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浅析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第24卷 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4 N o .42010年12月

J OU RNAL OF KA IFENG UN I VER SI TY

D ec .2010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唐明明(1978-),女,河南开封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浅析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和人格

唐明明

(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 鸟 、 菊 、 酒 等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诗人的情、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

而显得内涵丰富厚重。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2010)04-0038-03 隐逸诗人陶渊明是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中露出雄奇,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中闪耀着不

灭的光辉。在诗歌意象的艺术创造上,他更是别出心裁,使他自然率真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在繁杂的意象中, 鸟 、 菊 、 酒 最能够表现其 理想!!!现实!!!奋斗 的生命痕迹,凸显其伟大、高尚的人格,展现其全部的生活和艺术底蕴。

一、理想!!!陶渊明与鸟

鸟作为诗歌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存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在这里是爱情的信号。?楚辞#中有 矰戈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诗人不仅把鸟作为自己的心迹符号,还作为自身经历的象征。汉末?古诗十九首#中 越鸟巢南枝 是游子思乡心态的体现,曹植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则是他孤独难耐的反映。这些鸟意象在作品中忽隐忽现,或明或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然而,上述作品中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因此它只能成为这些作者的心灵闪念。动物意象是 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 [1]

。真正把这些 碎片 联结起来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当推陶渊明。

陶渊明在政治方面期望出现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各得其所。可是腐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让他的满腔大志不能实现。官场黑暗,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灾祸连连??理想之鸟的翅膀被折断。这样,其诗中出现了对 飞鸟 的向往,对 羁鸟 的

同情,对 归鸟 的羡慕,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慨。

(一)对飞鸟的向往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年少时代的欢乐和自由,用鸟之高飞比喻抱负之宏大。在意象构建上,用 鸟 这个动物意象之 骞翮 ,来象征人生志向之 远逸 。平淡之中蕴涵着雄奇,吐露出豪放。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有: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两句中将 云 和 鸟 、 水 和 鱼 两组自然物体并置,运用比兴手法,创设出高远的意境,组成了 云中鸟!!!水中鱼!!!我(隐藏着的) 三度空间,就像一幅画,构成意象的立体美; 惭 和 愧 二字又将画面基调定格在 感慨 之上:鸟之高翔,我生弗如,触景生情,望 鸟 兴叹!

(二)对羁鸟的同情

?感士不遇赋#中有: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原本自由的 鱼 和 鸟 ,因为有了 网 和 罗 而不能够自由。诗人将赋予了特定象喻意义的两个动态意象与两个静态意象并置,对比强烈,含意深远。羁鸟之所以受惊,是因为感觉到了自由理想的破灭。诗人借此来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句中的 网 、 罗 两字暗指统治阶级和黑暗腐朽的社会。

?饮酒#中有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两句,诗人赋予两个自然意象感情色彩!!! 思恋 ,从而构成意象的寓意美。鸟和鱼在受到羁绊时,都会更

38

加依恋葱郁的森林和宽阔的湖海,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不仅是对羁鸟的同情,也是对自己辞官回乡心迹的表露。诗句语气平淡,但平静的水面下暗藏着湍急的旋流。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就是语言的 距离化效果,体现了意象的含蓄美。

(三)对归鸟的思慕

陶渊明将自己对归鸟的思慕之情寄托在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精卫鸟形象之中。?读山海经#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两句,以精卫为中心意象,将 微木与 沧海巧妙相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精卫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选取的意象新颖不俗,她正是陶渊明所崇拜的偶像。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鸟#)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 归鸟,其象喻意义极其丰富。这只疲惫的小鸟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每句诗几乎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每一景物都有感情色彩。这首诗通过寄兴归鸟,抒发了诗人孤高傲世、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了其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对归鸟的思慕之情,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惆怅和悲愤,意境深邃,发人深省。

总之,陶渊明本身就是 鸟,鸟的自由就是诗人的自由,鸟的追求就是诗人的追求;鸟就是我,我就是鸟,时而物我两忘,时而物我为一。诗人永远在飞翔。从向往飞鸟到树立精卫形象,显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二、抗争!!!陶渊明与菊

菊花象征着清高贞洁,刚正不阿。陶渊明以菊自况,对菊爱得最真,影响也最为深广。

黑暗的社会现实使陶渊明的理想不可能实现,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赋诗著文。这就是他!!!一个文人!!!所特有的抗争方式。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出于对人生意义的消极理解,相反,他的创作和生活都反映出其对现实和人生的认真和执著,只是表现的方式隐晦曲折而已。

