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简帛类)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简帛类)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简帛类)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简帛类)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

(简帛类)

典籍名称:

原著者:

材质类别:

申报典籍枚件:

申报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2007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此申报书十一月下旬起可在中国古籍保护网“国家古籍珍贵名录”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二)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三)表格一般在电脑上填写后打印,要求清楚准确。

(四)表上所附照片按照文化部颁发的《古籍普查规范》中规定选择。一般选择篇首篇尾题名、字数统计等可以帮助断定典籍时代、地域、文献价值的位置拍照。照片按300dpi 分辨率,tiff(jpeg)格式,以光盘形式向保护中心办公室递交。

二、填表说明

1、珍贵古籍名录所收录的简帛古籍,仅包括魏晋以前(含魏晋)用汉语文字书写的、载体为竹木简牍及丝织品的典籍类文献。不包括公私文书、遣册及谱牒。

2、简帛典籍的基本情况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定的规范填写;

3、简帛典籍定级采取两个标准,依据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全部定为一级一等,同时,还要标注文物局定级标准。

4、申报说明将珍贵古籍申报名录理由进行简要介绍。

5、“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制度或其他措施、为保护古籍而采取的措施、规定

等。

6、需要加强的保护措施,根据收藏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填写。

7、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

8、样例中繁体字部分,请用繁体字填写。

一、基本信息

二、简帛古籍基本情况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八)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八) 嘉靖十九年(1540)魏希明刻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415 金石韵府五卷(明)朱云撰明嘉靖十年(1531)俞显谟刻朱印 本郑州大学图书馆 01416 金石韵府五卷(明)朱云撰明嘉靖十年(1531)俞显谟刻朱印 本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01417 广金石韵府五卷字略一卷(清)林尚葵辑清康熙九年(1670) 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大连图书馆 01418 广金石韵府五卷字略一卷(清)林尚葵辑清康熙九年(1670) 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青海省图书馆 01419 集钟鼎古文韵选五卷(明)释道泰撰明抄本大连图书馆 01420 六书古训二十四卷(清)王棻撰稿本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 01421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

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康熙内 府朱墨抄本故宫博物院 01422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 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清康熙 五十五年(1716)内府刻本大连图书馆 01423 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总目一卷检字一卷辨似一卷等 韵一卷补遗一卷备考一卷(清)张玉书凌绍雯等撰清康熙 五十五年(1716)内府刻本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01424 同文备考八卷首三卷声韵会通一卷韵要粗释四卷(明)王 应电撰明嘉靖刻本河南省图书馆 01425 重编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明)朱祐槟编明嘉靖刻本中 136 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426 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

本宁波市天一 阁博物馆 01427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 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金台大隆福寺刻本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01428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 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金台大隆福寺刻本湖南图书馆01429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 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刻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本青海大学医 学院图书馆 01430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 昭撰明成化七年(1471)刻本张掖甘州图书馆 存十二卷(一至九、十三至十五) 01431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 昭撰明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湖南图书馆 01432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洛阳非遗名录总汇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9年更新) 国家级项目(8项) 民间文学(1项):河图洛书传说 曲艺(1项):河洛大鼓 传统美术(1项):灯彩(洛阳宫灯) 传统技艺(2项):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1项):平乐郭氏正骨 民俗(2项):民间信俗(关公信俗)、洛阳牡丹花会 省级项目(58项,含国家级项目) 民间文学(4项):洛神的传说、玄奘传说、传统儿歌、邵雍传说(伊川) 传统音乐(5项):洛阳海神乐、硪工号子、十盘、唢呐(河洛响器)、大铜器(嵩县大铜器) 传统舞蹈(7项):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九连灯、曹屯排鼓、竹马舞(苏羊竹马)、抬阁(东蔡庄高台故事、崇阳垛子)、背装(旧县背装) 传统戏剧(2项):木偶戏、曲剧(洛阳曲子) 曲艺(1项):三弦书(三弦铰子书) 传统体育(3项):通背拳、南无拳、转秋(孙氏十六挂转秋)传统美术(8项):黄河澄泥砚、民间剪纸、面塑、刘井薛氏石刻、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泥塑(李氏彩塑)、民间剪纸(孟津剪纸)、竹编(洛宁竹编) 传统技艺(10项):杜康酿酒工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黛眉手织布工艺)、金属捶锻工艺、青铜器制作技艺(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金属捶锻工艺(洛阳铲锻造技艺) 传统医药(8项):象庄秦氏妇科、传统膏药(杨氏沙园膏药、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聂麟郊膏药)、烧伤疗法(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膏)、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纯德堂口疮散)、中医传统制

