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

。1060?光明中医2008年8月第23卷第8期CJGMCNAugust2008.Vol23.8

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两种证型治法再以人参,甘草扶正补气,顾护胃气,以补中求和。

2.3少阳病篇的本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总的病机是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方用半夏,味辛,辛以散之,温通助柴胡疏理气机,畅达三焦,合甘草调和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使中土健旺,不受木邪之害。2.4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的瘥后劳复证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气阴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人参与甘草益气生津,配甘草缓其峻补,助其补中。在益阴气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3讨论

综上所述,扶正祛邪,顾护后天之本是《伤寒论》极其重要的组方原则。半夏配甘草,有二陈汤的治疗体现,以半夏燥脾湿,甘草缓其烈,两者相互制约,以达到燥湿而不伤正的理念;人参配甘草也是《伤寒论》重要配伍原则核心之一,两者不仅仅表现为相互促进疗效,还表现在甘草缓人参之峻补,两者相须、相使。研究这类的配伍规律在经方中的体现,必将为临床治疗、疾病预防提供更新更全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文校对:杨建字收稿日期:2008—04—12)

《临证指南医案》虫类用药特点探析

程方平梅国强湖北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武汉430061)

关键词:虫类药;《临证指南医案》;临床中药学

清代医家叶天士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用药轻灵,治病多奇中。其平生忙于诊务,著述甚少,《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是由华岫云等收集叶氏医案最多,收集病种最全,整理得最好的一部医案,成为中医临床指南性著作,其中偶用虫类药,且有独到见解,现探析如下:

1视病辨证。慎用虫药

《指南》凡10卷,分疾病为89门,2576案,3137诊,3173处方。用虫类药除痘门9案外仅14案,分见于积聚、疟、痹、疝、头痛、胃痛、疮疡、痘、痴痉厥等门。由于虫类药以攻为功,故非沉疴痘疾不用,且年老体弱,妇人病少用或不用,幼科非痘疾不用。又因虫类药作用不尽相同,常取蜣螂虫、蛾虫、蜈蚣、全蝎、地龙、蜂房、蝉蜕、僵蚕以活血通络,搜邪散结,熄风定惊,解毒透邪。

2揣定层次,理气活血

叶天士作为温病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临床诊疗首辨气血层次,以理气活血,对虫类药物的临床作用也有独到见解。叶氏指出:“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无血者走气,虫类药如全蝎、蜂房、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作用于气分为主,能通阳散结。使清阳之气流通,以治病在气分。《指南》如头痛门,史案,头久痛有高突之状者,为阳气受邪阻,清空机窍不宣,以全蝎、蜂房攻通邪结等。有血者走血,虫类药如蜣螂虫,蛾虫等,作用于血分为主,能活血祛瘀,使凝着之血流通,以治病在血分。如积聚门,王案,“因骑射右胸肋高突,三年来……,为久则血伤入络。”药用蜣螂虫、jlf!:虫,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等。

3探明新久,搜经剔络

“病久入络”、“久痛必入络”。络病有虚实之分,对于久病人络的实证,叶氏以其独特视角阐发其病理,且灵活运用虫类药的经验,为络病治疗独辟蹊径。叶氏指出“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在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且言“借虫蚊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考仲景子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可见叶氏临床诊疗要探明新久,常用虫类药物搜经剔络,因虫类药多偏咸辛,辛能人络,成能软坚,因而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通阳散结等功效。如《指南》医案中较多久病顽疾诸如积聚、疟母、疝、痹、胃痛、痢痉厥等均加虫药以搜经剔络。

4察视缓急、散积攻坚

叶氏在《指南》指出:“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缓法以追拔疏其络”,“岂区区汤散可效”。如痹门,鲍案,数十年之久的

光明中医2008年8月第23卷第8期CJGMCMAugust2008,Vol23.8?1061‘

行痹,如入蜣螂、全蝎、地龙、蜂房等活血通络,攻邪定痛。对新感急重症,如痘门九案,叶氏常用僵蚕、蝉衣、清热熄风解肌疏表以透邪外达。

另叶氏使用虫类药,大多以丸剂或酒曲加水糊丸,无灰酒送服,或膏剂内服,俾气行则血行,血畅则络和,宿邪缓法散积攻坚以顾正。仅有全蝎、地龙、僵蚕、蝉衣偶有入汤剂。如江案疟伤,肋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致阳结阴枯,酿成噎膈难治矣,以虫等熬膏,缓法以追拔疏通其络。而对某些外科疾患,如瘰疬,痔疾,还以外用法缓攻,均以达搜剔在络之邪,松透病根之目的。

