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宾十一五规划

宜宾十一五规划

宜宾十一五规划
宜宾十一五规划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2006年到2020年,是宜宾抢抓西部大开发和金沙江水电开发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阶段。《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主要阐述2006—2020 年期间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重点明确“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纲要》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约束性,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市域其他规划、实施政府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纲要》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

进一步做好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及有关法律

法规编制。

规划由《纲要》文本及图件、指标体系、重大项目规划表、说明等组成,其中《纲要》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优势条件

相对优越的区位。宜宾是国家南北交通干线和长江经济轴线的交汇点之一,是川滇黔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具有建设成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和物流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图1-1 宜宾市区位图

富集配套的资源。宜宾是国家战略资源富集区攀西—六盘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矿产资源53种,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石英砂等储量丰富,其中煤炭储量53亿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16万千瓦,具有发展大型水火核电站和高载能产业的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6处,省级27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旅游业优先发展和可进入世界品牌的四个地区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向家坝水电站及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的启动,矿产、水能、旅游等优势资源已进入大规模开发期。

图1-2 宜宾市矿产、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图(2006-2020)良好的经济基础。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66.04亿元,居四川省第四位、川滇黔结合部地区首位,形成了饮料食品、能源、化工为主导,轻纺、机械、建材、造纸、电子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其中,饮料食品、能源、化工、轻纺等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58万,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现代通讯、电

力等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市,“铁公水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内水高速、内昆铁路形成了与成、渝、贵、昆等中心城市快速便捷通道,二级机场架起通往京、沪、穗等特大城市的空中走廊,1000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第二节“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增长再创新高。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于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个、1.3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780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9亿元,年均增长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8 : 42.3 : 29.9调整到2005年的22.4 :49.3 : 28.3,非农产业比重上升5.6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比重44%,上升8.2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拉开新框架。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五年增加16平方公里,建成中坝大桥、戎州大桥,开工建设城市环线、翠柏大道,南岸西区、中坝等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21.37%提高到2005年的28.3%。

基础设施取得新成效。内昆铁路、金筠铁路和宜长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等级公路179公里,新建铁路109公里、电气化铁路改造69公里,2005年全市公路、铁路总里程分别达到4482公里、230公里。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投资15亿元,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85%,新改建220KV 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14座。新增有效灌面1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67.5万亩。电话普及率达到24.5%。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6.6年提高到7.7年,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2.3%、48%,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8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626元、3068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1.9%、47.2%。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46%、60%下降到41%、55%。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70%,启动农村居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扶贫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比重由2000年的42.9%提高到43.6%。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8倍。新设立海关、商检等口岸机构,成功引进三峡总公司、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38%,比“九五”末上升3.35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74%,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9万亩、荒山造林59.5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40.4万亩。金沙江、岷江和长江宜宾段达到国家III类水质标准。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分别新增垃圾、污水处理能力900吨/日、26万吨/日。

总体上看,“十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发展最快、发展最

好的时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小、均量低,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等主要发展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支撑单一,自主增长能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才、技术、体制环境不适应区域大发展要求。从区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特征来看,我市属于西部待开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发展滞后、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仍是当前我市的基本市情。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持续发展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市的首要战略任务。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部分预期指标未能实现,计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未落实到空间、要素配置缺乏统筹规划与优化整合、政策细化落实和统筹协调不够等不足,需要在今后规划中着力解决。

注:1、生产总值:当年价,年均增速为可比价,2000年、2005年为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十五”目标为经济普查前计划数据。

2、产业结构:2000年、2005年为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十五”目标为经济普查前计划数据。

3、中心城市人口:2005年为规划区常住人口,其余为建成区户籍人口。

4、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其余按户籍人口计算。

5、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指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率。“十五”目标为稳定在二级。

号的“十五”计划目标 6、加为中期评估调整后数据。第二章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将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加速、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社会结构显著转型等趋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将成为国家今后较长时期宏观政策取向。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在此背景下,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新的阶段。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经济社会

