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季彝族舞蹈教案

秋季彝族舞蹈教案

秋季彝族舞蹈教案
秋季彝族舞蹈教案

彝族舞蹈《阿西里西》教学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彝族舞蹈《阿西里西》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站姿的要领,让学生知道人体美可以在站立的姿态中体现出来。逐渐养成坐姿和走路时保持姿态的好习惯。

2. 要求动作规范,手脚协调,掌握舞蹈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2.属于活泼、欢快的舞蹈,主要以前踢步为主,步伐要轻快,规范动作,要求标准统一。

3. 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要有队形意识。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学习第一个八拍。

4.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5.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也为全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各组轮流展示并进行比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发的巩固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休息目的,更能促使老师重视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也高了,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彝族舞蹈《阿西里西》教学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彝族舞蹈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站姿的要领,让学生知道人体美可以在站立的姿态中体现出来。逐渐养成坐姿和走路时保持姿态的好习惯。

2. 要求动作规范,手脚协调,掌握舞蹈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2.彝族属于活泼、欢快的舞蹈,主要以前踢步为主,步伐要轻快,规范动作,要求标准统一。

3. 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要有队形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4.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二、学习5—6拍。

1.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2.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也为全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各组轮流展示并进行比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发的巩固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休息目的,更能促使老师重视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也高了,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彝族舞蹈《阿西里西》教学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每个动作的方位。

2. 让学生们从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的培养,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树立自

信和集体意识。

3. 这个舞蹈不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只要合着音乐的节拍,能用肢体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足够了。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2.彝族舞蹈属于活泼、欢快的舞蹈,主要以前踢步为主,步伐要轻快,规范动作,要求标准统一。

3. 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要有队形意识。

教学过程:

四、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4.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五、再次学习5—6拍。

1.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2.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也为全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各组轮流展示并进行比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发的巩固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休息目的,更能促使老师重视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也高了,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彝族舞蹈教学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每个动作的方位。

2. 让学生们从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的培养,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树立自信和集体意识。

3. 这个舞蹈不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只要合着音乐的节拍,能用肢体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足够了。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2.彝族舞蹈属于活泼、欢快的舞蹈,主要以前踢步为主,步伐要轻快,规范动作,要求标准统一。

3. 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要有队形意识。

教学过程:

四、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五、学习7-8拍。

准备动作:正步位站立,双臂自然下垂。

动作要领:眼睛平视前方,挺胸收腹,双腿夹紧。

头部动作:准备动作:小八字位双手叉腰站立。

动作过程:

1.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2.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也为全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各组轮流展示并进行比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发的巩固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休息目的,更能促使老师重视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也高了,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彝族舞蹈教学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每个动作的方位。

2. 让学生们从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的培养,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树立自信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2.规范动作,要求标准统一。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准备动作:动作过程:动作要领:面绷,双膝伸直,腰背直立。

1.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2.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也为全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各组轮流展示并进行比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自发的巩固练习,既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休息目的,更能促使老师重视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也高了,动作也越来越规范。

彝族舞蹈教学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每个动作的方位。

2. 让学生们从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的培养,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树立自信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为主,增强友谊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2.课前活动。(基本站姿)

3.导入新课,教师示范。

学生活动:

1、能基本明白方法。

2、积极参与做示范,锻炼自己的能力。

3、跟上节奏,上下肢协调。

4、敢于表现,积极主动,有节奏感。

5、根据老师的总结,对照自己的情况。

6、积极参与练习活动,能认真完成练习任务。

7、能积极投入自主练习活动,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指导帮助,完成舞蹈的练习。

8、乐于参与表演活动,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动作。

五、训练措施

1.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2.请班级中态度认真、动作自然协调的男女组合上台表演。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彝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给XX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板】

