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10、清热剂(四)2007-04-17 22:23五、清脏腑热(3)

【玉女煎方论】

清·叶桂:既云水亏火盛,竟宜滋阴降火,不必用石膏。少阴不足,是肾虚火亢,当补肾为主。至若阳明有余,乃胃中之实火,当清胃火。病属两途,岂可石膏、熟地并用乎?认病不真,立广悖谬。若真阴亏损而用石膏,害人不浅。(《景岳全书发挥》)

清·王士雄: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①,然用治阴虚胃火炽盛之齿痛,颇有捷效。若治温热病,地黄宜生,牛膝宜删。叶氏引用,决不泥守成方。近读《景岳发挥》,果与陈氏之论印合。(《温热经纬》)

清·徐镛;少阴虚,则水亏而津液亦涸。阳明实,则火炽而津液涸;少阴虚,则水亏而津液亦涸。考两经合治之主,仲景猪苓汤养阴而兼利水,景岳玉女煎养阴灵清火。盖白虎汤治阳明而不及少阴,六味地黄汤治少阴而不及阳明。是方石膏清治节,虚则补其母也;牛膝入络通经,能交和中下,允为八阵中最上之方。(《医方举要》)

清·王泰林:此寓补阴于清火之中。泻黄散用防风,欲其火从上散;此用牛膝欲其火从下达。此方治少阴阴虚、阳明火盛之法。若少阴阳虚、阳明胃实,当用附子泻心汤。(《王旭高医书六种·退罹订类方歌注》)

清·唐宗海: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脉上俣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②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血证论》)

清·张秉成: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制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一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成方便读》)

今·李畴人:此泻阳明胃火而救肺肾阴虚之方也。生地清阳明血分而滋阴,石膏清阳明气而泻火,麦冬、知母、牛膝佐其不足。泻有余,而补不足,加减变通,存乎其人。(《医方概要》)

【注释】①辟此方之谬:指陈修园在《景岳新方贬》中对玉女煎的批评。

②麦门冬:指《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

【黄芩汤方论】

明·许宏: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为在表,当与葛根汤汗之。阳明与少阳合病者,为在里,与承气汤下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与黄芩汤以和解之。故与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以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补肠胃之弱,而缓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柯琴: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火上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与黄芩汤,酸苦相济以存阴也。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热已入半里,故黄芩主之;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须人参以补中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周扬俊:黄芩涤热且厚肠胃,故为温利主药,以黄芩能泄热也。然用芍药者,为其性酸寒,深入阴分,一泄一收,热去而利止耳。取甘、枣者,以和中也。膀胱与胆二腑既病,胃无独安之理。至有呕者,非姜、半之辛,不能除也。(《伤寒论三注》)

清·王子接:太、少合病自利,邪热不从少阳之枢外出,反从枢内陷,故舍阳而治阴也。芍药、甘草、大枣,一酸二甘,使酸化甘中,以和太阴,则肠胃得博厚之通而利止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王泰林:太、少二阳合病,何以不用太、少两经之药?盖合病而兼下利,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热移脾,故自下利,则所重在里矣。故用黄芩酸苦,泄少阳之热,甘、芍、大枣酸甘,和太阴之气,使半里清而半表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邵步青:春温发于少阳,无新邪复感者,总以黄芩汤为主治。盖寒邪深伏,已经化热,黄芩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况内郁既深,热不能泄于外而下走作利,黄芩涤热,为温利主药,以能泄热也。然用芍药者,性酸寒,深入阴分,一泄一收,热去而利止耳。取甘、枣者,和中也。(《四时病机》)

【芍药汤方论】

清·罗美:本方注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例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至今推为要言,然非知本之论也。夫滞下本太阴病,长夏令行,土润溽暑①,太阴本虚,暑湿不攘②,土湿木郁,木郁则伤土,太阴失健运,少阳失疏达,及饮食失节不化,至秋金收令行,火用不宣,郁蒸之久,而滞下之症作矣。是始为暑伤气,继为气伤血,因而为白、为赤、为兼赤白,下迫窘急,腐秽下去,以成后重。方以芍、草为君,用甲乙化土法,先调脾,即于土中升木;顾湿热必伤大肠,黄连燥湿清热、厚肠胃,黄芩清大肠火为臣;久积必中气逆滞,疏滞以木香,下逆以槟榔,当归和气血为佐;桂补命门,实土母,反佐温而行之,恐芩、连之胜令也。斯少阳达,太阴运矣。若大实痛者加大黄,用仲景芍药汤加大黄法,以荡腐秽,无留行矣。是方允为滞下本方(《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芍药酸寒,泻肝火,敛阴气,和营卫,故以为君。大黄、归尾破积而行血,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气,黄芩、黄连燥湿而清热。盖下痢由湿热郁积于肠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涩也。辛以散之,若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热以为反佐也。此方盖本仲景黄芩汤而加行气调血之药。(《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湿蒸热郁,迫肠胃而里急后重,故腹痛不止,下痢窘迫焉。大黄荡热下积,白芍和血敛阴,木香调气化开胃,槟榔破滞气宽肠,黄连清心脾之火,黄芩清肺肠之火,当归养营血以润肠,甘草缓中气以和胃,肉桂为寒因热用之向导,且以暖营血以温经气也。复加枳壳泻滞气,汤名导气者,以气为血帅,俾中气敷布,则湿热消化而肠胃肃清,腹痛利下无不退,安有里急后重之患乎?此导滞涤热之剂,为赤白痢后重急痛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念祖:方中当归、白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芩,连必有所制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芩之类,亦可加入也。(《时方歌括》)

