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元谋人: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属于旧石器时代

早期的古人类,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狞猎及采集活

动,而且还学会用火,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

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1~23万年,是猿人时期的代表,1927年发现与北京房

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身体特征:基本具备人的特征(四肢),但仍保留

了浓厚的猿的痕迹(头部),经济活动以采集或狩猎为主,能使用天然

火。社会组织为原始人群,属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为打制石器,婚

姻形态为乱婚制。北京猿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

3.原始人群:人类(或原始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在原始社会的

早期阶段,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需要,猿人经常几十人在一

起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制造使用工具,收

获物共享,原始人群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和生存能力

4.乱婚制:出现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指男女之间性关系无束缚动物性的

结合

5.氏族公社: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

统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世系相母系氏族公社经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继续发展,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臻于全盛。到野蛮时代中高级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渐为父系氏族公

社所取代。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经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

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6.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8万年的中国大陆上的一种原始人,属于人类学中的

晚期智人。其身体特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而且有宗教,幻想,

观念。社会组织形式为母系氏族公社,使用工具为打制石器(有

钻孔技术)社会经济为采集,狩猎,渔猎,婚姻制度为族外婚。7.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度,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

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

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简答

1.简述原始社会人类身体进化不同阶段的文化代表?

猿人时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人,其身体特征:已经具备人的基本特

征,但仍有猿的痕迹,以打刮石器为主,类型单一,能使用天然火。

社会经济为采集经济,狩猎经济。

古人时期(早期智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

其身体特征:从猿向新人和真人过度的中间环节具备一定的原始

性,接近现代人的特征,体制特征较猿人的显进步。社会经济为

渔猎兼采集,社会组织为血缘家族

2. 简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表?

社会经济:农业产生,开始定居生活。狩猎经济产生了家畜业,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但采集和渔猎仍有重要地位。婚姻状态为对

偶婚。

文化代表:河南郑县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河南仰韶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3. 简述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代表?

社会经济:锄耕农业,畜牧业成独立部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制陶业,金属冶炼。婚姻状态为一夫一妻制。

文化代表: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甘肃齐家文化,浙江良渚文化

4. 将父系氏族公社与母系氏族公社进行比较?

1.鸣条之战: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灭亡夏朝的战争。商汤兴兵伐夏,

联合各方国军队,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商汤军在鸣条展开决战。

商汤军奋勇作战, 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商汤乘胜攻击,夏桀逃往南巢,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

“景亳之命”大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后人将这种战争称为“汤武革命”。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二里头文化:因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得名。其时代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冈

文化。时间月在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分布在夏活动地带。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铜作坊遗址,表明该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发现的宫殿遗址是奴隶主贵族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统治奴隶和平民的中心。出土的墓葬展示了当时阶级的对立。该文化从年代,地区,发展的连续性和性质来看,极有可能是夏文化。

3.禹刑汤刑:夏朝制定了《禹刑》在内的一系列刑法,如刖刑,剕刑,膑刑,《禹

刑》是维护夏朝充值的法律,同时也规范了夏朝的社会秩序。商朝《汤刑》较之夏朝复杂得多,而且比夏朝更加完善,但是它是残害人们的肉体,非常严酷,例如,砍头,割鼻等。

4. 殷墟:今河南安阳,商王盘庚于商朝中期因统治危机等一系列原因迁都于此。

殷成为商朝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商灭亡而衰落。殷墟即当时商朝都城遗址,是商王朝的文化代表。在近代考古中被挖出了大量商代宫殿建筑遗址以及甲骨文,精美青铜器,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

4.甲骨文:商代的主要文字,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可在龟甲或兽骨上。

最早于清朝末年发现与河南安阳。甲骨文4500个单字中,目前已辨识2000字,得到公认的仅1000余字,内容涉及商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天文历法等方面,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结构以象形为主,语法

和修辞有叫严格的规律,一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5.武丁中兴:公元前1251年小乙死去,其子武丁继位。武丁统治的59年是商

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武丁即位后,重用贤人,提拔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修政行德”,是殷道复兴,死后称为“高宗”。

武丁时期,商王朝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阴都的安全,武丁于是建立军事据点,还发展一部分属国和建立城邑,对江淮一带的群舒用兵,取得了不少胜利,开拓了疆土。

武丁时期是商代后期极鼎盛时期,称“武丁中兴”

1.简述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都城为其统治中心

(3)官僚机构的初步形成

(4)军队,监狱,刑法的出现

(5)税收制度

(6)地域划分国民

(7)出现典章制度

2.简述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1)世袭制等完善,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2)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 a.君主专制

b.神权色彩

(3)商朝的行政区划 a.建立贵族的等级制度

b.方国地方行政的职能比较完善

c.方国王畿关系

(4)商朝的军队变强大

(5)商朝的法律严苛

3.简述盘庚迁都的原因和评价?