彝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给**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们在看到非物量文化遗产呵护和传承过程中的沉沉坚苦时,更当该看到国内高校所取得的成功和将来的前景,至多目前国内对于非物量文化遗产学的扶植仍是一类劣良的“空气”。从2002年5月8日,地方美术学院在本平难近间美术研究的根本上率先成立了“非物量文化遗产研究核心”之后,**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等国内一批出名高校也接踵设立了名称类似的各类非物量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为推进高校呵护和传承非物量文化遗产开启了一个好的起头。比拟以上高校,**学院有其本身的奇同劣势和环境劣越性,在呵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方面不断处于领先程度,并且反阐扬灭越来越大的做用。 第四,**学院将被毁为“中邦寒暄舞”的达体舞做为沉生入学的必修课程。因为达体舞的俭朴、劣美、豪宕、简单难学等特点,逢到**学院各界学生的喜爱,也反是因为达体舞具有浓厚的平难近族气概和强烈的时代气味,表现了彝族人平难近的精力风貌,是连合和朋谊的精力面孔,使得其被学生带回了本人的家乡,广为传播。通过对**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跟踪查询拜访显示,达体舞那一彝族平难近间艺术瑰宝未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历史悠久从那个角度看,**学院对彝族平难近间艺术的呵护和传承做用近近大于了平难近间通过自由编造传承的做用,那也是平难近族地区高校所独具的劣势。 呵护和传承非物量文化遗产**学院彝族文化艺术地位和做用 采访中,吉伍木牛告诉记者,在2004年以前,西昌没有污水措放厂,**市所有的生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都是未经措放曲接排放,一部分进入了邛海,一部分曲接排入河道,以致邛海和西昌的河道水体逢到严峻污染。不单影响了西昌的城市道孔,影响了迅猛成长的旅逛业,更影响了人平难近生量量及身体健康。 而生在此地的居平难近们,也情愿取那片天然氧吧亲密接触。每天约有1.5万人在那里健身、逛览、骑车、垂钓、散步,大大提拔了居平难近的生量量。 以**学院对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的呵护和传承为视角 第二,地处凉山州**市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为**学院呵护和传承彝族文化艺术供给了曲不雅的实物场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陈列厅内从擒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论述、图片材料等形式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中所涵盖的政乱、经济、言语文字、文学艺术、风尚习惯等内容,反映了凉山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平难近族学、人文学、汗青学等学科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博物馆中所呈现的大大都为实物和图片文字,可以或许让学生愈加曲不雅的体味彝族文化的发流和成长过程,那也大大缩短了学生进修和体味彝族文化的认知过程,节约了讲授成本,为彝族文化艺术的呵护和传承输得了时间,也让学生思维中的文化形态愈加实实、具体,在传承的过程中包管了文化形态的客不雅性。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 《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 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 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 一、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 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 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 (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 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 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 讨论研究动作) (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目的让学生知道 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 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 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 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 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 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 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 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 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 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

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动作分解 ——彭震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彝族漆器视觉艺术及文化特征解析

2009年第l期(总第113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GuizhouuniVersi‘yf'0rEthnirMino—tiPs(PhilosophyandsorialsciPnce) No.1 FPh.20()9彝族臻器视觉艺术 及文化特征解析 ●吴霞,王坤茜,徐人平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09)0l一0045一04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J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 这里所指的材质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种,后期发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1 其中碗、盘、盒、钵、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护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储放火药、种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针线筒等,多用竹编织成胎骨。竹与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毕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翘成的胎骨,如马鞍、盾牌等。 (二)按用途分类 彝族漆器按用途分主要有餐具、酒具、兵器、马具、毕摩用具等。此外还有茶筒、花瓶等日常生活用具,精致的法器也有着漆的。‘41 表l彝族餐具及酒具造型‘51‘61‘71 由于饮食具一类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得以 收稿日期:2008一09一13 作者简介:昊霞(1984一),女,重庆人,昆明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在读硕士。 45  万方数据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的教学过程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 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 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 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 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1、手拉手,手从下往上平抛下,同时,迈右脚,左脚微抬勾脚,靠拢右脚。 2、右脚向前迈一步,踏右脚,双手自然下垂,迈右脚,收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撩右脚。 九、拍手 1、甩手,拍手,同时,迈右脚,吸左腿跺地两下。 2、向前迈左脚,吸右腿跺地两下; 3、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同时,手前后甩。 十、踏春 1、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圆心走三步,左脚开始退三步。 2、向左埋头,上右脚迈一步,左右退两步,向右埋头迈一步,向右走两步。

彝族风格软装饰

彝族风格软装饰,彝族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保存了传统民居的元素,极富有民族特色。彝族在空间装修上尤其注重室内隔断,且隔断方式非常灵活,没有固定的分隔模式。 彝族漆器艺术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会用油漆彩涂,并雕刻上各种民族图案,极具民族风情。 在民居立面处理上,一般为单层坡屋顶建筑,且在屋脊正中往往会做一个象征幸福、吉祥的装饰图形。在立柱上还会雕刻各种精美图形,并饰以油漆彩绘,颇具彝族特色。 彝族对色彩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是以红、黄、黑为主,间以其他颜色,这些色彩再结合各种图形图案,被普遍用于室内隔断、室内拱架等的装饰上。

