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浅谈吴冠中绘画民族性的艺术精神

摘要:吴冠中他学贯中西,赤子怀抱,画笔常吟故园情;文心追慕民族魂。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吴冠中、民族性、现代化、中西融合

吴冠中,一位出生在江苏宜兴的瘦骨嶙峋的老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对中国油画和国画皆有筚路蓝缕之功,他自言崇拜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文化先驱、启蒙思想家鲁迅,而他本人一生的作为与言说亦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

一吴冠中的民族精神

吴冠中先生早年受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受林风眠、潘天寿、常书鸿等美术大师的提携点化,后又留洋到法国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对于绘画艺术,吴冠中是一个倾心奉献的恋人;对于自己的祖国,吴冠中则是个肝胆相照的赤子。先生说过“一个鲁迅抵二百个齐白石”。他认为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抵得过二百、三百个齐白石。齐白石画得很好,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这就是先生的民族精神。有人跟先生谈到回国从事艺术创作的抱负时,他曾经说过:“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所以先生总觉得人的一生总要用生命来铸造出一些什么!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他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这就是先生对祖国的情、对祖国的义。先生在艺术上怀着这种对祖国的执着、对故乡的热爱他创造了深邃、沉郁、隽永、孤寂的诗境,中国艺术自强于世的精神支柱之一。

油画是伴随着吴冠中艺途上全部苦难和欢乐的终身伴侣。吴冠中觉得在西画系统中取得个人的成功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不关乎中国油画的整体出路,只有纳入中国绘画同代蜕

变的大航道,中国油画才有大的希望。如果只在油画中融入民族的图式符号,表现民族的现实生活,而没有改变西画的观念和感觉方式,也就只能是初级意义的民族化。当历史到了这样的关口:国画家研究中国传统、油画家研究西方传统的时代该结束了。从"国粹"入手者深入"洋务",从"洋务"入手者深入"国粹",这是吴冠中的双向实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如果中国会产生世界级大师,他必是融贯中西的。关于这点幸存的两幅素描颇具象征性,一幅是1950年归国途中画的《修女》,一幅是1953年在祖国画的《树》,前者充满了灵动之气,后者无异于标本。"文革"后期是先生的一次顿悟,他终于在夹缝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叫做"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这是吴冠中又一个创作信条,又称"曲高和众")。他如同豁然开朗,开始大胆地找回失去的逻辑起点,完成与留学时代的对接,同时机智地融入了明朗清新的时代画风。响亮的色彩、奔放的用笔,画出了一批表现北方农村风物的新油画。 "文革"后,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他的第二次顿悟。他开始深入中国的"意境"美学和恬淡境界,逐渐由写景向小写意转化,色调由浓烈转向淡雅,用笔由奔放转向随意洒脱,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第一个契机。经过一系列合逻辑的蜕变过程,8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写意油画,这是他的第三次顿悟,以"写"和"虚"的观念的确立为标志,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又一个契机,色调趋向简洁的黑白,用笔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与西方绘画浓烈、厚重、反反复复地堆、压、改、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稀释、薄涂、自由洒脱,在西方现代绘画中亦不乏实例,吴冠中只是将这种画风转化成了艺术的整体态度,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观和色彩观,其突出作品《印度妇女》、《新巴黎》、《楚国兄妹》、《旅程》等。

同时吴冠中也看穿了水墨从西画入手融合东方写意艺术有两大领域:"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借此更新了的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写意文人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改造外来的油画;借此改造了的西方绘画特别是近现代绘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他以西方近现代的光色观念为基点,开创性地完成了光色水墨化和水墨光色化,成功地解决了光、色、墨的冲突;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湿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而且畅而不浮,从而在反叛文人笔墨规范中发展了笔墨,在传统不能容忍

的地方丰富了传统;以中国艺术为文化底蕴,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西方近现代绘画的造型观、体量观、构成观,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