5熟谙虫性。升降达所

《指南》指出:“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飞者升,如蜂房、僵蚕(天虫)、蝉衣等性升善飞而上行,能熄风定惊,用治身半以上或阳分疾病为宜。如疮疡门王案,久疮变幻未罢,是卫阳疏豁,不耐寒暄,初受客邪不解,混处气血,浸淫仅在阳分,肌腠之患,议升举一法,用蝉蜕,僵蚕等。邹案用白僵蚕等从阳明升降之法。地行者降,如地龙、全蝎、蜈蚣等性降爬行而下走,能攻坚破积,用治身半以下或阴分疾病为宜。如痫痉厥门,唐案,阴风入脾络之痫证,选用蜈蚣、全蝎熄风定惊。疝门,朱案,久疟沉病宿疴,邪攻肝经络脉,气窜绕阴筋痛,乃结疝瘕之象,选用全虫攻通下焦厥阴络脉之痼结。

6明辨虚实。攻补互济

时氏认为“病久入络”及“久病延虚”,故借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且攻邪须兼养正。其针对不同病情及虚实状况,常采用攻补互济之法。正因为这样,叶氏在运用虫类药时,常配伍一些气味草木药物作为辅佐。归类可分为以下五类:①“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取辛窜通阳宣痹以治痹阻。配以香附,木香、川芎、郁金等;②配咸味,如山甲、牡蛎、五灵脂等,达到软散结以治结聚;③配温药,如川I乌、鹿角、酒曲等,温燥温通阴络以治寒凝;④配润药,如当归、桃仁、郁李仁等,滋润化瘀通络以治阴枯;⑤配补药,如人参、黄芪、鹿茸、杜仲等,甘养扶正以治夹虚。如积聚门,王案……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癞瘕,用蜣螂、摭虫配当归、桃仁、川郁金、川芎、香附、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等。疮疡门,王案……客邪不解,混处气血,浸淫仅在阳分。以僵蚕、蝉蜕配人参、黄芪、当归等,议升举一法,气壮,斯风湿尽驱。

总之,《指南》虫类药物的运用,是叶天士在临床提炼的结果,是在辨人辨病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新久缓急,所在的表里层次,脏腑经络,以及虚实状态,明确不同虫类药物的升降浮沉及归经,运用i盗床历验之结晶。故《清史稿》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脏,治方不出成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其治病多奇中。”

(本文校对:杨建字收稿日期:20∞一04—17)

汗证探源

张文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404020)

摘要:汗证的施辨应从细微之处入手,不应拘泥于自汗、盗汗之说。更应参照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结合病因、病机从多层次、多角度剖析,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关键词:汗证;脏腑;八纲;病因

汗出一证,看似寻常,实际上却纷繁复杂。诸位医家虽从医理、临证方面阐发颇多,但观当今治汗仍难脱自汗、盗汗之窠臼。

汗出一证绝非简单,应从细微之处人手,不应只是按自汗、盗汗之说进行论治。更应参照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结合病因、病机从多层次、多角度剖析,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下面结合笔者本人、诸位先贤、同辈的治验加以整理发挥,以彰经旨、以探其源。

1脏腑辩汗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因此,汗是水津外渗于肌肤所形成的产物,与心、肝、脾、肺、肾、胃、三焦、膀胱皆有联系。兹分别论述于下。

1.1心汗汗血同源,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出一证与心较为密切。又心主神明,汗的发生常与情志有关,多由惊吓损伤心神,或长期思虑劳倦过度耗伤心营,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液外泄而为汗。多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法。常见有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气阴

