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础知识汇编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

一、《诗经》等反映的文学观念

1、诗言志:《今文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诗

言志”反映了古人对诗歌的一种认识即:作者通过是个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及对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态度,并且希望诗歌能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需

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言志”并不是情感思想的随意表达,而是应当符合主

流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诗言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历代诗论的

“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

2、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强调了德行、功业以及言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处“言”

主要是指有关德教、政教之类的言辞而不是泛指。后世“三不朽”常被用来

作为讨论文章著述以及一般文学创作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

二、孔子

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的

批评标准从艺术上来说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是指音乐的乐曲

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

内容到语言,不要过激直露,应当委婉曲折。对于“思无邪”,各家解释

也不相一致。

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处“兴”是强

调诗歌在修身方面的作用;“观”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指诗歌

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指诗歌具有聚集文人,

交流思想的功能;所谓“怨”,指“怨刺上政”(孔安国注),讲诗歌有批

评怨刺统治者的作用。“兴观群怨”实质上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

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3、“尽善尽美”: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

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要求。“尽善尽美”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的

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第一次鲜明地指出要讲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和社会

伦理道德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4、“辞达”说:《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所谓“辞达”是指文学作

品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容,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孔子还说过:“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另外,孔子还强调言行一致,反对有言无德。

5、“文质彬彬”: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意为:过于质朴,显得粗鄙;过于文饰,显得不实;君子应当文质兼

备。“文质彬彬”被用到后世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

的统一,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提出。言修身当先学《诗》。

7、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8、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传统。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就诗

歌讽谏的特点来说,应当委婉曲折,不应过激。就诗歌社会作用来说,既

要有温柔敦厚的原则,又需合乎礼义。

9、简要论述孔子的文论思想(即为以上名次解释的归类)

(1)论《诗》:《诗》为修身之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之标准:“思无邪”。

《诗》之功用:“兴观群怨”。

(2)论诗乐: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3)论言辞:辞达说,文质彬彬。

三、《易传》

1、基础知识:《易》有“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

《序卦》、《杂卦》。它们是对《易经》的阐发,总称《易传》。《易传》与《易

经》合成《周易》。

2、《易传》中的文论思想

(1)重视言辞。“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2)言与意的关系。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认为精深微妙的意思是难以用一般语言表达的,但通过设立卦象,

再在卦下加以文辞说明的方法,便可以委曲详尽的表达。此中的“象”是指卦象,

非艺术形象,但后人借指艺术形象,eg挚虞《文章流别论》“假象尽辞,敷陈其

志”。

(3)阳刚阴柔思想。联系清代姚鼐。

(4)通变。《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联系《文心雕龙》

(5)天人合一思想。

四、孟子

1、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文是文字,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

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思,断章取义,而应当从全篇分析作品的内容体

会作者意图,才能有正确的理解。后世对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

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2、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

也。是尚友也。”此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

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立场,与作者为友,体验和把握其写作意图,进而

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

的批评原则。

3、知言养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养气”

指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孟子认为,作者首先必须具备内

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知言养

气”说被后人引用于文学理论和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

的传统(曹植的“文气说”强调先天,韩愈的“气盛言宜”注重后天)。

五、荀子

1、荀子的文论思想

(1)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对经典的学习加以修治,引导才能向善。

(2)重视辩说。但需合乎礼义。

(3)重视礼乐。著有《乐论》一篇,批判墨子“非乐”思想。

六、老子(非重点,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七、庄子

1、虚静说(坐忘、心斋):最早提出于老子的《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有所

继承。《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为

坐忘。”庄子认为坐忘也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抛弃一切知识,

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才能自由进行审美关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许多文论家或多或少接收了这一思想。

2、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和“虚静说”是相联系的。体悟道从主体上来说要达到“虚

静,而从主客体关系上来讲就是要做到“物化”。所谓物化,就是指进入虚静

状态后,人抛开一切干扰忘记一切甚至自己,不再受自己感官的束缚,主体

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二为一,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3、得意忘言: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认

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把人复杂的思维表达出来。但“得意忘言”说

恰恰道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这对文学理

论和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意在言外”的传统。eg司

空图《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王士禛《香

祖笔记》“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4、天籁说:《齐物论》中,庄子将声音分为“天籁、地籁、人籁”。所谓“天籁”之音即

为:“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这实际上与

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一致,都反对以部分的、人为的声音来代

替自然全美之声。

5、三言说:庄子在《天下》篇中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

为广。”“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为寄寓

之言。这三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运用象征性的语言让人们体会

道的特征。

6、简要论述庄子的文艺思想

(1)追求精神自由。《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崇尚自然无为。以无为之道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3)得意忘言。(见上)

(4)虚静、坐忘、心斋。(见上)

(5)浪漫风格。《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6)注重实践与技巧。《养生主》“庖丁解牛”。

7、简述庄子的言意观

(1)《庄子·外物》篇中提出“得意忘言”说。(具体见名词解释2)

(2)庄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没有形象和声音,感觉不到也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这里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在庄子看来,言与意常常不一致,虽然言是达意的工

具,但若执于言,反而往往不能领会其意,有时倒需“忘言”。

(3)拓展:在解决言意关系问题上,《周易·系辞》虽指出“言不尽意”,但可以“立象以尽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

见,他们都主张通过“象”(意义不同)来表达“意”。然也有人认为即使“立象”

也无法表达精意妙理,eg魏时荀粲。晋宋时期,人们也叹惋言不能尽意,但后

来发现诗的特色与美正在于这种无法说尽的意趣,eg司空图、王士禛(见上)。

这种审美情趣显然是受了庄子和玄学家的影响。

八、墨子(了解)

1、墨子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

2、三表法:《墨子·非命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

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

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第二章汉代的文学批评

汉代的文学批评主要以对《诗经》、楚辞、赋的批评为主。

一、《诗大序》

1、“情志统一”: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志统一”道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本质。

它吸收了《礼记·乐记》的“物感说”,指出诗人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

发,故而“吟咏情性”,寄托于诗。但在此时的情不是随意乱发,而是

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

2、主文谲谏:出于《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谲谏指刺上的

方式应当委婉含蓄,使统治者能够接受。“主文谲谏”与孔门“温柔敦厚,

诗教也”(《礼记·经解》)的理论相合,但有时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

情况。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诗歌讲究文采,追求委婉含蓄产生了

一定影响。

3、六义说:《诗大序》提出“诗有六义”之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从音乐和内容来看,分为风雅颂。风指地方之