二绘画中的多元融合

吴冠中先生深刻理解当代绘画的发展需要中、西多元融和,并善于综合取舍、拿来我用。先生在这方面拥有博人胸怀,他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在他艺术创意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念念不忘这乡土之情的一线牵。吴先生的学生时代接受了中、外两方面的良好教育,因而他的油画在表现手法上汲取了中国画运笔的表现力,其笔力的强劲和气韵滋润的内涵,都有充分的显示。他的用色,常常运用了用墨的技巧,不是涂和摆的铺陈,而是直接以笔力运转和渲绘,同时结合线的刻画,软硬兼施,有一种即兴情绪的表现力,并达到生动率真的韵味。

吴先生的中国画中,有一系列大胆的突破。例如《小鸟天堂》、《双燕》、《长江山城》等,都是先生自身体会,面向生活的作品。其中,油画《苦瓜》就是非常自然地体现了中西技法融合的实例。他浓重的乡土感情亦深深融入画中,没有任何做作和描饰,而是以随意流露的方式潜入画面之中,令人亲切、平实和自然地感受了内含的美盛。在这方面的多元画派探讨中,吴先生始终抱着“以我为主”,决不任意随从的态度。他十分坚定地认为视野要宽,但是法度要严,既不盲从也不保守。他觉得我们就应当大胆坚持“多元融和,拿来我用”的主张。

先生在油画、中国画的色彩修养和色彩表现方面有很高的创造性成就。冠中先生到巴黎美术学院研究油画,让他在眼花缭乱的画家群中,找到了自己能予共鸣的许多色彩画家,其中吴先生最感兴趣的是郁特里罗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的白粉墙,似乎一直影响着冠中先生很多年后画的江浙风景。如《双燕》中就出现了甚赋伤愁思绪的白粉墙,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画面中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取的了成功,便成为长留先生心头的艺术眼目。先生强调以银灰色为主调,源于他细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人家称赞他是“高级银灰色的高手”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艺术家,吴冠中的色彩是复杂的。吴冠中先生

总是在冷暖色中协调并高度重视色彩、色调微量概念中的协调变化和统一。先生觉得色彩世界如果只有艳丽和辉煌,那肯定会变成缺乏深沉思考或失去历史追索的浅薄。丰富的情感世界方能培养人们的想像力和视觉魅力,色彩是潜移默化的。冠中先生的油画或中国画在色彩表现中,有着相同的愿望,这就是有感而发、真情作画。这既是靠感觉,也是靠修养。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依靠相对的互补,才能生动! 吴先生热爱色彩,戏称自己为“好色之徒”,是因为他爱自然、爱生活。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困境中,他总是以最大的乐观态度去面对现实。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欣淼《吴冠中与鲁迅的世界》

[2]邵大箴融合中西,开拓新路——序《吴冠中画集》

[3]翟墨《吴冠中传》[选载之九] 美术观察 1996年09期 7

[4]吴冠中《中国油画(1700—1985)》中的《色彩的轨迹》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美术鉴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简介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他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却是16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生平简介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 1.1童年成长的悲歌 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子即徐渭。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并且徐渭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十岁时,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破产,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1.2青年求仕的躁进 从十七岁到四十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恰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嘉靖三十七年(1558)方正式入胡宗宪幕府。 1.3晚年精神还乡之路 七年的缧绁之苦如一场夏日的暴雨冲刷着徐渭的身心,使他终于结束了奔命于科考求仕之途的狂躁热情,开始在绵绵思索中走上了精神还乡之路。 2徐渭之奇 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诡计,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视的艺术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实,他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极为人们所珍视。其书法则长于行草,徐文长虽自列为第一,但成就似乎逊于绘画。 2.1自细而粗,由工到放 徐渭的创作状态,是一种无法遏止也难以节制的激情的爆发。因此,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是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现。 他的个人笔墨风格和个人偏好而论,无疑是倾向奇肆纵横的粗放一格的。但在理论上,他却坚持自“细”而“粗”,由“工”到“放”的程序,而绝不将粗放与工细对立起来。徐渭在《书沈征君周画》中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说他曾见其所作《渊明对客弹阮图》,画中的人物古木作线描,“精致入细毫”,认为“惟工如此,此草者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是美学的技术性,艺术直接产生于创造它的主体——人。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美学的精神和内容,目的就是通过表现和展示传播等程序触动、激发欣赏者的情绪,引导欣赏者的欣赏行为。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的真实性--- 一个永恒的不容回避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活真实与否的问题。那么艺术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艺术真实性。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不会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艺术真实就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而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实现其价值。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

