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病毒性腹泻的**新流行特点

临床特点:

?主要感染哺乳仔猪,2-10日龄仔猪感染率高;10日龄内仔猪感染后,出现腹泻2-4天后,大量死亡,死亡率在50%-100%之间;

?头胎和低胎龄母猪的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

?无明显季节性,持续时间长,可长达数月,**长可达半年;

?发病猪场很多从育肥猪舍开始

?平均要18个星期消除病毒- 变数很大。

病原复杂性增加:

?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增高,所占比例**;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的检测相对降低;

?部分腹泻由伪狂犬变异株引起;

?有新的冠状病毒出现,比如德尔塔病毒;

?流行性腹泻导致菌群失调,会引发细菌性腹泻;

? 2010年后的流行性腹泻发生变异,致病力增强。

病毒性腹泻的危害

? 10日龄以内仔猪感染,高死亡率,近100%;

?引起育肥猪厌食、消瘦,延长出栏时间,并大量排出病毒;?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无乳、缺乳。

信得病毒性腹泻防控的要点

?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 PEDV与TGEV主要存在与肠道中,损伤肠道黏膜,灭活苗只在血液中产生IgG与IgM,对流行性腹泻防控作用不大;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保护需要肠道、口腔黏膜免疫反应;

?粘膜免疫需要口服给药,并基于在肠腔的IgA抗体;

?毒株已经变异,需要新毒株防控效果会更有效。

?返饲要求高,易导致散毒现象,要谨慎使用!

新畅健“新”在哪里?

1、在原有基础之上加入新毒株基因片段乳酸菌

2、对经典毒株以及变异毒株引起的腹泻均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3、刺激母猪产生抗体,在乳汁中含有IgA,通过初乳可为仔猪提供被动保护

4、对细菌细菌性腹泻也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如黄白痢;

案例分享:

案例一:泗洪某大型猪场(1200基础母猪)腹泻案例

2014年1月份大批合同猪养殖户出现仔猪腹泻的现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信得方案:

1、发病仔猪紧急灌服信必妥+庆大霉素+卵黄抗体

2、母猪普免畅健50亿单位,仔猪出生即口服50亿单位,其他未发病仔猪也口服50亿单位。

效果:

1、治疗效果不好,只有30%见效;

2、已出生未出现症状仔猪达到60%保护率;

3、出生即灌服仔猪,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

仔猪拉稀防治方案

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案 仔猪腹泻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病理性的,主要由传染性肠炎病毒、流行性下痢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引起。细菌、病毒的致病性是可分为传染性、条件性的,因此不合理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疫苗免疫、保健防控等是疾病蔓延的重要条件。二是生理性的:如奶水质量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功能失调、断奶应激等导致仔猪腹泻。 仔猪的腹泻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7d,以及断奶后一周内。 仔猪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关键消化转型期。在哺乳期的3—7d,母乳中的抗体开始下降,奶质与奶量也开始下降,故仔猪出生后3天开始学习吃固体饲料(教槽料),因仔猪消化机能缺陷,合理营养调控在仔猪哺乳期20日龄左右实行强制补料措施,使其及早建立免疫耐受力。实践证明,仔猪断奶前至少采食600克以上的乳猪饲料,使子猪断奶后适应植物饲料,安全度过腹泻期。在补饲高品质乳猪饲料选购乳猪饲料重要的是产品适口性要好,各种营养平衡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适中,食后无腹泻或少腹泻发生。 常用的防治仔猪腹泻的方法以注射疫苗,投喂或肌注抗生素类药物为主。这类方法对于防治病理学腹泻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防治生理性腹泻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当病理性腹泻与生理性腹泻互为因果时,单纯依靠抗生素类药物或疫苗来防治仔猪腹泻就更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防治好仔猪腹泻,做好以下二方面是关键: 1.母猪护理在预防仔猪腹泻中的重要性 1.1 母猪炎症 1.1.1炎性因子导致TH1/TH2平衡被打破,易引起仔猪腹泻当母猪患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炎性因子随奶水到达仔猪肠道后,由于仔猪肠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应答不及时,所产生的抗体较少,TH1/TH2平衡非常容易被打破(机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应维持在一定的平衡态)。易造成仔猪肠道抗感染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引起反复感染,持续的感染发炎就会造成仔猪腹泻。 1.1.2 前列腺素(PG)促进平滑肌运动促进仔猪腹泻的发生 果不行,拉稀依旧存在。这是因为对仔猪消炎止痛虽然暂时缓解了前列腺素对仔猪机体的刺激,却不能阻止母乳中前列腺素源源不断地进入仔猪肠道内。 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丰富的乳汁。如果母猪的乳汁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过高,会导致仔猪肠道内的消化酶相对不足,就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使得大量未消化的养分在结肠内发酵腐败,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夏季仔猪拉稀及其防治