乐,言一国之事及百姓心声;雅即贵族之乐,言天下之事;颂即祭祀之乐,

言天子圣德,报告神明。从写作手法来看,赋指铺叙直说;比即比喻;兴为

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六义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影响深远。

4、变风变雅(正变说):《诗大序》提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

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将《风》《雅》分为正、变。正雅是西周兴盛时

的作品,变雅是衰落时的作品。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的《周南》《召南》

列为正风,其余为变风;将武王、周公、成王时的作品列为正雅,其余为

变雅。“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相连的批评方法。

但有时难免会陷入牵强附会、生硬穿凿。

5、四始:(1)《诗大序》把“风、大雅、小雅、颂”作为诗歌的源头,即为“四始”。

(2)《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将风雅颂的开篇作为

“四始”。

6、二南:《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

7、简述《诗大序》中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

(1)诗的产生与性质。情志统一。

(2)诗与政治的关系。诗反映政治状况:变风变雅。

诗的政治教化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的讽谏功能:主文谲谏。

(3)六义与正变观。(见上)

二、司马迁

1、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提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认为,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作者的

志向,成为他们写作的动力。“发愤著书”说由来已久并影响深远。屈原

《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有“穷苦之言

易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司马迁所说的是不幸激发人的写作,而不是以

愁怨悲愤倾注于作品之中,这一点与后世某些批评是有区别的。

2、“实录”精神: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原则。《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

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比如,司马迁不泄私

愤,客观记述武帝事迹,既有丰功伟绩又有好大喜功、求仙访道的可

笑事实。对汉高祖既写他推翻暴秦、深谋远虑的风采,又揭露其虚伪

狡诈的流氓嘴脸。“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十四史在体例和创作态度上都效仿,杜甫的“诗史”也吸收了这一

精神。

3、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1)发愤著书说。(见上)

(2)实录精神。(见上)

(3)对屈原的评价。A、肯定屈原的高贵品质。

B、认为《离骚》具有政治意义,同时也是舒泄怨愤的抒情作品。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认识到《离骚》的象征、寄托手法。

“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对司马相如的评价。肯定司马相如的讽谏有益于政教。但认为其夸张的描述是失

实,不可取。这体现了司马迁证实的倾向。

三、扬雄

1、劝百讽一:扬雄《法言》提出的论赋主张。他认为赋应当表达劝诫,具有讽谏作用。

然在作品中,讽谏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表达委婉含蓄,不易察觉,终还

是“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因此扬雄对赋开始采取激烈的批评态度,

原先钦羡的司马相如也被批为“文丽用寡”。

2、“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

人之赋丽以淫。”“丽”指文辞的美丽;“则”是指符合

儒家伦理道德,有讽谏作用;“淫”是过多、泛滥。在

这里,扬雄强调《诗经》的作者为文虽文辞美丽,但能

起到讽谏教化的作用。而像司马相如等人之赋,极尽华

丽之辞,但于政教无益。此处需注意的是,赋在《诗经》

中表示一种写作手法,与扬雄的“赋”意思有所出入。

3、简述扬雄的文论思想

(1)主张征圣、宗经。以《五经》为最高典范,阐扬儒家圣人之法。

(2)论赋:劝百讽一。

(3)评价屈原。赞扬其为人与作品,但对其自沉湘流表示不理解。

四、董仲舒:

1、诗无达沽: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达沽”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在艺术鉴

赏中,由于诗的意义常常不显露,“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

元九书》),加上鉴赏者心理、情感状态不同,所以对一首诗,常会有不同

的解释。“诗无达沽”在后世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五、班固

1、评价屈原:A、肯定屈原的忠君爱国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屈子之篇,万事归善。”

B、对其愤懑投江表示批评,认为不合中庸之道。《离骚序》:“今若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微国群小之间~~~~”

C、没有认识到屈赋的艺术特色,对其运用神话传说、想象的手法表示不

满。可看出其征实的批评原则。

2、评价司马相如:肯定《史记》的实录精神以及文质相济的写作特点。批评《史记》不

合儒家思想之处。从某种程度体现了班固思想的落后一面。

3、论赋:肯定汉赋,认为是汉代盛况的反映。

4、《汉书·艺文志》

六、王逸(了解《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七、王充

1、疾虚妄:王充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

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为文”。只有真才是

美,而真美和善是分不开的。在王充看来,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有益于

世,虚妄之作毫无实用价值。

2、简述《论衡》中体现文学批评理论

(1)“疾虚妄”的主旨。(见上)

(2)推崇学术著作及应用文。服务政事,有实用价值。

(3)轻视辞赋。王充论文尚功利,尚实用。

(4)反对崇古抑今,重视通俗语言。论说性文章要通俗易晓,不应刻意追求文辞巧丽。

(5)论夸张和比喻。指出二者的确能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但从“疾虚妄”的角度出

发,认为夸张等“伤其本”“离其实”。

王充的缺点在于过分注重征实,缺少了文学的眼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曹丕《典论·论文》

1、“不朽”说: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典论·论文》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

朽之盛事”,充分强调了文章在封建国家政治生活的实用价值,在文学创

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四科八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四科霸八体的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本”是文章的本质,即用

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末”是文章的具体形态,即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此处曹丕将其分为四科八体。这应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标

志问题分类发展到新的阶段。(注意:诗赋欲丽)

3、“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这里的“气”指作家先天的秉性气度,要求文章应当表现作家独特鲜明的

创作个性。后世文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联系: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气盛言宜”)

4、《典论·论文》中体现的文论思想

(1)论作家。建安七子的提出;文气说。

(2)论文体。四科八体,对两汉的总结。

(3)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陆机《文赋》

1、缘情绮靡: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指诗歌因

情感激动而作,“绮靡”指诗歌的总体风貌给人美好的感受。“缘情绮靡”

与《诗大序》“吟咏情性”一致,但有所突破。汉儒强调“止乎礼义”,为

政教服务。陆机只强调其审美性质,未提政教,偏离儒家正统,具有重要

的意义。

2、《文赋》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1)创作冲动的发生。因自然景物受到触发或阅读他人作品时的感慨。“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构思时的思维活动。A、虚静“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B、思维活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C、伴随情感和形象“私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D、触及灵感说。有时文思流畅,有时受阻碍。

(3)文章体貌风格多样。作家个性、爱好、经历不同。不同体裁,风格相异。

(4)文章的审美标准。构思巧妙,文辞妍丽,声音之美。“应和悲雅艳”五者具备。三、挚虞《文章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

