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法点拨】

通过学习,我们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国家治与乱的基本经验教训。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七个问题上:①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发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⑦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的实行。【知识梳理】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

1. 出现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对深有感触,对

“”的道理深信不移,他,,励精图治。

2.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政治,社会,经济和。

3.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用人方面,选官不拘一格,“内举,外举”,唐太宗求贤若渴,用

人,从而使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成为唐太宗一面“镜子”的,还有能谋的,善断的。

(2)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不夺,推行,轻徭薄

赋,提倡戒奢从简,反复强调“”的思想。

(3)用法方面,从出发,慎用,认为“死者,用法

务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制定的法律《》,体现为本,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主张,。他完善,提高地位,也推动了封建文化向发展。

(5)民族关系方面,以诚相待,促进民族和。629年以后,唐太宗派和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

民族

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对归附唐朝后的东突厥10万部众,唐太宗允许一部分迁到,大部分仍居

,在那里设置,以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

,西北各族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即“”,他们的后嗣由唐朝

②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管辖地区;

③吐蕃王朝赞普遣使来长安,请求与唐,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

和亲,吐蕃赞普则以前往河源迎亲。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和

等技术,带去了中原的,吐蕃赞普还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思考:唐朝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6)对外方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的政策。①措施: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政

府鼓励,不许官吏,允许他们在中国、,与中国人;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②表现:宗教交流,教大量传入中国,也传入中国,贞观二年,唐朝高僧去取佛经,为作出巨大贡献;朝鲜半岛上,中国古代的、、、等广泛传播;日本、陆续来中国学习,推动日本的“”,大大促进了日本的过程。

二、唐太宗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形成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

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并对历朝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例题】

()1、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

的思想

()4、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某老师在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②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①、②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5、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6、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凌迟等。而唐太宗则大量删减了死刑条款。这反映了

A.“治乱世,刑当重。治平世,刑当轻” B.唐太宗有“存百姓”、仁义为本的思想

C.社会发展到了“法乃天下之公器”之势 D.唐太宗开启了儒法并行、德法兼治的治国模式

()7、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8、唐朝前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方式主要是

A.有汉族官员直接管理 B.利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与内地一样,设立州县进行管理

()9、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朝鲜、日本 B. 印度 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

()10、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11、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俱!”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初二作文(写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一代文武双全的皇帝。他虽然是玄武门政变的制造者,但也开创了名噪一时的贞观时代。他一度推崇佛教,导致出现了玄奘一类的名僧。他就是当时以及是现在都是中国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乃是一代著名的军事家。破窦建得、刘武周,定河南、北京,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奇迹。一时间声名鹊起,威望大增,人心纷纷沸腾,歌颂秦王的伟大功德。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谦虚自律的臣子,在赞扬声中,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骄傲自大,这样人心都归附到秦王这边,甚至一度出现民众提出了换太子的建议。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顿时慌了手脚,和四弟李元吉计划向秦王集团发起猛攻。李世民集团毫不示弱,给予还击。后来兄弟反目成仇,屡屡发生惨案,一时人心惶惶。太子李建成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李世民。李世民忍无可忍,带领门下的武将在玄武门外发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囚禁父皇,得到军权,正式接管大唐。 李世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王道政策,外交内好,大力发展农业和学业,屡派使者出使西域。和房玄龄等大臣养民爱民,讨论尧舜之道,探索最终的王者之道。家家有饭吃,户户有衣穿,人人有农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人皆大欢喜,出现了鼎盛

的人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世民为太子之位伤透了脑筋。最后废太子李承乾,弃魏王李泰,反倒选择了温和怯懦的李治,这个选择显然是非常明智的。在人生暮年,唐太宗李世民又一次作出了伟大的选择。 贞观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版图广阔,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贤明的君主,还有房玄龄这样的大臣。这样的时代,能不叫人佩服、赞叹?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第1题【单选题】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 ,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 ,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 C、陕西地区 D、西亚地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_初二作文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作文 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一代文武双全的皇帝。他虽然是玄武门政变的制造者,但也创始了名噪一时的贞观时代。他一度推崇佛教,导致出现了玄奘一类的名僧。他就是当时以及是现在都是中国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乃是一代著名的军事家。破窦建得、刘武周,定河南、北京,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奇迹。一时间声名鹊起,威望大增,人心纷纷沸腾,称道秦王的伟大功德。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谦虚自律的臣子,在赞扬声中,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骄傲自大,这样人心都归附到秦王这边,甚至一度出现民众提出了换太子的建议。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登时慌了手脚,和四弟李元吉计划向秦王集团发起猛攻。李世民集团毫不示弱,给予还击。后来兄弟反目成仇,屡屡发生惨案,一时人心惶惶。太子李建成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李世民。李世民忍无可忍,率领门下的武将在玄武门外发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囚禁父皇,得到军权,正式接管大唐。 李世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王道政策,外交内好,大力开展农业和学业,屡派使者出使西域。和房玄龄等大臣养民爱民,讨论尧舜之道,探索最终的王者之道。家家有饭吃,户户有衣穿,人人有农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人大快人心,出现了昌盛的人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世民为太子之位伤透了脑筋。最后废太子李承乾,弃魏王李泰,反倒选择了温和怯懦的李治,这个选择显然是