虫类药物的应用

蟾蜍的应用 [药物基源] 蟾蜍为蟾蜍科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Cantor 或黑眶蟾蜍B2melanostictus Schneider等的全体,俗名"癞虾膜";其耳后腺与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制成"蟾酥";其皮名"干蟾皮",均入药用。各地均有,以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为多。性温,味辛、甘,有毒,入胃经。 [本品功用] 蟾酥功用:1)解毒消痈,2)辟恶通窍,3)疗疳止痛。对阴疽恶疮、疔疮搭背、咽喉肿烂、疳疾牙痛、痧疫昏厥等症,均有著效。驰名胜古迹外的"六神丸",消疮拔毒的"蟾酥丸",活血消肿、解毒泻火的"梅花点舌丹"等,均以蟾酥为主而组成的常用成药。近年来发现,蟾酥对组织培养的癌细胞、动物肿瘤模型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也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治"一切恶肿",殆即指此而言。 [现代研究] 蟾酥浆液的成分很复杂,其中主要含有蟾酥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蟾蜍毒素制成蟾栈时已水解为蟾毒配质、辛二酸和精氨酸。此外,还含有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即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以及胆固醇等。经药理研究:1)蟾毒配质和蟾蜍毒素,有强心作用,能加强心脏舒缩力,减慢心率,特别是蟾毒配质的强心作用较强,其作用效价与洋地黄毒甙相近;蟾毒配质还有麻醉及引起惊厥的呕吐的作用。2)蟾蜍毒能兴奋呼吸、升高血压。实验认为,兴奋呼吸是中枢性的,而长高血压的原理则比较复杂,可因蟾蜍毒的分支成分不同而异,主要是末梢性的,也有中枢性的。3)蟾栈有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4)蟾栈能平喘、镇栈有抗炎、抗肿瘤、抗放射作用。 在蟾酥药理作用的启示下,近人将蟾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疔疮、肺结核及骨结核等疾患。江苏省盱胎制药厂所制的"蟾栈注射液",有抗菌消炎、抗结核、抗癌、提升白细胞以及防护放射线损伤等作用。经有关医疗单位验证,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 [用法用量] 本品有毒,内服剂量须严格掌握,一般配伍作丸剂,每日量为15~30毫克;由于能引起子宫收缩,孕妇忌服。外用适量。如蟾蜍分泌的毒液误入目中,可用紫草煎汤滴洗治疗;如内服过量中毒,可按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的急救原则处理。 [临床应用] 1.各种心力衰竭: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以"强心散"(蟾酥一份,茯苓九份)治疗各种心力衰竭30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前后有心电图记录的共19例,其中5例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不定,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显效5例,包括心肌炎、心肌损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各心室肥百图形消失;好4例,包括心率减慢、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消失等。ST-T波改变,考虑为蟾蜍作用者5例。他们认为强心散每日用量不应少于300毫克(其中含蟾蜍30毫克)。剂型有胶囊、四层虫胶肠溶衣丸及蜡丸三种,以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王协修氏亦曾用蟾蜍治疗各种心力衰竭13例,除1例外,其余12例用药后2~48小时症状、体征皆有改善,表现在脉率减慢,尿量增加,水肿消失或减轻,肝肿缩小,并有1例房颤消失。用量初步认为以4~8毫克,每日2~3次较合适。这都给我们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蟾酥的强心作用,与它能显著增加心肌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而对其他内脏蛋白激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它没有类似心得安一类有广泛的副作用。 2.各种疮毒: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一、抗蠕虫药 1.抗线虫药: 苯并咪唑类:常用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噻苯达唑、非班太尔 咪唑并噻唑类:左旋咪唑、四咪唑(噻咪唑) (光谱、高效、低毒) 有机磷类:(有机磷酸脂类中一些低毒的化合物)敌百虫(我国应用最广泛) 阿维菌素类: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阿维菌素类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高效安全和用量小的理想抗体内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莫西菌素(主要用于驱杀犬的某些体表寄生虫) 哌嗪类-:哌嗪、乙胺嗪 2.抗绦虫药【大部分为片状口服药】 依西太尔:伊喹酮(为吡喹酮同系物)、氯硝柳胺:灭绦灵(广谱高效驱绦虫药)、硫双二氯酚:别丁(对犬猫各种绦虫及吸虫均有驱除效果)、氢溴酸槟榔碱(对绦虫肌肉有麻痹作用)、丁氮脒(使绦虫在宿主消化道内被消化,常被制成盐酸丁萘脒和羟萘酸丁奈脒,是犬猫的驱绦虫药) 3.抗吸虫药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具有广谱驱血吸虫,驱吸虫和驱绦虫的作用使宿主体内血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而脱落,拜宠清因含有吡喹酮因此对吸虫是有效果的。 4.抗血吸虫药 硝硫氰酯:具有广谱的驱虫效果。 二、抗原虫药 1.抗球虫药 氨丙啉:安宝乐(结构与硫胺相似,是硫胺拮抗剂,对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抗虫作用最强,对巨型艾美耳球虫没有作用) 地克珠利:杀球灵(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球虫药可驱除犬猫体内球虫) 托曲珠利:甲苯三嗪酮(杀球虫方式独特,安全性高主要用于驱除犬的球虫) 磺胺喹噁啉:属磺胺类药物,专供抗球虫使用,主驱除犬体内球虫 2.抗锥虫药物(锥虫是由寄生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锥虫引起的一类疾病)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二脒那嗪(对锥虫、梨虫和无浆体的边虫均有作用,是治疗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高效药,但预防作用较差,对犬的各种巴贝斯虫病治疗作用较好,对猫巴贝斯虫无效,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用途广,使用简便等优势,是目前治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小度写范文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模板