四、文笔说:“文笔”是南朝人区分文体的习惯用语,一般认为“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

萧绎认为“文”应当具有抒情性,辞采美丽,声律和谐。颜之推则有“经典非

笔”的说法。文笔作为文体的区分,初唐时仍沿用,至唐宋古文运动兴起,才

日渐湮没。

五、声律论: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代表人物沈约、谢眺等。声律论的具体内容即是

“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

韵、小韵,正纽、旁纽。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声律》一篇,赞同其说。钟

嵘《诗品序》反对声律说。

六、裴子野《雕虫论》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七、刘勰《文心雕龙》

1、基础知识:(1)结构:《文心雕龙》全书50篇,前五篇为《原道》《征圣》《宗经》《正

纬》《辨骚》;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为文体分论;第26篇

《神思》到第49篇《程器》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

鉴赏论等等;第50篇为《序志》。

(2)重点篇章:《情采》《体性》《神思》《风骨》《时序》等。

2、才气学习:《文心雕龙·体性》指出文章风格与作家有密切关系,作家个性的形成有四

方面因素,即才气学习。才是指作家的才能,气是作家的气质个性,此二

者是先天性的;学与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

勰对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能做到兼顾,比曹丕强调先天秉性前进一步。

3、风骨说:关于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刘勰《文心雕龙》专列《风骨》篇提出文章应当

“风清骨俊”。所谓风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气质等呈现于作品的外部面貌,

“风清”要求思想情感清明显豁具有艺术感染力。骨是就文章语言应用范围而

言,“骨俊”要求语言精要、劲健、峻直。风骨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文论家多标举风骨,反对柔靡繁缛。

4、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提出,认为文学创作随着

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反映者各个时代的特色。如

建安文学“雅好慷慨”“梗概多气”,晋初文学“结藻

清英,流韵绮靡”等。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风貌形成的

原因除文学本身继承关系之外,不外一下三点:政治

隆污和社会治乱;学术思想面貌;君主的提倡。刘勰

在这一方面的论述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5、《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论思想

(1)基本思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文之枢纽”

道是文章的本源,本章表现道,圣人的经为后世各种文章的渊源和思

想艺术上的标准。

(2)论内容、形式和体制:A、论内容:重视情思,真实可靠,合儒家之正道

B、论形式:“文丽而不淫”“体约而不芜”

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采兼顾。

D体制分类:共33类。曹丕四科八类,陆机十类,《文选》

38类。

(3)论风格和文风:A、作家与风格:才气学习,风格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

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B、风格与文体: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风格标准。

C、风骨论。

(4)文学与自然景物和时代的关系:A、自然景物与文学:“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B、时代于文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C、文学通变:“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5)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A、创作构思与修养:《神思》《养气》情感、外物文辞

B、写作方法技巧:三准之说;神志为主,次为文辞、

声律等。

C、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六观说(观位体,观置辞,

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

6、《文心雕龙》的贡献于局限

(1)贡献:A、指导写作,研讨作文之道。

B、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C、以质朴刚健的经书文风弥补骈文质朴不足的缺陷。

(2)局限:A、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B、鄙视通俗性文学。

C、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楚辞艺术缺乏了解。

D、有时过于重视形式美,如未提陶渊明

八、钟嵘《诗品》

1、基础知识:(1)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注,论述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

(2)评述122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将作者分为三系:源于《国风》,

源于《小雅》,源于《楚辞》。

(3)上品:李陵、班婕妤、古诗十九首、曹植、刘桢、王粲、左思、阮籍、

陆机、潘岳、张协、谢灵运。

2、三义说:钟嵘《诗品序》提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此处兴

指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比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

赋是用蕴含寓意的语言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把兴放首位是为了突

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对此三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3、直寻说:直寻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诗品序》中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

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指诗歌应当直接抒发真挚的情感,反对用典用

事,反对过分强调声律,强调自然之真美和直觉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直

寻说”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钟嵘对声律在诗

歌中的贡献认识不足。

4、自然英旨:钟嵘主张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自然英旨”和“直寻”的

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强调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用典和声律,认为此二者防

害了自然之真美。“自然英旨”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

重要的审美范畴。

5、滋味说:钟嵘“滋味说”的含义与其“三义说”是相通的。他认为要综合运用三义,

不能偏于一种。诗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要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并用

蕴含寓意的语言进行直接的描写,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这样才

是最有“滋味”的作品。钟嵘的滋味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神韵

说、境界说等。

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

隋及初唐诗论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风骨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批评齐梁诗歌时提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所谓

风骨是指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风格。刘勰《文心》首

次将风骨用于文学批评,钟嵘《诗品》也赞扬“风力”“骨气”。但刘钟强调

风骨,也注重辞采,陈子昂只讲风骨不提辞采,尤推汉魏风骨。陈子昂这一

理论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具有重要影响,也迎来盛唐气象的创造高潮。

2、兴寄说:陈子昂在《修筑篇序》中批评齐梁诗歌时提出“采丽竞繁,兴寄都绝”。所谓

“兴寄”即要求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充实的感慨,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寄

托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感遇诗》38首即是很好的证明。兴寄说对革除

齐梁诗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刘知几《史通》

1、重史轻文;

2、尚简用晦;

3、史书语言要求真实。

三、李白

1、李白的文论主张

(1)以复古来革新:《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2)崇尚清新自然的风格。

(3)关心政治社会。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讽兴。”

(4)推崇屈原、鲍照、陈子昂,谢眺。

(5)矛盾:《古风·其一》中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但李白很推崇谢眺。

四、殷璠《河岳英灵集》

1、《河岳英灵集》:唐代殷璠所编唐诗选本,并附以评语。全书选盛唐时代常建、李白

王维等24位作家诗歌二百余首,对作家加以评论,揭示创作风格,表

达自己的文论思想。《河岳英灵集》在唐人所编的唐诗选本中占据重要

地位。

2、殷璠《河岳英灵集》反映的文学理论思想

(1)论述南朝到盛唐诗歌的发展。批评南朝诗歌只追求华丽形式,内容不足。盛唐声

律风骨兼备

(2)强调风骨。

(3)重视兴象。兴象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使作品有秀雅幽远的意境。

兴象与风骨有交叉部分,但兴象不包含风骨,此二者代表着盛唐诗人

创作的两种特色。

(4)重雅重奇。既典雅又不鄙俗,而且还要奇警不凡。

唐代中期的诗论

一、杜甫

1、《戏为六绝句》:唐代诗人杜甫最早使用七绝体裁来评价诗人,作《戏为六绝句》。其中

主要是对庾信、四杰以及齐梁诗风进行评论,肯定了庾信晚年以及四

杰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了齐梁诗风的华艳绮靡,提出“别裁伪体”