唯美的自然景观特色与丰富的区域文化性的设计体现,彝族悠久历史文脉的发掘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等是此次文化综合体设计的关键。 从彝族海量的文化元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进行梳理、研究、提炼、创新及升华。 将最具彝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提淬并创作升华为蕴涵丰厚哲学思考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以抽象的设计概念在本案空间环境中贯穿始终。 由彝族穿斗挑梁提炼演变的造型作为主要设计语汇,富有层次和细节,也应用于其他主要的交通动线空间。 挑空空间,为整体空间设计的高潮。在原有建筑结构高度受限的情况下,设计采用彝族古建穿斗挑梁结构围合营造出木结构藻井,将藻井中心设计成红色木节构与黑色镜钢组成的天花造型。黑色镜钢具有含蓄内敛的视觉延展效果,提升了舞台区域的整体空间感。

红色木结构与整个空间的红色柱廊相呼应,又与黑色镜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了舞台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 灯光、环绕音响及中央LED屏科学合理的布置,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天花藻井及各维度的民族特色结构设计。 打造出了饱含民族文化特色、极富戏剧感又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业舞台演艺区,是传统的彝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人美版美术7年级下册 16彝族器皿

彝族器皿图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带领学生欣赏彝族器皿的纹样特点和用色方法,了解其内涵。能自己设计制作彝族漆器纹样。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激趣、指导观察等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通过了解彝族的民俗文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特点与漆器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彝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图案纹样的器皿,了解彝族器皿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的特点。 难点:设计制作具有彝族特色的纹样。 【教学过程】 【导入】彝族漆器——导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你们猜猜看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播放:七月的火把节。学生思考回答 【讲授】彝族漆器——讲授新课简单介绍少数民族彝族的相关知识。 出示彝族生活的地方——邛海的图片,同学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吗?他们是生活在我省与云南交界的凉山州—美丽邛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彝族漆器。那么彝族的器皿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一段美丽的旅程吧。 (出示三个具有特点的彝族漆器实物)讲解彝族的器皿非常有特点,首先是选材考究,其次工艺复杂并且天然环保,再次它还具有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

老师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看哪些同学更细心,观察更仔细。“在前面欣赏过的漆器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谁知道?请举手回答。哦。。。(提问过渡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讲解漆器的色彩特点) 学生欣赏、观察后回答“它主要的色彩都是黑黄红三种颜色。”不错,这就是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黑色代表了黑暗,黄色代表了光明、红色代表了勇敢。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不是非常漂亮?其实彝族的漆器除了色彩漂亮以外,它的纹样构图也非常独特、美丽,有的像山川、有的像河流,还有各种的花卉这都反应的是他们生活的地区和喜欢的花草虫鱼,其实还有飞禽走兽的图案也是他们漆器里面常表达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这些纹样都是怎样出现在器皿上面的呢?只有一个,还是。。。? 学生这是会发现这些纹样是由同一种图案重复出现组合在一起的。 于是告诉同学们,这种类型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二方连续”。还有一些器皿成圆形状,比如盘子,他们的构图又不一样,是以中心为对称图案重复出现构成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适合纹样,也是出现在彝族器皿上的。【活动】小游戏揭示彝族漆器纹样用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照样好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彝族纹样出现在我们现在生活日用品中是什么样子的。 【练习】彝族漆器——课堂练习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漆器的纹样和色彩,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变身成为设计师,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设计具有彝族漆器特色的纹样。同学们加油哦!【测试】彝族漆器——学生互评练习作业时间过得真快,有没有做好的呢?来,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作品)同学们他们作品还有哪些可以值得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们帮忙指点一下。(学生相互评价学习)。你们都说的很好,这些意见相信大家都会接受,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好吗? 【作业】彝族漆器结束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正因为彝族漆器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所以他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用不衰,显出勃勃生机。目前,漆器的造型、色彩、纹饰也有了新的进步,发展到40多种,形成了商品,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浅谈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一)