目前夏季高温天气,腹泻,高热病,以及猪瘟病症处于高发期,很多猪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病症。那么,这些病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我们都知道,猪场之中猪群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如果能够控制住猪场的疾病发生率,保证猪的健康成长,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下面,国营洛阳兽药厂,将带您一起去了解猪场仔猪拉稀的发病原理,并将告诉您对于这些病症的防治情况。 仔猪拉稀,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病症: (一)细菌性腹泻 1.仔猪红痢:仔猪红痢病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出生3日龄以内的仔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猪以排血红色痢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红色痢便,有的病猪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数病例呈急性发生,患猪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病例1~2天死亡,急性病例5—7天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2.仔猪黄痢:仔猪黄痢病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出生1~3日龄的仔猪最为常见,该病以夏季较为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便中含有乳凝物小块,腥臭。严重病例者患猪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部、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呈红色或紫红色。剖检病死猪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病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乳汁过浓或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的仔猪最常见且发病较为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天,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黏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4.猪痢疾: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和黏膜,随之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患猪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5.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多雨潮湿季节较为多发。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患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初发生便秘,随后则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天,病猪的鼻端、两耳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病猪精神萎靡,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则死亡。该病以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精神不振,病初发生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状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病死猪: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理变化:慢性型病例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状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二)病毒性腹泻 1.猪流行性腹泻(PEDV):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但以1—5日龄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自2010年12 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 月接触了第1 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 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 年内都要经历1 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 个冬春感染2 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 d 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 h 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 h 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 ~96 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 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 ~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 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 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1) 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2) 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 ~2 d 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乳仔猪重点是增加其耐受力,使其减轻症状尽可能帮助耐过。在病猪康复期间,保证母猪泌乳性能,增加病猪康复率。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降低发病期间哺乳仔猪死亡率。 1 疫苗接种 在每年的10月下旬和11 月下旬,每头母猪包括后备母猪后海穴接种4 mL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T-P)二联灭活苗,作为基础免疫,1 月初开始给产前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3 月初母猪群再次全群接种T-P 二联灭活苗,4月初给产前 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预产期在5 月中旬以后的母猪可以不跟胎加强接种了。接种疫苗的时候针头要水平或略向上斜插入母猪后海穴,针头不能向下斜,以免疫苗注入母猪直肠影响接种效果。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接种疫苗并不能完全控制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但是可以明显减轻腹泻的症状并使得治疗措施有效,同时也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速度。产前未接种T-P二联苗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在7 日龄以下感染病毒性腹泻,其死亡率将近100%,并且几乎所有治疗措施都没有明显效果,病猪死亡时间多在腹泻开始的48~96 h。产前未接种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腹泻,传遍整个产房只需24~36 h,而产前接种2 ~ 3 次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