陶渊明与菊的品质何其相似!在理想之鸟的翅膀被折断之后,他便以 菊为意象,在菊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精神。

在?和郭主簿#中,诗人将多个意象巧妙组合,构成一个 芳菊和青松!!!霜和月!!!幽人和我(隐藏着的)共存并发的三度空间,创造出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借此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表示要学青松、芳菊以及有着松菊那样高贵品质的 幽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 人中之杰。

?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从视觉上取象,在 悠然之上写诗人归居田园后采菊赏菊的闲情逸致。但细细咀嚼,能够体会出另外的滋味:理想幻灭,生活穷困,诗人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苦闷和痛楚。从 欲辩已忘言的矛盾心境中我们又可感悟出: 怡然自在是暂时忘却痛苦,是一种心境的超脱,这是哲学上的 真、宗教上的 善、美学上的 空灵、意象构建上的 朦胧美。

陶渊明的品格属于菊,其诗中赋予菊特定的象喻意义,这是其他咏菊诗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乃盛世豪情的流露;杜甫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乃面对菊,自惭、自悲;苏轼 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只不过借菊来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罢了;即使曹雪芹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能与陶诗媲美,但看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便知两者谁高谁低了。

菊之于陶渊明,犹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2]。陶渊明爱菊是闻名中外的,我们从日本蹉跎天皇?九月玩菊花篇#中可见一斑: 秋来秋去人复故,人物蹉跎皆变衰。如何仙菊笑东篱,看花纵赏机事外。将陶渊明喻为 仙菊。诗人的一生的确如顶风傲霜、清高贞洁的秋菊一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任真!!!陶渊明与酒

酒,醇真浓烈,能解忧浇愁,增添胆识;嗜酒者,即为坦诚率真、性格刚烈之人。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九?酒类#小序中道: 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不爱酒者也,虽不能饮者,其诗中亦未尝无酒焉。诗人与酒常有不解之缘,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诗仙李白,皆狂饮出名。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陶渊明不仅狂饮,而且几乎 篇篇有酒,更重要的是,他的 酒中溢出一种可贵的气韵!!! 任真。

?庄子%杂篇%渔夫#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就是自然、推心置腹,是 真率的 真,是 酒后吐真言的 真,也就是陶渊明 任真的 真。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美学观的核心就是 真。 任真自得便是对其神韵风采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39

陶渊明的一生,确实是以&任真?自期自许、自高自傲地走过来的。[3]陶渊明的 真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情真、景真、意真。陶渊明、谢灵运对于自然都有一种深入化境、浓酣忘我的功夫, 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4](P182)。

陶渊明作品的核是 真,而这特殊的 核是以 酒为营养成分而生发、形成的。

陶渊明爱酒不仅仅是受魏晋诗人饮酒之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对现实强烈不满。他的生活离不开酒,创作也与 酒这个具有特定象喻意义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写出了一个真实、矛盾的自我,凸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人生。

(一)自我解脱

?饮酒#十三中有: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两士貌似好友,甚至谈笑风生,实则志向各异,面和意反。 醒者虽醒却愚, 醉者虽醉实明,此乃实实在在的 妙语。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并自称 醉者,寄寓情怀。由此,我们对意象的多义歧解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美便有了更明晰的理解和认识。

?饮酒#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与情投意合的知己相遇,醉酒松下,物我皆忘。既述醉酒的原因,亦展示出一种超然物外、悠然忘我的意境。 酒中深味即是 人生真谛。诗歌意象的构建极具鲜明性和生动性,将真情实意融于一种浑然境界中。

(二)直抒胸臆

?时运#其四曰: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想自己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不禁伤今思古,感慨万千;对壶独酌,痛不堪言! 慨字外加一个 独字,把这种愤慨、忧伤还有孤独的心境展示得一览无余。 辐射型意象组合,感情强烈,意境深沉。

?归园田居#其五: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劳作之余畅饮自己酿造的美酒,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引发诗兴,其乐无穷!取象炼意,犹如古代风情图画,鲜明生动;意象组合亦如现代 蒙太奇,奇妙无比。我们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也能感到青春的焕发、生命的律动。

陶渊明的 直抒胸臆就是坦诚、直率、至情至性。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4](P214-215)陶渊明的哀伤是其胸臆遭受压抑的反映。于是他饮酒,于是有了他的 饮酒诗。

陶渊明的 饮酒诗影响深远,为历代诗人推崇、效仿。梅圣俞有 熟时梅杏小,独饮效渊明,苏轼有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但是不论他们 寄情还是 托志,都不能超越陶诗 酒

