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在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可长于病毒血症期。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皮疹(多为斑丘疹)、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

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加强营养支持。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二)对症治疗。

1.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并发Reye综合征。

2.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可见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表。

基本方药:银花、连翘、荆芥穗、赤芍、青蒿、淡豆豉、黄芩、柴胡。

加减:目赤者,加菊花、夏枯草;肌肤疹点显露者,加升麻、紫草;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中成药:可选用清热解表类中成药。

2.邪郁气营证。

症状:发热,口渴,疹点稠密,紫赤成片,头痛,骨节疼痛。可见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透邪。

基本方药:生地、赤芍、丹皮、紫草、银花、连翘、白茅根、青蒿、炒栀子、生石决明。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热甚者,加生石膏;头疼甚者,加钩藤;关节疼痛重者,加松节、桑枝。

中成药:可选用清营透邪类中成药。

3.气阴两虚证。

症状:热退,神疲,口干,少气,斑疹渐隐,小便黄。可见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北沙参、麦冬、山药、五味子、天花粉、淡竹叶、白茅根、麦芽。

中成药:可选用益气养阴类中成药。

(四)其他。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定期产检,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出院标准

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

八、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10天以上,4周内避免献血,2-3个月内如发生性行为应使用安全套。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殷文武 2016年4月11日

寨卡病毒(Zika Virus) ?是一种蚊媒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目前在美洲地区流行的为亚洲型?1947 年,首次在乌干达Zika森林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 ?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无症状感染很常见,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寨卡病毒感染致神经系统疾病 ?WHO(2016年4月7日): ?基于现有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寨卡病毒 感染可导致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已达 成强烈科学共识 ?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寨卡病毒感染致小头畸形 ?13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寨卡病毒感染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 ?已发表文献研究表明: –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研究估算结果,孕妇妊娠头三个月感染寨卡病 毒,其胎儿小头畸形患病率最高,约为1% ?巴西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头三个月感染寨卡病毒并出现寨 卡病毒病症状,胎儿小头畸形患病率为22% –法属波利尼西亚:寨卡病毒感染者并发GBS概率为2.4/万

8.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

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

寨卡病毒培训试题及答案.doc

寨卡病毒病诊疗防控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4分) 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 源。 4.(蚊媒传播)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 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5.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 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6.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 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7.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天。 8.寨卡病毒病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9.寨卡病毒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寨卡病毒 病通常症状较轻,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10.寨卡病毒病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二、单选题:(每题10分) 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 E ) A.70%乙醇 B.1%次氯酸钠 C.脂溶剂 D.过氧乙酸等消毒剂 E.以上都是 2.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 A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 、 2 B.48 、6 C. 12 、 2 D.24 、 4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医博士)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 寨卡病毒病(一)ABAED ?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伊蚊叮咬 o B、母婴传播 o C、血源传播 o D、性传播 o E、空气传播 ?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 o B、孕妇 o C、儿童 o D、老人 o E、婴儿 ?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 o A、60℃30分钟 o B、50℃30分钟 o C、60℃20分钟 o D、30℃30分钟 o E、60℃100分钟 ?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

o A、杆形 o B、梭形 o C、蝌蚪形 o D、椭圆形 o E、球形 ?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E、病毒血症≤10天 寨卡病毒病(二)ADBEC ?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 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 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 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 o A、3-7天 o B、3-9天

o C、7-12天 o D、3-12天 o E、14天 ?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 o A、结核病 o B、鼠疫 o C、霍乱 o D、中东呼吸综合征 o E、基孔肯雅热 ?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 o A、2天 o B、3天 o C、4周 o D、5周 o E、6周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寨卡病毒病(Zika )应急处理预案 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 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魏友平 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张悦 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 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

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 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邙梨花、陈萍 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 组长:舒秉俊 副组长:罗光渠 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 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吴敏、桂宇芳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来源: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发明电【2016】5号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使其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提高寨卡病毒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1 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2016汇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2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在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可长于病毒血症期。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共17页文档

金沙县人民医院 寨卡病毒疫情防控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要求【国卫发明电〔2016〕4号】,近期,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院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准备工作,经医院研究特制订此防控方案。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 组长:阳宗烺(院长) 副组长:汪道杰(副院长) 朱天利(副院长) 游先念(副院长) 成员:胡磊、敖敏、庞代奎、杨薇、胡莹、温在平、 朱红健、饶静、周天海、王海宏、刘国兰、李本先、 黄春前、代月、张应德、韦继刚、 职责:全面负责全院寨卡病毒救治及防控工作,统筹安排,调配人员,组织人员梯队准备,安排院感控制,传染病报告及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二)救治专家组: 组长:游先念 成员:朱红建、饶静、周天海、王海宏、余贵齐、 庞代奎、代月、胡莹、杨薇、张应德 职责:全面负责寨卡病毒的诊断、治疗、会诊及培训学习相

关工作。 (三)院前急救组 组长:游先念 副组长:周天海 成员:急诊科、车队全体人员 职责: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寨卡病毒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120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 (四)防保组: 组长:宋桂玲 成员:院办、信息科、保健科全体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期间网络保障、信息宣传、传 染病上报监督、管理工作。 (五)院感防控组: 组长:杨薇 副组长:张晓静 成员:感染科、门诊、急诊科、检验科及发热门诊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感染期间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六)护理组: 组长:胡莹 副组长:胡润兰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