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宜宾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除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生态屏障建设等投入外,更加注重加大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将为我市实现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金沙江水电开发和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全面启动。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西电东送”特高压中心、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等将加快建设,今后较长时期国家将水电和核电作为能源建设的重点,将为我市大力发展能源、核能元件制造、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高载能产业,构建水火核综合能源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千载难逢的机遇。

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成为国家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川南城市群是该区域继重庆都市圈、成都平原城市群后第三大城市群。宜宾是构建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成渝经济区的加速构建将有利于宜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加速推动资源开发、人口集聚,促进宜宾发展成为区域性大城市。

举办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旅发大会的举办将加快我市旅游资源大开发,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市

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宜宾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转变,促进宜宾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合作全面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协作区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2010年前实行零关税,不仅将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参与区际分工协作创造更大的空间,而且将为宜宾依托内昆铁路、成都—宜宾—昆明高速公路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物流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我市富集配套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将吸引区外投资大量注入。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内外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步加速向西部地区延伸、转移,有利于我市吸纳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第二节主要挑战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未来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应对,切实解决。

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紧迫。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支撑单一、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必须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结

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我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将进一步加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必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和人口空间布局,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大市弱中心”矛盾突出。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中心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大开发的需求。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开放发展环境亟待改善。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区域分工层次低、规模小,深层次原因在于开放发展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发展的需求。仅靠自身积累难以实现宜宾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来资本、先进理念、人才和技术,促进宜宾发展。

协调发展面临艰巨任务。我市“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区县人均生产总值差距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就业再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面临巨大压力,移民安置、征地拆迁、困难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

日渐突出。必须在注重效率、提高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分享到发展成果。

人才技术瓶颈制约突出。我市人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技术应用转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更加注重教育和自主创新机制建设,促进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既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艰巨挑战的攻坚破难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谋划好发展战略与路径,制定有力的发展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二篇发展战略

第三章指导思想

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和金沙江水电开发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深度开发优势资源,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把宜宾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注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金沙江水电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是坚持集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有效推进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并重,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拓展资源要素配置空间。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更大空间、更高层级的区域系统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配置发展资源;依

托优势资源大开发,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强化特色功能发挥,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实现整体功能提升。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共同进步。牢固树立“大宜宾”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城乡、企地分割,强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区域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优化产业和功能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市域不同地区实现特色发展。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结构同步提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为加快发展奠定稳定安全的社会基础。

六是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把科教兴市和体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本支撑和中心环节,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章战略目标

第一节战略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未来我市的总体战略定位是: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和川滇黔结合部战略枢纽。其支撑和内涵是: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中心,国家级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金沙江水电开发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分三步实现上述战略定位目标: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当年价,下同),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更替,基本建成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开发依托城市,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

到2015年,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00元,基本建成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物流中心、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江上游成渝地区的经济强市。

到2020年,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4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

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长江上游经济强市、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期末达到700亿元(当年价,下同),全面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3.5︰30.5,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就业人员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7.5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城市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特色明显、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控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5%和7.0%,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和50%左右;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公共卫

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以上;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每年增加9万人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化水平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引进、利用区外资金120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536万人;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建成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防治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40%,出境江水断面水质控制在III类标准,力争达到Ⅱ类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的天数292天

/年。循环经济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100%、60%和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

[1] 指标属性:预期性目标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性指标,强调了政府为市场活动主体创造宏观环境的经济调节职能、保证微观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职能。约束性目标是指政府在规划期内必须实现和完成的主要目标,突出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政府的承诺,需要通过有效动员和利用公共资源投入来加以实现。约束性指标须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

宜宾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确(6月10日)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化,依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及城市规划技术规、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是在市城市规划区围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实施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 编制了详细规划的地段、区域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 城市规划区围的临时设施、个人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市规划区围外的其它县、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五条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

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的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规定围的,应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附表一

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六条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各类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无详细规划的,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规定的用地性质和本规定表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执行。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成片建设用地必须按城市规划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学校、工厂、医院、大型单位等的建设用地必须编制修建性详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宜宾市