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 关键词:搜风祛瘀攻毒虫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8-01 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内经》12个方25种药物中用了乌贼、鲍鱼、雀卵、马膏、猪脂等动物药,还未用虫类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用动物药38种,其中虫类药计有水蛭、虻虫、蟅虫、鼠妇、蜣螂、蜂窠、蛴螬、蜘蛛8种;《神农本草经》除载张仲景用到的8种外,还有蝉蜕、僵蚕、蛞蝓、守宫、蝙蝠、蟾蜍、蚯蚓、斑蝥、蝼蛄等;之后《本草纲目》、《纲目拾遗》还补充了诸蛇;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虫类药,如僵蛹代替僵蚕,蟑螂用治胃痛和胃癌等。清末名医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指出虫类药的特性是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疏逐搜剔,胜于草本植物药。张仲景善用虫类药以治疗外感“瘀热”、内伤“干血”,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丸),后人奉为圭臬。清初名医叶天士对虫类药有了新的体会,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谓“久则邪正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因为“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这是叶天士对张仲景用虫类的新见解。叶天士善治脉络瘀痹之病,善用辛润通络之方,除归尾、桃仁、红花、茜草、旋复花、韭白汁外,主要用虫类药,取其味多辛咸,辛能入络散结,咸能入血软坚,其灵动迅速,非植物药所能比拟。古人上千年的用药历史为虫类药物的运用奠定了雄厚基础,现代临床实践的不断创新又为虫类药的应用开拓出广阔空间。虫类药物的经典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搜风作用凡眩晕、震颤、动摇、抽搐、僵硬、强直、痉挛、拘急、口眼歪斜、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邱幸凡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经验