“转益多诗”的主张。《戏》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元好问的《论诗绝句》30首等。

2、杜甫的诗歌理论批评

(1)重视思想内容。诗有益于国家人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2)注意艺术形式。如语言精炼,重视格律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影响江西诗派。

(3)肯定了庾信晚年以及四杰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了齐梁诗风的华艳绮靡。《戏》(4)尊重多种风格。既重视“鲸鱼碧海”的气魄,又重视“清词丽句”。

二、元结《箧中集》:唐人元结所编。编录沈千运、王季友等七人诗歌24首。这些诗篇全是

五言古体,风格古雅质朴。七人中,最推崇沈千运。《箧》中虽未受元

结自己的作品,但也从侧面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复古、美刺和反声

病、形似。内容多表现社会的衰败,人生疾苦。艺术上多讲求思想的

深度,缺乏慷慨激昂。元结可以说是一个反对艺术创新的纯复古者,

从某种方面束缚的他的文学成就。

三、皎然《诗式》

《诗式》中体现的文学理论主张

1、情与格并重。要求感情(表现日常感受,不注重政治闲事)真挚高远,体格高雅健

壮。推崇谢灵运。

2、诗歌创作艺术。自然与人工结合;中和之美;文外之旨。赞扬谢灵运。

3、对陈子昂看法。轻视,体现了皎然多重视诗歌形式方面,不注重诗的社会内容。

4、论诗歌的风格。多用高、逸、闲、静等论诗,与其隐逸生活和出世思想有关,语多

玄幻,流于微妙,开后世以禅理论诗的先河。

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唐高仲武编。选自肃宗至德初年至代宗大历暮年26位诗人,

诗歌130余首,每家均有评语。高仲武常用清雅、新奇等文字

评论诗人,对钱起和郎士元特别推崇。《中兴间气集》也选录

了一些思想较强的作品。在唐人选诗中较有特色,应受到注意。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所谓“为时”

“为事”就是主张诗文应当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

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

的核心,强调有为而作,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诗文

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诗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重视讽喻诗。《读张籍古乐府》:“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3)对闲适诗和感伤、杂律诗的评论。白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四类。他比较推崇讽喻诗,对闲适诗也比较赞赏,常赞美陶渊

明和韦应物,并认为感伤和杂律诗价值是不大的。然《与元九

书》中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

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4)艺术方面,重视内容和题材的核实,语言通俗直白,音节和谐。

(5)对历代诗歌的评论。批齐梁,崇杜甫。

(6)缺点:过于强调诗歌的实用功能,忽视诗歌艺术的审美娱乐性。语言浅近直白,缺少艺术的含蓄蕴藉。

唐代古文运动理论

一、韩愈

1、“不平则鸣”:唐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谓文章著

作是因为作者心有所感,激动不平,郁积于中,不能自己而发。与司马

迁“发愤著书”一脉相承。“不平则鸣”是韩愈论文学抒发感慨的重要论

点之一,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此处有两层意思:

一是创作欲望多产生于愁苦窘困,故羁旅草野,贫困

憔悴之士多为之。二是表现愁苦悲忧的作品容易动人。

这也是韩愈论文学抒发感慨的重要论点之一,它反映

了人们以悲为美的普遍心理。

3、“气盛言宜”论:唐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盛”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只有

“气盛”才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将养气与为文相统一。需要注

意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技巧,而是力主语言上的

创新。

4、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

(1)“文以明道”

(2)“气盛言宜”和讲求创新,“师其意不师其辞”,陈言务去。

(3)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易好。

(4)诗歌评论。崇李杜,贬晋宋,轻齐梁。

二、柳宗元

1、文以明道:唐柳宗元在《与韦中立论师道书》提出:“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与韩

愈一样,柳宗元重视文章明道的作用,所谓道必须接触具体事物,有益于

现实。他反对诬妄背理,有害于道的作品,反对徒事藻饰的骈偶之文。“文

以明道”在继承传统上有所发展,成为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2、柳宗元的文学理论主张

(1)文以明道

(2)揣摩古人之文章,效法西汉,写作需严肃认真。

(3)推崇韩愈。

唐代晚期和五代的文学批评

一、司空图

1、思与境偕: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思

指创作时的神思,侧重于创作主体的志趣活动;境指激发志趣的客体境象。

思与境偕要求诗人的情思与客观的境象相互触发,和谐一致,构成作品的

意境。“思与境偕”是司空图的独特体会,也是对陆机创作构思论和刘勰“神

与物游”的继承和发展。

2、韵味说: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认为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

从鉴赏的角度,将“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出来。他的“韵味”本

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着重强调诗歌应当具有“韵外之致”“味

外之旨”。韵味说是司空图重要的审美理论,对后世神韵说、境界说的提出具

有重要意义。

3、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的“韵外之致”、“味

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统来说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具体细

分为:“韵外之致”强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下的无限情致;“味外之旨”强调有

意境的作品一发人的深思;“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指作品表层形象

之外的多重朦胧境象。然这种情致要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召唤。四外说对后世

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4、关于《诗品》:共24则,每则四言12句,用韵语写成,又称《二十四诗品》。复旦大

学陈尚君、汪涌豪教授认为非司空图作,材料比较翔实,颇有说服力。

但关于《诗品》是否为司空图作,疑点很大,目前没有一致的看法。二、欧阳炯《花间集序》

第五章宋代的文学批评

一、欧阳修

1、“诗穷而后工”:北宋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

工也。”这是说诗歌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诗人在受到环境的磨砺,忧愤

郁积于心,才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

简历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诗穷

而后工”是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继承和发展。

2、《六一诗话》:北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六一诗话》是其诗话著作,反映了其诗论主张。

欧阳修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现实,关心百事,美刺劝诫,主张“诗穷而后工”。

在艺术上强调简而有法,反对模拟,崇尚自然。《六一诗话》是最早的一

部诗话著作,开这一诗论体裁的先声,影响后世的诗话写作。

3、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主张

(1)重道亦重文。首先强调“道胜”,最终落到“文至”。“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2)诗穷而后工。

(3)艺术上,主张简而有法,语言精炼与修饰,崇尚自然之美,喜豪迈雄放之风兼及其他。

(4)推崇李杜。《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二、王安石

1、《四家诗》:王安石编选,次序是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推崇杜甫,对浪漫主义

风格认识不够。

2、王安石的文学理论主张

(1)重道宗经。“文贯乎道”

