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考试内容

地震考试内容

地震考试内容
地震考试内容

第一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郑重声明:前面部分有很多只是为了加深理解,之中,公式一定记住,对于众多要考试的重点文字部分,教育学认为能掌握核心思想,然后能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很好。后面部分是补充内容,随便看看

1

物体受外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又能立即恢复为原来体积和形状的物体,称为理想弹性介质或完全弹性介质。岩石固体既有弹性,又表现出像粘性流体那样的粘性,称这样的物体为粘弹性体。当外力很小且作用时间很短时,大部分物体都可近似地视为弹性体。反之,固体显示为塑性,甚至发生破碎。

2

各向同性介质:按岩石固体的弹性性质划分,凡岩石的弹性性质(弹性常数)与空间方向无关的固体,就称之为各向同性介质,如沉积比较稳定的岩层。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弹性常数只有两个:λ和μ(拉梅系数),它们不随空间方向而变化。各向异性介质:凡岩石的弹性性质随空间方向而变化的固体,就称之为各向异性介质。

3

凡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化的介质就称之为均匀介质。

特点:

(1)速度是均一的常数。

(2)在v-H坐标中,速度是一个平行于H轴的直线。

如果地下介质的性质表现出成层性,其中每一层的速度值是相同的,不同层之间的速度值是不同的,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

(1)每层介质中速度值相同,不同层中速度不同。

(2)在v-H 坐标中速度呈阶梯状。

(3)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速度叫层速度。

波速是空间连续变化函数的介质定义为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是层状介质模型的一种极限情况,当层状介质中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过渡为连续介质。

(1)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连续变化。

(2)在v―H坐标中,速度是一条斜线(线性连续介质)或一条平滑曲线(非线性连续介质) 。

(3)对于线性连续介质

v(z)=v0(1+βz)

式中:v0为初始速度,β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函数,z为深度。该模型比较接近地下岩层的实际情况。

(4)非线性连续介质。v(z)=v0(1+βz) 1/n,n是大于1的常数。

(5)在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速度叫真速度。

4

单相介质模型:当建立各种介质模型时,把组成地层的岩石都视为单一固体相的介质,我们称之为单相介质(Single-phase medium model) 。

双相介质模型:大部分岩石从结构上看,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矿物颗粒本身,称之为岩石骨架(基质);另一部分是由气体或液体充填的孔隙。因此,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实际上在岩石骨架和孔隙两种介质中传播,我们称这种岩石为双相介质(Two-phase medium model)。

1&2

在地震勘探中,无论是用炸药震源还是非炸药震源,一般都是向外产生均匀对称的压缩力,使质点发生体变,故主要产生纵波。由于地层的不均匀性和激发作用的不对称性,使质点产生切变,故同时也产生横波。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目前主要是利用纵波勘探。 体波(纵波和横波)动力学特征 纵波(P )Primary Waves 横波(S )Secondary Waves 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表现为各质点间的膨胀与压缩) 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表现为各质点间的切向滑动) 是一种胀缩力形成的波 是一种旋转力形成的波 质点位移的振动方向(极化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如,声波)。它是线性极化波。 质点位移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如,绳波 )。它也是线性极化波。 速度 :VP =((λ+2μ)/ρ)1/2 μ:剪切模量;λ:拉梅常数;ρ:密度 对于同一岩石,纵波永远大于横波 波速:VS =(μ/ρ)1/2

当泊松比σ=0.25时,VP/VS =1.73,所以远离震源时总是纵波先到检波器

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

只在弹性固体介质中传播,即液体或气体中没有横波,因为剪切模量μ=0

吸收系数小,能量强,频率高,频带宽;容易激发和接收,在地震记录中容易观测 吸收系数大,能量弱,频率低,频带窄;不易激发和接收,在地震记录中难观测 具有球面扩散(波前扩散)现象,即纵波振动的强度随波传播距离r 的增大而反比减小。振幅A ∝1/r 。 也具有球面扩散现象,即横波振动的强度随波传播距离r 的增大也反比减小。振幅A ∝1/r 。

3

面波(Surface Waves)传播的动力学特征

(二)瑞雷波的特点

1.在均匀弹性半空间介质中,瑞雷波速度与频率无关,即无频散现象。但在层状介质和其它非均匀介质中瑞雷波具有频散特性(Dispersive),即瑞雷波的相速度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称之为频散曲线(Dispersion curve)。通常相速度随频率的增高而逐渐减小。

2.瑞雷波相速度与横波速度密切相关,且小于横波速度。

3. 瑞雷波质点的振动轨迹是一个向震源逆进的椭圆,具有椭圆极化振动特性。椭圆平面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长轴垂直于地面,短轴为水平的,长轴为短轴的1.5倍。

4. 瑞雷波能量在纵向上随深度迅速衰减,其穿透深度约为一个波长。不同频率的面波(波长不同)其穿透深度是不同的,高频穿透浅(波长小),低频穿透深(波长大) ,所以瑞雷波法也叫弹性波频率测深法。

5. 瑞雷波能量在横向上随传播距离衰减缓慢,其振幅:

瑞雷波在横向上衰减比体波球面扩散慢得多,故在远离震源处其能量可能强于体波。 6.瑞雷波的波前面为圆柱面,与瑞雷波有关的振动发生在厚度为 的圆柱层界限内,圆柱层外围为

其波前,内周为其波尾。

7.不受各地层速度关系的影响。折射波法要求下伏介质的速度大于上覆介质的速度,否则则为勘探中的盲层;反射波法要求上下两层介质之间要有较大的波阻抗差;而瑞雷波法即使上下介质波阻抗差很小,但只要满足非均匀介质即可。 4

实际的地下介质,分界面并不总是连续的、无限延伸的,经常有复杂地质结构出现,如断层的断点、岩性尖灭点、侵蚀面上的棱角点等,它们构成了地层的间断点。根据惠更斯原理,地震波传播到这些间断点时,这些间断点就会作为新的点震源,由此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Diffraction Waves),这些现象称为地震波的绕射,产生绕射的点称为绕射点。

r A 1∝

r ?

1

(一) 岩性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不同的岩石,由于其弹性性质(弹性模量)不同,其地震波速度也不同。

2、同一种岩石,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也较大。因为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3、空气、石油、水速度都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地震波速度从气(气体或气态碳氢化合物)、油、

水逐渐增高。

4、煤: 1600~1900 m/s 。

5、不同的岩性可以有相同的速度值,致使岩石的性质同速度值不是单值的对应关系。因此岩性地

震勘探不能单纯用速度作为唯一参数来提取岩性信息。

(二) 孔隙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一般情况下,孔隙度与地震波速度成反比,即对于同样岩性的岩石,孔隙度(Porosity)越大,则地震波速度就越小。因为孔隙中充填的气体或液体的速度比岩石骨架的速度低。 2、时间平均方程1/v=(1-φ)/vm +φ/vL 3、体积密度方程 (三) 孔隙中的充填物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 不同的岩石充填物是不同的,所以地震波速度也不同。如砂岩中充填有油、气、水时,其速度会

大大降低,必然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同围岩之间形成良好的分界面(波阻抗界面),进而导致反射系数会明显增大,反射波振幅会明显增强。砂岩速度突降和反射波振幅明显增强是含油气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为油气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性(亮点技术)。利用较为灵敏的反射系数替代速度的变化有可能预测油、气、水的分界面及直接寻找油气资源(亮点技术)。

(四) 岩石的密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岩石密度与地震波速度的关系:地震波速度随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m L ρ??ρρ)1(-+=

2.定量公式:大量统计的经验公式表明 ρ=0.31×v^(1/4) (五) 岩石的地质年代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 地质年代老的岩层比新的岩层速度高。由于压实作用,地质年代老的岩层比新的岩层密度大。