剂方法(五更太平丸制备工艺)、李楼李八先生妇科 民俗(2项):灵山庙会、老君山庙会 市级项目(135项,含国家级、省级项目) 民间文学(13项):卦沟村的传说、鬼谷子的传说、黄大王传说、刘秀的传说(孟津、宜阳)、王祥卧冰的传说、邵雍的传说(洛龙)、伊尹的传说、蔡伦造纸传说、程门立雪传说、龙门传说、牡丹传说、养子沟与梨花教子的传说、黄河故事、李贺的传说 传统音乐(2项):武皇十万宫廷乐、南街排鼓 传统舞蹈(12项):东关双龙、高装、同乐社盘、洛阳龙马盘鼓、三官庙挠阁、独角兽、二鬼摔跤、通背武狮、赵岭高跷、皂角树抬阁、老城排鼓、跑阵 传统戏剧(1项):靠山黄(栾川、嵩县) 传统体育(5项):洛阳心意六合拳、四面八方通背拳、武当壬九门武术、意拳、易筋经导引术 传统美术(3项):布贴、凉洛寨泥娃娃、民间剪纸(刘爱弹样剪纸、刘心牡丹纸雕、洛阳纸雕) 传统技艺(19项):新安县烫面角、瓷窑烧制技艺、洛宁蒸肉制作技艺、太仓毛笔、梅花玉雕制工艺、糖塑技艺、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栾川豆腐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平乐脯肉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洛宁)、青铜器制作技艺(孟津)、李龙锡小米黄酒传统制作技艺、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唐白瓷烧制技艺(老城、孟津)、老龙门农家芝麻焦干饼制作技艺、老洛阳面食制作技艺(浆面条)传统医药(14项):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小丸药、福安堂傅氏膏药、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中药偏瘫速愈康制备工艺、象庄郭氏中医针灸、鲁氏腹部推拿、任氏痔瘘疗法、双隆号咽炎疗法、翟泉王氏中医、史法璋中医外科、西关毛氏膏药、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痛膏 民俗(10项):牛心山信俗、福昌庙会、姜公庙会、周公解梦、陈屯社火、放河灯、鲍氏祭祀、冬至、端午节习俗(榭包)、洛阳喝汤的习俗(丸子汤、韩城羊肉汤)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本数据库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从我国自然生长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中选择确定了392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比《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增加了39种。选定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71种,被子植物308种,每种植物记录有学名、中文名、所划类别、保护级别、现状、地理分布、生态特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保护措施和栽培要求等30个字段,数据库中的数据除引自上述专著外,还补充了我们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 蕨类植物13种:峨眉耳蕨,荷叶铁线蕨,截基盾蕨,连珠蕨,鹿角蕨,扇蕨,桫椤,蟹爪叶盾蕨 裸子植物:百山祖冷杉斑子麻黄篦子三尖杉长白松 长苞铁杉长叶榧树朝鲜崖柏翠柏 大别山五针松短叶黄杉福建柏贵州苏铁 旱地油杉红豆杉红桧华东黄杉 华南五针松黄杉黄枝油杉 金钱松巨柏昆仑方枝柏 南方铁杉攀枝花苏铁 秦岭冷杉青岩油杉 柔毛油杉水杉水松穗花杉 台湾杉太白红杉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 兴凯湖松轩辕柏 银杉银杏油麦吊去杉 云南穗花杉樟子松资源冷杉 被子植物:矮牡丹矮沙冬青凹叶厚朴凹叶木兰 八宝树八角莲白穗花白梭梭白辛树 百合花杜鹃百花蒿半日花瓣鳞花 宝华玉兰滨玉蕊(棋盘脚树) 伯乐树菜豆树藏报春糙独活 草苁蓉叉唇虾脊兰叉叶蓝长瓣短柱茶 长柄双花木长里桑长序榆沉水樟 秤锤树翅果油树川明参茈碧莲刺参 刺五中大根兰(腐生兰)大果假水晶兰 大赖草大叶木兰大叶子(山荷叶) 单性木兰灯笼花滇南风吹楠 顶果木东北岩高兰董棕独花兰 独叶草杜仲短节百里香短穗竹 对节白蜡对叶杓兰多苞藁本峨眉报春 峨眉光亮杜鹃峨眉含笑峨眉红山茶 峨眉黄连峨眉姜峨眉开口箭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总结汇报 安徽省图书馆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中心职能的履行、工作机制建立、名录申报和入选、人员培训、宣传与推广等多项工作稳步而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履行职责 2007年9月17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揭牌仪式。2008年3月17日,省编制办正式发文,同意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设在安徽省图书馆,具体承担和负责安徽古籍保护各项日常业务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按照国办发[2007]6号和皖政办[2007]9号文件精神,充分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配合文化厅建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安徽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草拟《安徽省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和《安徽省古籍普查实施方案》。二、对安徽古籍存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典籍藏量丰富。但是,跟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我省古籍保管条件堪忧,许多古籍还处于自然状况保存之下。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特藏书库,没有古籍修复人员。不少图书馆做不起专用书柜,许多古籍目前仍躺在纸盒或木箱里,甚至堆放在图书馆某一个拐角里。古籍整理和研究力量不足,省内一些藏书单位还没有进行完全细致的清点与编目整理,数量不清,版本不清。