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宜存董联合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不断兴建,有些猪场硬件投资少,设备设施保暖性差,加之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上存在漏洞,造成猪的流行性腹泻病频繁发生,甚至呈地区性流行。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该病主要影响猪的消化道,如果防控措施不力,容易继发感染呼吸道疾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蓝耳病等。造成死淘率上升、料肉比降低、出栏时间延迟,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特性及临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特性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为类冠状病毒。两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都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石炭酸,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排毒可长达2月,甚至可长达109天。

本病多发于冬季,一般在12月至来年3月份,特别是春节前后,人员过节消毒意识淡薄,有些猪场保暖工作跟不上去,车间温度较低,饲养密度较大,员工进出频繁,温度低冬季消毒池结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本病基本上从后备母猪或从生长育肥猪开始发生,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呈流行性,很快传播到所有猪群。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断奶猪、肥育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剖检主要病变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3 鉴别诊断

本病在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异,只是猪流行性腹泻死亡率较猪传染性胃肠炎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进行确诊是十分困难的,须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诊断方法有免疫电镜、免疫荧光、间接血凝试验、ELISA、RT-PCR、中和试验等,其中免疫荧光和ELISA是较常用的。

3.1.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 F)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最大的优点是可从粪便中直接检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目前应用也较为广泛。

4 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特点具有爆发性,猪场一旦发病病猪较多,普遍用药治疗较困难,可以采用:加强生物安全通过包括隔离、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采用全进全出制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做好疾病防控预案,一旦发生该病,就要迅速反应,快速行动。

4.1生物安全

要做好生物安全,首先要从人员培训着手。人员培训包括:疫病知识、消毒隔离意识与方法、全进全出、分区管理等等。同时在饲养管理方面要降低饲养密度、防寒保暖与通风、工作服和器具清洗消毒、料袋用甲醛熏蒸消毒。外来人员经换鞋、紫外线和喷雾消毒、洗澡更换工作服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加强装猪台、赶猪道(转猪道)消毒的同时做好防鸟、防鼠工作。

4.2疫苗免疫与人工主动感染

我国已研制出PEDV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PEDV和TGE二联灭活苗,可用于预防本病。这两种疫苗免疫妊娠母猪,乳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在发病猪场断奶时免疫接种仔猪可降低

这两种病的发生。

疾病暴发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所有分娩前2周的母猪;用病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人工感染分娩前3周的怀孕母猪,以刺激其产生乳源抗体,以保护新生仔猪,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但该方法存在扩散其他病原的危险。

4.3治疗方法

为发病猪群随时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患病母猪常出现乳汁缺乏,应为初生仔猪提供代乳品。治疗小猪可利用葡萄糖和口服补液盐等电解质溶液。下面所介绍的方法只是为减轻症状,减少死亡,缩短病程,降低损失。

4.3.1仔猪可腹腔注射5%糖盐水20~40ml,VC 5~l0ml,每天3~5次,连用3天。

4.3.2庆增安按0.1ml/kg,肌注,再配以痢菌净按0.5ml/kg(每10ml痢菌净内加阿托品2mg),肌注,每天各注1次,连用3天。

4.3.3早期腹泻,60~80%的猪采食量没有明显下降,可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清瘟败毒散(中药提取物)饲喂7~10天;同时用口服补液盐作饮水(配方是:每1000ml水内加食盐3.5g。小苏打粉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防因严重腹泻而造成脱水。

4.3.4约20~30%的猪采食量明显下降,则拌料口服给药效果不佳,需注射用药或灌服,具体方法是2.5%恩诺沙星4~8ml,用清瘟败毒散(中药提取物)1kg/t。

4.3.5约5-10%的猪脱水严重,耳、四肢出现紫绀时,应静脉补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300ml+10%碳酸氢钠25~50ml +20%安钠咖4~6ml,同时配合运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或磺胺药如20%磺胺嘧啶钠10-20 ml。

