事表现和整个过程;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态度与心情[4]。 (三)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原因,并且可以在旅游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经济效果与利益、生态效果与利益和社会效果与利益。文章继续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和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比力直观的,可经过视觉感知,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等;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为精神层面的资源,包括民间歌舞、岁时节日、农事活动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难题 (一)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基本情形 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耕文化旅游的办理和分析还很少,农耕文化旅游还没有一个抻邢205>统计标准,统计资料也很少,对消费者消费特征调查与统计几乎没有[5]。我国旅游者进行的乡村旅游还不是一种体验,更多是一种简单的观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难题 1.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 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宣传上、组织上和内容上等各个环节,缺少品牌文化旅游专线,有关旅游文化的内涵很少被挖掘,这主要体现了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线路类旅游产品特别是特色旅游产品数量稀少,以至于吸引的旅游者并不多。其他方面本地社区和相关的社团在旅游筹谋中发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民间文化特色没有被充实的挖掘和开发。所以,增强对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挖掘是推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良好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观光农业现状与趋势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835-0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① 孙艺惠,杨存栋,陈 田,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摘 要: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文章在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要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指导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现状;动力;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农民自发开放自家果园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类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农业博览园等,我国观光农业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可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之迅猛。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1],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更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可以看出,我国的观光农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一方面须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以期继往开来;同时,还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以指导新时期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标志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进入1990年代,一些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相继建立,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等。这时期观光农业逐渐拓展了旅游观光、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农科普及等多种功能,活动内容更加丰富。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主题,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地得以较快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制定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标志着我国观光农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1.2 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近3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以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有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图1)。 就省、市、区分布来看,分布数量最多的依次是沿海的山东省55个,占15.32%,江苏省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其次是贵州省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其余均在10个以下。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观光农业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东中部地区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观光农业项目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东、中部大城市郊区,与我国的城市群发育相吻合,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几个观光农业分布密集区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02E A106003-2)资助。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6-28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分析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作者:

-----------------------日期:

一、“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二、产业经济区提升旅游地产新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天津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在大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范”的机制。 杭州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产业经济组团布局。在宁波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_王婉飞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5-0854-03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王婉飞1,王敏娴2,周 丹1 (1.浙江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教育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性产业。它既有生产性功能,也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原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观光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将向着主题化、休闲化、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从规划布局、设计开发、制度建设、市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观光农业;发展;预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590.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1]。 我国观光农业的兴起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一定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其中台湾省的观光农业发展较早。1970年代,台湾地区在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也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可以说,无论从开展形式还是客源市场的结构上看,台湾观光农业都表现出与国外观光农业发展同步的趋势。 到了1990年代,农业观光旅游在我国其它大中城市也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发展观光农业,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北京朝阳区的观光农业区等等,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广大农民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旅游农业项目。开展旅游的农户,其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观光农业的兴起的原因有二:①从需求角度而言,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地方,于是,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其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从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及其结构来看,国内中、低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体客源。据李学东等对成都郊区的一些观光农园的游客组成调查发现,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园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3]。②从供给角度而言,1960年代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模型。当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农民脱离土地进城成为工人,以致日本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高龄化农业和过疏化的严峻局面。日本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许多农民兼营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有的甚至转向经营园艺和畜牧水产等业;靠近城市的不少农民则充分地将现存的零星土地加以利用,如建造停车场和仓库等,通过出租房屋、店铺等来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到农村旅游的市民日趋增多,经营观光农园的农户越来越多①。目前我国农业效益增速缓慢,生产成本增大,主要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的“生产过剩”现象已经产生,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剪刀差”加大。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综合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观光农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出现了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 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5 Sep.,2006 ①陈友华.日本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s://www.doczj.com/doc/e214955271.html,/htm/szrp/gsmt/2005-11-07-19430.ht m,2005-11-07/2006-02-14。 收稿日期:2005-09-12;修回日期:2006-03-29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阶段成果(编号:05BJY08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宋金平 师X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00875; 牟春辉 XX东营职业学院,东营,257091 摘要: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以及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征,并针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ONG Jin-ping1,MOU Chun-hui 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Dongy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Dongying 257091, China) Abstract:Agri- tourism is a kind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rcrossed industry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ined with modern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agri- tourism in China, and analyzes problems in agri-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 tour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1]。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比如日本、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以及我国的XX省等。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要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观光农业既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农业活动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瓜、果、花、药、木、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它可以给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功能。 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摘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浙江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这些都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供有利条件。文章针对浙江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未来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

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模式、设计规范及问题

目录 一、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有哪些主要模式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三、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与休闲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有何不同 四、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特色休闲农业,规划原则有哪些 五、休闲农业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大园小镇”的模式 六、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有哪些主要模式?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有一下三大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在远景设计研究院归纳后的主要类型有: 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2)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3)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4)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主要类型有: 1)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