清·费伯雄:此即通因通用之法。湿热郁蒸,气血瘀壅,故下利而后重。行血理气,则血止而后重自除矣。(《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为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仿小建中之意,小小建立中气耳。至若在因病加减之法,则又在于临时制宜也。(《成方便读》)

【注释】①溽(ru褥)暑:溽,湿润。溽暑,即暑湿。

②有攘:排除。

【香连丸方论】

明·吴昆:黄连苦而燥,苦能胜热,燥能胜湿;木香辛而苦,辛能开滞,苦能泻实;石莲肉味苦而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破噤口痢之结热。经曰:有余者折之。此之谓也。(《医方考》)

清·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痢为饮食不节,寒暑所伤,湿热蒸郁而成。黄连苦燥湿,寒胜热,直折心脾之火,故以为君;用吴茱萸同妙者,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且以杀大寒之必也。里急由于气滞,木香辛行气,温和脾,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肝,使木邪不克脾土,气

行而滞亦去也。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经所谓热因寒用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脾胃气滞,湿热不化,而营血亦受其困,故赤白下痢、腹痛不止焉。木香调中化气,以醒脾胃;黄连清热燥湿,以化积滞,二味成方,醋丸以收痢也。使湿热即化,则中气清和,而积滞无不化,血气无不调,安有赤白下痢、腹痛窘迫①不瘳乎?此清化之剂,为湿热赤白痢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注释】①窘(jiong)迫:处境困急。

【白头翁汤方论】

明·许宏:大利后,津液少,热气不散,则广肠燥涩而下重也。下重者,欲下不出之意。今此厥阴条中所载,热利下重,渴而欲饮水者,乃阴虚生热之盛也,亦必用苦寒之剂治之方已,非可作阳虚而用温剂也。故用白头翁为君,黄连为臣,黄柏为佐,秦皮为使。以此四味寒苦之剂而治下利之症者,知其热盛于内,苦以泄之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徐彬:仲景治热利下重取白头翁汤。盖白头翁纯苦能坚肾,故为驱下焦风热结气君药。臣以黄连,清心火也;秦皮清肝热也;柏皮清肾热也。四味皆苦寒,故热利下重者宜之。若产后下痢,其湿热应与人同,而白头翁汤在所宜矣。假令虚极,不可无补,但非他味参、术所宜,恶其壅而燥也;亦非苓、泽淡渗可治,恐伤液也。惟甘草之甘凉清中,即所以补中;阿胶之滋润去风,即所以和血。以此治病,即以此为大补。方知凡治痢者,湿热非苦寒不除,故类聚四味之苦寒不为过,若和血安中,只一味甘草及阿胶而有余。治痢好用参、术者,正由未悉此理耳!(《金匮要略论注》)

清·柯琴: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脏有寒也;自利渴者属少阴,以下焦虚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阴下利属于热,以厥阴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则气上撞心,心郁则热利下重,湿热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脉沉为在里,弦为肝脉,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饮水,厥阴病则消渴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用为君药,以厥阴风木,缍蚰疽《鹜阶咔现穑?《纾磺仄つ拘♂撸们逖羯仙笪迹悄居舸镏运炱浞⒊轮砸玻?st1:personname productid="黄连泻">黄连泻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发之;黄柏泻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坚之。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阳散火,是谓下者举之,寒因热用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之,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白头翁汤皆凉药也,然四者之中各有分治。能逐血以疗肠癖者,白头翁也;能洗发肝家之热,以散其邪者,秦皮也;能去心火而厚肠胃者,黄连也;能除热以利小肠,即可以止泄者,黄柏也。合四者之长,以治热利下重,而有不愈者乎?(《伤寒论三注》)

