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网络隐私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公民隐私本来是个人的秘密,轻易不会被无关人得知,但由于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获取容易,影响面大,对当事人的影响也远超过过去的年代。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方法窃取了公民的隐私,之后进行各种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侵犯了公民的各种人身权利。特别是近年来电信诈骗分子通过网络购买或者窃取公民隐私,诈骗了百姓大量钱财,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整治公民个人隐私泄漏,但仅仅事后去查处犯罪份子并不能彻底消灭网络犯罪,需要正本清源,认真清理网络隐私泄露的起源,脉络,从法制,监管,行业自律等各方面全面治理泄漏公民隐私的各个渠道,运用法律武器处罚和震慑犯罪分子,让所有网民意识到侵犯他人隐私的严重性质,不敢,不去窃取,传播,非法利用公民隐私。目前国内对网络隐私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如何避免隐私泄漏,没有意识到当今信息时代,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留下许多真实信息,想要完全隐瞒自己的隐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何通过健全法制保护公民个人隐私,通过行业监管封锁漏洞,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动员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勒索等犯罪行为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先从理论上研究了有关公民隐私的一些理论成果,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目前网络隐私方面比较集中的问题,从研究网络隐私权的界定,公民隐私的保护制度,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罗列了当前利用网络隐私犯罪的各种乱象,最终给出了对策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私泄露网络犯罪公民隐私电信诈骗行业自律

目录

1. 引言 (3)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3)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3)

2.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3)

3. 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4)

3.1 相关概念界定 (4)

3.2 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5)

4.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

4.1 案例调查和分析 (5)

4.1.1 公民隐私连带影响公共组织声誉 (5)

4.1.2 跨25省区市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6)

4.2 公民隐私保护的漏洞 (6)

4.2.1 举报制度有名无实 (6)

4.2.2 搜索引擎被犯罪分子利用 (7)

4.2.3 数据库等被黑客破解 (7)

4.2.4 一些掌握客户信息的企业出售公民隐私 (7)

4.3 网络隐私脆弱的成因 (7)

5.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 (8)

5.1 立法保护公民隐私,打击随意泄漏和传播公民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 8 5.2 各部门联动,协同打击 (9)

5.3 完善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9)

5.4 总结 (10)

6. 参考文献 (1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也随之发展,全球性的网络信息环境已经初步形成。现代网络是一种开放式的机制,伴随着丰富的网络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化服务中的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交流产生的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网络隐私安全带来的诸多隐患,如何有效的保护大家的隐私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公民个人隐私是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随意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侵犯,还涉及到网络犯罪,如诈骗,敲诈勒索,贿赂等犯罪行为。在当今网络开放的时代,公民的个人隐私比以往更加值得关注和保护,这对于减少网络犯罪,提高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意义尤其重大。

公民隐私过去不太被人关注,因为过去没有网络传播,即使隐私泄露了传播范围也很有限,犯罪分子很难通过公民隐私从中获利。而如今网络渠道传播信息迅速,转发也非常容易,对个人的伤害也很大。尤其是有些犯罪分子随意通过暴露公民隐私实现报复,造谣中伤的目的,有的诈骗分子利用公民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诈骗,还有的绑架勒索犯罪人员通过获取的公民隐私进行敲诈和绑架活动。这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研究网络隐私的特点,网络隐私的传播方式,犯罪分子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公民隐私,以及如何利用隐私去作案。对当前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本文进行的细致的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来电信诈骗案频发,广大群众对此义愤填膺,群情激奋,整治公民隐私泄漏,打击电信诈骗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发布了相关法规,狠狠打击电信诈骗活动,另外联合金融机构和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犯罪份子的作案成功率。包括AT转账延迟24小时生效,督促电信部门手机卡实名制,严厉打击买卖个人证件,银行卡等无法犯罪活动。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打击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击犯罪的源头。如果能从源头上阻止犯罪份子获得个人的相关信息,那么实施犯罪就难度大了许多。犯罪分子得不到公民隐私,得到了也传播不出去,这样作案没有针对性,就很难成功了。

2.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1890年于《哈佛法学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传统时代,公民个人的隐私局限于收入,婚姻,健康,工作等内容,侵犯公民隐私多1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4)

出现在熟人因为矛盾而报复的情况,由于扩散范围有线,影响也不大,但是网络的出现使公民隐私变得非常敏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具有了财产价值,除了传统的姓名、肖像外,如电子邮件、购物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数据都有可能成为商业利用的对象,逐步具有了经济价值。2而且过去不为他人所知的信息如果变得非常透明,因为生活在信息社会不可能不留下个人信息。比如,大多数手机用户只要在某个网站登记,就可能接到一些推销广告,刚买完房子就有装修公司与你联系装修;产妇刚生下孩子,就有保险公司提供各种保险,求购房屋的个人在中介所留下了电话,之后每天都要接到来自不同中介的推销电话。凡此种种,让生活中现实中的普通百姓感到不安,尤其是家里有妇孺老弱的家庭更加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坏人利用。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网络隐私权更易受侵害。目前看来,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薄弱。企业的内控责任制度不完善,经常被内鬼利用,将客户信息窃取之后专卖给犯罪分子。

3. 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3.1 相关概念界定

个人隐私自古有之,比起口碑传播,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信息迅速。随着网络的兴起,个人隐私在网络上更容易被曝光,传播更广,速度更快,因此它的重要性也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没有任何人拥有Internet的控制权,且用户可以以匿名方式在网上活动,这些特点导致了公民隐私很容易在网上公布,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消除影响变得相当困难,成本高昂,对个人的负面信息一旦散布出现,是无法再收回的。这不同于财产损失可以获得赔偿,公民名誉被侵害想挽回损失是很难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把看到的公民隐私保存复制。另外,有些用于羞辱对方的不雅照片一经公布,当事人的朋友,同事,亲属看到,会使当事人感到难堪,影响无法挽回。3