仔猪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摆在兽医工作者和养猪经营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病原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病原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病原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仔猪先天的生理因素、外界的环境因素、应激因素等引起的。 病原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仔猪黄痢: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 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V):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讲课稿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措施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因各种应激因采的影响,断奶仔猪一般腹泻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达10%~15%,发病仔猪生长迟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行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探讨该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环境变化环境应激,如舍内的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2.饲养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多食性腹泻。 3.消化机能不全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和胃肠道pH值上升,都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4.免疫力下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再加上环境、饲料变化等一系列应的反应,使原来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有所降低。这样仔猪对抗病的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会很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5.病毒性腹泻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6.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断奶应激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⑴ 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⑵ 提早补料;一般于7日龄开始补料,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

仔猪拉稀的各种原因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员工天地九禾快讯产品展示 名优产品 特色产品 经济型产品 动保产品招商加盟精品推荐人力资源联系我们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饲养营养与管理>> 相关政策仔猪腹泻病的病因 2012-3-7 来源:作者:佚名 1 病因 1.1 细菌性因素 1.1.1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 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粘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1.1.3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粘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1.1.4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1.1.5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急性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腹泻是猪发病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针对腹泻进行施治,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健康猪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水,经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而感染。密闭式猪舍,在秋末初冬湿度较大、温度低及高密度饲养的猪群更易感染本病,几天之内使全场的猪只发病。 黄痢仔猪的主要症状是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块,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急性者不见下痢,身体虚弱,最终昏迷死亡。仔猪病毒性腹泻,白痢仔猪粪便呈白色、灰色或灰褐色,粥状,有鱼腥味,有时粪便中混有气泡。病

初体温不高,生身良好,有食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下痢可逐渐加剧,精神差,食欲减退或厌食,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导致死亡。 用“肠移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治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疗程三天。预防200Kg体重。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 传染性腹泻疾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播较快,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呈地方流行性特点。部分饲养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猪场也存发病现象;接种过病毒性腹泻多联活疫苗与死疫苗的猪群再次发病的高达90%以上,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有些轻微有些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后备母猪比较高的养殖场),死亡率高低不同;管理水平差、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免疫预防存在问题的猪群一般发病严重,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重大。 腹泻本身其实是机体的一个保护性反应,初期、轻度的腹泻对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及时排出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如毒素、病原微生物等。但是,严重而持续的腹泻,不仅能引起消化机能障碍,使机体发生全身性营养不良,还会导致脱水、酸中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断奶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导致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饲粮粗蛋白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饲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而且研究还表明,日粮蛋白质本身并非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还存在着某些蛋白质的致变态的反应。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是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仔猪断奶后的过敏性腹泻与饲粮蛋白质种类有关,其中植物性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抗原物。 电解质不平衡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饲粮中的电解质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日粮的PH值过高 断奶仔猪本身就因胃底腺不发达,胃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导致胃内PH值较高,如果日粮中PH值过高更会导致胃内酸度下降,为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大量繁殖,引起肠壁发炎、水肿,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被排出肠腔,从而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有毒物质和抗营养物?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过期失效,微量元素超标,含有毒物质(如棉酚、芥酸、单宁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仔猪腹泻。而且,饲喂过多的轻泻性原料仔猪也会发生腹泻。 维生素的缺乏 维生素是猪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作为猪体内许多酶的辅酶,参与生命活动,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生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维生素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缺乏症,其中能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泛酸的缺乏。维生素B1作为α-酮酸氧化脱氢酶系的辅酶可参与糖代谢,其缺乏可出现糖代谢障碍,导致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的堆积,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仔猪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生长停滞。维生素B2则作为生物体内的辅酶参与氧化,缺乏时,仔猪表现为:呕吐、肛门粘膜炎症并伴有腹泻等。可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生成的维生素PP的缺乏,可引起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障碍,导致慢性消化不良,甚至造成弥漫性肠炎而发生腹泻。泛