邱幸凡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哮喘经验 叶攀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9903班(43006l> 关键词!虫类药!哮喘!老中医经验!邱幸凡 邱幸凡教授是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0笔者在侍诊中体会到邱教授在治疗哮喘发作时善用地龙~僵蚕~蜈蚣等虫类药并屡见奇效0兹报道如下0 1拔夙根祛痰化瘀"非虫类入络搜剔不达 哮喘病的发作机制甚为复杂历代医家强调痰伏于内是哮喘发病的夙根0秦景明<证因脉治哮病>认为本病由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而诱发;陈修园<时方妙用哮证>曰:寒邪伏于肺前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七情六淫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发病0此痰窠内因学说已被广泛认可0然而宿痰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血行不利致瘀血内停痰夹瘀血而胶结难解0朱丹溪<寓意草论浦君艺哮喘病论治之法>云: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不得卧0故就哮喘标本而言气道受阻肺气上逆为其标痰瘀潜伏于肺络为其本0欲拔夙根当除痰化瘀0 故治之非一般草木祛痰药能达当有虫类剔凝瘀~通络脉~起沉疴0虫类具有行窜之性可入络搜剔窜透剔除滞痰凝瘀使络脉通达0 哮喘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史较长其病变从经入络~由气及血0经主气络主营;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0疾病进入络脉凝滞阶段瘀血痰湿凝滞络道久踉邪羁0而虫类药属血肉有情~搜剔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0因此治之非虫类而不达0在用虫类药时邱教授讲究痰较重者则多用地龙~水蛭;虚寒者则用蛤蚧实热者用地龙~蜒蚰0 典型病例:程某男69岁2002年9月25日就诊0主诉:呼吸困难喉间痰鸣间断发作28年0近两年加重平均每周2次0昨起呼吸急促喘憋短气咽痒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小便因喘失禁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数0急则治标0邱教授援引清蒋宝素<问斋医案>哮喘发发时以散风为主拟祛风解痉平喘之法0处方:银柴胡l2g炒防风~地龙各l0g乌梅~五味子各8g蝉蜕~生甘草各6g蜈蚣粉3g (吞>0l剂症状稍减3剂后症状稳定0后更方治本以除宿根治以涤痰祛瘀~补肺益肾0处方:鹿角胶~补骨脂各l2g 山茱萸~人参~枳壳各l0g肉桂~蛤蚧~海蛤壳~炙甘草各6g 五味子9g僵蚕~青皮各8g蜈蚣粉3g(吞>0连服7剂0病愈后随访3个月称未复发0 2抗过敏祛风化痰"唯虫类搜风解痉为妙 哮喘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复发作这符合风上行而数变的特征0五脏之中惟肝木与风气相通肝气横逆经脉挛急0若逆而上行引动膈上宿痰痰气互阻可导致哮喘发作0邱教授认为:哮喘发病具有中医风的特性治疗时应投以风药但非防风能奏效0所以临床常用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等虫类药0其原因不外有二:一则虫类药有入络搜风之效;二则虫类药大多走肝经平肝木0 临床上哮喘多有明显诱因0或因吸入粉尘~花粉等异物;或食用鱼肉海鲜制品而诱发0此属风盛痰阻~风动痰升之征0这里的风邪包括脾风和肺风0肺风是因为宿痰伏肺外感风邪或吸入花粉而诱发;脾风当是饮食不当可引动0如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即发此见系是脾风(<证治要决发丹>>0现代医学认为此系过敏原刺激致过敏反应继而出现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致0邱教授喜用地龙~僵蚕治之0地龙有通络止痉之功僵蚕能熄风化痰定痉0 典型案例:张某男l9岁2002年l0月2日就诊0因晨起闻及煤气味突然发病0诊见:呼吸急促流涕咽痒喉中声如吹箫笛痰少难咯舌红苔薄白脉弦数0治法:祛风解痉平喘0处方:麻黄l2g钩藤~葶苈子~僵蚕~生甘草各8g乌梅~地龙各l0g蝉蜕6g0服药l剂症状稍减3剂症状基本消失0 邱教授善用虫类药但强调不可妄用中病即止不可过用0虫类药多有动血耗气之弊过用势必会耗人正气0哮喘缓解后应适当减量即如叶天士所云:虽治当于病发而病去必当养正(<临证指南医案哮>>0由于哮喘在形成过程中瘀血与痰湿相凝络瘀与络脉经枯并存故在用虫类药通络时要注意配用柔润活血之品以释经润络即叶天士所说的辛润通络0虫类药性燥力猛多数有毒性故用时需炮制不宜入煎剂用量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确保治病而不伤人0 "收稿日期#2003-07-08编辑#林飞$ 8l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第25卷第l2期

虫类药经典论述及方药

虫类药的经典论述 吴鞠通有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同时提出了“宿邪宜缓攻”的指导思想,对用虫类药治疗久病入络的患者,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其言“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攻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制约虫类药的峻利之性。 叶天士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清代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汪履秋先生常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并认为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取“虫蚁迅变,飞走之灵性”。络道疏通,气血畅流,顽痹方能缓解 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是“久病入络”的科学命题。《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血,调之络。” 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故而他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的特性,借其“俾飞者生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搜剔络遂之瘀类”的特点治疗痹证 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大同药学》也提出:“疗死血,虫类为要药”,并在论述虫功效时指出:“死血宜啮血虫类,藉其吸吮钻透之力,以资散通,气血有情之品,自较无情草木灵异,此虻虫、水蛭,所以与本条虫,同以去死血见称于世……查虫既生阴湿,性复咸寒,少见天日,善攻隙穴,其为阴中之阴,血分之里药可知”。