浅谈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一) 【论文关键词】办商个体协商相互协商程序协商意义协商第二语言获得SLA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工具一语言也越来受到重视。作为语言获得的重要阵地一课堂要求小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协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灵活性、索质性和实用风险应运而生。本文平要从“协商”的意义、形式、原则和在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等方而介绍了本人的观点和实践。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审美愉快的、我们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艺术作品的色彩总是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色彩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质H.接影响我们的感情。当我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并非必定理性地认识我们假定对其色彩产生感觉的东西而是对它有-种H.接的感情反应。愉悦的色彩节奏与和谐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 色彩与民俗的关系历来至远至深。色彩对中匡}文化的影响无所小在、无所小透。书法、绘函、摄影、包括文学创作都离小开色彩表现与色彩审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里而涵盖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之问相为连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实H.观地再现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对象并为其创造幻觉空问的效果。人们通过色彩去感知去再现彝民俗文化的一个侧而或多个侧而。彝俗文化为色彩涂抹了绮丽而魏丽的一笔使色彩在纵深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包罗力象本文试从中提取几个侧而对色彩与其之问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从凉山彝族的漆器艺术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黑红黄三原色 漆器在凉山彝语中统称为“祖古几达苏”。距今57代左右约有1600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称作“洛戈”的匠人阶层一代代凉山彝族工匠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中尤以黑、红、黄二色漆器最为独特。 彝人的红、黄、黑二色的彩绘漆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彝族漆器品种繁多传统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种。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作为胚胎采用土漆、银米、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乎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I一道工序精制而成。凉山彝族漆器的纹饰特点自然写实。纹样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漆彩绘n}案多为写意抽象的几币”-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其纹饰组介饱满、乖巧粗细、疏密效顾制作方法有彩绘、}雅刻、镶嵌、堆漆等。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传统的黑、黄、红二色庄重的黑色、美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币u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黑、红、黄二色错综调配问隔使用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山简练明快}xu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问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二色崇尚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黑色表示尊贵和庄重红色象征勇敢和热情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漆器还与彝族民问信仰有关如漆器中造型风格突出的鹰爪杯、牛角杯等饮酒器具其胎骨H.接取之于动物体经磨制彩绘而成色纤自然古朴。既反映了凉山彝族先l灯自}冬}腾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彝人纯朴尚武好勇的民族气质。 凉山漆器的生产经历了以阿普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生产漆器的乎工作坊到工厂产品的过程。州本地喜德县和昭觉县是漆器生产的主要出产地。工厂生产的产品与村寨传统方式生产出来的漆器小完全一样。村寨的乎工产品色泽暗淡、粗糙和带有民问风味的质地工厂产品使用有光泽的红色和黄色涂料描u图案黄色偏重于村檬色而小是黄褐色使得漆器餐具二种色彩的配色对比更加鲜明发亮光滑有较好的质感。二、从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运用

彝族烟盒舞基础动律教案1

教案 课程名称: 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 授课班级: 舞蹈表演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一、讲授章节名称:彝族烟盒舞(跳弦)基础动律 二、授课学时:10-15分钟 三、本章节授课教师姓名: 四、教学内容: 烟盒舞的基本特点(柔、韧、脆),以蹬步为例。 五、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的动作要点,并获得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2】掌握动作时两臂、肩、肘和腕部之间的起落配合,保持舞蹈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3】掌握烟盒舞中“柔、韧、脆”的特点。 4】为以后民间舞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本体态,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以及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 2】要求学生牢记动作,切忌错动作。课后认真复习,反复练习;3】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烟盒的弹法。 2、通过蹬步的上身动作及脚上动作的学习,初步掌握烟盒舞的特点。 3、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难点:1、掌握烟盒舞“柔、韧、脆”的特点。 七、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 言传身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示范教学法;阶段性训练八、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相关音乐

九、教学安排: 1、集合,师生问好,简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 2、导入新课程。 简介烟盒舞及其基础动律特征,示范讲解烟盒的弹法,并让学生练习。 3、教授新课内容 1)以蹬步为例,进行学习。先示范动作,再单一分解。 a上肢动作要领分解:准备,手持烟盒,从身体斜旁(柔起)经绕(韧伸)提压腕(弹回)由小臂带动有控制地落制腰两旁(韧收),并保持手的舞姿造型,在后半拍弹响烟盒(脆弹),反面反复。节奏两拍一动练习两个八拍,一拍一次练习一个八拍。 b脚上动作要领分解:第一拍右腿勾脚沿地提起(柔起)控制住,再朝前方蹬出(韧伸),第二拍时右腿往旁后勾脚画小半圆到左腿脚踝(弹回)上,左腿保持屈伸的动作,第三拍右腿沿地落下(韧收),左腿成点地位置,第四拍停住,重复练习反面。 c 上下肢动作结合练习。 2)合音乐练习 单一上身动作2×2; 单一脚上动作练习2×2;蹬步练习2×4 十、小结 希望通过这节课包括以后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们掌握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能力和主动意识,使全身舞姿的韧与弹更加协调优美。十一、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反复练习,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民间艺术彝族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漆器 斯日木拉作

