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放战争中四野的悠闲与三野的忙碌

解放战争中四野的悠闲与三野的忙碌

解放战争中四野的悠闲与三野的忙碌
解放战争中四野的悠闲与三野的忙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股票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投资绩效成反比。过去10年中美国10%的顶级基金经理的换手率只有18%,这意味着他们持股时间可长达5-6年。10%绩效最差基金经理的换手率是16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2个。优秀的投资经理对所持的股票经过深思熟虑,信心不易动摇。平庸的投资者往往对所持的股票没有深入研究,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因此信心不足,换手率高。另外,基金经理也受客户和领导短期行为的影响,这些人往往愿意看到忙碌的行为而不是冷静的思考。战争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战事多并不意味着战果大,过度发动战争甚至遭致失败。希特勒如果不过度发动战争,匆忙启动“巴巴罗莎”计划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日本帝国如果不急于发动太平洋战争,可能不会那么彻底的输掉战争。

解放战争也有这种现象,华东战场共军的战事多,东北共军的战事少。据说为此陈赓对林彪很有意见,甚至于47年12月9日打电报给毛泽东告状:“要反对大休息。如某些地区一年只发动两次攻势,其余时间都用在休整,这使敌人有机会补充,巩固阵地。”陈赓如果是指责关内共军中原和华东战场之间缺乏配合,或指责华北共军消极作战,有“你打他看”的现象还有些道理。因为确实存在国军从中原战场调兵重点围困华野的时候,刘邓配合不力,导致山东根据地的丢失。当敌人从华东调兵围攻刘邓时,华野又同样配合不力,又导致刘邓大军损失一半。还存在因关内共军配合不力导致华北和华东的国军出关支援东北国军作战,使“秋季攻势打得不理想”的现象。但如果像粟裕想象的那样是指责东北共军,就有些颠倒黑白了。因为东北国军并没有因为共军“消极”作战而抽调兵力回援关内战场,反而是关内国军出关去支援东北国军。“休整”期间东北共军仍然对东北国军构成巨大压力。华东国军49军,54军被抽调加入东北战场作战。东北秋季攻势时,华北国军的92军21师,94军43师,13军54师,暂3军10、11师、骑兵第4师等6个师支援东北国军作战。

让陈赓没想到的是,尽管关内国军大力支援了东北国军,但战争最终的结果却是东北共军最先消灭了本战区的敌人,然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半个中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关内共军频繁作战的结果却是使敌我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国军的方向发展。华野第一年把3000万人口的华中根据地送给敌人,第二年再把3000万人口的山东根据地送给敌人。送一个3000万人口的根据地,相当于至少送给敌人100万兵力,削弱自己100万兵力。1946年6月战争开始时,华东国军数量是46万,共军数量与此基本持平。可是经过2年战争,华东国军在调出了18军、钢7军,54军,49军、48军等近二十万精锐部队后仍然还有七、八十万,而华东共军也就60多万。2年战争的结果是敌我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华野能存活下来,靠的是其它战场共军的牵制行动,老蒋从华东抽调大批部队(包括桂军7军,48军,整编9、11、25、26、28、52、58、85师等部队)去围困刘邓,又从华东抽调54军,49军去东北,导致华东国军空虚。华东国军在战胜了华东共军的同时壮大了力量,反而可以抽出兵力支援其它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华野虽然比较忙,但它忙的结果是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忙的结果是得不偿失。战事越多的共军反而业绩越差,这与股票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投资绩效成反比的结果完全相同。文革期间粟裕大将批林批孔时发表了一篇雄文《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问题》,把陈赓于47年12月9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作为批林的炮弹,指责林彪消极作战。粟裕大将此时显然不顾东北共军最先消灭本战区敌人,然后挥师入关杀向全国战场导致共军提前夺取战争胜利的辉煌业绩,“以忙碌的行为而不是最终业绩”的荒唐价值观来评价战争指挥者。