大量实验统计经验公式: v=a(zT)1/6

式中:z 为深度(米),T 为地质年代(年),a 为系数。

2. 构造运动:以挤压作用力为主的强烈褶皱地区,速度值普遍偏高;而以引张作用力为主的张性

断裂发育地区,速度值普遍偏低。

(六) 岩层的埋藏深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地震波的速度随岩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因为岩石埋藏越深,承受上覆岩层的压力就越大,致使孔隙度变小,密度变大。 2.速度变化的梯度(变化率)浅层与深层不同。

浅层速度随深度增长快(速度变化的梯度大);深层速度随深度增长慢(速度变化的梯度小)

2

时间平均方程1/v=(1-φ)/vm +φ/vL

式中:v —岩石的速度; vm ―岩石骨架的波速; vL ―岩石孔隙中充填物的波速; φ―岩石孔隙度。 时间平均方程表明:在单位厚度的岩石中,地震波传播所需的时间是地震波在岩石骨架中传播时间[(1-φ)/vm]和在岩石孔隙中传播时间(φ/vL)之和。

3

多层水平层状介质,其平均速度可写成:

? 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波沿法线单程传播的总时间之比;或者说平均速度

是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沿直射线传播的速度。 ? 平均速度的特点

(1)平均速度与炮检距x 无关。因为它是指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波沿法线单程传播的总

时间之比。

(2)平均速度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各分层的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加权平均。

(3)当炮检距x=0时,地震波沿法线入射,此时平均速度等于射线速度: ,即平均速

度在x=0处才是准确的,在其它地方入射就是对实际介质的粗糙近似。 (4)将某个界面以上多层介质等效为具有平均速度的均匀介质,是对多层介质结构粗糙的近似简化,

它没有考虑射线的折射效应。

(5)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地震测井等方法求取,它主要用于地震剖面时深转换,即 。

因为在炮点附近的射线是最接近于直线的。 均方根速度的导出

∑∑∑∑∑∑=======

=

=

++++++=i i

n

i i

i i i

n i i

i i

i

n i i

n

n

n

n t

t

v t

h v h h v v v h h h v 1

11

111221121

若要近似考虑地震波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传播的折射效应,就要用到均方根速度(Root-Mean-Square velocity) 。为此,要建立波沿折射线传播的时间方程和炮检距x 的方程组,从而求取均方根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及波前方程为:

?

由上面的射线及波前方程可知,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为折射线,波前对第一层是同心圆,对其他层则不是圆。

建立以均方根速度表示的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上式中的速度即为均方根速度,其中tk 为地震波在第k 层介质中垂直传播的单程旅行时。均方根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地震波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传播的折射效应,它比平均速度更进一步。 ? 均方根速度的特点

(1)均方根速度与x 无关,一般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2)当入射角很小(炮检距x<0.5H ,H 为界面深度)时,均方根速度较准确,随着炮检距x 的增大,

均方根速度精度逐渐降低。从时距曲线的角度来理解,意味着在激发点附近由均方根速度算出的二次双曲线与实际高次时距曲线比较接近,而远离震源时这两支时距曲线差异较大。 (3) 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比较

在炮检距x=0处,平均速度比均方根速度精度高。 在炮检距x 较小时,均方根速度比平均速度精度高。

(4)均方根速度可以通过制作反射波叠加速度谱的方法求取,它主要用于动校正。

???

?

???-=-=

∑∑

==n

k k k k

n

k k k k p v v h t p v p v h x 12212

2112

22

01

2

1

2202σ

v x t t

v t x t t n

i k

k n

i k +

=+

=∑∑==∑∑===

n

i k

k

n i k t

v

t v 1

21σ

4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方向的传播速度,称为视速度(Apparent Velocity), 用v*表示。视速度v*=

Δx/Δt 为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α

αsin *sin *

v v v

x v

S v x t =

??=

?=

?=

?

?

?(1)视速度可用于区分反射波和面波

?反射纵波视速度vP*>>真速度vp。因为反射纵波都是近法线出射于地面,即出射射线与法线的夹

角α很小。

?面波是沿测线传播的(α=90°),面波视速度vR*=真速度vR。由于反射纵波视速度vP*>>真速度

vp>vR,故vP*>> vR*。利用两者的视速度差异在地震记录上就很容易区分反射波和面波。v*=v/sin α

?(2)视速度在组合检波中可用于压制面波

?组合检波对反射波来说,相当于不同位置、时间几乎相同的两个波的近似同相叠加(因为反射波视

速度很高,到达组内两个检波器的时差很小),其结果是使反射波振幅成倍增加,从而提高了反射波信号。

?组合检波对面波来说,相当于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两个波的非同相叠加(因为面波视速度很低,

到达组内两个检波器的时差很大) ,叠加后振幅变小,从而压制了面波。

?(3)视速度可用于判断时距曲线的弯曲程度

?视速度(v*=Δx/Δt)为时距曲线斜率k的倒数。即k=1/v*,v*越小,斜率越大,曲线越陡;反之,

v*越大,斜率越小,曲线越缓。

?对于同一层的时距曲线,x大→α大→v*小→曲线越陡;

?对于不同层同一接收点的时距曲线,深层→α小→v*大→曲线越缓。

5

?视速度定理:它描述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其物理含义是把在地下用真速度沿射线传播的反

射波看作用视速度沿地面测线传播的波动。由于反射波在不同观测点处其出射角α不同,进而导致其视速度不同。在震源附近(出射角α很小),视速度趋近于无穷大;而在离震源较远处(出射角α很大) ,视速度趋近于真速度。

?

6

在沉积剖面中,速度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成层性、这是沉积剖面中最基本的特点,由于沉积剖面的成层性,所以整个地质剖面可以划分为许多速度不同的速度剖面。

2递增性、由于受沉积地质作用的控制,在沉积剖面中:1.速度的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2.速度变化的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3方向性、1.速度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发生变化。速度在纵向上(Vertical)随深度而变化,在横向上(Horizontal)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沉积岩性的控制也将发生变化。2.速度纵向变化梯度大于横向变化的梯度。若区域中有构造破坏、断层、地层尖灭、地层不整合时,速度水平梯度会发生突变,可见速度沿横向的变化缺乏一定的规律性。

4分区性。在不同地区,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岩性变化,速度在平面内的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

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地带,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梯度变化形式不同。

7

(一) 波前扩散 Spherical Spreading

在均匀介质中,震源为点震源时,波前面为球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大,但从震源发出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相对减少了,振幅也就变小,这就是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二) 吸收衰减 Absorbed Attenuation

? 实际介质并非是完全弹性介质,故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要比在完全弹性介质

中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的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质点的内摩擦而产生热能损耗掉了, 从而使地震波振幅变小。这种由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而引起的地震波振幅衰减现象称为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或介质吸收。

? 1.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地震波振幅按指数规律迅速衰减。

? 2.地震波的频率越高,振幅衰减越大,即高频成分更易被吸收。因为 ,即吸收

系数与频率成正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频成分更易被吸收。

? 3.不同岩石的吸收衰减是不同的。表层松散地层吸收系数大,振幅衰减快;致密坚硬的岩石吸收系

数小,振幅衰减慢。

? 4.横波的吸收系数大于纵波的吸收系数, 故横波吸收衰减比纵波衰减快,导致横波不易被接收。 (三) 透射损失 Transmission Loss

?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地下岩层分界面时,一部分发生反射,一部分发生透射。根据能量