清·魏念庭:产后下利虚极者,自当大补其气血矣。不知其人虽极虚,而下利者,乃夹热之利,切未可以遽补,补之则热邪无出,其利必不能止也。主之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燥湿,补中理气,使热去而利自止。亦治虚热下利之妙方,不止为产后论治矣。(《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怡:伤寒热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谓热利。下重即后重,热邪下注,虽利而不得出也。白头翁苦辛除邪气,黄连、黄柏、秦皮苦以坚之,寒以清之,涩以收之也。(《伤寒贯珠集》)

清·陈蔚:厥阴标阴病,则为寒下;翁阴中见病,则为热利,下重者,即经所谓暴注是也。白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摇动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色,得厥阴风木之化,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热,其味苦,苦又能坚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利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动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止。(《长沙方歌括》)

清·费伯雄:香连丸治气分不通之后重,此则治热伤营血之后重,故但清降而不用气分药。(《医方论》)

今·曹颖甫:用白头翁、秦皮以清凉皮血分之热;黄连、黄柏以苦燥而兼凉性者,除下焦之湿。于是湿热并去,气无所阻而利自止矣。所以不用气分药者,湿热去而气自通也。(《金匮发微》)

【青蒿鳖甲汤方论】

清·吴瑭: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丹皮之辛凉,以助阳气之起发于阴中,以逐邪外出也;惟其阴亏,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

今·蔡陆仙: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分而发者。夫邪自阴出阳,自内达外,则其内之阴已亏,而为伏热之根据地,既已自内达外,由阴出阳,而其热之仍留内不解者,则其阳气之被邪热遏于阴中,而不能泄越可知也。惟其不能泄越,故用青蒿、邪热伏为根据,故用鳖甲、生地、知母之甘寒以养阴,搜搏其伏寇也。合之为辛凉甘寒复法,而收内修外攘之功,岂不宜哉!(《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今·秦伯未:本方原治温病邪伏阴分,亦用于肝虚潮热。因鳖甲入肝滋阴,丹皮凉肝,青蒿清透少阴之热,佐以生地、知母养阴退蒸,对肝虚形成的潮热,恰恰符合。这种潮热多发于午后,伴见神疲汗出,形体消瘦,脉来细弱而数等。(《谦斋医学讲稿》)

【秦艽鳖甲散方论】

明·吴昆:风劳骨蒸壮热,肌肉消瘦,此方主之。风,阳气也,故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蒸壮热,久蒸则肌肉消瘦。无风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罗谦甫氏之主此方;盖有神契①者矣。柴胡、秦艽,风药也,能驱肌骨之风;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有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尔。(《医方考》)

清·汪绂:阴虚内热之甚,则为劳热骨蒸,俗谓之风劳,实相火独炽,而阴不能辅之,则阴反受烁,阳亦不能自拔,而郁而内蒸也。苗槁则引水以溉之,此相火独炽,阴不能辅之故,鳖甲、地骨皮、知母、当归,皆所以引水而溉之。汤沸则揭其盖而扬之,此阳不能拔,郁而内热之故,秦艽、柴胡、青蒿、乌梅,皆所以揭锅盖而扬之也。何不熄其火?相火生人之本,可升而遂之,不可抑而熄之;何不益其水?滋阴则有以生水,火散而水可自滋。(《医林纂要探源》)

清·徐大椿:营气受风,遏热伤乎阴血,故肌肉消瘦,骨蒸潮热不已,名曰风劳。生鳖甲入厥阴,力能滋阴而散结,秦艽肉兼走阳明,性善活血以祛风,青蒿解少阳之热,柴胡疏肝胆之邪,当归益营养血,知母润燥益阴,地骨皮退肌表之热,乌梅肉敛肝肾之阴。使热退阴充,则风自外解,而骨蒸无不退。肌肉无不生矣。此滋阴解热之剂,为风痨骨蒸消瘦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注释】①神契:原意谓与神明契合。此言罗氏之方与吴氏之意相合。

【清骨散方论】

清·汪昂:此足少阳、厥阴药也。地骨皮、黄连、知母之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柴胡、青蒿、秦艽之辛寒,能除肝胆之热而散之于表。鳖阴类而甲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而补阴。甘草甘平,能和诸药而退虚热也。(《医方集解》)