关于彝族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 彝族漆器的特点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彝族漆器的种类彝族漆器的文化内涵 |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总结彝族漆器文化宣传活动策划 |目录12 3 4

关于彝族 | 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

关于彝族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支系繁 多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 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原称“古夷人,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 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 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 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 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 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 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 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漆器的起源 据在民间广泛传颂的古老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的记 载,狄阿甫(姓狄的老者)创造了各种器皿,据说距今 已经“五十七代”,即一千七百年。彝族人至今没有使 用陶器的习惯,在彝族历史上也还没有发现使用陶器的 例证。这是和彝族先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 地方可数千里”的游牧生活相适应的,因为陶器容易破 碎且笨重,不适应这种流动的“不喜耕稼,多畜牧”的 生活习惯。于是以木、角、皮为胎的漆器就迅速发展起 来了。

彝族史诗中记载了历史上两次从云南往今四川凉山地区大迁徙的事件。这就告诉我们,彝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过着游牧生活,即使稍事定居的农耕生活,也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或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使得彝族人经常更换居住地。这样的生活习惯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用具,这就是促成漆器工艺生产的重要的社会原因。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和流传,是与生产、生活、地域和社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的,因此能在民间流传下来,并逐渐形成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取向和审美心理。 凉山的彝族漆器工艺能够形成统一流程、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当属喜德县。在喜德,又当属以世袭相传、素有“凉山彝族工艺世家”之称的吉伍家族,在这个家族里,不但有许多后人在从事着彝族漆器的手工艺制作工作,而且有一部较为完整介绍漆器制作的家普,据记载,吉伍家从事彝族漆器工作已有16代人、370多年。在彝族漆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所凝聚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和勇于创新精神。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彝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特点与特质 摘要:在我国彝族的各种传统民族文化当中,彝族舞蹈的地位十分重要。彝族舞蹈拥有十分丰富的形式,舞蹈风格十分鲜明,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品味以及艺术形式,对彝族独特的舞蹈特色进行展现。本文分析讨论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其发展状况,并透过研究看到传承和保护彝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彝族舞蹈;;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一:彝族舞蹈概述 (一)彝族舞蹈溯源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十分团结,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并且浓郁的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富而又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每个民族因为地狱的不同,风俗的不同以及信仰和文化的不同,各个民族的舞蹈内涵和舞蹈形式也各有千秋。 在彝族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彝族的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彝族人民看来,彝族的舞蹈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人们之间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 彝族有很多种族源的说法,其中包括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滇池中心说等等,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是东来说,即指氐羌族群是彝族远祖的来源。彝族的形成时期是发生在南诏那个时期,当时在南诏时期,庙会舞、巫舞和佛舞以及各种各样的乐舞都非常盛行,有些歌舞到现在仍然在彝族人民中间保留和流传。据有关数据统计,彝族的民间舞蹈约有170多种,跳法大约就有1900多种。彝族最主要生活的地方是神山,一直到我国解放之前,仍然保留着很多的社会形态,所欲,彝族仍然保留着远古时代的舞蹈风格。彝族生活和舞蹈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例如过节、斗争、祭祀、农耕、声场等,舞蹈的动作形态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演练而来的。因此,这也从另一方面形成了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的彝族舞蹈文化。 (二)彝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1.彝族舞蹈的意义 彝族民间的舞蹈拥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从舞蹈表达的内容来看,舞蹈大多表演耕种、狩猎、丰收和放牧等场面,并且表现出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勇猛姿态和男女之间互相倾诉爱慕等的情节。彝族的民族舞蹈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把生活中普通的动作提升到美的表达和层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而且独具美感。而这些模仿人们生产劳作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舞蹈动作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彝族舞蹈的不同分支 由于支系众多,彝族舞蹈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四川凉山地区的民间舞蹈质朴古拙、动作简练,通常是与歌唱和器乐演奏紧密相连的,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边歌边舞和群舞。红河地区和云南楚雄的舞蹈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技巧性,经常伴有乐器演奏。而黔桂地区的舞蹈则是以祭祀、婚丧活动中表演的舞最有特色,有些舞蹈不用乐器伴奏,而在生活气息的歌唱中表演,期间会以呼喊来助兴或增强气氛。彝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有烟盒舞、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