4.3.6为预防继发链球菌、副猪、支原体可在饲料中添加100ppm替米考星。肌肉注射头孢噻呋、头孢喹肟3-5mg/kg体重。

参考文献:(略)

发表于:2011年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三届四次学术论文集被评为优秀论文。共评出15篇。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兽用名称]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 商品名:无 英文名:Swine Transmissble Gastroenteritis,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and Porcine Rotavirus V accine,live 汉语拼音:Zhu Chuanranxing Weichangyan、Zhu Liuxingxing Fuxie yu Zhu Lunzhuangbingdu Sanlian Huoyimiao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弱毒化毒株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弱毒CV777株病毒和猪轮状病毒NX株,每头份疫苗病毒含量≥105.0TCID50。【性状】为黄白色或微粉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无异物。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感染。主动免疫接种后7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至断奶后7日。 【用法与用量】每瓶疫苗稀释至5ml或10ml(根据头份数),妊娠母猪与产仔前40日后海穴位(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接种,20日后二免,每次1头份(1ml);其所生仔猪与断奶后7-10日内接种疫苗1头份。未免疫母猪所产3日龄以内仔猪接种1头份;进针深度:3日龄仔猪为1.5cm,随猪龄增大而加深,成猪为4cm。 【不良反应】无。 【注意事项】 1. 产品仅用于控制这三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对于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无效。 2. 疫苗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高温和阳光照射。 3. 妊娠母猪接种疫苗时要适当保定,以免引起机械性流产。 4. 疫苗稀释后,限1小时内用完。 5. 进行抗体检测,在抗体水平较低(TGE、PED中和抗体效价≤1:8,PRV中和抗体效价≤1:16)的情况下使用。 6. 后海穴位接种时,针头保持与脊柱平行或者稍偏上,以免将疫苗注入直肠内。 7. 本产品请在兽医指导下应用。 【贮藏与有效期】在-20℃以下,有效期为24个月。 【规格】5头份/瓶,10头份/瓶。 【批准文号】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属于Ⅰ类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此病毒后具有很高得死亡率. PEDV就是一个正向包膜病毒,其基因组就是正义单链RNA 5'端有帽结构( cap) ,3'端有Poly( A)尾,基因组全长为28 033bp,基因组结构如图所示.5'端得2 /3部分编码2 个大得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与pplab,其余1 /3基因组序列包括5个ORF,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 S)、小包膜糖蛋白( E)、膜糖蛋白(M)与核衣壳蛋白(N) 以及ORF3编码得1个非结构蛋白.

复制周期 首先S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然后S糖蛋白被组织蛋白酶L剪切后活化一种融合肽,通过融合肽与细胞内成分得融合作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粒子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内,然后释放其具有感染性得基因组RNA。融合后紧密结合得病毒RNA与核衣壳蛋白N被释放进细胞质中,随后在胞质中脱衣壳,与核衣壳蛋白N紧密结合得病毒RNA基因组被释放入胞质中。 首先,ORFlab翻译成一个多聚前体蛋白,然后此前体蛋白被两种蛋白酶,木瓜样蛋白酶(PLP)与主要蛋白酶(Mpro),剪切成为对病毒复制必须得单一蛋白,经共转译处理后产生RNA依赖得RNA聚合酶(RdRp)与其它合成病毒RNA所必需得蛋白。RdRp以进入胞质中得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产生负链RNA,然后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不同长度得亚基因组mRNA(sgmRNA)与基因组RNA,复制酶、结构蛋白与辅助蛋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N蛋白与新合成得病毒基因组RNA在细胞质中形成螺旋得核衣壳,核衣壳与固定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空隙得M蛋白结合后再与E 蛋白结合,E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病毒粒子出芽,形成包裹得核衣壳。最后,包裹得核衣壳与在高尔基体内经糖基化等修饰得三聚体S蛋白结合,形成成熟得病毒粒子,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一.蛋白组成 1.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S) 2.小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 3.膜糖蛋白(Membrane protein,M) 4.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 5.ORF3编码得多肽 6.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1 ◆Nsp2 ◆Nsp3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腹泻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猪场带来猪只死亡的直接损失和大量医药费用的支出,还影响到幸存猪的生长发育。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各种类型的腹泻中,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它们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感染,而寄生虫和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普通内科病则往往是腹泻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1、仔猪红痢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1日龄—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十二指肠一般没有病变。 实验室检验:仅分离出病原意义不大,因外界环境普遍存在本菌,关键是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棱菌的毒素。 防治:本病发生急,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2、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实验室检验: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有条件的猪场可作肠毒素的测定。 防治: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也可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于产前分两次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仔猪白痢 流行特点:通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特征症状及病变: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实验室检验:由小肠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防治:基本同仔猪黄痢,但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更多,应进行临诊调查分析,找出诱因,并克服之,在此基础上开展治疗,方能奏效。 4、猪痢疾 流行特点:最常见于2月龄—3月龄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猪,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仔猪和成猪较少发病。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各种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