浅谈关于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10492365.html, 浅谈关于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的思考 作者:郭雅璇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 【摘要】绘画作为一门几乎可以与人类文明史比肩的悠久门类,在数字绘画艺术时代悄 然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席卷全球的绘画新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以其涉及领域广,创作平民化,传播途径丰富等特点,现如今各个专业领域中数字绘画拥有话语权。那么,数字绘画艺术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的?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绘画艺术;传统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147-01 一、数字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创作方式来看,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工序繁琐和材料成本昂贵,数字绘画的创作手段更加简单和平民化。一台电脑,一个数位板便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的“造梦空间”。这使绘画这门学科走下神坛,为数字绘画艺术行业的繁荣提供肥沃的土壤。加上近几年数字产品的不断创新(如ipad pro具备可使用平板电脑直接绘画的功能等),不管是对艺术有兴趣还是日常娱乐消遣的人们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个领域,更使创作方式平民化走向新的高度。 数字绘画艺术的可延展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领域相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平面线性扩展而言,呈三维发散式扩展。除了我们常见的领域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广告、电影、杂志等,数字绘画艺术仍然在继续发掘新的可能性。近几年有艺术家们开始利用VR技术创作艺术作品,每每都会在社交网络中引来巨大的关注度,足以证明这些新兴科技会给数字绘画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议题。 平民化和快速占据艺术市场等特征带来的缺陷也日趋严重。特别在我国,大多数人在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和版权意识薄弱的情况下被动地与数字绘画的各个门类接触,抄袭、盗图、侵权等问题屡见不鲜;数字绘画质量参差不齐;数字绘画作品的普遍廉价化;专业数字绘画教育的空白,数字绘画艺术的弊端也在它超高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一门新类别更快地显露出来。 二、数字绘画艺术在当前形势的作用 数字绘画艺术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成为商品经济时代下的主流创作方式,在艺术创作方面也不甘落后。虽然数字绘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挤压了传统绘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它自身的种种缺陷,但基于总体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传统绘画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个新成员。实际上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并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互相影响的关系。数字绘画艺术的出现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性价

吴冠中主要艺术观浅析

单位代码 10642 密级公开学号 200710044029 学士学位作品评论 吴冠中主要艺术观浅析 评论作者:史静 指导教师:肖宇窗 学科专业:美术学 提交评论日期:2011 年03 月16 日 评论现场讲评日期:2011 年05 月18 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 重庆 2011 年03 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X 引言…………………………………………………………………………… X 一、电子商务…………………………………………………………………X (一)Internet……………………………………………………………… X 1、XXX ………………………………………………………………………X (1) …………………………………………………………………………X 二、网络…………………………………………………………………………X 参考文献:………………………………………………………………………X 致谢:……………………………………………………………………………X 附表(可有可无) ………………………………………………………………X 目录 摘要 (1) 一、吴冠中简介 (1) 二、主要艺术成就 (2) 三、吴冠中主要艺术观浅析 (2) (一)、关于“绘画的形式美” (2) (二)、关于“意境” (3) 四、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吴冠中主要艺术观浅析 2007级美术学2班史静指导教师:肖宇窗 摘要:在吴冠中50多年的从艺道路上,可谓曲折艰辛,在这过程中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多年来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不断的努力奋斗,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提出了诸多艺术观,如“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意境”等。在他的众多的艺术观中,本文从吴冠中的主要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他的作品来进行品评。 关键字:吴冠中;形式;意境;中西融合 一、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在江苏省宜兴的一户普通家庭,由于家贫,而身为长子的吴冠中更是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立身。所以自小学以来,他的成绩经常名列全班第一。直至1936年误入艺途,在艺术学院里,他先后受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雷圭元等教授的教学,而该校是以中西结合为方向的教学,就为他之后的“中西融合”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毕业后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后又考取了教育部的公费留学。 1947年吴冠中正式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学习。在巴黎学习期间,他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馆,还受到苏弗尔皮教授的教学,也是苏弗尔皮教授启发了他对“西方艺术品位,造型结构,色彩的力度”等的认识,学到了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1950年回国,先后在各大学院任教。而后,吴冠中一直都致力于中西融合的探索,以及对形式美的竭力主张。 二、主要艺术成就 吴冠中在艺术领域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形式与内容上探索、中西融合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出了诸多艺术观。他的“论绘画的形式美”渐渐开启了国内对于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对传统笔墨观念进行了丰富。形式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关于“意境”,吴冠中则认为人们会被绘画中的形象之美而陶醉,吸引我们的是画中宁静的形象而不是题目,语言是不能表达形象中的意境。在“中西融合”上,他作出了对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传统绘画线条的变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曾说过,“对我来讲油画和水墨画都一样,都是为了探索一条自己的道路,我的绘画道路是‘油画—水墨—油画—水墨’不断循环往前走,在交叉中找到他们的优点”。在他曲折的探索道路中,一直坚持自己的人生观及艺术观,将西方绘画的形式规律运用到自己的水墨画中,又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用于油画中。这样的交叉循环,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由此可见,吴冠中对中西方的绘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赏析徐渭