守恒定律,入射波的总能量等于反射波能量和透射波能量之和。这种地震波传播时透过界面所发生的能量损耗,称为透射损失。

1.透射损失与透过界面的反射系数大小和反射界面的数目有关 。

2.透过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反射界面越多,则透射损失就越大。

3.反射界面数目是透射损失的最主要因素。 (四) 反射系数 Reflection Coefficient

反射系数是影响地震波振幅的主要地质因素。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两种弹性介质分界面时,反射系数R=AR/Ai ,可见若入射波振幅Ai 一定,则反射波振幅AR 大小完全取决于反射系数R 的大小。R 绝对值越大,则反射波振幅就越大,表明被反射回去的地震波能量就越强。 (五) 波的散射 Scattering of Seismic Waves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粗糙不平的界面(如侵蚀面、凸凹不平的表面)时,波将向四周反射,结果使地震波能量分散,振幅衰减,频率变低,这种现象称为波的散射。

2

地震波频谱特点

(一) 不同的波具有不同的频谱

f f 0)(αα=

1.面波主频较低,在10-30 Hz范围。

2.直达波、折射波主频,在20-50Hz范围。

3.反射波主频,在30-60Hz范围。

4.声波干扰主频,在100 Hz以上的高频范围。

5.风吹草动等微震干扰频带较宽,在60-250 Hz范围。

6.工业交流电干扰主频在50Hz,且频带很窄。

如果采用先进的数字地震仪和低频检波器,可拓宽面波、反射波、折射波等频带范围。

各种波频谱分布范围不同,可利用这些差别进行波的识别、频率域数字滤波,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二) 同一界面反射纵波比反射横波具有较高的频谱和较宽的频带

?由于vS

高频成分越易被吸收。,横波不仅传播速度低于纵波,而且其频谱主频也低于纵波,频带宽度比纵波窄。

(三) 反射波的频谱随传播距离的增加主频变低

?地震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地层的吸收作用,高频成分更易被吸收,因而使反射波的频谱随传

播距离的增加其主频变低。表现为:

?在横向上,对于同一深度的界面,炮检距越大,其频谱越低;

?在纵向上,对于不同深度的界面,深层反射波比浅层反射波的频谱要低。

(四) 反射波的频谱与反射界面的结构密切相关

?我们定义一个单界面的反射波,叫做地震子波(Seismic Wavelet) 。而实际观测中一般反射波都是

由互相邻近的多个界面的地震子波叠加而成,地震子波和反射波的波形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频谱也是不同的,导致反射波的波形和频谱与反射界面的结构紧密相关。

?反射界面的结构包括:界面数量、界面之间的厚度、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和符号等。这其中任何

一个因素变化都会引起反射波的波形发生变化。

(五) 反射波的频谱与激发和接收条件有关

1. 激发条件对反射波频谱的影响

?当用炸药激发时,药量大则地震波的主频变低;

?硬介质中激发的地震波比在软介质中或水中激发的地震波具有较高的频谱。选择合适的岩性,可

以使激发出的地震波频谱更符合要求,在油气勘探中可减少低频面波对有效波的干扰。

2. 接收条件对反射波频谱的影响

?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地震采集仪器的频率特性;

?组合检波的频率特性;

?多次覆盖的频率特性。

由此可见,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对反射波频谱的影响很大,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希望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要尽可能单一,这样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野外资料采集的精度。

1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意义:可以确定波传播的方向(射线方向),进而研究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2

由波前面各点所形成的新扰动(二次扰动)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其叠加结果是我们在该点观测到的总扰动。即波动在传播时,任意观测点M 处质点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Q 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所有子波前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总扰动 (合成波)。

称为倾斜因子(方向因子)。倾斜因子的物理意义:在波的法线前进方向,即射线方向(

), 为最大,表明地震波能量最强;在其它方向,随着夹角 的增大, 迅速减小,表明地震波能量迅速减弱;在射线的垂直方向( 90度 ) ,倾斜因子的绝对值已衰减到原来的一半;在波的向后方向( 180度 ), ,即地震波的能量已减少到零。这说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只能向前传播,而不能后退。

3

波沿运行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这条路径正是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即射线路径,因此,费马原理也可以表述为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时间最短。意义:可以确定地震波在已知速度的介质中传播时射线的形状。如在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射线是直线。因为在均匀介质中各点处的波速均相同,地震波传播时间正比于其经过的距离,而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就是直线。在层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射线是折射线;在线性连续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射线是圆弧曲线。

4

斯奈尔定律(Snell’s Theory):当波入射到两种速度不同的弹性介质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其入射角、反射角和透射角的正弦值与它们各自相应速度的比值为一恒定常数p(射线参数) 。它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变化关系。

1

形成反射波的必要条件: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不为零,(ρ2v2 ≠ρ1v1),也就是说反射界面必须是反射系

dQ K r e r e A

M u Q

ikr

ikr )()(00

θ??--=)cos 1(2)(θλ

θ+=

i

K 0=θ0)(=θK p

v v v ===211sin 'sin sin β

αα

数不为零的界面(R ≠0),这是反射波存在的物理条件。(5) 反射系数的一般形式:

反射系数取值范围:R 的取值范围(-1, 1)区间, 有正负之分,可利用特强的反射波进行油气和储集层预测(亮点技术)。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反射系数R 的大小。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越大,反射系数R 的绝对值就越大,被反射回去的反射波的能量就越强;反之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越小,反射系数R 的绝对值就越小,被反射回去的反射波的能量就越弱。AR=R*Ai 当Zn>Zn-1时, R>0, 反射波为正极性(Positive Polarization)。 表明入射波由波疏介质向波密介质入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即若入射波波前以压缩带到达反射界面,反射波波前也是压缩带;若入射波波前以膨胀缩带到达反射界面,反射波波前也是膨胀带。 当Zn

2

透射波形成的条件: 只要上下层介质波速不为零,透射波总是存在的;当上层介质速度比下层波速小很多时,透射波就很微弱。

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

深部界面比浅部界面反射能量弱的机理: 在实际的沉积地层中,往往有很多分界面。地震波从激发入射到第一个分界面,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形成透射波。这个透射波入射到第二个界面后又发生反射和透射,这样依次不断进行下去,则由深部界面反射返回地表的反射波能量就变得很小。这样就出现了浅部界面的反射波能量较强,而深部由于界面的增多,而使地震波的能量变得很小的现象。

根据透射定律 sin α/v1=sin β/v2, 当v2>v1时,透射角β大于入射角α,随着入射角α增大,透射角β也增大,当α增大到某一个角度i 时,可使透射角β=90°,这时透射波就以v2的速度沿界面向前滑行,我们称这时的透射波为滑行波。根据惠更斯原理,高速滑行波所经过的界面II 上的任何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过了临界点A 以后,由于滑行波比入射波速度大,所以滑行波比入射波先到达分界面上的各点,这样介质II 中的质点就要先发生扰动。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质点间存在着弹性联系,所以介质

4,3,2,1

1

1111=+-=+-=------n Z Z Z Z v v v v R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ρρρρ2

11221111112211222211Z Z Z v v v v v v v R A A A A A T i R i i T +=

+=+--=-=-==ρρρρρρρ

II 表面上的质点振动必然要引起上面介质I 中质点的振动,这样就在介质I 中形成了一种新波,这种新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折射波或首波。

纵波入射到界面R 上将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iPP 之前,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波前是相连的。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iPP 时,使透射角达到90°,此时透射波沿界面以vP2的速度向前高速滑行,其波前面在界面附近垂直于界面。当入射角超过临界角iPP 时,由于透射波的速度高,透射波与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前脱离,不再连在一起,此时下伏介质质点的振动与上面介质质点的振动脱节,这与连续介质的边界条件不符。必须有一种新的波动将它们联系起来,这个新的波动就是折射波(P121),也称为首波。折射波的波前与透射波波前相接,与反射波波前相切。

2

? 在倾斜界面情况下,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观测到折射波。当临界角与界面视倾角之和