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发现于英国和比利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pedv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自然感染,但粪一口不是唯一的传播途径。种猪场该病暴发后,可能自然消失,也可能呈地方性流行。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l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ped单一发生或ped和tge 混合感染发病。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所有年龄的猪可以发病,与tge非常相似,发病率接近100%,1周龄仔猪或稍大猪只持续3-4天腹泻后可能死于脱水。也有报道,哺乳仔猪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微的腹泻。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也有在腹泻之间呕吐。成年猪可能表现亚临床症状,或猪只表现沉郁,厌食和呕吐。少数母猪或育肥猪通常在腹泻初期,甚至在腹泻出现之前急性死亡。对死亡猪只进行剖检,常见背部肌肉的急性坏死。应激性高的

猪死亡率最高。目前还不能解释在种猪场暴发本病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的巨大差异。通过实验,没有证实几种分离物对仔猪的毒力有差异。猪流行性腹泻的剖检 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下可见到小肠绒毛缩短,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降到2:1或3:1。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2小时。 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tce)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猪流行性腹泻(ped)发生于寒冷季节,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病猪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进一步确诊须依靠实验室诊断。 常用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取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水洗后盖片、镜检。腹泻后6小时空肠和回肠的荧光细胞检出率达90%-l00%。另外,也可以进行免疫电镜检查和人工感染试验。 用阻断eusa和阻断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血清中的pedv抗体可持续1年。初次感染5个月后的康复猪,血清呈阳性,再次感染后仍可出现腹泻,然而这些猪会迅速出现免疫增强反应。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宜存董联合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不断兴建,有些猪场硬件投资少,设备设施保暖性差,加之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上存在漏洞,造成猪的流行性腹泻病频繁发生,甚至呈地区性流行。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该病主要影响猪的消化道,如果防控措施不力,容易继发感染呼吸道疾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蓝耳病等。造成死淘率上升、料肉比降低、出栏时间延迟,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特性及临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特性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为类冠状病毒。两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都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石炭酸,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排毒可长达2月,甚至可长达109天。 本病多发于冬季,一般在12月至来年3月份,特别是春节前后,人员过节消毒意识淡薄,有些猪场保暖工作跟不上去,车间温度较低,饲养密度较大,员工进出频繁,温度低冬季消毒池结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本病基本上从后备母猪或从生长育肥猪开始发生,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呈流行性,很快传播到所有猪群。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仔猪拉稀腹泻的综合防治方案