非常明智的。在人生晚年,唐太宗李世民又一次作出了伟大的选择。 贞观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版图广阔,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贤明的君主,还有房玄龄这样的大臣。这样的时代,能不叫人佩服、赞赏?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时间:4月26 主备人:马学国授课人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 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 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 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 3.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奠定了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4. 唐太宗曾评价一大臣说,“随时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他评价的大臣是( ) A.李靖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 5. “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 )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C.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D.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6.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 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 7.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8. 观察下图,图中的人物密切了唐朝和哪一民族之间的联系( ) 1 / 5

历史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介绍-李世民 12级土木工程(3)班学号:201230490324 徐镜丰 大家一定不陌生李世民这个名字吧!就是那个给初唐带来繁荣景象的唐太宗;让几百万受尽前朝残酷虐待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疏缓刑法,受人民拥戴的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人才,任用贤良的唐太宗。他是一个圣明的国君。就这样我们学习历史,还口口声声的念道:“唐,开国之君者,李渊也。”但我们觉得只有智勇双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聪慧过人。这里还要提一下他的父亲:李渊。李渊的祖上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所以李渊的父亲去世后,李渊袭承父位,成了一个皇戚贵族。李世民就是在这样身世美好的环境下,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武将谋士的,这为他以后帮助父亲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以后同哥哥弟弟们争夺皇位做了充分准备。 在长期的戎马作战中,李世民积极听取谋士们的建议,灵活运用,吸取经验和教训。一箭即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智取薛仁杲,北讨刘武周,东平王世充、窦建德,退突厥,又在乘打败刘黑闼等人,帮助父亲建立起了前后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朝上诬蔑他,说他居心叵测,有反叛之心,李渊大吃一惊,连忙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上奏章说:“我决没有丝毫对不起哥哥弟弟的事,可他们却整天想着骨肉相残,真的是太可悲了!”李渊看了奏章,惊愕不已,便让李世民私下里调查此事。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等不及了。 又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个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上奏李渊,罢免李世民。可刚到玄武门时被李世民设下的伏兵射死。于是,满朝文武大臣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李元吉他早该如此!”“李建成他那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李渊顺应广大百姓的心声,传位给李世民。让大唐的太阳更加温暖,温暖广大百姓的心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粮更加丰满了。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汉,再也看不见成群结队的强盗,甚至半路掉了钱包,也没人去捡。小孩都能走进学堂上学,几乎每家都有读书的人了。家家的日常用具都繁多了。不再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威胁。一斗米才三四钱。 虽然唐太宗去世了,我们还能感觉到他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给人民的好处,“让人民过得更加充实!”这应该能表达唐太宗为人民着想的理念把! 唐太宗虽然去世了,躺在他曾经统治过的土地上。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他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更为大家所敬仰,因为他的那一箭射出了大唐王朝一片圣洁的天空!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评价李世民的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四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李世民的一生,共分几个阶段?他都是建立了哪些功绩,又犯了哪些错误?如果给其功过评分的话,应该是几几开?对于自己的功过,李世民是怎样自我评价的?后人又是怎样评价的?】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李世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首都长安去世,享年50岁。 万众山呼万岁,并没有延长他的生命; 长期服用不老药,也没有真正益寿延年。 因为,人去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 他的去世,是大唐帝国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哀悼这位伟大领袖。 八月,李世民治丧委员会举行隆重葬礼,将其安葬在昭陵“革命私墓”。 他苍苍的墓碑是美的。因为,他的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流淌着无尽的生命之水。 对于李世民来说,一切都到了画上句号的时候,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 不错,地球离开谁都照转。但从此之后,李世民的地球不转了。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晚年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世人几乎都承认,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最伟大的皇帝,只有唯一,没有之一。那么,他的这种伟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就是李世民究竟建立了哪些不朽功绩呢?概括来讲,主要有五大功绩: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唐太宗教案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无锡市辅仁高中陈伟新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

部编版高中历史人物唐太宗学案及课后练习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法点拨】 通过学习,我们可归纳出中国古代国家治与乱的基本经验教训。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七个问题上:①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发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⑦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的实行。【知识梳理】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 1. 出现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对深有感触,对 “”的道理深信不移,他,,励精图治。 2.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政治,社会,经济和。 3.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用人方面,选官不拘一格,“内举,外举”,唐太宗求贤若渴,用 人,从而使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成为唐太宗一面“镜子”的,还有能谋的,善断的。 (2)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不夺,推行,轻徭薄 赋,提倡戒奢从简,反复强调“”的思想。 (3)用法方面,从出发,慎用,认为“死者,用法 务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制定的法律《》,体现为本,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主张,。他完善,提高地位,也推动了封建文化向发展。 (5)民族关系方面,以诚相待,促进民族和。629年以后,唐太宗派和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 民族 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对归附唐朝后的东突厥10万部众,唐太宗允许一部分迁到,大部分仍居 ,在那里设置,以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号024640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