仔猪病毒性腹泻

仔猪病毒性腹泻 (深圳安多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整理) 1.概述 猪病毒性腹泻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尤其是对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仔猪的死亡。育肥猪则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影响养殖效益,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或者延误治疗可造成仔猪的死亡。 2.病原 引起猪群发生腹泻的病毒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一般将上述几种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腹泻统称为病毒性腹泻。 3.流行特点 病毒性腹泻一般多发于气候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潮湿、寒冷、卫生条件差、奶水不足等应激因素易诱发此病。病毒性腹泻的毒力较强,对产房出生7天内仔猪的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猪兽药,所以猪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4.流行病学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多发,各种日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多数能自然康复。 本猪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吸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和用具等。 仔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期体温下降。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灰色或白色,呕吐、脱水、口渴、消瘦,多于2~7d因衰竭死亡。 (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便排出后被污染的环境、车辆、衣裤、用具等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继而散播传染。 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脱水、不食。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通常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猪腹泻的原因

腹泻是猪发病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综合治疗,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针对腹泻进行施治,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1 引起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原因 腹泻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或胃肠道疾病综合征候群的症状之一。只有透过这个症状,进行仔细的推断和分析,我们才能够看到引起腹泻的种种因素。 引起腹泻的因素非常复杂,临床常见的有微生物性因素、中毒性因素、寄生虫性因素、内科疾病性因素、营养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神经性因素、功能性因素等多种。微生物性因素是由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冠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最为多见;中毒性因素包括兽药中毒、农药中毒、食盐中毒、饲料中毒;寄生虫性因素多为线虫、蛔虫、球虫、弓形体在体内寄生引起;内科疾病性因素有胃肠炎、肝炎等;其他因素有蛋白质过高、过度惊吓、胃酸分泌不足、气温过低、饮用冷水以及转群不当引起应激等。 1.1 根据腹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腹泻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仅仅表现为粪便稀软,应怀疑是饲养管理措施不良引起的腹泻,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饲料配比不合理、过食等,都会引起比较轻微的腹泻,较轻微的胃肠炎引起的腹泻也不会很严重;如果腹泻程度较重,可能是中毒性腹泻或肝炎、过敏、急性胃肠炎等引起的腹泻;如果腹泻严重、持续时间很长,或者呈水样急剧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都应该怀疑是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等。 1.2 根据粪便的颜色推断腹泻的性质 如果粪便呈现固有的颜色,应怀疑是消化不良;如果粪便颜色变红,应怀疑是严重的中毒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如食盐中毒、球虫病、仔猪魏氏梭菌病;如果粪便颜色变白、变黄,应怀疑是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如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如果粪便变黑,很可能是胃和前段小肠的出血性炎症;如果粪便颜色变绿或黄绿,则是某些特定的传染病引起的腹泻,如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1.3 根据粪便混有物的性质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混有黏液,应怀疑是肠卡他;混有脓汁,应怀疑是化脓性肠炎;混有血液,是出血性肠炎;混有脱落的肠黏膜,是伪膜性肠炎;如果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应怀疑是功能障碍、普通炎症或某些特定的传染病,如仔猪采食初乳不足、饲料不易消化、发生传染性胃肠炎。 1.4 根据粪便的气味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粪便具有特殊的腐败气味或酸臭气味,常提示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如果粪便气味恶臭,常提示某些严重的传染病,如猪瘟、猪痢疾、仔猪副伤寒;如果粪便有特殊的腥臭气味,也应该怀疑是某些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如猪轮状病毒病。 1.5 根据腹泻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畜禽饲喂情况和疾病的流行趋势,综合判断腹泻的原因 对腹泻进行定性分析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看是否具有流行性。如果确定是散发而没有流行性,那就肯定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这时要仔细检查饲料情况和饲养管理制度,如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饲料配比是否合理,放牧的家畜是否有接触农药和有毒植物的机会,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宜存董联合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不断兴建,有些猪场硬件投资少,设备设施保暖性差,加之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上存在漏洞,造成猪的流行性腹泻病频繁发生,甚至呈地区性流行。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该病主要影响猪的消化道,如果防控措施不力,容易继发感染呼吸道疾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蓝耳病等。造成死淘率上升、料肉比降低、出栏时间延迟,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特性及临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特性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为类冠状病毒。两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都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石炭酸,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排毒可长达2月,甚至可长达109天。 本病多发于冬季,一般在12月至来年3月份,特别是春节前后,人员过节消毒意识淡薄,有些猪场保暖工作跟不上去,车间温度较低,饲养密度较大,员工进出频繁,温度低冬季消毒池结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本病基本上从后备母猪或从生长育肥猪开始发生,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呈流行性,很快传播到所有猪群。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摘要:仔猪腹泻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引起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本文从饲料、疾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饲料疾病性环境性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仔猪本身具有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和胃肠微生物群系易变等生理特点,再受到疾病感染、日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现象。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饲料性腹泻、疾病性腹泻和环境性腹泻。 1.饲料性腹泻 饲料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缺乏、日粮抗原刺激以及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1.1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 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乳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使得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日粮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日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1]因此,在保证仔猪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以减少仔猪采食后的消化道酸需要量。 1.2日粮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乏 饲料中的一些矿物质缺乏可导致断奶仔猪腹泻。日粮中缺铁可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腹泻;而日粮中含铁过量,又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而引起腹泻。缺锌可使仔猪胃肠道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使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吸收率降低,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而腹泻。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控制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仔猪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机能障碍,并有可能导致仔猪腹泻。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引起仔猪肝坏死,表现出便秘与腹泻的交替发生。 1.3日粮抗原刺激 猪断奶后切断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但由于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能力之前.饲料抗原容易引发仔猪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使仔猪肠黏膜损伤、绒毛变短、隐窝增生,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腹泻。其中植物性蛋白质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3]。 1.4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态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自2010年12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月接触了第1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年内都要经历1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个冬春感染2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d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h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h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96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