《城乡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宜宾市城市规划分析及评价 实验学期:学年第学期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宜宾城市规划 1.区域概况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汇地。区域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占8.1%。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金沙江、岷江汇合成为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发达的水系为自然风光增添颜色,加之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独特石林景观以及蜀南竹海构成宜宾丰富的旅游景观。 宜宾市辖2区8县,幅员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4.29万。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53.05亿元,201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55.91万人,城镇化率46.63%。 2.发展规划 在发展定位上宜宾市结合区域优势将城市定位分为三个层次: 形象定位: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功能定位: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三中心、六基地。三中心包括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六基地包括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市域产业布局的规划主要由增长极和发展轴构成,包括中心城区部分的核心产业增长极、西北部的沿江综合产业发展轴、西部金沙江生态经济发展轴、南部特色能矿产业发展轴、东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轴。各发展轴上布局点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和资源,形成以区域优势为发展基础的城市综合发展规划。各个产业园区以交通线路作为连接轴,宜宾一方面利用便利的水运与外部进行经济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环境 (3) (一)发展现状 (3) (二)发展基础 (4) (三)发展机遇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发展重点 (10) (一)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产业 (10) (二)提升壮大基础文化产业 (15) (三)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12) (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8) 四、主要任务 (20) (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20) (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21)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22) (四)合理引导文化消费 (22) (五)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23) 五、基础工程 (24) (一)文化创新推动工程 (24) (二)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25) (三)文化人才兴业工程 (25) (四)非遗保护开发工程 (26) (五)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 (26) 六、空间布局 (27) (一)一核 (27) (二)两带 (28) (三)六片区 (30) 七、保障措施 (35)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6) (三)建立产业政策体系 (37)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37) (五)完善公共文化支撑 (38) (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38) (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9)

前言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铜陵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铜陵文化软实力、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有力举措,是推进铜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为促进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铜陵实际,特制订《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 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行业跨度大、涉及门类多、与传统行业交叉重叠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范围界定的诸多争议,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同时结合铜陵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本《规划》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及2005年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基础,并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等方面内容。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2011-10-13 18:12:05四川经济日报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昨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该详细规划范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9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6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四川经济日报记者严为远 附件一、《控规》简要介绍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2) 2、规划范围与期限 (2) 二、主要规划内容 (2) 1、发展目标 (2) 2、发展定位 (3) 3、规模预测 (4) 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 7、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珠联绿带 (10) 8、市政工程规划 (11) 9、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3) 10、防灾规划 (16) 11、建设容量分区控制引导 (18)

一、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四川宜宾港建设,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尽快融入长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实现我市“双百”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09〕26号)精神,由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临港经济开发区下辖白沙街道与沙坪镇,包含7个社区与26个村庄,总人口76654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范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地形图实测数据),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40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为2010年~2015年, 第二阶段(中期)为2010年~2020年, 第三阶段(远期)为2020年以后。 其中至本次规划中期:在规划年限(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范围与《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相一致。 二、主要规划内容 1、发展目标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种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确立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性

铜陵城市化

关于城市化发展及我市城市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1 17:36:39 被阅览数:755 次作者:吕文强 ■吕文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但由于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研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现实条件,研究当前主要现状及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探索出符合国情、市情和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曾经明确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而且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三千万。后来中央政府在“城市化”问题的决策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从1958年至1978年,中国采取的城市发展方针均是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城市数量的减少,其中小城市由115个减少到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到2900个。1978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建国以后城市化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 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 1949 17.43 1978 15.82 1950 16.55 1979 16.59 1951 15.41 1980 17.02 1952 14.42 1981 17.40 1953 14.85 1982 17.64 1954 15.31 1983 17.93 1955 15.19 1984 19.02 1956 15.92 1985 20.14 1957 16.42 1986 19.77 1958 18.50 1987 19.98 1959 20.19 1988 20.69 1960 20.74 1989 21.12 1961 18.85 1990 19.65 1962 16.75 1991 21.32 1963 16.75 1992 21.89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2011-10-13 18:12:05经济日报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昨日,《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该详细规划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95.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6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第三阶段为2020年以后。经济日报记者严为远 附件一、《控规》简要介绍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2) 2、规划围与期限 (2) 二、主要规划容 (2) 1、发展目标 (2) 2、发展定位 (3) 3、规模预测 (4) 4、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6)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 7、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珠联绿带 (10) 8、市政工程规划 (11) 9、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3) 10、防灾规划 (16) 11、建设容量分区控制引导 (18)