赏析徐渭“笔底珍珠无出卖,闲抛闲掷荒野中” -行知11绘画新媒体魏茹茹11203435 网页中一搜索“徐渭”,立刻出现,一位落魄潦倒但又放荡不羁的诗人。悲剧性的天才艺术家。看来,徐渭一生的不幸与其艺术成就的卓越是所有人的共识。 在他的晚年绘画作品《墨葡萄》中,画的是山野间的野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法,随意挥洒,点染出藤条和葡萄。藤条错落低垂、葡萄晶莹欲滴。好几幅葡萄图中诗人题了相同的词“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面上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诗人用珍珠喻己。“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字里行间道出他有才能而不能施展的心境,叹息自己纵有才华却不能被人赏识。只能像野葡萄那样在荒野中自生自灭,那串串“闲抛闲掷”的野葡萄正是徐渭的化身。徐渭是晚明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庶出的社会地位,饱经磨难的身世命运,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畸变的心理冲突以及晚明世风日下的风气,使其长久压抑的情感以绘画的形式得到宣泄,开创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 徐渭作为明清大写意画派的开山大师,他的绘画艺术是我国文人画发展到明代的一个新的突破。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和“怡悦情性”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之后,经五代荆浩、到北宋得到进一步发挥。此际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和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表现主观心灵。 这是明朝嘉靖时徐渭写的一首诗,徐渭工于诗、文、书法,又是戏曲专家,同时被尊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但他一辈子不曾及第做官,仅沦落官员下潦,中年还因精神受到打击而一度疯癫,亲手用锥子刺聋了双耳,用槌子击碎了睾丸,然而终于不死,相反的,活到七十有三。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功。 明代多狂人,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郑板桥推崇他的绘画.甘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的吴昌硕题徐渭的书画册亦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齐白石对徐渭更是倾慕备至。他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 作者:周圆

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作 者:周圆 人生的悲剧却成就了艺术的辉煌 ——写在徐渭和梵高之间 奉化中学周圆 内容摘要: 通过对徐渭和梵高人生悲剧的了解,使我们更珍视他们辉煌的艺术。这些种种遭遇和成就,对我们后人有很大的启示。关键词: 徐渭梵高人生的悲剧艺术的辉煌对后世的启示 引言: 在实习备课时,翻关于徐渭的《墨葡萄》文献,发现他的经历跟梵高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带给我们的,就是给予我们以快乐,勇敢生存下去的启示。 一、人生的悲剧 梵高说:“芍药属于简宁(jeanin),蜀葵归于郭斯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他不知道,早在三个世纪以前,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中国人就曾经骄傲地宣布称:“青藤是我。” 这青藤,就是徐渭。