公民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权利,比如自己的工作单位,联系放置,住所,家人的住址,健康状态,工作情况,职业,收入等。即使本人有错误,他的隐私权仍然要受到保护,他人无权随意公布这些隐私,哪怕情况属实,他人也无法用公布隐私的方式对被害人进行羞辱和报复,况且这些资料若被不法分子收集到,很可能被利用进行诈骗,勒索,甚至绑架。

非法窃取公民隐私,在网络散发,转发,评论,公开出售,或者和他人共享,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这些行为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网络隐私权。4

2蒋骁,仲秋雁,季绍波:网络隐私的概念、研究进展及趋势[J]情报科学 2010-02-15 3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国际新闻界[M] 2013(7)

3.2 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我国目前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依据仅是《宪法》所确立的保护公民人身权的基本原则和《民法通则》中所规定的个别条款。尽管有学者多次呼吁,但到现在位置仍然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比较成形的法律,仅是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有所涉及。因此,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目前比较脆弱,有时抓住了罪犯处罚也很轻,有时因为很难找到相关的出发依据,导致保护公民隐私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5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见诸零星法律解释。其中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7条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意见(修改稿)》第16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两个法律文件中都涉及“隐私”,但没办法突破《民法通则》的规定,也只能把侵犯“隐私”的行为认定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不能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6

4.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隐私如果不被犯罪分子掌握,就不会有危险。而指望通过加强宣传,让所有人都能提高警惕不上当,这是一厢情愿的,实际上无法实现的目标。全中国10多亿人,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电信用户每年都在新老更替,怎么能指望所有用户都能了解电信诈骗的骗局?再说以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态度对待陌生人,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于人与人的正常交往,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即使教育群众知道这些已经存在的诈骗版本,骗子的诈骗剧本也是随时更新,哪怕经验丰富的网民也有可能上当。因为诈骗分子的诈骗成本很低,只要有万分之一人的上当他就可从中获利,所以诈骗分子们乐此不疲。

4.1 案例调查和分析

公安部数据显示,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 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013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9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085起。电信诈骗触目惊心,有些案件案值高达几千万元,给企业,个人造成了巨额损失,社会影响极坏,而且破案困难,资金经常被转移到国外,几乎不可能追缴赃款。公民隐私连带影响公共组织声誉

郭美美事件。2011年6月,年仅20岁的郭美美在微博上注册了头衔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baby”账号,并通过该微博账号不断炫耀其玛莎拉蒂跑车、爱

际新闻界,2015(08)

5凡菊,姜元春,张结魁:网络隐私问题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1)

马仕包等,迅速引来网民围观、热议与人肉搜索。网民很快将其巨额财富的来源与其在中国红十字会的职务联系起来,引发了众多网民对中国红十字会收受的全社会慈善捐款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监管漏洞等提出一连串疑问,致使红十字会相关领导遭受了人肉搜索,各地红十字会机构自2011年7月起接收的社会捐款数额大幅度下降,国内的社会慈善诚信体系受到严重的质疑。7

这个典型案件让人意识到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网上交易工具如微博影响巨大,使用不当会严重损害单位和组织的声誉,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4.1.1跨25省区市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5年11月11日,沈阳市公安局刑侦局在工作中发现,网上有一个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团伙。警方顺藤摸瓜发现该团伙背后存在一个组织庞大、成员遍及多个省区市的犯罪集团。在公安部直接指挥下,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跨25省区市的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1名,铲除42个信息泄漏源头,摧毁了9个涉案地域广、涉案人员多、信息数量、种类及涉案金额大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8

此案暴露了当前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系统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另外,快递公司、售票机构等也日渐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点领域。同时,内部防控机制也不完善。快递公司的快递员能轻易获得大量个人信息,心想反正也是打草搂兔子,资源不用浪费了可惜。这说明企业内部监管根本就是一纸空文,公民隐私被人任意践踏。

4.2 公民隐私保护的漏洞

加强宣传教育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根除诈骗犯罪。电信诈骗和利用隐私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出现,尽管当时就引起了公检法部门的注意,并呼吁广大群众谨防上当,但20年过去了,电信诈骗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2.1举报制度有名无实

虽然有制度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甚至还有举报渠道,但是这些往往形同虚设,除非影响十分重大,或者是名人举报,普通公民举报根本不受重视。因为泄漏隐私不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泄漏他人隐私,甚至以人肉,公布他人隐私为乐趣。前不久河北邯郸馆陶县一车震女主角就以自杀的方式抗议巡逻队员侵犯自己的隐私。

究其原因是保护公民隐私对于政府部门,电信企业,网站无利可图,反而要付出时间和金钱去追查。政府部门同样也无利益驱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7操瑞青:警惕!数字网络技术正在泄露你的隐私,光明日报,2014(10)南京师范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8刘华玲,郑建国,孙辞海:基于贪心扰动的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研究, [J]电子学报2013(08)

有些网络举报入口或者打不开,或者举报了无人理会,成了摆设,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公民举报的热情。

4.2.2搜索引擎被犯罪分子利用

本来如果没人故意去泄漏,他人很难获知无关人员的隐私,但是,由于在经济活动中为保证信息真实,许多单位和企业都要求公民填写真实信息,想隐瞒自己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不在网络活动,也不在显示生活中使用真实姓名。只要用,就可能泄漏。

比如考试,就业,购买房地产,购买电话卡,中介,快递等企业也能收集一些客户信息。这些都是隐私泄漏的源头。

搜索引擎功能很强,只要通过关键字,只要公民在网上有一点蛛丝马迹就能被人肉出来,之后顺藤摸瓜,很快就能让公民隐私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公民根本无处在网络隐身。一些富商被敲诈勒索就是这样发生的。

4.2.3数据库等被黑客破解

今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实施电信诈骗骗走9900元,报警回家路上猝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年仅21岁的犯罪分子通过自己的黑客技术破解了教育部门的招生网站,从而将获取的大量考生资料通过QQ群出售给了电信诈骗分子,导致受害人被骗。可见我国许多重要部门的数据库根本没有通过网络安全的测试,一个低级黑客用简单的木马就能攻破,这样的招生网站对外开放,等于开门揖盗。9

