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历史通史复习——先秦

(完整word版)历史通史复习——先秦

(完整word版)历史通史复习——先秦
(完整word版)历史通史复习——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毛泽东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邓小平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古代史线索:

按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1年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按中华文明发展划分(古代史复习目录,参见杨宁一主编新历史新视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1、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三代)

2、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

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

1、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秦汉)

2、多元文化的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

1、唐宋社会变革

2、中华文明的顶峰

四、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

1、短暂的元朝统治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元)

2、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与内外部的转型因素(明清)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

一、历史分期:

夏BC2070——BC1600(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BC1600——BC1046(都亳,今河南郑州)

西周BC1046——BC770(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BC770——BC221(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

春秋五霸:《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阶段特征:

学法指导: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结构:(总分式):

总(时间、时期名称、基本描述)

分(史论结合,各部分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重要知识,重大事件)

先秦:(总)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分)政治上——经历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再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前227年)的发展过程;

经济上——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历史史实:

(一)远古时期

1、政治方面: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方面: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水稻的种植)、半坡遗址(粟)。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还有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刻符)、东北内蒙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方面: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西周(青铜时代)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0年)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夏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鼎盛时期。

历史史实:

1、政治方面:夏: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2、经济方面:

(1)土地制度:井田制

(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3)手工业。①冶金: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②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思想文化方面:

文字: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戏曲:傩戏(拼音:nuóxì),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 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天文:甲骨文中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天干地支纪年法

其他:《尚书》(史书)、《周易》(占卜用书)

重要概念:

1、王位世袭制(启开创)

含义:以王为核心、维护王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承

特点:专制独裁、世袭、终身制

发展:秦朝开创皇帝制度后,发展为皇位世袭制。

评价:利:保障政权稳定过渡

弊: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和才能没有保障,易造成社会动荡、给国家造成危害、朝代灭亡。2、内外服制: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称为王畿(jī),由内服百官治理。

中心地区以外的土地(外服),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

3、分封制(“封邦建国”)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内容:①对象:周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③义务: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及朝觐述职。

作用: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生产方式产生

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

西周经历两次大规模分封后,建立的中央与地方的统治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有何区别?

改变商朝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行模式

建立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的华夏国家。

(虽然显示出统一性和集权型,但国家结构上仍然松散、分散。)

4、宗法制:

目的: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和诸侯权力的稳定、解决贵族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以父系血缘关系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影响后世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家长制、任人唯亲等。

宗法制与分封制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5、礼乐制:

含义:礼,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大全;对贵族身份等级、特权、政治和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确认。乐,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用于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的亲密感(“和”)。礼和乐构成了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发展: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孔子等思想家认识到礼乐的价值。礼乐在汉初重登历史舞台,并绵延2000多年而不衰. 中国因此塑造了礼仪之邦的形象。

6、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五等爵制):

含义: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高官。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发展:商鞅变法被废。

思考:为什么说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的基本准则

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

3、形成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核心;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7、井田制

含义:①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②周天子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

演变: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的使用)。

8、工商食官

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三)春秋战国

阶段特征:总: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分:①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变法图强。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②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③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化:天文,科技,文学,绘画、教育(私学)

历史史实:

1、政治方面: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各国变法(商鞅变法);士阶层崛起

2、经济方面: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商鞅变法

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组织形式(小农经济);经济地位(自给自足)水利技术(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生产技术:垄作法(出现于战国,到西汉被代田法取代。)

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打破官府垄断)

商业:私商崛起(打破官府垄断);商业都会。

其他: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方面:

1.思想:百家争鸣

2.文学:诗经、楚辞

3.科技:司南(战国),《甘石星经》,黄帝内经(写于战国,成书于西汉)

4.教育: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5.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绘画走向成熟

重要概念:

1、相地而衰(cuī )征

含义: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

特点: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

评价: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2、初税亩

含义: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评价: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3、商鞅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背景:

1. 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于东方六国。

2. 秦孝公锐意改革,决心变法图强。

3. 商鞅的个人才干。

内容:

1.政治(军事):

⑴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军功大小按在前线斩敌首级的多少计算,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不再授予爵位,战斗中退缩的士兵要在众人围观下受到黥刑或劓刑。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途径。

⑵实行什伍连坐制。凡是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15岁)都是后备兵源,闲时务农,战时打仗,全民皆兵。

⑶推行县制。

2.经济:

⑴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⑵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⑶统一度量衡

3.文化:推行法家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

4.法律:(1)秦律,轻罪重刑。以法为令,以吏为师。(2)连坐制。商鞅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加强了户籍管理和专制统治,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

5.以中原风俗教化秦人,改革旧习俗:

禁止父子或成年兄弟同室居住,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加倍征收户口税(“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农经济。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3.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奴隶主性质)

战国时期——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秦国)(新型地主性质,封建化运动)

思考: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的共性。(目的、内容、作用等)

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度,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内容:

经济:①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技术进步③商业日渐活跃。

政治:①社会阶级: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推动力量)和自耕农。②上层建筑:奴隶制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世卿世禄——奖励军工;封邑制——俸禄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军事:富国强兵成为主要动力。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各家相互融合吸收。

4、小农经济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基本特点: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弊端:规模小、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

影响: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保证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收入,推动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消极: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方式:改进生产工具;挖掘地力;加强田间管理;农作物品种改良

6、土地兼并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的商品化)

危害: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例如均田制),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7、重农抑商

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原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概况:①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③中唐以来有所松动④明清,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外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影响:①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对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发,导致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8、百家争鸣:

(1)含义:春秋战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士”阶层活跃;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代表流派、人物和主要思想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

(4)意义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孔子(春秋)——至圣

主张:核心“仁”(仁者爱人、做到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政治上: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上: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理古籍“六经”。

孟子(战国)——亚圣

主张:发展了“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标准。

养浩然正气,先义后利,舍身取义

荀子(战国)——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家思想,使之更适应社会。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恶。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老子(春秋)

客观唯心主义:“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辩证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政治上:小国寡民

消极的人生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

庄子(战国)

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法:韩非子(战国)——法家集大成者

政治上: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人性论:好利恶害

历史观:不法古、不循今

墨:墨子(战国)——墨家创始人;墨家与儒家并称战国显学。

兼爱、非攻、尚贤、节力、节用、节葬

思考: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民族融合加快

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

行政选区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海上贸易发达,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根本原因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①政治层面从经济入手②生产关系层面从生产力入手③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入手④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存在或制度入手⑤历史事件从内因入手⑥相同属性的从历史发展规律入手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第一节,中国 1.农耕文明的起源 2.三代 ⑴夏朝。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历法。 ⑵商朝。①兄终弟及制*。②内外服制。③商人。④青铜文明。⑤甲骨文。⑥历法。 ⑶周朝。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④世卿世禄制*。⑤井田制。⑥工商食官制*。⑦金文。 3.春秋战国 ⑴政治。商鞅变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文化。①百家争鸣背景。②儒家【孔子】。③道家。 ④墨家。⑤法家。⑥百家争鸣评价。⑦历法。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统一。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 ⑵政治。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秦律。⑤秦始皇*。 ⑶经济。①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长城。④兵马俑。 5.汉朝 ⑴政治。①汉承秦制。②郡国并行制。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⑤察举制。 ⑵经济。①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①新儒学。②教育。③造纸术。④数学。 ⑤医学。⑥文学。⑦艺术。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 ⑶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 1.奴隶制经济繁荣* 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 ⑴梭伦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 ⑴智者学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⑶柏拉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 1.奴隶制经济* 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万民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民法大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1.隋朝 ⑴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 举制。 ⑵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2.唐朝 ⑴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 史之乱*。 ⑵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 ⑤外贸。 ⑶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3.宋朝 ⑴政治。①军事制度。②行政制度。③财政制度。 ④积贫积弱。⑤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 ⑤外贸。 ⑶文化。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科技。④ 文学。⑤艺术。 4.元朝 ⑴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⑵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⑶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5.明朝 ⑴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⑵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 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 贸易体制。 ⑶文化。①王阳明。②李贽。③黄宗羲。④顾炎武。 ⑤王夫之。⑥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⑦科技。⑧文学。⑨ 艺术。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⑴新航路开辟。①原因。②条件。③过程。④评价。 ⑵早期殖民扩张。①原因。②过程。③影响。 2.文艺复兴 ⑴背景。 ⑵人文主义。 ⑶意大利文艺复兴。 ⑷文艺复兴的扩展*。 ⑸评价。 3.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⑵马丁路德改革。①原因。②主张。③评价。 ⑶加尔文改革。 ⑷英国宗教改革。 ⑸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 ⑴条件。 ⑵伽利略。①贡献。②意义。 ⑶牛顿。①贡献。②意义。 5.启蒙运动 ⑴背景。 ⑵洛克*。①观点。②意义。 ⑶伏尔泰。①观点。②意义。 ⑷孟德斯鸠。①观点。②意义。 ⑸卢梭。①观点。②意义。 ⑹康德。①观点。②意义。 ⑺理性主义。 ⑻影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 尔*。④意义。 ⑵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 责任内阁制。 7.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⑴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 *。④华盛顿*。⑤意义。 ⑵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 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8.中国清朝 ⑴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⑤康熙帝*。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 ④西学东渐*。 ⑷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①制度。②资本。③科技。④劳动力。 ⑤原料。⑥市场。 2】英国。①棉纺业。②蒸汽机。③工厂制度。 3】扩展*。①法国。②美国。③德国。④其他。 4】影响。①生产力和经济结构。②阶级结构。③ 制度。④社会生活。⑤文化。⑥国际关系。 2.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大革命背景*。 2】大革命高潮*。 3】拿破仑帝国*。 4】波旁王朝复辟*。 5】七月王朝*。 6】第二共和国*。 7】第二帝国*。 8】第三共和国。 9】1875年宪法。①内容。②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 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 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 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⑥影响。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的初步形成 1】殖民扩张。①扩张方式。②后果。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①特点。②影响。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 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 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程。③影响。 3】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思想) ⑴洋务运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洋务思想。①主张。②评价。 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①条件。②概况。③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学的发展。①电磁学。②热力学*。③化学*。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条件。②内容。③影响。 3】垄断组织。①形成。②形式。③评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①殖民扩张。②世界体系。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8.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1】甲午战争。①背景。②过程。③后果。④影响。 2】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①背景。②早期维新思 想。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思想。④戊戌变法*。 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评价*。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⑴义和团运动。①原因。②过程。③评价。 ⑵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②过程。③结果。④ 影响。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1.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②表现。③ 影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末新政*。①目的。②措施。③影响。 ⑵预备立宪*。①目的。②过程。③后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形成。①条件。② 中国同盟会。③三民主义。④影响。 4】辛亥革命。①原因。②经过。③《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④评价。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资产阶级实践民主政治的努 力*。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 ④护法运动。 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①条件。②表现。 ③影响。 7】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概况。③内容。④评 价。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源。②三对矛盾。③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①作战双方。②战场。③战役。④结束。 3】影响。①性质。②消极影响。③积极影响。 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 1】列宁主义。①条件。②诞生。③理论。④意义。 2】十月革命。①背景。②过程。③措施。④影响。 3】战时共产主义。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 评价。 4】新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评 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通史资料