(2)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服务于社会。

(3)亦有讲究艺术锻炼之作。《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于唐人诗中,最推杜甫。

三、苏轼

1、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颂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

陈、隋。韩愈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有为而作,苏轼也

十分推崇。但苏轼之“道”不拘于儒学道统,常指客

观事物之规律,与韩愈还是有所不同之处。

2、静观说:源出道家,《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则以之

论文学创造时的思维活动。“静观”要求文学创作时排除杂念,精力专一。苏

轼在此基础上将“静”与“动”、“空”与“有”、神思虚静与理性思考和实践

相结合,创造出主客体相融的最佳精神状态。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

宇宙人生,须入其内,又须出其外。”与苏轼之说相通。

3、苏轼的文论观点

(1)有为而作。《题柳子厚诗》:“诗需要有为而作。”一是强调创作要是对客观事物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二是强调要有积极的目的和作用。

(2)道可致而不可求。“静观说”

(3)崇尚自然,遵循规律。创作自由,要直抒胸臆,形式得到解放,突破一种格式的束缚,遵循一定的艺术法则。《文说》:“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

可知也。”

(4)辞达说。语言文辞表现充分自由,反对艰奥。

(5)神似与形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话中

有诗。”

(6)主张多种艺术风格自由发展。兼现实与浪漫,推李白和杜甫。

四、黄庭坚

1、点铁成金:源出佛教禅宗经典《景德传灯录》。后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借用之,“虽

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说明虽文学创作中取

前人之陈言,但却能展现全新的内涵与境界。点铁成金常用用典和化用的

技巧,是黄庭坚重要的诗论思想。但他片面认为杜甫、韩愈之作“无一字

无来处”,抹杀了二人的创造性。

2、夺胎换骨:宋人惠洪《冷斋夜话》引用山谷言:“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

摹其意形容之,未知夺胎法。”二者意在借用前辈诗人之才,或袭其意而创

新词,或在旧意启发下加以拓展,从而使诗歌达到崭新的高度。这在宋代

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耳目一新的见解。

3、黄庭坚的文学批评观点

(1)重视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

(2)重视法度、篇章结构、句法句眼。但要达到自然浑成,创造出合规律又意境深远的境界。“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3)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五、吕本中:“活法悟入”

张戒:《岁寒堂诗话》

六、朱熹的文学理论

1、道文合一

2、诗文注重道德修养

3、诗歌“三变”说:“因知古今之诗,凡有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下及魏晋,

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然

自唐初以前,其为诗者,固有高下,而法犹未变。至律诗出,而后

诗之与法,始皆大变。以至今日,易巧易密,而无复古人之风矣。”

七、严羽《沧浪诗话》

1、基本知识:《沧浪诗话》分五章。《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将唐代诗歌分为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明代高棅《唐诗品

汇》分唐诗为初、盛、中、晚)

1、妙悟说: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

说是其论诗的核心,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

握。就诗而言,“妙悟”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一种直觉和感悟。“悟

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不同。

2、兴趣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首次提出“兴趣”:“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

角,无迹可求。”“妙悟”之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是“妙悟”的对象和结

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用含蓄手法表现。“兴趣”

是“兴”在古典诗论的一种发展,与钟嵘的“滋味”和司空图“韵味”有直

接的继承关系。概括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别材、别趣:严羽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以此来反对宋

诗。所谓“别材”是指诗人除书本以外,体现在妙悟上的才能;所谓“别

趣”是指诗歌含蓄深妙,“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道

理、性理,要做到诗与理的结合。而宋诗中恰好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

的审美意味。

4、严羽《沧浪诗话》体现的诗歌理论

(1)兴趣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2)妙悟与熟参。

(3)别材、别趣说。

(4)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5)推崇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壮美与柔美相结合的诗歌风格。

(6)最为推崇李白、杜甫。

八、戴复古《石屏诗集》

九、李清照《词论》(词学史上现存第一篇词论专文)

1、“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

认为诗词的不同在于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放,词的音律要求严格,既

强调节奏美,也强调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来破坏词的音乐之美。

这样有力地肯定了词独立的文学史地位。

2、李清照对词的审美要求

(1)词“别是一家”。

(2)勿“破碎”:批评张先等人提出的,要求词作要有完整的的意象结构。

(3)要铺叙。细腻,将层次,有渲染。

(4)讲“故实”。主张词化用前人典故。批评秦观词少有典故。

(5)词的格调要高雅、典重。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矛盾:李之词也有用口语之处。)

十、王灼《碧鸡漫志》(词学史上第一部颇具规模的专著)

十一、张炎《词源》

1、七宝楼台: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吴文英。“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

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

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重要语句,需掌握)+梦窗

词的特色。

2、《词源》体现的审美标准

(1)雅正:《词源序》:“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肯定周邦彦,不满辛弃疾。

(2)清空、骚雅:构思要想象丰富,意境的空灵,注重情感的抒发,风格要清新自然。

(3)意趣说。清空中有意趣。

(4)音律和谐。《杂论》:“词之作必须合律。”

(5)推崇姜夔词。

十二、沈义父《乐府指谜》

第六章金元的文学批评

一、王若虚《滹南诗话》

1、诗文强调“以意为主”,崇尚“真”与“似”。接触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

2、批判模拟复古倾向和险怪奥僻风气,如江西诗派等。

3、评析司马迁及唐宋诸家的文法修辞。

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掌握其中比较重点的几首。如“心画心声总失真”“望帝春心托杜鹃”“曹刘坐啸虎

生风”“有情芍药含春泪”等等。

2、《论诗三十首》体现的诗论主张

(1)注重诗歌的真情实感。Eg讽刺潘岳谄事权贵“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

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2)崇尚雄浑、高古、自然、醇雅的风格。赞美曹植、刘桢。“曹刘”“一语”

(3)评价苏黄。不满江西诗派,但对黄庭坚的解释与江西诗派有所区别。受苏轼影

响,但对苏轼也有批评。

三、《唱论》:是一部金元时期论述声乐的专著,作者燕南芝庵。

四、周德清《中原音韵》:论述北曲的重要作品。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正语之本,变雅

之端”主要是韵谱;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讲述字音辨别,

用字方法,共调曲牌等,其中“作词十法”颇具理论价值。这些

理论的出现促进了曲词走向格律化。

五、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前辈与同代金元戏曲作者一百余人的传记和作品目录,并制[l