此外,一些网站专门教授他人如何破解密码,如何使用黑客手段攻破网站等这些很可能被坏人利用的技术手段,也应该对公民隐私被侵犯负相当大的责任。

4.2.4一些掌握客户信息的企业出售公民隐私

一些机构利用掌握的用户信息出售赢利。比如教育机构出售毕业生的联系方式,电信,考试机构,教育机构,房地产。快递。宾馆倒卖证件和银行卡活动猖獗有些淘宝店主竟然做起了买卖银行卡的生意,还有些淘宝店把以往积累的客户信息出售给他人。这种现象若不能严厉打击,必须会助长电信诈骗。10

4.3 网络隐私脆弱的成因

网络隐私缘何如此脆弱?网络的开放性和侵权手段的隐蔽性是主因。

1、网络上传播信息是瞬时的,比传统的纸质媒体快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且容易复制,

9钱贤良:面对网络隐私侵权,法律不该沉默,检察日报 2008-03-24 报纸

10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月

容易转发和评论。网络蔓延速度快,范围广可以使公民隐私迅速地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其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2、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我国公民上网并不需要登记,只要有手机或者能连上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传播信息。没有电脑的也可以去网吧或者去单位。网络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获取之便均将无法控制,使侵权变得十分容易。

3、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和侵权手段的隐蔽性。犯罪分子自身有可能精通网络技术,可以做到在窃取用户信息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伪造身份,匿名登录,以致用户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电脑被移植了木马,也不知道是谁盗用过自己的信息。网络用户并非专业人士,不会注意到自己的信息可能被人搜集,往往在正常工作中就被他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非法使用。

4、网络运营监管的缺失。网络信息因其海量存在,带给网络运营很高的监管成本,如果一一审查海量信息,难度较高。此外,由于相关法律和制度缺失,缺乏必要的网络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维护公民隐私权的规范和惩处机制,使得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服务上缺乏规范。

5.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

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使个人信息可轻易公布出来,到处都是WIFI,手机流量越来越多,上网设备越来越便宜,一方面信息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跨苏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犯罪份子有隙可乘,隐私也更加脆弱11。保护隐私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目前泄漏公民隐私还仅仅是针对个人作案,但从宏观看,隐私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正常开展。如果公民在网上活动感到处处被监视,自己的隐私随时都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和利用,怎样正常开展电子商务,怎样发展网络经济?在网络环境下, 用户有保守自己隐私机密的需要和愿望,希望在网上活动时自身权利不被非法侵害。那么,应该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呢?

5.1 立法保护公民隐私,打击随意泄漏和传播公民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

大家都知道杀人放火是犯罪行为,轻易不敢去杀人防火,但是许多人不觉得泄露他人隐私常用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惩罚他人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在网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矛盾,应当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禁止故意公布他人隐私引起社会关注以达到社会注意的目的,这种方式虽然能解气,但不利于净化社会空气,大家吩咐效仿,就很容易被犯罪房子所利用。

设立快捷举报入口,若随意泄露他人隐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举报,案件成立即11张新宝.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18卷第2期

可处罚违法者,轻者罚款,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由法律明文确定下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立法一直忽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急需一部全国性的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使得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同时也使得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使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补偿。

3、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切实可行。首先,在侵权法律责任中增加相关条文,规定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民事责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隐私权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以举证后举报当事人,对违法分子给与严惩,包括罚款,训诫,通报单位,给受害人精神损害进行赔偿。设立简便的举报方式,不一定通过费时费力的法官打官司方式,网络设立简便举报方式。12

制订《公民隐私保护法》,对个人,单位,企业,各大网站都做出具体规定,严禁泄漏他人隐私。规范在上网收集、储存、传输、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确立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如:采集限制、信息内容正确、个人参与取用等原则。对当事人权利遭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信息采集人未按所声明的目的使用信息、不当泄漏或出售信息及其他侵害他人信息的情形与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并规定政府合理使用个人信息的例外情况。5.2 各部门联动,协同打击

网站开发程序通过技术封锁公民隐私的泄漏渠道。若有人公布他人隐私,则网站通过关键词自动过来敏感信息,并通过技术使搜索引擎无法检索人他敏感信息,无法被传播,一出现就立刻自动被过滤,之后被删除,并警告发帖人。

此外,狠狠打击集团作案的诈骗村,包括各种形式的,将这些村庄昨晚出去重点打对象,人人过关,逐个筛选,所有村民都必须承诺不搞电信诈骗,不支持电信诈骗,发现了有义务举报。村委会进驻工作组进行整治,彻底挖掉生存土壤,让这些犯罪分子无处可以躲藏。对于犯罪猖獗多次打击仍不见效的电信诈骗村,要考虑整体迁移,拆散其组织,举办学习班,群防群治,形成高压态势。必要时可对村落断网,断电。使用高科技如定位技术,IP地址跟踪技术,自动报警技术,甚至用无人机去侦查和盯守,让这些电信诈骗的“黄埔军校”彻底消失。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这和奖励见义勇为行为不同。在公交站见义勇为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有勇气见义勇为的人很少,但通过网络向有关部门举报诈骗行为并无风险,还能获得奖励,公民何乐而不为。如果能给举报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个人奖励,会大大促进公民举报的积极性。让犯罪分子无法遁形,犯罪成本大大提高,很可能还未得逞就被抓获,这样就打消了许多犯罪分子的犯罪念头。

5.3 完善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完善我国网站传播的行业自律。行业自律并非不能做到。民航业的一些安全制度非12赵秋雁.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构建[ J].求是学刊,2005年。

常严格,没有哪个公司敢违反。要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行业自律体系,要求各网络经营商必须制定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声明或规章,并公布于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告知用户所拥有的权利,特别要对用户个人数据的内容及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要建立网络隐私达标认证体制,推进行业自身发展。13

改革我国银行可多开账户且对假账户“概不负责”的制度设计,银行必须承担开户的身份认证责任。当前已经对用户开户做了一些限制,必须严防死守,彻底从银行层面杜绝非实名卡,让犯罪分子无法藏匿。14