为摸清安徽所藏古籍的家底,掌握安徽古籍存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2008年上半年,省中心组织专人对安徽古籍的存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全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物管理局(所)、博物馆和寺庙等收藏单位及民间个人收藏。调查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辅之以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当面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3份表格:《安徽省古籍收藏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收藏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安徽省古籍保存情况调查表》。共向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发放纸质调查表200多份,同时将调查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入选的五部重要蒙古文文献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入选的五部重要蒙古文文献 李金花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从全国参加申报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的5000余部古籍中遴选出来2392种古籍精品,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入选的蒙古文文献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等5个收藏单位的11种文献。在2008年6月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了7种蒙古文文献。 此次名录入选的蒙古文文献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儒家经典文献《孝经》;大藏经,包括《甘珠尔》、《丹珠尔》;历史文献《阿勒坦汗传》、《蒙古源流》、《必用之全义经》、《金轮千辐》、《十福善白史》;蒙古民俗文献《成吉思汗祭祀经》;军事法律文献《军律》等。其中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文献,简单介绍如下: 1.《孝经》,儒家经典,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此次特展中由于藏书单位没有提供展品而未能展出。但该书最值得介绍。回鹘式蒙古文是蒙古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元版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留存下来的甚少,仅有20余种,包括手抄本、刻本、碑刻、官印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典籍仅有《孝经》和《入菩提行注释》(残,现存12叶,原件藏于德国柏林)两种。《孝经》是国内收藏的唯一一部元代汉蒙合璧刻本。遗憾的是,书的封面及第一页残缺。据《元史》第二十二章记载,本书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八月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编译。书内附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二十六日苏联使馆秘书潘克福赠”的说明。回鹘式蒙古文《孝经》是研究十三世纪蒙古语言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蒙古文翻译史的重要文献。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2.《大藏经?甘珠尔》,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是大藏经的佛说部,亦称正藏,系佛祖圆寂后经弟子们六次结集而记录下来。《名录》收录了蒙古文《甘珠尔》两个不同版本。最早的蒙古文佛教典籍是元代依据藏文、梵文、汉文佛典译出,以写本形式流传。元朝灭亡后,蒙古地区的佛教也趋于衰落。十六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入,蒙古地区的佛教得到复兴,佛典的翻译事业也再次兴盛起来,并于十七世纪前期,完成蒙古文《甘珠尔》的翻译与结集,于1628-1629年完成著名《金字甘珠尔》。《金字甘珠尔》,共一百一十三函,磁青纸泥金写本,现存19函,梵夹装,为蒙古文《甘珠尔》最早的版本。此版本由蒙古大汗林丹汗召集蒙古右翼三万户以班智达贡葛厄斯尔、固什萨木丹僧格为首的33位译师翻译,后被列为“镇国至宝”收藏供奉。据《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1957年有位名叫照达巴的先生把此经请进原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前身),现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另一种为北京版朱印《甘珠尔》,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存一百零九函,梵夹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十九日,奉清圣祖玄烨旨意,在内蒙古多伦县汇宗寺开始经书的校勘工作,经众喇嘛在原《金字甘珠尔》的基础上,依据1683年北京版藏文《甘珠尔》重新校订和翻译,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北京嵩竹寺刊毕。它是蒙古文仅有的刻本《甘珠尔》,世界上仅存八套,国内存六套。《名录》入选的两套藏品分别收藏于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目前国内收藏蒙古文《甘珠尔》有五种版本,分别为明代竹笔泥金写本(19卷),清代竹笔写本(108卷),清初竹笔朱墨套写本(22卷),清代朱印本(109卷)清中期竹笔写本(109卷)。 3.《大藏经?丹珠尔》,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是大藏经的论部,亦称副藏。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教仪轨和杂著。蒙古文《丹珠尔》共225函,梵夹装,由赞颂统会、本续解、契经解等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共3861