时得不到折射波。当 时,折射波射线与地面平行,回不到地面;当 时,在上倾方向不能形成折射波,在下倾方向折射波射线向下运行,均不能到达地面被接收到。

因此,地层倾角太大不利于折射波法开展工作。

3

.折射波的动力学特点

? (1)折射波的波前是一平面,它与界面的夹角为 临界角i 。它是下伏界面上各点源向上覆介质中发

出的半圆形子波的切线。

? (2)折射波的射线是以临界角i 出射的一束平行直线,且垂直于波前面BC 。

? (3)折射波存在着盲区(OM),必须在盲区以外才可观测到折射波。自震源O 点到M 点的 范围不存在折射波,这个范 围叫折射波的盲区。

? (4)AM

是折射波的第一条射线,也是反射波的射线,称为临界射线,

A 点称为临界点,M 点是折射波的始点。在M 点处可同时观测到折射波和反射波,在M 点以外,总是先观测到折射波。 ? (5)当地震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i 时,入射波的绝大部分能量都转换为反射波,即在临界点以外

的分界面上没有透射纵波产生,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全反射。

? ? (6)折射波振幅: ,它的波前扩散比反射波的球面扩散慢,即折射波的能量随着远离

震源比反射波衰减慢。折射波的波前在三维空间中是个圆锥面

1)/(2]tan[arcsin 2tan 221221-===v v h

v v h i h x M r A /1∝090≥+ψi 090

=+ψi 090>+ψ

i

? (7)当横波速度满足vS1

4

.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研究任意一条折射波射线OMP'S4到达地面的折射波旅行时t 为

? .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特点:

?

(1)该方程为一条直线,即图中直线DWS ,直线的斜率为1/v2。可见,折射层的波速v2越高,折

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就越小,直线就越平缓;反之则越陡峭。

(2)折射波时距曲线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的相交时间为t01,称为交叉时间或截距时间(Intercept

time)。截距时间t01在实际观测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上是看不到的,因为在盲区OS2范围内不存在折射波。但是可以把折射波时距曲线向x=0处反向延长同时间轴相交得到。折射波截距时间t01和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回声时间t0一样,都是与界面的法线深度密切相关的重要特征点。

(3)在观测折射波的同时亦可观测到直达波OMF 和反射波CDE 。折射波时距曲线DWS 与同界面

反射波时距曲线CDE 在D 点(x=x')相切,D 点称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即在该点具有相同的斜率1/v2。因为射线路径OMS2既是折射波的第一条射线,也是反射波的射线路径之一,故在接收点S2处折射波和反射波旅行时相等。在接收点S2以外,折射波总是比反射波先到达接收点。MS2称为临界射线(Critical ray),S2点是折射波的始点,盲区半径OS2=x'也称为临界距(Critical distance)。

(4)直达波时距曲线和折射波时距曲线必定相交,W 称为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Crossover point),

交点W 对应的水平距离OS3称为交点距(Crossover distance)。因为直达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1/v1,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为1/v2,而v2>v1,所以二者时距曲线斜率不相等,直达波时距曲线陡峭,折射波时距曲线相对平缓,故二者必定相交。 多层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 n 层水平层状介质,在第n-1个折射界面上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

012

1212211221221212cos 2cos )sin 1(2cos 2cos sin 2cos 2cos sin 2cos 2tan 22't v x v i z v x i v i z v x i v z i v i z v x i

v z

i v i z v x i v z v i z x v OM v MP t +=+=-+=+-=+-=+-=+=

k

n

n k k

k k n

t v x

v z v x t 011

cos 2+=

+=

-=α

? 第n-1个折射界面上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也是一条直线,其斜率是产生折射波的折射层速度的

倒数1/vn ,截距时间是t0k

? 在地震记录中浅层折射波由于其传播速度慢不一定永远在初至区,有时可能出现在某些深层折射

波时距曲线的后面进入续至区。 一个倾斜界面时折射波时距曲线

? 时距曲线方程:图中给出了一个倾斜折射界面地质模型,v2>v1,在地面O1、O2处分别激发,在

O1O2间观测。激发点O1和O2处界面的法线深度分别为zu 和zd 。在地层上倾方向O1点激发、在下倾方向O1O2间观测,称为下倾方向接收;在地层下倾方向O2点激发、在上倾方向O1O2间观测,称为上倾方向接收。 ? 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

? (1)时距曲线是两条不对称的直线。时距曲线的斜率,即视速度的倒数在下倾方向接收和上倾方向

接收以及其截距时间分别为

? 由此可见,倾斜界面情况下,由于两支时距曲线的斜率不同,因此两支时距曲线是不对称的直线。

下倾方向接收时视速度小,时距曲线陡;上倾方向接收时视速度大,时距曲线平缓。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定性的判断地层的倾向。

? (4)上下倾方向接收的两支相交的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若测线方向与地层倾向一致,则O1

通常称为正向相遇炮,O2通常称为反向相遇炮。在O1点激发、O2点接收与O2点激发、O1点接收时地震波的射线路径完全相同,因此这两个特定点处折射波的旅行时间tr 相等,它们满足互换原理,这个时间tr 称为互换时间(Reciprocal time)。

? 对于凸界面,折射波可能产生穿透现象,即射线穿过界面传播而不是沿界面滑行传播。这种穿透

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与折射波时距曲线相似,干扰了对折射波的识别,若不加仔细区分将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地质解释。为了识别穿透现象,可以采用在两个不同位置O1和O2分别激发,而在同一地段接收,得到两支时距曲线。其中激发点O2激发所得的时距曲线2称为追逐时距曲线,激发点O2称为O1的追逐炮。若两支时距曲线平行,则无穿透现象,(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两相遇炮合格:(1)在折射段有相遇点;(2)互换时间T1、T2之差小于3ms 。 ?

1

???????-=+=)sin()

sin(1*1*

ψψi v v i v v d u ???

????==i v z

t i v z t d d u u cos 2cos 2101

地震波在实际岩层中传播时,岩石对地震波有吸收作用,吸收了激发脉冲波中的某些高频频谱成分,使其能量损耗(大地滤波作用)

(1)使地震波能量被吸收损耗,地震波振幅变小;(2)使地震波主频降低,周期变大,纵向分辨率降低。

地层对地震波的这种作用为低通滤波作用,即由震源发出的尖锐脉冲波,经大地的低通滤波作用后,变成具有一定时间延续度的地震子波,结果使地震波主频和纵向分辨率降低,振幅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大地滤波作用。

2

地震记录沿纵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厚度,称为纵向分辨率或垂直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此厚度越小,纵向分辨率越高。地震子波延续时间为Δt ,若满足下列不等式则地层可分辨。

3

在地震勘探中,定义地层厚度满足下列不等式的地层为地震薄层

? 薄层的概念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地震子波具有不同的波长和不同的延续度。

? 当层厚

时,相对应的叠加振幅出现了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薄层的调谐效应,这时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4

薄层对振幅的调谐效应在地震勘探中是分辨薄层的有效手段,它可使我们对薄层的分辨能力由 提高到 。

1

狭义绕射是指在地层间断点处(如断层的断点、岩性的尖灭点等)产生的绕射。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地震波传播到空间的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一个新的绕射源(而不必是地层的突变点)。

t ?≥τv

h ?=

2τT

v

v h h <

2

地震记录沿横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就称为横向分辨率或水平分辨率(Horizontal Resolution)。此宽度越小,横向分辨率越高。

3

第一菲涅尔带: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广义绕射的思想,地表某一点P处接收到的地震波不是来自地下界面上某一“点”的反射,而是地下一小块界面上所有点作为次生绕射源发出的绕射波在P点处相长干涉叠加的结果。这个能产生次生绕射波相长干涉的小块“面”就称为第一菲涅尔带,简称菲涅尔带。其半径大

