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3.教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说明文,“说明文”就是让我的“说”使你“明”,那么通过陶世龙的“说”你明白了什么知识呢?

生:岩石会被破坏,岩石会重新形成,岩石能保留历史的痕迹,化石能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等。

4.游戏活动,通过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展开知识分类和知识点连线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岩石被破坏的因素、岩石重生的条件、以及不同的岩石保留了怎样的历史痕迹。

第一个游戏,学生拖动选项分类放到不同的筐里。例如:冰河、阳光、风、霜雪、水流等就拖动到“岩石被破坏因素之非生物”这个筐里;地面生物、地下生物、人就拖动到“岩石被破坏因素之生物”这个筐里。

第二个游戏,学生拖动选项与对应的知识连接。例如:“‘第四纪’冰河时期来临”这个选项就拖动与对应的“长毛象的犀牛化石”连接,“气候炎热”就与“红色岩石”连接。

三、再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

1.教师:大家初读课文就能获取这么多的知识点,真棒。这么多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系统地梳理,让我们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呢?还记得吗,我们初一进行的《海底两万里》的名著阅读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循序渐进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梳理这些知识点。

2.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画出中心图(岩石)、一级分支(破坏、新生、历史痕迹)以及关于岩石破坏的二级分支(非生物、生物)和三级分支(冰河、阳光、风、霜雪、水流等;地面生物、地下生物、人)。

3.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

四、根据导图,缩写全文

1.教师:绘制思维导图让我们更好地筛选关键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结构。思维导图还能方便我们整合信息,大家试一试按照刚才我们一起绘制的思维导图把全文缩写成150字内的短文。

2.学生口头完成缩写。

五、研读课文,体会特色

1.整理学生发言,完成课文缩写

岩石不是坚固不坏的。霜雪、风、雨、空气、水流和水中的酸类、冰河、生物还有人等都会对岩石起破坏作用。同时岩石内部长期的重压、胶结、沉积等又会使岩石新生。另外考证“砾岩”、石头的颜色、化石等都可以推测出地质变迁、生物繁衍的大量信息。

2.教师:这100余字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安排31个自然段,写上2200多个字呢?而且文章还有那么多的独句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段落呢?

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首先,本文是科普作品,面对的是普通大众,不是专业性论文,不用大段专业说明。其次,文章举了大量的例子,因而适合用多段落。最后,这样能让读者快速寻找和整合信息。总之,31个自然段以及大量的独句段可以便于读者阅读。)

3.教师:本文是科普作品,属于说明文,是要向普通大众介绍他们未知的知识,所以文章不仅要便于阅读还要让大家乐于阅读。那么作者是怎样让大家乐于阅读的呢?

学生: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文章是怎样让你感受到生动的语言风格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点勾画。

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学生可能的回答:文题使用比喻的手法,吸引读者。开篇引用高士其的《时间伯伯》,用的是第二人称,亲切地把“时间”称作“伯伯”,而且是“旅行家”,同时还是有“脚步”的呢,也能吸引读者。

反用成语“海枯石烂”,幽默地引出对岩石破坏的介绍。还有不少使用排比、设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也能分析。)

教师: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六、跨界阅读,感受科研精神

1.教师:为了让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更透彻,对课文介绍的知识掌握的更牢,我们今天还要进行一场跨界阅读。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完后大家说一说,从视频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地质科考人员,发现课文背后所体现的地质科考人员的认真观察、严谨分析的科研精神。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七、总结

教师:同学们,沧海桑田,地质变迁,我们今天所学的《时间的脚印》只是拉开了地球记录的帷幕的一角而已,大自然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和奥秘有待于同学们努力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研究的精神,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屏幕往上滚动显示,世界十大地质学家的名字及重要贡献也要加上中国的李四光等。)

(最后定格在:人生的精彩在于发现!)

1.赫顿

英国地质学家。他所倡导的“均变说”为地质科学奠定了一块基石。

2.居维叶

法国动物学家、地质学家,曾把现生动物与化石遗骸进行构造上的系统比较,从而创建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

3.塞奇威克

英国地质学家。最先将寒武纪这个名称用于5.7亿年前至5.0亿年的这一段地质时期。

4.史密斯

英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世界上第一个按照沉积岩中所含动物和植物化石来决定地层顺序的人。

5.卡尔宾斯基

苏联地质学家。他很早论述了古代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将生物演化的不同阶段与地层年代结合起来。

6.欧文

英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他是最早采集和研究恐龙的主要学者之一,“恐龙”一词就是他在1842年创造的。

7.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他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

8.莱伊尔

英国卓越的地质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坚持并证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察觉的、作用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他还证明了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

9.奥格

法国地质学家。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对地槽学说的新发展和对地史学研究的奠基性贡献。

10.葛利普

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他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他后半生完全贡献给了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奠基的伟大事业。

11.李四光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8时间的脚印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8时间的脚印 省优获奖教案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 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 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 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 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 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 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 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 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 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 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 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