第十四章抗寄生虫药

第十四章抗寄生虫药 学习要点 根据药物抗虫作用和寄生虫分类,将抗寄生虫药物分成抗蠕虫药、抗原虫药和杀虫药。 理想的抗寄生虫药应该安全、广谱高效、具有适于群体给药的理化特性、价格低廉、无残留等。 抗寄生虫药种类繁多,其作用机理可归纳为:①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②干扰虫体的代谢;③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④干扰虫体内离子的平衡或转运。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药物、寄生虫和宿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②为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在使用药物进行大规模驱虫前,务必选择少数动物先作驱虫试验;③在预防寄生虫时,应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抗寄生虫药,以免产生耐药性;④为避免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应熟悉掌握抗寄生虫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状况,遵守有关药物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的规定。 第一节抗蠕虫药 抗蠕虫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和驱吸虫药。 一、驱线虫药 根据其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6类: 1.抗生素类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依立菌素、米尔倍霉素肟、莫西菌素、越霉素A和潮霉素B等。 伊维菌素具有:①抗丝虫作用。疗效高而快,连续用药4~5年(成虫寿命)可彻底治愈。 ②对其他肠道线虫如类圆线虫病、蛔虫症、鞭虫症和蛲虫症均有较好的抗虫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增强无脊椎动物神经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使神经麻痹,并导致动物死亡。两种途径:①增强无脊椎动物外周神经抑制递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②引起由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开放。该药对人畜体毒性很低。 多拉菌素的作用、应用、用法与用量与其他阿维菌素类基本相同,在动物体内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好,对线虫和节肢动物具有长效作用。 2.苯并咪唑类如噻苯咪唑、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硫苯咪唑、磺苯咪唑、丁苯咪唑、苯双硫脲、丙氧苯咪唑和丙噻苯咪唑等。 甲苯达唑为高效、广谱驱肠蠕虫药。对蠕虫细胞内的β-微管蛋白有高亲和力,与之结合而抑制微管的组装,引起物质转运阻塞、高尔基器内分泌颗粒积聚,使胞浆内细胞器溶解而死亡。它还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引起虫体能源断绝而死亡。 阿苯达唑对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粪类圆线虫、绦虫的驱杀作用基本同甲苯达唑,但对鞭虫的作用较好;对肠道外寄生虫病,如棘球蚴病(包虫病)、囊虫症、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等也有较好疗效。临床常用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牛肉绦虫感 172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 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1.4 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近年在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发现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7〕。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 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

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

虫类药笔记

1.中医早有五药之说,指草、木、谷、虫、石这五类药物。在古代,中医就使用虫类药来治病。清代医学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其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命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 2.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 3. 虫类药因其含有较多的动物异体蛋白质,少数过敏体质者,服后会有过敏现象,如有皮肤瘙痒、红疹,甚则头痛、呕吐时,应立即停服,并用徐长卿15g,地肤子30g,白藓皮30g,煎汤内服,多数均可缓解,极个别严重者,则需中西药结合以缓解之。 4. 虫类药其性多燥辛平或甘温,但熄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燥咸寒,应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这样才能既制其偏又增强疗效。虫类药应尽可能制成丸、散、片及针剂使用,如此既节省药材,提高疗效,便于服用,又可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5.朱良春针对肿瘤,主要用了四种虫类药:蜈蚣、全蝎、蜂房和壁虎。蜂房、全蝎、蜈蚣等可以攻坚破积、消除肿块,壁虎主治淋巴结结核和肿瘤。” 6. 海马: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鱼类。性味为甘温。具有补肾壮阳、消症瘕的作用。可用于肾虚阳痿、难产、症瘕、疔疮肿毒。海龙:属硬骨鱼纲,海龙目,海龙科。是本科多种动物的统称。市售的原动物有刁海龙、拟海龙、及尖海龙等三种。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列于介部。性味功用与海马相同,惟力量较强。 7. 痹证治宜祛风, 散寒, 利湿, 参以治血。章次公用药, 常取蜈蚣、全蝎、地鳖虫、蕲蛇 等虫类药以助疗效据章先生临床经验, 蕲蛇治风湿痛在腰部者最佳。蜈蚣、全蝎走窜以祛风通络, 其中全蝎有良好的止痛功能, 治风湿病疗效卓著。露蜂房具有祛风攻毒, 散肿 止痛之功。