清·汪绂:蒸热在骨,是必当大泻其阳,峻补其阴,犹恐不及。此方以泻阳,而生气不伤,柴胡、胡黄连、秦艽、青蒿,皆以泻阳,而实皆所以宣达其阳,原非以阴塞遏抑之也。以滋阴而下而能润,地骨皮、知母、鳖甲,皆以滋阴,然补金以生水,亦非大寒凝闭之药,知母能润命门,鳖甲能滋气血。今人不问病体,不详药性,则惟以温暖为宝,而视寒凉为仇,一言及银柴胡及黄连、地骨皮、知母等药,则比之于鸩毒,遇有阴亏之症,其何能治?嗟乎!(《医林纂要探源》)

清·张秉成:夫骨蒸一证,肌肤按之不热,自觉骨内热势蒸蒸而出,每夜五心烦热,皆由火亏水炽,邪热伏于阴血之中而致。久则阴愈亏而热愈盛,热愈盛而阴愈亏,其煎熬之势,不至阴竭不已耳。故每至身体赢瘦,脉形细数,而劳证成矣,然病始于,然病始于热伏阴中若

不去其热,徒养其阴,则病根不除,无益也。故以银柴、青蒿、秦艽之苦寒直入阴分者,宣热邪而出于表;胡黄连、鳖甲、地胃、知母苦寒、甘寒之性,从阴分以清伏热于里。用炙甘草者,缓其中而和其内外,使邪去正安之意耳。(《成方便读》)

今·李畴人:胡黄连清脾胃食积之热,知母、地骨清肺肾之热,青蒿、秦艽清营分之热而止往来寒热,鳖甲和阴而敛虚热,炙草调中而和诸药。合治虚热、劳疟之症。银柴胡和阴之功多而升发之力少,故虚症用之。(《医方概要》)

【当归六黄汤方论】

明·吴昆: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主之。醒而出汗曰自汗,睡去观汗曰盗汗。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曰有火者,谓其证有面赤、口干、唇燥、便赤、声音重、脉来数也。然阴虚所以盗汗者,阴虚之人睡去,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于阴中,表液失其固卫,故令然而汗出。人觉则阳用事,卫气复出于表,表实而汗即止矣。当归、熟苄①,养阴之品也;黄芩、黄连,去火之品也;生苄、黄柏,可以养阴,亦可以去火;而黄芪者,所以补表气于盗汗之余也。是盗汗也,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彼以和表里为主,此以补阴为主。明者辨之。(《医方考》)

清·季楚重:汗本心之液,其出入关乎肝、肺,营分开合肝司之;卫分开合肺司之。顾营卫各有所虚,则各有所汗,阳虚汗责在卫,阴虚汗责在营,然必同须为用。卫气不固于外,由阴气之不藏;营气失守于中,由阳气之不密。故治盗汗之法有二:一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虚,酸枣仁汤补肝即以补心也;一以肝气有余,木反侮金而肺亦虚,当归六黄汤治肝以治肺也。是方当归之辛养肝血,黄连之苦清肝火,一补一泄,斯为主治,肝火之动,由水虚无以养,生地凉营分之热,熟地补髓中之阴,黄柏苦能坚肾,是泻南补北②之义也。肝木之实,由金虚不能制,黄芪益肺中之气,黄芩清肺中之热,是东实西虚③之治也。惟阴虚有火,关尺脉旺者始宜。若阴虚无气,津脱液泄,又当以生脉、六味,固阴阳之根。若用芩、连、柏苦寒伤胃,使金水益虚,木火益旺,有措手不及之虞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足少阴药也。盗汗由于阴虚,当归、二地所以滋阴;汗由火扰,黄芩、柏、连所以泻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黄芪,所以固表。(《医方集解》)

清·吴谦: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测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以固未定之阴。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之谓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徐大椿:血气两亏,三焦火迫,故营阴失守,盗汗不已焉。黄芪补气固卫,当归养血益营,生地滋阴壮水,能制三焦火迫,熟地补阴滋血,能充五脏之真阴,黄连清火燥湿,以安

心脾,黄芩清火泻热,以宁肝肺,黄柏直清肾火以存肾水也。使肾水内充,则君相之火下潜归坎,而心肺肃清,血气自复,迫汗无不自止,何盗汗之有哉?此清补之剂,为血气虚弱,火迫盗汗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念祖: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治汗之本也。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芪,俾黄芪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解,特表而出之。(《时方歌括》)

清·唐宗海: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芪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药,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芪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也。可(《血证论》)