凌波仙]曲以悼作家中已去世的故友。钟嗣成尤为赞扬了董解元和关

汉卿在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录鬼簿》中表扬了作家们的艰苦创

作活动,反映了他对曲词独创性、针砭时弊,抒发身世之感、愤世

嫉俗之意的功能方面的推崇。《录鬼簿》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

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七章明代的文学批评

诗文批评

一、高棅《唐诗品汇》:明代高棅按照时代,分体编选,90卷,又拾遗10卷。《唐诗品汇》

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推崇盛唐,标举体格,欣赏雄逸、

淡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严羽的论诗精神。高棅论诗还以体制为主,

以时代为依据,品评唐诗高下得失,尊李抑杜。《唐诗品汇》对揭示

唐代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及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都有一定的贡献,

对研究唐诗有其参考价值。

二、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三、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

1、复古:《李梦阳传》:“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2、法度:李何之争。李梦阳强调尺寸古法,严格模仿。何景明主张创造,应当“富于

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

3、真情:“诗者,感物造端者也。”(与法度矛盾)

4、注重民歌。《诗集自序》肯定王叔武“真诗乃在民间”的主张。

四、徐祯卿《谈艺录》:论诗重情贵实,反对徒事华藻。“情无定位,触感而兴”;“因情立格”。

五、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

1、后七子的文学批评

(1)复古,崇尚先秦、汉魏。

(2)法度:比前七子更严格。

(3)真情。

2、《艺苑卮言》:明代王世贞的文学批评专著,体现了他的诗文主张。王世贞亦持“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论诗讲究法度,但注重师古与师心相结合,

在熟读佳作的基础上心领神会,合于法度下进行创造。他也很注重格调,

《艺苑卮言》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艺苑卮言》在明代文

学批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六、谢榛《四溟诗话》:明代谢榛的论诗著作。《四溟诗话》中主要是论述诗歌的句法体制、

平仄抑扬、对偶虚实等方面问题,强调超悟与兴趣,并融会贯通,

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与后来神韵说相接近。另外谢榛认为的“千

古一心也”“万物一我也”,也蕴有性灵说的端倪。

七、唐宋派

1、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文以明道。

3、推崇唐宋八大家,但个人具体偏好不同。

八、公安派(三袁及江盈科等)

1、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

2、趣:山野之人,童子之趣

3、通变与创新:代有升降,法不相沿。

4、反对蹈袭模拟。“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5、注重民歌及通俗文学。

6、袁宏道后期思想趋于平淡,与前期的“性灵”大相径庭。

九、竟陵派(公安派的继承和衍变,代表:钟惺、谭元春)

1、崇尚性灵,反对模拟。

2、求古人之真诗。既学古,有求真。

3、求“厚”:认为灵、趣是生命力相当于性灵,“厚”指学识修养,浑厚的艺术风格,

也指博大的思想内容。(欲弥补公安派鄙哩轻率的不足)

4、幽深孤峭为宗。

戏曲批评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专著,主要有戏曲理论、史料、北

杂剧曲谱及典型作品举例。其中歌颂“皇明之治”,以戏曲粉饰太

平,以词语华美典雅为标准,推崇马致远、王实甫等人,轻视关

汉卿,同时也论及音律。《太和正音谱》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提

高了戏曲的地位,有利于其发展。

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不知撰人,可能为贾仲明。记录元明之际71名戏曲、散曲作家

简历,他们的78种杂剧目录以及失载名氏的杂剧目录78种,是

研究当时北曲杂剧发展的现存唯一史料。贾仲明比较注重作者的

生平处事,往往将戏曲与其诗词,绘画等相连,重视作家的艺术

修养。比较推崇关汉卿和马致远。

三、李开先《词谑》:戏曲繁荣的社会原因;“不无虚文”;重视民间作品;本色。

四、徐渭《南词叙录》: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批评专著。徐渭认为创作应当提倡本色,

反对模拟,注重艺术规律,语言也要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反对

雕琢文饰。批评传奇创作的不良倾向(如宣扬封建伦理,艺术上

辞藻用典),重视戏剧艺术的舞台特点。《南词叙录》对于研究南

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五、沈汤之争:明代戏曲家沈璟和汤显祖围绕曲律的论争,导火线是沈璟修改《牡丹亭》。

沈璟认为戏曲应当严守格律,“宁协律而不工”,语言提倡本色。而汤显祖则

认为戏曲应讲究曲意,注重“意趣神色”,为内容可以突破格律,注重社会

功用。沈汤之争其实是二人的着眼点不同,沈更加注意艺术的内部规律,而

汤更倾向于社会功用,立意才情。无优劣之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文学的

发展。(吴江派与临川派的戏曲理论主张)

六、吕天成《曲品》:格律,本色,重思想内容。(吴江派与临川派的中和)

七、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八、王骥德《曲律》

1、曲律与内容兼顾。

2、论曲看其全体力量。立主意,定结构,前后连贯,重人物塑造,重视宾白,吸收优

秀文化。

3、本色与文采相结合。

九、徐复祚《曲论》(后人辑);凌濛初《谭曲杂扎》

小说批评

一、明代有关《西游记》的批评

1、谢肇淛(zhe)

(1)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西游记》的价值和社会地位。

(2)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五杂俎》“以猿为心之神……而归于紧箍一咒……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3)强调艺术虚构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2、袁于令:“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浒》,实

并驰中原。”

二、明代关于《水浒传》的批评

1、李贽

(1)极高评价:“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

(2)肯定水浒的创作精神及主题思想。《水浒》乃发愤之作,有为而发。

(3)人物塑造: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

(4)情节结构:真与奇的统一。

2、叶昼

(1)内容:叶昼强调义,而非忠,抨击统治集团和伪道学。指责宋江“恶毒”“奸诈”,是伪道学,和李贽“忠义之烈”完全相反。

(2)艺术:①认识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②注意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分析。

③强调“趣”:自然、痛快的戏剧言行。

三、明代有关《金瓶梅》的批评

1、署名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寄意于时俗”,意不在淫,是基于人生体悟和道德

认同基础上的有为之作。

2、东吴弄珠客序:记恶以示警戒。

3、《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1)《金瓶梅》非淫书,而是一部世情书。

(2)主要意图:鞭挞西门庆,批判社会罪恶。

(3)重视人物个性特点与复杂性。“金莲之动,玉楼之静,月娘之懵,瓶儿之随,人各一心,心各一口,各说各是,都为写出。”