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 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 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 1)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 2)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2d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

春季仔猪腹泻的护理

春季仔猪腹泻的护理 春季气候多变,空气湿度大,易引起仔猪腹泻,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率降低,严重影响猪场的养殖效益。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非传染性腹泻成因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传染性腹泻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营养性腹泻主要抓好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给雏鹰生态母猪饲喂全价料,蛋白质水平不要过高。饲料中添加2%的牲命1号,改善母猪奶水质量,增加仔猪的营养,提高初生仔猪的抗寒力,减少仔猪腹泻。 传染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首先,在保证良好的饲养管理、雏鹰生态仔猪的保育、严格的疫苗防疫制度、平时的药物保健、良好的营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等条件下,根据腹泻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疫苗防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在经产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各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一次,或在母猪产前25~30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针对脱水严重的猪,可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或肌注ATP,补充机体水分和能量,提高机体抗病力,防止脱水;在饲料里面添加1%的奥得曼A,增强非特异性抗病力,预防腹泻。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主要从饲养管理、卫生环境、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四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母猪在产前45、15天注射大肠杆菌苗;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仔猪生后35~40天,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对于哺乳仔猪采取灌服“护仔安”,效果显著。对于断奶仔猪饲料内添加1%的护仔康1号和1%的急救包进行控制和减少腹泻发生几率。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动物医学熊杰内容摘要: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经历了大量的应激,包括各种微生物、饲养环境、温度、断奶、日粮转变等。随着日粮等改变,其肠道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主要是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转变,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改化。在上述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小猪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前后发生各种腹泻,本文从病原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并讨论了治疗断奶仔猪腹泻的方法。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治疗 目前,断奶仔猪腹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断奶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断奶仔猪腹泻在养猪业中危害居首,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做一综述。 一、发病原因 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