近年来,部分规模猪场发生产房乳猪不明原因腹泻,临床表现两三日龄到二十日龄前乳猪拉黄色、白色或黑色糊样稀粪,按仔猪黄白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果,有间歇性、顽固性、无季节性特点,发病3—4天后脱水死亡。 该综合征发病率以窝数计可达30-50%,死亡率30-70%,窝平均断奶数减少1—3头。 产房乳猪腹泻综合征一般有病原性、母源性和环境性三种因素综合引起。 1、病原性: 分病毒性(传胃、轮状病毒、温和型猪瘟等)、细菌性(大肠杆菌等)、原虫性(球虫病等),前文已有论述。 2、母源性: 常见奶热、无乳或乳汁品质差 (1)、奶热: 是因为哺乳母猪饲料营养不能满足产奶需要,而动用自身存储脂肪,脂肪首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在肝细胞中的氧化不完全,会出现一些的中间产物,即乙酰乙脂、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酮体; 乳中含有过多的酮体,就会导致仔猪腹泻甚至酸中毒,俗称“奶热”。 治疗办法推荐;:仔痢克10g拌料5-10kg,供自由采食。 口服: 哺乳仔猪每头0.5-1g。适用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大肠杆菌(黄白痢)、魏氏梭菌、断奶应激、换料应激、阴冷潮湿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仔猪呕吐、拉稀、水泻、过料等症状。 乳汁的成分包括蛋白质1.15%,脂肪3.26%,糖7.5%,矿物质0.2%,很多饲喂4%哺乳预混料的养殖户不重视在饲料里面额外添加油脂,那么,蛋白质和糖类可从豆粕和玉米中获得,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从饲料里面获得,唯有脂肪不能从饲料中获得,为了满足产奶需要,母猪就只有动用体内储存脂肪,一方面可能造成奶热,另一方面也加大哺乳期母猪减重,造成断奶后发情延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讲课稿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措施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因各种应激因采的影响,断奶仔猪一般腹泻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达10%~15%,发病仔猪生长迟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行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探讨该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环境变化环境应激,如舍内的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2.饲养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多食性腹泻。 3.消化机能不全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和胃肠道pH值上升,都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4.免疫力下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再加上环境、饲料变化等一系列应的反应,使原来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有所降低。这样仔猪对抗病的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会很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5.病毒性腹泻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6.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断奶应激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⑴ 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⑵ 提早补料;一般于7日龄开始补料,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

猪流行性腹泻的案例及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的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唐山市某猪场养猪500头,2007年3月初,发生以腹泻为主症的疫病流行,11日开始出现个别猪只死亡,其后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到14日就诊时,已死亡206只,死亡率为24.3%。剖检变化:胃内容物呈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整个小肠气性臌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透明状,缺乏弹性。针对病因,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引入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紧急接种,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并配合补液,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来看是猪流行性腹泻,虽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通过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联苗紧急接种,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并配合补液,本病同样得到很好控制。 【案例二】某规模猪场购入育成仔猪370头,分别放在19个猪圈内饲养,几天后有近百头猪只精神不好,腹胀、呕吐,还见有排稀便,后出现大批死亡。剖检2头病死猪,可见尸体消瘦、脱水。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肠管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对全群猪只采用猪血细胞干扰素在猪后海穴注射,每头2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 用中药“二苓平胃散”:炒苍术3.5千克、川朴3千克、陈皮2.5千克、猪苓3千克,木香1.2千克,文火上煎后将药液加入电解多维227克,

一并放入装有500千克水的容器内充分搅匀,让猪自由饮水,连用3天。对全群猪只全部投喂青绿饲料,严格控制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以确保肠内容物排空。至第4天再在水中加入氟苯尼考可溶性粉,以防继发感染。 同时要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饲养管理。用2%的苛性钠溶液对猪舍、走廊、场地坚持每天消毒2次;用常规消毒液每天带猪消毒1次,并做好猪圈、地面的干燥和室内的保温通风工作。 经采取上述防治措施6天后,除26头病重的死亡外,262头病猪逐渐康复,治愈率达91%。 【分析】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猪场引进370头仔猪进场后,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人为将病原微生物带入猪场内,再加上长途运输的应激,因猪体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导致该病的发生。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为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属于Ⅰ类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此病毒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PEDV是一个正向包膜病毒,其基因组是正义单链RNA 5'端有帽结构( cap) ,3'端有Poly( A)尾,基因组全长为28 033bp,基因组结构如图所示.5'端的2 /3部分编码2 个大的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和pplab,其余1 /3基因组序列包括5个ORF,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 S)、小包膜糖蛋白( E)、膜糖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 以及ORF3编码的1个非结构蛋白.