徐渭,字文清,文长,号天池,青藤,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徐渭成就辉煌,却一生坎坷。 A、(1)徐渭刚降生的时候,命运就捉弄过他多次:徐渭的生母是其父之妾,庶出的徐渭幼时遭人白眼的境况可想而知;在他出世不到百日时,父亲便去世,幼年的徐渭全靠嫡母苗氏扶养。14岁时,苗氏去世,不得已徐渭栖身于异母长兄徐淮处。20岁他在山阴考中秀才,而后娶潘氏为妻。(2)从25岁起徐渭连遭不幸:长兄徐淮服丹药导致中毒身亡;与豪绅士相争导致家道中落,妻潘氏患肺病不治而去世。一时间支撑他正常生活的条件纷纷失去,他置身于衣食没有着落的清贫中。直到37岁,徐渭到胡宗宪总督府为幕僚,参于抗倭斗争的策划工作,生活才有所稳定。41岁前的徐渭于功名尚未忘情,但乡试八考八落,功名确实与他无缘。在徐渭45岁时候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因通倭罪被杀,其案牵连胡宗宪,徐渭以为自己也不能幸免其祸,便对生的希望彻底破灭,达到“死灰吹不起”的绝望程度。九次自杀,九次不死。此时的徐渭处于癫狂病态中,他疑继妻张氏不贞,失手致其与死,为此他在牢中度过了六年多的囚徒生活。到晚年徐渭已穷到卖书画不足度日的境地。 B、徐渭的人生旅途是坎坷的,而且被命运捉弄甚众,徐渭留在世间的诗文奇逸,戏曲卓绝,书法狂劲,绘画出众。他在科举路上的屡蹶,疯狂时的自趼,以及作品在当时的无人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徐渭艺术两面性

徐渭艺术两面性 一、徐渭其人及艺术特点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其艺术极具个人特色。徐渭是明代 后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 医学、术数领域均有涉猎,著作颇丰。徐渭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政治 风气极为腐败。这种状况致使正直的读书人在仕途屡遭碰壁,从而把 精力集中到诗文书画、戏曲、小说等艺术的创作上去。与此同时,王 阳明倡导的“学贵得之心”的“心学”,逐渐取代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给徐渭这些富有开拓精神,追求个性解放 的读书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于小官吏 家庭,自幼聪慧,幼年能文,父亲早死,家境渐坏。他一生遭遇持续,母亲郁死,两个兄长早逝,妻子婚后病殁,又因房产惹上官司,致使 家财悉空。遭难并没有停止,步入中年后:“举与乡者八而不一售, 人且争笑之。”为胡宗宪器重,才华得以施展,不久又因胡宗宪案而 终日惶恐于政治上的牵连。精神过度紧张,竟由佯狂变为真疯。45岁 这年,自撰墓志铭,觅死九次而未遂,后因误杀后妻张氏而坐牢,入 狱六年。出狱后,功名无望,万念俱灰,最后二十年,前十年出游四方,寄情于山水;后十年定居老家山阴,发奋为诗作画,发泄其胸中 的“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最后,在凄惨孤独的 境地中离开了人世。徐渭的一生多坎坷,生活痛苦,他将自己人生的 痛苦发泄于笔墨之中,其作品表现出“怪衍”、“狂放”、以及“疯狂”。徐渭多侧笔露锋,不善中锋藏笔,不重使转,而时时直折生断,以显耀其精神,表现其媚趣视觉整体,以表现出更大、更浑然苍茫的 审美意识。徐渭的作品,用笔简练,高度概括,雄浑齐放,挥洒超逸,墨色淋漓,不求形似,意味深笃。他作画行笔奔放,就如脱缰的野马,笔走龙蛇,如排空海浪,似奔山走石,具有相当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 二、对徐渭艺术的批判