同时,向他人转账要增加短信核实或延时措施。目前也有政策落实。只要通过虚假账户实施的金融诈骗,涉事银行除了要对被盗资金负有追查和“买单”责任外,相关责任人也要分担开设虚假账户造成的损失。由此,即可从源头上确保银行账户的真实性与可溯性,从而彻底斩断电信诈骗借转账而销声匿迹的犯罪通道。

电信部门可以通过关键字过滤诈骗短信,同样网站也应该通过程序过滤,自动隐藏公民隐私,让普通网民无法看到,也无法传播。对于故意传播和公布他人隐私的,各大网站立刻将其封锁。设立敏感字自动过滤,从程序上保护公民隐私。15

5.4 总结

本文认为:整治公民隐私被侵犯乱象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应当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一方面从源头制止随意泄露公民个人隐私,治理公民隐私泄漏是全社会都要一起行动的大动作,不能指望某个部门单位就能完成这个任务。所有相关组织和部门都要一起行动,通过法制,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手段,公检法抓捕罪犯等各种行动,加大犯罪分子的作案成本,从源头,过程,犯罪行为末端各方面堵死传播渠道,让不法分子得不到公民隐私,得到也无法利用,利用了也容易被识破,即使犯罪得逞了也很容易抓住犯罪分子。这样就能把各个环节控制住,使用网络侵犯隐私的案件逐渐减少最终杜绝。

本文所叙述的各种犯罪现象,只是目前利用电信诈骗案件的一部分,今后还可能出现新型的利用隐私诈骗活动,严厉打击侵犯隐私犯罪活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全社会的公民道德都上升到一个阶段,全社会建设成为一个诚信社会,那时候侵犯公民隐私的现象才会最终消失。

13周听.《网络时代的消费者知情权探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6 期。

14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月。

6. 参考文献

[1]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4)

[2]蒋骁,仲秋雁,季绍波:网络隐私的概念、研究进展及趋势[J]情报科学 2010-02-15

[3]张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M]中国集体经济,2013(16)

[4] 周丽娜: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隐私法律保护: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与被遗忘权[J]国际新闻界,2015(08)

[5]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国际新闻界[M] 2013(7)

[6]高锡荣,杨康:影响互联网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4)

[7]凡菊,姜元春,张结魁:网络隐私问题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1)

[8]操瑞青:警惕!数字网络技术正在泄露你的隐私,光明日报,2014(10)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9]刘华玲,郑建国,孙辞海:基于贪心扰动的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研究, [J]电子学报2013(08)

[10] 钱贤良:面对网络隐私侵权,法律不该沉默,检察日报 2008-03-24 报纸

[11]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月

[12] 张新宝.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18卷第2期

[13] 赵秋雁.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构建[ J].求是学刊,2005年。

[14]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月。

[15]周听.《网络时代的消费者知情权探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6 期。

[16][澳]胡·贝弗利史密斯.《人格的商业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三版。

[17]吕益林,吴子贵.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4年。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1).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 (1) 我国的英特网以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信息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网民的利益还不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更加求我国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对我国的隐私权立法提出了新的求。它不仅能对传统的侵害隐私行为予以法律禁止,还求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本文从隐私权涵义入手,阐述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内容,着重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保护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 引言:因为在从事网络法律咨询服务时,经常遇到有关网络的案件咨询(个人隐私泄露、游戏账号被盗、网络交易欺诈等)。成文之前考虑到:在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许多前辈已经就其内容谈了许多详细的观点。所以,在这里,我仅仅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望前辈们指教。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英文为Privacy.本文所称的隐私是指自然人的隐私。自然人的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隐私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质性评价。我理解的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让他人知悉的一切秘密,如:通讯秘密、个人财产状况、个人私生活情况等。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1890年,美国法学家布兰代斯(Louis D. Brandis)和沃伦(Samuel D. Warren)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隐私权。此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包括

浅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14421491.html, 浅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作者:刘贺 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4期 摘要:个人隐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法学家的关注,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对人类人格尊 严的维护。“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活的高强度与复杂性,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的必要,而人类在文化的微妙影响下,对公众变得更加敏感,因此独处和隐私对个人而言更加重要。”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保护政策;公民意识 一、网络隐私权与传统民法隐私权的比较 (一)隐私与隐私权 我国民法学理论通说认为: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包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完整意义的权利。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 (二)网络隐私权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于网络隐私权属性的不同认识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一种财产权,这部分学者认为,将网络隐私权等同于传统隐私权,将会给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障碍,网络用户应享有对于其基本数据信息的所有权,如果否定了网络隐私权是种财产权,将不利于对其的保护。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无形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这部分学者认为传统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人格权,不具有物质性或财产属性,但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多出于对利益的驱使。所以,这种权利应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网络隐私权”并不是法定概念,也不是颠覆于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是信息时代人类一项重要的新型人格权利;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与延伸。 二、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论隐私权法律保护必要性

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xx法学班xx 引言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隐私权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已逾百年,百年间关于隐私权相关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这其中就包括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问题。许多中外学者均就此问题给出过自己的观点、立场。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科学技术、电子、通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作为隐私权保护内容之一的私人信息面临的威胁前所未有。事实证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确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价值和社会需求。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理论思想的叙述,来向大家展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社会基础形成过程;通过对德国、美国隐私权保护理论的介绍,探寻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价值。 一、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社会基础 (一)西方文化中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社会基础 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它的诞生标志是1890年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学评论》刊登了隐私权的文章并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但在此以前,西方社会的实践和规范中已经存在对隐私的价值认同,这主要体现在公私领域的划分上。 1、古希腊时期的公私领域划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社团或城市社团的概念。[1]他区分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范畴—“城邦生活”和“家庭生活”。在他看来,家庭是一种对个人利益的管理生活,城邦是对家庭、私人的超越,具有独特性和优位性。亚里士多德时期所体现的是个人只能依赖于城邦而存在的整体主义的哲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显著特点是个人隶属于城邦之下,唯有少数自由民结合成集体才能直接参与公共生活。从总体上看这种价值观是压抑人的个人观念的,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一些对个人的尊重理念,虽然这时能够得到尊重和能够自由表达意见的自由民是少数人。正如贡斯当所述,在古代人那里,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由此古希腊人并未产生明确的个人观念,缺乏个人主义精神。他们虽然区分了公私领域,但是其观念却是个人隶属在城邦之下。此种情况下,隐私权缺乏其生存的文化土壤。 2、古罗马时期的公私领域划分。罗马“主权”观念的提出对后世的公私领域划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谓的“主权”观念是一个集权、统一且无所不能的统治机器。它站在社会之上,经由制定及执行法律来治理社会。主权者“公”权利统治,并且原则上代表“私”的且在政治上是被动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这些个体是享有主权者承认并加以保障的权利承载者。罗马法学家还首次对法律作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并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历史基础。查士丁尼《法学阶梯》明确规定: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2] 中世纪后期,教会势力的迅速崛起,使得教会组织能够向政府垄断的公众事务的功能提出挑战,并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统治权的分裂。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将世界分为地下之城和天上之城。地下之城即为世俗世界,而天上之城是基于人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由教会控制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世俗世界变成了私领域,但这绝对是个人意义上的私领域,其仍然是有强烈的公性质。 就整个罗马帝国时期而言,虽然提出了“主权”的概念,并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私领域,但仍