一、规划背景 1、规划背景及区位介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东拓西进”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港建设,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尽快融入长江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和实现我市“双百”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宜委发〔2009〕26号)精神,由临港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围与期限 (1)规划围 临港经济开发区下辖白沙街道与沙坪镇,包含7个社区与26个村庄,总人口76654人。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围包括白沙街道与沙坪镇所辖区域,面积约95.68平方公里(地形图实测数据),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47.40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度约22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为2010年~2015年, 第二阶段(中期)为2010年~2020年, 第三阶段(远期)为2020年以后。 其中至本次规划中期:在规划年限(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围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相一致。 二、主要规划容 1、发展目标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种城市规划设计手段,确立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性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四章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第五章公共设施 第六章道路交通 第七章市政及其它公用设施 第八章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 第九章户外广告设置 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 第十一章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的规划核实 第十二章附录

1 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高湛江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特制定《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 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1.2 本《规定》以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法律、规范与标准为依据,参考国内先进城市和地区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湛江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实际制定,是湛江市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依据。 1.3 湛江市域城市规划区内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有关的工作,必须执行本《规定》的要求。湛江市原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性的规范性文件和规定,凡与本《规定》内容不一致时,以本《规定》为准。 1.4 凡本《规定》尚未涵盖到的相关技术性规定内容,原则上按国家和广东省颁布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或就具体问题由湛江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按法定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理。 1.5 本《规定》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由湛江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如需对本《规定》的内容作增补或修订,应按法定程序进行。 2 城市用地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 大类、53中类、81小类。 2.1.3 在湛江市域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规划管理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应符合表 2-1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的要求。 2.1.4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分类,规划选址确定用地性质以中类和小类进行划分。表2-1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宜宾市城市道路提升设计导则

宜宾市城市道路及建筑景观风貌整治 提升设计导则目录 一、总则 (一)背景——————————————————4 (二)编制目的————————————————4 (三)适用范围————————————————4 (四)规划设计应坚持的原则——————————4 二、综合整治提升内容要求 (一)墙面整治————————————————5 1、建筑风格—————————————————5 2、建筑立面—————————————————5 3、建筑屋顶—————————————————10 4、建筑店招—————————————————11 5、建筑围墙—————————————————12 6、建筑附属设施———————————————13 (二)路面整治————————————————13 1、道路断面—————————————————13 2、道路路面—————————————————14 3、交叉口——————————————————14 4、排水设施(井盖)—————————————15 5、桥梁(大桥、立交桥、天桥、地下通道)———15 6、交通标识及隔离设施————————————15 7、公交港湾—————————————————16

(三)街面整治————————————————16 1、人行道划分————————————————16 2、人行道铺装————————————————17 3、综合管线—————————————————19 4、信息设施(通讯、邮政报刊、交通指示)———19 5、卫生设施(垃圾箱、移动公厕)———————19 6、休闲设施(座椅、健身等)—————————20 7、交通服务设施(公交、出租、摩托等)————20 (四)绿化整治———————————————20 1、人行道绿化(行道树)———————————20 2、分车隔离带绿化——————————————21 3、路侧小绿化————————————————22 4、桥梁绿化(大桥、立交桥、天桥、地下通道)—23 5、公园、广场绿化——————————————26 6、滨水绿化—————————————————27 7、绿道等慢行系统——————————————28 8、其他绿化—————————————————29 9、绿化中的配套设施—————————————30 (五)美化整治———————————————33 1、广告整治—————————————————33 2、城市标识整治———————————————33 (六)亮化整治———————————————34 1、路灯———————————————————34