浅谈绘画空间表现的视觉创造

浅谈绘画空间表现的视觉创造 摘要:纵观西方绘画的发展,由观看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绘画空间表现的各种可能性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视觉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文章将以“视觉创造”为根本,以绘画空间表现的不同形式为依据,对绘画空间的表现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空间:正负形;透视;视觉创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4-01 绘画空间事实上的二维性决定了绘画空间表现的问题本质上是观看带来的问题。在西方绘画史上,不同视觉模式的观看带来不同的结果,却都旨在求真。绘画从再现可见,到描绘不可见之见,都是以视觉感受问询着可见世界。就像色彩传递事物表象,同时也是其本质和意味,在进行绘画空间表现的同时也正在创造着画面视觉效果。在绘画空间表现中,自然的本质和其艺术的“转换”在和谐中相遇。 1平面空间的视觉创造 平面的绘画空间相对西方传统绘画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焦点,更多地则是在两个维度间展开的多焦点或无焦点的表现,平面绘画空间的出现,从绘画的另外一极揭示了绘画的诱人魅力。平面的绘画空间已经放弃焦点透视的方法,转而在平面的载体上经营平面的形象组合。这种组合从马奈的《奥林匹亚》到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已经从压缩的空间进入到了真正的平面形象的塑造,现代绘画正在逐渐消除将人引向现实多变世界的三维空间,走向充满意味又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的平面空间。 在平面空间的视觉创造中要认识到画面出现的空白处与主体具有同等的价值,如果主体称“正形”,那么空白处就称“负形”,并产生出“负形”与“正形”组成的画面构成。空白即“虚”,反之为“实”,可将空间分为虚空间和实空间。其中实空间是组成画面的实体部分,虚空间则是指除此了实空间外的其余部分。 而绘画中的空白部分,则是一种“虚的空间”。对画面上留白部分所产生的虚空间的合理运用应该引起设计师足够的关注。 抽象画派大师康定斯基等人发现,在平面的画面构成当中,形体占据主体以

浅谈克里姆特作品的艺术装饰性

浅谈克里姆特作品的艺术装饰性 【摘要】克里姆特是奥地利著名的装饰画家,他的作品以优美的线条、严谨的结构、简约的装饰、为其独特的表现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并且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东方装饰元素,其装饰意味独具魅力。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的图案、构成、色彩鉴赏其作品的唯美画面效果、华丽的装饰手法探究出其装饰绘画的趣味性和内涵的哲理性。 关键词:克里姆特,装饰图案,画面构成,装饰效果 1.克里姆特装饰绘画艺术作品中的东方图案元素。 有学者认为《雅德勒。布萝奇。波尔肖像1》作品中的精巧装饰十分耐人寻味,画中的图案繁复而不凌乱,画中的每一部分均可以阅读出所描绘的现实,画中女人的衣服是主人身份与品味的象征,画面中被广泛使用的螺纹,椭圆以及马赛克式的装饰图案,大量的金色和银色的运用,甚至用浮雕的形式表现出复杂的装饰。人物的头和手依然采用自然主义表现手 法,与复杂的装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增魅力,这他高度个人化时期的作品。克里姆特这种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中充满了一种神秘气息,而造成这种神秘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品中的东方艺元素。如端坐在亭台楼榭中的贵族、手执兵器的兵将、三三两两的平民百姓,没有故事情节,与画中模特儿也无关联。由此看来,他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但他的这种方式产生一种神秘感,画面也非常和谐。在克里姆特晚年的肖像画作品中,中国绘画中的形象及传统色彩成为新的装饰语言,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化最大的区别就是平面性。年画和瓷器上的形象取代克里姆特作品中的几何形装饰符号,与人物立体的面部和肢体结合,中国画中抽象造型因素与变形的人物产生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不仅归功于形象的平面装饰性,与画面的颜色处理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绘画中单纯的!红、黄、蓝、绿,配上油画中层次丰富的灰色既有异域情调,具有装饰趣味。但是克里姆特晚年的肖像作品,直接将中国的木版年画、瓷器上的人物形象、年画中的戏曲人物放在画面背景上,正面的文化冲撞和视觉交融,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竟童梅特晚年肖像画中作品《吻》之中。跪在花园中的热烈相拥的男女,身影在微光中被金色的光芒缠绕着,而这周围用金箔打造的光芒又与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的花坛乍一看很像中国古代壁画中的豪华艳丽、带有拜占廷风格的镶嵌花纹中,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衣饰风格,人物造型与中国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出奇地相似。这幅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顶点,这幅作品中大量应用金箔技法作画,而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中也出现大量应用金箔装饰画的菩萨像。融入东方文化之美作品右下角的两个正方形,上面刻着他的签名和日期,这又似中国绘画中的印章。作品《朋友》中背景的花鸟是以东方的手法描绘的,如用类似于中国画中的荷花、凤凰等图案来装饰背景。又如作品《雅得勒.波尔肖像画Ⅱ》中人物的造型设计具有形式感,在红绿大色块的对比中,画中女子站立在一块充满图案的地毯上,背景上是红色的挂毯,仔细看来,背景中有中国画中的房屋、正襟危坐的居士、山石,还有类似于唐朝的马匹、人物等,显示了主人公充满自信而高傲的精神气质。 2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中点、线、面的构成。 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中,“点”充分体现为形式语言结构的存在价值和审美意义;“线”充分体现为鞭索式曲线和螺旋形线,表现出艺术情感性和艺术生命力。线条的轻重刚柔、抑扬顿挫、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转折变化、虚实收放的合乎美的目的和美的规律构成了线条的装饰美,产生富有韵律的节奏感;“面”主要作为绘画中重构元素,主要体现为深度感、厚重感,达到空间和质量统一与协调。这主要在作品《吻》得以体现和反映。论克里姆特绘画的装饰性构成。画面上几乎看不到纯碎的面和线,而只有点的深浅层次,色彩对比,大小形状及排列疏密、方向不同所生成的“面”和“线”的视觉印象,这时的点既尊重了表现对象,又不被