认真分析起来,华东共军的“忙”是因为作战比较被动,战果比较差造成的。关内国军开始大多不会打仗,几乎都是新兵,老兵在抗战中基本报销了。74师开始不会打包抄,

一打涟水74师差点被歼灭,因粟副司令“部署欠妥,方针未镇,部队往返调动”失措,把74是放跑了。回去总结经验教训,二打涟水74师就一举攻克。整11师开始不会构筑工事,麻痹大意,华野一纵一个冲锋就打到整11师师部,可后来华野几个纵队也打不动了,人家学会做工事了。宿北战役,如果按照林彪一贯的先打敌人后腰的指挥风格,首战就会以消灭整11师为作战目标, 不会像陈粟那样先打前面的敌69师。了解这场战役经过的就知道, 那时先包围整11师,是完全可以把它先消灭的。如果不是因为粟裕以敌人逃跑为由命令叶飞等部追击,而是一开始就告诉他们首战的目标就是歼灭敌人整11师,叶飞就不会因中途发现敌人并未撤退而停止追击和后撤,那么整11师的师部就会被首先敲掉,11师其余部队就会在运动中被分割,来不及构筑工事被很快消灭,如同林彪在第四次反围剿打59师、52师那样, 首先打后面的59师,第一击就打在敌人腰部59师师部(击毙师长李明), 然后再消灭59师和52师根本不是问题。由于粟裕指挥水平没有达到林彪那样的艺术境界,宿北战役把主要敌人整编11师放跑了。以后胡涟学会小心谨慎,每到一地首先精心构筑工事,整11师再也不好打了。如果战争开始不久整11师,74师就被华野消灭,不仅山东根据地不会丢失,在华中丢失的地盘也会很快收复,老蒋就不会有兴趣在华东搞什么重点进攻,华东共军就会比东北共军拥有更多的闲暇。可由于华野指挥指挥失误,国军失去的只是芝麻,得到的却是西瓜“大片共军的根据地”,损一赚十,赚了巨额利润,自然会义无反顾的继续进攻,追着华野打,最后把华野的根据地全部夺取。可见,华野“忙”不是积极主动求战的结果,而是被敌人追着打的被动行为,也是华野作战不利的结果。就如同见到狗就逃跑的人,通常会被狗追的没时间休息。与华野不同,东北共军都是主动出击,东野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都是不等国军来进攻就主动出击,导致东北国军疲于奔命,东北国军在损兵折将的同时,地盘也越打越小,人地两失,国军总是吃亏,所以才不敢再打了。因为战争告诉他们,在东北共军面前当缩头乌龟损失会小一些,出来打是找死! 主动打狗的人,并且真正把狗打疼的人,狗通常都会躲着他,因此会比较“闲”。

共军派到关外的共军不过11万,又是在没有根据地支撑的情况下作战。国军派到东北的是二三十万包括住印远征军在内的最精锐部队。关内主战场(中原和华东)敌我力量的对比基本是1比1,而且是在自己根据地内打仗。因此,东北共军无论是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还是作战条件之恶劣都超过关内主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按理应该是关外共军牵制敌人,由关内共军歼灭敌人后再支援关外。可事实却是相反,是东北共军首先消灭本战区内的敌人,然后入关横扫了半个中国。东北共军的战事虽然较少,但每打一个胜仗都是不仅歼灭敌人,还占领了敌人的地盘。以东野一个夏季攻势为例,东野不仅歼敌8.2万,更重要的是夺取42座城镇,解放人口近1000万,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因此,东野的战争结果不仅是歼敌数,同时还夺取了敌人兵源,战争物质、工厂和人员等战略物资。东北共军因此发展壮大的非常快,敌我力量的对比迅速向着有利于共军的方向发展,最后东野率先发动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几乎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不需要“吃夹生饭”,也没有任何侥幸和悬念。林彪就如同现在一个公司的老总带领着员工,不仅业绩出色,首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抢了其它地区的市场份额,业绩远远超过其它公司,而且员工还有双休、有带薪休假。跟着这样的老总干活,不仅员工高兴,各个投资人也会不吝的追着投入更大的资金,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华野老总手下的员工,不仅忙的没时间休息,不停的加班,结果自己的市场份额还被别人抢了去,总是亏损。跟着这样的老总太惨了,这就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邱会作回忆,洪学智用打牌比喻林彪的打仗风格,洪上将认为林彪打仗是“5分10分