原因:政治说(1)王室不稳,政治混乱

(2)贵族间矛盾加剧

(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奴隶和平民起义

游农说地广人稀,土地充足,休耕农业

水患说躲避水灾

方国联盟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评价(1)加强了王室的统治,扭转九世之乱的情况

(2)为商朝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3)为奴隶制发展奠定基础,是商朝的历史的转折点

1.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可以确保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于嫡子的大宗来说就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周

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帝辛的种种暴行后,联军进至牧野。商军主力在东南地区,

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3.管蔡以武庚叛: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统治殷遗民。又把商的王

畿分给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武王死后, 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矛盾。武庚等奴隶主贵族便利用这个机会和管、蔡勾结,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最后以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告终

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周厉王残暴不仁,不但不听劝谏,甚至开创了特务制度,

设立卫巫监察国人,垄断了山泽的一切利益,禁止平民采樵渔猎,任意兴师动众多次南征荆楚,皆以失败告终。其横征暴敛,虐待人民的暴行激起广大国人的愤慨,出现“国人谤王”的情况。于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

周厉王被赶走,最终死于彘,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

5.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后,取消厉王专利政策,打击贪官污吏,重用贤臣,开

疆拓土,当面临严狁及其他部落的威胁,周宣王集中力量抗击俨狁,并且在南征荆楚时取得一些胜利,暂时控制了东南,这些胜利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兴”。

6.平王东征:幽王死后,宜臼即位,为平王。平王即位时,关中地区经济破坏,

人口减少,镐京被犬戎洗掠一空,而且时时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中,这种情况下,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与公元前770年,在郑,晋,秦等诸侯的护卫下,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迁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时期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室衰微。

7.贡助彻: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所谓“贡”,即统治者按若干年的平均产量

征收十分之一的实物。所谓“助”,即借民力以耕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统治者所有。所谓“彻”,即“贡”和“助”兼行。有人认为,从贡助彻的逐步变化,可以推断出封建生产关系在逐步发展。

1.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评价?(内容+评价)

分封制内容: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

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

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封藩建卫,授民授疆土)

评价:正面a 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产物b在广大的疆域内,通过分封,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人势力

范围不断扩大,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负面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宗法制内容: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全

国范围内形成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评价: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系统,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权

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手段。

2.西周的礼制的评价?

内容:在西周的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许多等级,维持这种关系的就是礼制。礼制内容广泛: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吉、凶、军、

宾、嘉五礼,有关祭祀,丧葬,军族,朝觐盟会和婚礼等各种典礼

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规定。

评价:一方面在于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1.作爰田作州兵:秦,晋韩原之战以后,晋国为了挽回局势,把土地赏赐给人民

即“作爰田”,这就废除了周初哟开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等于承认土地的私有。同时“作州兵”出现,征发州人服兵役缴军赋,从此晋国兵员陡增。以“作爰田”为手段,达到扩充军力的目的。

2.初祖禾:相当于鲁国“初税亩”性质的“初租禾”,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

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

初行为市:明令允许在秦国国都范围内进行商业活动。“初行为市”是为扩大市集规模、规范市集秩序制定的政策,其措施可能包括:规定市场位置、指定交易时间、明确交易原则、规范度量衡以及宣布税率和征收方式。秦献公的“初行为市”政策维护了市场交易的秩序,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3. 葵丘会盟: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4. 弭兵之会:在各诸侯国势力均衡情况下,诸侯国的国君与卿的矛盾加重,各国人民皆厌战等原因的促使下,出现了消除战争争取和平的运动。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第一次是前579年,宋大夫华元倡导,晋楚订盟,规定户不交兵等,

三年后,晋毁约,战争又起。第二次是前546年,宋大夫向戍倡导,在宋都盟会,决定晋和楚同位盟主,小国向其纳贡。

5. 晋城城濮之战:它是一场大国间的争霸战争。公元前633年宋背楚归晋,楚出兵攻宋,宋向晋求救。前632年,晋联合秦宋齐等国与楚国大战于城濮。战前,晋军故意“退避三舍”,表面上是报答晋文公所给的礼遇,实则以避开楚军凌厉攻势,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予以出击。结果晋军以少胜多,楚军大败。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中原的霸主。

6.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代秦国国君。他任用百里奚等为谋臣,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先后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前625年彭衙之战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7. 三桓治鲁: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像奴隶主夺权的斗争。“三桓”是鲁襄公的后裔,季孙,叔孙和孟孙三氏,他们是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前609年,鲁文公死后出现了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趁机发展势力,出现了“公臣卑,三桓强”的局面,经过前562年的“三分公室”,前537年的“四分公室”,以及前517年三家联合战胜鲁昭公为首的旧势力。从此,鲁公室更为衰落,以季孙氏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到前483年,李康子在国内“用田赋”,标志封建势力在鲁国的胜利。至此,历史跨入了战国时代。

1.论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性质,影响?