小为R。

4

? 1. 从广义绕射的观点理解

?地下界面上的每一点均可认为是一个绕射点,它们在入射波的激励下会向界面上方辐射广义绕射

波。地下一个绕射点对应到地震记录上就是一条绕射双曲线,即一大片,这正是一个模横向糊化的过程。由于真实界面由许多绕射点所组成,它们都辐射绕射波,这些绕射

波双曲线顶点的连线就是地下界面的真实位置。而自激自收剖面上的视界面是所有这些绕射波双曲线的公切线,其位置与双曲线顶点连线并不一致,发生了偏离。偏移成像处理就是将绕射波能量正确地会聚于其双曲线顶点,结果能量收敛、模糊化消除、界面也自然恢复到其真实位置处(即双曲线顶点连线位置)。

? 2. 从波场分析的观点理解

?偏移成像处理也就是将已知的地面处的波场值,即自激自收记录剖面u(x,y,0,t)作为边界条件反过

来求地下各点处波场值的过程。要想得到地下各点波场值可以将检波器放置在地下这些点处进行记录,但是这通过实际物理的方法是办不到的,只能借助于数学运算的方法计算出地下各点处的波场值,因此,偏移成像处理就相当于将检波器不断地向地下移动的过程,故也称之为波场延拓

或波场外推。

? 由此可见,在偏移成像处理中,通过数学的方法不断地将检波器向地下延拓,即不断地减小界面

深度h ,从而不断提高横向分辨率(第一菲涅尔带半径R 逐渐减小)。

? 当h=0时,即将检波器置于界面处时能得到最高的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R=0),这正是偏移成像处

理的结果。 ? 3.几何观点

5

(1)绕射波的振幅与波传播距离r 的平方根成反比衰减,即

由此可见,绕射波相对反射波衰减得慢。

(2)绕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频率f 的平方根成反比衰减。即

故对于一个非周期的入射波来说,其低频成分的绕射波振幅比高频成分的绕射波振幅相对要大,因此绕射波相对入射波来说具有较低的频率成分。

(3)在断点的正上方处接收到的绕射波振幅最强,为正常反射波振幅的一半,向两边绕射波振幅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4)断点产生的绕射波与平界面的反射波在绕射点相切,以断点(切点)为界,所接收到的绕射波分为左右半 支,构成绕射双曲线,左右两支完全对称,但相位相差180°。

(5)在剖面上外半支(正半支)比较明显,内半支(负半支)往往被较强的反射波所淹没而不明显。

第二章 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1

单个水平界面共炮点(CSP)反射波时距曲线

r

A 1∝

f A 1

时距曲线方程:

t0=2h/v 称为自激自收时间、回声时间、界面法线双程旅行时;O*称为虚震源或镜像震源。 共炮点 (CSP)反射波时距曲线特点

1.时距曲线为一条关于时间轴对称的双曲线。

2.双曲线的顶点, 即时距曲线的极小点(0, 2h/v)总是位于震源点的正上方, 即tmin=t0=2h/v 。

3.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反射界面的长度为地表测线长度的一半。

4.t0时间特性:它是时距曲线在t 轴上的截距。t0=2h/v, 又称回声时间、自激自收时间、界面法线

的双程旅行时。由h=v*t0/2, 可确定炮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

5.直达波时距曲线(t=±x/v)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因为当x 很大时,直达波传播路径长度

OS 逐渐接近反射波路径长度OBS 。在同一接收点直达波总是比反射波先到达。因此,反射波时距曲线总是位于直达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且随着x 的增大,直达波时距曲线逐渐靠近反射波时距曲线,但两者总不会相交。

注:直达波时距曲线(t=±x/v)是通过原点,斜率为±1/v 的两条直线。所谓直达波是指地震波从

震源出发直接到达各检波器的地震波。在地震记录上各道开始起跳点就是直达波。

2

? 地震波从O 点激发,经过界面同一共反射点R 反射,到达地面接收点S 的传播时间t 为:

?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在形式上与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完全一致,故也是一条双曲线。 ? 双曲线对称于t 轴,其极小点位于共中心点M 的正上方,即 tmin= t0 = 2h / v

3

? (二) 共炮点CSP 时距曲线特点

? 1.时距曲线为一条双曲线,且以x=xmin 为对称轴。

? 其中: 为界面的视倾角,即射线平面内反射界面与地面的夹角。一般情况下野外测线并非完

全沿着地层倾向方向布置,此时视倾角并不等于地层的真倾角。

?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总是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且在虚震源O*的正上方。 ? 极小点坐标为: ?

?

? 所以,随界面埋藏深度h 和视倾角的增大,极小点往界面上倾方向偏移的就越厉害。

? 3.时距曲线在t 轴上的截距仍是t0=2h/v (自激自收时间、回声时间或界面法线双程旅行时) ,且

t0>tmin ,如果已知t0、v ,则可通过时深转换求取炮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h=v*t0/2。 ?

4

v

x h x h v t 2222)2()2(2+=+=1)2()/2(2222=-h x v h t v

x h x h v t 2

222)2()2

(2+=+=2

2

20

2

v

x t t +=?

sin 2min h x x ==?v

h t h x /cos 2sin 2min min ??==,

必读书目内容简介

《千家诗》宋代谢枋得、明代王相。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日本)后藤道夫/著。这本书从77个简易好玩的科学游戏人手,循序渐进,进阶到77个不可思议的科学:游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营造出快乐的学习环境。孩子可以亲自动手,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可以通过操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各种科学原理,提升学习力;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互动起来,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发掘出他们潜藏的创造力!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卖报、拣拉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撕破华服,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著。王葆得到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为他变出许多东西来,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认识到宝葫芦是害人的坏东西,向同学们揭露了宝葫芦的秘密,决然地抛弃了这个“宝贝”!“轰”的一声,宝葫芦爆炸了,王葆也惊醒了,原来他做了一个梦。此刻,同学们正等着他去温习功课呢!他回忆梦中的事情,下决心认真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丹麦作家。从三十岁开始,专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生中共写了168篇童话故事。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等。 《长袜子皮皮》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伦。主人公皮皮是个奇怪而有趣的小姑娘。她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她满头红发、小辫子翘向两边、脸上布满雀斑、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的鞋子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她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地把一匹马、一头牛举过头顶,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还降服了倔强的公牛和食人的大鲨鱼。她有取之不尽的金币,常用它买糖果和玩具分送给孩子们。她十分善良,对人热情、体贴入微。她好开玩笑、喜欢冒险,很淘气,常想出许许多

模拟地震

【探究缘由】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域地震并引发的海啸,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的力量实在渺小。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先让我们进行一次地震模拟实验吧!【活动目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的自然灾害。在学习有关专题后,我们用实验模拟地震,以正确理解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强化学生防灾减灾自我救护的意识。【知识整合】结合物理学中有关机械波的知识。【活动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基本材料有:一个高大中空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制积木、一堆乐高(有咬合口)积木等。【活动过程】1.在讲台上用普通的木制积木搭建一建筑物(表示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榔头敲击讲台四周,模拟地震的发生。2.改变敲击力度,模拟震级升高,烈度加大,建筑物毁坏。3.改变震中距、震源深浅等地震要素,烈度随之改变。4.在讲台上用普通的木制积木搭建两个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使之位于不同位置(如一位于桌角,另一位于桌中央),敲击讲台,观察结果。5.采用乐高积木(表示建筑物抗震性能良好)继续重复上述步骤,模拟实验。(填写表格略)【分析结论】改变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地面建筑物的结构等要素,可理解地震、烈度与灾度的区别与联系,即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不同的烈度。【拓展建议】1.能否设计出更精准的实验敲击力度,使实验更具有可观测性和比较性。2.能否将两种积木结合,尝试搭建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继续实验。【知识链接】震级·烈度·灾度一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它的强度有多大?破坏程度如何?灾损如何?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衡量和界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震级”“烈度”和“灾度”。“震级”指的是地震的强度,它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相同的地震,它们的震级相同。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也越大。震级是根据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及与之相应的周期,并考虑到地震波按震中距离而产生的衰减,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地震与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有固定的函数关系。震级每增大1级,其释放能量约增30~32倍。按震级定义和计算公式,震级没有上限。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记录可查的最大地震,是1933年3月2日的日本大地震和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8.9级。[!--empirenews.page--]“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中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个概念。是用以表达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地震在一定地域产生或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的一种“尺度”。烈度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在一定地点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以及人的直觉反应等等来界定的。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地震烈度划为12度:1度最轻,12度最强烈。●小于3度:人无感受,仅仪器能记录到;●3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6~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10~12度:毁灭性的破坏。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是一个,但烈度则会因地而异。因为烈度不仅与震级的强弱有关,而且还与震源的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段的“介质条件”等有关。一般地说,如果震级相同,震源浅的地震往往要比震源深的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烈度也高。“灾度”是指地震区所受到的灾害严重程度。不仅包括地表形态和地貌的被扭曲、断裂、陷落和崩塌程度,同时也包括各种建筑物、人员及经济的损害程度。灾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和烈度的高低,而且还与发震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此外,与地震发生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以及防灾救灾的具体措施是否得当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说明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仿真地震模拟