不动心,只“抠底”的打法。用下棋来比喻就是“谋势不谋子”。“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者意味着高屋建瓴,驾驭全局,不为“5分10分”的蝇头小利所动,不急于短兵相接的作战,先布好“局”、搭好“架”,“先为不可胜”,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稳扎稳打,打造“抠底”“铁一般的成功”。“谋子”者多眼光短浅,图一时杀伐之痛快,对5分10分斤斤计较,急于建功,缺乏战略思考,忽略了大势的变化,最终往往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战场也是如此,粟裕在苏中“7战7捷”杀的痛快,图上峰一时之表扬,却不知不觉的被国军抄了后路,最后不仅苏中丢了,连整个华中根据地也一起丢了,一条“大龙”被歼,是典型的因小失大、谋子不谋势的结果。

解放战争的结果说明,林彪是个善于“谋子”更注重“谋势”的弈者,粟裕、陈赓等人则是“谋子”不“谋势”的弈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经常因小失大。而且他们“谋子”的功夫也比林彪差的远,抓不住战役重心(如宿北战役不打11师打69师),常常“部署欠妥,方针未镇,部队往返调动”(如一打涟水,南麻战役、临朐战役),导致战役战果欠佳甚至失败。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 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 内战与和平之争 C.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 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 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长征 D. 重庆谈判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 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 6.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 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 谈判有一定成果 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8.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对他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说明国民党() A. 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共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9.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西野) ,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 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中野),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华野),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 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东野),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北伐到49年解放不但部队经过无数次整编而且十大元帅也相互领导过不同的部队我们得从解放战争时期入手因为这一时期我军已经整编为70个军 200个师分为5大野战军 首先说元帅之首的朱德朱总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很难说哪个嫡系哪个不是我们重点说一其余9位吧 其次是一野主帅彭德怀的手下有著名的十虎将胡子将军——王震血胆勇将——杨得志铁甲元勋——许光达独臂勇将——贺炳炎独臂虎将——彭绍辉无畏将军——郭鹏独臂将才——余秋里铁流雄鹰——罗元发骁勇猛将——郑维山目前还保留1个机步师,1个摩步旅和3个地方师,1个武警机动师,分布于南京,兰州两大军区1个集团军,1个副大军区级省军区和武警。 二野主帅刘伯承手下悍将有传奇战将——陈赓神威虎将——杨勇虎胆战将——陈锡联疯子战将——王近山军中雄师——杜义

德勇胆血将——周希汉导弹元勋——王秉璋红都勇士——曾绍山辘战血将——秦基伟目前还保留5个摩步师,1个山地快反师,6个摩步旅,2个空降师,1个装甲旅,3个武警机动师和2个预备役师,分布于北京,兰州,南京,沈阳,济南,成都6大军区7个集团军,1个空降军,3个省军区和空军,武警。 三野主帅陈毅手下名将百胜将军——粟裕屡战勇将——皮定均铁血上将——陈士榘文武兼备——宋时轮大刀将军——许世友铁面将军——王建安壮族上将——韦国清血胆将军——成钧铁胆将军——陶勇 目前还保留4个摩步师,10个摩步旅,1个警卫师,1个警卫旅,1个预备役师,1个预备役炮兵师,3个武警机动师。分布于济南,兰州,沈阳,北京四大军区8个集团军,2个省军区,2个卫戍(警备)区和武警。 四野主帅林彪政委罗荣桓四野五虎,猛虎韩先楚,飞虎刘震,狡虎黄永胜,天虎李天佑,铁虎粱兴初手下猛将潇洒大将——萧劲光唱反调将军——黄克诚风流将军——邓华秀才将军——谭政文武勇将——刘亚楼铁拳虎将——李天佑风云大将——陈伯钧百战将星——洪学智战地将军——李作鹏目前还保留3个机步师,1个快反师,8个摩步师,1个地方师,3个摩步旅,1个地方山地旅,1个海军陆战旅,5个武警机动师,2个预备役师,分布于北京,济南,广州,沈阳,兰州,成都六大军区8个集团军,4个省军区和海军,武警。

4.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华公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三、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

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中国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华东野战军(三野)战斗序列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 36.6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粟裕任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辖第1纵队(含第 1、第 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纵队(含第 4、第 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3纵队(含第 7、第 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4纵队(含第 10、第 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第6纵队(含第 16、第 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含第