西南五省珍贵树种名录

西南五省珍贵树种名录 云南地区 一级:海南粗榧、南方红豆杉、喜马拉雅红豆杉、水松、秃杉、伯 乐树、毛叶坡垒、望天树、铁力木、大树杜鹃、银叶桂、珙桐、光 叶珙桐、香果树、蚬木 二级:篦子三尖杉、福建柏、长苞冷杉、油麦吊云松、毛枝五针松、澜沧黄杉、黄杉、云南穗花杉、云南金线槭、刺楸、榆绿木、四数木、版纳青梅、杜仲、东京桐、喙核桃、云南樟木、思茅木姜子、 滇楠、版纳黑檀、花榈木、长蕊木兰、鹅掌楸、厚朴、长喙厚朴、 香木莲、大果木莲、大叶木莲、华盖木、香籽含笑、水青树、观光木、麻橝、红椿、见血封喉、云南肉豆蔻、马尾树、野荔树、紫荆木、野茶树、滇桐、榉木、椴木、云南石梓。 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第一批) 苏铁属(所有种)、南方铁杉、乔松、翠柏、肉托竹柏、贡山三尖杉、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楠、滇润楠(滇楠)、纤细龙脑香(盈江 龙脑香)毽树、擎天树、千果榄仁、蝴蝶果、云南七叶树、滇藏榄、云南金花茶、苏木、橄榄红豆、滇黄皮树、东京山核桃。

重庆地区 重庆是一个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据调查: 重庆现有高等植物60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59科105属 127种,包括银杉、梭椤、水杉、福建柏、穗花杉、崖柏、红豆杉、金佛山兰、珙桐等,他们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大娄山山脉北坡的江津、綦江、万盛、南川、武隆,东北部大巴山山脉南坡的城口、巫溪、 巫山,南部武陵山山脉的黔江、彭水、酉阳、秀山和石柱等地,尤 其是三峡库区特有植物异常丰富。这里介绍的崖柏、珙桐和红豆杉 是重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珍稀树种,它们同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我市众多珍稀树种中颇具代表性。 最漂亮的――珙桐 珙桐,别名水梨子、鸽子树。属珙桐科,系落叶高大乔木,大 多生长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它树

手绘《山海经》

手绘《山海经》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古籍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据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主任王建福介绍,青海省古籍存量约30万册,其中有67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藏于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山海经全图》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最古老的地理书,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书”。 民大收藏的古籍善本 因为是国家珍贵古籍,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这部《山海经全图》如今已不向读者开放。“珍藏这些古籍的保险柜上有两把钥匙,由我和另一位同事保管,只有我们两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保险柜,取出古籍。”青海省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成英说。 虽然无缘得见《山海经全图》的原书,但是在那成英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山海经全图》的照片。从发黄的封面可以看出,它历史悠久。“这部《山海经全图》是清初的手绘本,它的封面是木制的,共十册。从它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画在宣纸上的,后来人们再将它装裱,形成了现在经折装的《山海经全图》。”那成英说。 目前流传的《山海经》有许多版本,《山海经全图》相较于其他版本,最为特别的是全书基本上都是手绘图片,只有极少的文字说明。