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1 细菌性腹泻 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为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于仔猪的结肠内。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 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2病毒性腹泻 当仔猪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时,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腹泻的严重性增加。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发生破损后,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的危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性腹泻,尤以冬春季节多发,气温突降是诱因生理性因素 1 胃酸分泌不足 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仔猪至少在2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2019年第5期(总第210期)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琴琴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19)05-0043-01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本病于1976年~1977年首先发现于比利时和英国的一些种猪场,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中爆发了急性腹泻。其病原经查明是一种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类冠状病毒(CVL)。在形态上很难与其他冠状病毒相区别,人工培养很难获得成功。据报道,在检验111次自然爆发的新生仔猪腹泻送检病料,其中48.6%是由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10%是由于轮状病毒,7.2%由CVL 所致,其余34.2%是由于细菌性病原体或未能定性的病原体所致。由此说明在新生仔猪腹泻病例的区别诊断中不能不考虑这种新病的存在。本病在欧洲很多国家均有报道(比、英、西德、捷、匈等)。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所谓猪传染性胃肠炎,有很多即为本病。 1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和车辆、衣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流行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发生于夏季。尚无证据说明本病病原体在初次爆发流行后可长期继续存在于一个猪群中。 2症状 人工口服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小时,育肥猪为2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可能较长。 病猪表现呕吐,迅即岀现水泻。严重脱水和死亡常限于1周龄以下的新生仔猪和发生于腹泻后3~4天,仔猪病死率平均50%,出生后不久即感染的仔猪病死率还要高些。病猪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乳之后,腹泻粪便呈水样,灰黄色或灰色;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食。断奶猪、育肥猪和母猪常呈萎顿、厌食和持续约1周的腹泻,逐渐恢复正常,但少数恢复后仍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猪可能仅见呕吐和厌食等症状 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观察可见小肠绒毛缩短,其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下降到约3:1。 3微生物学检查 类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同样的形态特征。在粪便病料中所见的病毒粒子在形态上无法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区别。 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査病料中的本病毒 抗原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最有实际应用价 值。病猪出现腹泻后6小时,荧光细胞的数量达 高峰,空肠和回肠占90%-100%,十二指肠占70%~80%。 此外,仔猪人工感染试验,也是较常用的方 法。最好选用2~3日龄经剖腹产、不喂初乳的仔 猪,喂以消毒牛乳。将病猪小肠组织及肠内容物 做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单位和链霉素2000微克,在室温放置1小时,经口服接种仔猪 如果试验猪发病,再取其小肠组织作直接免疫荧 光法检查。 4 治疗 4.1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价 菌。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疫苗,可通过母乳 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弱毒 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_ 4.2白细胞干扰素2000-3000国际单位,每天二1~2次,皮下注射。临 4.3口服补液盐溶液100~200ml,一次口服。症4.4盐酸山萇蓉碱,仔猪5ml,大猪20ml,每天一资次,后海穴注射。料4.5应用抗生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防止继发细松菌性感染 4.6%蔘、白术、茯苓各50g,煨木香、薑香、炮 姜、炙甘草各30g。取汁加入白糖200g拌少量饲 料喂服。 4.7黄英50g、女贞子50g、板蓝根30g、陈皮 30g、山楂30g、党参50g、白术50g、茯苓30g、白头 翁30g、麦芽30g,以此比例混匀,研碎后以1%比 例添加到日粮中,或研碎后用水煎服,一方为40 头产房仔猪用量,每天一剂,连用5天。 5预防 5.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产房,尽量做到 全进全岀,做好消毒等细节工作。断奶仔猪也可 以通过感染来缩短该病持续的时间。当存在猪痢 疾或其他并发疾病时,治疗并发疾病可加速 PEDV的康复。 5.2加强饲养管理。随时为猪只提供充足的饮 水,并为所有被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提供代乳 品,因为被感染的母猪会发生无乳症状。患病仔 猪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 5.3虽然猪用干扰素已用于减少体重损失,而且 也已发现混合单克隆抗体和卵黄抗体具有保护 作用,但该病没有特异性疗法。母猪注射疫苗,可 以通过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但有些猪场很难起 到理想的保护率。 5.4建议无害化处理仔猪、深埋、消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