19、第 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第8纵队(含第 22、第 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含第 25、第 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含第 28、第29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 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 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 27.5万余人(不包括第 11、第12纵队)。 华东野战军引向蒋管区战略方针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 以第 1、第 3、第 4、第 6、第

解放战争论文

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 解放战争在我国的历史中伴有很重要的角色,正是通过四年艰苦的解放战争,我国才走向了民主化的道路,成为了众所周知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时期。通过领导敌后抗战,中共在人民群众中土地的主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依旧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 建立了崇高威望,并建立起一只强大的人民武装,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和组织上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具备了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能力。到抗战末期中共建立的抗日根据地遍布19个省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控制县城100多座,军队达100多万,民兵220余万。因此中共有理由认为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也将迅速走向胜利,至少是建立一个中共发挥主要作用的联合政府。早在1944年12月20日,毛泽东就在一份报告中批示到:这次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同时毛泽东对在抗战后获得苏联的援助,加速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因为毛泽东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苏联曾多次在中国革命困难时期给中国革命提供过帮助,在抗战胜利后革命形式高涨的时期苏联更会向中国革命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二战末期苏联在东欧帮助各国共产党掌握政权,毛泽东有理由认为苏联在东方也会实行同样的政策。因此在七大的报告中毛泽东说;“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一定要来的,不然马克思主义就不灵了。 然而实际情况和毛泽东的预料相反。首先,苏联虽然在二战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其本身的力量也受到了巨大损失。苏联在二战中死了2606万人(占战前苏联人口的八分之一),西部大片的领土化为废墟。战后的现实使苏联只能把力量集中在欧洲,在东亚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第二,在二战结束前后苏联的主要外交目标是维持和西方的战时友好关系,因此避免对西方势力范围内发生的革命进行公开援助,而雅尔塔协议中中国的大部分被划入美国的势力范围。第三,在抗战期间,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中共之间就中共如何帮助苏联的方式有分歧,使斯大林对中共领导人产生了怀疑和偏见。因此苏联把战后的中国划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之外,支持美国关于由蒋介石政权统一中国武装部队和政权的政策。但苏联也不希望战后的中国完全倒向美国,希望中共能进入战后中国的联合政府,维持在中国的一定影响力,维持中国内部的势力均衡,使之在美苏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正如后来斯大林在和蒋经国的会谈中说的“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政府,两支军队,但如果蒋介石考虑让共产党管辖几个省还是可行的。”因此苏联在战后的中国政策是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以换取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中获取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其对中共的政策是为其整个中国政策服务的,但也是有最低限度的,即不允许中共被消灭,由蒋介石在整个中国建立倒向美国独裁统治。 中共和苏联自在战后政策上的矛盾在日本投降后迅速表现出来。日本投降时中国的形式对中共是很有利的:当时国民党军队还都龟缩在西南、西北,远离日占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大都处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包围中,因此中共主张迅速占领这些城市,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如果占领这些主要城市,既可以在内战爆发时增强中共的力量,也可以在谈判组建联合政府时增加中共的谈判实力,因此毛泽东的主张使利用日本投降的机会迅速控制沦陷区的大中城市,1945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写到“迅速加强城市工作,特别是我党可能夺取与必须夺取的那些城市的工作,派大批有力的干部到那些城市里去,迅速学会管理城市中财政金融经济工作,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人参加城市工作,解决城市问题。”8月16日在为新华社写的评蒋介石发言人前一天谈话的评论中说“这是蒋介石公开发出的全面内战的信号”,制止内战的唯一办法是“坚决迅速努力壮大人民的民主力量,由人民解放敌占大城市和解除敌伪武装。”8月20日毛泽东复电华东局说“你们发动上海起义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他城市如有起义条件,照此办理。”同时有又给晋察冀等分局发电说“对于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应迅速布置城内人民武装起义……夺取