浅析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浅析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一、人肉搜索之概况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普及和进步,“人肉搜索”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它的出现对现行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让人们对通过互联网侵权等违法行为有了新的思考。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 从我国立法看待人肉搜索问题以及怎样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思考,拟在于让人们认清人肉搜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的作用,对其加以理性的约束,并提出一些建议。 所谓“人肉搜索”,实际上是基于网络社区的一种新型搜索机制,即某网民在一个网络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在该网络社区内活动的众多网民人工参和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最初产生于网络虚拟社区——猫扑社区。人肉搜索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标志性的“寻人”功能和道德法庭的结合。借助网络强大的交流能力和无数网友的激情参和,“人肉搜索”发挥出了街头寻人启事时期无法想象的搜索效果,且将这一搜索的后果直接代入了现实。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人肉搜索”达到了高潮。对于网络“人肉搜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的分析还较少,现行法律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针对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法律上的讨论。 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界定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网络隐私权,顾名思义,是指众多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维度中对自身的隐私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网络隐私权一词并非法定概念,而是从法理角度在传统隐私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只是一般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引申,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一种人格权,包括个人信息资料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和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个人数据信息、私人生活安宁、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是网络隐私权包含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个人数据最为重要。我认为,网络隐私权就其实质而言,仍属于隐私权的一种,可以说是隐私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隐私权的高级形态,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物理空间的领域,我们进入网际网络,其实就是透过一个介面,进入一个拥有自己向度和规则的相对独立的世界。 三、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的困境 (一)“人肉搜索”涉及行为的法律性质问题 “人肉搜索”式搜索他人隐私信息的一种网络查询机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个人信息的采集和暴露。那么,是否能够据此判断“人肉搜索”所涉及的行为就必然侵犯他人隐私权呢?现行的私法体系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专业:法学 学习中心: 福建漳平奥鹏学习心 姓名: 林森学号:L20880404024 指导教师: 季涛 2010 年10 月28 日

论文摘要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了解网络隐私权的含义,了解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分析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明确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侵权基本原则法律保护 请再全文阅读,注意文字、体例和文脉逻辑等可能存在的错误!

目录 前言 (5) 一、网络隐私权的涵义 (5) (一)隐私权的概念 (5) (二)网络隐私权的含义 (6)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 (7) (一)个人的侵权行为 (7) (二)商业公司的侵权行为 (7) (三)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8) (四)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8) (五)网络监视及窃听 (8) 三、网络隐私权侵权的保护现状 (8)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滞后 (8) (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滞后 (9) 四、解决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的建议 (10)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10) 1、个人控制、支配原则 (10) 2、严格保护人格尊严原则 (10) 3、安全和完整原则 (10) 4、兼顾国家与社会安全原则 (10) (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建议 (10)

1、选择强调行业自律加强立法的综合保护模式 (10) 2、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 (11) 3、立法界定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行为的构成 (11) 4、将电子证据作为证据予以认定 (12) 5、用好现有的法律资源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4)

论隐私权的构成及其法律保护

论隐私权的构成及其法律保护 [引言]由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法律保护有所不周,公民尊重他人隐私和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倡导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隐私权的概念 要研究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有哪些特征。对于隐私权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各自发表了诸多不同的见解: (一)国内学者的学说和主张 王小能认为“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佟柔认为“隐私权是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张胜宝认为“隐私权是指私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索、刺探和公开的权利。”还有学者认为“隐私权是控制私人活动、个人信息等私人领域内不为或不欲为他人所悉的秘密,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但不以危害公共利益为限,包括动态性和静态性的隐私权。”1(二)国外学者的学说和主张 国外理论中有“信息说”、“接触说”、和“综合说”等。信息说认为隐私权所保护的是个人信息。接触说认为隐私权是指个人有权控制他人对其接触的一种状况。综合说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决定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亲密的接触(包括个人信息的接触)的决定和他对自己私人事物的决定。2 综上我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个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私人生活、私人秘密、私人信息等私人领域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一种人格权。 二、隐私权的特征 一般认为,构成隐私有两个要点,一是“私”、二是“隐”。前者顾名思义,“私”既是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是隐私的本质要件,后者主要描述一种某 1傅林达.《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 中国法院网 2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J].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39页