这也是它的珍贵所在。据了解,根据“版本学”分类,古籍一般被分为孤本、善本和珍本,孤本就是指只此一本的古籍。善本是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在《国家珍贵名录》中,《山海经全图》属于善本。 古籍中的动物与传说中的不同 在那成英向我们展示的《山海经全图》的一张内页中,有这样一幅画像,一条盘旋而上的蛇,长着两个脑袋,从旁边注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奇怪的动物是共工的臣子,它的名字叫相繇,也叫相柳。據说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土地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相柳。 在另一张内页中,是一只像龙又不像龙,像蛇又不像蛇的动物。它身上有明显的鳞片,长着两个头,两条尾巴,四只爪子,两对翅膀。旁边的文字这样记载:“有神蛇,二身,同首,六足,四翼,见则不雨,名曰(同肥遗)蛇”。《山海经》中记载,这种蛇生活在华山,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文字中写肥遗是“同首”,也就是一个头,《山海经》中也记载肥遗是一个头,可是在《山海经全图》的绘制图片中,却可以明显看出这只肥遗却有两个头。

[版本一]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共1516部)

[版本一]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共1516 部)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共1516部)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 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一、汉文珍贵古籍(一)先秦两汉时期

09860殷墟甲骨文商代后期龟甲兽骨 国家图书馆 34783片 上海博物馆 4911片 北京大学 2929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61片 天津博物馆 1769片 清华大学图书馆 1495片 09861殷墟小屯南地甲骨文商代后期龟甲兽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5335片 09862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商代后期龟甲兽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689片 09863 尹至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64 尹诰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65 程寤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66 保训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67 夜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 09868 周武王又疾周公所自以弋王之志(金縢)战国竹简清华大学 09869 皇门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70 (祭)公之(顾)命(祭公)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71 楚居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72 系年战国 竹简清华大学 09873 为吏治官及黔首秦代 竹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09874 占梦书秦代 竹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珍贵古籍的保护工作,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目的是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民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第三条文化部负责组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工作。文化部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 第四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第五条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 第六条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由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按照文化部制定的统一格式,向所属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

(二)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申报古籍进行汇总、初审,向文化部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向文化部提出申报。 (三)文化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专家委员会。 (四)专家委员会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审,提出国家珍贵古籍推荐名录,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五)文化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意见,拟定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第七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根据情况不定期开展。每次申报评审时间由文化部确定并印发相关通知。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参照本暂行办法进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定。 第九条本暂行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 第十条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辽宁省图书馆 2009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进入第三年,也是古籍普查和古籍保护工作取得很多阶段性成果的一年,辽宁省图书馆在辽宁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直接指导下,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借此机会向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积极履行省古籍保护中心职能,协助省文化厅全面启动辽宁古籍保护工作 1.协助省文化厅组织全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除了做好本馆的申报工作外,2009年底我们还积极组织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进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组织专家对省内五家单位提出申报的992部古籍进行初审,确定我省815部古籍基本符合《名录》条件,向文化部统一申报;对省内三家单位提出申报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向文化部统一申报;二批《名录》公布后,我们向省文化厅提交我省入选的227部古籍的目录,并进行入选情况的汇总分析等。 2.协助省文化厅开展全省古籍普查工作。 2009年,我们协助省文化厅起草了《辽宁省古籍普查实施方案》、《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并召开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我们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古籍收藏状况的摸底调查,最大限度地收集古籍收藏机构的信息,与39家古籍收藏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协助省文化厅开办全省古籍普查培训班,对来自全省市县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宗教系统的39家单位的近60位古籍保护从业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古籍普查培训;协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大连开办古籍编目培训班,招收省内学员等;及时向各古籍收藏单位传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与业务信息,随时解答省内各古籍收藏单位提出的有关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相关咨询;编制古籍保护简报;完成全国古籍普查软件平台的招标、软件调试和服务器配发工作等。 3.协助省文化厅进行第一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和“辽宁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我省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评 工作从2008年10月开始,由于前期准备和宣传工作比较到位,各古籍收藏单位都认识到申报工作的重要性,把“双申”工作作为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的古籍书影拍摄相关规范与样例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的 古籍书影拍摄相关规范与样例 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扫描的古籍书影效果最好,没有扫描设备的单位使用相机拍摄书影。 ※古籍书影拍摄与一般摄影原理相同,但由于古籍本身的特殊形制和特点,需要注意一些项目。 ※为了各馆在今后的古籍申报中拍出更好的书影,现根据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过程中各单位书影拍摄情况,草拟此样例。 一、相机本身 ※拍摄古籍书影所需相机一般来说是分辨率(像素)越高越好,当然,普通相机也能拍出较为合适的书影。推荐使用单反相机。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相机品牌有:佳能、尼康、宾得、富士等。 ※拍摄前请将相机的图片设置为最大尺寸,书影用原始格式的保存。 关于书影保存,请注意: (一)如用扫描仪扫描,扫描时,请将分辨率设置为300dpi以上,图像保存为TIFF格式。 (二)如用数码相机拍摄: 1.拍照时,请设置为最大尺寸。 2.如果相机支持拍摄RAW(原始)格式,请使用RAW格式。如果无法拍摄RAW格式,可使用TIFF格式。如果无法拍摄TIFF格式,可使用JPG格式。 ※分辨率是用于度量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和dpi(每英寸点)。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