Part 01公司简介

北京盛世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盛世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始于2009年,总部位北京经济技术发区(国 家级),是一家集的设计、研发、制造 的集成产业公司。公司主要技术人员主 要来自各大公司、各大院校,在研制、 生产、销售上有多年的综合管理经验, 多年的产品销售和优质售后服务,让很 多的行业对我公司产品有了更好的认识 和认可,在我公司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和 客户们的拥戴下,在上海、南京、西安、成都等地区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为全国 24小时提供优质服务机制。公司涉及软 件、动漫、自动化、机械、液压、电子 等多个行业。↘公司主要产品有:模拟灭火、模拟报警、烟雾逃生、地震体验平台、地震体验小 屋、地震科普展品、仿真动感平台、三 自由度平 ↘台、六自由度平台等。客户已经遍布各大科技馆、展览馆、房地产、政府、企 业、文化影视等诸多领域和各行各业。

part02建设背景

↘地震模拟的宗旨就是真实的再现地震过程并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地震,其关键就是“真实”。基于地震模拟的宗旨,该产品通过模拟普通小屋模拟地震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震后的整个过程,并提示观众在地震中如何躲避、如何逃生。 ↘地震体验模拟器包括整体建筑及屋内陈设、由虚拟显示技术和装饰模拟出的房屋窗体、房屋地板下面的六自由度液压运动平台及控制台。整体建筑基于戈壁滩小屋的构造。 展品通过小屋实体、液压运动平台、控制台并辅以视频及音响系统组成一个立体的地震环境,使观众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展示地震的全过程,使观众真实感受地震。其中液压运动平台按控制台的操作能提供相当于3-8级地震效果,包括横波与纵波,可以体验地震发生前、地震中及余震。

地震求生记(读后感)

《地震求生记》读后感 《地震求生记》是本有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又幽默好看的漫画“酷书”。 书中里的主角毛毛、咪咪和爸爸一起去日本度假,却遇到意想不到的大地震。当他们到达露天温泉浴场时,发现泉水有点浑浊,当时也没有很在意。第二天泉水全部消失,只留下很浓的硫磺味道,蛇虫到处乱窜,家禽变得异常不安,这时知识渊博的爸爸才想到这可能是地震的预兆。同时,天空出现了一道蓝光与“地震云”。当地震发生时,他们第一时间逃到了开阔地区,并通知其他人,从而使许多人避免了地震伤害。在又遇上了海啸、数次余震后,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智慧,以及永久保有的求生自信,巧妙运用求生常识的能力,化解了种种危机。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地球的地壳由十多个的板块所构成,而且这些板块通常在一年当中会移动几厘米,各板块之间会出现碰撞、上升等现象,从而形成地震。地震前动物或天空云彩、地下水等都会发生异常变化。我们在地震来临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第一时间逃生到空旷区域,如果来不及逃出建筑物,应该尽量躲藏在坚硬的物体下或墙角边。如被困在废墟下,一定不能乱叫乱动,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平时我们也要注意防灾的演练。 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只有知识才能守护生命。 家长感想: 《地震求生记》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书中有野外生存知识、有博物的科学知识、有惊险的情节,还有自救常识,有实际生活场景。超强的阅读体验,使孩子身不由己地潜入画面,与主人公一道历经一次次富于接点的冒险;生动专业的野外求生技巧,让人读来趣味盎然;书中人物临危不惧的顽强意志,永不言弃的冒险精神,给我们以深深的感染。个人认为这套科学漫画是近年来最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之一,这套书不但介绍了很多课本中少有接触的科学知识和生存自救常识,而且还用轻松搞笑的笔触讲了很多人生哲理,如: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永不言弃、明礼诚信等等。不但女儿喜欢这套书,我也很喜欢。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 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https://www.doczj.com/doc/e3763589.html,/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地震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φ;)、震级大小M、震源深度h。(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参数的测定: ①震中位置的测定:由多年观测的数据,可把从已知地震的震中至已知地震台的距离(震中距)和各震相从震源传播到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该震相的走时)编列成走时表或绘成一组走时曲线。当发生一个新地震时就可利用某两种波的走时差来求得震中位置。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个大致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由此计算出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各地震台的走时,并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然后对假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略加修正,再重复上项计算,如此迭代直至误差小到令人满意为止。 ②发震时刻的测定:震中位置或震中距离测定之后,就可按走时表查出或用公式算出某波的走时,从观测到的该波的到时中减去此值,即得到发震时刻。 ③震源深度的测定:如果是近震可用作图法测定。从震源到地震台的震源距离D同S波与P波的到时差S-P成正比。其比值叫虚波速度,即在该区域内S波速度的倒数同P波速度倒数的差。在不大的范围内其值尚稳定。倘若共有3个台观测到某地震,就可以此3台为中心,以此3台所测到的S-P乘以虚波速度为半径,画3个向下的“半

球面”,此3个“半球面”相交之点即为震源。其深度可用简单平面作图法求得。如为远震则不能用此法。远震发出的波有一部分P波从震源直接传至地震台,另有一部分P波先近乎垂直地传至地面,经反射后再传至地震台,名pP波。因pP波与P波的到时差是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的函数,由此即可计算震源深度。 ④震级的测定:地震的大小或强弱以震级表示。地震愈大,地震的震级数愈大。地震仪上所记到的地动位移振幅除同地震震级有关外,还同震中距、仪器的自然周期和放大倍数、仪器的安置方式、地震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台站的地质条件等有关。传播途径和台站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视为一种固定的改正值;仪器的性能和安置也是不轻易改变的,故从地震图上量得地震波的最大幅度(及地震波的周期)以后即可计算震级。近震多是用短周期仪器记得的,