寄生虫实验总结

寄生虫实验总结 医学原虫(油镜观察) 溶组织内阿米巴【观察结构:包囊】 形态特点:未成熟糖原泡、拟染色体成熟包囊为四核感染阶段:成熟四核包囊 感染特点:经口、口腔性行为寄生部位:盲肠、升结肠、乙状结肠终宿主:人 实验诊断:生理盐水:滋养体碘液涂片:包囊镜下特点:球形,包囊内有泡状核 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观察结构:包囊】 形态特征:蓝色染液,呈椭圆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间隙 感染阶段:4 核成熟包囊 致病阶段:滋养体 感染途径:经口 寄生部位:十二指肠及小肠上段终宿主: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实验诊断:粪便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检查滋养体,碘液涂片检查包囊)、小肠液检查、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阴道毛滴虫【观察结构:滋养体】 形态特点:呈梨形,5根鞭毛,泡状核上缘有5个毛基体,发出5根鞭毛,后鞭毛与波动膜相连感染阶段:滋养体致病阶段:滋养体 感染途径: 直接接触:性传播 间接接触:公共泳衣泳裤、坐式马桶、公共浴盆等 寄生部位: 女性:阴道后穹男性:尿道、前列腺、睾丸、附睾实验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姬氏染色涂片、培养基培养镜下检查:蓝色(姬氏),梨形,轴柱伸出体外很明显,4根明显的鞭毛

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形态) 形态特点:早期滋养体:核小,胞质少,虫体环状晚期:细胞变大变淡,出现红色薛氏点未成熟滋养体:核开始分裂,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成熟滋养体:红细胞胀大,有裂殖子,疟色素集中雌配子: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一侧,疟色素分散雄配子:圆形,胞质蓝略带红色,核大,疏松,疟色素分散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特点:按蚊叮咬 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实验诊断:厚薄血涂片镜检(厚血涂片查虫,薄血片鉴别虫种)镜下特点:同形态特点 医学蠕虫 吸虫 华支睾吸虫(10*40 )【观察结构:虫卵】 形态特点: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宽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卵小,卵内有毛蚴。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终宿主: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 寄生部位:肝胆管内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镜下特点:在高倍镜下,有卵盖。淡黄褐色。 姜片吸虫(10*10 )【观察结构:虫卵】 形态特点:虫卵椭圆形,吸虫中最大,淡黄色,卵盖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不明显小盖,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和约20-40 个卵黄细胞。 中间宿主:扁卷螺 终宿主:人和猪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寄生部位:人小肠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镜下特点:肥厚,淡黄色,吸虫中最大