建国初期兵团构成

建国初期兵团构成 大家知道49年全军整编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编成了19个兵团,分别是1、2、3、4、5、7、8、9、10、12、13、14、15、18、19、20、21、22和23兵团。其中1---20兵团为各野战军各野战纵队组成,而21—23兵团则为原来的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组成。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各野战军的兵团: 一、第一野战军。 当初军委为什么来个从西向东命名野战军番号我一直不明白, 地图方便?其实东野称一野从东向西最合适了,东野本来就是一方面军嘛,何况实力和人气也是排第一,以后裁军留的自然多,而且从东往西基本和野战军实力相符合。现在倒好,弄的解放军最强的万岁军番号是38,怎么看怎么别扭,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三八,呵呵!要不然叫1军多好,名副其实的解放军第一军。而且现在解放军的主力军番号都基本很大,到下属团时都是几百,多别扭啊。看人家霉菌,几个王牌番号全是第一(机步师、骑兵师、装甲师、陆战师),省事好记还威风!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是推算过,假如东野改一野的话,那么华野作为二野番号还是从20开始,华北作为最后番号还是从60开始,不过西野和中野的番号要变而已,倒是很巧合啊。回头看一野,第一野战军属于自己的其实就是两个兵团,1兵团和2兵团。18兵团和19兵团属于外来户,我们就把他们放到华北野战军吧。 一野兵团划分充分体现了小山头主义,简单的说就是各纵队首长一律要带自己的老部队,所以当初老彭头疼了好一阵。一野两个兵团的番号,有资格当兵团司令的显然整个一野只有三个人,张宗逊、王震和许光达。这几个人都是红军时期就是师级甚至军团级干部,资历最老。老张当时已经是一野第一副司令了,是仅次于老彭的第二把手,所以兵团司令自然就是老王老许了。一般来说按番号顺序应该是1兵团辖1、2、3军,2兵团辖4、6、7军,名正言顺。可是老王当时是2军军长,老许是3军军长,这样两人就扎堆了啊,难道都跑1兵团去不成?于是堂堂彭大将军战场上雷霆万钧,此时内心里就是走不出自己的小山头了(后来朝鲜战场上38军的事堪称典型,可见老彭在这方面也不能免俗),整天愁眉苦脸。兄弟野战军兵团都已经成立了,番号最*前的一野却还没动静,让后来堂堂的大将上将此时仍然只是军长。最后还是1军政委廖汉生中将聪明,一眼看出老彭小九九,建议1、2、7军编1兵团,老王当司令。3、4、6军编2兵团,老许当司令,于是皆大欢喜。老彭一想对,就这么办。要说老彭也不是粗到家,他立刻就想到了同样老资历的老廖的安排,可他又不够聪明,居然问人家自己想什么安排,难道让人家自己说自己想做兵团政委啊,于是倒霉的老廖只好说自己当军政委挺好,于是老资格的老廖就真的只是1军政委,建国后只授了中将。按照他的职务,军政委中将是合适的,毕竟上将军政委全军还是没有的(成立兵团制后),可老彭为什么不可以把王震兼的兵团政委让给老廖呢,不是很合适嘛。也就老廖这个老实人,换别人肯定很不爽的,难怪老彭主军数十年,嫡系亲信几乎没有,真是太不会做领导了,谁跟他谁倒霉。还有1军军长小贺和7军军长彭绍辉,也完全应该当个兵团副司令的,最后也就是个军长,难道他就不能学四野,来个一兵团两副司令?或者小彭做副政委也可以嘛。好在他们后来都授上将,不然老彭还不知道要树多少敌人呢。成立兵团制以后的上将军长好象也就一野特色了,可见老彭真是粗人啊!u[H;!#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英雄人物? 刘胡兰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和六位老乡一起,在文水县的云周西村,被国民党阎锡山部残杀。那天,阎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她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说: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阎军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六个农民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并大声痛斥敌人说:“死有什么可怕!”“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说完从容就义。事后, 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赞扬刘胡兰光辉的一1947年2月2日,即刘胡兰烈士遇难二十一天后,我晋中解放军独二旅和独四旅的战士们,经过六分钟战斗,全歼了守敌,收复了文水县城,俘虏阎锡山军一千五百名,阎军七十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县长唐剑秋也被我活捉。 董存瑞董存瑞(1929一1948),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他担任爆破敌人一座桥上碉堡的任务。当他冲到桥下时,发现没有安放炸药包的位置,眼看部队总攻时刻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猛拉雷管,炸毁碉堡,完成任务,壮烈牺牲。