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_沈德建

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 结 构 工 程 师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s V o l .22,N o .6 D e c .2006 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沈德建 1,2 吕西林 1 (1.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2.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提 要 在介绍振动台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内容的扩展、振动台模型试验动态相似关系研究进展、振动台试验方法的发展和振动台试验新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值得关 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动态相似关系,试验方法 R e s e a r c hA d v a n c e s o nS i m u l a t i n g E a r t h q u a k e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a n dMo d e l T e s t S H E ND e j i a n 1,2 L UX i l i n 1 (1.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D i s a s t e r R e d u c t i o n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092,C h i n a ; 2.I n s t i t u t e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9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h a k i n gt a b l e i s i n d u c e df i r s t i nt h i s p a p e r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c o p e o f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i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d y n a m i c s i m i l i t u d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a u t h o r s i s c o m p a r e d a n d r e m a r k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 o n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a n d n e w m e t h o d o n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r e s u l t i s a l s o p r e s e n t e d .S o m e v a l u a b l e q u e s t i o n s o n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t e s t a r e i n d u c e d a n d m a y b e p a i d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b y r e -s e a r c h e r s .K e y w o r d s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m o d e l t e s t ,d y n a m i c s i m i l i t u d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338040) 1 概 述 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是研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评价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和衡量减震、隔震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由于振动台本身承载能力、试验时间和经费等的限制,许多时候必须做缩尺模型试验,在坝工模型和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更是如此。 一些新型结构形式,由于其超出了设计规范的要求,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对其抗震性能做合理的评估。超高层建筑和超大跨度建筑,在理论分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试验,特别是振动台模型试验,是分析其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线弹性的缩尺模型相似关系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许多复杂结构的相似关系、非线性动态 相似关系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还未能得到 较好的解决。一些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其他一些新型结构的动态相似关系的 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甚至才刚刚起步。 振动台试验较好地体现了模型的抗震性能,可我们更关心的是由模型的试验结果推算的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在这方面尚未形成非常一致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介绍国内外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的最新进展 2.1 振动台本身的发展 作为美国N E E S 计划的一部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 C S D )于2004年安装M T S 公司制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第4章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当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我们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上或其它国内外地震相关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上给出的信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还给出地震的空间位置图(见图4.1)。你可以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网站上获得最新和已发生地震的信息,但你想知道具体某个时间和空间的地震情况时,你就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关于地震的常见名词,如发震时间、经度、纬度、深度、震级等,这些描述地震的名词就叫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就和一个人的特征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一样,它描述某个特定地震的特征。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参数。 图4.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图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参考图4.2),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取不到资料,就无从法获得其参数。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Magnitude),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仪器观测地震,促使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首先要求的是准确地测定地震参数,以为了解地震的第一步。随着仪器观测技术日益进步,各地地震观测点的分布日趋严密,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不论人迹能否到达,都可以根据各地观测的记录,依法求得其参数。于是人们可以在遗漏极少的条件下,研究和比较各地的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条件等有关地震活动性方面的问题。 微观地震学,奠定了近代地震研究的基础,地震参数的测定,尤其是基础中的基础,下面分别论述有关地震参数及地震活动在时空方面的分布特征。 图4.2 唐山地震遗址 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物破坏情况分析地震强度,以及用坏掉的钟表等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

书香教师申报材料

书香教师申报材料 蔡村小学王金泉不知不觉,我们蔡村联区的阅读工作开展有一年多载。这次的读书活动,我不仅感受了读书的温暖,更被它的书香气氛所感染。特别是一走进教学楼,抬头看到的便是名言警句,还有悬挂在走廊里的好书推荐、诵读古诗,使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读书的境界中。 读书让我明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只有多读书,这样才能拥有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才能促进我的教育工作的进步。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年来读的书有《做最好的老师》、《责任胜于能力》、《一百条裙子》、《一副好口才》、《地震求生记》等等,还和学生们共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书籍,了解了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分享了阅读的快乐。因此,我每天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如同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学期,我带动全班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利用每天晨读、午读的时间,完成《小学生诵读课本》、《四年级的烦恼》、《爱的教育》等读书活动,并利用班级读书交流会交流了《好书推荐》、《地震求生记》、《一百条裙子》、《獾的礼物》、《爱心树》、《小黑鱼》、《团员》等二十多本书籍和绘本的读书阅读交流。闲暇之余,我记下了自己的读

书笔记和读书感受。 幸福,是所有人一生的追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的生活。过去,我一直认为,拥有良好的心态,教学生学知识,学会感恩,知足才能常乐,这样,人也会幸福了。所以,每当生活上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我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顺利克服难关的时候,便觉得心满意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学期,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后,忽然对“幸福”有了重新的认识,掩卷沉思,才发觉当初的认识是如此浅薄,原来,幸福的人生与我们教师紧密相连,幸福就在我们的手上。 具体来说,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工作,来自学生的进步,来自教师的成长,来自师生的同乐,来自差生的转化。 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面对最多的人是学生。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每当看到学生们的一点点进步,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心里充满了喜悦。 记得今年开学初,我刚接手这个班,由于学生基础差,我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整天烦燥不安。后来,在那段时间里,我阅读了很多书,看了许多绘本……书籍,给了我很多帮助,也让我端正了自己的心态,正如书中所言,“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是读书让我改变了意识,是读书让我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是读书让我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地震动参数

峰值 地震动幅值是地震振动强度的表示,通常以峰值表示的最多,如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是指地震动的最大值。地震动峰值的大小反应了地震过程中某一时刻地震动的最大强度,它直接反映了地震力及其产生的振动能量和引起结构地震变形的大小,是地震对结构影响大小的尺度。在以烈度为基础作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以相应的烈度换算成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地震烈度(1980)规定,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和速度的对应关系:建设部(1992)419号文规定了烈度为Ⅶ、Ⅷ、Ⅸ、Ⅹ时,设计时取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0.2,0.4,0.8g。 反应谱 地震动频谱特性就是强震地面运动对具有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响应,反应谱是工程抗震用来表示地动频谱的一种特有的方式,这是由于它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定义的,容易为工程界所接受。反应谱S(T,ξ)的定义是:具有同一阻尼比ξ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其自振周期为Ti,i=1,2,…N)的最大反应绝对值S(Ti,ξ)与周期Ti的关系,即S (Ti,ξ),有时也写为S(T)。或者说干具有相同阻尼特性的,但结构周期不同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某一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反应谱的形状随a(t)而变,近震小震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a(t)的反应谱峰值在高频部分,远震大震软厚场地上的a(t)的反应谱峰值在低频部分。震害经验表明:小震近震近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刚性结构产生震害,而大震软厚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高柔结构产生震害。这一规律从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去理解就很容易解释,前一种地震动的高频比较丰富,而后一种则以底频含量较强,由于共振效应,前者易使高频结构受到破坏,后者易使底频结构受损。 强震持时 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在震害及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化之后,持时的增加使出现较大永久变形的概率提高,持时愈长,则反应愈大,产生震害的积累效应。 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利用地震动幅值(强度)就行了,但对重大工程、特殊工程,仅有幅值不行,需要考虑持续时间。

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调查与分析 在2000年以前,少儿科普书曾是国内少儿图书中最大的板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超级读物伴随了千万儿童的成长。而2000年以来,儿童文学图书百花齐放,成长迅速,儿童科学读物却因内容普遍陈旧、枯燥而陷入低迷状态。直到2008年年底,少儿畅销书总榜上出现了少儿科普图书的身影,到今年5月份,已经有好几套科普图书在排行榜中显山露水,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似乎正在复苏。 本文在对少儿科普图书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畅销科普书的成功元素,探讨少儿科普图书的市场趋势。 一、调查方法 (1)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的各类排行榜中遴选出畅销少儿科普图书。调查所利用的畅销书榜包括2008年开卷少儿类畅销书总榜、当当网各月少儿科普畅销书排行榜、卓越亚马逊各月少儿科普畅销书排行榜、图书城少儿类畅销书榜、99网上书城畅销书排行榜,北京图书大厦、广州购书中心、北京王府井书店等各大书城的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 (2)通过当当网、卓越网的读者评论和一些读书博客广泛了解读者对以上畅销书的评价,初步总结这些畅销书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3)利用互联网搜索每种畅销书所做营销宣传推广的信息,从图书营销运作的角度分析其成功原因。 (4)到书店阅读或购买畅销书实物,亲身感受并分析这些畅销书的特点。 (5)根据上述调查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近半年以来的少儿畅销科普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三、少儿科普图书呈现的新特点 1.引进版图书占了绝对优势