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1T11:08:17.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农安康[导读] Kato-Katz法、透明胶纸肛拭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是病原学检查的集中方法。 农安康 (广西平果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广西平果 531400)【摘要】目的:对我国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进而提高防治对策。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法对本研究中心自2009年~2012年在不同市区调查的样本进行随机抽样,根据估算的总体率总结随机抽样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各市区的样本量,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三步对不同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城市、乡镇、重点试验点进行抽样。重点对 流行区进行寄生虫病的抽样调查,获取的样本量为2280.采用病原学检查方法以及血清学检查方法对不同寄生虫病进行检查。结果:蠕虫感染是采用病原学检查方法查出的在全市检查人数3490中感染种类最多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中蠕虫总感染率为15.80%,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20.00%,带绦虫感染率为0.25%,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5%。结论:从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农村与牧区人体寄生虫病比较流行,部分人体寄生虫病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因此只有根据调查现状找到病发原因,才能够改进防治、治疗、控制对策,减少感染率。【关键词】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47-03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全国不同省市进行定点抽样,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发生于广西省27个地区均有感染事例发生。 1.1.2根据估算的总体率总结随机抽样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广西省各市区的样本量。通过对人口总数进行统计从而确定抽样的比例,对调查点的人数以及省区数进行确定。对不同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城市、乡镇、重点试验点进行抽样,从而确定进行调查的定点村落与城市[1]。通过下面各表可以明确广西平果县不同寄生虫病抽样检查的样本量调查资料:表1 广西平果县不同寄生虫病抽样检查的样本量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采用病原学的方法进行检查Kato-Katz法、透明胶纸肛拭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是病原学检查的集中方法,其中Kato-Katz又被称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其通过从粪便中对不同肠道蠕虫卵进行检查,从而辨析人体寄生虫的种类以及流行现状[2]。试管滤纸培养法主要是针对线性幼虫的检查方法,其中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是其在检查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对象[3]。透明胶纸肛拭法主要针对的检查对象是蛲虫卵以及带绦虫卵[4]。通过对粪便进行检查,采用以上方法判别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并根据随机抽取的样本量进行数据统计与记录。 1.2.2 采用血清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采用血清学检查方法联合B超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有棘球蚴病的患者进行检查,从而判断不同患者感染程度与疾病的流行程度[5]。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患者IgG抗体进行检查,联合问卷调查法对患有囊尾蚴病、弓形虫病、并殖吸虫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实施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查时,需要联合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才能够提高利什曼病的检出率,提高统计的准确率[6]。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省市流行区流行的人口数加权率进行计算,从而判断加权感染率。采用标化率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年龄性别的感染患者进行计算,从而标化不同地区分布以及性别分布的血清学阳性率、感染率以及患病率。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棘球蚴病主要病发区域为凉山地区,其次病发区域为南充,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验,发现>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其次是<4岁的儿童,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囊尾蚴病患者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坝,其次为映秀,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34岁人群之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并殖吸虫病患者发病区域集中于宜宾,绵阳等城市,其中儿童与老年人、女性是主要发病人群。通过对不同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女性较之男性而言,更易感染,老年人与儿童由于人体免疫力低下因此较为容易感染寄生虫病。 3 讨论 3.1 流行现状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7岁到12、13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秋冬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虫类中药】虫药总动员

【虫类中药】虫药总动员 《养生堂》虫药总动员2011-11-26 23:15:38| 分类:养生堂|字号订阅北京台又播放了后三集,共六集,现在补齐了,请朋友们观阅。《虫药总动员》1 --以毒攻毒 有类中药很传奇,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电影中都出现过它们的名字,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非常顽固的疾病,比如痛风、关节炎、湿疹、结核、肿瘤等等,就是虫类药物。其实虫类药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多数人可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蜈蚣、蛇、蝎子、蚂蚁等,其实,虫类药物远远不止这些。其实古代的“虫”泛指所有动物药,比如牡蛎、珍珠、麝香这些都算虫药的范畴,不仅仅是指虫子。当然现在有一些是保护动物,不允许使用了,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狭义的虫药,也就是蝎子、蜈蚣这一类虫药。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平衡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效果,所用的药物也都来自然界,对虫类药的认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而与自然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逐步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中医

使用虫类药治病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共载录了365种中药,其中动物药67种,包括水蛭、僵蚕、地龙等虫类药28种,对其应用及功效都有明确的叙述。如水蛭,书中认为其有“治恶血、瘀血、经闭”的作用。虫类药的种类很多,所以作用不尽相同,因其配伍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如下8个方面:1.攻坚破积2.活血祛瘀3.熄风定惊4.宣风泄热5.搜风解毒6.行气和血7.壮阳益肾8、消痈散肿。谈起“五毒”,可能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所谓“五毒”就是我们常说的全蝎、蜈蚣、守宫、蟾蜍、蛇等5种虫类药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以毒攻毒”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于《辍耕录》,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以毒攻毒”是指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量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症瘕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免疫”治疗。以抗肿瘤中药为例,抗肿瘤中药中有一类药性峻猛、毒性剧烈,用以治疗肿瘤邪毒壅盛的药物。邪毒瘀结病体是肿瘤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治疗癌症的方药大多属于这一类。毒陷邪深,非攻不克,以药物治之,可直达病所,起到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最早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