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浅析

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浅析 摘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网络隐私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本论文就是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如何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做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问题;对策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人格权,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遭遇许多新问题,如何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网络隐私权 1.1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概述 1.1.1隐私权概述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2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是任何在网络上有个人隐私信息的人。这些信息可以是公民个人亲自输入、上传或申请的信息或资源; 也可以是他人经本人同意而输入、上传或申请的有关其本人的信息或资源; 还可以是他人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输入或上传的有关其本人的信息资料。因此, 无论该公民个人是否接触过网络, 都可以成为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若涉及到死者的网络隐私权,则死者是权利主体,但其权利要依赖其近亲属代为主张。 1.3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在网络上的个人隐私信息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从广义上讲,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应该包括: 网络隐私隐瞒权网络隐私支配权和网络生活安宁权。1.3.1. 网络隐私隐瞒权 网络隐私隐瞒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在网上的隐私信息享有不为他人所知悉的权利。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搜集、持有、传播或利用他人的网络隐私信息。公民在网上申请各种账户、参加各种活动时所填写的信息只能作为各网站建档、备案之用,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更不得传与他人。 1.3. 2. 网络隐私支配权 网络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网络隐私信息享有使用、维护、修改和删除的权利。公民对自己的网络隐私信息有使用权,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其使用的范围、时间、频率和使用方式等,他人不得非法干涉。公民对于自己在网上的那些与他人利害无关的私人信息, 享有修改、维护和删除的权利。 1.3.3. 网络生活安宁权 网络生活安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网络活动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例如个人的浏览踪迹不受他人非法跟踪、监控;自己的电子邮箱、聊天账户等私人网络空间不受恶意访问, 不受垃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网络经济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还致使个人隐私利益受到相当大的损害。因此,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愈加重要,已成为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隐私权的概念、特点,现今遇到的网络侵权问题,以及国内外立法的保护现状,提出了隐私权保护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立法 一、网络隐私权 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主要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索、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包括个人数据信息、私人生活安宁、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其中个人数据信息与私人生活安宁是网络隐私权的重要内容。 1、个人数据信息。是指涉及个人的已被识别和可被识别的任何资料,也包括一个家庭的相关资料。如:个人的自然情况、社会与政治背景、生活经历与习惯和家庭基本情况。 2、虚拟私人生活安宁。网络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人进入某一特定的网络领域往往还需要申请账号、设置密码等程序,其实这也是网络运行商对自然人个人隐私保护的手段。比如说在申请个人邮箱时,就需要输入年龄、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一些信誉度较高的网站甚至要求输入身份证号等能确定自然人唯一性的信息。对于这些邮箱、网站,公民虽然不拥有所有权,却享有在个人相对封闭空间的生活安宁,应该享有信息不被泄露、私人安宁生活不被影响的法律保护。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 1、个人数据信息的侵权问题 非法搜集个人信息。许多机构在搜集个人资料时,并没有征得资料主体的同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院(系、部)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薄一帆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06月20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隐私侵权案例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开始对隐私权的探讨和重视。世界各国对公民隐私权保护都有相关的立法,然而,我国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利用了名誉权等的法律规定予以调整。问题在于这只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确认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程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法制和文明程度。因此探讨如何完善保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立法;

目录 摘要........................................................................................................................................... I 一、隐私权的涵义及特征.. (1) (一)隐私权的涵义 (1) (二)隐私权的特征 (1) 二、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1) (一)隐私权保护的方式 (2) (二)我国隐私权发展存在的问题 (2) 1、隐私权的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 (2) 2、执法人员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观念淡薄。 (2) 3、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不明确。 (2) 4、对于隐私权的界限没有一定的认识。 (3) 三、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3) (一)完善隐私权的立法制度 (4) 1、在宪法中明确隐私权的概念。 (4) 2、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单行法律规范。 (4) (二)在民事法律中明确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 (4) (三)提高执法人员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观念 (4) (四)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4) (五)提高公民的隐私权意识 (5)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浅谈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陕西省南郑县人民法院黄波 ? 2012-12-25 21:15:46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由于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做明文的规定,而是反映在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以及人身自由、通信自由、住宅自由、婚姻自由等自由权中,《侵权责任法》则将其包括在“等”人身权益之中,因此,网络隐私权在法律规范中尚没有明确的名份和地位。此外,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业内保护现状和公民自我保护现状均难以抑制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事件的大量出现,下文笔者就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业内保护和公民自我保护现状进行叙述,并且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一、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1、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互联网规范管理的立法保护的基本框架,但是并不适应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所以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首先,在我国,隐私权保护采取的是间接保护原则,没有一部法律直接将隐私权这个词写进法律条款,而且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条款比较零散,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一些重要的部门法,尤其是民法,未能全面正确地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的原则性规定。这影响到了隐私保护的系统性与完备性,使得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从一开始就缺乏深厚的法律基础。