(4)表现手法:画龙点睛,冷帮热衬等。

第八章清代前中期的文学批评

清代前中期文论

一、桐城派

1、方苞:(1)义法论:“义”指言之有物(儒家伦理,多指程朱理学),“法”指言之有

序。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灵活富于变化。

(2)雅洁论:“雅”是指文章的语言应当雅驯、清醇。“洁”指文章表达谨严

约净,文风洗练。

2、刘大櫆:(1)义理、书卷、经济。即义理学、考据学、经世济民致用之学。

(2)神气、音节、字句。文章构成三要素。

3、姚鼐:(1)义理(指程朱理学)、考证、文章。

(2)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谓风神,指文章应灵妙传神;“理”谓文理,

指文章应条理明晰;“气”指气质气势;“味”指韵味;“格”

指结构布局;“律”指法度规则,字法句法等;“声”指声音节

奏;“色”指文采辞藻。

(3)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散文两种分类,姚更向往阳刚之美。

二、章学诚《文史通义》

1、以史为宗:将义理、考据、文辞相结合,着眼于经世致用。

2、公、敬、恕:著书撰文时应当做到的心态。“公”为客观公允、中正平实;“敬”是严

肃认真,不意气用事,内容纯正;“恕”指批评者要能为古人

设身处地。

3、文理论与古文十弊。

三、阳湖派(恽敬、张惠言)

1、博取广集而不入藩篱

2、宗经思想,而且要切合世用。

3、骈散合一

清代前中期诗论

一、王士禛

1、“神韵说:清代王士禛诗歌理论核心。源于钟嵘“滋味说”与“自然英旨”,严羽的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并总结和王孟以来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传统。

王士禛主张诗歌要有消遣娱乐功能,应当摆脱政治的干扰,讲究神情韵味、

兴到神会,语言要含蓄蕴藉,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淡远清新的

境界。对“神韵说”虽褒贬不一(如赵执信《谈龙录》的批判),但它对

“境界说”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访元遗山论诗绝句》:清王士禛在吸收元好问等人基础上所作组诗。评论范围起自

建安诗歌,重点论析唐宋诗人和明代诗歌,最后两首是其学

诗经历自述。组诗崇尚风怀澄澹,肯定题材多样性,重视社

会现实内容,博采兼宗唐宋元诗家,eg欣赏王维诗风,赞扬

元白张王的乐府诗等。(参考原诗)

二、叶燮《原诗》

1、源、流、正、变:指诗歌的历史发展。(重点注意“变”:《诗大序》提出“正变说”,

刘勰《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公安派“代有升降,法不相

延”。叶燮《原诗》将《诗经》到宋诗比作一棵树的成长,看到

了宋以前的诗歌不断演进与发展,但认为宋以后诗歌之树生长期

停止,局部的循环代替了整体的发展,虽比明代的复古观有所进

步,但与公安派相比是一种倒退。)

2、沿、革、因、创:诗歌发展的继承与创造关系。

3、理、事、情与才、胆、识、力:前者是指世界的万物事理,后者指世人的主观条件,

创作是二者的结合。“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

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

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大凡人无才则

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萎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

则不能自成一家。”

4、诗歌艺术也存在对立的双方,即美与丑,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原诗·外篇上》

三、沈德潜《说诗睟语》

1、尊唐抑宋,以李白、杜甫为宗。

2、言之有物,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

3、格调说,格指诗歌高古的体制规格,调指诗歌宏扬的韵律声调。

4、“比兴互陈‘反复唱叹”:可以传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效进行讽刺。

四、袁枚《随园诗话》

1、标举性灵:“性”指的是性情、情感;灵指灵趣;性灵强调的是创作应当自然风趣地

抒发自己真实的情绪与感受。

2、肯定言情之作。

3、袁沈之争。袁枚与沈德潜关于选诗、作诗原则问题的争论,是清代批评史上著名的

论争。导火线是沈德潜在《清诗别裁》揭示的诗歌评选标准。论争主要

包含四个方面:(1)沈尊唐轻宋,袁认为诗歌不可“貌古人而袭之”;

(2)沈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袁主张诗歌抒写灵趣、

真性情;

(3)沈反对艳体情诗,袁之“性灵说”尤重男女真情。

(4)袁对沈的批评中还提出了诗歌应当多样化的问题。

4、对神韵、宋调、肌理的批评。认为神韵是一种境界和特色,不能作为普遍的法则。

贯通兼学是袁枚主张的,但一味强调宋调和考据只会

使诗歌学问化,这是他所反对的。

五、翁方纲“肌理说”:“肌理”一词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是清代翁方

纲的诗歌理论。肌理主要强调的是“理”与“学”,讲求义理(言

有物,六经、儒道)和文理(言有序)。翁方纲注重诗歌中的学问

含量,提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将义理、

学问入诗。推崇黄庭坚。肌理说虽是神韵说和格调说的修正,但

可能导致诗歌走上学问化的道路。(翁方纲《石洲诗话》)

清代前中期词论

一、阳羡派(主要代表:陈维崧)

1、提升词的地位。《词选序》是阳羡派全面抨击“词为小道”,提升词的地位的纲领性宣

言。

2、强调抒情写恨,寄于亡国之思,有深沉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3、提倡多种风格,尤尚豪放雄奇(苏辛)。

二、浙西派(主要代表:朱彝尊)

朱彝尊与汪森合著《词综》,汪森的《词综序》是浙西派重要的词论。

1、小令学南唐、北宋,慢词学南宋。

2、推崇姜夔、张炎。“词莫善于姜夔”;“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

3、提倡醇雅。“雅”指词的立意应摒弃“俗”“秽”,语言要醇正精美,要合律,达到蕴

藉中兼有俊逸排宕的境界。

4、词具有寄情传恨与宴嬉逸乐的功能。

三、常州词派

1、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合编《词选》,《词选序》表达了常州派的词学思想。

(1)注重忠爱美刺的政治伦理内容。

(2)崇尚比兴手法。认为词的特征应接近“《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

人之歌”

2、周济:(1)诗有史,词亦有史。

(2)“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词有寄托是指词人将自己内心的感慨通过

一事一物来细微表现,无寄托之词,并不

是降低词的内涵,而是将词人特定的寄托

转化为广泛涵盖性的意念。此中同时包含

了重视读者作用的接受文学理论,无寄托

之词更容易使读者展开自由联想,体会作

品不同的含义。

(3)辨正变,建词统。认为正声指符合温柔敦厚诗教的词篇,变声是“骏快

驰骛,豪宕感激”之作。(《宋四家词选》以周邦彦为

词境最高)