012 案例三 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案例三:: 案例三 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1 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工作框架 一、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 湛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热带海滨港口城市。解放以来,历届市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都很重视。20世纪50-60年代,湛江曾掀起过园林绿化建设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璀灿的南国明珠,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70年代后,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湛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曾长期停滞不前。2002年后,湛江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城市景观焕然一新,全市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得到有效促进。 2003年初,湛江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科学地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编制了《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与《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步推进,同期报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和“绿地优先”的现代园林城市规划理念。 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城市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12月,建设部经严格考核后,正式命名湛江市为“国家园林城市”,湛江成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热带花园城市。 工作框架 二、工作框架 《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历时15个月,规划成果的内容框架如下: 1 规划文本 规划总则与目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1 《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于2003-2004年间进行,主编单位是湛江市市政园林局、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参编单位有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精一规划勘测科技有限公司等。笔者作为湛江市政府的高级顾问应邀主持了该规划的编制,具体参与指导湛江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成功。本书编辑时,对部分规划内容作了简化或缩写。

浅谈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

中国古铜都 ——浅议铜陵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铜陵城市基本简介和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讨论得出对中国古铜都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城市定位皖中南中心城市四个之城工业城市山水城市 城市简介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城市。 铜陵市(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带。西湖新区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铜九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省道S321、S320穿境而过。宁安城际铁路(在建)合福客运专线(在建)穿境而过,拥有铜陵西站(已停办客运),铜陵站,铜陵北站(在建)三座火车站,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现为中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宜宾市规划跟建设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施办法(doc160)(1)资料

宜宾市规划和建设局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施办法 一、项目名称: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编码:001规建01。 二、审批项目依据: 《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 三、行政许可申请受理机关: 市规划和建设局 四、行政许可决定机关: 市规划和建设局 五、行政许可数量及方式: 无数量限制,城区及江北直接向建设行政机关申请办理。 六、行政许可条件: 1、各类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的建造,施工现场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现场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3、配套的线路、管道、装饰、装修和与其设备的安装现场是否符合要求。 七、申请材料: 1、建设单位、个人需填写:“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表”(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一款);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表一式二份,加盖单位公章,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无缺项、填写规范;

2、建设工程项目基建计划文件(复印件),(依据计划委员会立项计划);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依据规划局按《城市规划法》要求,已取得此证); 4、建设工程中标通知书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复印件),(依据:《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第四十八条); 5、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备案(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十条); 6、已按规定缴纳工程有关税费(依据《关于宜宾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费规定的通知》)(宜府发[2003]40号); 7、消防审查意见书(复印件)(依据《消防法》第十条,由消防部门核审); 8、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或施工图审查报告(依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4号,第三条); 9、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项目经理资质证书、施工员岗位证书、质检员岗位证书、安全员岗位证书(原件、复印件);建设监理企业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原件、复印件); 10、施工组织设计; 11、建筑施工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依据宜宾市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有关部门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纳入目标管理的通知》宜府办发[2003]72号); 12、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依据《建

铜陵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用地管理 (2) 第三章建筑管理 (5) 第四章市政公用工程管理.................. - 21 - 第五章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27) 第六章附则.............................. - 30 - 本规定用词说明. (30) 附录:名词解释.............................. - 31 - -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标准化和法制化, 保障我市城乡规划顺利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内进行与城乡规划编制、建设工程管理等有关活动,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根据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功能、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有特别要求的,铜陵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特定区域,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在特定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特定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要求。 第四条编制各项城乡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采用经铜陵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统一坐标系统与国家规定的高程系统。 第五条城乡规划、设计、管理除遵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六条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应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应符合《铜陵市城市总体规

划》的要求。土地使用性质的确定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符合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内容。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在铜陵市控规通则与具体地块控规中确定。 第八条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界线的划定应考虑城乡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权限、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有关技术规范等因素综合确定,以现状实测地形图为依据。 第九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表2-1规定的最小值,不得单独建设。 表2-1单独建设地块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值 第十条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第九条规定的最小值,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乡规划实施的,报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 (一)相邻土地已建成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为既有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乡村地区的村镇建设用地,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第九条规定面积的; (四)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确需进行建设的。 第十一条建设项目分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湛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湛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湛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湛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湛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湛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湛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湛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宜宾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确(6月10日)