复制周期 首先S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然后S糖蛋白被组织蛋白酶L剪切后活化一种融合肽,通过融合肽与细胞内成分的融合作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粒子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内,然后释放其具有感染性的基因组RNA。融合后紧密结合的病毒RNA与核衣壳蛋白N被释放进细胞质中,随后在胞质中脱衣壳,与核衣壳蛋白N紧密结合的病毒RNA基因组被释放入胞质中。 首先,ORFlab翻译成一个多聚前体蛋白,然后此前体蛋白被两种蛋白酶,木瓜样蛋白酶(PLP)和主要蛋白酶(Mpro),剪切成为对病毒复制必须的单一蛋白,经共转译处理后产生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和其它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蛋白。RdRp以进入胞质中的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产生负链RNA,然后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不同长度的亚基因组mRNA(sgmRNA)和基因组RNA,复制酶、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N蛋白与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RNA在细胞质中形成螺旋的核衣壳,核衣壳与固定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空隙的M蛋白结合后再与E 蛋白结合,E蛋白和M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病毒粒子出芽,形成包裹的核衣壳。最后,包裹的核衣壳与在高尔基体内经糖基化等修饰的三聚体S蛋白结合,形成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一.蛋白组成 1.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S) 2.小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 3.膜糖蛋白(Membrane protein,M) 4.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 5.ORF3编码的多肽 6.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1 ◆Nsp2 ◆Nsp3 ◆Nsp4 ◆Nsp5 ◆Nsp6 ◆Nsp7 ◆Nsp8 ◆Nsp9 ◆Nsp10 ◆Nsp11 ◆Nsp12 ◆Nsp13 ◆Nsp14 ◆Nsp15 7.依赖于RNA的非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复制酶多聚蛋白lab,pplab)

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防控措施 迅达康兽药畜药技术部宁旭杰 伴随着东北寒冷的冬季,猪场杀手也悄然进入猪场,呼吸道、肠道疾病开始蔓延,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开始大面积出现在猪场,今天就猪流行性腹泻跟大家做个简单的分享。 猪流行性腹泻跟传染性胃肠炎很是相似,但流行性腹泻主要以呕吐、水样腹泻、食欲下降为主。 在宝利一家养殖户家里就发现了类似情况,一开始育肥猪出现拉稀,只有个别的出现,但两天后猪群开始大面积出现水样腹泻,呈灰绿色,有的猪开始呕吐,呈黄色水样,伴有油浮,聚堆,有的猪体温升高39.5℃-40.5℃;母猪体温正常,奶水质量下降,采食量降低,精神沉郁,灰绿色水样腹泻;哺乳仔猪也呕吐、腹泻,严重脱水死亡。猪只整体消瘦,踩压腹部可出现出门喷出黄色水样粪便,剖检可见,肠道膨胀扩张,充满泡沫状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下面是我给养殖户的一些建议: 一、做好饲养管理和预防工作: 1、加强保温工作,特别注意昼夜温差; 2、平时保持猪舍干爽,垫草要保持干燥; 3、保持饲料的营养充足; 4、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5、在此病高发季节可提前用1kg季季安+800g优舒克拌1吨

