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如何把屈原的作品人格结合起来;

三、[知识链接]

1.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属予作文以记之口诛笔伐

名属教坊第一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若属皆且为所虏此五霸之伐也

志: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害:争宠而心害其能

博闻强志邪曲之害公也

其志洁,其行廉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聊斋志异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⑵谗谄之蔽明也

⑶邪曲之害公也⑷方正之不容也

⑸明道德之广崇⑹蝉蜕于浊秽

⑺厚币委质事楚⑻泥而不滓

⑼其后楚日以削⑽时秦昭王与楚婚

⑾内惑于郑袖,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四)句式特点

“离骚”者,犹离忧也。遂绝齐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以出号令

方正之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是以见放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自令见放为

五、[精讲点拨]

(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

4.概括段意: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4—10节)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2.有关史实: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3.第九节的议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4.概括段意:

(三)研习课文第三部分(11—12节)

1.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3.概括段意:

(四)研习课文第四部分(13节)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段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六、[突破难点]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大致有哪些?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八、[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位次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形容

..者必弹冠刚洗完澡..枯槁形体和容貌 B.新沐

C.而能与世推移

..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经常流动

4.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7.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8.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 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 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自练自提】 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 【自研自悟】 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 第三课时 【自学自测】

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 【自研自悟】 翻译重点句子: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自练自提】 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 2、美文阅读 读懂屈原 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整理)新课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结合本课,积累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疑难语句的能力。 预习作业: 一、结合课下注释注音 属()草稿未定疾痛惨怛()谗人间()之上称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丹、淅()靳()尚咎()子兰相随属()三闾()大夫餔()其糟啜()其醨()汶汶()温蠖()汨()罗 二、关于屈原的材料 1、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各地划龙舟,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形式,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变革。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

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理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 4、关于屈原,郭沫若说,“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并且说“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郭沫若始终如一地热爱屈原,崇尚屈原,学习屈原,研究屈原。郭沫若坚信地说:“我国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 5、关于屈原的对联也有很多,下面采撷一些供赏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三闾大夫祠)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课堂探究1、2段: 一、疏通文本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有词类活用的找出并解释 1、博闻强志 2、娴于辞令 3、争宠而心害其能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6、平伐其功 7、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 (二)翻译句子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学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案】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附参考答案)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二、官职变动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召:由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选、简: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授:授给、给予官职。 封、赏、赐: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重新任以官职。复:恢复原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除官职。免:罢免官职。夺:削除官职。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晋升,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超擢、超迁:破格或越级提拔。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 迁调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补:补任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累迁:多次调职或升职。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任官职。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写作背景: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 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 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 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

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素养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2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屈原列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对该篇文章作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以更好地向学生呈现这一经典之作。 一、学习《屈原列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1. 屈原的生平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如何把屈原的作品人格结合起来; 三、[知识链接] 1.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骑能属者百余人 (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 (4)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2. 与 (1)屈平不与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 (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 (1)平伐其功 (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 4. 疾 (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7. 、间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8. 见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1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 12. 劝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拓展 1.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3.文化常识 (1)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含贬义。【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2)常识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 一、情景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 自主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

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趣)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垢,皭(清白、洁净)然泥(同“涅”,染黑)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1)

《屈原列传》学案 班级姓名制定人:审核人:主任签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 ..,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因谗.之曰 6.平伐.其功 7.王怒而疏.屈平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9.谗谄 ..也 ..之蔽明 10.邪曲 ..之害.公也 11.方正 ..之不容也 12.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3.“离骚 ..”者,犹离忧 ..也 1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5.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7.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 2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21.令张仪佯.去秦 22.厚币委质 ...事楚 23.楚诚.能绝齐 24.使使如 ..秦受地 25.张仪诈.之曰 26.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7.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8.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29.怀王卒.行 30.亡走.赵,赵不内.。 31.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3.屈平既嫉.之

34.眷顾.楚国 3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3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7.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39.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4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1.其后楚日以 ..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 二、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3.屈平不与.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父母者,人之.本也 6.人穷则.反本 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8.举类迩而.见义远 9.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屈原既.绌。 11.乃.令张仪佯去秦 1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1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王之宠姬郑袖。(看ppt) 14.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18.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9.顷襄王怒而.迁之。 20.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1.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22.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3.新沐者.必弹冠 24.受物之.汶汶者.乎 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2.思维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3.审美赏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学法点拨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 “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浮沉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3段,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诗美晨读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赏析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把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把世俗对屈原的不

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语言感知与梳理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然泥而不滓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屈平既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精)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指引】 《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素养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教学案【教师专用】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领悟其精神魅力。 2.把握史传作品粗笔勾勒事实和工笔描绘细节的手法。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2.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说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3)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颜色: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 3.一词多义 志 博闻强志. (动词,记) 推此志. 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名词,意愿) 疏 王怒而疏. 屈平(动词,疏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