原因: (1)王权衰落,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 蛮夷,戎狄入主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借口

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各国统治阶级为争夺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进一步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物所进行的不义战争。评价:正面(1)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

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奠定基础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改变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削弱了奴隶主阶级,促进了代表新

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势力崛起

反面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

2. 管仲向齐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1)赋税改革,“相地而衰征”

(2)实行对士农工商的严格管理

(3)加强了对军队的建设,寓兵于农

评价:(1)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增强了齐国的实力(2)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

3. 简述春秋各诸侯国的赋税改革?

3.春秋时期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田氏代齐: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从此,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和列为诸侯,废吕氏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完成了齐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因此田氏代齐不仅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历史大变革中的一件大事。

三家分晋: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1.军功爵制:商鞅变法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杀敌越多,赏

赐越厚。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和担任一定的官职等,还规定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公族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对旧贵族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当时新型的地主互阶级来说,是个鼓励,就是下级士兵也可以通过军功在政治上获得一点优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齐威王改革:(1)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2) 严刑重赏以法治国

(3) 广开言路奖励进谏

(4) 制定巩固封建秩序的法律

(5)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6)招收流民开荒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

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它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4. 会徐州相王:齐魏马陵之战,魏败,前340年,秦大破魏军,魏国由于损失重

而国力削弱,不仅丧失了霸主地位反而向齐国屈膝,前334年魏惠王到齐国朝见齐威王,魏惠王与齐威王同时称王,魏国地位下降,齐国地位上升。

5.合纵联横: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连横即“事一强而攻众

弱”依靠一个强国从中捞取好处。起初,“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长平之战后,“合纵”是六国军事联盟抵抗强秦,“连横”是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拉拢一些国家,攻击一些国家,以拆散六盟国,各个击破。

6. 长乐之战:前262年,秦攻打韩国,韩国想献出上党郡求和,上党郡不愿降秦,

请赵国发兵攻取上党。廉颇带兵进驻长平,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军消耗很大。后赵中了秦的反间计,用赵拓代替廉颇,赵军被秦军歼灭。

长平之战,使赵国主力损失殆尽,从此东方六国无一可以与秦相抗衡,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7. 乐毅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

魏四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

昭王死后,撤掉乐毅。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8.重农抑商: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

为“末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中已有一部分弃农从商,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商鞅规定: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至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农民,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商鞅还加重关市的商品税,不许商人贩卖粮食等措施,迫使商人弃商归农。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以促进封建性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1.简述赵国和韩国的改革?

赵国赵国在赵烈侯时一面采取牛畜的建议,倡“仁义”,行“王道”;一面采纳荀欣和徐越的建议,在用人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在财政上“节

财俭用,察度功德”。经过这些改革,是赵国封建政权得以逐渐稳固。

韩国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了“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申强调“术”的作用。术是专制君主任免,考核,赏罚各

级官吏的方法。申不害要国君“独断”,操纵最高的权力;平常不动声

色,让人摸不透底细;任用官吏要使其称职,不许官吏越职办事,要经

常监督和考核官吏。这是一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方法。

2.简述吴起的改革?

背景战国初期,楚国是领土最大的国家,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很想进行政治改革以振兴国势。此时,吴起因在魏国遭到排

斥而来到楚国,楚悼王很赏识吴起的才干,前382年任命吴起主持变法。

内容(1)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

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到荒凉的地区,这就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

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2)精简官职,削减过高官吏的俸禄,把削减下来的经费用于训练战士

(3)整顿吏治

作用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

3.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背景(1)政治:战国初期,关东各国对秦十分鄙视

(2)军事:战斗力弱,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3)经济:虽取得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落后于东方诸国

(4)文化:相对落后,风俗极其野蛮

(5)其它:其他国家相继变法,逐渐变强

内容第一次(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2)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禁止宗族势力的增长

(3)奖励军功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5)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第二次(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

(4)改革赋税制度

(5)迁都咸阳

意义(1)战国世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

(2)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3)变法使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4)确立了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历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

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统一的封建政权的保护,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

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这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也愈来愈重。

2.郡县制:秦统一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

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一郡之内设县令或县长,县下设乡、亭、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统治

网络。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对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谥法: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天子

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

3.睡虎地云梦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据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

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从《秦律》中可以看出秦的刑罚是非常残酷的。

1.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条件、评价?