料预防; 6、母猪围产期可用能过奶的1kg季季安加800g优舒克拌1 吨料,通过奶水预防仔猪腹泻及母猪产后三联症; 二、针对流行性腹泻的治疗: 1、饲料加药:季季安(2kg)+优舒克(800g)拌料1吨 2、卡维舒+免疫肽饮水 3、每天对猪舍进行消毒 4、中午气温高时可进行猪舍通风 5、在病猪恢复期可用常源舒(2kg)+免疫肽(1kg)每吨饲料,拌 料一个月,然后减半长期使用; 在使用此治疗方案后猪的腹泻三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5天基本痊愈,病猪采食量开始上升并趋于正常采食量。 下面是个人一点小方案:针对哺乳仔猪在病发期应该葡萄糖+庆大霉素+Vc进行灌服防止仔猪脱水死亡;空怀母猪在严重时可静脉注射人用诺氟沙星6瓶(250ml\瓶),两天基本痊愈,怀孕母猪禁用。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流行现状 7 诊断 8 综合防治 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 参考文献 最近几年,因病毒性腹泻疫情流行,给我国养猪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沉重打击。2011年4月,因该年春节前后的猪病毒性腹泻流行,猪价一改之前一年多逐波下行的萎势,出人意料地快速飚升,使始于2010年初,经过近一年的财政紧缩,已于当年12月见顶回落的CPI再度扭头向上,紧缩的财政政策被逼再度紧缩。2011年7月,CPI上升6.5%,猪肉价格上涨56.7%,推动CPI上升1.46个百分点。 对于近几年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因,虽然学者们至今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仍然是主要致病病原,有人指出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发生了变异,还有研究指出是新的病毒博卡病毒或CUBO病毒[1]。但据珠海市赛比奥(原安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比奥)猪病诊断实验室对广东省内外几十个病毒性腹泻发病猪场的临床调查和病原学检测:2011年和2012年春节前后的猪病毒性腹泻疫情,70%以上的猪场是因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所引起;在母猪免疫过来源正当的猪病毒性腹泻三联弱毒苗(含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种抗原,以下简称腹泻三联弱毒苗)的猪场,100%是因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所引起。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来源正当的腹泻三联弱毒苗或某些实验室制作的腹泻二联弱毒苗(仅含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两种抗原)对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效果均不够理想,或根本无效,但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免疫手段对该病作免疫预防,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1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猫冠状病毒、犬胃肠炎病毒和人冠状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关键步骤,早知道早预防 在我国养殖行业中,猪是主要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食用价值。因此加强对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够降低猪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猪养殖的效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收入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猪养殖的过程来看,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探讨发病的原因,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因素 在对猪的饲养管理方面,也会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在饲料、饮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所以要想降低生猪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几率,养殖户们需要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管理,提高猪舍中空气的流动性。尤其在猪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在夏季或者秋季,更需要加强对猪