※拍摄前请取消时间日期设置,不要在书影上显示时间日期。 (此书影由于留下时间日期,如果做图录就不能使用,需要重新拍摄)二、书影拍摄 书影拍摄最为关键。以下为古籍书影拍摄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书叶选择 ※尽量选择卷端、牌记、序跋、圈点批校、钤印等最能说明此书的特点、可以帮助判断古籍版本、古籍定级的书页。 ※需要拍摄首卷卷端书影,如无首卷卷端,可顺延至下卷卷端。 ※由于申报名录的特殊性,在选择卷端时,应尽量多选择几个卷端拍摄,因为很多古籍可能存在抄配、修板等各种复杂情况,为了相互比对,更好地断定是否为同一版本需要多几幅卷端书影。 ※拍摄的书叶一般用单页即可。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名录

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所有)、、、、(所有种)、(所有种)、长臂猿(所有种)、、、、、、、、、、、、、、、、、、、、、、、、、、、、、、、、、、、、、、、、、、、、、、、、、、、、、、、、、、(所有种)、、、、、、、、、、、、、(所有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兽纲: 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马熊)、石貂、水獭(所有种)、小爪水獭、斑林狸、小灵猫、大灵猫、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渔猫、其他鲸类、麝(所有种)、河麂、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羊、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 鸟纲: 角、赤颈、鹈鹕(所有种)、鲣鸟(所有种)、海鸬鹚、黑颈鸬鹚、黄嘴白鹭、岩鹭、海南虎斑(开鸟)、小苇(开鸟)、彩鹳、彩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天鹅(所有种)、鸳鸯、其他鹰类、隼科(所有种)、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鸟、花尾榛鸡、雪鸡(所有种)、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锦鸡(所有种)、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花田鸡、铜翅水雉、小杓鹬、小青脚鹬、灰燕鸻、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腹沙鸡、绿鸠(所有种)、黑颏果鸠、皇鸠(所有种)、斑尾林鸽、鹃鸠(所有种)、鹦鹉科(所有种)、鸦鹃(所有种)、灰喉针尾雨燕、凤头雨燕、橙胸咬鹃、蓝耳翠鸟、鹳嘴翠鸟、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犀鸟科、白腹黑啄木鸟、阔嘴鸟科(所有种)、八色鸫科(所有种) 爬行纲: 地龟、三线闭壳龟、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蠵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山瑞鳖、大壁虎、大鲵、细痣疣螈、镇海疣螈、贵州疣螈、大凉疣螈、细瘰疣螈、虎纹蛙鱼纲: 黄唇鱼、松江鲈鱼、克氏海马鱼、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靶、大理裂腹鱼、花鳗鲡、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文昌鱼 腹足纲: 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佛耳丽蚌、伟铗叭、尖板曦箭蜓、宽纹北箭蜓、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拉步甲、硕步甲、彩臂金龟(所有种)、叉犀金龟、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阿波罗绢蝶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