原因(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较为彻底,国富兵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4)嬴政掌权后,任用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5)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各地间的联系加强要求统一评价(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3)秦推行了许多法律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4)秦的统一为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封建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前列,而

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1)专制皇权 a.议号(皇帝)

b.皇权之上

c.朝议

d.废除谥法

(2)三公九卿制

(3)地方:废分封行郡县

(4)《秦律》:细密严苛

评价(1)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揽一切大权,皇位世袭

(2)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此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

度有深远的影响

(3)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

(5)扩大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实行郡县制(2)统一制度、法令、刑罚

(3)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4)征讨越族

(5)北击匈奴,修筑长城(6)确认土地私有

(7)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8)焚书坑儒

(9)修建驰道,五尺道(10)修建河渠,开发岭南

1. 楚汉战争:它是一场地主阶级的争霸战争。秦之后,项羽分封了18个王。但

是,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其中尤以先入关中,理应为王的

刘邦最为突出,于是在前206—前202年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开

战,最后项羽战败自杀。此役促进了统一和民族融合,刘邦建立了汉朝。

2.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

策。重农抑商,恢复并发展生产;对商人实行抑制政策;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除秦苛法。黄老政治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西汉封建统治得到稳定。同时封建地主阶

级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起来。但在太平盛世的背面,也存在着农民

破产失业的现象。

3.算缗和告缗: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算缗就是向工商

业主征收财产税,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规定凡揭发者,奖给所

没收财产之一半,叫做“告缗”。这项措施的实施,限制和打击了富

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展

示解决了由于战争金额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

经济实力。

4. 贵粟政策: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

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

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在这样政策

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5.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面对中央和地方的尖锐矛盾,贾谊提出了此项主张,

即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文帝按照这个建议将

一些王国分小,又把自己的儿子封在梁国,作为屏障。

6.左官律:汉代专门法律。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

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汉代以

“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违犯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

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左官罪即危害专制集权统治的

罪名,体现了尊君抑臣的思想。

7.郡国并行制: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同姓王在封国内是

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

等,史称"郡国并行制"。它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

性;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汉初诸侯王国政治、经济

权力的扩大,也利于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自然

资源。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地方王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背景:经济劳动力不足,生产萎缩,粮食缺乏,物价上涨

政治异姓王权力过大;民族问题尖锐

其它汉王朝是在推翻秦的残暴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汉初统治都是

起义参加者,吸取秦亡教训

内容:(1)组织军队复员(2)赐军吏卒以爵位

(3)招抚流亡(4)释放奴婢

(5)减轻赋税徭役(6)重农抑商

评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削弱相权,建立中朝(3)颁布新的选官制度,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

(4)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设立监察区

经济(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2)算缗和告缗

(3)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文化独尊儒术

外交(1)抗击匈奴(2)和亲政策(3)张骞通西域

3.简述吴楚七国之乱(原因、过程、意义)?

原因(1)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2)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甚至想夺取皇位

中国古代史隋唐单元测试题

中古史隋唐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这样评说随文帝“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这里的“远见卓识”含义是A.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B.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重新完成统一D.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3.隋炀帝不只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就出自他之手。他为了“江南好”、“征辽”而采取的活动是A.修筑北方驰道B.三次攻打高丽 C.开凿大运河D.巡游江都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5.唐太宗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唐太宗认为仓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A.满足军费开支所

需 B.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C.用于放在赈荒需要 D. 维持政府运转开支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这一规定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 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7.“农业富,天下富”,唐朝的兴衰得益于农业的繁荣,下列因素中对唐朝农业繁荣有 直接促进作用的是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生 产技术——曲辕犁、筒车的使用③统治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④对外关系——实行开放,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① 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曾有贤相③唐朝有的宰相专 权乱政④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记 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 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 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 田制遭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 健儿”是职业兵10.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A. 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 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1)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4、7)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3.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4.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6.《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8.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9.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事件是() A.炎黄联盟 B. 大禹治水 C. 夏朝的建立 D. 商朝的建立 2. 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语言 3.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4.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B.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从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7.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 A. 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9.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是 A. 道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1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知识分子思想活跃 B.各学派重视学术交流 C.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D.各国诸侯重视知识分子 12.按照时间长短排列下述历史时期() ①春秋②战国③西汉④东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1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夏启以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B.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C.曹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D.汉武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14.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漠北之战 C.赤壁之战 D.河套战役 15.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时间是() A.494年 B.485年 C.386年 D.439年 16、北魏的建立者属于( ) A、匈奴族 B、汉族 C、鲜卑族 D、氐族 1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者是( ) A、主父偃 B、萧何 C、董仲舒 D、张良 18、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9.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0.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4、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5、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26、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2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28、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29、科举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两汉 C隋唐时期 D明朝 30.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31、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政府分管监察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3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物。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算一算,这一事件距今(2013年)应是多少年: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历史通史复习_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西汉前202年——8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 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 唐朝 618年——907年 627-649年贞观之治 713-741年开元盛世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41年宋金和议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 1271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清 1644年-1911年 1661-1796 康乾盛世 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