部队党委授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郅顺义郅顺义,原热河丰宁县人。1948年春,部队攻打隆化时,他和董存瑞并肩战斗,董存瑞舍身炸毁大桥后,郅函义高喊“给董存瑞报仇!”的口号,用董存瑞留给他的炸药包,轰坍了敌人最后一个碉堡,炸开了围墙,为部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隆化战斗结束后,郅顺义怀着给董存瑞报仇的决心,参加了昌黎、上庄蛇等一连串战斗,先后立大功四次,在他胸前挂着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柴学久柴学久,河北邢台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他是一个爆破大玉,在历次战斗中,他用各式各样的作药,炸毁过敌人的土墙、碉堡、电网、桥孔、铁路..他所在的兵团,授予他“开路先锋”的荣誉称号。他富有创造精神,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制造了炸药包、炸药炮、标语弹、曲射炮筒,改装过延性炮弹、迫击炮发射炸药、渡河草包、浮桥、轻便桥等十多种爆炸大器和工兵建筑器材,对部队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刘四虎,原绥远省丰镇人,1946年参军,1947年入党。他所领导的班、排都勇于拼刺杀敌。1948年在宜川战役中,他单身冲人敌阵,与敌肉搏,刺死七个敌人。在他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咽喉、腹部、左眼、左手,都被敌人刺伤过,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星岛环球网https://www.doczj.com/doc/e110715370.html, 2013-01-18 1、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朱德

2、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彭德怀

3、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 林彪

4、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刘伯承

5、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

6、粟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粟裕

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基本简介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 “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 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终结国民党22年的统治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 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就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仍愿意同南京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十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十 1涿鹿之战:在涿鹿黄帝炎帝部落对蚩尤部落。黄炎部落胜。 2公元前1600年商对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攻商,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被击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4城濮之战:公元前七十世纪末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5桂陵之战:公元前四世纪末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趁魏空虚,派兵攻打魏都,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十几年后,齐魏有一次大战,魏军在马陵又中了埋伏,主力被歼。 7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赵在长平一场大战,赵军中计,大败。主力四十多万大部分被坑杀。 8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去救被困巨鹿的起义军,项羽带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9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十万,进攻曹军。两军在官渡对峙,后来,曹操采用谋士之计,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败曹军。

10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想统一南北,结果被孙刘联军用计打败。 11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率80万兵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为让晋军过河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大败秦军。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约在17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重点考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

东北解放战争的过程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作者:金冲及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8-1-9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国共双方进入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区后,都面对许多复杂的未知数和变数,因而多次变更原有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入东北,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经过九个多月的反复较量和检验,共产党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局势奠定了基础。 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是指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暂时停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情况特别复杂:矛盾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事态发展充满变数和未知数,而且急剧地变化着,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双方都在摸索着前进,多次变更原定的决策和部署;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咄咄逼人地向前推进,共产党军队虽已先入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经过九个月的较量,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终于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形成双方相互对峙、此长彼消的格局,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个阶段情况极端复杂,许多问题无论当时或以后,包括一些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中间,都常存在争议。这些争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他方面,或者没有足够估计当时东北环境的异常复杂和迅速变动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粗略地考察和探讨这个阶段东北局势是怎样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一、抗战胜利前夜国共双方对东北问题的设想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事先能不能有正确的预见和准备。 日本那样快宣布投降,对国共两党来说多少都有点意外,但总的趋势在1945年上半年已能感觉到了。那时相继召开的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东北在战后全局中的地位以及相应对策,两党的态度有相当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极大的注意力投向这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兹简介如下: 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我军参战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战役过程中,我军先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17万余人,继而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在永城县东北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此役共歼灭敌人55万余人,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平津战役:指1948年11月23日至1949年1月31日,我军在平晋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北平、天津、张家口三个地区的国民党军60余万人,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我东北、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及地方部队100万人,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首先以神速动作将华北敌人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据点,接着围歼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使北平20余万守敌完全陷入绝境,同意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渡江战役:我军进行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加强了长江防线,并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0日夜起,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刘、邓、陈、粟、谭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以木帆船为主