其次,我国现有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层次上较低,而且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只局限于概括性地规定。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中只是规定,禁止“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如此等等,并未有实质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再次,立法滞后于时代,网络隐私权保护无法可循。我国现有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仅限于相当狭隘的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网络隐私权的出现。现存立法无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 2、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业界保护现状 我国的网络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的特殊国情,互联网一度成为偏远地区获得消息、与外界取得联系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偏远地区国民获取信息和联系亲友的依赖性手段。虽然我国的网络市场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有市场开发潜力,但是我国网民的隐私权隐患也成为世界上空前严重的网络隐私权问题。加之,我国漫长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的重任首当其冲的落到了公民自身和网络业界的肩头。我国网络隐私权业界保护现状从业界的实际操作来看,著名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等都在各自的网站上张贴了自己的隐私保护政策。在当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并不完备、甚至并没有对隐私保护政策加以规定的情况下,张贴这些政策已经是很不错了,但其隐私保护政策尤其是有关保护在线隐私的政策是很不完备的。我国也有部分网站支持可使因特网用户有效控制和保护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前段时间,“孕妇让座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件回放 5月22日上午,某论坛上一名网友发了题为《偷拍公交见闻》的帖子,并上传了4张未经任何处理的照片。图片的内容是一名孕妇挺着大肚子站在公交车上,她身边3个座位上坐着3名男子,这3名男子不是低头,就是把头扭向窗外,没有人给孕妇让座。孕妇就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这一幕,照片中,3名乘客的面部被曝光。该网友(也就这名孕妇)没有做更多评论,只是在照片最后写了一句:“真给青岛男人丢脸!”这个帖子发出后,一时间成了论坛最热的帖子。网上言论一方面谴责乘客冷漠,另一方面谴责孕妇侵权。 孕妇让座事件一名当事人因为被曝光,因此被单位解除合同(正在试用期),据说当事人在整理资料,直接找孕妇单位讨个公道,并且已经找到其单位要求赔偿。有律师认为,“在这件事中,孕妇并非将别人的照片作善意地使用,也没有征得当事人的许可,就将照片公布,肯定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就算是小偷,你也无权随便在网上贴照片来谴责’。这位孕妇此举更多的是对当事人精神权利的损害,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① 网络传播使隐私权更易受侵犯 1.网络信息跨空间传播的高速化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如果说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的话,那么网络信息的快速流动,已使得我们这个村落中各个国家的居民不再有空间距离上的意义。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只要一有人在网上泄露了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网络传播的高速化使得这些有害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地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其不良影响可想而知。传统报纸存在着空间上的局限性,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又是转瞬即逝的。网络的这一特点使得信息到达面迅速扩大,其影响也随之加大。 2.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中,传媒工作人员将选择制作好的信息发送给受众,这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能参与其中,更不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媒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作者:宋彦良时间:2011-08-12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同时这种自由也使得人们的隐私权受到威胁,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更是如此。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并非新型的隐私权。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包括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个人私生活和个人虚拟财产。[1]由于立法的不成熟,我国在法律中对隐私权相关内容规定的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论文在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立法、信息监管、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行业自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基础理论概述 (一)网络隐私权的、隐私权、网络隐私权 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延伸出来的网络隐私权,在传承了传统隐私权特点的同时,也具备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其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及侵权主体等方面都是有别于传统隐私权的。由于网络隐私权和隐私权都是在权利受到侵犯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对于二者特点的比较和分析也将在二者的侵权基础上进行。[10] 1 传统环境下,隐私权的侵权形式大多是散布消息、对当事人进行污蔑或对其知晓的内幕进行曝光,使当事人的精神上受到痛苦,侵权方式比较单一,造成的危害也视其侵权方式的恶劣程度而有所不同。在网络隐私权中,其侵权方式除了在传统方式基础上的改进外,还可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电子邮件及网络聊天等方式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侵犯,而且这种侵权的恶劣程度也较传统方式严重,往往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即可传遍全球,具有多样性和极大的隐蔽性特点。 同时,网络隐私侵权还比较隐蔽,计算机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截听其他人的电话,翱翔天际的卫星就可完成听、录、拍。微软视窗98操作系统的序列号、奔腾Ⅲ的序列号功能都可以让用户留下“痕迹”,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正当的跟踪,而这些往往都是在网络用户难以察觉的状态下发生的。今天,信息设备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大,这同时意味着我们随时随地“主动”留下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而且几乎没有意识到。 2 传统的隐私侵权的传播仅仅是在口与口的单线交流中,最多也只是在一对多的散布中,因此,受这种传播方式的局限,隐私权受到侵害后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侵权范围也比较有限。但随着网络技术越发高速性,侵权后果的传播也愈发迅速。在国际互联的情况下,每一个网络行为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影响,例如“艳照门”事件和地震期间的东北女孩事件。现代网络的推动,使这些事件在极短的时期内便在国内国际产生强大的影响,成为国民普遍关注的热点。 3特点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与传统的隐私侵权不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主体不再局限于相互之间有一定联系的人群之间。网络的侵权行为主要发自个人的好奇心和恶意行为,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炫耀自己的能力而将一些他人的私密信息泄露出去,造成侵权;也有一些人为了对他人进行一定的损害而对他人的隐私或其他信息进行泄露。因此,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网络可能使得互不相识的人成为侵权的行为主体,也可能使得互不相识的人因此受到极大的侵害。

(完整版)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与措施(一)

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与措施(一) 摘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网络隐私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美国和欧盟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各有所长,值得借鉴.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是本文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行业自律立法规制民法典 2007年12月29时,31岁的白领女子姜岩从北京的2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姜岩自杀之前曾写下两个多月的死亡日记,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丈夫的出轨,08年1月初,姜岩的死亡日记被网友转载到各大论坛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网友们纷纷谴责姜岩的丈夫王先生和“第三者”,并迅速搜查出王先生和“第三者”的工作单位、电话、MSN等资料。有激愤的网友开始采取“电话骚扰”、“登门涂字”等做法,王先生的生活受到极大干扰,也迅速被原工作单位辞退,第三者也因为压力被迫辞职、二人甚至长时间找不到新的工作。2008年3月,王先生将三家网站告上法庭,首次将“网络暴力”和“网络隐私”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中国网络隐私保护第一案。 还有08年的艳照门事件、06年的“铜须门事件”、01年的璩美凤“性爱光碟事件”等等,这些通过网络而发生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有所反思,现在互联网络的发达,在我们可以快捷而自由地表达意见的同时,怎样控制自己的思想和键盘下击打出的文字,而不使它成为一种新的暴力。而在这种暴力面前,我们仅有的那点隐私却显得那么弱不禁风,不得不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隐私正处在一个极不“隐私”的环境下,正如美国学者A..斯皮内罗所惊呼:“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社会中每一个人保所拥有的个人隐私权正在消失”一样,信息产业巨头斯科特·麦克尼利也曾断言:“必须承认这一事实,私生活已不复存在”,“电子监督本领通天,人类未来无隐私”。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正越来越被我们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隐私权的论述来探讨适合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一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1.1隐私权 189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路易斯·D·布兰迪斯和塞缪尔·D·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第四期上发表了《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及系统理论。至此之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隐私权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一些国家是制定专门的成文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一些国家则通过判例加以保护。 所谓隐私,一般是指不愿意为别人所知晓的有关自己的私生活和个人事务,譬如个人的资料信息、交友范围、生理状况乃至性习惯等。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①]。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人格权法新论》一书中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由于我国法律目前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因此我国法律并未明确隐私权,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隐私权保护理论。这也是我国有关隐私权保护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②] 1.2网络隐私权的提出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等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网上购物、远程诊断、免费邮箱等悄然兴起。然而,网络在给人类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作为隐私权屏障的时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给数百年来人类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论网络时代下隐私权的保护