【注释】①苄(hu户):即地黄。

②泻南补北:五行中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

③东实西虚:五行之中肝主木属东方,肺主金属西方。东实西虚,即肝实肺虚。

第四章 清热剂 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填空题 1.清热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清热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类。 3.________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________的代表方 4.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去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 5.清营凉血方证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________之法。 6.犀角地黄汤由水牛角、生地黄、________、________组成。 7.犀角地黄汤组方中以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________之虑,凉血止血又无________之弊。 8.清热解毒剂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证。 9.普济消毒饮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0.普济消毒饮中有“火郁发之”之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 11.仙方活命饮中的________被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 12.导赤散主治________证 13.龙胆泻肝汤主治________、________证 14.左金丸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5.苇茎汤是治疗________的常用方剂。 16.泻白散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7.清胃散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18.玉女煎的辨证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葛根芩连汤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20.芍药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21.青蒿鳖甲汤主________治。 22.后世以________五字概括导赤散主治证病机较为贴切。 23.龙胆泻肝汤中甘草为佐使,一可________,二可________。 24.仙方活命饮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________,已成者即_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以“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为特点的方剂是() A.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龙胆泻肝汤 D.导赤散 E.五苓散 2.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当首选() A.麻杏甘石汤 B.泻白散 C.清气化频丸 D.定喘汤 E,三拗汤 3.清胃散中升麻与下列何药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A.生地 B.丹皮 C.黄连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 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 药汤 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 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

清热剂共分哪几类

清热剂 简答题 1.清热剂共分哪几类?请各举一方。 2.简述白虎汤的四大典型症状。 3.白虎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5.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舌白滑者”不可用清营汤? 7.犀角地黄汤中为什么要用丹皮?用之是否会加重出血之证? 8,黄连解毒汤中所用的三黄是什么药?主治何证? 9.黄连解毒汤与大承气汤均可治身热谵语者,应如何区别使用? 10.凉膈散中为何配伍大黄、朴硝? 11.普济消毒饮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2.清瘟败毒饮由哪几方相合加减而成? 13.导赤散中配伍木通的意义是什么? 14.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是什么? 15.龙胆泻肝汤中配伍柴胡的意义是什么? 16.左金丸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7.泻白散中配伍粳米与炙甘草的意义是什么? 18.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配伍的作用是什么? 19,玉女煎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0.芍药汤中为何配伍肉桂? 21.芍药汤中为何配伍大黄?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22.白头翁汤中配伍秦皮的意义是什么? 23.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两药相配的意义是什么? 24.清骨散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5.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是指什么药? 论述题 1.白虎汤为什么要重用石膏为君? 2.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有何区别? 3.比较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方之异同。 4.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各是什么?试分析其方义。 5.分析凉膈散的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6.何谓大头瘟?试述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7.试分析导赤散的组方意义。 8.为什么龙胆泻肝汤既可用治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又可用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试结合方义分析之。 9.泻白散清肺热为何不用黄芩、石膏之类,而选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等药? 10.清胃散与玉女煎均可用于牙痛牙衄,如何区别使用? 11.为什么说“行血调气”是治病之基本大法?治疗湿热痢仅强调此法是否全面?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治热以寒”; 《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而立法。 本类方剂的治疗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分类: 里热证 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 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5、祛暑清热:具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 6、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注意事项 1、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

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 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 伤脾胃之弊。 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石膏碎一斤50克、知母18克、甘草二两6克、粳米9克 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君 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臣 粳米:益胃和中——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病因病机:伤寒-化热-阳明经温邪-气分 运用: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第四章 清 热 剂