舍的通风,避免出现闷热、潮湿的环境。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还需要提高对生猪饲养的重视,防止出现猪呼吸道疫病的可能。 2、季节和环境因素 导致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季节和环境因素。从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中,空气中粉尘较多,再加上气候相对干旱,因此容易导致生猪出现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因素之外,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也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联系。通常来说如果养殖场内有生猪,感染上了呼吸道疫病,那么将会通过空气的形式,使得其他生猪也发生感染。在季节和环境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猪舍的管理,来营造出有利于生猪生长的环境。 3、传染因素 传染因素也是猪呼吸道疫病方式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病毒可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在区域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猪呼吸道疫病的防治。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生猪感染其它类型的病症,比如肺炎等。如果任何一个猪出现了呼吸道疫病,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在传染方面,如果发现有生猪,出现了感染呼吸道疫病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防止其他生猪感染上该病。 二、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1、做好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猪流行性腹泻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寒冷冬季多发,我国多在12月到来年2月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小时~18小时。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l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成猪发病率很高,几乎达100%,但症状较轻,表现精神沉郁,有时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剖解尸体消瘦脱水,皮下干燥,胃肠弛缓、胃底粘膜潮红充血,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乳凝块。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通常肠管膨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充血及弥散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下或放大镜下或肉眼观察可见小肠绒毛缩短,显著萎缩。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基本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传播速度也缓慢一些。 本病无特效药治疗。通常应用对症疗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促进康复。发病后可减少喂料,及时补水和补盐,口服补液盐的配方为1000毫升水中加20克葡萄糖、3.5克氯化钠、2.5克碳酸氢钠、1.5克氯化钾,预防机体脱水及酸中毒。注射肠毒一针灵,发病后要在饲料中添加营养性抗应激的多维和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应立即封锁,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场区周边可遍撒生石灰,切断传染源。本病病原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可将其灭活。因此严格消毒猪舍、用具、及通道等对阻止本病的传播有较好效果。 冬季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保温工作,一般用保温灯比烧煤效果理想,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痢菌净全群预防。同时做好猪场的消毒和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猪舍干燥。 疫苗防疫每年冬天10月份-次年2月份母猪、种公猪全群接种肠毒特效一针灵,每头1头份,经产母猪产前一个月接种1头份/头,后备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接种1头份/头。仔猪断奶后10天-15天接种一次。疫苗注射用后海穴注射效果比颈部肌肉注射好。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2019年第5期(总第210期)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琴琴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陇西748100)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19)05-0043-01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本病于1976年~1977年首先发现于比利时和英国的一些种猪场,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中爆发了急性腹泻。其病原经查明是一种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类冠状病毒(CVL)。在形态上很难与其他冠状病毒相区别,人工培养很难获得成功。据报道,在检验111次自然爆发的新生仔猪腹泻送检病料,其中48.6%是由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10%是由于轮状病毒,7.2%由CVL 所致,其余34.2%是由于细菌性病原体或未能定性的病原体所致。由此说明在新生仔猪腹泻病例的区别诊断中不能不考虑这种新病的存在。本病在欧洲很多国家均有报道(比、英、西德、捷、匈等)。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所谓猪传染性胃肠炎,有很多即为本病。 1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和车辆、衣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流行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发生于夏季。尚无证据说明本病病原体在初次爆发流行后可长期继续存在于一个猪群中。 2症状 人工口服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小时,育肥猪为2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可能较长。 病猪表现呕吐,迅即岀现水泻。严重脱水和死亡常限于1周龄以下的新生仔猪和发生于腹泻后3~4天,仔猪病死率平均50%,出生后不久即感染的仔猪病死率还要高些。病猪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乳之后,腹泻粪便呈水样,灰黄色或灰色;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食。断奶猪、育肥猪和母猪常呈萎顿、厌食和持续约1周的腹泻,逐渐恢复正常,但少数恢复后仍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猪可能仅见呕吐和厌食等症状 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观察可见小肠绒毛缩短,其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下降到约3:1。 3微生物学检查 类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同样的形态特征。在粪便病料中所见的病毒粒子在形态上无法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区别。 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査病料中的本病毒 抗原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最有实际应用价 值。病猪出现腹泻后6小时,荧光细胞的数量达 高峰,空肠和回肠占90%-100%,十二指肠占70%~80%。 此外,仔猪人工感染试验,也是较常用的方 法。最好选用2~3日龄经剖腹产、不喂初乳的仔 猪,喂以消毒牛乳。将病猪小肠组织及肠内容物 做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单位和链霉素2000微克,在室温放置1小时,经口服接种仔猪 如果试验猪发病,再取其小肠组织作直接免疫荧 光法检查。 4 治疗 4.1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价 菌。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疫苗,可通过母乳 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弱毒 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_ 4.2白细胞干扰素2000-3000国际单位,每天二1~2次,皮下注射。临 4.3口服补液盐溶液100~200ml,一次口服。症4.4盐酸山萇蓉碱,仔猪5ml,大猪20ml,每天一资次,后海穴注射。料4.5应用抗生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防止继发细松菌性感染 4.6%蔘、白术、茯苓各50g,煨木香、薑香、炮 姜、炙甘草各30g。取汁加入白糖200g拌少量饲 料喂服。 4.7黄英50g、女贞子50g、板蓝根30g、陈皮 30g、山楂30g、党参50g、白术50g、茯苓30g、白头 翁30g、麦芽30g,以此比例混匀,研碎后以1%比 例添加到日粮中,或研碎后用水煎服,一方为40 头产房仔猪用量,每天一剂,连用5天。 5预防 5.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产房,尽量做到 全进全岀,做好消毒等细节工作。断奶仔猪也可 以通过感染来缩短该病持续的时间。当存在猪痢 疾或其他并发疾病时,治疗并发疾病可加速 PEDV的康复。 5.2加强饲养管理。随时为猪只提供充足的饮 水,并为所有被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提供代乳 品,因为被感染的母猪会发生无乳症状。患病仔 猪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 5.3虽然猪用干扰素已用于减少体重损失,而且 也已发现混合单克隆抗体和卵黄抗体具有保护 作用,但该病没有特异性疗法。母猪注射疫苗,可 以通过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但有些猪场很难起 到理想的保护率。 5.4建议无害化处理仔猪、深埋、消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学习资料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属于Ⅰ类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此病毒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PEDV是一个正向包膜病毒,其基因组是正义单链RNA 5'端有帽结构( cap) ,3'端有Poly( A)尾,基因组全长为28 033bp,基因组结构如图所示.5'端的2 /3部分编码2 个大的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和pplab,其余1 /3基因组序列包括5个ORF,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 S)、小包膜糖蛋白( E)、膜糖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 以及ORF3编码的1个非结构蛋白.