从上述书目中可以看出,引进版图书占了绝对优势。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是市场的选择。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不可能对科普图书缺乏需求,前几年市场的低迷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有效供给”的不足,国内原创科普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小读者不喜欢看,给外版科普读物的引进留出了空间。 (2)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哈利·波特》的成功引进,掀起了中国引进外版少儿图书的巨大风潮。对出版机构来说,引进国外成熟的优秀畅销书比出版国内原创作品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营销宣传的由头也比较丰富,好推广。 2.上述引进版图书在原出版国都是畅销书,其中不少还获得过大奖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2000年在巴黎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德、日、英等文字出版,在29个国家发行,受到亿万小读者的喜爱。2002年,这本书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引进并成功运作,当年销售就突破了20万册。《神奇校车》原版1990年在美国出版,1991年获得了《华盛顿邮报》非小说类儿童读物奖,并成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昆虫记》是一部昆虫学科普巨著,第一卷于1879年在法国问世,第十卷问世于1910年。这部书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百年来经久不衰。《“怦怦跳”科学图画书》于2004年在韩国出版,是科学家、作家、画家、教育家联手创作的产品,是韩国最畅销的儿童科普读物之一,获韩国第三届文化大奖。《我的第一套漫画书》的原版在韩国销了200万册,而21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后4个月内就重印了3次。又比如“数学小子”丛书和“神奇校车”丛书、“I SPY 视觉大发现”丛书并称为美国“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的三大“压箱丛书”,长期畅销欧美,都已被我国引进。 3.上述畅销书多是成套引进或出版的,且以故事或漫画的形式讲述科学,语言文字优美或风趣,知识严谨,图片精美 成系列推出一方面可以使图书的面市具备“集团军”效应,造成较强的声势;另一方面也使其容易以统一的装帧风格吸引读者眼球。单本书的推广就要难得多。 国外的图书,大多以少儿的眼光、感受来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从而开拓孩子的眼界、引发他们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漫画科普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使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事实证明,中外孩子的阅读口味都是比较接近的。《森林报》(春、夏、秋、冬全四册)是苏联著名儿童科学作家维·比安基(1894~1959)的代表作,该书于1927年出版,著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译者王汶女士是一位资深的老翻译家,她的翻译富于音韵之美,很好地演绎出了原文的风采,因而该书部分内容入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森林报》也成为我国新课标推荐的语文课外读物。《昆虫记》是一部世纪经典,统计起来,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有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调查及分析范文

在2000年以前,少儿科普书曾是国内少儿图书中最大的板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超级读物伴随了千万儿童的成长。而2000年以来,儿童文学图书百花齐放,成长迅速,儿童科学读物却因内容普遍陈旧、枯燥而陷入低迷状态。直到2008年年底,少儿畅销书总榜上出现了少儿科普图书的身影,到今年5月份,已经有好几套科普图书在排行榜中显山露水,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似乎正在复苏。 本文在对少儿科普图书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畅销科普书的成功元素,探讨少儿科普图书的市场趋势。 一、调查方法 (1)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的各类排行榜中遴选出畅销少儿科普图书。调查所利用的畅销书榜包括2008年开卷少儿类畅销书总榜、当当网各月少儿科普畅销书排行榜、卓越亚马逊各月少儿科普畅销书排行榜、图书城少儿类畅销书榜、99网上书城畅销书排行榜,北京图书大厦、广州购书中心、北京王府井书店等各大书城的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 (2)通过当当网、卓越网的读者评论和一些读书博客广泛了解读者对以上畅销书的评价,初步总结这些畅销书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3)利用互联网搜索每种畅销书所做营销宣传推广的信息,从图书营销运作的角度分析其成功原因。 (4)到书店阅读或购买畅销书实物,亲身感受并分析这些畅销书的特点。 (5)根据上述调查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近半年以来的少儿畅销科普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三、少儿科普图书呈现的新特点 1.引进版图书占了绝对优势 从上述书目中可以看出,引进版图书占了绝对优势。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是市场的选择。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不可能对科普图书缺乏需求,前几年市场的低迷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有效供给”的不足,国内原创科普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小读者不喜欢看,给外版科普读物的引进留出了空间。 (2)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哈利·波特》的成功引进,掀起了中国引进外版少儿图书的巨大风潮。对出版机构来说,引进国外成熟的优秀畅销书比出版国内原创作品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营销宣传的由头也比较丰富,好推广。 2.上述引进版图书在原出版国都是畅销书,其中不少还获得过大奖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2000年在巴黎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德、日、英等文字出版,在29个国家发行,受到亿万小读者的喜爱。2002年,这本书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引进并成功运作,当年销售就突破了20万册。《神奇校车》原版1990年在美国出版,1991年获得了《华盛顿邮报》非小说类儿童读物奖,并成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昆虫记》是一部昆虫学科普巨著,第一卷于1879年在法国问世,第十卷问世于1910年。这部书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百年来经久不衰。《“怦怦跳”科学图画书》于2004年在韩国出版,是科学家、作家、画家、教育家联手创作的产品,是韩国最畅销的儿童科普读物之一,获韩国第三届文化大奖。《我的第一套漫画书》的原版在韩国销了200万册,而21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后4个月内就重印了3次。又比如“数学小子”丛书和“神奇校车”丛书、“I SPY 视觉大发现”丛书并称为美国“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的三大“压箱丛书”,长期畅销欧美,都已被我国引进。 3.上述畅销书多是成套引进或出版的,且以故事或漫画的形式讲述科学,语言文字优美或风趣,知识严谨,图片精美 成系列推出一方面可以使图书的面市具备“集团军”效应,造成较强的声势;另一方面也使其容易以统一的装帧风格吸引读者眼球。单本书的推广就要难得多。 国外的图书,大多以少儿的眼光、感受来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从而开拓孩子的眼界、引发他们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漫画科普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使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事实证明,中外孩子的阅读口味都是比较接近的。《森林报》(春、夏、秋、冬全四册)是苏联著名儿童科学作家维·比安基(1894~1959)的代表作,该书于1927年出版,著者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译者王汶女士是一位资深的老翻译家,她的翻译富于音韵之美,很好地演绎出了原文的风采,因而该书部分内容入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森林报》也成为我国新课标推荐的语文课外读物。《昆虫记》是一部世纪经典,统计起来,我国大约有近80个出版社以各种形式出版了这部书,什么拼音版、彩图版、精选版等等,但最畅销的要数北京科技出版社从韩国引进的《法布尔昆虫记》,这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名著读后感,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篇一:《爱迪生》读后感400字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为全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爱迪生这么了不起,难道他有超人的本领吗?我带着疑惑翻开了《爱迪生》这本书。介绍了爱迪生发明创造所经历过的坎坷,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一项发明他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发明电灯是爱迪生最辉煌的功绩,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研制灯丝,他睡在实验室,吃在实验室,日以继夜的工作,常常连续实验3个小时以上,在反复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成功发明了电灯。爱迪生以坚强的意志和勤奋的精神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当我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爱迪生那孜孜不倦的身影使我想起了许多在事业有所成功的名人。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为编《本草纲目》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尝遍了各种草药。陈景润为了世界数学的皇冠进仅解数学题的草稿纸就用了两麻袋。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从小就爱动脑筋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海迪身残志坚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多门外语……这些人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吗?不,因为他们比别人付出的精力多、流的汗水多。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由1%灵感和99%努力构成的。”这话说得多好,它时刻提醒我,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篇二:《地震求生记》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我们至今也不会忘记。他使我想到了前些天读过的一本书——《地震求生记》。 这本书主要讲毛毛和她堂妹还有他爸爸一起去日本享受温泉度假之旅,途中却不幸遇上了意想不到的大地震。他们因听不懂日文的地震警报而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机会。他们在废墟下用自己丰富的地震自救知识坚持了许多天后,终于被搜救队发现,安全的逃出了废墟。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它生动的将地震发生时与其他次生的灾难到来时我们的自救方法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 这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我们平时很少了解的地震前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