湖南医药学院方剂学教案编号:006

第四章清热剂 一、含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及《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故凡属上述种种原因所引起的里热证,无论是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皆是其适应范围。 三、分类 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四、组方大法 清热剂虽系以清热药为主,但由于里热证的病位及性质各有不同,治疗之法有严格的针对性,清热药又各具不同功效,因而,组织本类方剂必须随证而异,大抵是热在气分,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热在营血分,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血两燔,则清气与凉血并用;热盛成毒,以清热解毒为主;热盛脏腑,则针对热邪所在的脏腑选择相应药物;属虚热者,又当以清虚热药为主。此外,由于里热盛可耗气伤阴,可形成“郁火”,可合并湿邪、或引动肝风,故必要时尚应佐以滋阴、益气、熄风,或化湿利湿,或发散郁火之品,照顾兼证。 五、使用注意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4清热剂歌诀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新加白虎汤《通俗伤寒论》 新加白虎石膏多,荷叶知桑芦薄荷。灯竹益元陈仓米,清兼宣达起沉疴。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寒热耗伤气津用。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栀子厚朴汤《伤寒论》栀子厚朴枳实参斛六叶汤(彭述宪) 参斛六叶自拟方,佩竹银荷功劳桑。二芽甘芦频煎服,清补胃脾不过凉。 清营血热 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温病条辨》 清宫犀角莲心煎,玄麦连翘竹叶宣。温病邪陷心包证,清心滋肾命得全。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班。 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论》 犀地清络饮丹桃,茅芍灯心与连翘。竹沥姜蒲三汁引,清营涤痰逐瘀超。 化斑汤《温病条辨》 化斑汤用膏玄参,粳米甘犀知母存。或入银丹大青地,温邪斑毒治神昏。 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便实参去大黄跻。 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 ①跻:跻ji˙音基,原作登字讲,此处作加字讲。②稽:稽jiˇ,音几,作凭据讲。 透斑解毒汤《通俗伤寒论》 透斑解毒汤葱豉,蝉薄蒡翘桑叶事。大青柽柳野菰根,火郁葛根银宣透。 ①柽:呈cheng即三河柳。②菰:姑gu东野菰的根,清热解毒,通淋消肿此处用60克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清瘟败毒饮栀丹,翘桔芩连芍地攒。犀角玄知膏竹草,邪燔气血得平安。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 加减玉女条辨中,膏知地麦玄参从。渴烦身热舌绛色,气血双清立建功。 竹叶玉女煎《温病条辨》 温病初起经适行,痉因邪陷渴烦成。膏知生地麦牛膝,竹叶玉女始得名。 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凉营清气地犀玄,翘薄栀丹草斛连。金汁芦茅膏竹芍,两清气血自然安。 先期汤《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先期汤,药用胶艾四物方。知母香附芩柏连,凉血调经炙草襄。 地榆散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第四章 清热剂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 白虎汤 C 清营汤 D 黄连解毒汤 E 导赤散 2.患者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白虎汤 C.龙胆泻肝汤 D.凉膈散 E.犀角地黄汤 3.白虎汤的主治证候不包括( ) A.烦渴引饮 B.肌热面赤 C.汗出恶热 D.脉洪大有力 E.壮热面赤 4.白虎汤组成不含有( ) A.石膏 B. 知母 C.黄柏 D.炙甘草 E.粳米 5.白虎汤中的君药( ) A.煅石膏 B.生石膏 C.知 母 D.生石膏和知母 E.煅石膏和知母 6.被称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白虎汤 D 龙胆泻肝汤 E 白头翁汤 7.清营汤的功效是() A 清热生津 B 清热解毒,凉血 散瘀 C 清热解毒,透热养阴 D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E 清热解 毒,活血止痛 8.清营汤中体现“透热转气”的药物是 () A金银花连翘竹叶 B丹参黄连 C生地竹叶 D 银花麦冬 E 芦根生地 9.清营汤治证的表现无( ) A.舌绛而干 B.身热夜甚 C.神烦少寐 D.时有谵语 E.斑疹紫黑 10.患者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渴,舌绛而干,脉细数。 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 消毒饮 C.清营汤 11.清营汤主治证中身热的特点是 A.夜热早凉 B.身热夜甚 C. 午后身热 D.入暮发热 E. 谵语身热 12.组成中含有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 是() A.玉女煎 B.清营 汤 C. 犀角地黄汤 D.竹叶石膏汤 E.败毒 散 13.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治则的一组药物是( ) A.丹参、玄参 B.水牛角、 生地黄 C.丹皮、黄连 D.银花、连翘、竹叶 E.丹参、 麦冬 14.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散血”治则的方剂是( ) A.清营汤 B.化斑汤 C.清宫汤 D.神犀丹 E.犀角地黄汤 15.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为 () A清营汤 B神犀丹 C白虎汤 D 犀 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6.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是() A 黄连、黄芩、黄柏、秦皮 B黄 连、黄芩、黄柏、白头翁 C 黄连、秦皮、黄柏、白头翁 D黄 连、黄芩、黄柏、栀子 E 黄连、秦皮、黄柏、栀子 17.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上下,宜选 用() A龙胆泻肝汤 B泻心汤 C白虎汤 D 犀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8.凉膈散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C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D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E 黄清热解

4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君) 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臣)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君) 人参——益气;(臣) 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佐)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

必背助理中医方剂学汇总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清热泄火解毒 —火热毒盛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4、气血两清—清气凉血,泄火解毒 —气血两燔 —清温败毒饮 5、清脏腑热—清解脏腑经络邪热 —脏腑火热证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泻白散、玉女煎、白头翁汤 6、清虚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证 阴虚火扰之盗汗证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主治】气分热盛或阳明经热盛证。 壮热,心烦 充斥内外 烦渴引饮 灼伤阴津 气分热盛 大汗 迫津外泄 脉洪有力 热盛于经 【病机】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阴津损伤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解】君:石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生津止渴;调和药物。