中散发的那种特有的任真醇香。

四、结语

陶渊明诗歌精心于意象的艺术创新,而 鸟、 菊、 酒最能象喻其 自由、 恬淡、 率真的心境。陶渊明根据这些意象的主观象喻性,在表层上,精心炼意取象并巧妙组合;而在深层里,则真实地渲染,传达自己的感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于是在完成诗歌意境的创造、实现其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完美地凸现出诗人高尚的人格。

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5](P22)陶渊明用自己自然率真的人格及意象丰富、意境深邃的诗歌艺术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节奏,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美化了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金晓涛. 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探究

意蕴三步曲[J].语文天地,2007,(11).

[3]钟优民.陶渊明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

位!!!兼答吴云?陶学一百年#的评论[J].九江师专学

报(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版),1999,(2).

[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A].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宗白华.美从何处寻[A].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 焰]

40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陶渊明赏析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玄学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这从魏晋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就可以看出,即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明理之辩。 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玄学在魏晋时期已经取代两汉经学思潮成为思想主流。其影响从思想蔓延至文学,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我们这里主要就玄学对魏晋诗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严格的说玄言诗不属于真正意义的诗。它只是在诗的躯壳中放入玄理而已,没有诗之所以成为诗的重要东西。可是相比其它类型的诗,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只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助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从而形成了玄言构成的以理趣为点睛之笔的诗歌形式。而这种诗歌形式字形成起便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来影响后世。 东晋简历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都是被玄言诗占据着的。但是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会使诗歌偏离艺术,从而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是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着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无疑是先驱一样的人物,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到了一种美的境地;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哲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的作品。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述躬耕,咏怀发咏史之怀,行役叹其苦,赠答抒与友人的笃厚之情。其中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诗歌史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形式。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欣悦。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哲理的阐述都是通过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所叙述的。而这些平常事物在陶渊明笔下也散发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理趣。这当然也表现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哲理崇尚自然。“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老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孙会黎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2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浩唐诗美学 1992 2.袁行濡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7 3.袁行濡中国文学史 199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98 5.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1962 6.李译厚美学三书 1999 7.宗白华中国意境之诞生 8.张惠民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 9.李华王维与陶渊明 10.师长泰王维研究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逯雪梅.张荣东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王维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2.期刊论文高建新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位论文雷文学矛盾与精神走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2004 本文以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意志哲学和泛神论为理论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王维、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及创作。文章认为,王维和陶渊明都面临现实和精神矛盾,都有各自的精神追求,但王维精神萎弱,在解决现实矛盾中,让理想屈服于现实;在解决精神矛盾中,躲进佛禅,放弃个人的独立探索。而陶渊明以自己纯真的性情、健朗的人格,不为现实压力所屈服,敢于彻底放弃为官,返回田园;他虽面临精神危机,但不依靠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脱自己,而是独立探索,打造出真淳静穆的生命境界。他们的诗歌反映出他们的这种人格和精神特质:王维由早期的昂扬、奋发、开阔、亲切转为后期的幽寂、虚幻、空灵、渺远;陶渊明一直保持了诗歌真淳自然的风格,而其后期的诗歌对生命境界又作了实质性的开拓和升华。 4.期刊论文吴军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文教资料2009(6)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5.期刊论文赵雅娟.ZHAO Ya-juan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6.学位论文周建国王绩山水田园诗研究2006 王绩是隋唐之际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家世显赫,幼年时即崭露头角,后来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于隐居田园中度过。 本文以王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王绩复杂思想的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前贤陶渊明的联系和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王绩的思想探源。隋唐的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儒、道、释三教都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先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身处其中的王绩深受影响。他兼取儒、道、释三家思想,甚至还有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不过,因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王绩特别是他前期思想的主流,后来因为屡遭挫折,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主宰。 第二章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王绩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对陶渊明的继承,但他有着自己的诗学追求,他极力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作诗应“以会意为功”。这就保证了他创作诗歌时感情的真实流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早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愿望,使他的诗风率真、自由、洒脱;后来因为庄园祖业的居住环境,诗人刻画出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美景,诗歌语言朴素,意境清新,诗风清新自然;还因为王绩的长期隐居,他少与人交往,缺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热情,又因受老庄无欲无求的哲学影响,他的诗风还呈现出幽冷清寒的艺术格调。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摘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不管明月、春 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 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本文选取了三个意象:春意盎然,青春草地,蕙 月馨荷,并做了一一的论述。认为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 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让你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意象美 【作者简介】张严心(1977年5月),女(汉族),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 要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北京100029) 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读者对于意象的诉诸。“意象” 为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熔铸着 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人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人象的和 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视觉具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的结晶,而徐志摩恰恰是一位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美的意 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诗人郑敏说: “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意象之于诗歌,如情节之于戏 剧和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 惑力的期待 结构。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 者则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验此中情智。通过天空意象群这扇独特的窗口,希望我们能够窥探 出徐志摩这位天才诗人的功夫密笈。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 事物的具体形 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可以说,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本 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意象的来源,到意象的营造,再到意象的呈现,都是徐志摩 创作个性、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文学素养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星星是以它的亮赢得了徐志摩的青睐,那么月亮则是以它的美让徐志摩难以忘怀。 月亮的美是最让人心动的,自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诞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寂寥的月宫里居 住着美丽的嫦娥。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对月一往情深。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地由亏 而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的一种祈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不外乎都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徐志摩视野里 的月更多的侧重于它的美,是对美的一种呈现和欣赏,更纯真,也更深刻。“月:我隔着窗纱, 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看它, 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徐志摩毫不吝啬地用他最美的笔墨来描画他心目中的美入——月亮。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 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 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从小受儒家思想 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 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 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 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 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 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 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 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 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 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兰花:高洁、美好。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哀伤,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梦蝶: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古人以为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 比较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一)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