清代前中期戏曲批评

一、金圣叹评《西厢》

1、“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西厢记》。

2、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1)《西厢记》不是淫书,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耳。”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2022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贵州财经大学招生简章...................... 1.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目录........................ 1.3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贵州财经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重点建设项目、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花溪、河滨和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1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7个;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796人,留学生21人;有教职工2009人,专任教师1297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机构(基地)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创园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获批贵州省人才培养基地5个;设有校级科研机构42个。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初盛唐时期 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 1、齐梁文学的特点: (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 (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 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全盘否定。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 (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 ——崇尚自然清新 李白的诗歌理论 (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中国语言文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文”。这个学科看似很普通,与我们工作、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由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非常多,每个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又很不一样,所以往往令很多研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然而据跨考网咨询师反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是报考咨询的一大热门,正因为如此,在报考之前,理清头绪、把握好中文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设置、分布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当然,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这些“面目相似”的学科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区别,下面跨考网高级辅导咨询专家将一一为考生加以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

学等,实用性更强。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中学、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培训等工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 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 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 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 孔子 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 ◆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 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 ◆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 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 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孔门文学——文章、博学 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 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主体是对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卷部分 XX 学院XX 至XX 学年X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试卷编号:Z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级 班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知人论世” 2.“自然英旨”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理、事、情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将作品选项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作家空格。共 10分) A.《楚辞章句序》 B.《报任少卿书》 C.《宋书·谢灵运传论》 D.《池北偶谈》 E.《论诗三十首》 F.《石林诗话》 G.《诗式》 H.《答李翊书》 J.《与王驾评诗书》 K.《答洪驹父书》 L.《词源》 M.《闲情偶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毛诗大序》的文学观点。 2.简述苏轼的文学主张。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第 2 页 【共 3 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评价所举文论作品反映的观点。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分析下面文论片断所表现的创作论特点。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限选做一题。20分) 1.谈谈唐人对“兴”的讨论。 2.论司空图诗论的理论渊源。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 262338) 一、单选题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 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 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 B、扬雄 C、班固 D、刘安 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 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 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 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 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判断题 1、素月分飞,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江城子》。() 4、“梨花院落溶深月”的下句是“照水红蕖细细香”。() 5、吴方言以上海语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 6、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声调,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7、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全部单字有4500个,其中已认识的1000个左右。() 8、从1956年到1964年,全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县以上地名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共精简生僻字30个。() 9、“霜前暖,雪后寒”和“人心齐,泰山移”都属于规戒谚。() 《中国名胜词典》由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选收全国名胜古迹约5000条。 () 10、 11、“欢送词”应有五个要素: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小结游程,征求意见,期盼重逢。() 12、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庄子》。() 13、张衡的《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14、《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15、《花间集》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人词选集。() 16、“张三影”和“贺梅子”分别指的张先和贺铸。() 17、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8、《琵琶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19、《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 20、在语言方面,《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21、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代表作品是《项脊轩志》。() 22、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小说是《儒林外史》。() 23、况周颐评价纳兰性德是“围初第一词人。”() 24、清代桐城三大家中,刘大槐提出了“义法”的主张。所谓“义”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法”,指的是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及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至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历史的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色。它以中国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美学观为理论基石,是对古代文艺创作、欣赏与评论的各种阐述。中国文学批评整体上既有着显在的范畴、命题,也有着潜在的审美文化蕴涵,尤其是后者,是产生中国文学批评显在理论形态的灵魂。从先秦的孔孟、老庄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倾向,呈现出与重视知识与逻辑范式的西方文论不同的民族文论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艺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文学批评不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而是与忧患意识、人格精神、文化重建相联系。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论,都充满着这种现实品格与历史意识,凝聚着这些杰出批评家的人格精神。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还侧重对作品与作家的评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虽然不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划分,但是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作品与作家评论的特征。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创构,肇端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它着重指出,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科建构是中西学术综合的产物。1927年,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它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嗣后,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刘大杰、朱东润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相继问世,一时蔚为大观。1949年以来,又有敏泽、张少康等独著,以及王运熙、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从学科的名称来说,西方文艺学一般分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部分,这是从西方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划分的,因而陈钟凡、罗根泽等认为,西方文艺学所说的狭义的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按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范畴,应当是涵括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学问。后来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就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学科内涵来说,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它是现代的人们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于中国原生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 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 ——————,从孔子开始————————————— —————————————。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 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 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 二、解释概念: 1、文学观念 2、文艺观念 三、简答题: 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 同吗? 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 ———,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 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

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 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 1、“兴、观、群、怨”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4、“温柔敦厚” 三、翻译: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 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 是矣。《荀子·乐论》 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 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 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乐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 文艺的————————。 2、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 ————————,二是————————————。 3、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 成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 造原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也。”

09级期末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09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 1.《论衡》()(); 2.《文赋》()() 3.《文心雕龙》()(); 4.《诗式》()() 5.《沧浪诗话》()(); 6.《二十四诗品》()() 7.《童心说》()(); 8.《随园诗话》()() 9.《四溟诗话》()(); 10.《人间词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1.《周易·系辞上》:“子曰:…()?然则圣人之意,其不 可见乎?子曰:…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1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1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1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道自然无为” 1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1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 1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1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 难工,()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2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 下笔。” 2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 2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胡蝶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判断题]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2[判断题] 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3[判断题] 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4[判断题] 《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5[判断题] 《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6[判断题] 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7[判断题]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解析: 8[判断题] 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参考答案: A 我的答案: A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审美规则。 4、《曲律》:又名《方诸馆曲律》是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与作家王骥德晚年所作的戏曲论著,也是他在曲论上最有贡献的著作。内容是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同事也评论到杂居、传奇、散曲等作品。王骥德在《曲律》中主张:一、戏剧作家,必须广泛学习国风、《离骚》以及乐府诗词、戏曲各方面的优秀遗产,丰富文学素养。二、关于戏剧结构,他主张贵剪裁、贵锻炼、突出重点,抓住头脑,俱为卓见。三、曲家多不注意宾白,他认为不能轻视。他指出白不易作,“其难不下于曲”。四、他认识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要求作品要重视内容;但他所强调的内容是有关风化,这就表现了他的封建观点。 二、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请简要回答“诗言志”说的内涵和影响。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①改善生活: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②渴望爱情: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诗人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 ③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一些政治家则往往在自己的诗里表现出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