五大野战军实力及战斗力排名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野战军实力及战斗力排名 我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五大野战军排名应该如下:第四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 原因: 一.按统帅将领极其指挥艺术排名: (1).第三野战军——粟裕。虽然是大将,但如果就单论解放战争中的战绩而言(七战七捷、鲁南战役、歼灭74师、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对比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元帅的话,授元帅军衔也不过分。评分:5分。(2).第四野战军的主要由毛主席一手创建的中央红军、抗战中的八路军115师,这支部队一直以骁勇著称,而统领这支英雄部队的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杰出的军事家林彪,而正是拥有了这样的骁将,才使四野创造出辽沈、平津这样两个战役歼敌100万人的范例。评分:5分;(3)第二野战军——刘伯承:4分。在千里大跃进前,战斗指挥无比精妙邯郸(平汉路)、定陶、鲁西南等战役指挥的有声有色,但在进入大别山后在指挥过程中有一定的失误,12万人马只剩6万9千余人,相对林彪、粟裕而言略逊一筹。(4)第一野战军——彭德怀:4分。陕北三战三捷,创造了以绝对劣势部队战胜绝对敌人优势部队的经典战例,但也有败榆林、败青(海)马(步芳)等之败绩。(5)华北野战军——聂荣臻。3分。在抗日战争中晋察冀军区实力一直较强(中央军委语:为各解放区之首),但在解放战争中一直表现不佳。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只有清风店、石门两役还算有所表现(但与华东、东北、晋冀鲁豫甚至西北一比,嘿嘿,就不说了)。 二.按部队装备及整体实力排名: (1)四野:5分。在抗战胜利后,四野的前身山东军区(八路军115师)主力、新四军第三师(亦为115师发展而来)奉命出关,接受了苏军移交的前日本关东军约100万人的装备,背靠东北三省优势的资源,仅用三年时间就迅速组建了十二个步兵纵队及若干个独立师120余万人的部队,拥有了空(为全军仅有)、坦、炮等除海军外的几乎所有装备,在后来的战斗中又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充实自己,使四野装备、战力始终位列全军之冠!(在1948年其他野战军还在大量使用爆破作业时,四野已能集中千门以上的火炮进行炮火支援了)。(2)三野:4分。前身为新四军和山东军区一部。和四野不同三野除了接收了一批山东主力北调留下的武器外,装备主要来自缴获。在解放战争的三年中三野组建了十四个步兵纵队80余万的野战军,缴获了大量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装备,美式装备拥有量、战力均为五大野战军之冠,仅兵员数量稍次于四野。(3)二野:3分。在千里大跃进之前,二野装备堪称一流,但在跃进途中,重武器全部丢失,一直到淮海战役后,二野才在三野的支持下重整装备并使野战军的实力发展到三个兵团九个军约28万人。(4)华北野战军:3分。相对其他野战军,其战斗力平平,但其坐拥晋冀鲁豫蒙热辽等多省资源,因而实力仍然较佳,在平津战役后华北野战军实力达到三个兵团九个军近27万人。(5)一野:2分。西北解放区地贫民瘠,不适合大兵团补给。人口稀少,更不利于补充发展(一野有一个时期的主要兵员补充竟然主要靠来自国民党的俘虏——解放战士,而且所占比例之高达75%,为五大野战军之冠)。加之作为对手国军胡宗南部除所辖均为二、三流部队,装备一般、战力不佳,因而缴获也比较有限。其所辖五个步兵纵队十二个步兵旅只有7万余人(四野在总攻天津时有些步兵纵队一个纵队实力就接近7万人)。直到三大战役后,一野所属第7军归建,军委战略总预备队18、19兵团调入一野情况才有所改观。 三.按歼敌数量及质量排名: (1)三野:5分。歼敌数:240万人。内含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战斗力排在首位的74师和五大主力另两支部队5、18军以及国民党军中战力并不次于五大主力的8、25、26、46军等部队。(2)第四野战军:5分。歼敌数:180万人。内含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装备最精良、火力最猛烈的缅甸远征军新一军和新六军,以及战斗力强悍、第一批装备美械60、52、71 军等部队。(3)二野:4分。歼敌数:230万人。面上看歼敌数不少甚至超过四野,但其中有超过一半是在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精锐尽失的情况下的战绩,因而排名应该在三、四野战军之后。(4)华北野战军:3分。歼敌数:70万人。其中战力较强的13、35军等部队相对二、三、四野战军面对之敌只可称二流部队。(5)一野:2分。歼敌数:51万人(含18、19两兵团在1949年战绩)。其中含可称二流主力部队(胡宗南)的1军、(马步芳)81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