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贡献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表现艺术家归依自然的主题方面可以算是一个典型。这些田园诗通过对大自然田园景色和诗人所热爱的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诗人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关键词:题材风格创作 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之祖”。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以满腔的热情描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退隐生活的苦乐,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长久而又广泛的。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人笔下就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 深长的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归依自然 陶渊明自幼在农村度过,附近的那里优美的风景孕育了诗人的才情,陶冶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操, 流露着归依自然的心理倾向,诗人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他在许多诗文中描写了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诗中的田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山水,我们在其诗中看到的是田垄村社、牛羊鸡犬,以及诗人躬耕的辛苦生活,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就是最贴近生活的自然。 (一)诗中大量突出质朴自然的田园景色怡情于心 陶渊明归耕田园是生活的需要。”④因此他并不是把自然或田园当作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活在其中,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田园生活里。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纯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老朋友似的南山、东篱下盛开的菊花、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道美妙的风景,读之,使人油然而生对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淳朴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成了诗人归隐后的至爱 诗人热爱自己生活的美丽田园,并怡然自得地生活于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早晨赶到山下的田地里,铲除豆田里的杂草,晚上沿着草木蔓延的山间小路,扛锄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怕劳动的艰辛,即使每天辛苦地劳作,诗人也无怨无悔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陶渊明的后半生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平淡自然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样,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来描绘自然就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主题。“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大学生论坛!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 石婷婷 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 诗评&)。元好问亦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质而自然是陶诗最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明陶诗#淡乎寡味?,读陶诗是#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正如苏轼所评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陶渊明诗歌这两大特点是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密切相关的。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在诗歌中好用#酒、鸟、松、菊?等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陶渊明诗中之象,更是他的眼中之景,心中之象,他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些意象之中,故使得他的诗歌清新而不失淳厚,自然而不乏蕴藉。现就陶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了解它们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陶诗中的重要作用。 一、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诗酒生涯,在萧统所编的%陶渊明集序&中有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酒?字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了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言及酒者的,如#杯中物?(%责子&)之类。 事实上,综观中国文学史,文人与酒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但文人们在共同的饮酒主题下,却借同样的杯中酒,抒不一样的心中事,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性嗜酒?在魏晋并非仅见于陶渊明,竹林七贤个个都#肆意酣畅?,其中阮籍、刘伶诸人更是以酒为命,纵酒成癖。但在阮籍那里,酒是用来麻醉他的过于敏感的神经,和逃避司马氏政权的高压,在酒中寻找他心中的#自然?。刘伶的饮酒则是生命价值消解后自我的慰藉。因此,饮酒在阮籍那里多带有痛苦,在刘伶那里更多带有佯狂。 陶渊明的饮酒虽也与政治有关,但不是为了政治而饮酒,在酒中陶渊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中的愉悦之情。酒就如自然界的自在之鸟与自由之云一样,都是让陶渊明陶醉的东西。他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心境,在酒中体味与思考着哲学的意味,宇宙、人生和历史的奥妙。如其%饮酒&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的饮酒是饮出了酒中的深味,此深味就是#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的玄心,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的洞见,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妙赏,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的深情。是对人生的思考,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是对自然化迁的委顺,对生死的顺化,是超然悠然的心境。这样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2]609构成了陶渊明的真风流,也使得陶渊明饮出了酒中的真滋味。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其%饮酒&诗、%述酒&诗有关。%饮酒&20首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正值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中%述酒&后注云:#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明年,以毒酒一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陶渊明诗词欣赏