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运用】辨证要点: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衍化方 本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 本方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功效: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风热湿痹 本方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第二节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银花(三钱)、黄连(一钱五)、连翘(二钱,连心用)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病机】热邪内传营分,营阴损伤。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臣: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以犀角(水牛角)为君,配生地、玄参清营解毒,三药相须为用,清营力优,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佐: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 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一方面清心解毒以除烦,另一方面透邪外出,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透热转气)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数。 名词解释: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 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一、A1 1、芍药汤的功用是 A、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D、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E、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凉膈散 C、仙方活命饮 D、犀角地黄汤 E、普济消毒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仙方活命饮组成药物的是 A、连翘、荆芥、木香 B、贝母、乳香、没药 C、防风、甘草、皂角刺 D、当归、防风、天花粉 E、甘草、白芷、穿山甲

4、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 A、清热生津 B、清热燥湿 C、清上泄下 D、泻火解毒 E、泻火通便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 A、黄芩、黄连、连翘 B、防风、赤芍、当归 C、甘草、桔梗、马勃 D、升麻、陈皮、板蓝根 E、玄参、柴胡、牛蒡子 6、由生甘草梢、木通、生地黄、竹叶组成的方剂是 A、玉女煎 B、凉膈散 C、导赤散 D、清胃散 E、犀角地黄汤 7、苇茎汤的功用是 A、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B、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C、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D、辛凉宣肺,清肺平喘 E、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8、下列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的是 A、黄芩 B、黄连 C、栀子 D、当归 E、生地 9、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是 A、除烦坚阴,润燥降火 B、养血育阴,益气固表 C、滋阴退热,泻火除烦 D、益气养血,育阴清热 E、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0、青蒿鳖甲汤的功用是 A、凉血止痢 B、滋阴泻火 C、滋阴养血 D、养阴透热 E、泄热除烦 11、清热剂应用时需注意 A、热邪在气可先治血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暑湿证:桂苓甘露饮。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为清热剂1。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 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 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 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 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2 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 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正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苍术9g。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以及风湿热痹,症见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g石膏50g7半夏89g 麦冬20g 人参6g甘草6g粳米10g 方歌:竹叶石膏清余热,半人麦米和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热性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为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方中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30g9生地15g 玄参9g竹叶心3g 麦冬9g丹参6g 银花9g 连翘6g 1表热与里热的区别:关键在于看是否恶寒。“有以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白虎汤:青龙-东方木神;白虎-西方金神;赤(朱)雀-南方火神;真(玄)武-北方水神。 3此处石膏用量宜大,60g亦可。 4知母:知母质润,虽苦不燥,且有滋阴之效,故实火、虚火皆可用之。黄柏亦可通治实虚二火,但其性 苦燥而不宜用于此。 5粳米:糯米或是南方的大米,其含油脂较少。 6阳明气分热盛证:伤寒论中称之为阳明经证;温病中称之为气分证。同指一物耳。 7此处因为壮热以去,余热未清,不宜过用寒凉之品,故石膏可以酌情减量。 8半夏:性温,但此处有石膏大寒之性,故可用半夏以降逆止呕。半夏降逆止呕之力强于竹茹(甘寒)。 9此处水牛角可以用大量,可以用50g,锉粉,用汤送服。

清热剂

第十章清热剂 一、填空题 1.白虎汤主治_______证。 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是由白虎汤去______加______而成。 3.竹叶石膏汤中麦冬与半夏用量比例为______。 4.清营汤主治______证,其舌象为______。 5.黄连解毒汤组成中除黄连外,还有______,该方体现了______之法。 6.普济消毒饮是治疗______的常用方剂,其功用是______。 7.凉膈散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 8.凉膈散组成中包含有______承气汤的全部药物,其体现了______之法。 9.被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______。 10.导赤散由______组成,其功用是______。 11.左金丸由______组成,其用量比例为______。 12.苇茎汤是主治______,其功用是______。 13.六一散由______组成,是治疗______证的基础方。 14.当归六黄汤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主治阳阴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是() A.大承气汤 B.清营汤 C.白虎汤 D.大青龙汤 E.黄连解毒汤 2.证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治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清暑益气汤 C.麻杏甘石汤 D.凉膈散 E.白虎汤 3.被《医宗金鉴》称为“清补之方”的方剂是() A.白虎汤 B.黄连解毒汤 C.清暑益气汤 D.竹叶石膏汤 E.以上都不是 4.竹叶石膏汤主治() 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B.三焦火毒热盛 C.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D.胃热阴虚,烦热口渴 E.阳阴气分热盛 5.清营汤的功用是() A.清热生津 B.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C.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D.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E.泻火解毒 6.犀角地黄汤中芍药的作用是() A.养血敛阴 B.平肝潜阳 C.缓急止痛 D.柔肝理脾 E.和营止汗 7.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内外,宜选用() A.凉膈散 B.泻白散 C.清胃散 D.大承气汤 E.黄连解毒汤 8.黄连解毒汤中黄芩的作用是() A.清少阳邪热 B.燥湿止痢 C.清上焦邪热 D.清热凉血 E.清热安胎 9.仙方活命饮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B.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柔肝缓急 C.清热解毒,利水养阴,消肿溃坚 D.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化痈通络 E.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10.凉膈散的功用是() A.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C.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D.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E.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11.可治疗黄带的方剂是() 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普济消毒饮 D.黄连解毒汤 E.以上都不是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首