本科生毕业论文 ( 2014 届) 法政学院 题目:论网络时代下的隐私权保护学号:201007020123 姓名:程章尧 专业班级:法学101 指导教师:何菲职称:讲师 2014年5月22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论网络时代下的隐私权保护》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引用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传统隐私权的分析和界定 (1) 二、互联网对传统隐私权概念的影响 (2) 三、网络时代下隐私权保护的法理辨析 (3) (一)互联网时代下隐私权是否存在新的定义 (3) (二)互联网时代下隐私权的基本内容 (3) (三)网络时代下隐私权的特点 (3) (四)网络时代下隐私权的性质 (3) (五)网络时代下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4) 四、网络时代下隐私权保护的侵权类型 (4) (一)擅自披露他人隐私 (4) (二)非法获取、利用个人信息 (4) 1. 网络经营者对个人信息的侵害 (4) 2. 黑客对网络用户的侵害 (4) 五、国外关于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模式 (4)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 (5) (二)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 (5) 六、我国在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5) 七、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议 (6) (一)以立法保护为核心 (6) (二)以行业自律保护模式为补充 (7) 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论隐私权的内涵

论隐私权的内涵 【摘要】隐私权是个人对其不愿为公众所知,与人格尊严有关,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利益的自由支配权。隐私权的内容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保护自己的隐私,禁止他人任何形式的窃取、披露和利用以及披露、利用自己隐私的权利。隐私权是自由支配权,具有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双重属性,应纳入名誉权范围保护。 【关键词】隐私权;自由支配权;人格利益;财产利益 自美国学者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论隐私权》一文中将隐私界定为一种“免受外界干扰的、独处的”权利后,隐私权日益引起学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发展,人们虽然对隐私权的内涵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争议。作为一种抽象、概括的权利,隐私权的内涵发展形成了多元纷争的现象,其基本问题有进一步予以澄清的必要。 一、隐私权的定义 托马斯·库利是第一个将隐私权定义为“不受干扰的权利”的人。①此说在隐私权最初研究过程中成为最常用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使得个人保持独处不受干扰的权利。此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且为纷争多年的隐私权定义问题提供了统一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隐私权研究的逐渐深入,此观点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以“独处而不受干扰的权利”作为隐私权的定义,在概念上与“消极自由”并无差异。②消极自由是指,在一定限度内,某一主体,可以或应当被允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情,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③消极自由事实上区分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种领域,而为个体保留一个不容国家、政府或其他权威、抽象理念任加干涉的广大私生活范围。以上隐私权的概念与此并无差别,由此造成隐私权的实质内涵与其他自由权并无明显区分。此为该学说作为隐私权定义的最大缺憾。 信息控制理论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团体或公共机构自主决定何时、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沟通自己的信息。④该观点注意到了隐私权中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较前一种观点有进步意义,然而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将隐私权定义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便有必要将“个人信息”的范围予以说明,但此观点在该方面定义模糊。不知何为个人信息,如何把握隐私权的具体范畴?其次,该观点过于重视隐私权中包含的财产利益,倾向于将隐私权财产化、市场化,而忽略了当中包含的人格利益,未免片面。 隐私权是一项发展中的权利,其概念尚未明晰,还未取得一致见解。本文参酌以上对隐私权定义的各种意见,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不愿为公众所知,与人格尊严有关,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利益的自由支配权。关于该定义,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泄露现状及保护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泄露现状及保护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自然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法律保护,不受他人非法侵扰、利用、干扰的一种人格权。近年来,公民的隐私权侵权案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何保护隐私权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当然网络隐私权作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一方面是从法律角度寻找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途径,另外一方面是从自我预防层面引起人们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标签:网络隐私权;侵权现状;立法规制;注销平台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背景梳理 顾名思义,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何为网络隐私权,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也不是单纯的一种人格权,而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上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公开和利用的一项人格权利,通常也会禁止在互联网上泄露与个人有关的私人信息,其内容包括事实,图像,视频以及对他人的诋毁侮辱言语等不一而足。网络隐私权与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截然不同,权利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安享有的支配、形成、处分和请求权等民事权利都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所以人们的隐私权存在被泄露等危险。网络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数据、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以及相对隐蔽的私人领域。其中个人数据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便你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通过互联网侵害公民隐私权的现象也接踵而至,侵权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对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正在补充扩大;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隐私权领域遭受空前的挑战,就目前状况而言,其不仅侵害到公民个人的私人隐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隐私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一种修正。19世纪末,大众传媒在美国日益兴起,彼时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就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公民个人也越发懂得保护自身权利,那么公民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就势在必行,网络侵权案件已然融入到了社会矛盾之中。隐私权理论虽然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我国隐私权保护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所以,網络背景下的隐私权保护已然迫在眉睫。 二、网络环境下隐私权泄露现状 (一)网络隐私权侵权现状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公开传播与利用的隐患。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隐私权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隐私权是人们所享有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隐私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能够为他人所侵犯的一种人格权利, 它也是公民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权利之一。然而与欧 美国家极度重视个人的隐私权不同, 作为一个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自古以来就没有 太多的隐私权保护意识, 这种观念甚至是一度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开始运用使人们开始关注对于人权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隐私权向着网络领域延伸, 而网络隐私权不同于公民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隐私权。对于一般隐私权, 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 而网络隐私权则不同,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公民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缺乏一定的意识或技术支持。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经营者为了进行商品的经营活动, 别有用心的搜集、整理网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他们的经营活动, 甚至有一些极端者会窃取用户的信息加以利用。这些行为在对公民造成一定的骚扰的同时还有可能对公民的财产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这些行为就对公民所享有的对隐私权进行隐瞒及支配等权利有所侵犯。在网络中, 大部分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会造成公民的财产利益的损害, 如窃取或用其他手段获取公民的诸如身份证等证件的号码或者是一些密码等, 就会对公民的财产权益造成损害。而在网络上还有一种行为会造成公民精神层面的损害, 例如透漏或泄漏一些公民不愿公开的隐私信息或秘密, 则会对公民的精神造成损害。然而由于精神上的损害属于主观感受, 我们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标准进行确定, 也就难以对公民由于泄漏隐私造成精神方面的损害实施法律上的保护措施。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 网络隐私权的泄漏所造成的大多都是精神方面的伤害, 这就使得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隐私权的侵权现状及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