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8 时间的脚印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南昌市滨江学校谌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文章丰富的内容,把握灵动的说明结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2.能力目标: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丰富的内容 2.学习说明的结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时钟倒计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踪迹。) 1.(上课起立坐下后,可以用手指放嘴上,或用手放耳边,示意学生用心听钟表秒针运动动画中发出的滴答声。)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吗? 而后谈感受,并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句子。 学生交流: 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④.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教师:同学们,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但是我们会用各种方法记录时间。现在我们有手表、手机、日历等等先进科学的手段记录时间,那以前的人们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古代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古代的日冕、圭表、沙漏、漏壶、人们也用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等记录时间。) 3.教师: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去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完成一个任务,课文标题为《时间的脚印》,这是比喻的说法,读完课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可能拟题:“石头记”、“岩石的变迁”、“岩石的奇异功能”、“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本文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2.教师:这篇文章共有31段,形式上这么散,你们觉得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判断文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散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思。说明文是介绍读者未知的知识。可见本文是说明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 8.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执教者:新沂市高塘中学王孔云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 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请看大屏幕: 1.字词我会读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 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 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3.其中有8个段落是独句段,(1、5、7、13、18、22、24、27),其中5、7、18、22、24、27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四个部分。把小标题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 (1—4 ) 引出话题:时间漫谈。 第二部分 (5—21)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第三部分(22—29)石头上的故事。 第四部分(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2.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就在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某些地方的岩石又开始了新生的过程。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自主学习3分钟后,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7至21自然段。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问题的关键词句。 全班交流反馈: (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山崖裂缝—(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明确: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小组讨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 今天给学生上《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难,我的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导入:时间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立马有同学举手。宋同学说时间就是金钱,张同学则捧出了她的摘抄本,说:“时间是一匹野马,它奔跑得很快……”我小结,金钱和野马都是看得见的,我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时间,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问:那从标题看,你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么? 有的学生说时间,然后立马又反应自己说错了,应该是跟时间的痕迹有关。 反思: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突然。那么我在过渡时,不妨就着学生的疑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而当时在课堂上,我并没有这么做,还默认了学生将时间的脚印作为说明对象作为答案,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 接下来,出示了几张记录时间物品的图片,然后是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齐读这些比较常规的环节。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然后平板发起提问:本文中有哪些段落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并简要分析。学生进入了默读状态,我提醒他们用笔及时划线。最后小组上传一份统一答案,以供全班展示。这个环节花去的时间比较多,阅读和讨论花去7分钟,展示花去7分钟。 然后出示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让学生结合刚刚找出的过渡段,写出每一部分分别对应第几至几段。 我想传统的让学生划分段落的方式,他们已觉不新鲜。我这样改动一下,会有趣一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过渡段在划分段落时的提示作用。课堂练习,正好有一道选择题就是说到文章中有很多承上启下短句。 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顺水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然后,带领学生品析了文章的语言,采用的形式是出示文章原句,把用得好的字标成红色,让学生尝试分析把该字换成别字是否好,为什么? 最后,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个人觉得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有点臃肿,应该更简洁一点。在备课时,虽然PPT上的内容很多很丰富,但我还是应当进行取舍,使课堂进行得更加流畅,重点更加突出。未必每一节课都要赏析到语言的生动,可以在一个单元开始前,就让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侧重点,这样其它的内容就可以略略带过,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乏味。

时间的脚印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设计 赵明 [教法] 与《食物从何处来》相比,《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更加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 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 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 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 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 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 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 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学法] 运用编写提纲或编写梗概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基本内容;,再透过提纲或梗概去分析说明的层次,理清说明的顺序。提 纲是文章的"纲",要显示出文章的骨架。内容梗概应该比"纲"略细致一些,比"骨架"更丰满一些。给这篇文章编写提 纲或梗概,要抓住两点:一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二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 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导入]

本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导入课文的学习: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 3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 流逝? ……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 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 史的教科书…… [突破] 教学本文,有两个重点需要着力突破:一是说明的层次,二是说明的语言。就层次而言,文章在正式介绍岩石记录时 间的功能之前,作了一步一步的导引。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 诗来扣题,接下来从人们熟悉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转入大自然 记录时间的方法,再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过 渡到对岩石的介绍。这虽不是文章的中心内容,但却是必要 的铺垫,而且铺垫得极有层次,导引得入丝人扣。对岩石的 介绍也一样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先说岩石在运动、在变化,接着分析变化的原因。然后说变化中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时间的脚印》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 黄鸾饩鋈 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案

课题: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熟记文言词意,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 2、读懂课文大意,沥青文章的叙事线索。 3、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悟作者寄予其中理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3分钟) 时间是最美丽的,创造万物神奇,沧海桑田;时间是最公正的,帝王将相,过眼云烟;时间是最慷慨,也最无情的,他给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却都无法使他有半分停留。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复习过程

《时间的脚印》名师 教案

《时间的脚印》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5.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录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白永明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节课重点生字词及含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本文说明文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通过速度、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本节课生字词 2.学习说明的多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阅读较长的文章,把我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2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教学常用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德育教育:五个认同. 一、激趣导入: 1、导言: (1)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暗示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见、摸不着。(ppt展示图片) (2)记录时间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2、展示课时目标:(大屏幕展示)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 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识记本节课重点生字词 二、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导学习题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做好的导学案) (一).作者及其他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二).预习反馈 1.字音 踪迹()腐蚀()浑浊() 山麓()粗糙()龟裂() 帷幕()刨刮()沟壑() 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 2.释词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