宜宾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宜宾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V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 律、法规、规章、《宜宾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及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是在宜宾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实施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 编制了详细规划的地段、区域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临时设施、个人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其它县、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进行分类。 第五条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

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 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

注:2允许设置;X不允许设置;o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六条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各类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 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无详细规划的,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规定的用地性质和本规定表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执行。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成片建设用地必须按城市规划要求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学校、工厂、医院、大型单位等的建设用地必须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

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式版2017年

. 1 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提高湛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特制定《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 1.2 本技术规定依据国家和广东省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湛江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和建设实际情况制定。 1.3 本技术规定尚未涵盖到的有关城市规划管理内容,应按国家和广东省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1.4 为提高湛江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应贯彻落实住建部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 1.5 本技术规定作为湛江市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依据,湛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均应按本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城市规划区内村民住宅(民房)的规划建设要求另行规定。 1.6 本技术规定在施行过程中如需增补或修订的,应按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

2 建设用地与开发强度 2.1 建设用地分类 2.1.1 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在规划图纸中同一地类的大、中、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使用。 2.1.2 规划选址和规划条件确定用地性质应以用地分类中类或小类进行划分,并标注类别代码。 2.1.3 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多种性质用地以其地面使用的主导设施性质进行分类。规划多种性质混合使用地块,其用地类别代码为各类土地用途代码并列,之间以符号“/”分隔。 2.2 建设用地管理 2.2.1 应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功能布局,保护景观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新建项目用地应以规划道路为界限,按城市规划单元成片实施。 2.2.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应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用地兼容性作出规定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对建设用地兼容性作出规定的,在不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建设用地兼容性按表2.2.2规定执行。确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且超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范围的,应先行依法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2.2.3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且规划要求单独占地的,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划定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面积;不需要单独占地的,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各类设施的建筑面积及位置。

铜陵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基准价格

铜陵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基准价格、产权调换价差及 有关补偿标准 一、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格 (一)、重置价 格 (单位: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类别重置 价格建筑结构及设施状况备注 结构等级 钢筋砼1 1550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梁柱墙承重, 现浇整体装配,水、电、厨、卫等设 施配套,且一次性设计施工。 八层及八层以上2 1450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预制、现浇 整体装配,水、电、厨、卫等设施配 套,且一次性设计施工。 四层至七层3 1400 三层及三层以下 砖混1 1350 砖墙或部分钢筋混凝土梁柱承重,钢 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预制、现浇 楼地面、平屋面或瓦屋面,水、电、 厨、卫等设施配套,且一次性设计施 工。 四层及四层以上2 1250 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 平屋面或瓦屋面,水泥楼地面,有水、 电、厨、卫等设施。 三层及三层以下 砖木1 1250 砖墙承重,钢(木)屋架,瓦屋面,水 泥或木地面,有水、电、厨、卫等设 施。 二层及二层以上2 1150 钢(木)屋架,瓦屋面,砖墙维护,水 泥或木地面,有水、电。 简易1 650 不规则木、预制屋架,瓦屋面,砖或 水泥地面,有水、电。 含其他结构2 500 不规则木、竹屋架,各类屋面、竹、 木板或土墙,三合土或简易水泥地 面,有电。 (二)、区位差价 1、住 宅(单

2、商业用 房(单

4、生产、仓储用房(单位:元/

(五)、商业用房所处道路级别范围划分 道路级别范围 主要道路1 长江中路(义安大道—淮河大道) 2 步行街(义安大道—淮河大道)、义安大道(地下商场—石城大道)、淮河大道中段(长江中路—朝阳路) 3 义安大道(石城大道—铜官大道)、(地下商场—金山东路);石城大道(义安大道—北京中路);长江中路(义安大道—铜都大道);淮河大道(长江中路—义安大道)、(朝阳路—金山东路);杨家山路(义安大道—淮河大道) 其他道路1 一类地区其他街道 2 二类地区其他街道 3 三类地区其他街道 4 四类地区其他街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