世界古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结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的等措施的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造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和法制方面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以及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古代希腊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以雅典为发表的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次改革,民主制度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历经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发展历程,适时不断调整演变,使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法律体系,其蕴含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对西方乃至当今世界民主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不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向关注人和社会的方面转变,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通史坐标】 第一讲: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 基准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1. 蔚蓝色 的希腊 自然 地理 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影响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希腊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 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 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充满活 力的城 市国家 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特点 ①保持小国寡民的规模,珍视独立自治 ②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希腊的 公民 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组成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 的集体荣誉感 2.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3.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③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高三历史通史整理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概要】 考点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基础: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其理论来源。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资本主义发展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考点2:巴黎公社 1、背景&原因 (1)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2)直接原因:1870普法战争失败,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 2、经过 (1)成立: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推翻临时政府,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政权。 (2)革命措施: ①政治措施: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立法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评价: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革命首创精神) ②经济措施:a.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建立公有制,最能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通过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后被各国广泛采用)等,保护劳动者利益。 ③教育措施: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3、结果:失败。①标志: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②失败的原因: 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客观原因:敌人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C.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未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拮据;未建立工农联盟。 4、历史意义:①性质: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②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③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①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漫长的渐进过程。 ②要有先进的理论和政党的领导。 ③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人民支持。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通史大事年表(含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以来世界通史通览与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中国时 间 世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的前夜---明中期到清中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发展,徽商和晋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承古萌新,传统科技涌现出一批巨著;理学走向极端,带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应运而生;市民文学兴起,明代传奇、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初见端倪。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 望角 工场手工业 发展和早期 资产阶级革 命阶段 (1500前后 ——18世纪 末) 欧洲正处在封 建社会解体、 资本主义兴起 阶段;荷兰、 英国、美国和 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资 产阶级代议制 诞生。欧美资 本主义经济处 于工场手工业 时期;新航路 的开辟和早期 殖民扩张扩大 了欧洲资本原 始积累,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并不 断发展,世界 由分散逐渐走 向整体。文艺 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 先后兴起,思 想解放运动深 入发展。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 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 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 革运动序幕 1519- 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 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 荷兰侵占台湾1624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 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 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 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 工业革命序幕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 志美国建国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 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 《拿破仑法典》颁布;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资本主 义的蒸汽时 代 (19世纪 初——19世 纪70年代)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 车;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总体特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知识整合】 一、远古时代 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作用、演变)。 (3)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维护工具)。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的变化: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社会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小农经济形成: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实行精耕细作,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