中医方剂学汤头歌诀126 第一单元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桂麻相合名各半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 姜桂麻黄芍药甘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 紫菀百部同蒸用二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甘桔芦根凉解法 咳加杏贝渴花 粉 杏仁甘草四般施伤寒服此汗淋漓 芍药甘草姜枣同太阳如疟此为功 喘咳呕噦渴利慰细辛半夏兼五味 陈皮桔梗草荆添感冒咳嗽此方先 竹叶荆牛薄荷豉风温初感此方宜

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芦根为引轻清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 主治风热咳喘证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 薄荷少许姜三片 去参名为败毒散第二单元一寒下齐I」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救阴泻热功偏擅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肠痈初起腹按痛杏仁甘草薄荷饶热盛阳明入母膏 四药组合有擅长辛凉宣泄效力彰 枳桔柴前羌独苇四时感冒有奇功加入消风治也同泻下剂 枳实厚朴犬黄饶急下阳明有数条 桃仁瓜仁芒硝襄苔黄脉数服之康

二温下剂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攻下冷积温脾阳三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能润肠 肠胃燥热便秘证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双蓉 肾虚津亏肠中燥四逐水剂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 控涎丹用遂戟芥干姜当归人参草阳虚寒积证可疗 枳朴杏芍蜜犬黄仲景用治脾约方 泽泻升麻枳壳从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三单元强人伏饮效堪夸莓苗大枣也可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更用黄苓加姜枣半夏人参甘草从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煎加姜枣表兼里 柴胡芒硝义也尔蒿苓清胆汤 俞氏蒿苓清胆汤 赤苓枳壳兼碧玉二调和肝脾剂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散郁除蒸功最奇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补泻并用理肝脾三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用连苓 寒热互结心下痞枳实苓夏白芍将妙法内攻并外攘仍有桂枝大黄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湿热轻宣此法良 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八味丹梔着 防风白术煎丸酌若作食伤医便错 干姜草枣人参添和胃降逆病自痊 第四单兀清热剂清气分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试卷

中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试试题方剂学,清热剂 科室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0分) 1.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银花、竹叶 B.薄荷、丹皮 C.蝉蜕、黄柏 D.僵蚕、陈皮 2.下列含有生地、知母的方剂是() A.青蒿鳖甲汤 B.玉女煎 C.生脉饮 D.九味羌活汤 3.方药配伍体现“以泻代清”特点的方剂()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玉女煎 D.凉膈散 4.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两方组成中均含的药物是() A.贝母 B.陈皮 C.乳香 D.连翘 5.芍药汤与白头翁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甘草 B.黄芩 C.黄柏 D.黄连 6.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 A.5:1 B.4:1 C.3:1 D.2:1 7.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连翘、薄荷的是() A.凉膈散 B.仙方活命饮 C.桑菊饮 D.银翘散 8.立法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方剂是() A.败毒散 B.黄芩汤 C.芍药汤 D.白头翁汤 9.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健脾益气 B.健脾止泻 C.益气和中 D.益胃生津 10.清胃散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有寓意“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 A.黄连 B.生地 C.升麻 D.牡丹皮 11.玉女煎配伍中牛膝的主要用意是() A.导热下行 B.补肝柔筋 C.补肾壮骨 D.活血祛瘀 12.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 B.泻火解毒 C.泻火通便 D.凉血解毒 13.苇茎汤的功用是() A.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B.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D.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14.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主治病证是() A.协热下利 B.热毒血痢 C.湿热痢疾 D.热结旁流 15.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消谷善饥的是() A.一贯煎 B.玉女煎 C.健脾丸 D.六君子汤 16.下列方剂中可用治黄疸的是() A.犀角地黄汤 B.蒿芩清胆汤 C.清瘟败毒散 D.黄连解毒汤 17.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斑疹隐隐的是() A.十灰散 B.消风散 C.清营汤 D.玉女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