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prM、E和3-UTR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多个基因型。 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黄热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毒可在叮咬部位复制,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不断繁殖,然后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 靶器官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而出现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弥漫性血管凝血(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减少和弥漫性血管凝血(DIC)等原因引发。 (二)病理改变。 本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 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

2016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试卷(附答案)

2016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试卷 (第一版) 单位:姓名:成绩: 填空(每空格5分,满分100分): 1、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患者、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3、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5、包括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6、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天。 7、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8、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9、临床症状包括、(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10、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11、各县(区)内出现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12、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13、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 14、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附: 参考答案 1、寨卡病毒 2、隐性感染 3、埃及伊蚊 4、蚊媒传播 5、孕妇 6、3~12

寨卡病毒病疫情防控态势简报

寨卡病毒病疫情防控态势简报Situational Report on Zika Vir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第3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2月5日

(第3期) 重点提示: 1.巴西复核1113例小头畸形疑似病例, 36.3%明确为小头畸形或其他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17例(4.2%)有寨卡病毒感染证据;已调查死胎或流产20例,15例(75%)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有寨卡病毒感染证据5例(33.3%)。 2.哥伦比亚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死亡病例确诊感染寨卡病毒。 3.印度尼西亚发现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病例。 4.欧洲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的孕妇,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5.我国《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已于2月3日正式下发。 6.中国疾控中心已于2月4日正式将寨卡病毒病纳入传染病网络直报。 一、疫情概况 (一)最新疫情进展 截至2016年2月4日,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共 34个(新增印度尼西亚),分布于美洲(26个)、大洋洲(5个)、亚洲(2个)和非洲(1个)。详见附件。 (二)各国疫情进展 法新社(2月4日):印尼官方确认,在开展登革热研究时发现1 例本地感染的寨卡病毒病病例,男,27岁,苏门答腊岛人,无国外旅 行史。标本采集于2014年12月~2015年4月登革热流行期间,由此推 测寨卡病毒可能已在印尼发生本地传播。

英国广播公司(2月4日):西班牙报告欧洲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的孕妇,从哥伦比亚归国,目前健康状况良好。截至目前,西班牙已报告6例输入性病例。 二、并发症及调查研究进展 (一)小头畸形 巴西卫生部(2月2日):截至1月30日,巴西9个省份156个城市共报告小头畸形疑似病例4783例。已复核1113例,排除疑似709例(63.7%),明确为小头畸形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404例(36.3%),其中17例(4.2%,17/404)有寨卡病毒感染证据。其余病例仍在复核中。 报告死胎或流产76例,现已核查20例,其中明确为小头畸形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15例(75%,15/20),有寨卡病毒感染证据5例(33.3%,5/15)。其余56例仍在调查中。 (二)格林-巴利综合症(GBS) 哥伦比亚卫生部(2月4日):哥伦比亚确诊3例GBS死亡病例均感染寨卡病毒。该国已报告寨卡病毒病20500例,其中GBS病例100例。 哥伦比亚卫生部部长称,目前还不能确定寨卡病毒感染是否导致GBS。 三、国际应对 (一)巴西美联社(2月3日):WHO和美国卫生官员称,巴西未共享足够数量的寨卡病毒病标本和数据,迄今为止共享标本份数不足20份,这不利于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感染病因关联的研究。主要原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2016医博士)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2016医博士)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 寨卡病毒病(一)ABAED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伊蚊叮咬 o B、母婴传播 o C、血源传播 o D、性传播 o E、空气传播 ?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 o B、孕妇 o C、儿童 o D、老人 o E、婴儿 ?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 o A、60℃30分钟 o B、50℃30分钟 o C、60℃20分钟 o D、30℃30分钟 o E、60℃100分钟 ?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

o A、杆形 o B、梭形 o C、蝌蚪形 o D、椭圆形 o E、球形 ?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E、病毒血症≤10天 寨卡病毒病(二)ADBEC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 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 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 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 o A、3-7天 o B、3-9天

o C、7-12天 o D、3-12天 o E、14天 ?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 o A、结核病 o B、鼠疫 o C、霍乱 o D、中东呼吸综合征 o E、基孔肯雅热 ?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 o A、2天 o B、3天 o C、4周 o D、5周 o E、6周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寨卡病毒病报告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 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在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可长于病毒血症期。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皮疹(多为斑丘疹)、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

寨卡病毒病培训答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培训答案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2.5分) 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 2、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 病毒,分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3、黄热病毒属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均可灭活。 4、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可能的传染源。 5、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6、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7、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陈冯富珍总干事宣布,巴西近期报告的小头症病例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9、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

鉴别。 10、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 11、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14、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最有效办法防蚊、灭蚊、清除伊蚊滋生地和加强个人防护。 二、简答题:(25分) 湖北省寨卡病毒病防控措施。 ①加强监测和培训,提高对疑似病例的发现、临床鉴别、实验室鉴别和流行病核实鉴别能力。 ②关注重点人群防控,加强孕妇旅行建议与监测。 ③加强病例发生后的媒介应急监测与控制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 ④提高登革热媒介常规监测质量。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带病毒的伊蚊叮咬。 新华网北京2月3日消息,寨卡病毒近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截至今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当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