徐渭花鸟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徐渭写意画的艺术成就 【摘要】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大写意画;有我;无我从本质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所谓意,即主体心中感受到的外物的精神和形象。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在中晚明日渐成熟的大写意语言和审美体系中,徐渭把笔墨表情状物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以书入画,特别以狂草的笔法入画,走笔如飞,纵情挥洒,用大块的水墨与线相结合,泼墨酣畅,千变万化,使画面浑然一体,达到迹简意远,超然象外的境界。徐渭激情奔放,虽狂怪有理,却放而能收,控制自如,把写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巅峰 【正文】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可以想见,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徐文长的青少年时代就与著名画家沈青门(仕)、谢时臣有很深的交谊,沈工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画滇茶花》诗云: 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 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于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粗放,受到吴中画派的排挤。徐文长住在杭州玛瑙寺时(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曾受到谢时臣的指教。他在《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说:“吴中画多惜墨。谢老用墨颇侈,其乡讶之,观场而矮者相附和,十之八九。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在当时吴派画风靡画坛的形势下,徐文长的看法确是一种卓见。 徐文长在嘉靖二十五年(二十五岁),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看到了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白阳诸大画家和祝允明、王雅宜等书家一些作品,眼界大开。他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21T13:22:51.0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贾娟 [导读] 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贾娟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陕西宝鸡 721016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儿童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现阶段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关键字:儿童绘画;艺术性思维;创造力;想象;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因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教育客观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绘画教育作为一种儿童早期智力及潜能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但随着对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日渐增加,儿童绘画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越发明显,部分教师和家长陷入了一些教育的误区,例如: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技能、技巧的练习,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家长对孩子的培育具有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影响,这些误区都不利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违背了儿童绘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儿童绘画教育中,如果我们长期沿袭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把成人的意识强加于儿童身上,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儿童只会在操作技能上被捆住手脚,而表现力、创造力被扼杀。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儿童的绘画技能并不是绘画教学的主要任务,儿童画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成人不仅应充分了解儿童是如何作画的,而且应深入理解儿童为什么要这样画,并在美术教育中尊重儿童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给予儿童充分表现和创造的自由,给他们发展思维的空间。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作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如把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的“词语”,用一个又一个图形概念进行复制。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不但不利于儿童自主地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更会使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受到限制,当儿童学会了这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面中出现一样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根本没有自己的想象力。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又何从谈及艺术性思维?一味的临摹,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使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也大多脱离儿童实际。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例如许多儿童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试着画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