陶诗鉴赏及陶渊明其人。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就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凡是少涉猎他作品的人们对他不致毫无了解,但是想完全了解他,却不是易事。而诗歌讲究知人论事,所以这些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先了解其人,在鉴赏其诗。 历来研究陶渊明大都从他的社会政治方面入手,站在政治的高度分析陶渊明其人其诗,固然是一条捷径,但使人的感觉像是雾里看花。我试图通过本文,揭开人为的面纱,解读真实的陶渊明。 一、孤独与自卑的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卸任归田的壮举,“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是人们经常引用来证明他彻底与黑暗的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还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云云。且不说陶渊明是出自什么心理辞官归隐,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形成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深层的背景原因。 1、家世衰微,造就他自卑的心理 打开历史,我们看到,陶渊明的曾祖侃,“早孤贫,为县吏。”(《晋书陶侃传〉)后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尤其是平定苏俊之乱后,其声望如日中天,成帝时已成为能左右朝廷的最大的实力派,并为朝野所称。《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守。”然再看《晋书陶侃传〉称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皆不显。”显然没有陶渊明的祖父茂之名,可见,在陶氏曾经有过的显赫中,陶渊明的祖父茂乃是一个卑微者。再看其父亲,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写道:“相及龀,并罹偏咎。”说的是他与敬远相及幼年而并丧父。陶渊明还在诗文中反复提到早年的贫苦,如“弱冠逢世阻”、“弱年逢家贫”、“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很显然,陶渊明的早年贫困与其父的早瘁有关。 从以上援引可知,自曾祖侃起,陶渊明经历了家族的二次衰微:一次是陶氏家族之衰微,一次是陶渊明一支非陶氏嫡嗣本支,既属显赫中卑微之庶出者,且从他的祖父茂起,家世一代不如一代,到陶渊明,不免落入“少而贫苦”的困境。从早年的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背景上看,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易给渊明自小造成自卑心理,而早孤贫困之家世又加深此一心理定势。 2、对现实不满,使其落入孤独困境 再者,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又易使陶渊明对现状产生不满,甚至愤世嫉俗,与周围群体发生不可调和之矛盾,从而落入孤独之困境。渊明“性 刚才拙,与物多忤”、“禀气寡所谐”“少无适俗韵”即由此产生。另一影响渊明的 落入孤独困境是疾患。渊明诗文中多次直接与间接言及疾患问题,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诗人的疾病并非偶然,或后天所得,或是早年就素质羸弱;二是疾患始终伴随诗人一生,以至老病而终。如《杂诗八首》其七:“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答庞参军并序》:“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另外,陶一生乐爱闲居,厌倦旅宦巅沛,亦当与体弱多病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羸弱之人较关注自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从而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冲突,落入孤独之困。 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凸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辉煌 学界历来所争渊明出仕与归隐之矛盾,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之二端,实际上是由于他的自卑和孤独心理所触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之程度与对优越感执着之程度成正比,个体为从自卑困境求解脱,往往会树立超乎于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摘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我国诗坛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他一生坎坷,曾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善于借物抒情,借助一些典型意象抒发自身的志趣。陶渊明在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酒”、“菊”、“鸟”等典型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的情与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的情感而显得内涵极为丰富厚重。他们的不同作用和出现比例也是我们一窥陶渊明的心灵状态和人格结构的视角。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引言 先秦以来,在儒家主导的文化传统下,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乐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的儒家原典哲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主体往往注重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功用,往往把社会责任看成是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必要因素。但社会理想和政治现实总是会出现龃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受到黑暗的遮蔽和小人的戟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曾有过苦闷的经历。这样,一些比较有着相对自足的人格的作家作品便会成为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家园。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小人谗言,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贬谪江南而作成《离骚》,以香草美人比附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寄托自己浮世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自此,屈原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第一座精神家园。而继之以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他最先较为彻底的摆脱纯粹的儒家人格的范导,而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隐居的新的方向。在归隐中达到一种相对自足的人格境界,而这也得益于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那种相对独立于儒家道德预设的人格概念的生命意识。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