复制周期 首先S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然后S糖蛋白被组织蛋白酶L剪切后活化一种融合肽,通过融合肽与细胞内成分的融合作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粒子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内,然后释放其具有感染性的基因组RNA。融合后紧密结合的病毒RNA与核衣壳蛋白N被释放进细胞质中,随后在胞质中脱衣壳,与核衣壳蛋白N紧密结合的病毒RNA基因组被释放入胞质中。 首先,ORFlab翻译成一个多聚前体蛋白,然后此前体蛋白被两种蛋白酶,木瓜样蛋白酶(PLP)和主要蛋白酶(Mpro),剪切成为对病毒复制必须的单一蛋白,经共转译处理后产生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和其它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蛋白。RdRp 以进入胞质中的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产生负链RNA,然后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不同长度的亚基因组mRNA(sgmRNA)和基因组RNA,复制酶、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N蛋白与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RNA在细胞质中形成螺旋的核衣壳,核衣壳与固定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空隙的M蛋白结合后再与E蛋白结合,E蛋白和M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病毒粒子出芽,形成包裹的核衣壳。最后,包裹的核衣壳与在高尔基体内经糖基化等修饰的三聚体S蛋白结合,形成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一.蛋白组成

仔猪腹泻的类型与防治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仔猪腹泻的类型与防治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仔猪腹泻的类型与防治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一、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哺乳仔猪以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痢、白痢、丙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红痢以及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较为常见,保育仔猪则以离乳引起的应激而致下痢以及寒冷、饲料等应激引起的拉稀较为多见。 1.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2h后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以后同窝中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的肛门松驰,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精神萎顿,吃奶减少或不吃,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剖检以肠道病变为主,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的内容物和气体。 2.仔猪白痢一般发生在730日龄以内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也最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病猪突然发生腹泻,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行动迟缓,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栏舍污秽、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稠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发展。病程2-7d,如能积极治疗,合理饲养,一般死亡很少,大部分可自行康复。

3.仔猪红痢又叫出血性肠炎或坏死性肠炎,由丙型魏氏梭菌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排红色粘液粪便为特征,发病快,病程短,常常是全窝发病全窝死亡,发病季节不明显。剖检病变主要为肠粘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淋巴肿胀。 4.断奶后腹泻常发生于断奶后4-10d,粪便为水样,严重者肛门失禁,有时边吃料边排粪。断奶应激、饲料变化、卫生不良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5.病毒性腹泻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 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粘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6.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 临床上仔猪腹泻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大多数为混合感染,根据仔猪发生腹泻的时间、粪便的性状,结合剖检的情况可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